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名言 正文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名言

时间:2024-09-21 18:55:54

上海宋庆龄故居导游词1

进了宋庆龄故居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长廊,穿过长廊,就来到了大草坪,草坪上种着一棵古槐,名叫“凤凰国槐”它西面的树枝很高,东面的树枝很低,看起来很像一只凤凰,所以取名为“凤凰国槐”,它还曾被雷电劈过。再向前走就是人们期待已久的宋奶奶住的地方,一进大门就是客厅,客厅是商议事情的地方,宋奶奶每次都把正对门的座位让给客人坐,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宋奶奶也非常喜欢运动,她把康乐棋看成一种运动,经常和工作人员打康乐棋。

再往楼上走就是书房、卧室和小厨房,宋奶奶经常和佣人一起做夜宵。我们再下楼往里走就是一个四合院,四合院里有西府海棠,西府海棠的花有淡淡的香味,而别的海棠却没有,在北京只有六棵。在四合院的中间立着一个剑石,它很像一把剑,所以称剑石,起镇宅辟邪的作用。我们出了大楼映入眼帘的是岁岁平安石,一块太湖石上写这四个大字,表示长寿的意思。岁岁平安石的上面就是瑰宝亭,亭上的梅花图案象征着宋奶奶高尚的品格。再往前走,就是宋奶奶生前十分喜欢的老石榴桩景,他现在仍开花结果,一九八八年被誉为国宝盆景。它的上面是接福石,一块石头上写着篆书“接福”二字,宋奶奶每次接待客人时都要请客人在这里照相留念。

不知不觉地就结束了这次游览,我真是恋恋不舍,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还记载着宋奶奶伟大光荣的一生,值得大家去参观参观。

上海宋庆龄故居导游词2

在上海宋庆龄故居里,曾经住过一代伟人—宋庆龄。她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4月23日,我们四年级同学到上海宋庆龄故居进行了实践考察活动。导游阿姨先带我们来到了后院,我们看到首先的是一群象征和平的鸽子。旁边是一个车库,这里停放着斯大林赠送的一辆“吉姆”牌轿车。

接着,我们来到了花木茂盛的花园,周围有常青的香樟树掩映,环境优美清净。从这里看,这幢洋房是一艘船型真是美丽至极。

参观了花园后,我们又来到了宋奶奶的卧室。过厅墙上挂着徐悲鸿赠送的"奔马"国画,还有宋奶奶去世后,黛丝·雅斯巴为她画的素描。进入客厅后,我们能看见北面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南面墙上挂着毛泽东主席1961年来此看望她时的留影。客厅对面是餐厅,在这间陈设简朴的小餐厅里,宋庆龄还宴请过来访的贵宾。导游阿姨又带我们来到了楼上,卧室内的一套藤木家具是宋庆龄结婚时父母送给她的嫁妆,沙发和茶几是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我们又穿过卧室,走到了宋奶奶的办公室,这里摆放着毛笔、老花镜……,都是她生前用过的。

了解了宋奶奶的生活,我们来看看文物馆,这里有宋奶奶的照片,还有她写的题词、创办的杂志、家人的物品。她还会根据客人的喜好,来修改菜单。

这次参观让我对这一代国母的了解还真不少,也让我知道了:孙中山爷爷与宋庆龄奶奶生前无事不刻在为中国的事业发展无私地奉献,即使我长大后不能向他们那样,但要从我做起,从生活做起,以孙爷爷、宋奶奶为榜样,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啊,宋奶奶,我爱您!您是我心中永远怀念的奶奶!

上海宋庆龄故居导游词3

早就想瞻仰宋庆龄故居了,3月17日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乘地铁8号线在大世界换26路公交车,在武康路下车,这里十分僻静,街上几乎没有行人,正想打听,猛一回头见到马路对面就有黑底镶嵌金字的“宋庆龄故居”五个大字。进到门里,见到了汉白玉雕刻的宋庆龄的坐像,站着看了很久,雕刻的宋庆龄很逼真,神态非常慈详,后面的楼门口挂着“宋庆龄文物馆”的匾额,径直往里走,院子里的车库停放了两辆轿车,一辆是大红旗,一辆是斯大林赠送的吉姆牌轿车,这都是宋庆龄生前坐过的'轿车,然后从侧门进去,听取讲解员的介绍,室内不许拍照,只能静静地听,听完了介绍,我们又仔细地一件一件文物参观了一遍。

宋庆龄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红顶白墙的漂亮小洋房,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楼前有草坪和停车场,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花园的四周种了40株百年香樟,四季常青,环境优美。据说这是1920年德国船王鲍尔为自己设计的私人别墅,此后几易其主:先是归于德籍医生菲尔西,此后又被他抵押给银行,后来被上海银行公会会长、著名金融专家朱博泉先生斥资买下,最后又被国民党政府没收,成为中央信托局的招待所,蒋纬国也曾在此居住。之后,由于宋庆龄把香山路的寓所作为“国父纪念馆”、宋家老宅的房子又开办了幼儿园,她在上海便居无定所,蒋介石于公于私都觉得说不过去,便令其子蒋纬国搬出,中央信托局根据蒋介石的手谕,将此屋拨给宋庆龄使用。宋庆龄于1948年底迁到这里居住。从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讲解员告诉我们:宋庆龄把这里视为她的家,她说到北京是去上班,回到上海就是回家。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1981年10月,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改名为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5月宋庆龄逝世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宋庆龄在上海寓所的遗物“就地保管、就地处理”,其故居辟为永久性纪念地的指示精神,对遗物进行全面的清理,对房屋进行局部维修。从1982年1月起实行内部开放,主要接待孙中山、宋庆龄的海内外亲属和生前友好,来沪参观访问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政府代表团的主要成员,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及国务院各部、委副部长以上的负责人,以及各地来沪参观的老红军。1988年5月14日故居正式向社会开放。

故居内的陈设保持宋庆龄生前原样,收藏着大量的宋的遗物,总数在一万件以上。如宋使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写下的文稿、函札,收藏的字画、印章和图书,留下的照片,楼下过厅墙上挂着徐悲鸿赠送的"奔马"国画,还有国际友人赠送的风景油画,客厅背面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南面墙上挂着毛泽东主席1961年来此看望她时的留影,客厅西面的餐厅里陈放着她个人生活经历中的重要纪念品和各国友人赠送的珍贵礼品。在这间陈设简朴的小餐厅里,宋庆龄还宴请过来访的贵宾。书房中收藏着孙中山先生演讲的珍贵录音唱片和孙中山亲笔题字的遗著,还有中外图书4000余册。二楼是卧室和办公室,室内的一套藤木家具是宋庆龄结婚时父母送给她的嫁妆,算做对她婚姻的承认,沙发和茶几是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室内摆放着孙中山18岁时的照片和孙中山逝世前一年与宋庆龄的合影。书桌上放着她生前使用过的文具用品。室内还存放着一架钢琴。二楼走廊里,挂着宋庆龄1951年接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时的照片。

宋庆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她一生追求进步、自由和民主,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庆龄故居

不知不觉,又到了深秋,阵阵秋风吹红了香山的红叶,也吹来了阵阵的凉意,但是却吹不走同学们活动的热情。在这个初冬的周末,我随六室学生党支部一起参观了宋庆龄故居。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骑行,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北京的宋庆龄故居坐落在后海,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有着别样的宁静,虽然已值初冬,但仍是处处绿意。来之前听闻宋庆龄故居原来是

据说,从1963年至1981年,宋庆龄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逝世,可以说园中的每处都留下了宋奶奶的足迹。我们走走停停,一路参观了宋奶奶起居的场所、工作的场所以及放松休息等场所,每一处的物品都是按照当年的老样子进行摆放,看着那些现在足可以称作古董的各种物品,眼前似乎浮现出宋奶奶当时在此生活、工作、休息的样子,似乎看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辈当年不辞辛劳,甚至在晚年也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最后一份力的感人画面。此时此刻,我能想到的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最后,我们参观了宋庆龄纪念馆,这里陈列了宋庆龄奶奶一生的各种物品,小到一份亲笔书信,大到当年坐过的汽车。物品虽珍贵,但更珍贵的是这里保留下了一位普通的中国女性是如何成长为一名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是如何在当时那样艰难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是如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这次参观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给同学们带来极大的触动。宋庆龄奶奶传奇的一生此时此刻已不仅仅是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文字,而是化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深深的烙印在同学们的心中。我们都由衷地感到,宋庆龄奶奶不愧被称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实在太多太多,再多的景仰与爱戴,再多的赞誉和热爱都不足以表达人们对她的崇敬之情。在宋庆龄奶奶的雕像前,同学们驻足了很久,也许他们此刻正在心中向他们敬爱的宋奶奶道一声:“辛苦了!谢谢您!”;也许他们此刻正暗下决心,要像宋奶奶一样,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中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发扬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甘于牺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同学们都没说话,但他们渐渐坚定的眼神,早已说明了一切,也许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吧。

归途中,我的脑海里还不断回响着宋奶奶的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900字

08年是宋庆龄诞辰115周年,08年的最后一天来北京找同学过元旦,去后海逛了一下,顺路参观了一下宋庆龄故居。

45年前,宋庆龄70寿诞时迁入此院,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9年。

小学课本上曾有宋庆龄故居的故事,不过那是上海的宋庆龄故居。记得里面写了故居里的樟树,北京的虽然没有樟树,但是却也有宋庆龄喜爱的国槐和海棠,站在“凤凰国槐”和“西府海棠”前不由的肃然起敬,流连往返。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这是一卒典型的中国式庭院,走进故居,幽静的园内假山叠翠,花木成荫,清澈的湖水,曲折环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原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专门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却以国事百废待兴,一再逊谢。最后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借此王府花园,葺旧更新。宋庆龄于1963年迁居于此,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近20年直至1981年7月29日

园内原有古建筑为:前厅“濠梁乐趣”、后厅“畅襟斋”、侧厅“听鹂轩”、西厅“观花室”。超手回廓南街“南楼”,北通东厅,东接王府宅院,回廓中间建有“恩波亭”。南湖对面的假山,错落有致,筑有“扇亭”和“听雨屋”。宋庆龄从青年不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七十年来经历风风雨雨,这里的一切,再现了这位极不平凡的伟大女性的品德、情操和永不休止的追求,也再现了自二十世纪开始她为之献身的中国革命史实的重大事件的侧画。

1915年宋庆龄不顾家庭反对毅然与流之中的孙中山先生结婚,从此宋庆龄为了孙中山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自己“求中国自由平等”的理想,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至死不渝。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以她崇高的威望,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事业团结了不少国际友人。白求恩、斯诺、柯棣华、马海德等,都是由宋庆龄介绍,从此成为中国人民永不分手的挚友。她不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而且也是建设新中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宋庆龄为发展妇女儿童的文教福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故居的'主楼,建于1962年是一座中西合壁的两层楼房,外观仿古,与 内景致和谐一体。庭院当中,可见清碧的湖水将主娄和草坪紧紧环抱,后湖畔有一鸽子房。宋庆龄喜爱鸽子,常在工余亲自给它们喂食。

1982年5月29日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故居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50万人次。人们在这里缅怀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毕生的光辉业绩,追念她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她崇高的品德,情操,光辉的业绩将会在人们心中永存!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500字

前几日去北京,弟弟带我们一行四人专程前往后海遛弯。冬季的后海,湖面上已有一层薄薄的冰片零星地悬浮着,而那些野鸭却能耐得住寒冷,依然在湖里畅游嬉戏着。我瑟缩地走着,浑身透不出一丝的热气。在这样的老街老巷,人力三轮俨然是冬日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有那二人或三人的助力自行车,年轻的伴侣自由地穿梭在每一个角落。

我们选择前往宋庆龄故居参观。看着这位慈祥的老人生前居住的地方,用简陋的陈设、简朴的生活、高雅的气质、博大的胸怀概括她的一生是最简单不过的了。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敬仰和爱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原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专门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却以国事百废待兴,一再逊谢。最后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宋庆龄生前爱养鸽子,闲暇时她会亲自给鸽子喂食,给她平日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养鸽子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因为他喜欢鸽子,更重要的是因为鸽子象征着和平。我们参观时,鸽子有专人喂养,继续翱翔于蓝天白云间。

参观宋庆龄纪念馆,让我们再一次随着她的足迹,这里不仅有宋庆龄早期出嫁时母亲赠与的礼物,自己出访和平日穿过的衣着,各国友好往来的馈赠佳品,还有她珍藏的许多文物,图文并进地介绍了她一生的成长历程和为祖国的和平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敬佩,一种心灵的洗礼......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800字

最近,与朋友一起参观了宋庆龄故居,参观了宋庆龄故居我有两点感想:

第一,宋庆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女性,她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一直让世人仰慕,被誉为“国之瑰宝”。在临终前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主席”称号,享年88岁。纵观她的一生,何以这么传奇?这要从她的家世说起,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和显赫的家庭,她父亲是上海传教士及富商,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上海高中毕业后,1907年—1913年留学美国,在历史悠久的卫斯里女子学院获得文学系学士学位。1914年她在日本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与孙中山结婚。孙中山过世之后,1926年1月她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清党,宋庆龄坚决继承孙中山“联俄容共”的政策,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决裂,8月份,离开上海赴苏联莫斯科,以后又旅居欧洲多年。1931年7月宋庆龄回国,面对国民党的恐怖统治,她和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人于1932年12月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掩护和营救了许多被迫害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1936年底爆发了西安事变,她主张国共两党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国共再次合作后,她没有重新加入国民党。1938年6月,她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救济和战灾儿童福利工作,并把募集的钱款和医药物资运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

宋庆龄具有很多的政治资源,她是孙夫人,被称为“国母”,虽然她有很多名誉官职,但并没有实权,她一直都没有进入政治权力中心,她并不热心于政治,而是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 1951年,宋庆龄获得斯大林和平奖。她把奖金全部捐出,在上海建造了妇幼保健院。

这大概就是她成功的原因,她象“圣母”一样全心全意地为大众服务,一生尽做善事好事不做坏事。我在参观时很自然地就联想到:江青也是第一夫人,为什么就尽做坏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女人?江青没有接受过西方民主政治的教育,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余毒遇到合适的土壤就恶性膨胀,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江青一直在谋求政治上更大的权力,权力是个腐蚀剂,用的好能为民造福,用的不好就祸害无穷。

第二,宋庆龄与身边工作人员的关系看出了她是极民主的人。她和保姆李燕娥之间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李燕娥18岁就到了宋庆龄家里,为她服务了一辈子,李燕娥比宋庆龄年龄小一点,宋庆龄称她为李姐,李姐比宋庆龄先走四个月,宋庆龄把李姐葬在宋氏家族墓地,与宋氏家族成员一样对待,李姐住在朝北的一个带阳台的房间,房间的面积也很大,她给李姐买了收音机,给她制作了相册,我还看到她与李姐吃饭的小方桌和椅子,她让李姐坐在向南的主座,而自己坐在右侧偏座。我还看到了她每次出差回来给身边工作人员送的小礼品,年节时把身边工作人员的孩子请来一起照的相片。这些平等待人的细节很感人,这与她学生时代就接受的西方民主思想有关。我又一次想到江青对待身边工作人员的专横跋扈,冷酷无情和象奴隶一样驱使的恶劣作风,不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女皇了吗?民主与专制,爱心与坏心,圣母与恶魔,这就是我在参观宋庆龄故居时在脑子里反复出现的两个印象。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600字

坐落在北京什刹海后海北边的宋庆龄同志故居虽然只要二十元一张的门票,但来这里参观的游人并不多,因而这座庭院也显得格外的幽静。

故居原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修建一处住所,但她一再谢拒。1962年,周恩来总理受党和政府的委托,亲自筹划,在院内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主楼,作为宋庆龄的住所兼办公室。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于此,1981年5月29日逝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

这座主楼的占地面积并不大,里面的陈设也很普通,一部分家具还是从宋先生在上海的住所搬来的旧家具,各种颜色的家具凑在一起,风格各异并不协调发展配套。临近傍晚,游客越发稀少,踩在回廊的地板和楼梯上,咚咚的脚步在空空的楼道里产生了回响,让人感到一丝凄凉和孤独。抚摸这光滑的楼梯扶手,似乎还能感受到宋先生的余温。

宋先生的书房,卧室,办公室是一室三用的,她的专用厨房也非常狭窄,如果俩位身材高大的师傅同时下厨,根本无法转身。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住所相差甚远。好在卧房的回廊比较宽敞,晚年的宋庆龄腿脚不便,就经常趴在这条暖道(即:较长的阳台)里晒太阳,观风景。正对暖道的草坪里有一株参天的槐树,据说是醇亲王载沣当年修建花园时栽下的。建国初期。这株树遭受雷电袭击后,树形呈凤凰展翅状,宋庆龄给这株槐树起名为“凤凰国槐”,表明了宋先生的高尚情怀。

与两层主楼并排的是一栋一层楼的平房,是过去宋庆龄和工作人员的活动室,现在成了宋庆龄同志生平事迹展览馆,馆内展出了宋庆龄生前用过的物品书信以及她不同时期的照片。从这些展出的物品中,你能感受到的宋先生的伟大,慈爱与俭朴,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

宋庆龄没有亲生的儿女,却把慈母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全国的少年儿童。宋庆龄有句名言:“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在1950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她荣获1950年“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和平奖获得10万卢布的奖金,她把这些奖金全部捐给创建“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对妇女儿童事业如此慷慨的宋庆龄,在平时的生活中却非常节俭。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她经常要出席许多外事活动,但她的衣服却非常少,展室里展出了她常穿的几件旗袍,为了让少有的几件旗袍穿出花样,她精心为这些旗袍配了七八件马夹,有些马夹还是旧衣服改制而成的,其中有一件马夹是她的保姆从一家服装厂捡来的218块粹花布拼制而成的,宋先生亲切地称这件马夹为“百纳衣”,她还多次穿着这件马夹参加国事活动。看到这里,谁能想象到高贵而又颇有风度的宋庆龄如此节俭。不知那些只会牟取私利的贪官污吏们对照宋先生会不会感到羞愧和汗颜?

走出宋先生的故居,天色已暗,后海的四周已是灯红酒绿,鼓乐声声。荷花街上,更是人来往,生意兴隆。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清末(1910年)中国政府向日本人订购的两只炮舰之一。竣工下水则在两年后,清政府已被更替为民国政府,袁世凯的北洋系掌实权。稍后一年的年初,两舰才从日本驶入上海吴淞港。之后就是经历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中间有陈炯明兵变)、中山舰事件、武汉会战和日本人击沉中山舰。

参观中山舰有感

为大力推进支部建设,开展特色党建活动,我们机关一支部和机关五支部党员一行来到江夏区中山舰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来到中山舰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武昌起义的浮雕,上面导游告诉我们武昌起义是由熊秉坤同志打响的第一枪,我们都点了点头,似懂非懂地应了一声,随着导游继续参观。

接着我们看到了“中山舰”。 中山舰舰身像三角形,外形犹如即将拔锚起航的战舰雄踞金鸡湖中,气势恢弘。舰身分为两层,最上层有一根长杆,上面挂有一串旗帜,有高到低排列,最高一面且在中心的就是“铁血十八星”旗。经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中山舰的历史。“中山舰” 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1918年1月5日,永丰等舰在程璧光率领下,开抵海口秀英炮台海面,以猛烈的炮火,摧毁了秀英炮台及军事设施,配合陆军,歼灭了龙济光军队。永丰舰冲锋在前,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得到孙中山的赞扬。1922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孙中山登舰避难。此时的中山舰,如同一面坚固的盾,保存着革命的星星火种。1938年10月中山舰在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中山舰见证了那一段波澜起伏的兴衰史,目睹了无数的革命英烈的忠魂湮没在战场的硝烟中,经过了风霜的洗礼,已然成为我们

参观完中山舰,我们又观看了两个展厅。第一个展厅主要是陈列中山舰的出水文物。带着历史气息的风扇、茶壶、烟灰缸、水壶;留下战争印迹的甲板残骸、机关枪、望远镜;巨大的舵盘、斑斑驳驳的风速调节器无不在诉说着那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第二个展厅主要展览辛亥革命文物。那一枚枚精美的奖章象征着荣誉,使我们为中华民族有着如此多的热血儿女所骄傲。

这次支部组织的活动,给我们每个党员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革和平年代里,重温历史,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们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辈,应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使祖国强大、国防有力、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中山舰

前些日子我就得知宋庆龄陵园最近有一个免费特展,是关于中山舰出水文物的,为期三个月。上海本地媒体宣传的声势不小,说是近年国内难得一见的近代历史文物异地展览……今天早上我特意去了。

其实宋庆龄在上海的纪念地有两处,一处是淮海中路的宋庆龄故居,另一处是宋园路的宋庆龄陵园。来上海生活十多年,我去过前者至少两次,但后者一次也没去过。对宋庆龄其人我确实了解不多,记得一九九四年我去重庆旅游时还去过宋庆龄在重庆的纪念馆。当时我对孙中山题赠宋的

陵园景区分为展馆部分和墓园部分两块。前者含西面的宋庆龄纪念馆和东面入口处的展馆,目前这个展馆里展出中山舰出水文物。后者由宋庆龄墓和其他人士墓组成。今天我只参观那两个展馆,下次还打算来看看墓园部分。其中,关于中山舰的展览,我看得比较仔细。展览除中山舰出水文物外,还包括大量历史图片及文字。

历史迷雾

以前我对中山舰的认识非常少,只知道在舰上发生过“中山舰事件”,传统历史书都是称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发动了这次事变,挑起国共争端……当然我也知道该舰是为纪念孙中山而更名的。今天看过,首先我得知此舰原名永丰舰,是清末(1910年)中国政府向日本人订购的两只炮舰之一。竣工下水则在两年后,清政府已被更替为民国政府,袁世凯的北洋系掌实权。稍后一年的年初,两舰才从日本驶入上海吴淞港。之后就是经历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中间有陈炯明兵变)、中山舰事件、武汉会战和日本人击沉中山舰。这些也是今天展览的主线。

说起来真是难以置信,当年清政府购买的永丰舰即日后大名鼎鼎的中山舰,仅约66米长,9米宽,吃水2.4米,排水量780吨。我记得的历史记述中,武汉会战是在1938年7月后打响的,是中国抗战中一次规模很大的海陆空综合会战。而中山舰当时也在民国海军的编制中,奋勇参战,最终在10月24日不幸被日军击沉。

当年向日本人订购舰船时,代表中方的除了海军大臣载洵还有北洋水师统治萨镇冰。萨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出生福建,曾参加过甲午海战,新中国成立后还健在。而今天我看到展览中介绍当年中山舰被击沉时舰长是萨师俊,也是少见的萨姓,怀疑二人有关联。回家上网一查,果然,萨师俊是萨镇冰的侄辈,由此看来,晚清的福建船政局对民国的海军都还有巨大贡献。

网上资料说中山舰人员编制为108人,战时满员为140人。其实在武汉会战的武昌金口镇被日军击沉时,舰上仅有48人,其中25人罹难,23人幸存。很令人惋惜的是,据称中山舰中弹将沉时,萨师俊等几人已经登上一个小筏子准备逃生,却被日本人的飞机追击而殉难的。

中山舰被日军击沉后,从此在水底沉寂约60年,直到二十世纪末中国才启动打捞出水。此后按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并最终在2011年建立了中山舰旅游文化区,以中山舰为核心,另建有纪念碑和烈士墓。我猜测此次的文物,系从中山舰旅游文化区借展,也是为孙中山逝世90周年(2015年)纪念在上海搞的一项活动。

一个甲子之后的今日,中山舰的来龙去脉早已明了。但我以为,中山舰的形象还未驶出历史迷雾。

我最大的疑惑是关于中国政府官方的宣传基调和重点。网上摘录一段导游解说词,是这样的: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服役25年,历经坎坷它与孙中山先生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中山舰记录了中国近代一段屈辱的历史,同时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抵御外来侵略的象征,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大家是不是感觉很眼熟?和中国大陆绝大多数革命纪念地的宣传一样,这也是一面爱国主义旗帜,记录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历史……

我没有办法违心地说这样的论调是谎言。谎言重复一千遍,也许还是谎言,那么陈词滥调呢?好像高层曾经有一个说法:空谈误国……

我想,如果我来策展和作宣讲,可以是这样:

列出中山舰的主要参数和造价,同时列出当年清廷以及后来的北洋政府的每年预算和主要分配;

列出与中山舰相关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包括陈炯明政变)、中山舰事件的简要事迹,同时介绍当年的国内政治背景、政党之争、军阀之争和思想路线之争(注意,绝对不是仅有国民党进步势力值得介绍和国共合作一件事);

列出中山舰和当年侵华日军的武器对比,今天的展厅里有汉阳造的步枪,也应该有同时代的日军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

……太多可以展出和宣讲的东西了,发人深省,并非简单地可以用“落后就要挨打”去概括。

现在的中山舰出水文物展中,我看到有一种民族自强的精神,而更多的是当年巨大的中日差距,和背后至今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根源。一句话,痛苦和灾难完全掩盖了所谓的民族自豪!前面提到汉阳造与三八大盖的对比,令人痛心;其实把中山舰和中国海军(自然是旧中国的海军)放回历史的空间去看,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悲剧!萨师俊的军衔是上校,与中山舰和另外24名官兵一齐殉国成仁。网上有资料称,萨是民国海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将领。其实民国的海军在抗战中除此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提的。在抗战爆发之初,海军就被迫将大量战舰自沉与长江下游险要江段,以此期望阻隔日本海军逆流入侵中国内地……

对以身许国的海军将士,我绝对敬仰和怀念;但回顾那段历史,我感觉好比是南宋抗金一幕再现,所谓“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至今说起还是悲痛难平。记得看图图主教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一书,引用了一句乔治·桑塔亚纳的

革命伴侣

宋庆龄纪念馆,则以宋庆龄生平为主线,前半生辅助孙中山革命,后半生开展民主运动、争取妇女儿童权益和国际交往。展览以图片为主,实物为辅。在前半生的革命事迹中,也包含一些宋家其他人物的内容,例如宋美龄和宋子文,当然仅仅是很少的篇幅。宋氏三姐妹和蒋、孔两家都和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有极大关联,但这里是专门纪念宋庆龄的地方,如此处理,情理之中。

就在一个多月前,我才看过香港凤凰卫视的蒋宋孔三大家族历史记录片。对于三大家族,至此我才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宋氏三姐妹分别与孔、孙、蒋结合,而孙中山号称“中华民国”之父,蒋介石则是黄埔军校校长和中国大陆实质性领袖(超20年)。研究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历史,这些都是经常碰到的名字。此外,耶鲁毕业的孔祥熙和哈佛毕业的宋子文,在国民政府里面也是长期任要职,不可忽视;宋子文和其姐宋美龄一起主导国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另外一个历史亮点。

对中国现代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宋氏大姐宋霭龄曾任孙中山秘书,后因与孔祥熙结婚离开工作,推荐了宋庆龄继任。宋庆龄和孙中山的故事则更广为人知,此不多叙。以传统说法,宋庆龄和孙中山是典型的“革命伴侣”。当然,这个是褒义的`称号,不会加给“头号战犯”(解放战争末期的提法)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也不会加给大资本家、发国难财的孔祥熙和宋霭龄夫妇。

按我的理解,称蒋介石和宋美龄或者孔祥熙和宋霭龄为“革命伴侣”也是适当的。本来吗,只要是为着共同理想,干着革命工作,都可以这么称呼。孔祥熙可能是我了解的所谓“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最会敛钱的一个了,在这方面至今没有被人洗清。蒋宋家族,身为实质上的国家元首,其实不需刻意敛财,当然也不缺钱。宋美龄去台湾时运了几十箱旗袍,被人诟病。我以为这些还算小事,不必上纲上线去批判。至于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其实是特务体系势力太大、名声太坏,并无极大财力,也给他们一个四大家族之一的称号太过抬举了。

再说所谓“革命伴侣”,身为七十年代生人,我自然饱受正统教育,对这样的词汇既觉得无比熟悉,又感到有些神圣。生活中有时听说某位熟悉的朋友结婚了,我也许还会半开玩笑恭贺一句“终于找到'革命伴侣'了!”

先说孙宋夫妇。前面讲到,我印象很深的是孙中山题赠宋庆龄的对联“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还有一件事,当年陈炯明兵变时,孙、宋逃亡到永丰舰(中山舰系日后命名),大约就是那段日子,宋庆龄对孙中山说了一段话,希望孙务必珍惜自己的生命,才能继续革命……原话大意是中国没有宋庆龄可以,就是不能没有孙先生。无独有偶,何香凝日后回忆营救廖仲恺的那些日子,对廖也有类似说法,希望廖多保重,留得有用之躯,文章记述,大意是天从人愿,后来终于救出廖先生,但也不过多延续几年而已。日后廖还是被人刺杀,在革命道路上先止步了。孙夫人和廖夫人,在后来半个多世纪的日子里,都是独自继承另一半的遗志,生命不息,革命斗争不止,令人钦佩。

其实孙和宋结合时,宋庆龄已经冲破了家庭的阻力,并且考虑过两人年龄的巨大差异(30岁左右)。果然,两人结合后仅仅共同生活了十年时间,孙中山不幸在1925年病逝,宋庆龄以孙夫人的身份,独自走过五十多年的余生。相比之下,蒋和宋结合,宋美龄受到来自家庭的阻力小得多(反而是宋庆龄坚决反对此事),只是告知蒋介石有两件任务要做。首先需要终止蒋与前妻和其他异性伴侣的关系,其次是蒋要皈依基督教。蒋在1975年病逝,宋美龄此后也独自度过了近三十年的日子,但无论在美长住或者回台短视,身边终究有蒋宋孔三家的亲眷,并不十分孤独。1949年选择留在大陆的宋庆龄则终身不得与宋家亲戚见面,据说只有晚年孙家晚辈曾来大陆探视。宋庆龄和宋美龄都没有生育,孙家晚辈其实是孙中山原配卢慕贞之子,也就是民国政坛要人孙科的子嗣。

前面提到孙中山原配卢慕贞,在后人为孙中山写传记时通常都会提到。早年孙中山在香港还与一位当地支持革命的女性陈粹芬有过恋情,后来陈成为二夫人,日后孙科的子女也以母亲称之。宋庆龄纪念馆对于宋庆龄前半生都是以孙夫人的角色来介绍的,不知为什么对孙生命中其他女性未置一词,大约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原因吧。至于孙中山在世纪之交流亡日本期间,据称也与日本女子有染,史料不详,此不赘述。

而蒋介石的婚姻,近年来大陆的学术界和民间研究得非常透彻,公众的认知度简直与时下的娱乐界人士的婚姻相仿。蒋的原配毛福梅(蒋经国生母),侧室姚冶诚,没有名分的陈洁如(后来多年一直为蒋纬国作养母),当然还有最后一位革命伴侣宋美龄。关于宋美龄,被人议论较多的是在40年代曾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暧昧,但也有人考证此系误传。而蒋介石,众所周知他对女色抵抗力很弱,尽管他内心是很希望能严于律己,法古圣贤人物。所以后人从公开的蒋介石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蒋介石一生乃至抗战时期中国历史的转

千秋功罪

写到这个地方,关于中山舰出水文物展和宋庆龄纪念馆的参观早就写尽,关于孙中山宋庆龄等民国要人的历史活动也有所交代,不过我还感觉意犹未尽,想简评一下孙中山、蒋介石,再提一些自己的小观点。

我是理工科出身,对文史哲其实并无系统学习和研究,大学里的选修课偶有涉猎,此外就全凭业余时间自己阅读书籍(含网上资料)和观看视频节目才知道一点相关知识。

也正是在1996年,时值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我偶尔在高校的阅报栏看到《光明日报》关于孙中山的纪念和评述文章。一如既往的熟悉论调,诸如“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没有任何新意。唯一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头版的文章提到,孙中山几乎是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及其他人士毫无争议的伟大政治家。现在看来,此言实在不值一哂。

好在如孙中山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天的中国终于渐渐有了言论开放和学术自由。一个论点和一言堂的现象越来越罕见,代之以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调子四下响起、混杂。其中鱼龙混杂,瑕瑜互见,但无疑是一种进步。

就以孙中山为例,大家也开始有很多负面评价了。比较广为人知的是,他一直提倡个人崇拜和绝对权威,他在创立民国前后与日本人有一些损害国家、民族权益的交易。当然,在学术界,针对孙中山的研究就更深入。不过至今我了解的情况,对于孙中山,公众还是以正面评价为主,即使说他的很多做法不妥,其实也是说他太理想主义,考虑不周或者操之过急。

提到孙中山理想主义和他树立个人崇拜,我想起自己在90年代后期读过的旧书《孙中山的哲学思想》,里面有两个观点,第一是所谓“知难行易”,第二是“三种人”的提法。前者顾名思义,不难理解,引申意思是如果革命理论和方法都研究出来了,实践起来并不困难;后者大意是说第一种人先知先觉、第二种人后知后觉、第三种人不知不觉。圣贤和杰出人物生而知之,自然是第一种,仿佛是在飞行;社会上大多数民众比较麻木,要经引领、教育和学习,才能有所知觉,仿佛是在步行;而极少数人愚顽不化,无法改变,一辈子处于蒙昧之中,仿佛是在爬行。以此看,孙的哲学思想倒还真是很符合后人对他的某些评价。

而对于蒋介石,半个世纪前大家还是异口同声指责他是人民公敌,独夫民贼。随着海峡两岸局势的微妙变化和大陆民主和开放的进步,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毁誉参半,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历史,果真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退回几十年前,中国大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非黑即白的脸谱化,功罪、善恶、敌友等无不如此。自然,历史远不是那么简短。在现实中,十全十美、“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是不存在的;恶贯满盈,十恶不赦、一辈子坏事做尽的罪人恐怕也是极端罕见。有理想和幻想的青少年经常是喜欢两极化去看待历史人物,潜意识里面或许有某种英雄情结。

殊不知,任何英雄人物都不会是完美无瑕,偶像是人为塑造的,终究会毁灭在历史现实中。看待历史人物,必须一分为二,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既看主流,也看支流,既看正面,也看负面,全面地去评价。记得鲁迅也提过类似的观点,说:“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

还有一点,我以为,对于历史人物盖棺论定的评价,首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其次更重要的,必须以结果为导向。就以成败论英雄!

中国人的传统是道德至上,甚至一切都是有泛道德化的倾向。《左传》不是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吗?中国人评判政治人物或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首先考虑个人私德自不必说,结合品评历史事件也是一半看结果,一半看动机。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比方说,某某历史人物好色,基本上就已经被打入另册了,再有什么杰出业绩也名誉扫地,等而下之了。用半个世纪前中国大陆的政治说法就是“生活作风问题”,年纪长一点的人对此应该很熟悉。

从全面考察的角度说,如果是做研究分析,对于历史人物,把个人私德或者做事的动机考虑进去,不但无不可,反而是必需。帕斯卡不是说吗,如果女王克莱奥帕特拉的鼻子长一点或者短一点,世界或许就完全不同。但后世对于他们的功过臧否,则应是只根据他们做事的结果。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早年汪精卫曾经无比激进,献身革命,可惜日后他在抗战中期委身附逆,沦落头号汉奸之列。“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想当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四句何等壮烈,更不必说他个人道德修养和口碑都公认极佳,在混沌怪象频出的民国社会甚至被视作异类。难怪同样的热血青年陈璧君不惮赴死,以身相许,厮守而终,成了另一种“革命伴侣”;而日本人要拉拢的对象,自然也是有声望有志向的“有识之士”,绝不会考虑碌碌平庸之辈。如果以汪的私德和动机(自称“曲线救国”、“与敌周旋”),岂不是应该重新评价,称之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英雄?笑话!

我过去也有一些泛道德化看人物的习惯。记得以前看关于毛泽东的电影,有个细节,是毛泽东常年不肯用牙膏刷牙而是用旧式的牙粉,说是“等全国人民都能用上牙膏了我再用”,还有细节是毛泽东在全国饥荒的时代怒斥厨师不得给自己开小灶做肉吃。那时我都是对毛的忧国忧民和克勤克俭的做法留下深刻印象,感动之余,又增崇拜。现在看来,这些纯属小事,感人不假,却对于品评历史人物毫无帮助。假如一国首脑的确治国有方、国富民强,他每天吃点大鱼大肉甚至鱼翅燕窝,于国于民又有何妨?

历史人物,尤其是执政者,千秋功罪,只看结果就好了。改改左传的话,不必立德不必立言,只在立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