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知止而行的名言 正文

关于知止而行的名言

时间:2024-10-13 10:28:23

老子的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关于老子的名言名句(精选100句)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1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7、将欲取之,必先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5、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6、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0、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3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3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9、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4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3、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44、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4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4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47、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48、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4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0、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5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2、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3、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54、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5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6、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57、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5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1、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6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6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64、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6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66、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6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68、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0、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7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7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7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76、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77、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78、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79、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0、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1、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8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8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87、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88、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9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2、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93、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9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9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9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0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4、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5、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6、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7、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8、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11、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2、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3、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4、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15、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1、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2、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4、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5、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6、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7、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8、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9、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0、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1、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2、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3、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4、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5、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6、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17、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18、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9、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0、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1、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2、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3、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4、损,谦受益。——《尚书》

5、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6、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7、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8、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9、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10、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关于知足的名言一

1.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2. 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3. 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莫妄求。

4. 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

5.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

6.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7.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8.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9.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

10.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纪昀《训次儿》

关于知足的名言二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老子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嵇康

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

----------海伦.凯勒

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

----------巴尔扎克

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赫伯特

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

----------丰特奈尔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关于知足的`名言三

1.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张英曾《聪训斋语》

2.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老子·第四十四章》

3. 隐隐聚若雷,噆肤不知足。 晚唐文学家 皮日休 《蚊子》

4.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清朝军事家、政治家 曾国藩

5. 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淫。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

6. 为人但知足,何处不安生?蒙古帝国大臣 耶律楚材

7.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洪应明,明朝道人 洪自诚

8.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岑彭传》

9. 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

10. 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

11、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12、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

13、人最大的财富,是在于无欲。——塞尼逊

14、谁要是在内心里真正是知足常乐,他就能获得一切幸福。—— 《五卷书》

15、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 荻原朔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