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抒发老年志向的名言 正文

抒发老年志向的名言

时间:2025-04-05 15:56:29

关于表达胸怀抱负的名言警句

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2.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 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5. 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6.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7.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8.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10.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1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12.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13.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歌德

14. 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1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6.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

17.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18.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19.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0.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21. 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杏林子

22.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23.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24.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25.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涅

26. 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陆陇其

27. 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刚;惟刚斯不惧,惟刚始有为。——罗学瓒

28.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羲

29.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30.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31.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32.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3.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

34.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35.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36.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37.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38.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林宽

39.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40.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4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42.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43. 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杏林子

44. 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莫尔兹

45. 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46. 扭曲的身影,企望太阳光来赐予正直,那是徒劳的。

47.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48.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49. 知了的吟唱为何使人厌烦?因为它只会重复自己的名字。

50.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51.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52. 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53. 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左拉

54.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5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2、运用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朗诵体味等形式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学生在情境中以陆游子孙的身份表述自己心中的话;联系今天祖国还没统一,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

1、音乐《悲魂曲》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题临安邸》诗文背景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二)读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示儿》,把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诗读顺口、读清爽。

2、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

3、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反之亦然。

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三)再读《示儿》,理解诗意。

1、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2、谁来用“悲”字组词。

3、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4、我们知道,作者面对生死大限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然而,即使豁达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难以斩断最后一根情丝。

5、师过渡:诗人能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将离开这个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世界时,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恋,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遗民。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老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1、学生自由读诗,用心去读,注意诗的节奏,体会诗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

2、读着这样的诗句,此时此刻,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闭上眼睛,伴着音乐,用心感受那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把感觉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4、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军队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这一盼就是……

5、百姓盼啊,望啊,等啊,一等就是65年,整整65年啊,同学们,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

6、此时,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份心情呢?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7、学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老师出示《题临安邸》。

8、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诗,理解诗意并思考:这时的王权在做什么?

9、学生个别谈对诗的理解。

10、老师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

11、就知道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12,学生个别质问王权:西湖歌舞几时休?

13、一起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14、带着这份愤怒读好:但悲不见九州同。

15、生命即将结束,作者始终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

生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放不下这件事。因此,他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并且一再叮嘱,一再叮嘱,一再叮嘱……

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

(五)教师小结,升华感情。

陆游去了,他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一切的一切都伴着陆游长眠于地下,唯独留下一腔遗恨和满怀“悲”意的《示儿》。

学生再读《示儿》,升华感情。

诗人的一腔遗恨化作不死的精气充盈天地,诗人的满怀信念,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民族、为正义前赴后继,九死而不悔。一个民族总会有兴亡,总会有盛衰,然而只要这个民族的主体精神不灭,这个民族就不可战胜。陆游身后66年,南宋终于灭亡,我们不知道陆游的后人该怎样去告慰先人,中国历史有太多的无法源说,然而即使八百余年后,当我们再读陆游的《示儿》,却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先人对神圣事业的坚定信念、超越生死的精神意志和不畏牺牲的壮怀激烈。

学生再读《示儿》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2、试想:当陆游后人得知南宋终于灭亡时,在家里举行祭祀的时候会怎样告诉陆游?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篇2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谈话导入,理解遗嘱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鲁迅、孙中山、xxx的遗嘱,让学生读读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教师:同学们,在1210年,有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资料出示:

「陆游身世」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簪缨世家,少有才名。

2孝宗即位,特赐进士出身。

3、乾道二年(1166),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4、四十六岁入蜀,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军务。

5、六十六岁后遭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学生读诗后,全班交流。

2、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

□让学生充分说说诗意。

□相机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

(1)通假字元,通原;无,通勿。

(2)古今字义不同但,只是。

3、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

4、学生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5、全班交流。(悲、悲痛、悲愤、悲悯)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体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的悲悯。)

出示材料:

「当时社会现实」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扬州沦陷,再次遭劫掠。

6、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材料要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陆游诗思想内容的核心。

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

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作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陆游从小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出示下列材料: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2、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

他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他老病僵卧之时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

4、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

他写出了对朝庭不想收复失地的深哀巨痛。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他写了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

7、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再次感情朗读读全诗《示儿》

8、小结: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9、感情读诗。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

4、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吧!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希望离开了,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2、生讨论回答。

2、出示材料:

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十一《端嘉杂诗》之四)

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霁山先生集》卷三《书陆放翁书卷后》

陆游死后79年,元兵败宋于厓山,宋亡。

陆游孙子元廷闻厓山之变,忧愤而卒。

陆游曾孙传义闻厓山之变,不食而卒。

陆游玄孙天骐于厓山抗元战役中蹈海死。

这些都不负陆游爱国之诗教育的结果。

4、师述: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5、结课:

设问:在今天,我们学习《示儿》这首诗有什么意义?

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

只有象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家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重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五、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文

你喜欢古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古诗接龙的游戏;背诵六年来所学的诗(课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书课题,感知写作背景

1、同学们看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

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虏了两位皇帝及皇亲国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权灭亡。1127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陆游出身书香门弟,幼年时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饱尝流离之苦。他的一生作诗甚多,现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示儿》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遗嘱。

(三)课件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步法)

1、初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品读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

3、细读 想想诗人描绘的画面。

4、研读 由画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四)合作学习古诗

1、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并指出“祭”的书写笔顺和“乃”的读音。

2、品读 小组合作自悟诗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学生汇报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诗意: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师:指南宋军队。

定:是平定,这里指收复。北定:收复北方。

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细读

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意所描绘的画面。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4、研读

联系深化,激发情感。

①交流:你从描绘的画面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看法。

如:对国家未统一的悲愤,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期盼,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表现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等。

②在互动交流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并背诵。

(五)拓展

古代的诗人在临终时都能想着国家的统一,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为了爱国你准备做哪些?

学生汇报交流。

多媒体播放《国歌》学生齐唱

(六)小结

同学们学习很主动,我们不仅知道自学古诗的四步法,而且从诗句中展开联想,感悟到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怀,今后我们读书就要注意从内容展开联想。

(七)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陆游的诗,读一读,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遗愿王师北定

教学后记:

《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时局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3、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宋·刘过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8、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9、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清·金缨

10、胸无大志,枉活一世。——佚名

11、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巴斯德

12、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明·冯梦龙

1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宋·苏轼

14、志,气之帅也。——孟子

1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王守仁

16、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宋·陆九渊

17、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清·曾国藩

18、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晋·傅玄

19、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20、有志者,事意成。

21、无所求则无所获。

22、胸无大志,枉活一世。

23、不怕路远,就怕志短。

24、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25、人生的价值不能与商品的价值混为一谈。

26、贫穷是一切艺术职业的母亲。

27、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翼。

28、以天下为己任。

29、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30、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

31、谁不向前看,谁就会面临许多困难。

32、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更迷人的了。

33、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34、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35、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7、立志没有所谓过迟。——波多维斯

38、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

39、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40、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4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42、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4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44、没有奋争,人生便寂寞难忍。

45、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4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头吟》

47、强行者有志。

48、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

49、无志愁压头,有志能搬山。

50、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51、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5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百里路云和月。

53、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54、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55、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

56、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57、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58、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59、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60、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