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长孙皇后说的名言 正文

长孙皇后说的名言

时间:2025-01-12 16:06:48

元稹的《梁州梦》语意非常简洁,是元稹的佳作之一。

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使东川》二十二首之一。时在公元809年(唐元和四年)元稹监察御史任上。诗前注云:“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唐代诗人广交游,重友谊,例多酬唱赠答之作。但若论彼此私交甚深,历时之久,唱和之多,则无出元白右者。“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元稹)双方以诗代柬,形影相随,泪笑歌哭,情同身感。此番元稹使东川。仍不绝诗柬往还,白居易有和作十二首。当元稹在兴元府作《梁州梦》当天,白居易在长安也写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李十一即李杓直,他们相携同游曲江、慈恩寺,触景生情,念及元稹;而元稹亦竟梦魂相随,千里神交。诗与本事“合若符契”,这简直可写入唐人传奇了。《聊斋》之“三梦记”一类故事,就受到这一本事的启迪。

【赏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李白》,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上屡有反映。

此诗为元稹感梦而作。第一、二句“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写入梦。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公元303年(贞元十九年)制举“拔萃”登科。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落登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慈恩寺向为长安名胜,平时更少了骚人宴饮,墨客流连。元稹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游寺。此诗先把往昔经历的画面剪辑成梦。慈恩寺为高宗李治纪念生母长孙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院院”不仅加强“景深”,也深化了偕游情趣。此是虚景,虚中有实。三、四句“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写出梦。伴随亭吏的吆喝,画面从慈恩寺梦中情景,转为梁州驿亭醒时惊觉。此是实境,实中有虚,前后相映成趣。“排去马”为此诗艺术构思关键,上承“院院游”盎然游兴,下承惊醒时索寞意绪,先让时间交迭产生错觉,又把空间拉开扩大距离。此种“大跨度”“大写意”结构方法,具有跌宕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本色”特点。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首两句也是平谈叙事,不见感情起伏。第三句“更吹羌笛关山月”,为战士独坐所闻,叙事是顺接,感情则急转。至第四句“无奈金闺万里愁”,那突至猝发的跌宕变化,迷漫而不可排遣的两地思念,迅速笼罩住整个抒情画面,城堞、秋风、黄昏、羌笛顿时有了活跃的生命与跳动的旋律,前人所谓“气象”“兴趣”大抵指其浑成、真挚而言。元稹“忽惊身在古梁州”,也同样表现了浑融真醇情性与蕴藉无尽风流。

拓展阅读:元稹:春朝好光景,却是美梦易醒

元稹是一个常常做梦的人,而且喜欢谈论自己的梦。元和九年(814年)他梦见与友人白居易等一起在长安曲江边上游玩,为此,他写了《梁州梦》一诗和《感梦记》一文。晚唐的孟棨通过元稹的梦看到了友谊的珍贵:“千里神交,合若符契,友朋之道,不期至欤!”从此元稹的这个梦广为人知。

除白居易之外,元稹还梦见过李绅,这让他整夜心情愉悦。他也曾梦见过刚刚去世的宰相裴垍,感念他对自己的提携之恩。但让元稹频繁入梦并诉诸于诗的是他妻子韦丛的离世。

韦丛是当时朝廷显贵韦夏卿的小女儿,下嫁元稹的时候刚刚二十岁。元稹费尽心思,才获得这门婚姻,所以十分珍惜。不过元稹只是一名小官,家里比较贫困韦丛和他结婚后,吃了不少苦。难能可贵的是,出身豪门的韦丛:非常贤惠,面对贫苦的生活坦然处之,对于元稹也从无半分怨言。元稹对她十分感激,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和睦。

贫穷的生活和多次生育,极大地影响了韦丛的身体健康。在元稹三十一岁的时候,年仅二十七岁的韦丛去世了。悲恸之下,元稹开始有白头发。他邀请大文人韩愈为妻子撰写了墓志铭,自己则写下了感人至极的诗歌《遣悲怀》三首,最出名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诗里面说:“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曾经共同经历贫贱与困难的夫妻,他们互相之间的相知与依赖必然较深,所以一旦永诀,便特别地悲伤。“贫贱夫妻百事哀”遂成为中国文学中对家庭生活最有概括力的名言之一。

连同《遭悲怀》在内,元稹的悼亡诗共有二十八题,其中直接描述梦境的诗就有四题六首。下面这首《梦井》诗在这批悼亡诗中并不出名,也未曾得到批评家的重视,却是内容和艺术均佳的好诗。

梦上高高原,原上有深井。

登高意枯渴,愿见深泉冷。

徘徊绕井顾,自照泉中影。

沉浮落井瓶,井上无悬绠。

念此瓶欲沉,荒忙为求请。

遍入原上村,村空犬仍猛。

还来绕井哭,哭声通复哽。

哽咽梦忽惊,觉来房舍静。

灯焰碧胧胧,泪光凝炯炯。

钟声夜方半,坐卧心难整。

忽忆咸阳原,荒田万馀频。

土厚圹亦深,埋魂在深埂。

埂深安可越?魂通有时逞。

今宵泉下人,化作瓶相警。

感此涕汍澜,汍澜涕沾领。

所伤觉梦间,便隔死生境。

岂无同穴期,生期谅绵永。

又恐前后魂,安能两知省?

寻环意无极,坐见天将昞。

《李世民畏魏征》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作《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散文。文章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征的一段故事。下面是关于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好好练习!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语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 ⑤鹞:猛禽 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 (4)上尝得佳鹞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23、魏征向皇上奏事是,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阅读材料为《李世民畏魏征》,系课外阅读,设3小题,分值为10分。

第21题(4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题目设置不选择题。理解难度不大,考查的四个词(“善”“辍”“毕”“尝”)在课本中都有注解。

学生答题正确率较高。

第22题(3分)考查对重要语句意思的理解。“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本句得分关键在于四个点:“或”、“上”、“移”“威”这四处的解释,缺一则要扣分。

典型错误:(1)部分学生对关键词理解错误。出现这些错误可能与这部分学生没有注意重要实词的积累有关。(2)不能结合语境理解句子,主语混淆。(3)句子翻译后没有再通读一遍,导致因语句欠通顺而失分。(4)没有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重点字词忽视“直译”。

第23题(3分)考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并分析人物思想的能力。

试题为: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

答案如:希望皇上知道“玩物丧志”等

李世民畏魏征的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李世民畏魏征的典故

别看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却有胆有略,善回人主之意。魏征是一片赤胆忠心,况且总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霁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赔不是:“吾已悔之。”

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太宗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问道: “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己严装待命,却突然不去了,这是为什么?” 太宗皇帝笑着说: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还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魏征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对于李世民来说,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可以看清楚自己。他们的关系,是君臣,也是朋友。当然也有不和谐的时候,但是,魏征总能轻而易举的把不和谐变为和谐。就连太宗自己都说:魏征,朕所畏惧者也。

魏征生前与李世民是一段君臣佳话,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下旨解除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t”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魏征一生进谏无数,深得李世民信任,死后墓碑是李世民亲自书写。后来有人进谗言说魏征曾收贿赂赂,那时李世民已经垂垂老矣,具备了辉煌老人的一切特点自负、偏信、易怒、莽撞,所以就把魏征墓前的碑让人砸毁,不过后来证明是李世民错了,墓碑在李治时给重修了。

谨慎是一种聪慧,谨慎的人,为人做事稳重,但是比较缺乏自信心和果断力。下面是语文迷整理的关于谨慎的相关事例,希望你喜欢。

谨慎的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

多言不可与谋,多动不可与久处。--明·薛宣《读书录》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

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

言必有据。--鲁迅《故事新编·序言》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篇》

言有物,行有格。--《礼记·缁衣》

愚蒙人是话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旧约·箴言》

不要对任何人都敞开你的心胸。--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

出门要三稳:身稳,手稳,口稳。--中国谚语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损也,君子其慎所立乎!--《荀子·劝学》

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

做事应当深思熟虑,但进机到来,就需动手,切莫犹豫。--英国谚语

瓜田不扯鞋,果园不扶帽。--中国谚语

别冒险地把蛋全放在一只篮子里。--[英]帕尔默《旅语的教训随想录》

起跳之前要看两遍。--[英]勃朗特·夏洛蒂《雪莉》

要谨慎小心;如果你听到……慢骂或是威胁……要装出没有听见的样子。--[法]乔治·桑《漂亮的.劳伦斯》

没有谨慎的态度,智慧再多也无济于事。--德国谚语

重视结避的人,开始就会谨慎。--日本谚语

头要冷,却要热。--日本谚语

要慎思而后行,因为你播下什么种子,就会有什么收获。--[英]勃特勒《休迪布拉斯》

在第一个钉子没有钉牢之前,不要钉第二个。--[美]富勒《至理名言》

得意之事不可再做,便宜之处不可再住。--中国谚语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汉·刘向《说苑·说丛》

慎行者可能治理国家,而使国家新生或毁灭的是狂热者。--[英]布尔活·利顿《黎恩济》

要知道,走错一步,永难补救;所以大胆还得小心。--[美]富兰克林《格言历书》

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经办衣》

不要不经考虑而贸然采取行动。--[英]迁德尔《基督徒的顺从》

目不明者宜缓行。--[英]培根《培根文献汇编》

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中国谚语

成事每在穷困日,败事多在得志时。--中国谚语

怒多横言,喜多狂言。--明·吕坤《续小儿语》

适当的疑虑是智者的明灯,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英]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在暴风雨之认,快船最好抛下两个铁锚。--[古希腊]品达《奥林匹亚祝捷颂歌》

言行如走棋,一动思三步。--中国谚语

凡事三思而行;跑得太快是会滑倒的。--[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谨慎的故事:

范蠡功高慎归

春秋末,范蠡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忠心效命,勤苦效力,为越王谋画20年,帮助勾践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国势日盛,公元前482年,乘吴王夫差在黄池大会诸候之机,他建议勾践发兵攻吴,获大胜,俘吴太子友,数年之后灭吴,迫使夫差自杀,雪洗越国当年被吴灭亡的耻辱。继而又助勾践北征,直副齐鲁,称霸中原。

此时范蠡觉得危险就在眼前,功高震主,君主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兔死狗烹",历史上的例子多了。于是他收拾细软,带上家属悄悄远去,改名陶朱公,归隐经商。与其同时辅佐越王的文种,不听劝告,留恋富贵,结果被勾践所杀。

长孙皇后位尊守慎

长孙皇后与其兄长孙无忌,帮助唐太守李世民完成大业,建立大功。太宗欲封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闻讯后,出面力阻。她对唐太宗说:"臣妾感谢圣恩,臣妾已位尊至皇后,长孙家不能再封赏了。汉朝的教训太深了,当年吕后受皇上宠幸,满朝都是吕家的人,结果图谋造反,遭灭之灾,祸国殃民。长孙无忌不能为相,请求皇上另找人选。"李世民拒不采纳皇后的请求,仍封长孙无忌为相。

长孙皇后向皇上请求遭拒绝,于是就将其兄长孙无忌找去,向他讲清利害,要他远避裙带,切不可贪图眼前荣华富贵而酿成大祸。无忌最后被皇后说服,向皇上力辞宰相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