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校园趣事
在我们景色怡人的校园里,我们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快乐的成长。有时也会爆发出一件件有趣的事情……
在我们班就有特别有趣的事情,下面我就来讲讲发生在我们班的一些些有趣的事情吧。
那是有一天,我们正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可能是我们的老师的心情特别好吧,讲的课特别动听。记得老师以前说过:如果老师今天的心情特别好的话,讲的课会特别的动听;然而如果老师今天的心情特别不好的话讲的课也会没有一点色彩,不生动。所以,由此看出,老师今天的心情特别好。
我们的老师今天在课堂上讲的是《中华少年》这篇课文,这里面都是对话,有人物:甲、乙、丙、丁。老师说:“我们下面来分角色读这篇课文。”老师开始分配了。老师让第一大组读甲、第二大组读乙、第三大组读丙,把丁留给自己。下面开始读了。前面接的都非常好,可到了老师读的丁了。老师见大家都不读,于是就说:“咋不读了,快点呗。”这一下可把我们弄民了,每个同学都疑惑着,老师看着同学们的疑惑的表情,赶紧补充到:“对不起,说错了。”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在那个时候,全班同学都是非常高兴的.,那时候,老师也笑了。
这节课真有趣呀。在这节课中,老师让同学得到了快乐,我真希望以后老师天天上这样的课,那是多么的好啊。
篇二:校园趣事
校园,是我们汲取知识的圣地,不过,有时校园也是我们嬉戏的乐园。
一天下午,天气风和日丽,连空中的大雁也发现声声呜叫,仿佛对着上帝说:“感谢上帝,让我拥有这样美好的一天。”站在校园的操场上,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读书声,就连头号闹包杨迪也在认真颂读。老师正在为我们上课,我们认真颂读。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教研主任出现在门口。老师出去后和主任谈了几句,就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她要去开会,并布置了一些作业,就离开了教室。一分钟后,教室里重现“敦克尔特大撤退”时的盛况:班委们走上讲台,说:“好好的做作业!”我们便在下面做作业,不过,带头闹的还是班委:借着和万秋吟的关系,张方叶走上讲台,开始和万秋吟聊天儿。虽然“罪行”并不严重,却被那几个喜欢挑事的男生用扩音器放大。不过一会儿,班长闹得沸沸扬扬,这时的班长,和路易十六听到巴士底狱底狱沦陷时一样,暴跳如雷,喊出了那句路易十六喊出的那句话:“这简直就是造反!”调皮的我咸出了当时路易十六身边一位贵族说的是那句话:“陛下,这不是造反,而是一次革命。”听到这句话后,班长更是气急败坏,但说不出话来了。最后,老师回来了,“敦克尔特大撤退”结束。教室又恢复了平静。
校园,是我们的知识天地;校园,是我们的嬉戏乐园;校园,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位指路人!
篇三:校园趣事
在校园里,有活泼、可爱的同学,有和蔼、可亲的老师,还能有什么呢?那就是趣事!
等待了“一百年”的上课铃终于从我耳边游过,这可不是数学、语文、美术等上课铃,而是班队课的铃声。
三个主持人,严可杨、宓楷松、顾启隽上台了。“你们都知道名人
校园里有很多趣事,装点着我们的“家”。
篇四:校园趣事
我的老师姓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陈老师是圈发,头上还不时戴个墨镜,矮矮的像个大蘑菇一样。陈老师上课时很幽默,有时脾气还很大。
有一次,在课上,陈老师让我们玩画鼻子游戏。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三毛,非常好笑,因为他的头上的三根毛,左、右的毛往两边弯,中间的直直的。
第一个上场的是王观琪。他上去后,陈老师用红领巾包在他的眼睛上,然后转三圈。王观琪转得晃来晃去。他一手拿住粉笔,一下子就把三毛的鼻子画到了脸蛋上,笑得我们和陈老师合不拢嘴。
第二个上场的是曾仪。她一上去,陈老师也把她的眼睛包上,然后转三圈。曾仪晕晕的把鼻子画到了我们班的清洁表旁边,简直笑死我们了。
第三个上场的是李培灵。也也被包住眼睛,转三圈后,她拿着粉笔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差点走出教室了,笑得我们肚皮都痒了,她才知道走错了,然后把鼻子画在了下巴上,简直太好笑了。
最后上场是陈老师。她就要把三毛的鼻子画到十万八千里外了,幸好我们叫住了陈老师,然后她把鼻子画到了头顶上。我们没出声,陈老师以为对了,就画上去了。她拿下红领巾一看,吐了吐舌头。那样子快把我们笑死了。
笑声在校园或教室里飘荡。让我们的笑声传遍校园。
篇五:校园趣事
最近体育课上我迷上了踢足球,你看操场上那四个英姿飒爽的身影就是闫智钊、楚烨轩、卢海涛和我。
我们两人一组,我和楚一起,我踢后锋。卢先发了一个飞球,只见楚身轻如燕,纵身一跳,向球的方向扑过去。“啊!”真可惜,球从他的身边擦了过去,失望之余,我又高兴起来,因为球已落在了我的脚边,可以大显身手了,我双眼死死的盯着球,用尽全身力气,使出我最拿手的踢法,飞起一脚,把球向对方球门踢去。“好球,进了!”我和楚欢呼着。看着那两位垂头丧气的,眼中还带着一丝恼火,我兴奋极了!
轮到闫发球了,只见他把球放在地上,退后两米、助跑、踢!只听“砰”的一声,球像离弦的箭,飞了过来,楚也很勇敢,争着向前去抢球踢,我们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盯着球,使出浑身地劲去拼去抢。这时足球在我的脚下,我带着足球向前冲。卢乘我不注意时,从我身子后面跑上来想把足球抢过去,弄得我措手不及。我立刻带球往旁边一移,他扑了一个空,还摔了个四脚朝天,我们担心他摔伤赶忙跑过去,谁知他眼珠滴溜溜的一转,把我们三个都推翻了,我们开心的躺在柔软的草坪上,温暖的太阳照耀着大汗淋漓的我们,今天真高兴啊!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校园的趣事,虽然我们的队伍不太专业、球技不太高超,但是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1
作为新入编的教师,只凭教育热情是不行的,还有很多需要学,为此我买了几本书,《给教师的建议》《一线带班》《低年级这样教》等,首先我先看了《给教师的建议》,分享一下自己感触深的句子。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2
我们常说“真理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在时间的悠悠长河中,表面的事物会慢慢消散,错误的事物也会被逐渐推翻,只有坚定的真理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打磨,慢慢沉淀下来。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版)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经得住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好书,作为一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为基础,为中小学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中。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教师朋友,他的教育实践鼓舞了千百万的教师朋友。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本解决疑难困惑的工具书和教育研究的灵感来源。翻开书本,我发现我正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和困惑苏霍姆林斯基也经历过,他还在自己的工作中探究和摸索并提出了可行的意见或建议,让我瞬间感受到教师之间的共鸣,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书中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短时间的浅读并不能都将它们完全消化,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阅读”。以前,我局限地认为语文老师和语文学科才需要大量的阅读,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大家都需要“阅读”,它在各方面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需要阅读
(一)阅读能帮助教师成长
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希望新教师的个人藏书中有三类书,分别是学科专业方面的、人物传记类的和心理学方面的书。专业书籍能丰富学科知识,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杰出人物的传记能在精神和道德上做出正确的指引,心理学的书籍能帮助了解自己和学生的内心。教育是一门触及心灵的艺术,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将成为帮助你掌握这门艺术的工具。坚持阅读这些书,能让一个新教师更全面、更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阅读能提升教师素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教师知识渊博和眼界开阔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读书,读书,再读书!书籍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教师们能通过对各类书籍的阅读、思考和研究,找到适合的教育理念,学到深刻的学科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二、学生需要阅读
(一)阅读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阅读好的书籍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好的阅读能力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效地阅读竟有能让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的功效。“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教会学生阅读!
(二)阅读能帮助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高效的课需要保证学生们在课上有高涨的学习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很大考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来达成。课前可让学生先阅读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使学生在课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的问题疑惑,在授课时,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讲授中找到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连接点,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真相,实现有效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习兴趣。
(三)阅读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学生们常常会在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的过程中感到越学越难,越学越累。现在的教育也一直在倡导给学生“减负”,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是从减少作业量来达到这个目的。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就应该让他们多阅读,让学生们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中放松自己。他还认为“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总之,没有阅读的精神生活是空虚的、狭窄的。让我们一起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3
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秘密何在?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也没能把它研究透彻。然而,当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后,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共有100条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书中的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每条建议像一场甘雨般化解着我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21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的众多建议中,不止一次提到关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他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兴趣的秘密何在?他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时,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终的源泉之一。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动脑探索过程,他认为,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让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是一种那个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那个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我曾做过许多尝试:精彩的课件设计、动听的激励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竞争激励等。我自认为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兴趣的秘密何在后,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可见,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对学生表面的兴趣刺激上。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这一节,我的触动很大,我扪心自问:现在的我又该从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建议又该怎样落实在我的实际教学当中呢?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努力抓住并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例如,在备jqx三个字母的教学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习了这三个字母,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另一个结合点上:jqx这三个声母宝宝太孤独了,你们能给他找些韵母朋友来陪陪它们吗?从声母的教学到jqx与v相拼的教学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教学中来,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其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儿童来说,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都渴望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学习知识的力量,并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一下桂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这种发现鼓舞了孩子们,他们也会变得好奇和活跃。
再次,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盎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例如:办手抄板展,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喜悦;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会古诗学习的韵味;歇后语比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等。
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当我们感到内力不够需要充电时,马上打开这本教育名著,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不虚此行。教育工作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陪伴下,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全身心呵护孩子幸福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4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我们就会感到汗颜。所以,职业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名言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在中国的十五期间可以达到占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我们呢?看看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浮躁之风盛行,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读书启迪智慧,读书激发生机,读书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让我们牢记这句话,读书,读书,再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5
重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学工作的亲切感。每读到一条建议,比之前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一些。
有感于“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吗?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学生在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使我对从儿童兴趣出发来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光要从学科本身的兴趣点,更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兴趣点,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儿童个体的原有认知水平,来组织教学。即我们所说的“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教师和学生关系有相互信任,学生可以坦率自己,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发自内心,树立起自己的尊严。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取得成就,如同燃起了生命的火花和一条蹊径。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弥足珍贵,一定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曾几何我们因为自己的急于求成,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让这些火花散失,让我们所谓的差生就那么一天天落后下去。
那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有成就感呢?那就是分层次地布置学习要求。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如果我们能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志。回想自己的课堂,往往是统一要求的比较多,忽略了不同层次的个体。虽然也曾不忘鼓励那些后进生的点滴进步,不如根据他们的认知起点,给他们更切合地努力任务,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获取,自我进步来得更实际。这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自我实践感知,体验。唯有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所体验的时候,才是他有自我认知,真正学习到知识和获取能力。
我将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6
在这本以小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书中,我看到了这位教育巨匠在教育过程中的用心与热忱。在每一条建议中,都提出了切实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者方法,徜徉在书中,我受益颇深。
一、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在第一页就映入眼帘的一句话。
作为老师,有些时候似乎过于急于求成,当孩子们达不到我们在心中为他们确立的目标时,就开始催促甚至责骂。更为严重的是,偶尔我们会说出类似于这样的话:你不适合学习。但实际上,学习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他们想急切做好的一件事,而由于我们偶尔的“出言不逊”,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因此厌倦学习,厌倦学校,最终沦为教育之外的旁观者。
在苏的观点中,他提出了“学习上的成就”概念。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认真体会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的含义:学习上的成就,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定。而针对这样不同的标准,我们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冷嘲热讽。
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我们不能因为花期不同而轻易否定这朵花所具备的开放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赋异禀之处,我们身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教给他合适的方法或者给予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的使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进而享受学习。而“学习成就”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找出学生擅长的地方,让其树立自信,进而拥有学习的尊严。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就,是点燃孩子们梦想火种的最初的火苗,而我们必须努力地爱护这火苗。
记得郭文红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儿童,内心最真切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好人”,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们这小小的心愿,“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之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自己总是“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每一朵花都平等的绽放!
二、获得进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
在书中的第二到第六章节,以及第十九章节,无论是说到教师劳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劳动。
说到终生备课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对教师备课提出了终生的要求:阅读,不断地阅读。如果教师想要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授课的过程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就变得广博,我们所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变得丰富多彩。
关于学生学习。
在苏的观点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极其强烈的功利心,考试考什么就看什么,课本上要求什么才看什么。这就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偶尔进行的思维拓展学生都会觉得陌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授课之余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专题阅读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趣味。
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后进生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让他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获得学习思索的信心。阅读会打开思考的源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鼓励“后进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可谓教育的一些成就罢!
大量阅读,与教师是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与学生,是培养兴趣,树立自信的绝佳方式。
打开书本,用墨香浸润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7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这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应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推荐》,我不时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我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8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9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书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强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的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10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既能让家长孩子满意,又能让自己工作的顺心愉快。今日有幸拜读《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最让我收益的是其中的两个有效问题:第一,如何教育好犯错误的学生;第二,如何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我们如何对待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又特别是我们如何对待特殊家庭的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感觉很是烦恼。“如果我们能够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与家长有充分、良好的协商和沟通”,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确,“身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对错误行为的矫正,更在于关注学生心灵和健康人格的成长,尤其是那些有特殊成长背景的孩子。也许那些顽劣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幼小心灵在畸形环境中所受到的伤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宽容。”
那么,如何才能给予犯错误的学生特别的关爱和宽容呢?“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这些看似寻常简单的话,实践起来却很有难度,教师也是人,也时常会情绪化的去处理一些事情,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如果我们以为这样教师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性意气的处理一些事情,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倘若教师不能及时化解矛盾,时日一久,必酿大祸。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多加注意,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始终把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第一要务!
诚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和汗水。但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师还要承受来自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半数中小学教师有调换工作的念头”,“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已成为普遍性的重大的生活和生存问题。那么,如何缓解教师的压力,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轻装上阵呢?肖川告诉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相一致的高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辩证的联系在一起的”。“从责与权相统一的原则来看,只有把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对教师的要求——敬业精神的要求、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要求——才能理直气壮,才可以毫不含糊”。近年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显着提高,国家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从这点上来说,国家没有忘记教师们的巨大贡献,社会也没有忘记教师们的辛勤付出!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时刻感受到学生和家长对我的殷切期望,也时刻体会到学校和社会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好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11
偶然从书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扉页上写着: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利用这2个星期的假期细细的阅读一番,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通过假期中对这本书的阅读与学习,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书籍之一,虽成旧,却给了我深刻的回忆。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涉及到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实例来加深真实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书中的理论为我指点迷津,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建议和措施,读了以后增加了信心。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联系教学中,一再地强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再联系生活中的自己,何尝不是兴趣产生动力。
通过对《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学习,确实获益良多。我准备把在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新学期的教学中去,在工作和学习中争取不断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篇12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推荐》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推荐谈谈自我的体会。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推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此刻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此刻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那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职责呢?你的情绪平静吗?除了每一天应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就应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就应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那里给我们提了两点推荐:
一是阅读。我们能够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推荐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持续下去。他的这一番话,能够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个性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我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我,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推荐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思考。他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推荐中。在这条推荐中,他不仅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潜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构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推荐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取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思考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个性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但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
作为新入编的教师,只凭教育热情是不行的,还有很多需要学,为此我买了几本书,《给教师的建议》《一线带班》《低年级这样教》等,首先我先看了《给教师的建议》,分享一下自己感触深的句子。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2
我们常说“真理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在时间的悠悠长河中,表面的事物会慢慢消散,错误的事物也会被逐渐推翻,只有坚定的真理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打磨,慢慢沉淀下来。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版)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经得住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好书,作为一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为基础,为中小学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中。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教师朋友,他的教育实践鼓舞了千百万的教师朋友。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本解决疑难困惑的工具书和教育研究的灵感来源。翻开书本,我发现我正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和困惑苏霍姆林斯基也经历过,他还在自己的工作中探究和摸索并提出了可行的意见或建议,让我瞬间感受到教师之间的共鸣,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书中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短时间的浅读并不能都将它们完全消化,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阅读”。以前,我局限地认为语文老师和语文学科才需要大量的阅读,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大家都需要“阅读”,它在各方面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需要阅读
(一)阅读能帮助教师成长
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希望新教师的个人藏书中有三类书,分别是学科专业方面的、人物传记类的和心理学方面的书。专业书籍能丰富学科知识,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杰出人物的传记能在精神和道德上做出正确的指引,心理学的书籍能帮助了解自己和学生的内心。教育是一门触及心灵的艺术,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将成为帮助你掌握这门艺术的工具。坚持阅读这些书,能让一个新教师更全面、更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阅读能提升教师素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教师知识渊博和眼界开阔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读书,读书,再读书!书籍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教师们能通过对各类书籍的阅读、思考和研究,找到适合的教育理念,学到深刻的学科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二、学生需要阅读
(一)阅读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阅读好的书籍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好的阅读能力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效地阅读竟有能让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的功效。“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教会学生阅读!
(二)阅读能帮助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高效的课需要保证学生们在课上有高涨的学习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很大考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来达成。课前可让学生先阅读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使学生在课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的问题疑惑,在授课时,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讲授中找到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连接点,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真相,实现有效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习兴趣。
(三)阅读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学生们常常会在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的过程中感到越学越难,越学越累。现在的教育也一直在倡导给学生“减负”,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是从减少作业量来达到这个目的。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就应该让他们多阅读,让学生们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中放松自己。他还认为“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总之,没有阅读的精神生活是空虚的、狭窄的。让我们一起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3
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秘密何在?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也没能把它研究透彻。然而,当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后,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共有100条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书中的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每条建议像一场甘雨般化解着我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21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的众多建议中,不止一次提到关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他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兴趣的秘密何在?他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时,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终的源泉之一。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动脑探索过程,他认为,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让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是一种那个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那个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我曾做过许多尝试:精彩的课件设计、动听的激励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竞争激励等。我自认为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兴趣的秘密何在后,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可见,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对学生表面的兴趣刺激上。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这一节,我的触动很大,我扪心自问:现在的我又该从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建议又该怎样落实在我的实际教学当中呢?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努力抓住并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例如,在备jqx三个字母的教学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习了这三个字母,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另一个结合点上:jqx这三个声母宝宝太孤独了,你们能给他找些韵母朋友来陪陪它们吗?从声母的教学到jqx与v相拼的教学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教学中来,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其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儿童来说,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都渴望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学习知识的力量,并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一下桂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这种发现鼓舞了孩子们,他们也会变得好奇和活跃。
再次,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盎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例如:办手抄板展,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喜悦;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会古诗学习的韵味;歇后语比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等。
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当我们感到内力不够需要充电时,马上打开这本教育名著,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不虚此行。教育工作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陪伴下,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全身心呵护孩子幸福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我们就会感到汗颜。所以,职业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名言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在中国的十五期间可以达到占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我们呢?看看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浮躁之风盛行,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读书启迪智慧,读书激发生机,读书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让我们牢记这句话,读书,读书,再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5
重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学工作的亲切感。每读到一条建议,比之前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一些。
有感于“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学生在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使我对从儿童兴趣出发来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光要从学科本身的兴趣点,更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兴趣点,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儿童个体的原有认知水平,来组织教学。即我们所说的“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教师和学生关系有相互信任,学生可以坦率自己,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发自内心,树立起自己的尊严。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取得成就,如同燃起了生命的火花和一条蹊径。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弥足珍贵,一定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曾几何我们因为自己的急于求成,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让这些火花散失,让我们所谓的差生就那么一天天落后下去。
那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有成就感呢?那就是分层次地布置学习要求。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如果我们能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志。回想自己的课堂,往往是统一要求的比较多,忽略了不同层次的个体。虽然也曾不忘鼓励那些后进生的点滴进步,不如根据他们的认知起点,给他们更切合地努力任务,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获取,自我进步来得更实际。这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自我实践感知,体验。唯有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所体验的时候,才是他有自我认知,真正学习到知识和获取能力。
我将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6
在这本以小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书中,我看到了这位教育巨匠在教育过程中的用心与热忱。在每一条建议中,都提出了切实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者方法,徜徉在书中,我受益颇深。
一、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在第一页就映入眼帘的一句话。
作为老师,有些时候似乎过于急于求成,当孩子们达不到我们在心中为他们确立的目标时,就开始催促甚至责骂。更为严重的是,偶尔我们会说出类似于这样的话:你不适合学习。但实际上,学习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他们想急切做好的一件事,而由于我们偶尔的“出言不逊”,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因此厌倦学习,厌倦学校,最终沦为教育之外的旁观者。
在苏的观点中,他提出了“学习上的成就”概念。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认真体会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的含义:学习上的成就,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定。而针对这样不同的标准,我们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冷嘲热讽。
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我们不能因为花期不同而轻易否定这朵花所具备的开放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赋异禀之处,我们身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教给他合适的方法或者给予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的使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进而享受学习。而“学习成就”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找出学生擅长的地方,让其树立自信,进而拥有学习的尊严。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就,是点燃孩子们梦想火种的最初的火苗,而我们必须努力地爱护这火苗。
记得郭文红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儿童,内心最真切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好人”,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们这小小的心愿,“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之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自己总是“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每一朵花都平等的绽放!
二、获得进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
在书中的第二到第六章节,以及第十九章节,无论是说到教师劳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劳动。
说到终生备课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对教师备课提出了终生的要求:阅读,不断地阅读。如果教师想要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授课的过程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就变得广博,我们所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变得丰富多彩。
关于学生学习。
在苏的观点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极其强烈的功利心,考试考什么就看什么,课本上要求什么才看什么。这就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偶尔进行的思维拓展学生都会觉得陌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授课之余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专题阅读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趣味。
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后进生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让他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获得学习思索的信心。阅读会打开思考的源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鼓励“后进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可谓教育的一些成就罢!
大量阅读,与教师是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与学生,是培养兴趣,树立自信的绝佳方式。
打开书本,用墨香浸润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7
三月,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折服了,真的有些惭愧,以往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也有几年了,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得不错了,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够了解的了。可读过这本书后,真的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好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好书。
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它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进教育大师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用30多年的时间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他闪烁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教育工作者干渴的心灵!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从细小方面入手,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刺猬”。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我们指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而我却还没有细细地去品味,着实无地自容。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8
利用暑假的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的感受颇多。它给了我们更多的是实践经验和中肯的劝告。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建议教师主要从教师的个人思想动态、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以及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去做等等。“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习,他才能具有不断的源泉。因此说教师的学习、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所讲述的东西就越是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书本上的知识时间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以此一影响学生的意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大家知道,任何一种动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须靠自身机体内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而生存。同样,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他要想永不落伍,时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做一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教师,只有不间断的学习。
教育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育工作不是一项用力去做就能够做好的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定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帕夫什雷中学,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里是学习和生活的乐园”,“是学生们的天堂”,把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真实悟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作为老师,无论学生成绩怎样,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课,我们需要给他以关心,给他以鼓励,增强他的勇气。我们要做得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不正是因为不同的人,干着不同的事,就是因为这种千差万别才构成了美妙的世界。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一、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为造成很多“废品”,就是产生一大堆无用的下脚料唯有平易近人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其师亲”,才会有“其道信”,学生才能学好,才会愿意学,乐于学,才会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它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超凡脱俗”的爱。帕夫什雷中学的教师们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他们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在这上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爱心,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关注和尊重,对每位学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这就是他们的爱心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对学生的一个启示,点拨以及一个鼓励,都可能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老师的一声呼唤完全可以唤醒一个尘封的心灵。
爱是一种了解,关怀,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保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更坚信了这一点。用爱心去培育学生,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当然,我所说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放任。
其实,现代教育的失败就在于我们剥夺了原本属于孩子的一切,而这一切有需要他们去苦苦追求。我们究竟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值得我们思考。教师的职业虽然平常而且平淡,但总有一些东西让人感动,要改变一个学生,我们需要“用心”塑造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9
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当我们乘着新课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岁月的风尘,轻轻地靠近他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的重现,对于今天的时髦话题均有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网络学习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
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将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写入《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这些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我对于书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很有感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备课、上课、批改还是做学生思想工作,肯定会有许多感触和体会。如果我们能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那么将是多大的一笔思想财富啊。教学工作绝对是一个有经验者优先的职业,越老越吃香。那么经验从哪里来,就是平时点滴的教学实践中所得。但是一个人的记忆不可能永久保鲜,所以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教学中的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就是教师日记。我认为教师日记主要内容应该是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教学反思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因人而异,但共性的东西不外乎这几点:
1、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得当;学生反映较好,积极性较高;将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巧妙应用到本节课的教学中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2、记“败笔”之处。找出本节课教学中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的反思及整改意见,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
3、记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指中教学中,教师的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主动参与的孩子往往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写教师日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