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近墨者黑是谁的名言 正文

近墨者黑是谁的名言

时间:2024-10-06 06:44:0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无疑想告诉我们,客观环境对人有根本性的影响。 下面给大家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欢迎阅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1

莲,在周敦颐的笔下是君子,因其“出淤泥而不杂”,“中通外直不曼不枝”。一珠莲能可在淤泥中独立而傲岸,现实中的人学习莲的品格,就如同美丽的种子常常会从丑恶的土壤中萌生胚芽一样,恶劣艰苦的环境,人生的逆境,在鄙陋的俗世,亭亭挺立,昂扬向上,充满自信与坚强,有何不可呢?

残缺也会孕育美丽。一排排整齐的树木挺地而起,让荒山披上绿衣。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些树是跪着种出来的。种树者是个残疾人,从小双脚掌外翻,种植时无法站直,他就跪着,用血和汗栽下了这种树林。他就是王国云,一位农民,每月靠400元低人呆生活的“树痴”。无疑王国云是身体上的弱者,但他却是生命中的强者,他用自己残缺的四肢做出了我们这些健全人都无法企及的大事。就像没有双手的刘伟用脚弹钢琴一样,他能克服了克服自身的缺陷,内心充满正能量,这便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失去也会带来坚韧。三个孩子死于非正常年代,三次损失全部家产,生活的苦难没有磨灭周有光的希望。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仍能领略到他出色的洞察力和幽默感。他似乎有种超凡的力量,总能从难处和坏处看到希望,他用内心的美好抵卸把常人腐蚀的恶,将逆境转化为一种推力。从而,战胜困难,走向光明。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种最好的大学。”从这所大学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充满着这种力量的期待,我们就能突破难关,踏上坦途,走向胜利。

苦难也孕育着甜美。海南的椰子树种植到云南便患上了“不孕症”。只长个,不结果。专家的诊断结果是:椰子缺乏营养。云南人不解,明明肥料已经施的很足了。专家笑笑,在每株树的根部都浇上了又苦又咸的盐水。第二年,云南人吃到了椰子。原来,椰子树吃到了海南的“苦”才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在云南无“苦”可吃,反而颗粒无收。人如椰子树,会移动的椰子树,那些结出“果子”的人,大多吃尽了“苦”,方能生活得甜蜜蜜。

寂寞也能带来唯美。制作一把精美的小提琴,需要两年的风干和四到五年的静置,在一个漆黑,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在万簌俱寂中,木板才有了灵气,那些在自然界吐纳的自然之气,收藏的百写之声才能渗透出来。凡成大器之人不仅要忍受寂寞与辛酸,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正如歌德所说:痛苦留给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成甘甜。我国的思想家孟子也曾经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由此可见,苦难乃成功之路上无法避免的阻碍。跨跃它,便迈向了成功,放弃了就意味着注定失败。

巢穴里的鹰雏,无法傲视大地;温室里的秧苗,无法抵卸风雨;优越家庭的孩子,很难经得起人生的风浪,唯有经得起苦难的考验,在淤泥中奋发向上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出自晋代傅玄的《太子少傅箴》中的名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短短八字,却道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君子相交,自己的品德修养自然会得到提升;与小人相交,自己也会随之堕落。可见环境对我们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庆澜说,人一出生就好比一条雪白的丝,一生要经过三道染缸,第一道是家庭,若是红染缸,以后着朱色便容易,反之若是黑色染缸,以后想变好就难了。

谢道韫,一代才女。小小年纪便才惊四座。这与她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哪来“未若柳絮因风起”?书香之家自然会出咏絮之才。

学校便是第二道染缸。“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之时,与我们交往的人便至关重要。在学校中,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既可润物无声,又可毁人无形。

而社会环境便是伴我们一生的染缸。孟母家中有多少钱,先后搬了三次家,只为给儿子买一套学区房,远离哭丧的、远离杀猪的,让儿子离墨而近朱,这才成就了孟子这一伟大的思想家。此时有人便说:莲出淤泥而不染。但事实上,并非莲洁身自好,而是“芙蓉净清水”,也就是说,是莲强大的净化能力让身上的淤泥消失。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因此,谨慎的孟母搬了家——哪个家长愿用孩子的一生去冒险?

有一个百万富翁,活了大半辈子依然只是百万富翁,他便去找千万富翁,问他是如何变得这样富有。千万富翁问:“你每天和谁呆在一起?”“百万富翁啊!”千万富翁笑了:“可我每天和亿万富翁呆在一起。”这个故事很简单,却反映出环境氛围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它既可以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助力器,也可以是蒙蔽我们双目的迷雾,让我们安于现状,限于满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我们将自己置于兰芷之室,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绽成一朵高尚的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3

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多次搬家,择邻而居。在老舍的笔下,我们也会看到一个善良朴实的青年——祥子因旧社会的腐败而变成了一个自私贪婪的人,这些似乎都印证了一句很著名的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但近朱者一定赤,近墨者一定黑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本义上讲,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然而朱砂,墨汁,只是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因,它们要想使事物近其者变赤、变黑,还需要看内因。将布匹浸入朱砂或者墨汁,那么布匹必然会染成赤、黑;倘若将本来就不能染色的物体染上赤砂和墨汁,它们会变颜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么一来便从根本上否定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国时期的刘禅,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名字——刘阿斗。他自幼便有知识渊博,忠心耿耿的人常伴左右,甚至连“卧龙先生”诸葛亮都来辅佐他,还为他留下了《出师表》这篇著名的文章。他却不知进取,不务正业,不但兵败他国,还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在现代,清华学子刘海洋饱读经书,学富五车,周围也尽是书香之辈,却做出硫酸泼熊这等毫无素养且破坏法律之事,令社会轰动一时。历史也告诉了我们“近朱者未必赤”。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中通外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像中国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出身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并没有被这你封建思想所拘束,在国家危难之时弃医从文,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用一支笔写尽了大半个中国。在旧社会背景下,像鲁迅先生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比比皆是,这无不在告诉我们:近墨者黑这个观点太过荒谬。

在初中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近朱者不赤,近墨者而不黑”的人。在学习氛围好的班级中读书的学生也不一定认真学习,若心志不坚,也难成大器。在学习氛围不深厚的班级中的学生,不甘落后,倍加努力,最终取得好成绩的大有人在。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以指一部分人尚可,倘若加于全体,也太过片面些。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倘若内心坚定,任有万般能耐也撼动不了你的内心。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4

古人常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事实永远是这么绝对的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倒是认为“近朱者不必赤,近墨者不必黑。”

在生活及学习中,时常有些不知长进,自以为是,不听劝解甚至祸害他人及整个集体群众的人。这就是所谓的社会中的残渣,是墨中之浓墨。如是有管不住自己的人深交其中,就有可能被抹上浓厚的一笔。文人曾云:“墨香铜臭。”到时候便传来的不是墨香了,而只是和那些人永远臭名远扬的名声了。

但如果单凭这一点现象而论,这个墨肯定近不得,近则必定黑。但在实际生活中,事实永远不能这么绝对。例如,论“近朱者”而言,你天天和学习好的学霸们绑一块儿,干什么事都跟着人家,打个哈欠都要拿个小本本记录并学习,然则并非所其然,没有自己真实的努力和有用的学习方式,这种纯利益关系的学习,上帝都想拯救你的成绩,最后弄得自己筋疲力尽,吃力不讨好。“近墨者”也是如此,你天天和品行不端的人穿同一条裤子,你自己的道德底线雷打不动,穿个十天半个月都是没有任何效果。

到这里,却有许多意见涌出:“在墨水中滴入朱红颜料,红色必定变墨色。”或是“你的一只袜子臭了,另一只难道不会臭吗?”

对于以上观点,我想反驳道:“红变墨,黑却不变赤,那不既是“近朱者未必黑,近墨者一定黑吗?”这不就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了吗?更有如此,以两只臭袜子比喻人,这两只袜子都是不求长进的人,在相同情况下,都会变臭,臭味相投,这是必然事件,与环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举生活中总有的例子:“抓坏人三十年的老警察并没有变成恶人;在不好的环境里总有好好学习的人;在优越的环境下,也会有作汤中老鼠屎的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最重要的是主观原因,客观即使次要。总有人抱怨政府的不公,却在背后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自己把握住自己了,便是像吸墨纸一样,永远就是那赤者。把握好现在,苦是苦,累是累,再苦不能怪社会。

不要抱怨,不要苦闷,最重要就是现在,把握好时机,让自己决定是“墨者”“赤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被人们定为千古不变的哲理。“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就是对这句话的很好解释。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是万物之长,有着其他物种所没有的感情,但就是因为这种感情,人们容易受到身边物质的感化,从而“近墨者黑”。然而,不少人不予苟同。在此,笔者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近墨者未必黑。

近墨者未必黑,何以见得?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得好。莲花生长在污泥之中,然而却不受其污染,在四周污秽的情况下,绽放出了洁白而高贵的花朵,成就了自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君子气概,赢得了世人的无数赞美。

鲁迅先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鲁迅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在少年时代就非常同情劳动人民,而没有像其他有钱人那样欺压人民。成年后他以笔代枪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面目。周围封建的教育,并没有把他玷污,反而激发了他内心对封建主义的反叛,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以上例子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近墨者未必黑”吗?其实,这句“

如果近墨者必定黑,那么很难想象,旧社会时潜入敌人心脏的地下党的结果如何,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与特务组织、日本特务斗智斗勇、获取情报;他们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智慧与敌人巧妙周旋,为党和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都被真实地记录在党的史册上,而他们并没有被周围的恶势力所同化……“近墨者黑”在事实面前显得那么脆弱。

只要是块宝石,哪怕被埋在土里上千年也不会失去它的光泽;只要是只仙鹤,哪怕在成千上万只鸡鸭中,也不会丧失它那高贵的本性。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与事物周围的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驳论论文1

墨者黑与不黑,这个话题被无数人讨论过,大多数人认为是黑,也有部分人另辟蹊径,得了个未必黑的道理。

黑与未必黑,我觉得关键在一个近字。

有的人所谓近,是从始而终的近,长时间的相处交流,必然会有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影响,这几乎是人与生惧来的本能。当然也存在两人相处,各方面差异极大,但又互不影响的情况,那必定其中有一人非常坚持原则,且不愿以自我的意志强加与人,这种关系一般不会太长久,因为个体之间没有精神上的交流,结果就是最后分道扬镳。肯定有人会说,此类关系的也有长久维持的情况,但那大多是物质上的需求导致,不存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何谈近?

还有种情况就可笑了,某人为证明近墨者未必黑,故意与另一有明显差异的人接触,到一定时间,谁也没影响到谁,于是某人就高呼,近墨者未必黑。这就好比带上橡皮手套洗碗,当然不会伤手,甚至手都不会湿。

所谓近,应该是存在精神层面交流。近不是指物理上的距离,而应该是个体之间的观念产生交织。只一瞬间的观念碰撞,如果观念不合,便就分开,各走各道,此不为近,如若观念之间有共鸣,那之后的交流必定衍生出新的思维,此为近。近必衍变。

还有这样的情况,个体之间的近只存在与某一个层面,只在这层面里观念产生交流。这样就会有虽近朱不赤,近墨而不黑的情况。古往今来也有不少典故为证。还是那句话,观念的交流,必然导致衍变。

那些典故里所谓的近只存在与单方面,或是双方为了某目的而以近求得。举个简单的例子,监狱里放出来的犯人,有的从此洗心革面,不再作恶;有的却依然冥顽不灵。简单地说,就是那些浪子回头的,都是有心向善的,所以那些好的东西他们就能接受,与自己的观念产生糅合。而那些不知悔改的,他们把那些劝解都挡在心门之外,甚至假装接受,结果心里丝毫没有转变。还有的也许敞开心接受了,最后因自制力差,又犯下了错事。这就是典型了,与好的`接触,接受好并且为之改变,出狱后接触到不好的,又变了。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古人诚不欺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大学问家孔子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驳论论文2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似乎已经成为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你是否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但凡见过荷花的,都会被其“出淤泥而不染,濯能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所深深打动。荷花可谓是“近墨者”了,它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被人们千古传颂。它静静扎根在淤泥之中,却没有与其同流合污,更显风姿卓绝如皎月。可见,近墨不乏不黑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由此可见,近墨与否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的素质,即内因起主导作用。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赤也罢,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墨者”自惭。

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对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能实现,自己又处于“腥操并御”的环境之中,屈原却仍然不为之所动,宁可“固将愁而终穷”,也要为人民安平之业"上下而求索"。在他的身上,就体现出近墨不黑的品质。

然而,近墨也不乏“黑”者,近朱者未必“赤”,其品质将黑,非“朱”、“墨”所决。诸朝列代,曾几何时,无奸倭小人扰乱朝纲,败坏朝政?可见,黑与不黑,关键看其本质是否黑。

1.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5.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8.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9.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0.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1.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12.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3.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14.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7.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8. 士为知己者死。

19.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0.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2.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5.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7.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8.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0.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3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33.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34. 玩物丧志。

35.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6.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7. 位卑未敢忘忧国。

38.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9.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0.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41.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4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3. 满招损,谦受益。

44.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5.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4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7.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8.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49.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0.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51.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不须多。

5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53.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54. 培训提升价值,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财富。

55.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5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57.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5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9.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0.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6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6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65.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66.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67.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6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9.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70.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71.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5.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76.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7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79.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80.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81.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2.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8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5.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86.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8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8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89.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9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9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9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94.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95. 见义不为,非勇也。

9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97.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98.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9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00.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101.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10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04.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0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10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0.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1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11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3. 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4.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115.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16.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117.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118.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119.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12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1.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2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23. 吃一堑,长一智。

12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2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12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27.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28.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29. 春宵一刻值千金。

130.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31.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132.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33.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