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王立群老师的名言 正文

王立群老师的名言

时间:2024-09-27 15:29:44

百家讲坛观后感1

小时候每看影视作品,例必要写观后感。但年纪越大,观后就难以有感,尤其是对于电视节目,绝大多数是消磨时间看完就忘,即使有感也是一闪而过,骂完就算,例如:怎么这么多药品广告、哪个猪头做的这种低B的简单重复的广告词…………。所以,难得有感,能让自己

央视广告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虽然连我儿子都知道,广告就是言过其实的东西,但能吸引我每周(不是每晚)必看的节目,质量还算是上乘的。

象今天,听完于丹教授读《论语》。我深有感触,僵坐在沙发里久久沉思。

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隐居到三清山顶或者桃花源里,但只要内心充盈和自由,我仍然可以快乐,心灵的快乐可以让蓬荜生辉。其实,就是要真正做到“随遇而安”。

以前我和LP呕气,恨儿子懒散,怨工作繁琐,憎恨世态丑恶……如此种种皆因自己心不宽。“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

“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已经飞过”,泰戈尔的名言曾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同样意境的名言更多,其中有一副对联“风来疏竹,风过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过去,我所缺乏的,就是这么一种平和的心态,总把自己贴上完美主义者的标签,事无巨小都劳心劳力。象林彪元帅打仗,每仗都求全胜、全歼。很累。为事所累,放不下,输不起,自己的心老是要拴在某件事上。

这段时间于丹教授一夜窜红,不逊于易中天,其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人曰:读史可以明志,但对于我这种立志做闲云野鹤的人,无心仕途,多读史又有何用?无非是教教小孩讲讲故事罢了。所以我还是想潜心看看诸子百家,听听孔孟之道。

虽然《论语》不及《三国》精彩,虽然我不喜欢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够,更不喜欢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镜的形象)。但我还是感谢她的讲述,为我提炼了以上几点人生哲理,虽然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于我的脑海里,但却过于朦胧,不深刻,现在是恍然大悟!蓦然回首,自己近年干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发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讲坛有如“嚼饭哺人”,没了嚼的过程,滋味和营养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个比喻:历史古典文学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数社会菁英能尝到,大学教授上电视讲故事就象把坚果敲开,让大家分享果仁。

没办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没闲情逸趣也没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别人“哺”了。的确,在这个多元信息化的社会,我不可能去买线装竖排繁体的《论语》20篇来读,老实说,我好久没有读书了。

有人把于丹比喻为“文化奶妈”也很有意思,哈哈,人奶最有营养!

其实与这两位相比,我又更欣赏讲清史的名家阎崇年老师,一个绝对出色的学者。还有其它登坛的名师,待日后慢慢品味,希望自己能陆续有感而作。

百家讲坛观后感2

前段时间,我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爱上语文,感悟很深。

爱上语文总共有12集,讲的都是如何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讲了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过江南岸”中的“过”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满”,“去”,“近”……等,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诗当中的“绿”字,眼前一亮,最终定下了。我想: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王安石写诗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们写作文修改的次数岂不是更多?我决定以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争取更加完美,使作文无可挑剔!

第6集讲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解读诗。解读一首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去联想他写这首诗时的画面,从而去理解其中的韵味,意思。而言与意这个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饱经风霜”这个成语,老师们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让同学们先预习这篇文章,再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种是由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把所见描绘出来。两种方法都可以学会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对成语的印象和理解。这,就是言与意中意象结合的方法。

爱上语文对同学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我建议大家去看看!

百家讲坛观后感3

今天看的是百家讲坛的钱文忠教授的《三字经》———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读本。讲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学习道理。浅显有趣。儿时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对错,应该与不应该,都是那么的显而易见。好人与坏与就像小白兔与大灰狼般无可争议。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运动。那时的未来就像1+1=2那么简单。就算看不见,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积极向上,未来一定是伴着鲜花有绿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来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层。芸芸众生,与所有人走一样的路,看一样的风景,从眼眼到心灵都麻木了。心中已没有白与黑,而取代的是灰,数不尽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蓝,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让人食之无味,丢之可惜的东西。做人做的真是够久了,需要放弃一切观念,从最初的出发点,重新审视自己。

三字经讲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则,意思是说,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爱,义-得体,礼-合乎规范,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专一守信才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生活的太久,会忘记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经,然后再回头想想。撇开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贵的东西,为什么会蒙尘?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个皇帝的新装一样的故事里,真理远离了生活,而我也随风飘浮。

太久没有读书了,太久没有审视自己,听到了三字经的故事,儿时的感觉又来了,于是重新认识自己。于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来。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于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淀。为了自己,决不改变自己,

在这个世道上,已再无偶像,道貌岸然的他们已像炭一样沉下去,熄灭一盏又一盏我的灯。但是我还是保留那双期待和寻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仅仅是可以从始至终,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4

说起《百家讲坛》,我可是它的“超级粉丝”,它独有的魅力令我无限神往。

每次播出《百家讲坛》,我都怀着无比兴奋、激动的心情去观看。当讲到祖国的民族英雄时,我往往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的屈辱,我又常常难过得哽咽。

记得有一次,当复兴绍教授讲到郑成功收复失地时,欢喜、激动、自豪占据我整个心扉,我竟忘情地落泪了。这是为祖国的胜利而流泪!还有一次,当隋丽娟教授讲到祖国在外国人面前屈服了,成为殖民地,像一头雄狮还没有完全醒来时,我哽咽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为中华民族而哭泣!

我爱《百家讲坛》可不是图个新鲜儿,而是去关注祖国2500多年的发展史。从尧、舜、禹到末代皇帝溥仪,2000多年的历史是多麽辉煌、多麽灿烂、多麽坎坷啊!“贞观长歌”使中国的富强向前迈了一大步,“甲午战争”让多少英雄男儿为祖国英勇献身,“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多麽不平凡的岁月,多麽不平凡的民族呀!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历经磨难,终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百家讲坛》,我爱你,你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更加了解她、尊敬她!

百家讲坛观后感5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今天观看了《百家讲坛》推出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沉谷子烂芝麻的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人何必那么骄傲呢?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习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于教授的这种治学精神和高超的演讲技能。她哲理诗般讲演,深入浅出,如清泉般自然流淌!她展示了对社会的审美理想,界定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处事的一般分寸,尺度。她给全世界亿万人心灵送去阳光,使人间温暖,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同时赞扬了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就已有了这样高明的人伦智慧!也弘扬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彩讲解,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生活的真谛与快乐!

百家讲坛观后感6

喜欢鲁智深,不仅因为他是个英雄,不仅因为他的正直,坦率,义气,侠肝义胆。让人感觉最深刻或许还是他的圆寂。他虽然一生的经历都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充满着残酷的斗争,使他一腔正义的热血一直都在他的心头燃烧,沸腾。他厌恶他所存在的社会,他不能忍受这样的社会。于是他反抗,采取了进攻的态度。他上梁山,落草为寇,劫富济贫,疾恶如仇。真是英雄所为。他荡气回肠的一生却有着一个平静得不能再平静的结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他便似化作一粒尘埃在纷乱、悲哀、被压迫的社会飘荡。这样的他应该是真正“逍遥自在”的吧。好个“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现在我们应该可以真真正正地唤他一声长老了吧。

侠肝义胆是英雄,勇于斗争是英雄。上天创造了鲁达,而社会造就了英雄的鲁智深。

百家讲坛观后感7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与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与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与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与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8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9

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好诗词真的很有感染力,受这次央视诗词大会影响,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多学点诗词,感受我们文化的魅力,虽然记性不大好,背诵过总会忘记,但是被诗词浸过的心灵,总归不同。

多学些古诗词,陶冶下自己的灵魂。

百家讲坛观后感10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观后感11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理解与宽容的开学作文(一)

在人的一生之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宽容与理解了,在为人处世方面,如果我们发生了分歧,那么,化解分歧的最好方式也莫过于宽容了,假如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自己的心里面应已经够难受的了,如果作为朋友、家人、老师的我们仍是一在指责他的话,这会很容易的使我们与其的关系发生一些本质上的改变。但反之,如果我们能够用宽容与理解来安慰这个自己的朋友的话,对于他的一生或许都有改变。况且,不要认为有所作为的人就一定会是那些在学校里成绩优异,门门第一的孩子将来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成就,而那些成绩平平,但在长大后却到外国深造的人们,又有多少不是因为拥有了宽容与理解这把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割除荆条的镰刀呢?就会使成功的可能成倍成百倍的增长。

学会宽容与理解,也就相当于我们学会了在为人处世中重中之重的要领,其实据我所知,那些有名的人,往往也正是因为比我们多了这把镰刀,然而那些平庸的人呢?没有!

忽想起一个含义深刻的故事,在故事中,有一个猎人和猎狗追赶一只狐狸之时,狐狸仓皇中逃到了一个村口,看见一只小鸟,就马上寻求它的帮助。小鸟说,那你快到村里去吧!哪里一定有人帮助你的!可狐狸沉思之后,还是超别处逃跑,最终被猎人拿下!

或许有的人会问,为什么狐狸没有去村子里呢?其实并不是他不想去,巍峨是不敢去,应为这个村子里10户人家之中,9家不能进,而最后一家,就是猎人的家!

从这个故事来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只狐狸,最终落入“法网”的原因不正是因为没有学会为人处世的到里吗?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宽容与理解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要对任何人都要宽容、理解。假设是不可饶恕的错误,继续予以宽容理解,那时的宽容就会发生了“霉变”。重宽容,摇身一变为放纵了!

学好宽容,学好理解,学好我们的为人处世!

理解与宽容的开学作文(二)

“铃,铃……”上课了。同学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好了,王老师也走进了教室。此时,王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在下面认认真真、专心致志地写字。

这时,小雨写错了一个字,正当他向小欣借橡皮时,这一幕正巧被王老师看到了。王老师以为他们俩在搞小动作,就把他们全都叫了起来,生气地说:

“你们刚才在干什么?这是课堂,不是市场,你们为什么要在下面交头结耳,搞小动作?你们刚才的行为已经干扰了课堂纪律,如果你们还要这么做的话,就请你们出去!”

王老师的话,字字如针,穿透了小雨的心。小雨感到十分委屈,他刚想站起来分辩,但他想到了一句

小雨毅然决然地选择理解王老师,对王老师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他一声没吱,坐下来,开始听课。下课后,小雨向王老师的办公室走去。

小雨心想:“我得让王老师理解我,让王老师知道事情的真相,让自己得到清白。”

小雨走到王老师的办公室门口,轻轻地敲了一下门,走进了办公室。小雨看见了王老师,心平气和地对王老师说:“王老师,今天的事您错怪我们了,我和小欣其实没搞小动作,我只是向小欣借一下橡皮,您不应该那样说我们。但我们也有错,我应该经过您的同意,再借东西。我在这里,向您说一声‘对不起’,也希望您能还我们一个清白。”

王老师听完了这句话,沉思了一会儿,温和地对小欣说:“你先回去吧!”

“铃……铃,铃”,又上课了。王老师走进了教室,对大家说:“方才上课时,我错怪了两名同学,我不应该说那样狠的话,在这里我向他们说一声‘对不起’,也希望他们能原谅。”

霎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地掌声,小雨和小欣笑了,王老师也开心地笑了。

看啊,这就是理解的力量。

理解别人,宽容别人,你就能得到更多的朋友,能使别人与你“化敌为友”。

宽容与理解还能使你心胸开阔,能够以宽容的心包容一切,以理解的心感动他人。时刻铭记他人、宽容他人,幸福就常在你身边。

理解与宽容的开学作文(三)

宽容是理解的桥梁,真诚和信赖是它的基石。

前两天看王立群老师讲《大风歌》,讲到刘邦手下的陈平、叔孙通两个人易其主、六易其主,被古往今来的学者不屑,但王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要学会理解宽容别人。

每个人都有缺点,所以需要理解宽容。人都希望能去理解宽容别人,但做起来不容易。

能够理解宽容别人的人,必须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心灵、宽广坦荡的性格、非凡不俗的`气度。理解宽容闪烁着人性智慧的光芒。

人的心灵如一个容器,那么不断地学习和感悟,提高个人修养,增加自身内涵,就是增大容器的容积,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理解宽容。所以“将军肩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我一直认为:理解并去宽容别人,也是宽容了自己,凡是斤斤计较,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而理解宽容能让心灵不再狭隘,还自己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

宽容与理解是对别人的成全,对自己的考验,理解能化敌为友,宽容能升华人格。

理解与宽容的开学作文(四)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从古至今,善待、宽恕他人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而我认为,致使社会和乐的秘诀就是宽容、理解。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就是弥勒佛的处世之道。他的所作所为很好的诠释了宽容的意义。人世间难以容忍、宽容的事,他都一并装进肚子;所有可笑的人,都被他一笑了之。

但是,他毕竟不是人,说到底,人是没有这样的气量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也是常见的,即使是再有气量,再有宽容心的人,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事,恐怕也很难咽下肚子。所以,社会的和谐并非一部分人宽容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所有人一齐努力,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这社会的未来便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了。

如果说宽容别人是简单的,那么,理解别人却是难的。

每个人因为认识问题的角度、标准不同,往往以为自己的行为才是正常的、对的,而别人是错的。其实,每个人的行为总有合理成分,单从个人角度来看问题,难免出现种种的偏见,进而否认对方的合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由于缺少了一种理解的精神。

他人有不同的见地,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言语。要细心聆听,要有包容他人观点的胸怀,那才是处世应有的素质。有父母为了孩子能够理解自己,就把父母与孩子的角色互换了一段时间,父母当孩子,孩子就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游戏结束后,孩子就显然明白了父母。即使每个人的心理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只要说话前多转个弯,摸索一下对方的想法,好多矛盾都是可以避免的。

宽容、理解。多么简单的两个词,但又是多么难的两个词。如果所有人都真正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那么,这个社会又怎可能不和睦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时候每看影视作品,例必要写

央视广告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虽然连我儿子都知道,广告就是言过其实的东西,但能吸引我每周(不是每晚)必看的节目,质量还算是上乘的。

象今天,听完于丹教授读《论语》。我深有感触,僵坐在沙发里久久沉思…………

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隐居到三清山顶或者桃花源里,但只要内心充盈和自由,我仍然可以快乐,心灵的快乐可以让蓬荜生辉。其实,就是要真正做到“随遇而安”。

以前我和LP呕气,恨儿子懒散,怨工作繁琐,憎恨世态丑恶……如此种种皆因自己心不宽。“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

“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已经飞过”,泰戈尔的

过去,我所缺乏的',就是这么一种平和的心态,总把自己贴上完美主义者的标签,事无巨小都劳心劳力。

这段时间于丹教授一夜窜红,不逊于易中天,其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人曰:读史可以明志,但对于我这种立志做闲云野鹤的人,无心仕途,多读史又有何用?无非是教教小孩讲讲故事罢了。所以我还是想潜心看看诸子百家,听听孔孟之道。

虽然《论语》不及《三国》精彩,虽然我不喜欢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够,更不喜欢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镜的形象)。但我还是感谢她的讲述,为我提炼了以上几点人生哲理,虽然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于我的脑海里,但却过于朦胧,不深刻,现在是恍然大悟!蓦然回首,自己近年干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发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讲坛有如“嚼饭哺人”,没了嚼的过程,滋味和营养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个比喻:历史古典文学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数社会菁英能尝到,大学教授上电视讲故事就象把坚果敲开,让大家分享果仁。

没办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没闲情逸趣也没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别人“哺”了。的确,在这个多元信息化的社会,我不可能去买线装竖排繁体的《论语》20篇来读,老实说,我好久没有读书了。

有人把于丹比喻为“文化奶妈”也很有意思,哈哈,人奶最有营养!

其实与这两位相比,我又更欣赏讲清史的名家阎崇年老师,一个绝对出色的学者。还有其它登坛的名师,待日后慢慢品味,希望自己能陆续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