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绘画、书法艺术,戏剧、表演艺术,服装、摄影艺术,音乐、文学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作品,创作作品都需要有欣赏能力之人。落笔文题时,鄙人首先脑海里映现出来的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故事,因为这个例子恰好适合两者的关系的论述。
俞伯牙在春秋时期任晋国的上大夫时,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他乘船来到了武汉汉阳江口。遇风浪太大只能停泊在岸边避风。进入傍晚风停月明恰逢中秋,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命童子拿出随身携带之琴,趁着月儿专心致志弹了起来。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俞伯牙突然心头一惊手下用力不稳,“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凭感觉他知道有高人在听他弹琴。猛然看到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一个人。俞伯牙正在猜来人,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之人,回家较晚,走到这里听到先生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望去,在那人身旁果然放着一担柴,俞伯牙心里琢磨:一个打柴之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音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过望,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俞伯牙心中不禁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面的琴音,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便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次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伯牙四处打听子期的下落,有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流着眼泪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也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后人在他们相遇的武汉汉阳江口,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现在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看来欣赏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欣赏知识领域的掌握程度。欣赏绘画艺术你必须知其中国画、西洋画的区别,它的发展历史和绘画特点,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形神兼备”艺术,西洋画是用光为主要造型手段。;了解西洋画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抽象派等,以及中国画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历史风俗画的绘画技巧和绘画代表。
欣赏书法艺术你必须知其汉字的发展历史,掌握篆、隶、楷、草的字体特点和代表人物,欣赏者应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书法家必须是一个文学家,一个文学家未必是一个书法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不然的话你就难以欣赏到书法作品中精、气、神之美 。
欣赏戏剧、舞蹈表演艺术术你必须知其种类,比较流行的剧种有京剧、梆子、晋剧、 二人台、 二人转、秦腔、昆曲、黄梅戏、沪剧、豫剧、川剧 、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等等剧种的艺术特点,“生旦净末丑”分别指京剧的什么行当,以及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扮演者在抒情、叙事唱腔时吐字清晰为佳,一招一式表演到位为上。舞蹈分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踢踏舞等,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欣赏者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体验舞蹈的美感和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真 善 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内心震颤,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
欣赏摄影艺术你必须知其构成摄影画面形象的条件,了解光学原理,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等视觉元素,掌握摄影艺术的特点。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给观赏者一种艺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类进步的特征。不论是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或各种专题摄影,都离不开摄影者和欣赏摄影作品者思想认同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欣赏音乐艺术你必须知其乐理知识。一类人听音乐只求悦耳,只是知觉的'欣赏;一类人听了之后,则能唤起自己的喜怒哀乐,算是情感的欣赏;一类人探求乐曲的结构主题变化,以及作者技巧的运用,那就是高尚者的理智欣赏。
欣赏雕塑艺术你必须了解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分为木雕、石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等。鄙人感觉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地方,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雕塑精品。现代雕塑艺术它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如纪念性雕塑它不外乎同时是装饰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
欣赏建筑艺术你必须了解建筑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如宽阔、高大而明亮的大厅,令人心情开朗,精神振奋,如西藏喇嘛教庙宇给人压抑、宗教神秘,甚至给人恐怖感。当你进入西方哥特式教堂,不仅外观高、长,门窗都是狭窄的,会使人想到上帝的崇高和人之渺小,感觉心都被提起来了,看来巧妙地处理空间的大小、方向、开敞、封闭、明亮、幽暗,会使建筑艺术显出连续性的空间感受。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石雕栏杆,气势磅礴,它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高大的房宇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欣赏文学艺术鄙人感觉最难,需要欣赏者掌握的文学知识也比较多,有的人一生也欣赏不好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它包括戏剧(剧本),诗词赋,小说,散文等等,作者用文字将意识实体化,并与人分享获得共鸣。它难就难在于了解作者的意识,欣赏者不具备他那么高的文学修养,无法给于很好的阐释、解析,所以文学作品的含义更加难以解答。鄙人认为一个文学作品欣赏者,首先得学习中国历代大家写的文论,这样就知其行文之道。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诸篇 ,钟嵘的《诗品序》,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李清照的《论词》,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李渔的《闲情偶寄》,王夫之的《夕堂永日绪论》,刘大櫆的《
文天祥的诗作介绍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诗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充满了家国之悲,人生之恨。
文天祥画像
文天祥的诗歌内容既充满了英雄壮志,也饱含家国之悲。如文天祥《和中斋韵》诗云: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此诗共八句,充满了对“功业飘零”和“骨肉凋残”的伤感之情,作者的“英雄之恨”藏于字里行间,乃作者的“啼血”之作。
文天祥后半生主要活动就是抗元救国,在尽忠保国的同时不免疏于对家人的照顾,对此文天祥颇感自责。“堂上太夫人,鬓发今犹玄”“家山时入梦,妻子亦关情”“床前两小女,各在天一涯。所愧为人父,风物常年悲”,这一句句诗饱含了文天祥对老母亲、妻子以及儿女的牵挂与愧疚,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不知为了救国而家破人亡的文天祥,是否曾经因为家人落下男儿之泪?
说到文天祥的诗,就不得不提到《过零丁洋》和《正气歌》,前者作于文天祥被俘押送途中,后者作于文天祥在燕京羁押期间。如今,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之句已成警句名言,而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他的诗一样,历数百年而不衰。
文天祥的字是什么
古人称谓繁多,光父母取的名字和官家给的封号、谥号就够多的了,偏偏古人还爱给自己改改名、字,取个“号”什么的,所以导致几百年后的现代人有点犯晕。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字履善,生前被朝廷封为信国公,死后被后世追谥为“忠烈”,所以有时也被称为“文履善”“文信国公”“文忠烈公”。
文天祥
后来,文天祥又给自己取了“号”,先是“文山”,后来大概仰慕到家的清静无为,又取了个“浮沐道人”。说到这里,现代人一定觉得文天祥的名称已经不能再多了。事实上,文天祥还有一个“字”叫“宋瑞”,这“宋瑞”二字大有来头,既不是父母取的,也不是自己加的,其来历颇有故事性。
文天祥少有才名,21岁就进京赶考。不巧的是,在殿试前文天祥生病了,只好带病参考,如果一直病着,可能会名落孙山也说不定。可是,也许是老天帮忙,进考场的时候众多考生一拥而入,夹在中间的文天祥被挤出了一身汗,居然身体舒服了,头脑也清醒了。于是,满腹才学的文天祥草稿也没打,就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而正是这一万多次的文章让文天祥走入仕途,名垂史册。
按照宋朝的常规,殿试排名由皇帝亲自拍板。当时的南宋皇帝是宋理宗赵贵和,此人出身于民间,在即位之初还有点抱负,没几年就宠幸阿谀奉承的贾似道,成了南宋有名的昏君。昏君归昏君,眼光还是有一点的,当宋理宗看到文天祥的试卷时,眼前一亮,立即就钦点文天祥为金科状元。接着,宋理宗拆开“糊名”的试卷,看到考生的大名是“文天祥”,觉得很吉利,更加喜出望外,他对在场的学者王应麟说道:“此天之祥,宋之瑞也!”于是,文天祥改字“宋瑞”,文天祥字宋瑞,就是这样来的。
爱国英雄文天祥是怎么死的
自蒙古国建立起开始,欧亚大陆就渐渐成为了蒙古人的天下,而南宋则是蒙古人自北向南扩张中的最后一个障碍。面对蒙古铁蹄,不敢为亡国奴的南宋志士奋起抵抗,即使在半壁河山被占、皇帝投降的情况下,仍然涌现出文天祥等抗元英雄。那么,文天祥是怎么死的,是不是战死的呢?
文天祥抗元
文天祥是历史上著名的英杰,在当时属于主战派。公元1273年,南宋都城告急,身在外地的文天祥毁家纾难,奉诏勤王,从此开始了长达6年的.艰辛之路。公元1278年底,文天祥在吃饭的时候遇到敌军突袭,来不及躲避的文天祥和部下大多被抓住,除文天祥外,生者无几。文天祥不愿投降,先后吞龙脑和绝食自杀,都没有成功,
当时的元朝皇帝是元世祖,他在统治之初,对汉人官僚还比较重视,于是在灭了南宋之后,开始四处搜罗南宋贤良。官员王积翁推荐文天祥。文天祥说:“国破家亡,唯有以死报国。但若能得到宽容赦为道士,那么他日作为一个世俗的顾问还可以。如果接受高官厚禄,那么一个亡国的人这样求生存是不对的,而且这也代表我放弃了生平的全部抱负,要这样的人有何用呢?”王积翁不想文天祥死,就想联络其他十位宋朝的降官一起请求放了文天祥。但一个叫留梦炎的人认为不可:“如果文天祥出去之后再次抗元,那将致我们于什么境地?”于是,这件事就此作罢。
公元1279年,元世祖下令处死文天祥,过了一会儿又后悔了,可是为时已晚。就这样,一代英杰文天祥被害于大都菜市口,时年四十七岁。因此,文天祥是怎么死的,是不是战死的就很明显了。
文天祥纪念馆介绍
文天祥,江西庐陵人士,曾考取南宋状元,当官当到了宰相的位置,爵位封到了“国公”。文天祥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天生一副傲骨,被蒙古兵抓捕之后,宁死不降。文天祥的凛然正气不仅受到南宋百姓的钦佩,连元世祖忽必烈也很欣赏,但文天祥并不为所动,拒绝了元世祖的高官厚禄。
文天祥纪念馆
元世祖觉得文天祥这样的人不死,恐怕会影响江南的民心,于是下令处死文天祥。文天祥虽然已经死了几百年,但是他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后人设文天祥纪念馆等场所,用来缅怀这位气节崇高的先人。纪念馆位于吉安城东,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于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百余亩,主体为一座仿宋建筑,依山势而建,气派雄浑,周围松柏耸翠,四季常青。内设展览馆,通过历史文物、雕塑、文献、图像等形式分组简介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
文天祥广场
位于高邮的文天祥广场也是著名的文天祥纪念场所之一。文天祥与高邮的情缘始于南宋德祐二年,当时文天祥和蒙古议和被扣,后脱身至高邮,作《高邮怀旧》等诗,广场因此而建。
方饭亭
方饭亭乃文天祥被捕之处,后人在此建亭以表纪念。亭高9米,内置小亭安置一块石碑,刻有文天祥画像。除上述之外,在北京、江心、深圳以及南通等地均建有文天祥祠,足见文公虽死,精神永存。
文天祥公园介绍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他鞠躬尽瘁,宁死不降的精神被人们广为传诵。后人为了缅怀这位英雄人物,建立了文天祥公园等纪念场所。
文天祥铜像
在全国各地的文天祥公园中,以文山公园最有名。该园位于文天祥的家乡吉安,占地面积庞大,入园处的一尊文天祥雕像通体洁白,周边翠柏参天。该公园内的匾额和楹联均出自书法大家之手,如进门的匾额由书法家舒同题写,“正气浩然”由沙孟海手书,“文天祥纪念馆”几个大字是启功的手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毛主席手书。
位于广东海丰的文天祥公园因文天祥曾在此被捕而建,该园由县政府耗资近两千万元建设。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海丰被捕,旋被解至元大都,文天祥拒绝向元朝投降,最终被害。明代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文天祥被捕处建立一座石亭,取名“表忠亭”,后又建立方饭亭于表忠亭后,如今所见的方饭亭碑刻为即为明代遗迹。
除了内地以外,在香港也有一个文天祥公园。位于新界新田,占地30万亩,公园内有文天祥雕像,底座正面书“民族英雄文天祥”。虽说文天祥是爱国英雄,纪念不分地界,但文天祥与香港也确有渊源。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的族弟文天瑞迁居香港,经过上千年的繁衍,文氏已成为新界大族。
文天祥书法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在历史上以宁死不屈的精神而著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书法也不错。实际上,文天祥在书法上的造诣相当高,仅存的几幅墨宝被后人争相收藏,而《木鸡集序卷》是文天祥书法的代表作。
《木鸡集序卷》真迹
《木鸡集序卷》是文天祥应友人张疆所请,为其《木鸡集》写的序言。据史料记载,1273年冬,37岁的文天祥在湖南任职,好友张疆请其为自己的作品作序,于是便有了行草《木鸡集序卷》。《木鸡集序卷》首先是一篇治学的文章,其中包含了文天祥对治学的见解。文天祥认为,学习应从“难”和“严”下手,应先学《诗》,再学《文选》,才能更有进益。从书法的角度上来看,《木鸡集序卷》一气呵成,下笔如虹,气势豪迈,是行草中的佳作。
自文天祥死后,《木鸡集序卷》“失踪”了近三百年,直到明代中叶才在苏州出现,旋即被文徵明之子收购。到了明朝末年,该卷被书画家王稚登收藏,至清朝前期又被收藏家宋犖得到,辗转又成为皇宫藏品。到了民国初年,末代皇帝宣统将大批故宫文物盗出,其中就包括《木鸡集序》。解放后,《木鸡集序》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文天祥传世墨宝极少,现存的文天祥的书法作品除《木鸡集序卷》外,《宏斋帖》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而《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则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1
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已成为独具华夏特色的文化瑰宝。关于如何学习书法,我有“三个经验”体会与书法爱好者共勉。本人经历了从不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写字到书法,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我知事的那天起,就把它作为终身追求的一项事业,从真学上下工夫。坚持60多年如一日,为国家学,为民族学,为传承和创新而学。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和笔墨,就用山上的松树油照明,用树枝当笔,以大地当纸;没有字帖,就蹲在墓碑前观摩习练;出门在外,没有笔墨,就在自己的膝盖上比划名碑名帖;有条件时拼命学,没有条件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学,工作繁忙时挤出时间学,把别人用于唱歌、跳舞和钓鱼的闲余,都用来学书法,这样抓住空暇刻苦学,自觉地把学习书法作为生活中除衣食之外的须臾不可缺少的第三件大事,不管生活条件多艰苦,也不管工作环境多险恶,从未间断过认真学书法。
善练是方法。人间凡事,没有学不会,只有不会学。“无巧不成书”,学习书法,既要有决心,更要讲方法。方法是渡河之舟。我在学习书法时,坚持“帖学与碑学并重,古法和今法相济;楷行习练交叉,常练榜书在先;首要把握重心,字形结构严谨;注重学习效率,练字习法共进;心中有字在胸,下笔方可有神”。从而,变苦练为善练,变死练为活练,变练一体为练多体,变单练书法为绘画、雕刻(石、木、竹)、装裱并举。这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会,事半功倍。
苦研是恒守。书法是我国千古绝唱的线条艺术之一。要传承和发展,必须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地探清其脉络,理清其源泉,把握其精髓,效法其规范,开掘其新境。据此,我进入大学后,就发奋学习王羲之、黄庭坚、颜真卿、苏东坡、张怀瓘、怀素等历代书法名家的书法理论,既研习书法的历史进程和演化,又研习书法的产生形成与风格;既研习各种书体自身的美学原则和技法规律,又研习各种书体的用笔技术与文化背景;既研习我国的书法和绘画,又研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原生态的基础构筑,凡是有利于学习、弘扬和创新书画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因此,从创立自己超越传统的握笔方法,到行之有效的“书法重心学”,从写字的基本笔法到字体的和美结构,从帖学到碑学,从书写形式到书写内涵,从学会一体到学会多体,从学好一家到学会百家,从集百家之长到独具个性特点,从书法的外形美到书法的内在美等等,都进行过认真不懈地研习。同时还研习了唐诗宋词和哲学、美学,不断为自己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和吸取鲜活元素的条件。实践使我深切地感悟到:没有凝练厚重的文化底蕴,领悟不了书法的真谛精华,充其量就只能做个写字匠,而永远、绝对当不成书法家。
妙用是目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比服务民众、贡献社会更有意义。妙用书法之途亦理应如此。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就给乡亲们写春联,后来从中学到大学,从机关到农村,办板报墙报、布置会议室、庆典写横幅标语、表彰大会写奖状、太平盛世入碑林以及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无所不用其极。办展览、出专集,刊发报纸、杂志,收进典籍、文库,运用电视网络,让广大民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教学生、发范本,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主管领导、民间社团和企业家及城乡老百姓书写横批中堂,为抗灾扶贫助教等公益活动捐献作品,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把自己的所学之长贡献给祖国和人民,心旷神怡,乐在其中。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2
学习书法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将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能写好字,写一笔好字,这是职业所要求的!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我开学学习书法。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写字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写字我们常用写的字就是上课时候的粉笔字和平时写在纸上的钢笔字,偶尔也写写毛笔字。这我们老师常称之三笔字。
从学习书法以来,我觉得书法有以下好处:
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
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不管是哪种字体,我都会加以练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楷书到隶书,再到行书,草书等等,我都在学习之中。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人的性格了,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有句话说的对,要想练好字,功夫在字外。当书法练习感觉枯燥的时候或者说没有进展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体操、武术、舞蹈、垂钓等活动,这将有助于书法的练习和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够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平时应该培养对学习书法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书法有较大的兴趣,我们才能练就一笔好的书法。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3
喜欢书法应该从进师范时计起,周元江老师和胡吉祥老师的字一直以来对我都是一种仰慕。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激情忙于教书育人,但是,喜欢和爱好一直没有间断过。免不了常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帖读一读、练一练。到青龙中学教书后,还订阅了中国书法进行学习,但由于基础太差,好多地方总是不能理解,动笔也是凭偶尔的兴趣而已。
工作之余,读了一些有关书法方面的书,也临了一些碑帖。到政府部门工作后,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只要认为好帖就临写一番。到纪委工作后,特别是深受宗书记爱好理念的启示,多看、多想、多练变有了一些深层次的看法,经王林老师的多次点拨,使我对学习书法,使我对书法方面的知识、认识和欣赏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就学习谈一点感想和体会。
重在临。会写字的人很多,但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才能从一般实用写字提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创作高度。我们学习书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书法首先是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人帖,拜古人为师,也要临现代人的帖。但是,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纵向取古,横向取今”。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论述得很清楚,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行了。启功大师在给书法爱好者的信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不管是谁的话,只要有理,就得听,学现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写帖主要抓结构,结构对了,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人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贵在勤。学习书法有“苦”、有“乐”,是苦中求乐。清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名言“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深刻地揭示了书法家的博大胸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说:我练书法,经过的是“五步炼狱”。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神剑森列,无羁走马,皆以临为先。帖拜名师,不慕虚名,凝神锤造。此为一。心慕手追,别开蹊径,独创一格。此为二。
广纳、博取、能容,天地为师,人人为师。此为三。知识、人品、涵养与之并辉。此为四。悟性为第五。何为悟性?“都道悟性为第一,我言悟性是忘机。疾风骤雨张长史,落花飞雪僧布衣,得骨得髓承前训,古风古貌不随俗。顿悟本来勤中生,胸纳百川笔自逸。”可见,要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所成就,不经过勤学苦练,不经过深钻细研和认真地体验醒悟是不可能的。但是,光靠“闷着头”苦练也是不行的,还有一个学练的方法、窍门问题。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说:字不是“练”好的,是“学”好的。
学就是拿,拿就是学。要想着自己是“写字”的,而“字”写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古人,如果不老老实实地向先贤们学习,不坚持到传统宝库中去拿宝,“字”是写不好的。又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就学习书法来说,“外财”就是向外人学习,向外人的优点学习,把外人的好东西都吸收甚至“抢”过来。不向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在“发外财”中,传统宝库里的外财最丰富,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是拿一次还是经常拿。人,不从别人那里拿来宝物是富不了的!
由此看来,只有把人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刻苦钻研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才华而不浅尝辄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废寝忘食的苦练,“退笔成山”的毅力,博学深思的悟性,才能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思敏捷,得心应手,刚柔相济,创作出气势恢弘,潇洒神飞,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恒在情。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种好的书法碑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厌,百练不厌,爱不释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这就是感情所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没有这种爱好和感情,是无法学好书法艺术的。
情感因素在书法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书法就是讲功力和情性。有很多老同志功底很好,但情性不行,写得很死、很板。功力是技法性的,情性是精神性的,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以心境平和、不激不厉的心态来进行书法练习。这就既要有功夫,掌握规矩法度;又须见情性,奔轶绝尘,蹈乎大方而不逾矩。所谓心手双畅,功情两全。使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意之所托、笔之所动跃然纸上,完成挥洒才情、表露气质、张扬个性和扩散美感的生动过程。
行在美。在学习书法的实践活动中,常遇到有些书法作品写得美观大方、活泼生动,让人觉得很美,看起来很舒服,甚至有些字不认得,大家也觉得好看。有的作品写得古古怪怪的,看了就不舒服。对一幅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估有时存在分歧,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是欣赏者个人的爱好、水平和审美角度的差异。学书法要不断提高个人欣赏和评估书法作品的水平和能力。马克思在《一九四四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清人叶横山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生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可见提高欣赏和鉴赏水平,对于书法爱好者是必要的,对于从事书法艺术者更为重要。只有不断学习和丰富个人对书法艺术的知识,不断提高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才能提高我们的欣赏、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中,追求美的风格,也就是自己认为“怎么美就怎么写”。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但,好的始终是好的,这一点无论何人都不能超越,以无法超越。书法学习是无止境的,是长期学习追求、不懈奋斗的事,只有将整个身心加以倾注,不断超越自我,多看、多想、多练,终定能有所收获。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4
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我已经上大学一年多了,很多时候在想上大学时为了什么?而且学习书法专业是为了什么?而我小时候父母也让我学过书法,那时或许是让我把字练好,大学前的集训也只是单纯的为了上一个大学。而走到大学的课堂上,与我想象的书法完全不同了。书法不仅仅是单纯的去写字,它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而且有很深层的理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不仅字写的不错,并且它对书法理论的了解相当深刻。这就是我在上大学后为何开了许多课程,例如:古代汉语、书法史、书论等。学习书法就是学习做人,练习书法就是磨练自我性格,提升人格。虽然现在只是短短的一年多中,但足以让我受益匪浅。
其实,我很喜欢书法,它可以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心情,在研究古代人书法作品就能可以表现出当时古人的意境。在平时闲下来时就可以写写字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而经过在大学的学习,也了解了我们课程主要是从篆隶楷行草来安排,有根据从书体演变学习。在学习篆书我们从大篆到小篆的学习,老师主要是让我们去寻找一些线条的感觉,在学习石鼓文的时候,就感觉到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书法艺术的线条美是非常重要。而在楷书学习中我们先以魏碑,强调了单字字形的结构排布和整体章法的排布。现在正在学习隶书,我们主要以临帖张迁碑,并且有时去亲自刊刻上面的字,老师是让我们去更好去寻找那种刻石和书写的融合,一个书法技法相当好的人,临帖是首要的。同时上的一些书法史、书论课程去更好与我们的技法结合,所谓“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虽然我还没有学到很多东西,通过从学书法到现在,我认为首先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其次就是善于思考,老师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 最后就是到一定高度了,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希望自己能在以后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加强自己的技法和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5
实际上,我并不是在学书法。同书法学院博士聊天,发觉书法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一般人顶多算是写一手好字,形成自己的风格。书法,是很讲究的,也是有更高艺术标准的。书法分字法和笔法,字法就是结字,通常而言,一般人是不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去想怎么结字的,字嘛,不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嘛,还要去设计?其实书法中结字也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不同的字体,结字规则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字体,例如欧体和颜柳体,他们的结字就不同,一眼就能区分开,这就是艺术的水准地步,一般人达不到,也无需达到。
还有一层,是书法需要知道字型构造的发展历史,从甲骨到楷书,到更为写意的行书和草书。所以无论从什么字体学起,专业的书法人士都需要将各个字体从头开始认真学习临摹书写以致熟悉,这样才能有一个对汉字造型结构发展的直观感受,这点一般人也是达不到的。另外一个就是笔法,这个就比较玄乎了,因为你看不到古人究竟怎么写怎么运笔的,你只能通过墨迹去推测,篆书和隶书还好,笔法不多,后世墨迹遗留下来,大体也能看出个七七八八,比较头疼的碑帖,大体上只有外形和笔意,很难看出具体的写法,所以关于一些笔画的争议就比较多,例如欧体的钩,到底是跪笔弹锋一笔写成还是分两笔写成,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你可以说是欧阳询的写法,也可以说不是。
而且谈到笔法,这就是个具体的细致活,普通人通常也打不到这个地步,何况现代根本不用毛笔的键盘人。笔法,你需要去总结各种字体和书家的笔法,横撇竖直,楷书还好,比较规则和规律,变化并不是太多,但行书和草书就越来越多,想要一一总结就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需要专门花时间精力去应对,这点普通人根本做不到。
所以总而言之,就书法而言,普通人是达不到也无需达到的。
那么我们学什么?学写字,就要学字和怎么写。字就要看学什么字,通常是楷书,但为什么是楷书?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日常用的就是楷书。而从审美上说,楷书是经典,是趋向成熟和稳定的汉字构型,不会轻易改动变化。所以学写字,你需要学楷书,认真学习楷书,学习最经典最优美的艺术完成体。适当补充之前汉字构型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你充分理解楷书汉字造型的原理和原有,知道它这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写,跟之前字形的比较,你会发现为什么会简化为什么会繁化等等,这样你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楷书,写起来自然也就容易一些,参此原理,行书也是如此。
至于怎么写,普通人就不用那么较真了,毛笔和硬笔差不多,来回那几种写法,只要专门的人讲解和亲自教授即可,不用在这上面花费大量心思,功力是需要时间的,而变化是需要心思的,两者都欲速则不达。
认真学习楷书之后,可以学习行书,这才是日常真正用到的书写方法,你不可能一笔一划写楷书,更多地是连写,行书快捷方便,但也不是任意而为,所以你需要学习。
不要听信外面人瞎说,他们以书法的要求去要求普通人是不正确的,普通人更多地是学习如何写字,写出好看的字,而不是学习和练习书法,实用兼顾审美,而不是审美主导实用,跟古代不一样,教授书法的人需要转变思路。
刚才突然领悟到一点,用笔要有闲,所谓闲就是要有空间,要有保留,有给笔伸缩的空间,才能有余地辗转腾挪,自由发挥。但这是个由实入虚的过程。用笔,一分,二分,三分都用到捺这么粗的了。如果太实,捺划会用到四分甚至五分,这样就很粗很粗了,大楷我不懂,中楷肯定会写的很大,很粗壮。所以要有一定的闲余空间,除了较粗的笔画,典型的例如捺,用到三分笔之外,正常是一分和二分之间交替使用。起笔可以二分可以一分,行笔可以一分可以二分,转折可以用到二分,竖也是如此。
所以写中楷,能在一分至三分中间自由运用,这个字就会灵动自由很多。不过这是又实入虚的过程,一开始会写的很死板,一分笔,从头到尾一分,捺就二分,二分笔,从头到尾都是二分,捺就四分,再大就写不开了,起承转合之处都会很死板,会像树木的鼓瘤,很不自然,不利爽,不轻松,不灵动。只有当这些问题都犯过,用笔习惯了,就要开始悠着点儿了,自然慢慢也就有进步了。做人貌似也如此,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