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健康的根本在心.心净则身净.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6、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23、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4、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25、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26、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7、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28、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29、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30、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31、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也可以讲,病机一开,人的病状就会显现出来,人就进入了“病”的恶性循环当中。和病机相对的就是“生机”。生机一开,人就会进入康复这个良性循环当中。实际上病机和生机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是一对阴阳。病机开了,生机就关了,而生机开了,病机也就自然开始关闭了。这个就是辩证法。)
32、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33、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34、风寒阴阳暑湿,在在皆可使人致病。万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虚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卫力,如衣食住等等。贫人有抵抗力,如气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卫力富,则精气神之抵抗力弱。保卫力弱,则抵抗力强。
35、大病初愈,切忌理发洗足沐浴
37、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
39、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40、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41、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
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
42、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43、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44、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45、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不然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47、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
《道家养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内经中的一段话为我们解说了如何通过身体的其他部位来判断寿命的长短。快来看看自己是否具备长寿的身材吧!
【原文】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
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而夭矣。形充而大肉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
《灵枢·寿夭刚柔》
【白话译文】
黄帝问:什么叫做形体的缓急,对人的寿命有什么影响?伯高回答:形体肥壮充实,皮肤有弹性的人长寿;形体肥壮充实,但皮肤缺少弹性,纹理致密的人短命。形体肥壮充实,血脉充盈,切按坚实者,是生机旺盛的表现。虽然形体肥壮充实,但血脉弱小者依然是气衰的表现,是生命危险的征象。如形体肥壮充实,面部颧骨低凹或低平,不突起者是骨骼弱小,这样的人寿命较短。
形体肥壮充实,臀部肌肉丰满,且在其肩、肘、髋、髀、膝等处突起的肌肉坚实,皮肤纹理清晰者,就叫作肉坚,这样的人可长寿;如果形体肥壮充实,臀部肌肉瘦削,没有皮肤纹理,皮肤松弛不坚实者叫作肉脆,人会短命。
以上这些都是由先天禀赋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通过观察外部形体和内在之气的盛衰,便可以观察、推测出人的寿命长短。
作为医生必须明白形体缓急与寿命长短的关系,知道如何判定人形体的强弱以及气血的盛衰,观察形与气是否平衡协调,然后根据这些在临床上诊察病人,决定治疗措施,预判生死预后。
【形体与长寿与否的几个特征分析】
1. 从皮肤缓急看人的夭寿
而所谓“缓”是指皮肤弹性好,抓起后能迅速恢复原位,但皮肤与肌肉包裹紧密;所谓“急”就是皮肤弹性不足,抓起后不能迅速恢复原位。
健壮结实的人无须多论,即使是形体略显肥胖的人,只要皮肤与肌肉紧密相连,皮肤弹性十足,也证明身体营养充足,身体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相对正常,营养成分利用率高,这样的人为长寿体征。与此相反,形体虽然充实,但皮肤弹性较差者,这样的人往往很少有身体健壮者,大多为形体虚肥,故长寿者少。
2. 从形体壮弱、血脉盈亏看人的夭寿
血脉流动靠身体气机的推动,血液量充足才会使脉搏充实,鼓动有力,脉搏是否充盈盛大,是健康与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体充实,脉搏坚实,证明形与脉相应,也是健康长寿的标志之一。即使形体充实,但脉搏细小无力者,说明是肥胖而非健壮,表明气血不足以鼓动血脉运行,这样的人寿命期限也较短。
3. 从骨骼大小看人的夭寿
《灵枢·五变》篇说:“颧者,骨之本,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颧是外部的骨性标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颧”通“权”,颧大是有权的标志。根据《内经》的论述,这与中医观点也是相一致的。颧大骨大髓满的人,往往精力过人,有成就大事的条件。谚云:“男子颧骨高,必定成英豪。”但形体充实,颧骨凹陷或低平的人,往往骨小髓虚,身体虚弱,这样的人大多精力不足。骨骼较小,肌肉薄弱的人容易患病,这种人常觉四肢没有力气,下巴部位色夭不泽,髓海不充,因此体质较差,生命期限较短,也没有成就大事业的条件。
4. 从肌肉的.坚弱看人的夭寿
形体充实,肌肉结实有力并富有弹性,皮肤纹理清楚,肌肉突起棱角分明,这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这种体型的人生命期限较其他人为长。如果形体充实,但该突起的部位不突起,臀小肩削,肌肉松懈无力,没有棱角和纹理,此为形体虚肥的主要特征,这种类型的人寿命期限也相对较短。
拓展阅读:内经名言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论述】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指得到阳气之精粹的温煦,可以使人精神爽慧。而得到阳气之温柔的养育,可以使人筋脉柔和,肢体运动自如,指出人体之神,得阳气以温养,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筋,得阳气的温养,才能弛张自如,使肢体屈伸灵活。临床上阳气亏虚患者常见精神委靡,思维迟钝,形寒蜷缩,肢体疼痛等症,这时当温阳补气。而阳气暴张,又可导致中风,使人神识昏迷,肢体偏瘫,这时又当平肝潜阳。可见无论人之形或神,均不能离开阳气的温煦作用。而人身之阳气,既不可亏虚耗损,亦不可暴亢无制。
【病案举例】
《名医类案》中载有明代汪石山所治一病案:一人年逾三十,神色清减,初以伤寒过汗,嗣后两足时冷,身多恶寒,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久伏枕榻。医用滋阴降火,罔效。汪视左脉浮虚而缓,右则浮弦而缓,此阳虚耳。病者曰:易饥善食、梦遗,似属阴虚,若作阳虚而用参、芪,恐益予病。汪曰:古人谓脉数而无力者,阴虚也;脉缓而无力者,阳虚也。今脉浮虚弦缓,则为阳虚可知。以症论之,病属阴虚,阴虚则发热,午后属阴,则午后当遍身热发,不恶寒,揭胸露手,蒸蒸热闷烦躁矣。兹患是症俱无,何以认为阴虚?夫阳虚则恶寒恶风,虽天暖日融,犹畏出门庭。今患两足时冷,身多恶寒,皆阳虚之验。又汗多亡阳,非阳虚而何?食则易饥者,非阴虚火动也。盖脾胃以气为主,属阳,脾胃之阳已虚,又泻以苦寒属阴之药,故阳愈虚而内空竭,须假谷气以扶助之,是以易饥而欲食,虽食亦不生肌肉也。《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曰:饮食不为肌肤,其此之谓欤!梦遗亦非特阴虚,《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既虚,则阳之精气不能养神,心以藏神;神失所养,飘荡飞扬而多梦;阳之柔气不能养筋,肝主筋以藏魂,筋失所养,则浑身筋骨因以疼痛,魂亦不藏,故梦寐弗宁,安得而不遗乎?《经》曰:气固形实。阳虚则不能固而精门失守,此遗之所以频而不禁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今若助阳以使其固,养胃以守其关,何虑遗之不止。乃以参、芪各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五分,枳实、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载,随时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调理乃安。
按语:本例患者症见两足时冷,身多恶寒,明为阳虚之症,而食则易饥,日见消瘦,频频梦遗,又似阴虚火旺之象。前医不明阴阳,用滋阴降火之法未效。汪氏据其脉浮缓不数,断为阳虚,并用《内经》理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正确解释了“频频梦遗,筋骨疼痛”之症状。因其辨证准确,因而取得疗效,可见熟读了《内经》,临床当受用无穷。
春养肝
中医认为,春天对应人体的肝。肝脏与草木比较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也喜欢生发,在春季功能比较活跃。很多慢性肝病患者在此季节都有反映,春天肝功能容易波动、升高,人的情绪易激动,而且症状也比较明显。
春天也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历史上肝炎的爆发流行大多在春季。有趣的是,健康之人在春天肝火也比较大。这一切说明,春季对应人体的肝,是肝病的多发期。春季养生重在养肝。
肝的主要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生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正好与春令生发之阳气相应。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人体主要的精神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很大关系。其中,怒是最常见的,怒则伤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活动.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异常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脑涨、失眠多梦等。
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爱发火的人,脾受影响,就影响到消化,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打嗝泛酸,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中医讲,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是一种功能,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老百姓常说“人活一口气”,就是指这个“气”。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刺痛,甚至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它储藏的血液,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中医有一句名言:“人动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就是这个道理。
血液中还带有各种营养物质,人平静或休息时,肝会贮藏血液,对肝就有滋养作用;发怒的时候,肝脏就得将血液运出去。如果总发火,肝血则不足,肝的功能就会受到损伤,体内阴阳不平衡,就容易得病,如各种病毒性肝炎。因此,要治疗肝病,病人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要着急,还要多休息,以帮助肝藏血。
现在许多人经常熬夜加班,这样很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人只有休息时肝脏血流充分,才能养肝,加班时不但血不能养肝,还消耗营养,所以在春季保证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这是养肝的重要方面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因此,要注重科学睡眠,睡眠时间必须在保障睡眠质量的基础上。
肝气失调的主要表现
如果不注意情志调摄,劳累、精神紧张、发怒、郁闷等原因都可造成肝主疏泄功能异常,出现肝阳上亢、肝郁气滞,长此以往,即可产生疾病,如血压升高,有心脑血管病者还容易发生中风。
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好情绪,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及时宣泄,可防肝气郁结。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并多些兴趣爱好,对春天养肝大有裨益。
肝阳上亢
中医认为,肝主怒。平时有人生气发火时,旁人会劝说气大伤身,伤哪里呢?肝。肝气不舒的人容易发火,发火又使肝气不舒,循环影响。
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发出来,表现为肝阳上亢,易患高血压、脑溢血、冠心病等。而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表现为平时火气偏大,急躁易怒。尤其是领导层、经理们工作压力大,而又没时间排解,长此以往,自持清高正确,主观易发火,这一类人很容易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除了上述症状外,还表现为面红耳赤、眩晕.小便黄等。
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发火看上去是周围人受气,其实不然,发火的人受伤最重,这是因为发火时,血流加快、血压增高、怒气伤肝,使周身气血紊乱。老百姓说的一句话“气大伤身”,就是这个道理。
肝郁气滞
女性通常是憋着生闷气,表现为肝郁气滞,易患胃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
百病从肝治
结合中医经络理论,肝经循行肋胁、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这些部位的病症都可以从肝论治。
拓展阅读:内经简说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以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冲象学说”“藏象学说”等。实乃中医药学之纲目!
概要: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