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读死书与活学活用的名言 正文

读死书与活学活用的名言

时间:2025-01-16 17:52:31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 ,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 “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 “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

11. 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关 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A. 如果……就…… B. 与其……不如……

C. 既然……就…… D. 不但……而且……

12.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A. 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B.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C. 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D. 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3. 与作者所说的读“死”书的方法不相符的是

A. 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B.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牢,然后照着去应用。

C. 要准确掌握书中的形、音、义,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D. 要把书真正读懂,不能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14. 下列名言警句哪一句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

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15. 本文没有运用下列哪一种论证方法?

A. 道理论证 B. 事实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参考答案:

11. B

12. C

13. B

14. B

15. C

《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一

1、学与思的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8岁时她初识文字,看到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读出的是伤感;18岁情窦初开,读出的是爱情;28岁初为人母,读出的是对人鱼公主家人的关切;38岁开始写作,再读竟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48岁为了写这篇文章,读出了此篇是写灵魂的故事。这样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常读常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典型的事例是对孔子“温故知新”观点的最好诠释。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复习,凡是创新都有一个温故、反复探究的过程。

3、向他人、向社会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孔子主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以他人为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吸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学习,就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正如柏拉图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孔子虽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可以与道不同的人一起学习,交流学问,这反映了他在治学方面的博大胸襟,谦虚宽容,海纳百川,学说上是对手,学习上是朋友。向社会学习,“每事问”,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除了向老师学习外,更要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孔子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可见孔子成为一代圣人,绝不是先天俱备的,而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三人为师”“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学问者。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二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中小学生读书演讲稿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科罗廖夫曾经说过: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了空气一样不能活。

书是我们的朋友,它一直陪伴着我,我有好多书,书包里呀,课桌里呀,房间里呀到处都是。如果没有了书,我将会死亡,因为书就是空气,我很需要空气,所以我便有了很多书。但是呀,这书有这么多,那也得看呀!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由于没事可做,我呢见到家里还有一些没有看完的书,就拿出来细细的品味了一番。可是,正当我看得起劲的时候,竟然开始“缺氧”了,于是就跑到有足够氧气的地方——书店。

走进书店,呼吸到了氧气,我立刻就精神起来了。我走到了空气非常多的地方,我拿起一本书,虽然只看了第一章,但很快就被故事精彩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不知不觉中一本书就被我给看完了。我又拿了一本,似乎比刚才看的那本更加有趣,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仿佛已走进了故事中,和故事中的人物相处得很融洽了。

“喂!小姑娘……”咦?谁在叫我?我应声一看,原来是书店的老板在叫我呢!

“你为什么在我这里看书?再说了,我这里不是图书馆,这是书店,是卖书而不是看书的地方。如果要看书,买一本带回去看。”老板的声音中带有一丝斥责之意。

“就让我再看一会吧!一会就好!”我苦苦哀求着。

可能是老板见我“可怜”吧,站了好一会才举步离开。我心想:管他呢,等他再来催我时再说吧!我又继续吮吸起知识的乳汁来……

夕阳西下,我不得不回家了。我恋恋不舍地在心里朝那书架挥手,告别了书中的好友,带回了满怀的喜悦。

归途中,我一直在回味故事后来该是怎样的结局,“嘟——”一声刺耳的鸣笛声把我故事中给拽回来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句话说得真对。我爱读书,尤其爱读好书。我认为:读书,要有讲究地去读,千万不要走马观花,只寻求一时之乐。读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读人,会越读越死;只有人读书,才会越读越活。

让我们大家一起全身心地阅读吧!

中小学生读书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因为书能丰富我的知识。我读书,知道了祖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我读书,看到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上下几千年,纵横竖万里,我透过书的咫尺之窗看到了一个精彩缤纷的世界。

我爱读书,因为书能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学会了爱。我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关心小凡卡的命运,我敬佩居里夫人严谨好学的态度,钱学森,李四光的爱国精神;我懂得了恨。我鄙视愚蠢的国王,我嘲讽契可夫笔下的"变色龙",我仇恨日本的侵华行径,希特勒那灭绝人寰的暴行……

我爱读书,因为书能帮助我树立远大的理想。保尔·科察金为了革命舍弃个人利益,童第周为了祖国的尊严而刻苦学习,刘胡兰,赵一曼,江雪琴,一个个英雄人物为了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而牺牲生命。这些书中的人物都是我的榜样,是他们帮助我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热爱读书!

当我过生日时,妈妈问我想要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书!”当邻居的小伙伴来约我玩时,我却依然沉浸在书海之中;当窗外飘着洁白的雪花时,我却早早地起了床,坐在课桌前,看起书了。

我时而化成一名旅客,在书的世界里尽情观赏;我时而变成一条小鱼,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是呀!没有一本书的家庭犹如没有一颗星的天空,没有一条鱼的河流;没有读过一本书的人,犹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思想的尸体!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名人不热爱读书,同样,也没有一位不热爱读书的人会有所作为!

同学们,让我们爱读书吧!拥有书,我们就拥有整个世界,拥有书,我们就拥有美好的明天!

中小学生读书演讲稿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的读书经历非常有趣,多姿多彩。像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听妈妈说,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经常给我讲故事。和我一起看画片,每当妈妈给我讲到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时候,或看到好玩的图片时,我都笑得手舞足蹈。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给我办了一张借阅卡,我经常抽出时间去那里看书,借阅书本。那是的我就像一根粗壮的树根一样,充分吸收着书本中的营养和智慧。有时借完书本,我还会把它们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互相交换着看。

上小学低年级时,我学会了拼音,开始自己读一些带拼音的书本。老师也引导我们要多读书,写作才会进步。鲁迅曾说过“书是营养的面包”。每当我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到一本新书时,我都会百读不厌,津津有味地“咀嚼”那一篇篇精彩的文章。遇到不会的问题,我也会从书本中寻找答案。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超市大采购。路过水果区时,那黄黄的芒果散发着香甜的气味,一个个的躺在那儿诱惑着我,馋着我直流口水。我央求着妈妈买一些,可是妈妈看着这么多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芒果束手无策,原来妈妈以前买的少也不知道怎么挑选,我就告诉妈妈我从书上看过的挑芒果小窍门:要选果皮光滑黄亮有光泽,无黑点,有香味,身形较长的'公芒果,公的核小肉多。回家后,我和妈妈分享着香甜的芒果,妈妈说这就是知识的活学活用,书本的馈赠。

上了小学高年级,王老师也开始鼓励我们多看书,读书。我觉得好书和坏书都要读,这样就能区分出书中的好与坏,生活中的好与坏。记得还有几次我们班举行了作文比赛,我得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高兴得我手舞足蹈。这些奖项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读书,让我的生活多姿多彩。读书,让我的写作突飞猛进。读书,也让我的知识多了许多。读书,更让我交了许多朋友。啊,我爱读书。

中小学生读书演讲稿4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之所以我有许多的“好朋友”,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读书伴我成长,一本本书成为了我的一个个“好伙伴”,让我从一个丫丫学语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知识丰富的三好少年。

从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接触书籍了,因为在那时,我大字还不认识几个,所以都是让妈妈给我讲故事的,我时不时的还要问妈妈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妈妈总是不厌其烦的为我讲解。等妈妈讲累了的时候,就会有录音机这个老师来帮妈妈给我讲故事。有时候一个故事我就要听上好几遍,其中有;《狐狸和狮子王》、《黄牛三兄弟与狮子》、《蚊子与蜜蜂》……等到我上了小学以后,我更喜欢读书了,因为那里有许多吸引我的好故事,特别是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赵老师,让我明白了什么绘本,还带我们走进了绘本这个美妙动听的世界,每当在课间操和阅读课上,赵老师便陪着我们一起读绘本,另外还留了写绘作业,有些同学的作业画的既好,而且感悟写得又深,赵老师还在全班展示了他们的作业。直到后来,我渐渐长大了,不再迷恋于小时候读的绘本,而是读一些著名的、经典的长篇小说了,如:《笑猫日记》、《铁面人》、《圆桌骑士》、《红与黑》、《超级笑笑鼠》、《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除此之外,科学、科幻、校园等,什么种类的各种书籍我都很喜欢读。其中,我最爱读的一本书就要属《笑猫日记》了,笑猫那种勇气值得我佩服。虽然它力气和个头都是我的十分之一,但是我的勇气还不及它的十分之一。我读完之后还以阅读存折的方式写了读后感。

通过读书,我得到了知识、快乐和乐趣还有写作的一些本领,我还开了一个博客,发表了许多的博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相信。我以后要读更多的好书!总有一天,我会行几万里路,几十万里路,甚至是几百万里路!

中小学生读书演讲稿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句名言,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如果没有书,我就像掉进了深渊一样;如果没有书,我就像迷了路一般;如果没有书,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似的。所以,我的一生中不能缺少书。

书像秋风吹过脸颊,带给人们清凉;书像阳光普照大地,带给人们温暖;书像蜻蜓飞过花丛,带给人们芬芳。书有时带给我宁静;有时带给我喜悦;有时带给我快乐。书又好像无时无刻在我耳边叮咛:“翻开我吧,学些知识,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上幼儿园时,因为识的字不多,所以看不懂那些远近闻名的作家专辑。只好看些小画册。那时候,我把小画册像来之不易的宝贝一样,捧在手里,聚精会神地读着。所谓的小画册,就是大多数都是美不胜收的图画,只有几个常见的大字的本子。那时,老师还常常赞美我,说:“爱看书,是个好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已经升入小学。书,自然也看得越来越多。使我记忆犹新的,还是一年级语文书里的一篇叫《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文章。里面写了:国王给每个孩子发了熟的种子,看谁种出的花漂亮。当天,只有雄日捧了空花盆来了。国王就认定了雄日,当他的继承人。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要诚实。以后的日子里,我就试着读了一些注拼音的课外读物。比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

此时的我,已经十二岁了。不会再看那些低年级的书了。我现在要看一些文学类的了。最喜欢的,自然不过就是朱自清的专辑——《荷塘月色》了。引人注目的地方,当然是那些好词好句。又比如:蓊蓊郁郁、委婉、繁华……我每天一有空,就看书,常常读到了忘我的境界,无法自拔。

我时常回头想,从小到大,到底读了多少书了。一望书柜,里面大大小小,凹凸不平的书都装得满满的了。儿时的画册,已铺满了脏兮兮的灰尘。这真令我出乎意料,我万万没想到,自己是这么爱看书。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读更多的小说和名著。

因为小时候书读得多了,现在,我已成了班中的尖子生了,作文水平,也在稳步上升。这些应该都是书的馈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