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任侠,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为了使气氛更为轻松一点,我们可以想想一下这个女人的姿色和身材。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
第二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再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寂寞的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领了结婚证。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
第三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保洁员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洁员,不擦掉是会被扣工资的。无奈,宗氏实在是被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唉,羡慕啊。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现在的这个妻子应该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学道德情操,应该算有记载的李白的第一次爱情,注意是爱情。但是,也是可能是信仰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爱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复再娶,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但是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从磷冤案时多次施救。得一此女为妻,足矣。
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江陵幸遇司马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
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
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
姓名由来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
李白诗《赠友人》三首之二
说:“一拳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
诗友挚情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润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
汪伦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白写序
李阳冰曾与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
生死考证
上世纪90年代,吉尔吉斯斯坦考古学家曾在碎叶城遗址进行发掘,除了许多佛教文物,他们还发掘出一块唐代石碑,其上有“安西都护府侍郎李某……”字样,这又进一步证实了郭沫若最早考证的李白故乡在碎叶的说法。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20世纪60年代前,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参加了永王李
身世之谜
关于诗仙李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马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1988年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
祖籍迷雾
陇西成纪
李白祖籍早于古书有记载《草堂集序》云:“……公又疾
2010年3月,甘肃籍学者雷达写了一篇《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的文章,随即当地组织了网友签名等活动,颇为热闹。
吉尔吉斯斯坦
李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李白《与韩荆州书》:“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楚汉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2009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访问安陆,称李白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希望托克马克与安陆两个城市能够以李白为纽带,共同担负起弘扬李白文化的责任,并进一步拓展经济 、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早在2008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就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李白文化的经济合作。朱萨耶夫·古邦造访安陆,更是表明吉方已经认识到李白故里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力图分上一杯羹。随后,两地草签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意向。
四川绵阳江油
2009年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省安陆市委宣传部,认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安陆涉嫌“侵权”。
2009年8月24日,安陆市政府发专函给江油,希望两地能“共享李白”。
2009年8月28日,江油市文化旅游局向安陆市政府发去律师函,希望对方在10日内,立即停播或删除含有“李白故里”字样的宣传广告片,并保留用法律手段进一步追索的权利,最后胜诉。
闲来无事,杂看杂写,又看到了崔璟的《黄鹤楼》,从而想起三两事,拿来一叙。
相传李白四处游走,到处题诗,这一日来到黄鹤楼,见到很多文人墨客在此抒怀斗诗。就站在一边观看。希望能看到一两句像样的诗,左看右看,写出来的都很垃圾,不禁连连摇头,面带耻笑。
一位自以为了得的士绅看到了,上下打量李白,见李白破衣烂衫,皱皱巴巴,像个穷酸,料定不会有什么学问。就开口问道;“这里都是此地的名流才俊,各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写出的诗文字字珠玑,段段华彩,就连皇帝看了都点头。你何敢耻笑,难道你也会作诗?”李白听了,面带微笑,说道;“这有何难,作一首你们看看”。展纸舒笔,一只脚踏在凳上,将袖子卷了卷,刷刷几笔,龙飞凤舞,写出了第一句——一爬爬上黄鹤楼。
众人一看,各个笑得前仰后合;“这也叫诗,简直就是大粪”,“走都不会了,还来写诗?”一片哄笑中,李白的第二句写好了——唯见长江天际流。
众人看后;“这句吗,还有些诗的味道”,有的点头,有的琢磨找毛病。哄笑声没有了。李白略一思索,写出了第三句——不是对面蛇山挡。
众人看后有些不明白了,各个瞪着眼睛,摒住呼吸,等着李白的下句。李白看到众人的样子,有意卖个关子。连道墨太干,上不了笔。有人赶紧上前加水研墨,毕恭毕敬,生怕李白嫌墨不好不写了。李白再次提笔,向上伸伸胳膊,一字一顿地写出末句——望尽江南十六州。
最后一个字写完,叫好声连连,各个佩服得五体投地。皆称此诗可与诗仙李白的诗一比。
一爬爬上黄鹤楼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不是对面蛇山挡
望尽江南十六州。
李白一篇嬉作倾倒四座,令众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视若诗仙。可李白自己心知肚明,想到此番到黄鹤楼是与好友作别,不由心神凝重,面色渐冷。半举着豪笔渡到楼栏前,只见临江春色如涛,花海如云,一江碧水浩浩荡荡,不由心潮澎湃,诗意再起。掉头向西一望,惊得自己瞠目张口,半天回不过神来,但见;滔天的大水闪着粼粼白光,从天地交合的远方滚滚而下,碧空尽处隐隐约约可见一只小帆,摇摇晃晃在大水中前行……
李白疾步回到桌旁,悬腕转豪,尽吐胸臆,刷刷数笔,一气呵成,一篇千古流传的别情诗落于纸上。众人聚前一看;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诗罢兴尽,抬腿准备下楼。众人见状,齐齐上前挽留,一位老者开口道;“贤俊诗风飘逸,即来黄鹤楼,何不为此楼题诗,以作千古之不朽?”李白闻言止步,对呀,哪有到此名胜不留诗的道理。众人见李白有意留诗,各个大喜,领着李白四处观看,尽其所能讲些黄鹤楼的古事今闻。李白手端酒杯,摇摇晃晃,在众人的簇拥下一路看过来。猛抬头,但见迎面照壁上,如炭般的几行大字洋洋洒洒夺人眼目;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读罢,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幸好没有随笔题诗。此诗已把黄鹤楼写尽,无人再有超越。酒醒人乏,已无意再观再看,逐将手中酒杯换成豪笔,在照壁下方写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李诗仙贵有自知之明,虽狂不燥,虽傲不骄,由此才得以成就万世芳名。
李白黄鹤楼题诗不得,终是耿耿于怀,后采用崔璟的格律作《登金陵凤凰台》以此比美。李白的《凤凰台》与崔璟的`《黄鹤楼》被誉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之作。有“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之说。碍于李白的名气,很多人在解释两诗或做对比时,多少会偏重李白。其实不去想作者,就诗论诗。崔璟的《黄鹤楼》明显地读来亲切自然,没有修饰的味道。李白的《凤凰台》因是有心要和崔璟一比高下,自然带出修饰后的匠气。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临怀古的诗很多,但从气势上能与这两首诗一比的当属王勃的《滕王阁序》。这首诗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四言八句诗。此诗说来也有一段相似的轶事。
王勃年少成名,名震南北。回乡侍父途中被朋友请到滕王阁赴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各个酒酣耳热,诗兴大发。顷刻间诗帘墨纸吊得满楼满阁,王勃因是外来之人,不好主动露笔。朋友在旁看在眼里,就对阁间的众位介绍到王勃。众位听说王勃在此,莫不惊讶,盛名之下,不敢怠慢,赶紧拿来笔墨请王勃留宝。王勃早已是成竹在胸,刷刷点点,一挥而就。王勃边写,旁人边赞。写到最后几句时,更是一句一噫嘘;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好,好,好一个‘渚’字,临水危楼一个‘渚’字写透了。”配玉鸣鸾罢歌舞。
“妙,妙,妙在一个‘罢’字,翠羽凤鸾都被高阁的气势惊呆了,不啼也不舞了。”画栋朝飞南浦云,“奇思,绝对的奇思,怎么想到云彩会在栋梁之间穿飞呢?楼在云中,还用说高吗?”珠帘暮卷西山雨。“妙想,绝对的妙想,楼高自是看得远,玉珠串起的帘子道出了楼阁的精美,卷帘看雨,美哉、快哉!”闲云潭影日悠悠,“奇了,真是奇了,写天上的景致,却是在水里看到的,一笔三物,外加风吹水面。”物换星移几度秋。
“绝了,绝对的绝,文随笔转,一下就留下悬念,让人期待下句。”阁中帝子今安在,
“触景生情,不叹不为诗,直接叹到高阁的主人,高,实在是高。”槛外长江自流。
王勃写罢,欲要赶船,逐与朋友匆匆离去。围观的人正在为诗序感叹,未曾留意王勃的不在。及到反应过来,王勃已是人影不见。众人看到末句留有一个空档没写字,纷纷猜测是王勃有意考考大家。想到此,各个想在绝作上留迹。
这个说:“槛外长江永自流”。“不好不好,仄平不对。”那个说;“槛外长江老自流。”“更臭,更臭,诗的意境都没了。”
众人苦思苦想得不出一个好字,看样子只好去追王勃。一人快马加鞭,直奔渡口。赶得还算及时,王勃上船离岸还看得清口鼻。
“请问贤俊,最后留的空格填什么字好呀?我们实在是想不出好字了”追来之人,拢着双手使劲冲着王勃喊。
“没有留白——诗是完整的啊”王勃拖着长音回道。
“不是空——着一个字格吗?”
“对呀,那就是字啊!”
追来之人,恍然大悟,“空”就是字,千古一绝,绝就绝在一“空”。
《宴滕王阁序》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配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