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传统文化的意蕴名言 正文

传统文化的意蕴名言

时间:2024-10-07 22:18:28

传统文化的意义作文篇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四书”、“五经”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两家为其归致。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至于文学、艺术皆根植于上述思想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以地方为特色的区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但有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渐散失了,于是传统文化传承就突显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在经济社会告诉高速发展的今天,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社会意识形态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中其中许多的重要环节已经出现了缺失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不乏有一批诸如冯骥才、余秋雨等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对传统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弘扬的工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此次的两会上,陈爱莲委员的提案“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快国家软实力建设”获得40余位委员的联名支持。40位委员分别来自侨联、宗教、科技、妇联、致公五个界别。这份饱含深情的提案指出,为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就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并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中正本清源,让文化精华不要在利益面前迷失。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对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在韩国抢注“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有关我国将春节等传统文化节日伸遗的工作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不难看出,如今的整个社会都已经逐渐地意识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一些声音,认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也很重要。在这里,我们其实并不否认一部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应该首先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前提的,没有传承,哪来的创新呢?不论是最近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于丹的读论语,都是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事实上,创新只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手段,目的还是传承。毋庸质疑,作为目的的传承显然要比作为手段的创新更加重要。更何况,现在诸多的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大部分也只是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外表,而无法撼动传统文化的内核,既然如此,又怎么能说这种所谓的创新重要性大于传承呢?

不过,有少部分的真正创新的确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内核,形成了所谓的新文化形式,但改变传统文化内核的成果是怎样的呢?且不说大话西游,大话三国之类的恶搞文化,就便是最近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许多现代戏说的历史剧,也不过是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被流行元素所扭曲的结果。另外有一些文化悲剧也是在这种创新的背景下发生的,诸如纳西族、东巴教等例子,结果只能使本以十分脆弱的传统文化走向毁灭,所以我们说这样的创新不仅对传统文化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因此,在时代今天的我们,就更应该努力传承传统文化,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的意义作文篇二

2014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引发人们对家风的热议。许多人认为,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人品,家风会影响人的一生。

那么,家风究竟是什么?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规矩,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训,是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

追溯历史,不管是大家还是小户,大多十分重视家族成员对这些规矩的遵守和执行。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这些家风、“家训”虽然彼此会有不同,但是其核心都是“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风的基础,又通过家风在每一个家庭中传承。家风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发展的载体。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现代的事物衍生出来,很多传统的东西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现在大家聚在一起,又有谁会谈论家风家规呢?

家风虽说只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却是社风民风的基础,很多贪官分子的堕落起点,正是始于家庭这道“防火墙”失去效力。家风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为公的情怀;家风不正的社会,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政风与民风。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传统文化的意义作文篇三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足,则吾能征矣。杞,杞国,夏禹后代的封国。在今天的河南杞县,文献,不是现在的文献所不同,献,贤,指通晓历史的贤才。

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讲得出,但是杞国不足以为证,殷代礼我讲得出来,但是宋国不足以为证,这是因为,,杞宋二国文献不足的原因,如果 文献足,我就能引以为证了。

这里又说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了,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就会逐渐湮灭,那吗这个民族也即将消亡。这是历史的铁证。人类历史上20多种文明至今只的二种文明延续至今,那就是希腊文明转化为工业文明,罗马文明,波斯慢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等等诸多文明也多消亡,甚至无法考证。纵观世界文明,唯我我们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确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但利弊相随,却避免了宗教迷昧全方位的伤害。他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天人合一的和谐情操,协调了人与宇宙和谐关系,中华文明延续至今,重实践,弃玄想。从“格物知至”到“修身齐家”一整套经世致用,诚实入世。和平自守。摆脱了,原教旨主义的,极端,狂热,野蛮,无视生命价值的仇恨。离开了彼岸世界残酷争斗与淹没在战火中的毁灭。我们民族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分裂,但分而必合,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成吉思汗曾横扫华夏,没有文化 的建立其岁月不长,所以评价他,“只识弯射大雕”。满清入关离不开中华文化也被同化,成为满汉一家。世界上一些原教旨主义者很眼红中华文明,任何文明只要一到中国就被同化,“和而不同”他们既奇怪又无奈。在看人类历史有多少“白骨无地归”“千里无鸡鸣”战争都与宗教有关。现在中东就是如此。在我们民族历史上,曾有过二场与宗教有关的战争。一场东汉年间,三国初期。一场近代 太平天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没有死灰复燃,没有留下后患。

文明传承对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亡国可以复国,没有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要彻底消亡。这个民族禽兽,曾想让台湾消亡中华文明,彻底摆脱大陆文化。就是要彻底。那个狗头也懂得文化的厉害。任何一个民族的后代如果 不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是自己在毁灭自己民族。孔子 在这里说明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接着在看下面文化与礼的关系。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设计1: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可以投影显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课文第一至第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扫清文字障碍。

2、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

3、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4、分则朗读,疏通文意,并且翻译。

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①为每则语录分别批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评语。

②学习笔记

A.成语类——

B.格言类——

3、问题设计:

①“学而”一则

三个反问,尽得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②“温故”一则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可以为师。

③“诲女”一则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⑤“岁寒”一则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格言归纳并板书: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心得体会露天煤业财务总监、副总经理何宏伟给我们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学的传统文化课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通过古代学者的小故事及诗句来引导我们从学习的用途、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三个方面着手,让我们懂得学习理念的内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现性,让我们青工受益匪浅。通过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习目的

在课堂上何总用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

1.学习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学习是实现个人抱负的途径;3.学习是造就临危善断自信心的根本;4.学习是来源于自己的快乐。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结合了我们青工本质思想做出的一个总结。时至今日,学习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读书考证。旅游是学习,健身是学习,上网是学习,工作是学习,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学习也从单纯的求知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最终是要学以致用,探寻从辛苦中获得的快乐与成果。

二、学习理念内化成为一种激情

学习需要一种态度。牛顿有过这样的名言“你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才是获得一切的定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是过得非常快;对于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间过得是‘一时三秋’啊。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不喜欢阅读的书籍,是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牛顿给学习的概念已经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所以,学习的苦与乐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把学习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把学习当做生命过程去经历,最终会把学习这种理念内化为一种激情,外化为一种习惯。做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享受学习,你还会觉得苦吗?

三、学习是现实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前提

在当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环境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那应该学习什么呢?人的素养有三点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生存能力、个人内涵。

1.综合素质

有很多朋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为什么有一些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的人会成为大老板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却上了大学还要给这些大老板打工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重点问题停留在了综合素质方面上。大家都经过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学习,可以说都掌握了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但是进入社会后,在综合素质方面上,我们却遥遥不及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对综合素质方面上有所磨练了。我们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还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早地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生存能力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及企业情况来讲,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指我们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总总结了做为露天煤业青工应该具备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只有懂得行为规范,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财务管理知识,财是金钱和物资的总称,财务管理教给大家的是聚财用财理财之道,做企业也罢做事业也好,都离不开它;再其次要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完成任何工作离不开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评价员工的绩效?如何使员工薪酬体现均衡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能告诉我们的;最后知晓相关联专业,专业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但一项工作常常涉及多个专业,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专业水平发挥到极致,不仅如此知晓相关专业还能建立全局理念。

3.个人内涵

强化个人内涵,就是强化个人修养,如同武林高手要练内功一样。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提升你的个人修养。曾国藩曾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多看经典训诂学问,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对事物遵循过程了然于胸,稳坐泰山。正所谓“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万兵。”所以实现这高标准人生目标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我们可以解惑;学习,我们可以实现抱负;学习,我们可以拥有临危善断的自信心;学习,我们可以拥有快乐。虽然学习很幸苦,但是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会实现我们高标准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