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古人关于熟能生巧的名言 正文

古人关于熟能生巧的名言

时间:2025-04-16 10:12:14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经典篇】

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7、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8、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0、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精选篇】

1、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2、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3、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4、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5、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6、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7、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8、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9、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10、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11、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12、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

13、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14、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15、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16、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17、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18、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19、秦汉之书,其巧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

20、工夫深,结体自稳;天姿好,落笔便超。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热门篇】

1. 心正则笔正。北宋文学家 苏轼 《书唐氏六家书后》

2. 时时只见龙蛇走。 唐代诗人 李白

3.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4.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学书自成家说》

5. 怒猊抉五,渴骥奔泉。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新唐书·徐浩传》

6.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7.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朝·梁书画家 袁昂 《古今书评》

8.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

9.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皇帝 萧衍

10.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西汉学者 扬雄

11.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唐代书法家 张怀瓘

12.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朝梁皇帝 萧衍

13.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山谷文集》

14. 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 方玉润 《星烈

15. 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 唐代书法家 张怀瓘

16.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 刘熙载 《艺概·书概》

17. 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唐代书法家 颜真卿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18. 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王羲之传》

19.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代女书法家 卫夫人 《笔阵图》

20.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21.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 杜甫 《饮中八仙歌》

22. 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 严允肇 《洗象行》

23.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 萧衍 《古今书人优劣评》

24.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唐代诗人 杜甫 《醉歌行》

25.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 孙过庭

26. 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

27.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北宋书法家,画家 米芾 《海岳名言》

28. 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元末明初文史学家 陶宗仪 《书史会要·书法》

29.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

30.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唐代书法家 张怀瓘 《六体书论》

1、奇文共赏识,疑义相如析。

2、学问是学习之花,智慧是学问之果。

3、读书贵在钻书里,创作贵在跳书外。

4、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庸;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重德,为眼前花。——洪应明

5、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你们做书呆子。——陶行知

6、看文字须大段精采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看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7、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各级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带有强迫性的东西,非读不可。——郭沫若

8、如果以拥有书籍的多寡作为教养的证据,果真如此的话,那些拥有许多教养的方面的书的书店老板们,谁能与他竞争?一路基亚诺斯

9、我确实不能像著作家那样引经据典,我认为,在经验的指导下读书,价值要大得多,因为经验是他们的老师的老师。他们趾高气扬,得意洋洋,而不用自己的劳动来争光,却拿别人的劳动给自己装点门面,甚至不许我凭自己的劳动来争光。他们瞧不起我这个发明者,而他们自己无所发明,只是吹嘘、背诵别人的著作,难道不该受到更大的谴责吗?——达·芬奇

10、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好书读多了,熟能生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思路开阔,文笔流畅。这就像孩子玩积木,只有一块还不是搭积木,两块也不行,三块可以搭一个小门,只有越多的积木,才越搭越好。当编辑也是如此,如果看的不多,把对的改错了,那就不好了。——冰·心

11、投笔八荒往事空,生涯原自惯萍蓬。孤怀常抱三江月,两袖犹藏万壑风。有国岂宜羁海外,无名不必愧江东。幽居结得三盟友,黄卷青灯白首翁。文化兴邦第一功,风行海上读书风。挑灯每恨光阴蹙,开卷深惭腹笥空。妙旨会心成默契,疑文冥想忽神通。但嗟俦侣凋零尽,切磋无人考异同。——沈铸才

12、天下无无书不读之人,而有不必读之书。——顾炎武

13、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14、大抵在为研究而读书上的我的方法是;(一)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约束;(二)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无遗漏;(三)对于资料毫不留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绝不放松。——郭沫若

15、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16、持一本好书,如乘一叶扁舟弄潮于知识的浪巅,纵然惊、险、奇、难,然而纵横于天地之间,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方铸成一把金闪闪的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17、书潜移默化人们的内心,诗歌熏陶人们的气质品性。少小所习,老大不忘,恍如身历其事。书籍价廉物美,不啻我们呼吸的空气。——哈兹利特

1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9、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

2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

21、我们常从读书中得到很多好处,但也只有在成年后自觉地不按照作者有意安排的那种方式去读时,才能得益匪浅。

22、在发展完美的人格的过程中,并非全靠读书,但至少对于才智的增长,书籍无疑是最有力的工具。

23、书籍是人全人类的营养品。

24、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5、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

26、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7、无论在什么时候,要想摆脱令人烦恼的胡思乱想,不妨去求助于书本。书本总和蔼可亲地欢迎你。——托·富勒

28、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徬徨。 作者:报摘

29、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作者:培根

30、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作者:《宋诗纪要》

31、读书贵在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陆九渊

32、读了好书之后,应当从中得到希望、勇气和喜悦,开阔视野。—— [日]池田大作

33、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34、读者方面,从一字一句阅读开始,通过读完一篇,这观赏就是一个心理学的过程。—— [日]川端康成

35、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玻 作者:章学诚

36、我爱读书就像我爱打扮一样,让我更加美丽。

37、读书心细丝抽茧;练句功深石补天。——当代作家柯灵

38、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9、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40、读书治学,只有苦功,而无捷径。——刘叶秋

41、尽管身体残障,但思想却不能为之停步,别人不会为你停下来。

42、书是个好伙伴。它满腹经纶,却不喋喋不休。——佚名

43、即使将所有的印度宝石跟我的藏书交换,我也不乐意。——吉本

44、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

45、读出自己的格式,成就不凡的人生。

4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式男儿读书时。

47、读书应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

48、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49、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50、不学无术的人的想像力不过只有翅膀没有脚。

51、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佚名

52、把每次失败看成是成功的.垫脚石。——杨梅

53、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提问的人,毕生为愚人。

54、人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集体生活要具有应有的思想方向性,而同时也要反映出学生的动因、愿望和意向。

55、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词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56、书是个好伙伴。它满腹经纶,却不喋喋不休。在你渴望时,它前来给予详细指教,但是从不纠缠不休。

57、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佚名

5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朱熹

59、读书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善恶之念,存乎一心,纵百转千回,万劫不复,犹怀瑾握瑜,抱残守缺,不越雷池一步,不坠青云之志。

60、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61、我拼命读书为了将来,谁知道没有将来!出处:后天

62、读书的作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作者:刘向

63、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64、有些爱生活中看得见,有些看不见,文学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爱放在你面前。童话让人拥有爱、智慧和力量。——梅子涵

65、章学诚的《章氏遗书》,其中有一段讲到做读书笔记,说读书如不及时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没有踪迹。我就用此意把自己的笔记簿取名为"掬沤录"。 夏承焘

66、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顾问的次数。——海伦凯勒

67、一个人只应该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那就收效甚微。——约翰逊

6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者:陆游 出处:冬夜读书示子聿

6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作者:颜真卿

70、拿份报纸上厕所,俺是读书人。出处:毕加猪

71、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作者:陆九芝 出处: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72、有些人读书为了思考,这是少数人;有些人为了写作

73、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好处。

74、书籍是岂立在时刻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7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76、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

77、不懂得珍惜零碎时间的人,大概永远也没时间看书。

78、读书很容易,理解非常难。

79、你只要认真读书,就会有很好的收获。

80、多读书能开拓视野,读好书能进步向上。——作者:叶宇瀚

81、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无书自通。——闻一多

82、糊口里没有书籍就仿佛没有阳光;伶俐没有书籍,就仿佛鸟儿没有翅膀。

83、时机好像是很诱人的,事实上有许多遥不行及和优美的事物都是哄人的幌子。最好的时机,就在你的身旁。——约翰·拔罗斯

84、重要的不是常识的数量,而是常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许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对象。

85、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念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86、读书不行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87、阅读使人完美,思考使人深刻,攀谈使人清晰。 ——[美]富兰克林

88、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念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 吴梦祥

89、幼小念书要琢磨,休怪老师品评多,生铁百炼才成钢,宝剑再快也要磨。

90、念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雅,足以生长。

91、让我们的心灵像花一样瑰丽。

92、贯通文化天地,逾越平凡教室。

93、鸟儿因翅膀而自由遨游,鲜花因芳香而瑰丽,校园因文明而将越发进步。

意思: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这句诗可以做为

诗句解释

此句意思是指: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主要点。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他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代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久炼成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赏析

关于本联的疑问:

人们经常引用或书写一副

王芸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大公报》社的一名编辑。他在工作之余,致力于研究中日关系史,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采访若干名流,著成并出版了一部近二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成为时人极推重的一位中日关系史专家。他为这部书所下功夫之大,委实令人惊叹。别的不说,单以平均每月完成六七万字定稿的写作速度,即非一般学者所能想见。当时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王芸生便口吟了这一副书山学海联。其意,自然是在强调学习与治学首先必须勤奋和不怕艰苦。可是这副联语究竟是王芸生自撰,还是他在复诵别人之作,我所见到的材料语焉不详。但不管怎么说,这副经王芸生之口而流传至今的联语,肯定是有毛病的。

毛病在哪里?就在上联的“路”和“径”字上。这两个字,音异而义同,出现在短短七个字的上联中,本身就显得笨拙、牵强而欠通,和下联音义皆异的“涯”和“舟”字相对,也太失水准。我想,不论是否王芸生所撰,只要是经他之口传出的,这么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揣度该联本意,可能是转述者无意间把上联的“路”和“径”这两个字念颠倒了。它原本应该念成——

书山有“径”勤为路。

为什么把颠倒后的“径”字打上引号呢?

因为还原了位置的这个“径”字,本应写作“尽”——当初念颠倒了,才错写成“径”的。现在纠正过来,顿然文从字顺,对仗工稳,几乎称得上天衣无缝了。你看——

书山有尽勤为路,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学海”对“书山”,“无涯”对“有尽”,“苦作舟”对“勤为路”,不论声韵、词性、内涵、意境,无不字字工稳,处处贴切。这才应该是此联的本真!

可能有人一时还想不通。既是“学海无涯”,怎会又说“书山有尽”呢?这样岂不矛盾?其实,“学海”与“书山”,虽则有关,却非同一概念,二者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学海之无涯,源于庄子的“知也无涯”,不论学习与研究,的确永无止境。而书山之有尽,则是就客观实际而言的,作为物质形态之书籍,总有其极限。别说是古人极言“学富五车”的那点儿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典籍、诗词歌赋不难被饱学之士所遍览,就是在今天各种著述浩如烟海之际,不也可以用几台电脑加一堆光盘,便将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图书馆的藏书都囊括殆尽么?

所以,“书山有尽”而“学海无涯”,正体现了事物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邓遂夫著 《探源偶拾》

(邓遂夫 自贡人 知名的红学专家,著名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专职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其著述已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曾与魏明伦并称“自贡两大才子”。)

以上纯属其他读者玩弄的文字游戏,无中生有的,请读者自辨。

书山有路 勤为径 学海无涯 悟登舟 相对更合理!

《古文观止》一书,验证学有止,

这几句很简单理解:读书初看是没有路可走,只有勤奋才能开创一条路。学习知识就如一个人身在大海中一样,只有在里面悟出道理,学为所用,这样就好比一条属于自己的船。知识转化为智慧之船,人生里程的航行就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