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2. 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3. 莫撃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4.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5. 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6.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7.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8.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9. 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10.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11. 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12. 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13. 285.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14.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15. 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16. 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17.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18. 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19. 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20. 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21. 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22. 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23. 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24. 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25. 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26.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27.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28.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29.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30. 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31. 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32. 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33.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34. 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35. 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36.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37.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38. 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
39.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40.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41. 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42. 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43. 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44.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45. 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46.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47. 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48. 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49. 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50. 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51. 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52. 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53. 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54. 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55.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56. 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57. 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58.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59.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60. 众生界即诸佛界。
61. 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62. 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
63. 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64.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65. 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66.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67.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68.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69. 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70. 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71. 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72. 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73. 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74.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75. 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76. 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77. 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78. 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79. 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80.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81. 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82. 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83.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84. 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85.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86.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87.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88.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89.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90.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91.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92.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93.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94.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95. 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96.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97.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98.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99.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100.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1、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2、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3、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4、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5、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6、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7、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8、世间事无非是幻,世上人何必认真。
9、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0、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1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2、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3、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4、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5、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16、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7、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8、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9、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0、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21、培养兴趣,而不养成癖好;学习正直,而不学成古板。
22、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23、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24、有能力的人,处处给人方便;无能力的人,处处给人为难。
25、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26、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27、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28、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9、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30、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31、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32、有为法虽假,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法虽真,执之则慧光不朗。
33、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4、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35、要克服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36、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37、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38、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39、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0、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41、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42、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43、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44、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45、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46、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47、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8、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49、虽然你讨厌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50、为自己求解脱,还是没有忘掉“我”,真正想解脱的人,完全为众生,为度众生而成佛。
佛陀舍弃有限,故赢得了生命的永恒。放下有限,才能赢得无限。
众生能带给我们烦恼,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着相。
做工夫,最要紧是个切字。当知切之一字,不愁不到古人田地。
现在佛教的悲哀,就是把善巧方便,误会为究竟。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果实的职务很尊贵,花朵的职务很甜美;可是让我坚守叶子的职务,谦逊地奉献浓荫吧!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当你灼然彻见生命的属性时,同时你便也完成生命的觉醒了。
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淤的心灵,使众生离苦得乐。
永远别说这个世界没有给你机会。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科学带给我们方便,也让我们饱受痛苦,如:战争、污染、社会大乱。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人便要千句话。
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灵魂,都是善与恶的交战地。
莫让自己成为他人的负担。
在一个人固执己见时,很不能够接受那种开缘思想。
时光灭处命光微,到眼繁华转眼非。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汝归。
靠自净内心的力量证悟解脱,如同常人依靠自己的呼吸;靠外在的力量加持,如同重病人依靠氧气筒。
众生的思想是瞬息万变的,每天都在增加或减少,改进或懊恼,因此强烈的对抗,恶缘的对立,变成一种的习惯性的错觉,时间一久,这种错觉产生了很强而有力的批判力量,就会扭曲了事实的真相。
学佛是一件很踏实的工作,要往下扎根才能往上结果。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很多。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安分守己,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处世,及修行的根本。
外道者乐于知见,凡夫总是乐于执着自己的看法。
一枚硬币,放在眼睛前面,就遮住了所有的阳光。
没有分别心和执著心才是真正的苦行(悟必依智)。
大法师大名气,没有用的,要有真正大智慧大实力的人---这个才有用。
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佛教不是只有讲临命终的事而已,也是讲你此刻当下要如何去解脱现在的苦恼。
因为有空所以一切众生才能够成佛,没有空的思想,执著的修行永远没有办法成佛。
修大乘法要入门道,这个门道你弄不清楚,你跑到山上自己住十年二十年,你都不可能开悟,因为门路错误。
持戒、诵经皆要与本性相应,因为所有的经典都是为了开采你清净的本性。
法律是事后追诉,但伤害已成事实,因果是事先防范,能杜渐防微。
无我相是,事情成功便喜悦、功劳属谁无所谓。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闻恶,不可即嗔,恐为谗夫泄忿;闻善,不可即亲,恐惹奸人近身。
佛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修行人要离相才有道可说,着相的话,没有所谓的道。
人要拓展心胸包容一切,不与一切对立。
莫为小事顿足,而不为大事冲刺。
用本性来修行,一切境界不要受影响,这才是真正修行的人。
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法不离当处,在这每一念中,皆是你的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