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从军行·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赏析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诗人介绍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以“甲”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甲冠天下] 甲冠:第一。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
[甲第连云] 甲第:原指封侯者的住宅,后泛指贵显的宅第。连云:形容高耸入云。形容宅第的高大。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
[甲第连天] 甲第:富豪显贵的宅第。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
“甲”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铸甲销戈] 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整甲缮兵] 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
[张甲李乙] 犹言张三李四。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橐甲束兵] 指脱去铠甲,收起兵器。同“櫜甲束兵”。
[缮甲治兵] 缮甲:修治铠甲。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
[弃甲曳兵]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弃甲投戈] 指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弃甲负弩] 丢弃铠甲,背起弓弩。形容战败。
[弃甲丢盔]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弃甲倒戈]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片甲无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同“片甲不存”。
[片甲不留] 一片铠甲都没留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片甲不回] 一个士兵也没回来。形容全军覆没。
[片甲不还] 形容全军覆没。同“片甲不回”。
[片甲不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牢甲利兵] 犹坚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卷甲衔枚] 指行军时轻装疾进,保持肃静,以利奇袭。
[卷甲韬戈] 卷起铠甲,收起武器。指停止战斗。
[卷甲束兵] 卷起铠甲,收起兵器。
[卷甲倍道] 卷起铠甲,急速前进。
[解甲休士] 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指不再战斗。
[解甲休兵] 指不再战斗。同“解甲休士”。
[解甲投戈]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归田] 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解甲倒戈] 指敌方战士归顺,转向攻击。
[坚甲利刃] 形容精锐的部队。同“坚甲利兵”。
[坚甲利兵] 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坚甲厉兵]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积甲山齐]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
[积甲如山]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同“积甲山齐”。
[擐甲执兵]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擐甲挥戈] 擐:穿上。甲:铠甲。戈:武器。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全副武装,英勇顽强。亦作“擐甲操戈”、“擐甲持戈”。
[花甲之年]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被甲执兵] 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被甲枕戈] 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被甲据鞍] 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
[被甲持兵] 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案甲休兵] 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按甲寝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甲”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胸中甲兵] 甲兵:披甲的士兵。比喻人具有军事才能。
[躬擐甲胄] 指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言长官坐镇军中亲自指挥。
[丹铅甲乙] 指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丹黄甲乙] 指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甲”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枕戈坐甲] 以戈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备不懈,时刻准备战斗。
[枕戈寝甲]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枕戈披甲] 以戈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备不懈,时刻准备战斗。同“枕戈坐甲”。
[一鳞片甲]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同“一鳞半甲”。
[一鳞半甲]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曳兵弃甲] 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朽戈钝甲] 比喻装备极劣的军队。
[胸中鳞甲] 比喻存心险恶。
[胸有鳞甲] 比喻存心险恶。
[辛壬癸甲] 用以指一心为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精神。
[文搜丁甲] 文章精妙感动神灵。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
[韬戈卷甲] 收藏起武器铠甲。指息兵。
[束戈卷甲] 捆起兵器甲胄。指缴械投降。
[身怀六甲] 六甲:传说为上帝造物的日子。指妇女怀孕。
[片鳞只甲] 犹片鳞半爪。比喻事物的极小部分。
[片鳞碎甲] 犹片鳞半爪。比喻事物的极小部分。
[片鳞残甲] 比喻事物的极小部分。同“片鳞只甲”。
[抛戈弃甲] 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年登花甲] 花甲:用干支纪年,指六十岁。年纪已到六十岁。
[晋阳之甲] 指地方官吏因不满朝廷而举兵为兴“晋阳之甲”。
[金戈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解衣卸甲] 解:脱衣。卸:卸掉。脱下战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战。
[解兵释甲] 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参战。
[裹粮坐甲] 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
[龟龙片甲] 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
[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腹有鳞甲] 鳞甲:比喻人多巧诈的心。比喻居心险恶,不可接近。
[凤毛龙甲] 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
[风兵草甲] 犹言草木皆兵。
[丢盔卸甲]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丢盔弃甲] 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丢盔抛甲]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同“丢盔卸甲”。
[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败鳞残甲] 败:毁坏。残败零碎的鳞甲,比喻满空飞舞的雪花。
[案兵束甲] 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按兵束甲] 按兵:军队停止行进。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止兵不前,捆起铠甲。指解除武装,停战言降。
“甲”字在第五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甲”字在第六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