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公开课教案
设计理念:
《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为了让这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始终围绕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咏三叹,咏叹到底。在品读全诗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诗意、想象诗画、品读诗情、写出诗感,引导学生读出诗的三种境界,即读出“诗中之画”、“诗中之情”、“诗外之意”。并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名句为情感主线,反复品读、回环玩味,让祖国的经典文化和人类的美好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前交流:
1、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很温馨的话题。(板书:mother)这个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这个单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吧。
出示:(齐声诵读)
“M-more”:母亲给予我的太多太多; “O-old”:母亲却在慢慢变老;
“T-tear”:母亲曾为我拭去串串泪珠; “H-heart”:母亲有金子般纯净的心灵;
“E-eye”:母亲有爱意盈盈的眼神; “R-right”:我想对母亲说:祝您永远健康、幸福!
把这些字母拼起来后,就是我们最亲爱的母亲-mother!把这些含义连起来,就是一首母亲的赞美诗,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诵读。
教学过程:
一、顺势导入,揭示诗题
1、引出课题:其实,对母爱的赞美,是没有形式和时间之分的,人们总是有感而发,自然流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你们知道“游子”是指什么吗?在本文是指谁?“吟”又是指什么?
2、初读全诗:这首诗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读,一起来读读。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就想起了进京赶考,临行的情景。于是他就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二、朗读诗文,意境交融
1、朗读名句:在这首诗里,有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后来一直被人们吟诵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里的'“晖”是什么意思?
请你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反问句式、肯定句式、感叹句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句诗表达的是反问的语气,你能把读出这种反问的语气吗?(可以引导学生用反问的句式问自己、问老师、问同桌,反复吟诵这句诗。)
2、朗读临行前的诗句: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请孩子们读读前四行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这四行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
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吧。(希望再密一点,让儿子早点回家;还要再缝得密实一些,再结实一些。母亲的心情多么迫切啊!巴不得儿子早点回来。)
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
(2)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同学们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诗人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小草,“临行密密缝”仅是母爱的缩影。现在,你们就是孟郊,你们想一想,还因为哪些原因让你觉得无法报答母亲?(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2、学习〈游子诗〉:你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现在我们走进孟郊另一首《游子诗》。屏示并齐读:
游子诗
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你们知道萱草是什么吗?在古代,不少游子远行前都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亲的思念之情。
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母亲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个性品读《游子诗》。你说,母亲对儿子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刚才,我们从〈游子吟〉中,读出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又从〈游子诗〉中,读出了儿子行天涯,母亲“依堂门”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读诗的第一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中之画。板书:诗中之画。
4、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副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前,引读《游子吟》;远行后,引读“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等;或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等;或想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等。鼓励学生自由、个性的表达与诵读。)
6、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刚才,同学们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诗里,把自己的心放进诗里,让人感觉,你不是在读孟郊的诗,而是在读自己的心声。不知不觉,你已经达到了读诗的第二重境界了,读出了诗中之情。(板书):诗中之情。
四、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1、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那就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2、抽生交流。同学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 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
3、小结:老师从你们的吟诵中,终于听到了读诗的第三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外之意,(板书)。你们读的是孟郊的《游子吟》,老师听到的却是你们对自己母亲的款款深情,
五、总结延伸,丰富内涵
1、感受名句的影响:同学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份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宋代大文豪苏轼这样评价《游子吟》:“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说明孟郊的诗都是肺腑之言,感人肺腑!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
2、交流名句的运用:今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想想在哪些情况下也可用上了这句话?
3、引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
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明年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在〈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结课: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首诗里,再次吟诵《游子吟》。
板书: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诗中之画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诗中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外之意
拓展阅读:《游子吟》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诗歌1
烟花乱纷纷,散了游子心。
红尘冷相对,母唤游子归。
雾隐不见月,遥思妻儿眠。
风摇灯影颤,孑孓望空叹。
书中翻历史,人生烟云里。
功名与利禄,对酒当歌处。
得意伴失意,谈笑江湖气。
荣辱几十年,淡隐尘嚣间。
春助事业
忙里不觉春来早,
柳戏春鸟。
雨水过了。
春风乱摆小蛮腰。
事业乍好心飘飘,
岂可性傲。
春醉志高。
且看江山竞妖娆!
春暖人间
春风轻剪细雨丝。
雪消融,
柳青长堤。
叶举花蕾冬去矣,
风欢聚,
初春里。
池边客吟春柳句。
叶散在,
春水花泥。
指下键盘敲雁字,
桃儿欢,
人也媚。
赠事业上一朋友
寒冬苦渡春上头。
脚轻盈,
好时候。
忽然扯得袈裟走,
寒浸春风瘦。
高山流水共携手。
子期迎,
伯牙留。
珍惜身后一路柳,
共赢江山秀。
游子吟诗歌2
是谁背上了厚厚的行囊开始远行漂泊流浪,
是谁满怀思念惆怅的身在异乡;
烈日下你挥汗如雨、汗流浃背却幸福的说:为了我挚爱的家人我愿意!
黑夜里你却一个人默默独自承受疲惫与孤伤。
是啊!这就是我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
憨憨的笑,踏实的痴是我们永不改变的本色。
别说我们脏!请你们看看那一栋栋崛起的高楼与瓦墙。
别言我们贱!请你们想一想虽然岗位不一样,
但都是为自己的的幸福而忙。
别总是站在高处看我们,其实我们大家都一样,都是娘生父母养。
别总是讥笑讽刺的说:一群土老帽、乡吧佬,我们会淡然一笑,
因为我们拥有着自己的天堂。
讥笑讽刺别人的人其实才是最大的小丑,
因为他们永远看不到自己肮脏丑陋的内心。
这就是我们一个平凡的游子!
一个默默无闻付出的游子!
游子吟诗歌3
如梭的岁月闯入年节
他乡的游子归心似箭
回家的渴望装满心房
团圆的景象与天同长
一年的等待不再遥远
回家的行囊安放床上
时间的嘀嗒敲击无眠
回家的念想爬满胸腔
买一张车票千辛万苦
回家的道途千里迢迢
匆忙回家能团聚几天
游子的心中痴心一片
回家,是留念家的暖
回家,是品尝年的味
回家,是分享心的甜
回家,是拥抱爱的香
回家托起了团圆的梦
团圆,是沉醉于与亲人欢聚的温暖
团圆,是爱与被爱交织幸福的浪漫
团圆,是让孤独的灵魂拥抱生命的巢
团圆,是让孤单的心停靠在爱的港湾
团圆搭建了回家的桥
火车的长笛吹出心动的激越
和着九曲山川的晚霞欢歌飞旋
蜿蜒的车轨抛下异乡的劳顿
载着满满的笑容和真诚的祝愿
陌生的眼睛洋溢着企盼的眼神
温婉的面孔铺满了每一节车厢
飘飞的细语东西南北海阔天空
把风姿卓越的背影送达眷念的故土
熟悉的脸庞飘动在眼前
甜美的声音萦绕在耳畔
亲人的温度让久违的笑脸如花绽放
欢快的气氛驱赶了忙碌奔波的.疲惫
情丝缕缕,年味绵绵
亲人的笑面恬适着身心
欢歌阵阵,璀璨绵延
爸妈的慈祥缱绻在心间
美酒飘香,举杯同庆
丰盛的晚宴喂饱了双眼
鞭炮隆隆,烟花烂漫
缤纷出一个羊年的春天
辞旧迎新,声声祝愿
你言我敬,陶醉心田
一元复始,二龙腾飞
三羊开泰,四季平安
五福临门,六合同春
七星高照,八方来财
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百事可乐,千事吉祥
万事如意,亿兆一心
普天同庆,太平盛世
国富民强,声声如许
温馨的寄语长出了春天的绚烂
把游子的每一个愿望种进了梦里面
游子吟诗歌4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这首诗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母爱;难点为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对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此诗并不具有特别的难度,难在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生活体验,很难透彻诗人“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醇厚情怀。因此,学习本课,应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情促读,以读悟情,由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关于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议,对于本首古诗的教学,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资源整合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读写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3分钟)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7分钟)
1、初读全诗,做到正确、流利
2、听课文录音范读,再读,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2分钟)
1、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慈母对儿子的关爱的?找出来,读一读。
2、展开想象,适时朗读
①读着诗句,看着插图,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
②母亲心里会想什么?她还会担心什么?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远行,半夜醒来,蒙胧看到鬓发斑白的老母亲在微弱的小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你密密缝制着衣服,你的心中会怎样想呢?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
4、指导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加强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受到熏陶,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8分钟)
出示孟郊另一首 《游子诗》。
1、诵读交流: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诵读《游子诗》和《游子吟》)
设计意图:《游子诗》适时的拓读,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8分钟)
1、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感受名句的影响,交流名句的运用(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作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2分钟)
1、学唱这首诗,在母亲节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和歌曲,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与超文本进行对话,让网络提供的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继而学生在音乐声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
二、以读代讲,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扩大课堂的容量。
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
游子吟诗歌5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认识前倚音,并学会演唱。
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以为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课本22页的图片(,清同学们告诉老师,在这幅图片上描绘了什么?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棒,这幅图片啊,主要描绘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缝衣服的场景,图片上的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游子吟》。了解古诗创作背景:《游子吟》是孟郊50岁任粟阳时写的,诗人此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亲,回想自己20年来为谋求出路而颠沛流离四处漫游,如今虽结束了游子生涯,可以迎接母亲同享天伦之乐,但母亲一生操劳、养育和教导之恩,岂能报答得了!于是诗人吟唱了这首送给慈母的颂歌。
二、吟读古诗,体验母子情。
1、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
2 、 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游子吟》。
、 “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它表达了什么意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含义。
师: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此,细针密线把衣服缝的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象小草似的的儿女,怎么也报答不了春天阳光般伟大的母爱。(谁说做儿子的这颗象小草一样稚弱的孝心, 能报答得了母亲像春天阳光一样的慈爱呢? 其中,“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比喻父命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4、师:“大家对这首古诗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将它吟诵。”再次深情地朗诵《游子吟》。
三、 导学训练,唱出母子情
1 、范唱歌曲
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的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也同样被打动。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为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一首动听的歌曲。请听…….(课件出示歌谱,范唱)。
2 、 再听歌曲,用哼鸣跟唱。
3 、 用wu轻声哼唱歌曲。
4、 前倚音教学
①、师:在这首歌的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我们之前很少见到的音符呢?(引出前倚音) ②、师:前倚音像什么?它应该怎么唱?(教师示范)
师:像是妈妈牵着自己的孩子,紧紧挨在一起时的样子。
③、师:让我们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出来吧。(学生用圆圈圈出所有前倚音)我们把它们唱一唱,唱时要注意,两个音应该紧紧相连。
④、师:谁来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因为要体现母子情)
师:既然前倚音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一定要把它唱得更好,对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唱唱前倚音。
⑤、学唱歌词
a、范唱,在心里默唱歌词。
b演唱歌曲。
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这是一首表达母子深情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来唱呢?(深情地) 师:那就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这首歌。
四、 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1、师示范,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老师有加上优美的动作,有感情的演唱唱歌曲。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对妈妈的感情,还有什么更加好呃舞蹈动作能够融入歌曲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歌曲拓展。
学唱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想?
妈妈都为你做过什么?你为妈妈又做过些什么?妈妈是怎样爱你?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呢?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游子吟》这首歌,并且还为它编上了舞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母亲节的时候能够为自己的母亲献上这个节目,表达一下你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游子吟》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游子吟》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为了让这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始终围绕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咏三叹,咏叹到底。在品读全诗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诗意、想象诗画、品读诗情、写出诗感,引导学生读出诗的三种境界,即读出“诗中之画”、“诗中之情”、“诗外之意”。并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名句为情感主线,反复品读、回环玩味,让祖国的经典文化和人类的美好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前交流:
1、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很温馨的话题。(板书:mother)这个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这个单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吧。
出示:(齐声诵读)
“M-more”:母亲给予我的太多太多; “O-old”:母亲却在慢慢变老;
“T-tear”:母亲曾为我拭去串串泪珠; “H-heart”:母亲有金子般纯净的心灵;
“E-eye”:母亲有爱意盈盈的眼神; “R-right”:我想对母亲说:祝您永远健康、幸福!
把这些字母拼起来后,就是我们最亲爱的母亲-mother!把这些含义连起来,就是一首母亲的赞美诗,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诵读。
教学过程:
一、顺势导入,揭示诗题
1、引出课题:其实,对母爱的赞美,是没有形式和时间之分的,人们总是有感而发,自然流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你们知道“游子”是指什么吗?在本文是指谁?“吟”又是指什么?
2、初读全诗:这首诗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读,一起来读读。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就想起了进京赶考,临行的情景。于是他就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二、朗读诗文,意境交融
1、朗读名句:在这首诗里,有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后来一直被人们吟诵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里的“晖”是什么意思?
请你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反问句式、肯定句式、感叹句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句诗表达的是反问的语气,你能把读出这种反问的语气吗?(可以引导学生用反问的句式问自己、问老师、问同桌,反复吟诵这句诗。)
2、朗读临行前的诗句: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请孩子们读读前四行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这四行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
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吧。(希望再密一点,让儿子早点回家;还要再缝得密实一些,再结实一些。母亲的心情多么迫切啊!巴不得儿子早点回来。)
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
(2)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同学们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诗人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小草,“临行密密缝”仅是母爱的缩影。现在,你们就是孟郊,你们想一想,还因为哪些原因让你觉得无法报答母亲?(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2、学习〈游子诗〉:你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现在我们走进孟郊另一首《游子诗》。屏示并齐读:
游子诗
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你们知道萱草是什么吗?在古代,不少游子远行前都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亲的思念之情。
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母亲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个性品读《游子诗》。你说,母亲对儿子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刚才,我们从〈游子吟〉中,读出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又从〈游子诗〉中,读出了儿子行天涯,母亲“依堂门”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读诗的第一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中之画。板书:诗中之画。
4、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副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前,引读《游子吟》;远行后,引读“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等;或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等;或想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等。鼓励学生自由、个性的表达与诵读。)
6、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刚才,同学们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诗里,把自己的心放进诗里,让人感觉,你不是在读孟郊的诗,而是在读自己的心声。不知不觉,你已经达到了读诗的第二重境界了,读出了诗中之情。(板书):诗中之情。
四、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1、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那就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2、抽生交流。同学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 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
3、小结:老师从你们的吟诵中,终于听到了读诗的第三重境界,那就是读出了诗外之意,(板书)。你们读的是孟郊的《游子吟》,老师听到的却是你们对自己母亲的款款深情,
五、总结延伸,丰富内涵
1、感受名句的影响:同学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份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宋代大文豪苏轼这样评价《游子吟》:“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说明孟郊的诗都是肺腑之言,感人肺腑!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
2、交流名句的运用:今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想想在哪些情况下也可用上了这句话?
3、引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
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明年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在〈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结课: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首诗里,再次吟诵《游子吟》。
板书: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诗中之画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诗中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外之意
拓展阅读:《游子吟》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