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有关蒸花膜馍的名言警句 正文

有关蒸花膜馍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4-10-09 06:27:48

春节将至,我记忆的闸门随之打开,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母亲蒸年馍的情景。

一到腊月二十八,母亲就会发上两大盆面,放在炉火的旁边,然后用大大的木质锅盖盖好。第二天一大早,面团变得蓬松起来,都溢到盆沿边了。面团里面充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洞,说明面团已经发酵好。发酵好的面团还要加面粉和碱,特别是碱的.用量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着馒头的成色。

母亲开始揉面。揉面是个力气活,母亲前倾着身体,腰抵着案板,全力以赴地揉着,胳膊上、围裙上都沾满了白花花的面粉。揉面靠的是手感,面揉得好,蒸出的馍有酵香,口感好。母亲把揉好的面放进面盆,以便备用。

母亲最爱蒸包子。她操起菜刀,从面盆里切下一团面,捧到面板上,揉成细长条,揪出一个个小面团。然后,母亲让我帮忙擀皮儿。母亲麻利地拿皮、装馅,眨眼工夫,一只只小巧玲珑的包子就包好了。我想学着包,可就是包不住馅,好不容易包住了,样子丑得很。母亲却笑呵呵地鼓励我说:“熟能生巧,慢慢地就学会了。”

父亲负责烧火,烧火所用的柴是父亲早就劈好的。此刻,父亲已经把火烧得旺旺的,就等着包子上笼了。大约20分钟后,一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包子就蒸熟了。

接下来,母亲还要蒸花馍。蒸花馍,更需要技巧。母亲捏块面团,搓成条状,在手上团好,拿起剪刀“嚓嚓”在背部剪开花,在头上摁颗绿豆,嘴巴衔枚红枣,一只绿豆眼睛、红嘴巴的“刺猬”立刻展现在面前,栩栩如生,小巧可爱。母亲做好几只“刺猬”后,又开始做“蛇”。她拿起面团,在案板上搓成约50厘米的长条,一头稍粗,一头稍细,再轻轻地捏住细头,把下面的部分盘成三层圆环,把粗头从环中掏出来,用刀切出嘴巴,塞上两颗花椒种子当眼睛,一条活灵活现的“盘蛇”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就这样,一个个软软的面团,经过母亲的精雕细琢,很快变成雄赳赳的“大公鸡”,威风凛凛的“老虎”,摆着尾巴的“鲤鱼”……我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面点造型大师。

我问母亲蒸年馍累不累,她总是笑着说:“咋会累呢?自己蒸的年馍吃起来更有味道。”我想,这年馍的味道里包含着母亲对家人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如今母亲年纪大了,没有力气去揉面蒸年馍了。但是母亲蒸年馍的美好情景都凝聚在了时光里,并逐渐发酵成一种情怀,咬一口,醇香四溢,香泽一生。

中秋节,家乡有蒸花馍、做枣糕的习俗。

不知何时,爸成了盘面的能手。头晚发上的面,到了第二天,爸会观察气泡的大小、面糊的味道,直到认为合适了,才开始加入适量的碱面,再一点点加入面粉。面团的软硬、酸碱的调配,爸都拿捏得刚刚好。

妈拿出干净的梳子和剪刀,在碗里盛上红枣和花椒籽。一团面被妈揉成长长的一条,再揪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在案板上码成整齐的一排。小时候,我们姐弟会争着报出自己想要的果蔬或动物的名字。妈拿起一个面团,往里面包一个大枣,先揉成大致的馍坯,在我们的惊讶声中,用剪刀剪出兔子的耳朵,用梳子压出逼真的爪子,再把两颗黑黑的花椒籽往兔子的.脑袋上一粘,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便跃上了案板。

在我们的啧啧赞叹下,小小的面团经妈的手一揉、一搓、一卷、一捏,该剪的剪,该贴的贴,一会儿工夫,那些猫啊、蝉啊、仙桃、石榴,就把大案板扮成了丰收的乐园。

每当这时,妈就会直起腰歇一小会儿。当我着急地催促她快做枣糕时,妈就会轻松地一笑:“砖都打好了,还怕盖不起楼?”妈把那几个造型稍矮的“猫、兔、佛手”戏称为“砖”。只见她揪起一大块面,揉得又匀又光,擀成一个大圆饼。我抢着拿出缝衣用的顶针,在饼的边缘,盖出一圈环环相套的圆圈,奶奶说,那叫富贵不断头。“头层基础二层‘砖’,请来大龙护平安,中间填上大红枣,华盖盛开并蒂莲。”哼完奶奶自创的老歌,一个上下五层,寓意花好月圆、五谷丰登的大枣糕也做好了。

这些年,妈一改在上面盘花的俗套,与时俱进地摆出“中秋快乐”的字样,往往逗得孙辈围着满满一桌子花馍和枣糕拍手叫好。

“月是故乡明,糕是妈的好。”佳节又将至,那长长的思念啊,催促我快快回到故乡的怀抱。

窗外,雪花如一朵一朵梅花开在树枝上;如一只一只玉蝴蝶飞到人家的屋檐上;最后落在大地上。冬天,已经悄悄来临。年味,已经悄悄降临。晨曦,花炮已发出“嗤嗤”声响。随着一声巨响;炸出一对大红灯笼挂在屋檐上;炸来几个鎏金大字贴在门楣上;炸成一个福娃笑着从门里走出来······村外的小路上全是穿着新衣服提着花馍走亲戚的行人。村里村外的空气里弥漫着令人陶醉的麦香。

花馍,俗称面花、礼馍,是陕西关中地区妇女用面制作的手工工艺品。相传,它起源于远古农耕时期。凡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喜得贵子、老人贺寿、家家户户都要用最好的面粉制作最漂亮的花馍寄托最美好的祝福。

记忆中,腊月一到乡下人便忙着准备蒸花馍。母亲忙着准备蒸花馍用的剪刀、梳子、竹签、毛笔、食用色素、红枣、黑豆、绿豆······从早到晚,父亲忙着准备蒸花馍用的柴火。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父亲拉着麦子去村西头磨面。父亲在磨面时反复说:“这是过年蒸花馍用的面,一定要磨白一点!要不,可就要丢人现眼啦!”。

记忆中,每年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的上空漂浮着袅袅炊烟。整个村庄都被一种奇异的香气包裹着。家家户户已经开始蒸花馍。母亲在蒸花馍的前几天就把干酵母泡上,等干酵母泡好以后就开始和面。和好的面放进一个深口的大瓷盆里。北方的腊月天天气特别冷,母亲为了让面团发得快一些,好一些,常常将瓷盆放在煤炉旁。瓷盆上先蒙上一层白布,再盖上厚厚的棉被。深夜,我常常看见母亲弓着腰换煤球。第二天一大早,我看见父亲坐在大锅前生火。我坐在火炉旁边看母亲蒸花馍。母亲把昨天晚上放在火炉旁边的瓷盆端下,把发好的面团倒在案板上。母亲根据以往的经验在面团里加上适量的碱面,然后揉来揉去,直至碱面均匀面团光滑。母亲开始做每年走亲戚朋友必须拿的花卷和油角角。母亲先用菜刀把面团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搓成一长条一长条,再擀成薄饼,然后撒上一点葱丝、辣片、花椒面、油、盐之类的调料,最后用手轻轻一拧,一朵牡丹花便出现在眼前。不大一会儿,案板上已是春天,已是鲜花盛开的世界。母亲指着案板上的花卷反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做花卷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母亲接着说:“这叫牡丹花开富贵家。”母亲接着做油角角。母亲从揉好的面团里取下两个拳头一般大的面团,再揉成球形,再压扁擀平,然后在面片中央放上油、葱丝、盐之类的混合物,最后两手一合弯弯的油角角做成了。母亲说:“你看我做的像不像小牛的两只犄角?”我说:“像极了!”母亲笑着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做油角角吗?”我半晌回答不出来。母亲说:“中国人多么像一头勤劳的老黄牛!正月天,走亲访友带上它,祝愿亲朋好友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家里会富的流油!”母亲做的'最拿手的是双鱼花馍。她从揉好的面团里取下两块碗一般大的面团,再揉成长条形,再把面团捏成鱼形,再在前面用剪刀一剪,鱼嘴出现了;再在后面一剪,鱼尾出现了;再用两颗红枣一压,鱼儿在小溪里快速游动起来。母亲指着一对鱼花馍说:“这叫连年有余。”母亲最喜欢做的是二龙戏珠花馍和十二生肖花馍。母亲先在案板上撒下一层厚厚的黄色玉米面,再从揉好的面团上取下一个茶壶一般大的面团,再揉来揉去,直到面团成了均匀的黄色。母亲用菜刀剁成大小不同的三小段。母亲先把其中两段揉成长圆形;再捏成龙的样子;再用剪刀一剪,龙张开大嘴好像要腾飞;再用一小段做龙的犄角和龙爪,再在碗里沾一点水,轻轻一粘;再用黑豆当做龙的眼睛,轻轻一按;最后在二龙中间放一颗红枣;二龙真的像是在云雾中嬉戏一颗红红的珍珠。母亲接着做十二生肖花馍。不大一会儿工夫,案板上全是面做的鸡、牛、羊、马、狗······母亲指着案板上的二龙戏珠花馍和十二生肖花馍说:“这些花馍是祭祀祖先用的贡品。你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龙的传人!你们要努力做一条腾飞的龙,而不要做一条小虫!”

蒸花馍有一道工序很重要烧锅。一般来说,先要用大火焼,待锅四周围气冒园后,然后用小火焼,大约焼四十几分钟,花馍就蒸好了。这样蒸出来的花馍又大又白,又松又软,又好吃又好看。在揭开锅盖之前,父亲要用小碳铣盛着红红的碳火沿着锅台转一圈说:“列祖、列宗等花馍凉了以后,你们捡最白的最大的吃!”这时,整个屋子里雾气笼罩,香气袭人。我像是在云雾缭绕的天宫。宫殿的大门外,那一片片牡丹花开得正旺,公鸡正站在梅花树上伸长脖子,远处的山上早已繁花似锦,小猴子正在树上跳来跳去······等花馍凉了,母亲用毛笔沾上食用色素开始描绘。

我在前几天的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陕西关中地区的花馍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很高兴。我仿佛看见乡下那些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正在蒸花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