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
2、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黄宗羲》
3、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孙子兵法》
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汤显祖》
6、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洪应明》
7、讲论诗词,笑谈街市,学难似风里扬丝,一世常如此。——《关汉卿》
8、模棱气象,养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曾国藩》
9、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曾国藩》
10、两阵对圆,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罗贯中》
11、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曾国藩》
12、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曾国藩》
13、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14、村夫硬似铁,光棍软如棉。——《增广贤文》
15、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孝经》
16、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增广贤文》
17、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增广贤文》
18、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朱熹》
19、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冯梦龙》
20、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能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势必潜消。——《洪应明》
21、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众人以拂意为忧,而君子忧自快意中起。盖众人忧乐以情,而君子忧乐以理也。——《洪应明》
22、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李鸿章》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24、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罗贯中》
25、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罗贯中》
26、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国藩》
2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
28、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文天祥》
29、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道德经》
30、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纳兰容若》
3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洪应明》
32、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论语》
33、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新凉好个秋。——《辛弃疾》
3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
3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36、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
37、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罗贯中》
3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39、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孙子兵法》
4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
41、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于谦》
42、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增广贤文》
43、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汤显祖》
44、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冯梦龙》
4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
46、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曾国藩》
47、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48、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罗贯中》
49、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李清照》
50、积钱积谷不如积德,买田买地不如买书。——《增广贤文》
51、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
52、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曾国藩》
53、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曾国藩》
5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5、如花美眷,怎敌似水流年。——《曹雪芹》
5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道德经》
57、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朱熹》
58、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
59、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洪应明》
6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61、江山雨霁拥青螺,境界无忧乐最多。昔日英雄凝目处,岩崖依旧抵风波。——《罗贯中》
62、清风两袖朝无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
63、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64、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65、醉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洪应明》
66、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
67、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增广贤文》
68、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增广贤文》
69、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孙子兵法》
70、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增广贤文》
71、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曹操》
7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73、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张岱》
74、学人一骄便不能为学,所以第一要去“骄”字。——《谭嗣同》
7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增广贤文》
7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77、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增广贤文》
7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79、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80、世人皆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世间花迎鸟笑,尘世不尘,海亦不苦,彼自苦其心尔。——《洪应明》
81、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经》
82、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曾国藩》
83、悲哉梦仙人,一梦误一生。——《白居易》
84、找钱犹如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增广贤文》
85、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醒世恒言》
86、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罗贯中》
8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
8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
89、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
90、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曾国藩》
91、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曾国藩》
92、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
93、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谭嗣同》
9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
95、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
96、凡物皆有可观,若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苏轼》
9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
98、平日若无真义气,临事休说生死交。——《施耐庵》
99、夫心力最大者,无不可为。——《谭嗣同》
100、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曾国藩》
101、善化不足,恶化有余。——《增广贤文》
102、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103、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冯梦龙》
104、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罗贯中》
105、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
10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107、不能舍己,必将取人,取人必多怨,亡无日矣。——《冯梦龙》
10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109、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增广贤文》
110、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增广贤文》
111、造诣不尽者,天下之人品;读不尽者,天下之书。——《曾国藩》
112、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白居易》
113、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洪应明》
114、为人莫犯法,犯法身无主。——《增广贤文》
115、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蒲松龄》
116、月圆便有阴云蔽,花发须教急雨催。——《王实甫》
117、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吴承恩》
118、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施耐庵》
119、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曾国藩》
120、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121、红粉易妆娇态女,无钱难作好儿郎。——《增广贤文》
122、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曹雪芹》
123、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冯梦龙》
124、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道德经》
12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
126、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127、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28、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易经》
129、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
130、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曹雪芹》
131、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
13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
133、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曾国藩》
134、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135、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洪应明》
136、天欲令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增广贤文》
137、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
138、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曾国藩》
139、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2、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
8、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0、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1、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14、知而好问者圣倾,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1、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3、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24、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
2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9、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
30、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3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
3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3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3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3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40、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
4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42、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4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
4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4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4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51、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5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5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56、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5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
5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5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6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6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6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6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65、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66、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6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6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69、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0、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子的名言。为什么要学习老子名言呢?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
二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三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四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五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七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九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十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二)
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
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十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十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十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十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十五
物壮则老。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十六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十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十八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十九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二十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三)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十一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二十二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二十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二十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二十五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二十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二十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二十八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