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不安的心,是不适合去做决定的时刻。
●人的性情多为天生,有些人骨子里就是安静的,有些人血液里躁动不安。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如此。但后天的启蒙亦尤为重要,倘若将一个沉静的人放逐在喧嚣的市井中,难免不为浮华所动。而将一个浮躁的人搁置在庙宇山林,亦可以得到净化。许多人都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我的好朋友们,你们还好么?还记得我们躁动不安的青春么?还记得我们彷徨无助的年少时光么?我们长篇累牍的书写。写我们的理想,就想藤树遇见阳光雨露后肆意生长的枝条;我们的作品没有资格印在纸面上,只能以闪灭的电流存在于互联网中;有人说我们的作品无价,也有人说它们一文不值;我们的灵魂巨大,如巨鲸在云海上遨游;我们痛苦亦复血涌,在深夜中敲击键盘面对空旷无人的世界,却像是摇滚乐手对着无数荧光棒欢呼。我们只是想写作,为我们的存在留下碑记。
●一场司空见惯的夏日晚雨,硬是砸出了幕幕往事。时光乍泻,清晰如昨。那么躁动不安的青春年少,是我们不经意失去的美好。枕着回忆,不忍睡去,偏又入梦。
●慢慢懂得,在这物欲横流、车水马龙的嘈杂纷扰中,需要拒几多喧嚣于门外,需要断几多浮夸于身外,需要集几多简静于心间,方可觅到一份品字写字的心境,方能稳妥一种躁动不安的心绪。
闲闲地,沏一盏清茶;淡淡地,听一首古曲;静静地,读一本旧书;默默地,写一纸素字。
书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字里行间行走,平仄跌宕中摆渡,缕缕清风,掠过心湖,漾动了情弦,纯澈了心魂,丰沛了思想。
人生无时不在品尝寻味,生命无处不在体悟真谛。
人生在世,最美的情怀,莫过于有一颗安静的心,和一份幽谧的情操。
●草庐下种花,即便茶蘼,也有过最温暖的季节。多少不声不响的寂寞,念起,都已微微倾城。时光斑驳了誓言,灯花空瘦,那些破茧成蝶的念,没有抱怨,亦没有后悔,谁能阻挡蝶舞翩跹?一水天涯,一笺落红,漂流一叶秋。顺应了心意,那些躁动不安,静等时光来救赎。多少古旧的日子,不再回来,所有的文字都明明白白一颗心。多少信念,触摸着永恒,无增,无减。明媚与忧伤,都写进质朴的容颜,眼神的温馨,一朵朵笑靥,意会着平凡的诗意,装帧了生命的扉页。多少遇见的欢喜,在相行中忘我,在相守中静好。生命的柔软,在来来往往中,在懂得里渐渐沉寂,多少宿命,多少缘分,铺陈一尘不染的风骨,那些洁白的底色,不骄不躁的微笑,莲香依依......
●当一颗心开始躁动不安时,也注定着前路与孤独相伴,与寂寞为友。
●有人用尽全身的解数去寻找幸福,当幸福真正到来的时候却与之失之交臂。在他的眼里幸福就是香车、美女、金钱、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在利益的纷争下痛苦的煎熬着,即使成功登顶,内心难免缠绵悱恻、躁动不安。其实所谓的幸福真的很简单,一切源于自己的心态,心简单了幸福就简单!
●重逢一个人,为何突然觉得自己像回到了那一年初遇她时的青涩?那时候,他想靠近她,却又不能离她太近。那个懵懂的少年,拼命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情动,宁愿她是青春里最美丽的一个梦,也不愿因自己即将离开而将梦打碎。
眼下正堵车堵得厉害。许牧原缓慢地跟着前面的车辆,走走停停。从车窗望出去,能看到不少年轻的女人心满意足地提着大包小包的购物袋从旁边走过。她们谈笑着,一副岁月无忧的样子。
那样明媚自然的笑容,仿佛顷刻间能映照到他心里去。
……有一点,心烦意乱呢,抑或是躁动不安?
许牧原望向副驾座上那个精致小巧的手包,一手扶方向盘,一手扶换挡器,轻轻垂下了细长好看的眼眸。
十年的异乡生活,让许牧原以为自己早已经像一面湖水一样波澜不惊。可是,从前未完的梦再次 ----秦小羊《漫漫此生》
●心情变得突兀地上下颠覆,你一句话打破我赖以生存的空气,分子们爆炸欢腾躁动不安,你闯入我的世界,你侵略我的领土,我为你五体投地,颂扬你的诗歌。祈祷,你是爱我的。
●37℃的天气
没有风
带着躁动不安的心情
我有点儿想哭
可那个带着我喜欢的香味儿的纸巾已经用完了
●我的灵魂躁动不安
被什么点燃 ----sing女团《造梦王国》
●我将内心的独白流淌到纸上,这是我每日的功课,也是我洗涤内心的过程。随着墨香的扩散,心中的躁动不安,渐渐被抚平,烦恼的琐屑,被慢慢剔除。
●月让我们懂得了把握自己,坚守道德,坚守原则。
滚滚红尘,物欲横流,身处数不胜数的令人目炫神迷的诱惑之中,
我们已经可以冷静自持,淡然面对,
我们已不会情不自禁随俗沉浮,心也不再躁动不安。
我们学会了包容,我们练就了海纳百川、胸容万壑的胸襟,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
我们纵不能兼济天下,但却能做到独善其身。
1、《亲爱的安德烈》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 “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2、《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
闲暇之余,拜读了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像是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 “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3、《影响力》读书笔记
今天把影响力这本书读完了。它不像一般的书籍总是很肤浅的在表象探讨问题,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是透过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然后很深刻的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让人很受启发。但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来伤人,那么刀就是凶器如果用来切菜,那么它就是工具。
这本书主要讲了六方面的内容。
首先讲到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应该以另外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对此无动于衷,就像孔子说的要以德报德,而不是以怨报德。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运用了此原理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病人想要医生在做手术时能更认真更细心的照顾,就塞很多的红包,医生由于受到好处,根据互惠原理他们做手术时会更认真细心。企业为了更好的销售业绩,往往贿赂一些官员或者一些采购部经理,而这些官员或采购部经理由于互惠原理会给这些企业更多的订单和利润。
第二个是承诺和一致原理。此原理认为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就像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在公众场合总是表现的很虔诚,因为要受他们信仰的约束。比如和尚在饭店吃饭如果大鱼大肉的吃,人家就认为他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
第三是社会认同原理。此原理认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到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当很多人都去做某事的时候,原本觉得不对的事,只因做的人多了,这事也变成了对的了。在初中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订婚了还没有结婚就先怀孕了,当时她挺着个大肚子来给我们上课,很多学生老师背后都对她指指点点。现在很多女人订婚了然后挺着个大肚子走进结婚的殿堂,也没有人说三道四,原因就是这太普遍了,没必要大惊小怪的。这样的转变,就是做的人多了,自然的被认同了。第四是喜好原理。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这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没有谁会对此感到惊讶。第五是权威原理。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让我知道了,你要想影响别人的看法就先亮明身份,你不想影响别人的看法就不要告诉他你的地位。第六是短缺原理。“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全面的影响,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我是一个不太愿意从众的人,通常别人鼓掌,不会引起我的鼓掌,我只会对自己认为值得的情况给予掌声,这使我主观上去忽略别人对其他事情的看法,也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如果我是生活在群次很低的人当中,我的这种做法会给我带来一部分的收获与不同,可能让我鹤立鸡群,让我变得出众,但是,一旦我生活在群次高的人当中的时候,结果就完全相反了,比如,别人都去上课,而我在寝室里逃课,别人都去参加讲座,我却悠哉的找朋友玩,我的这种做法遵循着一致性原理,让我为仍然做着出众事情而感到与众不同,使我失去了应该有的从众感。
4、《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 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5、《贝多芬传》读书笔记
贝多芬——一位举世闻名却又历经坎坷的音乐家,他作曲无数,才华横溢,却不幸失聪,终生未婚。就是这样一位坚毅,刚强而又乐观的伟人,为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气,使音乐越发的美妙而动人。如今,我在这里,透过一本《贝多芬传》,又一次向这位大师进行由衷的瞻仰。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传记开篇便是对贝多芬容貌的一段描写,从他那粗犷又富有特点的脸上,我们仿佛就能读出他一生饱受过的沧桑,而那有神的双眼里,又似乎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审视和对自己理想的执着,从而不禁令看到的人肃然起敬。
“连一向支持我的卓绝的勇气也消失了。噢,神!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罢,就是一天也好!我没有听到欢乐的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什么时候,噢!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和它相遇!……永远不?——不?——不,这太残酷了!”
“我的体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过才开始。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一些休息都没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还有什么休息;而可怜我对于睡眠不得不花费比从前更多的时间。但愿我能在疾病中解放出一半:那时候!……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这两段话是贝多芬历经磨难之后说的,听力的恶化,爱人的背叛,这一切都曾令他痛苦绝望,无法摆脱,然而,他强毅的天性又使他重新站起,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公。突然想起了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是的,正是因为所经历的种种艰辛,贝多芬才能越发地坚毅与高大,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打击,贝多芬作曲的灵感越发地被激发出来,才从他笔下涌现出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
所以,我们现今遇到的困难又算什么呢?那些我们看起来无法跨越的充满险阻的大山,和贝多芬所经历的相比,大概只能算是个小土丘吧?!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奋进,不向前呢?谨记着贝多芬的那句:“扼住命运的咽喉。”让我们一同勇往直前!
6、《向前一步》读书笔记
自从有了孩子,我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既想当个好妈妈,把孩子陪好照顾好,又想把自己管理好,工作好,想学的能去学,想做的能去做。唉,两头都想做好,几乎是一件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天一睁开眼,我就祈祷,“孩子孩子千万别醒。”可早睡早起的她常常和我一起睁眼。勾着你的脖子,眼泪婆娑,一个劲的叫妈妈。“妈妈要上班,下班陪你玩,好不好?”真是一句挺无奈的话。
下了班,一溜小跑,赶快回家。如果有个小聚会,得挣扎半天,打个电话都气虚。
那么放不下,当个全职妈妈好了。唉,当过的人都知道,那感觉真是把你彻底淹没掉。自己的时间?想得美!自己的兴趣?放下吧。自己想做点什么?想都别想!自己?没有自己,只有妈妈。
所以,尽管有那么些内疚,我还是愿意上班,享受这份有点喘息的生活。
我一直以为,上面这种情绪是我个人特有的。源于太想做个好妈妈而不得的负罪感,还有那颗躁动不死的心。
看了这本书,心里释然了,原来这感觉不是我独创的,很多女人都这样,如此成功的谢丽尔·桑德伯格也纠结。
作为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可能更能
谢丽尔·桑德伯格没有把这种审判加到自己的身上,她更敏锐的察觉到在男女平等大旗下,男女诸多不平等。她深入的分析了几代人,几代女人们面临的选择。职场的高层为什么女人越来越少?是什么阻挡了女人的职位晋升?研究数据从来不支持女性脑袋不够使,那么到底是什么成为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是认识,男人对女人的认识,还有女人对自己的认识。我想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它们不被放在桌面上谈论,却时时刻刻环绕我们。它们就像空气,无所不在的影响你。就算你可以忽略别人的观点,也没有办法置身事外,局限住女人的常常是我们自己。
谢丽尔·桑德伯格鼓励每个女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她给职场女性提出了很多现实的建议,很贴心也很实用。对我来说,这份坦白更可贵。能否看清并接受那些让我内疚、焦虑的情绪,能不能在比较苛责的环境里放自己一马。万事完美只是一个神话,有些事情马虎,有些事情才能绚丽。能不能做和能不能放下一样重要。
如果没有这百感杂陈的味道,做妈妈也未免太单薄。也许,正是那些内疚和焦虑,是我应该静静心,好好品一品的味道。在冥想的入定时刻,真该问问自己,为什么你对自己那么不满意?
7、《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一书满建宇博士的教育随笔集。作为一个中学校长,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反思自我剖析及完善教育。作者在最后写道:“教育即生活”,细细想来,的确如此。人是要有精神支柱的,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给从教及致力于教改的工作者带来启发与鼓舞,同时我也相信中国的教育事业需要越来越多这样执着的坚守者。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8、《看见》读书笔记
柴静是央视一套“看见”专题节目的主持人,《看见》是她进入央视工作十二年的体会。作者从最初的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进入央视从事记者工作。记者应该怎么报道新闻,她一直坚持关注新闻中“人”的理念,在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事实和因果基础上,报道一个人,报道一个国家。
书中选择了留给作者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从看见不同的人物背后发生的事情,我们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本书中很多新闻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201X年11月 -201X年8月5日,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2016年“非典”对中国的肆虐更为严重。作者冒着生死的危险,前往北京“非典”重症病房采访报道,有些人认为,这些报道在制造恐慌!面对传染性很强的“非典”,医院没有做好“非典”重症患者与正常人的隔离、好多医务人员就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种可怕的传染病,没有做好最简单的消毒、卫生防护,造成了好多医护人员感染“非典”,好多医生殉职。事实上,面对“非典”比恐慌更可怕的是逃避、是轻慢、是无知。“非典”疫情开始时,有关部门封锁“非典”疫情消息,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后来政府作出了“非典”疫情每天公开,做好防护与救治工作,稳定了人民的恐惧心理。好在政府及民众从这次血淋淋的教训从得到了学习,在后来的“禽流感”疫情发生后,政府做到了疫情实时公开,科学有序的工作,战胜了“禽流感”疫情。
书中还报道了一个德国青年卢安克来到中国旅游后就留在下在广西做老师的事情。他的教育理念是要充分保护盒调动孩子们的天性,这就是现在的标准化教育相左,因而受到学校和家长排斥。卢安克说中国留守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他也说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基础就要看到成果。是啊,中国的教育中掺杂了太多功利性的因素。美国、欧洲、日本的教育很重视实践的,而且学生学的大都是也是有用,实践性的知识,因此,美国、欧洲、日本的创新性很强,他们引领着世界工业先进技术的潮流。中国学生从上小学就被灌输功利思想,以后怎么上初中、高中、大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国的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英语,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很少,这不是本末倒置吗?由于中国的大学教育不注重实践、创新,从而造成了培养出来大学生眼高手低、不能胜任工作,有些大学生重新返回职业技能学校学习才能胜任一些技术工作。再者,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什么很低,“中国制造”为什么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这就是因为中国的孩子们从小的创新性被压制了,一直长大后就麻木了,一味地服从,而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大批的本土大学生在企业、科研院所只能一味地重复别人的产品、别人的理念。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大部分都成为了别人的高级打工者,而不是老板。美国、就连日本也有很多诺贝尔科学家,中国一个都没有;国家对教育资金的投入都很支持,我们的教育模式是不是有问题,我们的教育功利不功利值得深思。
读了《看见》这本书获益匪浅,书中的章节较多,涉猎也多,我就仅谈以上两点感悟。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
通过看这本书,也让我化解了内心的一种焦虑情绪,让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起来。此前我一直担心自己转换行业,进入兴趣的行业是否能够成功。这种担忧与焦虑使我左右摇摆,徘徊不前。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我肯付出努力,甚至付出超出任何人的努力,那么我一定会有所收获。只要我选择的方向与宇宙的意志相一致,只要我的内心保存着善念。想到这些,我不再为未来能否养活自己感到担忧,不再为自己可能比周围的同学落后很多而焦虑。因为我知道,只要全力以赴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收获幸福!工作,蕴藏着美好人生的一切元素!
除了强调全力以赴的投入工作,我还看到一个富有智慧的稻盛和夫。他的智慧表现在他对每一天的态度。即便建立了如此庞大的公司,他仍旧不刻意为公司定立5年或者10年等长期目标。而他更重视的是尽全力投入当天,当今天很好的投入以后,第二天自然到来,再继续以全然的热情投入其中。因为,当计划没有实现时,一个人难免产生消极的情绪,而竭尽全力于今天,则更容易让人创造奇迹,让人感受到幸福与喜悦。这种活在当下的思想,让人容易体验到快乐!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里暗含着太多的哲理。当一个人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时候,无私的精神更容易从他身上得到展现。而不问收获,同时也是一种最佳的放任思想,只问耕耘,则是最佳的吸引状态。这可以说是深刻的融合了吸引定律的思想精华。不问收获,不等同于不要收获,而是相信收获会自然而然的获得。就如我渴望从事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却又担心这样会挣不到钱,养活不了自己,但是牢记这句话,使我相信,只要我勤肯的付出努力,就会获得巨大的回报。我突然意识到,过去自己有太多的限制性信念,尤其是关于工作与成就。我意识到性格存在的不足后,总是觉得以我现有的这种性格,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无论此刻我存在多少问题,但只要我对工作拥有极大的热情,尽全力投入其中,借由不断反省,我就能够突破自我的种种限制。
学习了吸引定律,深入了解了灵性成长以后,我过多的投入精力于如何改善自我,化解各种情绪等问题。妄求通过化解各种负面情绪来达到成就事业的目的。但是,我渐渐的意识到,我找错了方向,或者说如果我的目标更多的是成就事业,那么我忽视了真正重要且最为直接的方法。我感受到,自己在接触灵性成长等知识后,过多的在意自己是否情绪良好,虽然控制情绪的能力的确增强,也能找回一些能量,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为了让情绪变好,我有种降低自我标准的倾向。
另一方面,学习了吸引定律,好似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幻觉,那就是我只要懂了吸引定律,就可以轻松的创造奇迹。但是,现实不断的教训我,也让我发现,学习吸引定律以及心灵成长的知识,作为一个渴望成就事业的人来说,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少做一些事,一切都等待上天给他安排好,相反他仍旧要做那么些事情,仍旧要刻苦努力,甚至付出比常人多出数倍的艰辛,只不过在付出这些的同时,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应该在心境上更能够控制得好,能够尽量保持正面乐观积极的态度。而真正借由吸引定律的原理创造奇迹的人,恰是那些全力以赴,全神贯注,付出比常人多出数倍努力的人,他们的努力获得了能量的支援,他们的付出获得了神灵的帮助,他们的思想获得了神灵的启示,如此才会创造奇迹。
从书中,我还看到了一个令自己感动的实例。那就是要如何面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态度。虽然新世纪思想等等,都在强调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渐渐明白事情确实有适合与更适合之分,但是喜欢与兴趣确是可以培养的。更重要的是,当眼下的工作并非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它。稻盛和夫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他在刚刚工作时,未来几乎没有什么希望,而与他同去的那些应屇生都纷纷跳槽了,只有他留了下来,虽然这并非他所愿意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换一种心态去面对工作。在一个尚不具备条件转换行业,转换工作的时候,即使当下的工作枯燥、无趣,甚至看不到什么意义,他仍旧应该全力以赴于其中,踏踏实实的干下去。这看起来是一种愚的表现,但事实上恰是这种踏实的作风成就了稻盛和夫。
对于面临找工作,同时要完成课题的我来说,我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这种踏踏实实的作风的重要意义。尤其当我对课题缺乏兴趣时,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我都要尽全力完成它。在过去,我觉得很多工作都没有意义,或者说即使做好了,也看不到获得巨大成就的希望,但是我从他的身上看到,只要坚持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断的积累,起步时再小的工作,再无意义的工作,到后来积累起来也一定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稻盛和夫的书,对于当下浮躁的人来说,真的是一剂定心丸。告诉我们扎扎实实、稳步积累的工作的重要意义。无论当下的工作是什么,无论我们喜好与否,只要我们选择在当下投入这样的工作,就需要尽全力将其完成,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结合佛法的理念,我想到坚持不懈的艰辛工作就是一种戒,利用持戒方能生定,进而得慧!在追求成长与灵性提升的道路上,我选择借由全力以赴于工作,来达到未来美好的境界。身居其位,便谋其政!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吧。当然,不要忘记适时反剩今生既然来到世上,必然有其特定的目的。放下为了自我感觉良好而选择的享受,为了创造美好的世界承受更多的痛苦吧,这才是宇宙的意志,而痛苦也将随着创造的不断拓展,逐渐化解,由苦变乐。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2
新星书院为期四个月的精读《活法》中,我被这种书友朗读,书友分享的读书方式所感动,在热闹喧嚣的都市里也能有这样安静、纯粹的地方”精读《活法》,明白‘活法’“这让我深深的被吸引,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活法。一直想静下心来写一篇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与大家分享影响。一场医疗事故,让我患上了脑瘫,我的生活就此注定与众不同。幼儿时期,我不能像别小孩那样活蹦乱跳地去上幼儿园,基本是在医院接受针灸治疗,12岁才会站立;到了读书时候,公立学校因为我是残疾人而拒绝了我,好不容易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六场招聘会都惨遭失败。有时候我会抱怨神佛,为什么遭受苦难的偏偏是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我常常会问自己,但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直到我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我找到答案——”活着为了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书中提到”人生在世为裕所迷,为欲所困,可以说是我们这种动物的本性,但名利、财富、地位都不能带往来世,今世的事情应该在今世清算完结,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那就是灵魂,当死亡来临,今世所创造的名誉、财产都得放弃,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残疾人最痛苦的不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而是身体上某个部位缺失了或者是丧失了功能。我时常想,为什么原本属于我该有的都没有了?比如简简单单的拿笔写字,我花二年的时间才学会;学会走路花了十五年才锻炼出来;连基本的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就业机会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奢望……也许是我上辈子造了孽,我的灵魂还不够纯粹,上天给我创造一个磨练灵魂的”道场“,我应该感恩才是。就像稻盛和夫《活法》中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活着的意义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我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苦难,这是多了磨练灵魂的机会,净化我的灵魂,提升我的心性。
稻盛和夫,他深受中国企业家的敬仰,被信奉为企业界的活菩萨,我想他是站在人类的高度上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稻盛和夫在书中提及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日本是否应该向中国谢罪,稻盛和夫认为应该谢罪,他表示”日本侵略了他国是历史事实就应该道歉谢罪,这是作为人该有的正义感,应该超越所谓的常识和道理,即使谢罪会有利益上的损失,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感动之余让我反思了自己:我单纯的心灵是否也蒙上了世俗的灰尘了呢?在我求职屡屡失败,陷进绝望的时候,向”关微阳光热线“致电诉说我的苦闷。是志愿者柯叔叔用心开导了我,还积极为我的找工作的事情而奔忙着。在他的热心帮助下,我被英盛企管公司录用了。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这样付出真心去帮助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孩?现在的企业都讲究经济效益,他们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证金“都不愿意给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这一切感觉就像做梦一样,或许”借此宣传“是最好的”理由“。反过来说,这也是应该的,毕竟他们给我融入社会的机会。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正能量“值得传播,我应该感恩才是。后来,在电视台回访报道的时候,公司的领导并没有露脸,企业的名字也只字不提。我错了,回归事情最单纯的本质,我的企业只是纯粹地为一个心怀梦想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是我把这事想象得太复杂了。
我带着感恩的心,进了这家公司。虽然我遇到了位优秀的上司,他一步步带着我做,可是刚刚入职一种莫名的自卑感让我很是焦虑。总是担心我不能胜任,甚至梦见公司将我辞退了。当我看见书中提到的人生的方程式: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 x 热情 x 能力。这个方程式的关键在于它用乘法。这不就是说虽然我天生不丽质,没有出众的才华,甚至没有健康的体魄,但至少我还我有一颗炙热而坚强的心,我欣喜着。我告诉自己只要我甘于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以勤补拙,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我也可以做出业绩,也可以自由地追逐我的理想。可是我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很多事情是我无法改变的,这让我感到焦躁不安。但我始终坚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心中有理想,今天比昨天更努力,明天比更努力脚踏实地努力积累,理想会实现的。而后,我充满了自信在这家公司做了五年。五年来我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与领导的认可。
稻盛和夫《活法》它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书中提到的”天堂与地狱之分由心态决定“确实如此。长大后的我有着对爱情的渴望,这让我常常整宿整宿的失眠,我为什么就不能追求我的幸福呢?我想要有个家,一个简简单单的归宿就这么难吗?对TA产生的好感,我只能抑制我的情感,因为我身体上的筹码已经被削减掉一半了,谈何情,说何爱啊?爱本该纯粹,现实却是这副模样:健康、美貌、房子、票子是爱情的筹码。很赞同朋友尔爷的观点:你口袋里有多少钱就上什么档次的饭馆。对于这个问题,说来也许不是一顿填饱肚子的饭那么简单吧!吃得起也要看看合不合口味,吃了会不会反胃。当在挑剔菜式时,也许已经忘记筹码已经被削减了一大半了。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暗淡无光的,甚至我忽略了原本拥有的心怡的工作。此时的我像被打进了地狱,满腹抱怨的情绪几乎充斥着我的世界,为什么我会是残疾人?我完全可换个思维模式思考问题:我有一对不离不弃的父母爱着我;有一份能够让我成长的工作;如果不是残疾,属于”工作狂“性格的我,会不会过劳死?我可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那最淳朴的爱,它让我更加珍惜、努力的工作;我可以我应该感恩才是。生来本是花,却只是无蕊花;生来本是鸟,但只是断翼鸟。我用另一种姿态绽放,我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飞翔!因为残疾,我的生活会更好玩,不是吗?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3
我刚读完稻盛和夫写的《活法》。咱们经常看的是《活法1》,还有一本是活法2。我这次看的是活法1。从昨天晚上6点钟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到今天下午四点半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怀着虔诚的心,我记录了我第一遍阅读此书的感受。正如封面所说,此书需诵读三遍。当下记录,仅为记录思维之过程,以便后来的审视和分析。于是我带着这样的心情写下后面的文字。
个人认为《活法1》分两部分内容。
大都是作者自己的亲身体会,而且又是说不清楚道理的东西。但是主题的思想都是教人用普遍的哲学来引导我们做事和做人。比如他提到的真诚,不麻烦人,做事比所有人都努力等等。这里面突出体现让他命运转折的原因。稻盛和夫根据自己的经历,认为这一切归于心想事成。或者说内心的软弱的思想招来不幸的种子,正确的思想为人带来好运。而那些好的思想就是普遍的哲学和道德伦理。这点和《秘密》一书的思想不谋而合。不同的是《秘密》系统介绍了原理,而稻盛和夫自己说不清楚罢了。
《活法》后面的内容从宇宙和佛学的观点解释了很多关于生命和人生意义方面的事情。其中作者强调命运存在,并影响人类。这里的命运不是消极的迷信,而是对宇宙精神和因果规律的敬畏和尊重。然后稻盛和夫接着说,人的自由意志和努力也可以改变命运,让一切走向更美好的方向。完整的说,命运存在,因果循环,宇宙精神不可抗拒,我们应有一颗虔诚和踏实的心,同时,人心应积极向善,为他人着想,为了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努力,让一切走向好的方面。
我读完,内心很震撼。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会了,正如稻盛和夫说的知道不代表会。我们还需要多次的阅读,来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其中很多都需要身体力行才可以领会,所以我只能怀着虔诚的心去付诸行动。
前言说,深处混沌时代,更该省思“活法”。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在迷雾中左右摇摆的人停止下来,安定内心,继续前行。稻盛和夫说,我们需要普遍意义上的哲学,让我们安身立命。
第一章: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当松下幸之助籍籍无名的时候,我们对于他的管理观念不以为然。当稻盛和夫盛名之下时,我们对于他的观念也不能过于神化。这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体验。这一章,稻盛和夫教导我们用心渴望才可以达成目标。这和斯蒂芬柯维说的由内向外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的内心需要调整到和行动一致的状态上,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相对论说,世界处于波动的世界。思想是一种特殊的频率,它吸引同频的东西。当你心情愉悦,好运即将来临。当你焦虑不安,不幸的种子也开始萌发。这一切虽然介于科学和神秘主义,但是它确实是自然之规律,宇宙之精神。
第二章关于思考的方式。
稻盛和夫说,应依据简单有效的原则去做事。他得到人生的公式: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思维方式决定方向,热情决定了能力放大的倍数,能力是基础。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节:拿出百分之百的认真。要努力到连老天爷都想伸手相助的地步。要努力到自己都被感动。俞敏洪说,如果人的一辈子没有回忆起来让人泪流满面的片段,那就白活了。
第三章:磨炼心智,提升心性。
深沉厚重,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第三等资质。首重人格,次为勇气,最后为才能。心智和心性永远都要排到修炼的第一位。
第四章,以利他之心生活和工作。
以带着一个比呱呱入世时更美好的心离开的心态,来以利他之心生活和工作。超越了物质生活层面上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是人生意义之所在。生而为人,除去物质代谢过程,剩下的只是灵魂。灵魂飘荡在宇宙中,永不消散。
第五章,与宇宙和谐。
支配人生中的两大力量:命运和因果循环。然而命运的力量并不是大到无法改变,超越之上的力量更是个人的努力,只要你心存善念,多行善事,一定能超越命运的安排。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4
第一次接触稻盛和夫的作品是《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那会儿是去年9月份,到这会儿刚满一年。契机是总经理说要在全院大会上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内容,所以让我给他做一个PPT,那我想既然要做PPT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么书是说什么的吧,所以搞突击,快快地看完了这本书。有一段话至今印象深刻,和大家共勉:不理解、不赞同公司的哲学,而表面上又装出理解赞同的样子,彼此都不愉快,既然如此,你就应该去与你的思想哲学一致的企业。我认为这一点必须明确,没有任何余地。
那个时候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华美人还不认识这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但是现在整个华美他知名度应该和总经理持平了。这也得益于总经理的大力推崇稻盛爷爷的企业经营哲学,不然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日本还有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企业家,毕竟我们每天更多的时候都淹没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还记得某一天葛经理在办公室提起自己当晚回家要读《干法》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这名字怎么那么奇怪,稻盛和夫还有一本这样名字的书?一直到真正阅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没有比《干法》更贴切的书名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一件事,就会导致同一件事最终呈现的效果,阅读也是一样。如果看完《干法》,你只是浅显地以为稻盛爷爷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论你现在身处多么平凡的岗位,多么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只管埋头苦干,日积月累总会凤凰涅槃。那么,我想你可能还要回去再多读一遍、两遍、三遍甚至更多。
马云如果现在还在教书,那不会成就现在的淘宝;俞敏洪如果当时坚持出国搞学术,那就不会成就现在的新东方;如果稻盛和夫一直在松风工业干科研,那又怎么可能创建自己的京瓷和DDI呢?
在一个个看似不同的选择中,我们唯一不能放弃的是自己对自己人生应付的责任。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其他所有事情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一定这样,也不是一定那样,不要走极端,更不要道听途说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成功看似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实际上是成功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了某种平衡。
我想起201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实习生》,电影讲述的是曾经的精明强干,事业有成的商人Ben(罗伯特德尼罗饰)在年近七旬的时候,因为无法忍受平淡的退休生活而重回职场,进入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互联网行业从事实习生的工作的故事。Ben大可以轻松自在地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他为什么还要重返职场,去瞎折腾呢?是因为缺钱么,如果不是,那么他在工作当中寻求的是什么呢?我想,是因为他不甘就此老去,他确实还有可以发挥和贡献的余温,那就是他几十年下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及他的过往的经历,他在对自己有限的人生负责。他在这份看似简单的实习生工作中丝毫没有倚老卖来,也没有打任何马虎眼,反而比所有其他的实习生都更用心,更在意细节,更了解老板想要怎样的结果。
再看Ben的实习生涯,和二十岁的我们刚开始实习时区别很大吗?认识新公司,交到新朋友,慢慢上手自己的工作,赢得上司的信任……甚至,在公司里谱写了新的恋曲。这就好像是我们刚踏入社会时所经历的一样啊,一切都是新的、未知的,和他是否年老没有关系,他对生活的热忱,让他仍似一名年轻人一样在探索新世界。这就是人生应该有的态度啊!
稻盛和夫对于工作的迷恋让他能够“抱着产品睡”,能够始终“以百米赛的速度奔跑”。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怀有的无比强烈的持续不断的内部驱动力,是因为他坚信“自利利他,敬天爱人”,是因为他一直在思考:作为人,何谓正确。他无比确信自己走在一条践行正确价值观的道路上,所以并不觉得辛苦,所谓“苦”,只会发生在自己在不情愿的事情上。
稻盛和夫最让我感到佩服的就是他对工作的痴迷与热爱,但是对工作的痴迷与热爱又岂是看本书能学来的呢?
正确的做法,还是回到本初,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敬天爱人,自利利他,而工作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最重要的实践和体现方式之一。
知行合一。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梦想是正确的,那么跟随你的梦想与直觉,去探险。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5
这些天,空闲的时候总是喜欢收拾一些过去的东西,虽然是公司里布置的作业,可是今天重拾再看还是觉得是挺对我的心思的。现在有了博客,就把这两篇有关稻盛和夫《干法》放在上面。我知道对于一些年轻人,稻盛和夫的观点是很难赞同的,而对于那种未富先贵,不愿奋斗的思想,这本书也是对自己所坚守的一些信念的肯定。
有关人生的意义,我都快一辈子了也没有整明白,尤其是在发生人生转折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彷徨,就这样一会清楚一会糊涂的过了几十年,可是始终也没敢放纵自己,在工作中一直在拼,至少在这里还是感到有些欣慰的。
史铁生在《好运设计》中写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上帝让我终生截瘫就是为了让我从目的转向过程”,追求使你充实。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那一年公司向我征集大学时期的照片并发来了这段短信。我很喜欢就查了作者,辛夷坞,最炙手可热的80后女作家,写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段话后面还有一句,“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我想只要是你努力过了就不会是空白。
今天,我把几年前写的两篇读书心得在简书上重发,也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点怀念。
稻盛和夫的《干法》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已经放了几个月了,这是公司发给大家学习的,我一直也没有看。说实在的,近几年我基本上不看那些叙述有关人生、奋斗、成功方面的书了。我自认为,关于工作和事业的思考,在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磨砺中,已经看得很透了,我已经有了自己对人生和工作的理解,无需别人再告诉我什么了。中国这些年的变革如此剧烈,人们只要有几年的年龄差,就会有极为不同的价值取向,很难说谁的想法更有意义,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看得惯也好,看不惯也罢,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当我打开书之后,就无法再停下来,一直到看完为止。强烈的共鸣,我完全认同的价值观,在稻盛和夫先生的书中,看到了我在蹉跎、挣扎、磨砺、思索了几十年之后所理解的工作真谛,尽管我是如此的平凡,无法与稻盛和夫做出的伟大业绩相比,但是我也同样体会到了与稻盛和夫一样的思想,也许我应该更早的听到先生的教诲。我赞叹稻盛和夫先生的勇气,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他能如此旗帜鲜明的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并将之提升到有关国家存亡的高度,需要对自己的信念非常的坚定执着。
我们经常讨论人生的意义,有时候会感到很虚,稻盛和夫告诉大家: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无论怎样理解工作的意义,无可辩驳的是工作是你一生中无法舍弃的部分,热爱工作、努力工作才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意义。稻盛和夫在书中说的那些话是那么的简单直白,可是要真正理解,要经过反复的阅读、思索,甚至磨砺才是可能。我想认真的读这本书,并在工作中遵循大师的教诲,热爱自己的工作,建立高目标,持续不断地坚持,注入热情追求完美,那么幸福的人生价值自然就会体现在眼前。
按照公司的要求,全体干部职工重读“干法”并写读书心得,这是非常必要的,好书就要反复读用心读,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且常读常新。“干法”并不讲具体的工作方法,他论述的是工作方法之前的问题,解决的是人生观中有关“劳动观”或“工作观”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中国当代社会投机浮躁的心理环境下,更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这个问题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尽管有时会觉得已经很清楚了,可是每当遇到困难的境地,人生的挫折,就会变得彷徨,就像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独白,让我反复思考。我们曾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强盛而奋斗,为社会进步努力,为生存需要,为家庭责任,为成就自我……?而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工作是一种修行。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就是一种修行。工作磨练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心志,铸就美好的心灵,实现人生的价值,回馈社会。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是:自己走的并不是自己渴望的人生梦想之路,每天面对的生活和需要一步步走的道路自己并不想要。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先埋头工作,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只有拼命积极的进入工作,才会找到工作的乐趣。即使你讨厌工作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脆弱的心灵就能得到锤炼,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人生能够遇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机会可能只有用千载难逢来形容了,与其盲目的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当你热爱甚至迷恋上自己的工作时,幸福生活的大门就已经向你打开了,你会为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自豪,以此而获得社会和周围的人们肯定,使你产生自信并形成动力,你会更努力的投入工作之中,你的人生就将硕果累累。
工作中常会发现很多人都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于是产生抱怨,失去工作热情。而稻盛和夫先生问我们的是:你真的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了吗?如果你只付出普通人一样的努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当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不能比别人更加努力,没有竭尽全力,想取得骄人的成绩是不可能的。每天坚持认真的、不遗余力的工作,应该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干法》强调了持续努力的重要性!持续就是力量!抓住每一刻前行的时间。专心致志干一行,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你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当遇上难以克服的苦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恰恰是重新开始的起点。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
稻盛先生指出——为磨砺灵魂,提升心志,以“利他”之心为准则,倾尽所能,日日“精进”,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也是最引以为荣的活法。我想每一个期待成功的人都应该不断地学习思考稻盛先生告诉我们的,他所发现的天机!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6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工作三年了,成长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工作时间长了,慢慢觉得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一直把做好工作看成是对生活负责的一种态度,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做好份内工作。读了稻盛先生的《干法》,忽然明白了自己的目标和意义: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工作可以起到锻炼心志、提升人性的作用,长时间不懈的工作可以磨砺心志。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工作舞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
稻盛先生说,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机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就能忍受任何艰苦;只要不懈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卡耐基曾经说过说:“除非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否则永远无法成功。”在我们周围,听到的多是报怨和无奈,谈得最少的是工作的开心和乐趣。其实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遇,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续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对每天做过的事情,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就可以避免工作上的失败,并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这个岗位,就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它的全部,包括好的和不好的,持有随时感谢心态非常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总是说尽力而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说尽力而为。我们可以原谅这种说法,但不能原谅这种做法。做任何事情不能本着尽力而为,竭尽全力是我们工作所要达到的境界。古语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要在工作上树立必胜的信心,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成功的机会是不会错过的。想到困难,正视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斗争过程,就像稻盛先生所说: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最强动力。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不屈服于任何困难,坚持不懈;只要你坚持这样做,就能造就优秀的人格,而且会让你的人生开出美丽的鲜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看起来平凡的、不起眼的工作,能坚韧不拔地去做,坚持不懈地去做,这种“持续的力量”是事业成功的最重要基石,才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才是真正的“能力”。将努力变为“持续的力量”,就能让一个“平凡的人”变为一个“非凡的人”,就会拥有强大的能量!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当然幸运也不会永远持续。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每天每日勤奋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
做好工作必不可少的认真态度:必须注重细节,比道理更作重要的是重视经验,不厌其烦,持续、专业地工作。在工作中有很多用橡皮擦绝对擦不掉的事情。抱着“错了改改就行”这种想法做事,小的失误就会频频发生,其中就隐含了导致无法挽救的重大错误的危害性。平时就要用心做到“有意注意”,不允许发生任何差错。贯彻这种“完美主义”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
每天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若经过十年的积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我要在日常的简单工作中不断寻找创新点,使工作中的每件平凡事都能有闪亮之处。只要肯开动脑筋,就可以想出许多又快又好的方法。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都积极去做。
让我们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工作权利,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不找任何借口,积极主动,敢干挑战自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挖掘自身工作的潜在职责,主动承担责任。
稻盛和夫在有生之年缔造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稻盛先生用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证明了“行正道才是人生的王道”,奉行“六项精进”是人生成功的保障。稻盛先生指出——为磨砺灵魂,提升心志,以“利他”之心为准则,倾尽所能,日日“精进”,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也是最引以为荣的活法。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7
第一次读完《活法》,使我感受颇深,他重点对人的心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只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建立一种积极、正确的心态,我们的工作、事业才会得到许多的助力。
活法开篇教给我们:人生工作其实就是不断的磨练自己的灵魂,在工作的人生中不断磨练自己的灵魂克制自己的欲望,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努力方向以及对待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决定人生的结果。
心态决定命运:要有感恩的心态,感恩人生中所有遇见的人和事;简单的心态,活在当下,努力工作,专心做事;敬业的心态,要相信天道酬勤,努力就会有回报,相信付出才是真理;利他的心态,做任何事的出发点要有利他的精神,只要有利他的想法任何事情都会成功。
用《六项精进》过好每一天。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只要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拼命的工作,努力的付出,每天进步一点点;要谦虚不要骄傲,不管做什么事、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要谦虚,努力提升自己;每天反省,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要懂得自省,懂得感谢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懂得每天对自己做的事情进行反省;活着就要感谢,每天生活中要感谢所遇见的人和事;积善行,思利他,每天改一次过,日行一善,每件事的出发点要有利他的精神;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每天都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带给他人微笑。
最后总结,在人生中要怀着一颗感恩利他之心,拼命努力做对的、有意义的事情,只有懂得付出才会积累福报。懂得因果报应,行善积德,才能改变命运,让自己的灵魂比出生时更纯洁一点,高尚一点,这就是人生所要活出的价值!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8
最近读完了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心中颇有感触,愿与大家分享:
书的作者——稻盛和夫很善于,他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成长历程向读者讲叙了工作的意义,尤其告诉我们在工作和创造性劳动中找到成长与幸福的方法和历程,为我们点燃了指路明灯。
读《干法》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自我透视和醒悟的过程,在逐步走进稻盛和夫先生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首先,人为什么要工作?磨练灵魂、提升心志。工作是“医治百病的良药”。 稻盛和夫先生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工作的目的除了获得物质粮食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磨练灵魂、提升心志。他让所有年亲人记住: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练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其次,如何投入工作?让自己喜欢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你还没有发现自己喜欢其它更好的工作,你可以先爱上自己现有的工作。就像对待心爱的恋人一样热情,一如既往,无怨无悔。
第三,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断树立高目标,当你有了清晰的目标,行动才不会受阻,人生才不会困惑!始终“以百米赛的速度跑”,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使人生获得转机。
第四,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持续,也就是坚持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身体上的精神的,这个时候我们只有坚持才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你想看到明天美丽的日出,今天就努力坚持下去,“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平凡”化为“非凡”比昨天更进一步,奋战到老天爷都出手相助的那一刻。
第五,怎么才能出色工作?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努力要求自己,才会有别样的人生,你的努力也会发挥到最大!这样你才会见到“神”。
第六,“创造性”地工作:创新,每天不断钻研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以积极地“思维方式”,满怀“热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做到这些,你的人生一定会硕果累累、幸福美满。
最后他还号召我们可以成为能够“自燃型”的人,所谓“自然型”的人,就是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而是主动积极,有强大内驱力的人。
稻盛和夫对工作的理念和态度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取得巨大成功的管理大师的智慧光芒,让我们感到,我们和大师之间的距离只是——对待生命和工作的态度。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9
最近看了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觉得他从小就奉行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只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一定可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搁在今天,也许你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称耀的地方。但是他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这一理念,他是一个努力践行者。
他先后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他的学生中也有上百人的公司成功上市。
他还告诉我们:人生的修行并不需要脱离世俗社会,工作场所就是最好的磨炼精神的地方。通过每天辛勤的工作,在形成高尚人格的同时一定能够获得一个美好的人生。
而我们工作时,总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可以了。试问一下,这样的工作态度,能把工作做好吗?能得到上司的赏识,职位能得到提升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那怎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业绩突出,并获得一致好评呢?
首先,你要端正你的`工作态度,不要再对工作敷衍了事,纯粹就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有一点热情,你要把工作当作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来做。
第一、幸福工作经营法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幸福的真正外在体现形式,就是工作。因为工作本身能给予人们成就感和认同感。因此,所谓工作的价值,本质上就是人生的价值。
第二、工作即人生:工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1、正面思维等于持续的人格提升
正面思维会促使人们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处理事情,使事情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正面思维使人们在顺境中脱颖而出,在逆境中更加坚强。正面思维会变不利为有利,变优秀为卓越。
2、以完美为目标就是无止境地追求内心的理想
人与人智力之间的差别很小,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差距的是努力、用心的程度不同。
在生活中,要求自己做到事事完美着实困难,但是如果你能把追求完美变成自己的第二天性,事情就变得轻松简单很多。
3、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每天坚持认真地、不遗余力地工作,应该是做人最基本的,必要的条件。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只有做到这点,才能拥有华丽的人生,才能成功地经营一个企业。
在这里,我要说几句,也许人人都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是事实上真正努力的没有几人,我们很多人是在打着努力的幌子,干着偷工减料的活。
甚至包括我自己,看似在努力,但真正能将努力做到实处的没有几人。
4、从知识到见识,从见识到胆识
知识大部分是书本上得来的,基本上属于理论范围;见识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实践;而胆识则是人的能力和魄力,是才华和知识的集合。
有胆量才会有突破,有突破才会有创新。然而倘若没有知识和见识给勇气打底,那勇气只是匹夫之勇或意气用事。而只有知识和见识,那么只能纸上谈兵或望梅止渴。
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人,不但要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更要有必胜的勇气和决心,有敢于挑战的胆量。
5、能带来真正喜悦的是劳动
为了使事业成功,人生充实,勤勉是不可或缺的。勤勉就是指拼命工作,认真、努力、专心致志地工作。通过这样的勤勉,人类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精神和厚重的人格。
用劳动充实自我的人生,用劳动提升自我的价值,从劳动中获得非凡的喜悦和快乐。
6、只图安逸,就是不负责任的倒退
劳动是获得心中快乐的种子。每天认真工作必定会得到巨大的回报,这会让你享受到人生的快乐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安逸和稳定只能带来懒惰的思想,而不能给予人真正的动力和生活的乐趣。
7、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努力工作的背后隐藏着快乐和欢喜,正像漫漫长夜结束后,曙光就会到来一样。欢乐和幸福总会从辛苦的彼岸露出它优美的身姿,这就是劳动人生的美好。
只有努力工作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才会得到赏识进而被委以重任。因此只有珍惜工作、努力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到工作才是最精彩的人生舞台。
最后,付出总会有回报,与其抱怨命运,不如认真做事。用加倍努力的认真,去换取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人生。
每天进步一点,是卓越的开始;每天多做一点,是成功的开始。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0
“快乐工作”不仅是20xx年我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更是公司领导对青年员工的希望。在读《活着》的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到工作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意义:在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最重要的30年都是在工作、劳动中度过,那么,想实现人生价值,“成为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就必须牢牢把握这段时间,让我们的人生在工作中更加丰富,更加精彩。通过读书,我获得了几点关于如何快乐工作的感悟,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要能正确理解工作的意义。
获得生活的报酬确实是工作的基本功能,然而并非全部意义,工作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让我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因此,表面看是我们成就了一番事业,实际上是工作成就了我们。
第二,要使内心强烈的热情与脚踏实地的努力相结合。
“打开智慧的宝库就是靠一股脑全心投入的热情,再加上处于至诚的不断努力”。人人都渴望成功,但真正成功的人却很有限,很多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度过一生。仔细想想,不难发现,热情和努力的错位是重要的原因。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心气很高,但常常由于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做人做事,而与成功的机会擦肩而过;人到中年,虽然已经奠定了一定的成功基础,但往往又得过且过,由于缺乏继续向前的热情,放弃了努力,从而永远无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因此,快乐工作需要我们“非常迫切地期盼”,并且“非常努力地去做”。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用“今天”积累“未来”。
“一股能默默专注在同一件事而不感到厌烦的力量”让许多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他们从不轻易选择快捷方式,而是日复一日地持续努力,认真又脚踏实地地用坚持实践着自己的梦想,让明天比今天更好。因此,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辉煌,而是每一个平凡的?今天?的不断累积,想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就必须好好把握每一个“今天”,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创造未来。
第四,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工作中遇到困难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能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是影响快乐工作的重要因素。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凭着信心和勇气,与困难正面交锋,就算目标高到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就算困难大到“前所未有”,也不必有丝毫的胆怯,只有勇往直前的努力到底,才能唤醒我们的潜在能力,让我们展现出难以置信的力量。抱定这样的态度,即使境况再恶劣,仍然不会影响我们享受工作本身的快乐。
第五,要常怀感恩之心。
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作为青年员工,我们更应该心中常怀感恩之情,感谢xx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保障,让我们的家人更加幸福的生活;感谢xx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舞台,让我们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感谢老一代的xx人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发展成果,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起点。只有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工作的满足感,也只有“知足”才会“常乐”。
尽管现在公司的规模还不大,制度也不是很完善,目前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但让xx顺利渡过难关,成为一家优秀的航运企业,正是我们每一个xx人的责任。当我们完成20xx年工作的时候,扪心自问:我是否一开始就信心满满地想把这一年的工作做好,是否非常努力的去做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是否始终坚持面对、不打折扣、不敷衍了事。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无论这一年的工作结果如何,我们都会享受到工作的快乐。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1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题记
之前我所认同的活着就是拥有生命,并在自己这段有限的时间里面去享受身边所有的,人生就是一种享受,但是时至今日才发现自己踏入了多么深的误区中。才发现简单的拥有生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我们在这中间因该寻找一种活法,让自己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创造自己最大的价值。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是我认为自己创造的价值是对自己的肯定,是曾经活过的证明,你留下多少,世人就会记你多久。
这本《活法》是日本著名作家稻盛和夫所写的。他用富有哲学的文字述说了怎样活着,读这本书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的、仔细的阅读,细细品味才知道这其中富有的深刻意义,当你真正读懂、了解之后就会突然一下子豁然开朗。
这本书是我在暑假时读的,虽然天气很热你,但对于我而言也是破天荒第一次,静静的阅读。这本书使我对于活着这个词语又有了不一样的感悟。至今为止我都没有想过我该怎么活着,这本书教会我很多……
一个人拥有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是不易的。为什么不是一棵草,一棵树作为人而存在,为什么偏偏是你作为人而存在呢?这个是上天给你的机会,我们作为人就应该好好活着,这是作为一个人对给予生命的感恩。
也许别人一生都在寻找这一种活法,能够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存在的价值,也能够不愧于给予了我们生命,现在这本书就讲述了活法,我相信这本书肯定花了作者很多的时间去研究,去探讨,于是才终于寻找到了,现在只要自己能够好好的阅读,用心去体会这本书的意义,也许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曾经的生活并不能满足,如果你曾经的生活连自己都不能够赞同,那么何不去寻求一种新的活法。也许那种新的活法能够让你在你平凡的人生中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价值,也许那种新的活法能够让你豁然开朗,面对着新的生活前进……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2
读了《干法》,整本书都是围绕“干”字而展开,我理解的“干”就是一种踏实的行动,它是成功的基石,没有捷径可以走,必须老老实实的做,一步一个脚印,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要干成一件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光有莽撞“干劲”是不行的,因为不理解“干”的意义,就会在遭遇困难和挫折下,慢慢懈怠,产生消极,不断的降低当初的奋斗目标,最后甚至把初衷抛之脑后,导致半途而废,然后还会产生自我安慰:“差不多就行了!
到点就下班了!”那么如何“干”才能通往成功?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绊脚石,稻盛和夫是怎么克服和做到的呢?他总是善于思考,最后总结成各种方“法”,这个“法”让枯燥的“干”一下变的有灵气了,“法”就是“干”的灵魂,赋予它的生命。而这个“法”我把它理解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跟世界观,它是以充满大爱、奉献、无私为出发点。
今天的我们就像昨天的,还是一个普通人的稻盛和夫,我们也会抱怨环境,抱怨工作,也会感到苦恼。那么读完《干法》后,我们首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工作”,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工作是为了衣、食、住、行,然而工作还有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提升自己的心志。从今天起,我们要学稻盛老先生了,先埋头工作,把工作做到极度。
我们如何把工作做到极度呢?换言之就是如何投入工作呢?我都是抱着一颗埋怨的心,脑子想着工作都是枯燥的,乏味而无趣,难怪工作上难有进展。稻盛和夫告诉我们,要想工作有所起色,你必须从喜欢你自己的工作开始,我现在也改变了心态,要爱上自己的工作。
稻盛和夫说:“光爱上工作还是不够的,必须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现在我们明白了,光有热情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而且这个努力的行动程度是要异于常人的付出。要有壮士断臂的决心,卧薪尝胆的毅力。
《干法》对我们都非常适用,因为它不浮夸,对功成名就,它并不是遥不可及。它是有法可寻的,那就是抓紧今天这一天开始干起,它从不虚度光阴,只有不断的积累无数个今天,哲学上说的:“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它最终将会赢来辉煌的明天。
每到夜深,我偶尔会深思,为什么我们工作五年、十年还是老样子,《干法》给了我们答案,那是因为不知道怎样才能出色的工作,原来“完美”是出色的“代言人”,追求“完美主义”,才能让今天的工作比昨天更好,更完美!
《干法》的精髓是“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如果思想固守,按照经验办事,确实很难有出色的成就。所以工作要带着创新思维,持续不断地对工作进行改善与改良,要有稻盛和夫另辟蹊径的勇气,才能取得比别人更辉煌的事业。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稻盛和夫用他一生去验证这个人生方程式,从而取得了硕果累累。只要我们有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那么请现在撸起袖管用这个方程式践行我们的人生吧!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3
一、《干法》这本书是一本励志体的哲学书
《干法》这本书书中贯穿的一个故事,是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轨迹,由一个濒临倒闭企业的研发人员,最后通过不断努力走到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稻盛和夫先生不能不说是一个活着的传奇。在整本书中,“天道酬勤”“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敬天爱人”“奉献”的人生观,在书中无不时刻映现。感悟人生,知道做人的道理,知道“三尺以上有神明”,怀着对天地苍生的敬畏,不轻言放弃,把人生逆境当成最“欢喜”的修炼,奋斗再奋斗,才能换来不一样的人生。
二、钟爱一生的工作不是找到的,而是爱到的。
如何喜欢自己的工作,年轻人总认为,我必须去寻找,经过不断的磨合后,才能发现到它,与它相伴一生,这更像爱情与婚姻。我认为这句话本身没有错,的确,“君子好逑”的工作与伴侣是每个人的向往,但世人的欲望,更愿意憧憬诗与远方的妙丽,往往忽视了身边的美景。立足于当下,让一颗浮躁的心,回到它原来的地方,用心重新观察身边的美景,你有可能发现,原来它没有这么讨厌,当你尝试爱它的时候,慢慢你会发现,它也有你一样的情怀,用不同的方式来“爱”你,让你努力与拼搏,变成被爱的幸福。当爱充满你的生活后,你的人生将彻底改变。
三、要不断给自己树立准确的目标
工作与人生一样,都是在不断超越中实现价值,每个人其实都是愿意给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树立一个目标的,这个目标是否正确,这个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很多人做到最后,只能把目标变为一个美好的憧憬。这就是树立目标的常见错误。准确的目标如何把控,如何能将目标转换为最终的行为结果呢?大家还记得周五分享的那个行为公式吗?B=MAT,大家不妨用这个公式认真套一套,静心而观,你会发现其实这个公式可以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与西方的唯物方法论可以有效结合。当你悟到此处的时候,很多犹豫不绝的都将迎刃而解,有种“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感觉。
四、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要把它当成是蓄势的储能修炼。
还记得《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吗?“人生就像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人生与工作同理,每个人都希望每天都是顺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人生的轨迹就是一条快速爬升的坦途。但现实确实很现实,每个人都像海浪一样起起伏伏,顺境沾沾自喜,逆境怨天尤人,绝望的放弃是多数人的选择,理由是他们认为前途无解。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在销售界叱诧风云的大师,临退休前给大家讲授他多年来成功的经验,授课当天,会场里座无虚席,当人们期待老人一次精彩的演讲的时候,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接二连三的人上台,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此时,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持续地做。
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忿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四十分钟的时候,台下一个女孩儿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像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的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科学告诉我们,球受力就是储能积蓄到一定阶段,开始转换为动能的。我们的工作与人生相同,当你和身边的其他人都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当大家产生绝望的时候,你能否依旧坚持,保持“抱着产品睡”的投入?当你做到的那个时候,属于你的成功就在脚下。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4
这次读书活动发的稻盛和夫的《活法》,《活法》是稻盛和夫在70岁高龄写的一本书,集结作者一生成功的经验,有句名言30岁人写的书看,50岁人写的书读,70岁人写的书品一本书如果是作者在古稀之年的时候写的书,会是其人生的经验,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都是值得后人去慢慢品味的,但是稻盛和夫作为一个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领导者,分享更多的是成功经验,《活法》这本书里的经验都是很简单易懂的一些道理,从我们懂事起,长辈就在教导我们,但是很少有人能去一辈子去坚守,因为这或者那的原因就放下,但是稻盛和夫坚持下来,所以其人生是辉煌的,是值得回忆的。
这天我所处的企业也因为社会和外部经济发展遇到一些麻烦,企业的效益暂时在下降,很多人因为暂时个人经济收入的原因离开公司,使我想到稻盛和夫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分配到一家陶瓷企业,已经几个月发不出来工资,很多和他一齐到那家企业的大学毕业生选取离开,稻盛和夫也想过离开,但是外面没企业要他,就选取留下来,并把自己的卧室也搬到实验室,住在实验室,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研究出一款新产品,得到老板的赏识,并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并后续自己建立京瓷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四大经营圣人之一。而那些选取离开的人,没有一个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这就是社会对失败者和成功者的最大区别。同样,这天很多离开企业的人,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选取离开,在人生这样一点小的波折面前,都不能去担当,人生或者事业是很难走上很高的高度。
人活在世上就一辈子,就像小沈阳讲的小品:人一睁眼一闭眼再一睁眼这一天就过去了,一闭眼再不睁眼这一辈子就过去了人一生是很短暂的,肉体随着人的离去而离去,物资随着人的离去而归属他人,只有思想是能够传递的,人要证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次,就务必把自己的思想传递下去,失败的思想是没有人会去关心的,人们只会学习成功人的经验,所以我要立志当个成功的人,去传播我的思想,稻盛和夫传递给我们的思想都是很简单的,就像成功的经验都是简单的,但是能坚持就是胜利,我也会坚持下去。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5
最近,我阅读了稻盛先生的《干法》,受益颇多。对于像我一样初入社会、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我们对目前所面对的一切都感到无比新鲜,在工作遇到问题时的很多瞬间,会好希望自己立马强大到可以去战胜世界。如何在职场中实现我们的价值呢?作为新人的我们正慢慢探索着,刚好,看稻盛先生的《干法》可以为我们上一堂在职场中自我优质成长的课程。在这本书中,我对以下三点最为有感触。
第一,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
建行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它的到来,我是惊喜的。我怀揣着好奇去迎接它给我带来的每一个挑战。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现在开始,我也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如书中所言,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本就是一场磨炼人格的修行。当然这绝非让我们丢掉生活,生活和工作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应该将热爱工作潜移默化到生活的细节处,形成一种习惯。前几天周末,我和一名同事逛街,当我们在一家奶茶店买单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能否使用龙支付付款,然而这家店并没有开通,店长也是第一次听说龙支付,同事的车上一直都有龙商户的宣传资料,于是我和同事就向店长进行了一个关于龙支付、龙商户的简单介绍,他对这个建行全新的扫码支付平台很感兴趣,于是在工作日,同事就带着E终端上门为这家店开通了龙商户。其实那天聊天前后就是做两杯奶茶的时间,正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也有热爱工作的惯性意识,我们才能不断体现出自我的价值,获得满足。
第二,每天的工作都要追求完美主义。
银行业务种类繁多,出差错的几率比较大,所以我们更应该严格的用高标准去要求自己,业务不分大小,都要做到最好。甚至可以细微到客户的一个签名,是不是正楷字,不能太过潦草。前段时间,天心支行开展了一个关于员工合规的演讲比赛,主要目的的为了告诉我们员工合规操作的重要性,不管多么细小的事情,都要用心去做,必须去注意到事情的方方面面,把每一笔业务各流程做到完美,才能防患与未然。在贯彻“完美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提高工作质量,同时也提升了我们自身的素质。一句话,不管别人如何,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完美。
第三,“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
每天一点的钻研创新,日积月累,今天比昨天进一步,一天天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最重要的。有同事会说,我们又不是产品研发部门,我们能创造什么呢?所谓创造性的工作其实是一种思想的进步。你是一个柜员,你可以创新自己的服务方式,让客户感受到来自于你最贴心的服务;你是一个大堂经理,你可以创新自己主持晨会的方式,让网点同事们在一天繁忙的工作中从快乐出发。你发自内心的热爱你的工作,工作上的创造性便会自然生长,从而我们会在工作中实现自己价值的升华。
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员工内心文化素养对于企业文化更加重要。你是阳光,你看到的便是阳光。你是向上,你感受到的便是向上。你是积极,你做到的便是积极。如果你时刻阳光、向上、积极,感染着身边的一切,当你觉得自己在一个充满正能量、创造性的企业享受快乐、享受工作的时候,那么恭喜你,属于你的全新的建行时代即将到来。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6
近日公司推荐让我们阅读学习稻盛和夫的《干法》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创业经历来阐述了对工作和苦难的观点,他用事实和朴实无华的语言剖析了深奥的人生真谛。《干法》就像是一剂心灵的良药,诊治着我内心深处的“病痛”,读后使我深受感触,颇受启发。现在我来谈一下我的真实感受。
首先,让我们来共同思考一个问题:“你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吗”,我想大家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当然也包括我在内),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呢?在《干法》一书中,作者已经很明确地给出了我们答案:“这很简单,但前提是你们必须热爱甚至迷恋自己的工作”。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工作”,那么我现在要和大家共同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工作与成功及幸福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在读《干法》之前,我也曾迷茫过:我们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生活的粮食吗?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吗?当然,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是工作的真正全部意义。如果我们只是这样片面肤浅地理解工作的意义,那么,我们就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被动地工作,所以也就只能靠有限的劳动报酬来维持生活,平庸地度过一生。是《干法》让我明白了工作的真正意义,工作是“万病良药”,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考验,让我们的人生时来运转。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日复一日地工作,可以磨练心智,提升人性。工作是人生最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的人生。
那么,现在就出现了我们要共同思考的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好,从而获得成功和幸福呢”。首先,我们要喜欢、热爱我们的工作,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做最好的自己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就是“让自己喜欢上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现实中,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几率很小,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踏实地把自己当前的工作做好。
有的人对自己当前“不喜欢的工作”抱着勉强接受、不得不干的消极态度,对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老板分配给自己的薪酬不满意,整日牢骚满腹,而有的人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改变自己的心态,努力说服自己,让自己尽快喜欢上当前的工作,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当前的工作,开始时,他们可能做不到马上喜欢,但至少“厌恶工作”这种负面的情绪很快会从心中排除,只要坚持每天倾尽全力地把眼前工作做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就一定能提高技能,就一定会做出成果,有利成果就会获得同事和领导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所以,要想做出成绩,首先要热爱工作,就是要培养自己对工作的兴趣,要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要我们这么做了,人生就一定会硕果累累。可是,“热爱工作,把工作当乐趣”,话虽这么说,但做起来确实不容易,就像书中说的,“像僧人艰苦修行一样”,所以,若只是当“苦行僧”,一味地强调吃苦耐劳而没有快乐,那就很难持之以恒,因此,我们必须要善于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只有发现了工作的快乐,才能热衷于工作,而对于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辛苦也无怨言,也能忍受,这不禁让我想到那些喜欢打游戏机、打扑克牌的人,他们可以连续打一天一夜而不觉得累,等到不打了,才感到腰酸脖子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喜欢甚至是迷恋,他们从中找到了乐趣,他们“累”并“快乐”着,而我们何不把这种喜欢和痴迷转移到工作中来呢?一旦喜欢上自己的工作,我们就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天职,埋头工作、不辞辛苦、不把困难当困难,只要我们这么做,并且坚持不懈,我们就有了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前提,因为“热爱能够燃起激情,热爱能够激发灵感,热爱能够导致成功。”
如果我们做到了热爱工作,那么我们就会成为对工作“自燃型”的人,所谓“自燃型”的人,就是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的人,不是有了命令才去工作的人,而是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的、主动积极的去工作的人,事实证明,这种对工作“自燃型”的人,经过不懈地奋斗,都将会成为事业的强者。
热爱工作只是获得成功的前提,但真要获得一项事业的成功,光靠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每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都不是平坦大道,而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当在工作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这并不是终点,而恰恰是我们重新开始的起点。坚持能将平凡变为非凡,伟大的事业就是朴实、枯燥工作的积累,不管多么伟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的持续的努力才能实现,所以,从平凡到非凡就是坚持拼搏的结果。在遭遇失败和苦难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灰心气馁,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要有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坚强意志,要有滴水石穿的持之以恒,不要以“我们没有学过,没有技术,没有经验”为借口,来让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只要我们有了信心和勇气,再加上我们的勤奋,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而且从现在这一刻开始,要努力学习、获取知识、掌握技术。只要我们永不放弃,坚持不懈,事态就一定会有转机,我们的付出就一定会有结果,通向成功的大门就一定会为我们打开!
有了顽强的意志,我们还要有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注重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我们都要做“追求完美主义”的人。要完成一个产品,光有99%的努力是不够的,一点差错、一点疏忽、一点马虎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任何时候都要追求“完美”,“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的,出色的产品产生于“完美主义”。
获得成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艰苦漫长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成长。在此,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个建议(或方法),也许会对我们的快速成长有所帮助:要坚持每天“对镜三思”,具体方法是,在每天晚上睡前洗漱的时候,面对镜子(不是让我们看自己的容貌),是面对真实的自己,问自己三个问题:
1、今天我是否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吗。
2、我今天的工作比昨天有进步吗。
3、明天的工作如何干;只要我们每天坚持“对镜三思”,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在《干法》一书的最后,作者给出了成功的公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其中,公式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正能量,如: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正直诚实、宽厚待人的高尚品质,知感恩、懂奉献的处事情怀;“能力”指的是体能与智商,也可以理解为天分,是由父母或上天授予的;在这三个要素中,能力的占比是最小的,因为每个人的天分相差不大,这正如爱迪生所说的“成功中的天分所占的比例不过只有1%,剩下的99%都是勤奋和汗水”。所以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前两者,即思维方式和热情,而这两者都是可以靠人的意志来决定和改变的,所以,我从这个成功的公式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我们端正心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工作,顽强拼搏,持之以恒,我们就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7
知道稻盛和夫是听翟鸿燊老师的视频,提到做人、做事、做企业,说到稻盛和夫的《活法》和他的两家五百强企业----京瓷和KDDI,如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依旧每年托钵修行。
而后找这本书一直没找到。再后来,一次财经频道请稻盛和夫做客经济论坛,是他第二次参加这个节目,也是我第二次听到和他有关的信息。电视上看到的他,谦逊有礼。提到了自己做人做事的哲理,以及如何挽救濒临倒闭的日航。当时不太明白,不确定他提到的那么简单的哲理,就可以挽救一家看似没救的企业,而且是他从未涉及过的行业。节目最后,老先生送给财经频道两个中文字‘至诚’,让人印象深刻。据说第一次作客财经,送的四个字是‘敬天爱人’。越发的,《活法》和他的作者在我的心里神秘起来,那本书里,究竟蕴藏着怎么样的人生哲理。
如今,第二遍读完这本书,像从未读过一样,只因为这些哲理和做人做事的方式,在现有浮躁的社会里太难看到。自己好似也被麻痹一般,屡屡忘记书中最简单至诚的道理。
坐在这里一行行码下自己的心得,秋日明媚的阳光正照着窗台的花花草草和床上的被褥。平静美好。我想,很多事,都不必太着急了,如同书中所说,精心过好今天即可,自能看到明天,精心过好明天,自能看得见未来。
敬天爱人——稻盛和夫在受邀后最常送人的四个字,敬畏上天、关爱众人。这四个字源自日本近代史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其中西乡隆盛对中国王阳明的阳明学说有深刻的体会。王阳明是一个非常清正廉洁、清心寡欲的人,他常说:如果是位于人上施政的话,必须是那些不贪钱财,不求回报甚至能够舍却生命的人。阳明学的核心是‘致良知’,西乡隆盛主张学习阳明学应‘自得于心’,也就是‘知行合一’,如此,才能达到敬天爱人的境界。
阳明学归纳起来,就是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最喜欢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也像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最纯洁的良知,它像24小时工作的哨兵,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与人为善自不必说,即使是做尽坏事的人,其实他的心底也会有起码的良知。违背良知所以做错事,但不代表他就没有良知。为什么会违心做自认为不对的事,书中也有解释‘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也想圣经里对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害羞的事,便是良知指引不对的事。对己,要自律,物质上的匮乏终会过去,但精神上的不一样,会如影随形跟随自己一辈子,不必因为物质,而迷失自己该有的良知。对人,圣经上也有指引‘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书中对于做人的态度也有个清晰的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100-100)*热情(0-100)*能力(0-100)。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没有热情也是万万不可的,所以有了能力,也必须爱上自己的事业。然而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我觉得思维方式和一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态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这个方程式里,热情和能力都是零到一百的分值,唯有思维方式是付一百到一百的分值,三者又是相乘的关系。所以一个人的热情和能力即使再好,若是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也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你心中描绘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
道理简单,人们总喜欢复杂,而摒弃简单的真理。心有所想,你总会成为你想象中的那个人。勇于思考未来,基于现实不逃避,实现心中所想。
梦想很重要,要静下心来在心中勾勒,勾勒出它的轮廓、细节、背景、再为其描绘美丽的颜色,让它在头脑里行程清晰的印象,那么,你看到的东西就能做成。
‘你想要做某件事,产生这种愿望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证据,证明你具备将这种愿望变为现实的潜在力量。人们不会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不会产生超越自身素质的、不切实际的愿望。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够描绘成功的过程和情景,那么你的成功概率就极高。闭上眼睛想象成功的景象,如果它在你头脑里能形成清晰的、符合逻辑的印象,那么你就一定能成功,你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书中处处蕴含着做人做事的哲理,每段话都发人深省。核心思想就是,遇到要抉择的事情时,需要当机立断。当机立断的依据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再深层次的矛盾,个人、团体、政府、国家之间,看似复杂的矛盾,都可以回归到‘作为人,何谓正确’。
天堂秀这部电视剧里,苏绣界的师祖对天堂秀迷失海外而深表遗憾,但退后一步来看,天堂秀不论在那个国家,都不影响这个旷世之作的伟大,无论在哪里,人们看到它,自会啧啧称奇,它始终代表苏绣业,代表中国,代表世界,代表人类文化在某个领域的一次飞跃。所以,它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
绕的有些远,《活法》这本书需要反复揣摩,仅仅看了两遍就写书评,难免太过仓促。我的格局和视野,还很难对这本书有个完整的概括,只是边边角角的说些自己的心得罢了。这本书,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启发,无论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一个工人,一个职员,一个学生,一个父亲,一个企业家,一个管理者,一个政客,一个医生,只要你是一个人,通读这本书,总会汲取到你当下最需要的。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8
以为《活法》是一本稻盛和夫的传记,其中会夹杂个人创办企业的一些历程。看过之后才发觉远非如此,《活法》一书融入了稻盛和夫先生一生的智慧和经验,书中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位思想者的高尚人格和处事哲学。从他的书中,我感悟最深的是他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人生航标,在真理的指引下,他的一生虽历经无数的风风雨雨和许许多多的诱惑但始终没有偏离正确航线,他的事业也一步一步蒸蒸日上。
稻盛和夫先生,与其齐名的另外三大经营之圣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他们分别是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而稻盛和夫则是两家世界500强(京都陶瓷株式会和第二电电株式会KDDI)的创始人,可以说他是一位世界顶尖级的企业家,稻盛先生的活法很简单,人只要坚持真理活着就很简单,其实真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奥,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有人教我们真理,“不说谎、不给别人添麻烦、真心诚意为别人、不贪心、不自私自利”这就是做人的基本真理,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指引着稻盛先生成功经营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令人称道的生活、行事的准则。
有句歌词如是唱到:现在的才关键,最重要就在眼前。所以在日常销售管理工作中,事先我都做好计划与安排,竭力完成当日的工作,今日事今日毕,当天事决不留到明天,当想到一个好“点子”时就立即行动,并用阳光的心态努力将一件件事情办好,完成得漂亮漂亮。同时借鉴《活法》中的成功法则,我也努力训练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逐步提高自己的领袖魅力,当项目部个别员工业绩欠佳时,我不再像以往一味的批评,我知道了,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同,有些员工非常能干,有些则不然,但只要员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认真努力做事,就不该按他们贡献的能力区别对待。管理者该做的是:发掘每一个员工的长处,并在企业中为他们找到最好的着力点,让他们发挥一己之长。当我的员工抱着负面、消极的态度时,我会试着跟他们谈,告诉他们积极的态度不仅对个人有好处,对公司来说也很重要。只有尽快调整转变自己的心态,这样工作才有成效。作为我个人,在售楼部随时保持高昂、愉快的心情,拥有和部下达到目标的决心,领导同事们朝正确的方向走。逐渐地我得到了开发商、客户及同事们的接受和认同,自己也越干越开心。“我要用全身心的力量来迎接今天!”只要我们把握好了今天,活出璀璨的分分秒秒,我们就一定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真理是永恒的定律,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的起舆论的监督,经的起内心的反省,人生的活法有很多,但最简单也是最正确的活法就是追求真理。褪祛浮华,回归理性,让激情燃烧,用理性护航,用努力去浇灌幸福的花朵,积极健康地生活、工作,让天天快乐,分秒精彩,我们将活出灿烂的未来!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19
偶看完《干法》,体会到一点感悟,诉诸笔端,自娱一下。
成功三要素
干法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看的出来,稻盛前辈写书很用心,跟目前充斥在市面上的那些所谓的成功学之类东拼西凑的货色完全不同。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震惊着实不轻,之前我只是听说过他,没想到他居然是这样强悍,这样恐怖。稻盛和夫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自己创建的两家企业都是在极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压迫下顽强地存活下来,慢慢发展壮大并成为业内难以企及的高峰存在的。稻盛哲学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多花点时间研究,探索和学习,我从此书中获得一点心得体会,现在分享出来,不是很拿得出手,希望大家不要嫌弃。看完这本书,我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做出一点成绩,有三点要素必不可少:
第一,热爱自己的工作
干法上说,如果想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不行,就强制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没错,这一点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领会。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如果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创造价值,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强制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因为只有喜欢,才会用心,只有用心,才有可能成事。而稻盛和夫在这方面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在松风工业的工作他一开始并不喜欢,也矛盾了很久,曾想过甩手走人,可是自从意识到自己正在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事业后,他改变了心态,变得积极,变得坚定,眼睛里全是产品,心里想的全是技术,日夜与火炉和铁锅为伴,吃睡都在实验室,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办公条件极为简陋的前提下他居然用创新的土方法成功制作出了世界领先的陶瓷材料,掌握了这一举世瞩目的新技术。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如果不是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不会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心血,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对自己的工作无比用心,相信没有任何工作做不好。我们的大脑是个沉睡的巨人,常人一般只用了大脑的2% - 5%,而伟大如爱因斯坦不过也用了12%所以,倘若我们真的能做到用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全力付出,那么像稻盛和夫那样取得工作上的巨大突破也是大有可能的。
第二,坚韧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
稻盛和夫的京瓷建立起来之后,面对着垄断寡头一般的竞争对手,硬没有被打趴下,而是倔强地坚持不懈地缓慢占领一个又一个市场,最后成为同类市场上的佼佼者,这其中的艰辛又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当时现有产品市场几乎全被几大竞争对手瓜分,谁会对这个新成立的小公司正眼相看?更何况这家小公司无论人手,技术还是设备都远远不能和竞争对手们相提并论?那它是怎么成功的呢?它是这样做的:无论哪家公司抛给它一个产品问他“你可以做吗?”他都说“能!”为什么会在有那么强大的供货商的同时,会有一家公司问某种产品是否京瓷可以做,答案显而易见,因为那些强大的供货商做不了,那些技术成熟,设备先进的公司尚且做不出,京瓷怎么可能做得出来,不过正相反,通过稻盛和夫和他手下员工的疯狂加班和全力攻关,这些貌似不可能全部变成了可能,而且京瓷竟然在不知不觉之间掌握了同行业最先进的技术,生产出了市场上最先进的陶瓷材料,并一跃成为行业龙头老大!这是一种什么概念,没有坚韧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恐怕一般公司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早就支支吾吾一句:“不能做”然后就灰头土脸地逃之夭夭了,他们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接这个活儿办不成事陪人家损失不说企业名声也扫地了,那还混不混了!所以他们连尝试一下也都不敢了,这失败的代价可是很大的,可是殊不知他们拒绝尝试从而避免失败的同时也失去了这个可能成功的机会,尽管成功的希望很渺茫,但却彻底与成功无缘。这样的机会只有有胆量的人才有资格获得,也唯有意志坚定者才能最终笑到最后。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又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当时说来确实有戏谑的意味,但何尝不是一句真理,连想都不敢想的人还谈什么成功,有再多成功的机会向他招手,他都会望而却步,落荒而逃。所以,当我们面临挑战时,我们要勇敢地对自己说,我可以!朋友们,当领导想提拔你问你能不能胜任,或是当主管想为你的业绩设一个高指标问你能不能完成时,你要说能!因为只有你有了肯定的回答,你才拥有了取得成功的机会!
第三,做最好的产品
相信大家看了这本书肯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稻盛和夫是个完美主义者,而且是完美的过分那种。他让自己的工程师设计一款新产品,该工程师不分昼夜,日夜钻研,做了几百次实验,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了成品,兴奋异常地来到稻盛和夫面前邀功,不料稻盛和夫只看了一眼,就直截了当地泼了他一头冷水,原因无非是那产品表面上貌似因为氧化物燃烧的关系而出现了黑色烟状杂质,稻盛随即毫不掩饰地做了产品不合格的结论。这位工程师自然四郁闷得不行,但经过稻盛解释也就释然了。没错,一件产品的好坏不是外观所能决定的,但是带有杂质的外观直接会让顾客看了第一眼之后就抛到一边,因为外观尚且不能保证过关,性能能好到哪儿去?更有甚者甚至会想到这是个态度问题,外观做的这么潦草,在内在价值方面又能有多上心…等等等等,所以正如某位先贤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稻盛和夫要的是完美的产品,要的是同类产品的标杆和范本,而不是一个参与者,他近乎偏执的严格要求最终使他的产品始终站在业界顶峰高度,所以他的成功绝对是必然的。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无论发展多少年始终都有改进的余地,无论哪个行业都会有领头羊和落后者,但不论做什么,我们心里都要有这样的觉悟:一定要做到最好!只有抱着这样的想法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有可能打出自己的天地。
这三点体会必会成为我今后生活和工作的指针,指导我不断前进,感谢公司领导推荐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干法一书无疑是一本体验稻盛哲学的经典,值得我们每个人反复读,细细读,用心读,而每再读一次必然都会有新的体会。很高兴今日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共同进步,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谢谢大家!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20
给自己一颗定心丸,让自己彻底的清醒,彻底的明朗前方的道路,以及行走的姿态。让自己的心,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从现在,从此刻。
你向神祈祷了吗?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感觉的伟大,都是那么卑劣的微不足道。稻盛和夫,如此简单朴素的话语,勾勒出一个不断奋斗,不屑世俗的身影。有多少种不可能,就有多少种奇迹。“年轻时的苦难,花钱也该买。”这句话太真实,太直白,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拥有这样的心态呢?“用格斗的气魄”,想想来自己曾经多么的轻狂的称自己气魄非凡,可真正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用格斗的气魄去完成的事情——。我不得不为之感到惭愧。不断地告诉自己,要活的精彩!平凡,非凡……丰富自己的生活,无论从工作上来讲还是从学习钻研的角度上讲,要精彩,就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喜欢这样的信仰,我相信,如果真的到了向神祈祷的时候,那么神也自会护之于臂膀。
现在满大街听到的统统是抱怨,无法想象如果这世界上没有抱怨,将会变成怎样。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努力的争取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在充分的自我放纵。如此无用功,却如此受青睐,可见这不是一个时代造就的。而是人类本身所带有的“高能量品质”吧。
做自然型人才,高调自己的目标,低调自己的姿态。悄悄地把愿望装进潜意识,用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创造非凡。开创一种与原来截然不同的新生活。干法,给我的冲动也好,野心也罢,但是它让我豁然开朗的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总有一种方式能成功,而这种方式能让任何人无差别成功。稻盛和夫,谢谢你的阳光。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21
本书从四个方面总结和分享了稻盛和夫先生一生的工作理念、工作经验,让读者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作?稻盛和夫指出:这是因为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心志、磨炼灵魂,也是对治“贪”、“嗔”、“痴”三毒的精进修行。
针对解决如何投入工作这个问题,稻盛和夫告诉我们:首先是要调整心态,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如何调整心态?则是要自我燃烧、卷起漩涡,主动成为工作中的核心人物。具体工作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什么?稻盛和夫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是:志存高远、定下目标;每天努力、持续进步;出色工作、追求完美;日积月累、锐意创新。这些经验和方法,是被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所印证了的正确哲学,稻盛和夫金针度人、倾囊而授,让读者受益良多。
稻盛和夫还用一个独特的方程式概括了本书宗旨:人生和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要成就一番事业,既需要有包括智能、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的“能力”,也需要对人生和工作充满火焰般的“热情”,更需要不厌辛劳、愿他人好、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的“正直”的“思维方式”。
《干法》不能被简单地误读为,“只要埋头苦干,经年累月就能成功”的鸡汤说教,它实际是“不能放弃对自我的人生责任”的信念。
稻盛和夫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与其杞人忧天为明天担忧,与其苦思冥想制定长远的计划,不如全力以赴过好每一个今天,抱着“无论如何也要让事业成功”这种强烈的愿望去把工作做到极致,用“极度”认真工作的态度来扭转人生命运——在浮躁的当下,这一思想无疑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稻盛和夫读后感 篇22
干法这本书,读起来我的感觉是非常的踏实,里面的很多内容与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成功学在根本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同样的内容在稻盛和夫的笔下,却是非常的自然,而心灵鸡汤,成功学大多让人感觉虚浮。
言归书上,干法,字面意思就是干事的方法,讲的是怎么做事,怎么做工作,应该是教授我们如何去做,品读完以后,回味一下,这本书更多的讲的是道这个层面的哲学,或者说,是建立在稻盛和夫先生工作观,劳动观这一哲学层面上的干事法则的。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做事先做人,只有先把人做好了,才能把事做的漂亮,做的完美。先生的那种对工作的态度,值得现在年轻人去学习效仿,现在年轻人工作虚浮的很多,一山看着一山高,不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工作,想的永远比做的多,在老一辈的人眼中,很难看得上现在年轻人对待工作的态度。
在先生看来,工作就是一种修行,一个磨砺自己心志的方式,所以说,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热爱甚至迷恋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以完美这种目标要求自己,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去挑战新的完美,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创新,一直行走在前进的路上,不原地踏步,更不倒退,虽然,或许身体上会劳累,但是每一次的精神收获的喜悦势必会将身体的劳累抹去,使自己身心更加健全,更加高尚!拜读完这本书,对于工作,我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