一曲澄净而旷达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赏析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缘月生情,驰骋想象,思索人生。先由望月而生“乘风归去”念头,继而担心“高处不胜寒”,最终于做出立足于现实、热爱人间的抉择。上片反映了词人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情感心理的演进历程。
下片对月怀人——对弟弟的怀念,借月比附,先以月光照见无眠之人,显现人间的别离之苦。继以对月生怨,以强化中秋思亲的感情。最后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冷静分析,阐发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的人生哲理。词末两句,是作者的美好祝愿,他祝愿亲密的人长久健在,虽然远隔千里,却能共赏明月,以寄思念。下片反映了词人不为离别所苦的旷达态度。
从艺术风格来讲,这首词写得既挥洒自如,又结构严谨。纤细的刻画,豪爽的兴致,深沉的哲理,真挚的情意融为一炉,炼出了中秋月夜抒怀思亲的最美的合金,谱出了音冠天下的千古绝唱。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特色:
一、豪放兼之婉约,飘逸而又深沉。
词分豪放、婉约两派,可苏轼这首词却扬二家之长、避二家之短,形成了豪放兼之婉约、飘逸而又深沉的特殊风格和非凡神韵。无论写景、抒情、想象、说理,都给人一种豪放和飘逸的感受,而且蕴含着一种细致曲折、婉约深沉的动人韵味。
二、结构严谨。
全词紧扣中秋赏月的中心景物——月亮,来展开思绪和进行描绘。同时,章句又随感情起伏而跌宕:慷慨激昂时则“把酒问青天”;思亲怀人之际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步一顿,语气平缓。跌宕而融贯,起伏而舒展。另外全词以月贯穿全词,借月抒怀。全词从月起头,绕月行文,以月收尾,上片对月独饮,下片对月怀人,上下片感慨虽然不同,却也浑然一体,不能不视为结构之巧妙。
三、语言自然、流畅、精美、铿锵。
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两句,不但字数相同、句式齐整、词性对应、结构一样,而且还有巧妙的声调关系——两句中的重音位置和停顿间歇完全一样。因此念起来显得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四、优美与壮美和谐统一的旋律。
词中展示的“乘风”“起舞”之态,“明月”“青天”之问,场面开阔,气派豪迈,无疑是壮美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意,“照无眠”“不应有恨”之情,无疑是优美的。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中,则既有壮阔旷达的处世思想,又有深沉缠绵的恋亲之情。总之,全词就像是一曲优美与壮美和谐统一的旋律,读之令人赏心悦目,余音缭绕。
全词以青天为背景,明月为中心线索,构成清澄辽阔的境界,这一境界感发起作者希冀、徘徊、惆怅、达观等复杂感情和心理。在这心灵的历程中,作者又以理入词,以哲理性的思辨来遣释感情,达到感情的平静。
古今共赏
赏月佳对
自古以来,有关赏月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w?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此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n*j5RX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中秋八月中”。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V|oc(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知识拓展]
谈苏东坡《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以其奇逸的笔调,健朗的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宋代文学评论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评价甚高。这首词是他乞得外调,在密州任官时写的。关于词的主题思想,历来颇有争论。词中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怀念子由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似乎是没有争议的。争论的焦点是:词中是否表达了苏东坡渴望回朝的思想。有的认为词中没有表达渴望回朝的思想,表达的是欲超然物外的情怀,有的则持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的依据不是充分的。笔者翻阅诸多资料,发现:超然物外与回朝施展抱负两种思想看似是不可调和的,但恰恰正是调和在苏东坡的身上并在词中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苏东坡是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宋仁宗赵祯时,他曾上书皇上,要求对当时的政治作一番改革。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以后,他站在保守派一边,上书反对王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推行以后,朝中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都相继离开朝廷而另寻去处,而苏东坡几乎是最后一个离开朝廷的。他在朝中徘徊多时,是希望皇上能回心转意,不搞王安石那一套。我们姑且不论他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我们知道了他是有着执着的政治信念的。他一直想施展才华,辅佐皇上治国安邦,这是他渴望回朝的思想基础。
1701年,因为所持的政见与王安石的不同,朝廷实在是不能呆下去了,所以他便机智地乞求外调。虽然外调任职杭州,但他并不忘记朝君。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他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路上曾与弟弟子由共住好长一段时间。苏东坡在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的一条船上共度一夜。这一夜他们吟诗论政,彻夜不眠。他们两人论政的结论,后来他写在给子由的一首诗里。其中有两句:“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这是他思恋朝君的最好的佐证。
苏东坡在密州时依然思恋朝君,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另一首诗里找到依据。在密州任知州时,他曾写过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词题为出猎,但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打猎,而是借打猎抒发保家卫国之壮志。词的下阕是这样写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会挽雕弓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以冯唐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早日又再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他真的是想回朝施展一番的。
《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意为朝中政局险恶,官场复杂,容不得他。苏东坡借对月宫的向往含蓄地表达了他想回朝廷但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词中表达了渴望回朝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宦海浮沉的沉思和对仕途某种程度的厌倦,表达了他欲超然物外的思想。这点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和一些诗句中找到充分的依据。
从朝廷乞求外调,这事情本身就不值得庆贺,他不得不离开朝廷,内心是有一定程度的失落的。他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这也是事实。每当失意无聊的时候,常以佛老思想自我排遣,产生一种超然物外的思想,对人生采取一种躲避的消极态度,这是中国古代失意文人共有的一种心态。
苏东坡是有颇为浓厚的老庄思想的。在密州时期,是他最沮丧的一段时光。在此期间,他的愤怒与苛酷的火气似乎已不再锋芒毕露,而只有安详和平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中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洒脱而不执着。显然和他在杭州时之富有火气大为不同了。他对陶渊明越来越爱好。在密州的时候,他曾写了一首诗叫《西齐》。此诗的风格与陶诗的风格极为相似,简直可以当作陶诗。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真正的满足,还有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对大自然本身的声音色彩显出的静谧的喜悦。原诗如下:
西齐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寒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叶沃也光。
鸣鸠的美阴,因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黎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在密州时,他又写了一首《史隐亭》,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日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这样的诗句,诗人只有在达到了《西齐》里那种与自然深融为一体时,才有可能写出。此时他写的《望江楼》写到:“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旧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就他的诗句看来,他的确忘了官场的纷繁争斗,而沉浸在大自然的自由自在之中,精神上已得到了解脱,这种解脱正仿佛白云漂浮于山峰之间。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苏东坡在仕途失意的密州时期,的确有以佛老思想自我排遣的情况,而且不是偶然的。这一点,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借对月宫的幻想式的向往含蓄地表达出来了。苏东坡本来就有远大政治抱负,又感激皇恩浩荡,故此希望能回朝施展,但眼下险恶的政局又使他的这个愿望落空。又是感叹厌倦宦海仕途的沉浮,又是思恋朝君,入世与出世两种情思交织在苏东坡的身上,相反却相辅相成,展示了苏东坡当时矛盾的心理世界,这就是《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引导语:唐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学生课本中必选之篇目,下文是这首诗的文本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摘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其魅力可见一斑。而后世对改词也是推崇备至。究竟其魅力何在?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其艺术之妙。
关键词:明月;矛盾;感性;理性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10-02
宋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等等现行中学生课本中必选之篇目,如此一篇文章因何却吸引了无数的眼球,究竟其在艺术领域和思想领域有何独特之处?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的细读来解决这一问题。
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很突兀。首先,问的对象是青天。青天能思考能言吗?不能。作者知其不能回答还在问,这不是太没有道理,太痴狂了吗?其次问的内容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何时有?这与屈原之天问很相似。更同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神似。而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问是不会有答案。这也是没有道理,很痴狂的。不过有酒作为媒介就没有问题了。喝得醉醺醺了,头脑不清醒了,问什么就都行了。可是这样的问却有着内在因由的。屈原之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而李白苏轼也是由于自己仕途不顺,而生人生短暂迷离虚幻之感,故而问月从何时来的,以月之长久来暗示人生之短暂。因而可以上这一问虽是无理却极尽其妙的。接着作者写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宫阙,这自然是神话中天宫了,天上宫阙有无呢?自然不能确证,苏轼假定他有,还问今年是何年何月呢?作者进入创作之时,并不像科学家一样去考证,天上的月宫是不是真的有,而是直接进行假定,就像作者假定青天能够知道并回答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一样。作者天真,淳朴之天性一览无遗。这里作者不是个理性的人,而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这就是作家的天分。而由月过渡到月宫又是及其自然的。接着作者写到“我欲乘风归去”,作者说“归去”显然是把月宫当成了自己的家了,月宫是自己的家,那么人间就不是自己的家了。作者从问月到问宫阙再到想归去宫阙,显然是层层表达自己的明月的赞美与向往的。然而明月固然很神秘,而宫阙虽然美丽,作者也想归去。那么作者是不是就归去了呢?不然作者给出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否定了归去的意图,就是“高处不胜寒”。高处太过寒冷,这自然也是十分无理的,寒冷了可以烧火炉、住窑洞多穿些衣服嘛!好像寒冷了就没有办法了。其实寒冷只是作者的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而真正的理由是,在人间可以“起舞弄清影”,自由自在,逍遥快活。孙绍振先生认为“就这样,苏轼营造了一种似人间而又非人间的意境,一种既醉又清醒的感觉,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有矛盾,有彷徨,才有特点,才精彩。正是因为太精彩,后世就有人模仿。”孙邵振先生抓住了在人间和天上宫阙这一矛盾作为分析的切入口,这显然是很准确的。可是究竟天上宫阙,和人间究竟在词中是否另有所指呢?很多诗评家认为有,是作者入世和出世的矛盾,最后取入世即在人间。应该说这样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我是赞同的。但是,宫阙很容易让我联想到朝廷的宫阙,而“归去”宫阙,显然作者本身就是宫阙中人,只是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合就自己请求下放。但是作者回到宫阙后,自然不能像在朝廷之外那般自由自在,逍遥快活了。他的上头是深受皇帝信任掌握着大权却与自己政见不同的王安石。因而宫阙虽然富丽堂皇,却很寒冷,却不能“起舞弄清影”。
词上阙写月是大手笔、大线条,也是大疑问大胸襟。词下阙作者从小处着笔,从细微处写月了。首先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转”“低”“照”很客观的写了月的移动,暗示夜深甚至夜将逝,而人却未眠。这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曾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艺术表现上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都表现了作者与对象间的深厚感情的。作者迟迟未能入眠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词中找到,就是怀念弟弟子由。怀念人,没有什么天份的作家,会写“我很思念你”“我很想念你”“我非常非常的思念你”,有天分的作家,则说我想念你,想的“孤灯挑尽未成眠”,想的“人比黄花瘦”。作者想弟弟想的整宿未眠,于是很着脑,作者说“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月亮阴晴圆缺是自然而然的事,哪里会认识你苏东坡呢?你们兄弟团圆我自圆缺,你们兄弟分离我也圆缺。然而,科学不妙的,逻辑上不合理的,在抒情达意里却是大妙。作者借月来怨,表达的是非常渴望与弟弟团聚,而不能团聚心生怨恨,加深了渴望团聚的思想感情,使得感情有了层次。这岂不是大妙。诗词之变异由此可见一斑。苏轼就是苏轼,当兄弟分居两地,自己深度思念弟弟的感情表达之后,转向自我安慰,他开始变的很理性了。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话也很妙,而且成为格言式的话语了。“无理而妙”,有理却为何也妙了呢?首先,这个理之后蕴涵的是深深的感情,而这里的理,是感情极致的一种变异。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就不需要用这样的话来自我宽慰以及宽慰别人了。当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里必然是有着排解不开的感情。其次,如此宽慰不一定真的就缓解了自己那深沉的思念,而仅仅是感情到了极致的一种自我宽慰。再次,同时表现出的一种洞察世俗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故能成就千古名言。词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千古名句。这句话是理性和感性的高度融合。作者说“但愿人长久”,就是知道人之生命是不可能长久的,是不能像月一般长久。但作者依然“愿”人能“长久”,只要人长久了,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一轮明月。这样理性和感性高度融合着抒情可谓绝妙。我们知道,月的意象被古典诗词浸染成思乡怀人的意象。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等。正是因为月本身的特性比如圆缺,比如光线比较朦胧,比如无论在何处,只要天气晴朗只要有月大家都是一样的。纵然周围的.事物都不是自己熟悉,但月亮是一样的,是大家熟悉的。因而月就成了思乡怀人的意象了。“千里共婵娟”,从事物的不完美发现了可以肯定,可以兴奋的一面,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的发现力。
从以上粗浅的分析可知,这首《水调歌头》被历来的学者文学爱好者推崇备至是因为其本身魅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结语:
纵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认识到这是一篇非常的优秀的作品,其优秀就在于它遵循了文学本身的审美准则,文学不同于科学,也不是感性或理性就美。文学做为一种独立之艺术遵循其本身的规律,有其本身的审美范畴。我们分析文本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学本身独特的审美魅力,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更多《水调歌头》文章推荐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千古名言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千古名言。《春夜洛城闻笛》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4、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5、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7、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8、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9、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1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1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
12、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1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1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1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1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8、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1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21、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22、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春中田园》
2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2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2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6、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7、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29、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
30、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
3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32、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洛阳女儿行》
3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34、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3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3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7、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源行》
38、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桑袅风。《相和歌辞·阳春歌》
39、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40、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4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4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4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4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名言名句《千古名言》。《望天门山》
45、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洛阳女儿行》
46、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47、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48、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咏》
4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5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5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5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5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
5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55、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5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5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5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59、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0、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洛阳女儿行》
61、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62、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63、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64、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65、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66、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
67、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68、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6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7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7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君自故乡来》
7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7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君自故乡来》
7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7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76、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7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7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7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80、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女儿行》
8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82、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8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
84、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词》
8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8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8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8、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8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90、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9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92、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93、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9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9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
9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97、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9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99、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10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102、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10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0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10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0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07、不到长城非好汉。《清平乐·六盘山》
108、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