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 《浪淘沙》
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 《王楼春》
3、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 ——欧阳修 《玉楼春》
4、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欧阳修 《长相思》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 《生查子·元夕》
6、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深深深几许。萧瑟寒烟,梧桐协细雨。楼前芳草自凝绿,行人更在天涯处。 远山漠漠不见树。花落潇湘,寂寞终黄土。皆道留春春不住,烂柯归来秋已暮。 ——欧阳修 《蝶恋花》
7、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欧阳修 《木兰花》
8、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 《浪淘沙》
9、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蝶恋花》
10、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蝶恋花》
11、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 《玉楼春》
12、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 《浪淘沙》
13、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欧阳修 《诉衷情》
1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蝶恋花二首其一》
15、樽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 《玉楼春》
16、把酒花前欲问君,世间何计可留春,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任是花好须落去。自古。红颜能得几时新!今岁春来须爱惜,难得。须知花面不常红,待见酒醒不见君。千片。不随流水既随风。 ——欧阳修
1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18、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欧阳修 《浪淘沙》
19、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并时。花枝难似伊。 玉如肌。柳如眉。爱著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欧阳修 《长相思》
20、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欧阳修 《诉衷情》
21、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欧阳修
22、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欧阳修
23、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欧阳修 《玉楼春》
24、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欧阳修 《蝶恋花》
25、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 《伶官传序》
26、人在舟中便是仙 ——欧阳修 《采桑子》
27、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欧阳修 《诉衷情》
28、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欧阳修 《玉楼春》
29、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蝶恋花》
30、经年种花满幽谷,花开不暇把一卮。 人生此事尚难必,况欲功名书鼎彝。 深红浅紫看虽好,颜色不耐东风吹。 绯桃一树独后发,意若待我留芳菲。 清香嫩蕊含不吐,日日怪我来何迟。 无情草木不解语,向我有意偏依依。 群芳落尽始烂熳,荣枯不与众艳随。 含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 盛开比落犹数日,清樽沿可三四携。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春风有意艳桃花,桃花无意惹诗情。 ——欧阳修 《四月九日幽谷见绯桃盛开》
31、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 《玉楼春》
32、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33、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欧阳修 《南歌子》
34、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欧阳修 《采桑子》
3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踏莎行》
3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 《醉翁亭记》
37、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欧阳修
38、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撙其贫贱。 ——欧阳修
39、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敬免,贪者不可以敬得也。 ——欧阳修 《唐华阳颂》
4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
41、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欧阳修 《宿云梦馆》
42、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欧阳修 《蝶恋花》
43、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欧阳修 《木兰花》
44、棋罢不知人世换,酒阑无奈客思家 ——欧阳修
45、谁羡骖鸾 人在舟中便是仙 ——欧阳修 《采桑子》
46、"《长相思》 欧阳修 花似伊 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 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欧阳修 《长相思》"
4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48、古人相马不相皮,瘦吗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欧阳修
49、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欧阳修 《浪淘沙》
50、桃花无语伴相思 ——欧阳修
附加阅读:欧阳修人物总体评述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致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其中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亦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亦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其中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的`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正是欧阳修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才有了曾巩、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欧阳修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
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来就有
古代名言警句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出自于:罗大经《鹤林玉露》
2、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出自于:《格言联璧·处事》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于:《周易·乾·象》
4、志不强者智不达。——出自于:《墨子·修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出自于:《荀子·劝学》
6、志当存高远。——出自于:诸葛亮《诫外生书》
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出自于:《荀子·儒效》
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自于:《训俗遗规》
9、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出自于:陆游
10、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出自于:《增广贤文》
1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出自于:《论语》
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于:老子
1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于:老子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论语·颜渊》
1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出自于:《屈原·涉江》
1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于:《国语》
1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出自于:陆游《病起》
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于:杜甫《望岳》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于:《论语·子罕》
2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于:《荀子·劝学》
2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于:《吕氏春秋·诚廉》
22、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出自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2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出自于:鲍照《代出自于蓟北门行》
2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于: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25、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出自于:魏徵
26、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出自于:《练兵实纪·刚复害》
2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于:曹植《白马篇》
28、有志者事竟成。——出自于:《后汉书·耿列传》
2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出自于:诸葛亮
3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出自于:《庄子·渔夫》
3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出自于:刘备
3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于:屈原《离骚》
3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出自于:《礼记·礼运》
3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出自于:屈原《卜居》
35、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出自于: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3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于:顾炎武
37、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者。——出自于: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8、命为志存。——出自于:朱熹
3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出自于:苏轼
4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于:《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4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出自于: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2、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于:韩愈《进学解》
4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出自于:曹植《赠白马王彪》
4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4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于:《左传》
4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于:《孟子·公孙丑》
4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于:《论语》
4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自于:老子
49、满招损,谦受益。——出自于:《尚书·大禹谟》
50、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出自于:《诗经·小雅》
51、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出自于:《论语·微子》
52、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于:《左传》
5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于:《论语·公冶长》
5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出自于:《孙子兵法·军争》
5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于:《管子·权修》
5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出自于:《尚书》
5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于:《左传》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于:《论语·子罕》
5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于:《周易·乾·象》
6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于:《左传》
孟子的名言与赏析1
01、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子学说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广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以至仁伐不仁,决不至于让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对国家来说,奉行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孟子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0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释义】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孟子学说认为有仁德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当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天下,这样就是推行仁政,由类似尊老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03、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子与邹穆公一段对话中的一句。当时,邹国与鲁国边境发生械斗。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地方官员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而不去救助的行为,太可恨了。你说怎么办?”孟子回答说:“灾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几千人,而你的粮仓里、府库里却装得满满的。地方官员却没有一个来向你汇报,对老百姓这种严重饥荒情况,还说形势大好。这些地方官员的行为,就叫做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人民在危难时得不到官府的救济,现在才有报复的机会。所以只要你行仁政,关爱百姓,百姓自会爱护他们的长官,而愿为之效死了。”
0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是个胸怀宽广的当代大儒。他长期周游列国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要在天下实行仁政,要统治者保民爱民,与民同乐,实现天下统一。《孟子·公孙丑下》里记载他的话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正是有这种心胸,他才能对推行仁政孜孜不倦,即使身处厄运困境,也不改变志向理想。
05、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释义】(圣人)出自于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出于众人。
【赏析】这是孟子对孔子的崇高礼赞。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伟大)于孔子也”。并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06、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当今之世(如果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还能有谁呢?
【赏析】这是孟子的宏伟抱负及自信之语。孔孟二人均有治世忧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确自己迫切希望参与治理天下国家的抱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他独特的历史观。他认为从周文王、武王开国距今已七百多年了,应该有圣王出现,而自己能当“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类的人。所以他说:当前,如果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如果天意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07、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社会有分工,)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
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被别人管理。
【赏析】这是孟子批判农家学说的话。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贤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国君及在上位的人应当同农民一道种田,才能吃饭;自己煮饭,同时管理国事。
孟子反对这种观点,揭露了这种观点的许多荒谬可笑之处,阐明其事实上的不可能,从而正面阐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0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丈夫。
【赏析】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修养仁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目标,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都不能改变理想和节操,这才是大丈夫。
0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违背了这些要求和规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顺应这些规则,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圆规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句哲言现在已经转化为成语了,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释义】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赏析】孟子学说认为,开口闭口都非议“礼”和“义”的人,就是所谓的自暴;自身不能坚守“仁”的`信念、遵循“义”的规范,就是所说的自弃。这个提法和我们今天的“自暴自弃”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脱离与理想、志向、情趣的关系。
1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人们的共同缺点就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赏析】一个人应该性格内敛、品德谦虚才好。爱好仁德的人,有志于修养德行的人,绝不会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而那种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只要有一丁点收获,就开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对这种人非常不满,极力讽刺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努力学习,昼夜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唯善是从,谦虚谨慎。孟子对他们这一类人是崇敬的。
12、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出处】《孟子·离娄下》
【释义】爱说别人的坏话,该知道有什么样的坏结果吧?
【赏析】这是孟子劝诫人言人之恶,必遗后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论,一个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欢别人背后议论的,报复就是必然的了。庄子说:“灾人者,人必反灾之。”就是这个道理。
13、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处】《孟子·万章下》
【释义】交友啊,是结交他的好品德。
【赏析】孟子认为交友之道,贵在结交其德。因此交友时就不应考虑对方的权势,而应该考虑对方的品德,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认为朋友是五伦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际关系。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讲“以友辅仁”,是说朋友是来辅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1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长的东西)只有一天曝晒它,却有十天冷冻它(也不能生长的了)。
【赏析】孟子劝诫人不论进德修业,均需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绝不能时作时辍,甚至一作十辍,一进十退,亦即俗谚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工作时间少,而嬉游、闲散日子多,如果这样,必将一事无成。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就放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牺牲生命而求取正义。
【赏析】君子一切以仁义为指归,只有仁义道德才能让他真正动心。所以,在危及道义的时候,君子舍生取义。生命对于道义而言微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义,生命只不过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一点意义都没有。故而,在生死义利之间如何取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之高下,确实应该慎重。
1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
【赏析】这是孟子的名言。他认为就个人来讲,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就国家来讲,国内若无尽忠竭智的辅弼大臣,国外又无敌国外患可担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难将至,则国恒亡。由此可见,忧患意识强而又能艰苦奋斗,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壮大;而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衰亡。这便是历史的演变法则。
17、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释义】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们成才,这是人生的第三种乐趣。
【赏析】孟子所说的“三乐”,是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种乐趣,均是“为人之乐”:一为天伦之乐,一为做有“一身正气”之人之乐,一为做人师之乐。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为人师之乐,更是人生中一种深层次的快乐。他认为君子的这三种人生乐趣,超过于称王于天下的乐趣。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困厄不得志时就独自修炼保全好自己,显贵得意时就使天下都得到好处。
【赏析】这是传统儒家学派的修身思想。历史上,中国的士大夫经常以此自励,要求从自己做起,努力寻求内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而弘扬仁义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熠熠闪光的人格,引领着新时代的读书人去寻求人格的完善。
1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赏析】这句话中的“书”,今天已经变得广泛起来,并不专指《尚书》。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求其中的真义,为了给现实人生服务。如果完全相信书上讲的,让书牵着鼻子走,成了书的奴隶,成了“读死书”。所以,读书不仅要能读进书里去,还要能读到书外来,要理论联系实际。
20、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释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爱之心和人合起来说,便成为做人之道。
【赏析】孟子在这里把仁爱之心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仁与不仁之分。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所以“仁”,是为人而存在,人,离开了“仁”,便近于禽兽;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实行和体现。因此,仁与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孔孟学说的目的,不外修己治人,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个人说,要作仁人志士;就治国说,要行仁政,即德政,这一切都以“仁”为基础,并弘扬它。仁,是儒家学派学说的核心。
孟子的名言与赏析2
(1)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4)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6)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8)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10)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1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12)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14)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15)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拓展阅读:孟子的故事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轲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轲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母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母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轲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母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轲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