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垓下之围的名言名句 正文

垓下之围的名言名句

时间:2024-09-29 23:27:22

1、百家宗师,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际遇。前半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七十多岁仍一事无成;后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图,伐商灭纣,兴周八百年之基业。子牙追往古而知来今,通古今之变,知胜败之势,晓民众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术,为文王、武王之师,倾商立周,兴周盛齐。救民于水火,为后世开创了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势而下,被尊为武圣,太公兵家宗师,堪称当之无愧的千秋军师第一人!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商朝末年人。华夏族,东海上人(今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

2、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

勾践的军师。计策有:勾践入吴时让勾践尝粪表忠;用色情间谍西施计除伍子胥;熟稻种献夫差(和文种一起);代勾践赐死夫差。勾践存越灭吴称霸的最大功臣。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

一身布衣,范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

3、谋天下如烹小鲜——兴汉三杰之首张良

张良善谋大计,不为眼前假象所迷,一针见血,拨云见雾。尤其可贵的是,他能不为个人情感和好恶所宥,谋无私念,奇策出,而天下众生安。定国抚邦如烹小鲜者,古有几人?张良堪称个中妙橱。假托神道以遁身,超然物外以君臣相残,韩信之死,可以略窥张良之神算也。

汉初三杰之一,世称谋圣。计策有:鸿门宴助刘邦脱身;韩信拥兵求封齐王时对刘邦的提醒;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城父(亳州城父镇)。一说西汉城甫(今襄垣县)人。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图谋恢复韩国,从事抗暴活动,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未成。后更姓换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他聚众起兵反秦,后归刘邦,成为刘邦重要谋士之一。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兵败彭城,张良建议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提出不立六国后代;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天下平定后,由于出身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刘邦与群臣纷纷想要回河南洛阳建立都城。张良主张建都长安(咸阳城东南方),原因是此地能掌握关中与函谷关,免除关东战事纷扰。同时,长安兼具四川财富与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正是“金城千里”。刘邦闻后依张良主张,建都长安。项羽死后不久,汉朝确立,但却迟迟未论封行赏,同时刘邦在宫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议论,他询问张良臣子在商讨何事,张良回答道因为迟迟未封赏,臣子正在讨论如何造反。此话使得刘邦大为紧张,进一步询问当如何解决,张良问刘邦:“主公最痛恨谁?”刘邦答:“雍齿,因他经常讥辱我。”张良说:“请主公立刻重赏雍齿”,刘邦立即照做,此事传开后,众臣皆认为连主公最痛恨的雍齿都能获赏,想必自己也不会过差,因此打消造反念头。汉高祖宠爱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之子为太子,皇后吕雉向张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刘盈,张良告诉吕雉,请天下四位名高德重的长者商山四皓共劝刘邦,即可打消高祖废立之意,事后确实奏效。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4、羽扇纶巾智多星——诸葛亮

诸葛亮其人,古今中外,闻名遐尔。诸葛亮其名,简直就是民族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的典范。他是军事战略家,一生戎马倥

刘备军师和丞相。计策有:联孙抗曹三分天下(即隆中对),曹操当时已击灭袁绍统一北方,孙权内部也有献土归降的主张,刘备仍不但兵败无寸土地盘,曹操席卷江南统一天下几成定局。诸葛亮出使东吴使孙权认可刘备(光杆刘备有谈判的资格)并坚定孙权抗曹决心(孙刘联盟必胜,曹操必败,孙权收益大于归降;不联合刘备很可能失败),最终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空手套白狼获得荆州这块地盘。成为三国的雏形。这里再扯远一点,可能有人说,刘备夺益州身边的军师是法正而不用诸葛亮,并以此来否定诸葛亮的首席军师地位,我觉得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知道刘备非荆州士族,诸葛亮是荆州的女婿,只有诸葛亮才能稳固荆州,保有该地,刘备身边(主要是: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等)具有行政治理能力的人只有诸葛亮(法正在荆州不具备人脉优势),所以刘备不可能将诸葛亮带上。其实诸葛亮的作用在刘备这里只能即作张良又作萧何来用。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

5、“春秋第一相”——管仲

齐桓公春秋首霸的军师和丞相。计策有:尊王攘夷,在春秋时代,周王对诸侯已失去约束力,华夏已群龙无首,外有四夷入侵,内有各国纷争,管仲此计占据道德优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首创者。后来的秦末项梁(立楚怀王)、三国曹操(挟汉献帝)、唐朝李渊(立隋恭帝)、五代朱温(挟唐昭宗)、明朝朱元璋(臣服小明王)等等,都是复制管仲的创意。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

6、中唐最杰出的谋略家——李泌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肃宗、代宗和德宗的顾问。在安史之乱以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他深谋远滤,全局在胸,自觉地避开祸端。他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安定边缘地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李泌,字长源,唐朝中叶人,自幼时以“奇童”得唐玄宗赏识,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间四落四起,终位至宰相,积功累封邺县侯。李唐江山遭安史之大劫而能不易姓变色,实倚仗两人之力:外,武倚郭子仪东征西讨;内,文仗李泌运筹帷幄。李泌不但在军事上出谋划策,以智力决胜千里之外,以复长安、洛阳两京,平定安史,居功卓著;而且于当时李辅国、元载等权佞横行无忌之时,为朝廷选荐、保全了一批将帅,中唐名将韩晃、李晟、马燧等,舍李泌则难建功立业。至于处理与李唐中兴至关重要的同回鹘、吐蕃等异族关系,李泌献言建策,为当时李唐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其他如兴屯田、定人事、开财源等,李泌也无不与之,多谋善断,屡见奇效。以一身而胜任总长、外长、财长数职,此为李泌功之奇。李泌之奇,更奇在对皇帝家务的全面无忌的介入。皇位之醉人迷人,不仅卧榻之侧,不容外人酣睡,即使父兄妻子,也在“闲人莫入”之列,属于警惕整肃对象。但就皇帝而言,却视之为“家务”,“此朕家事,何豫于卿?”在外臣,则因其高度敏感而往往袖手旁观。名将李*在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时,态度就极为鲜明:“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但历史上,因皇帝“闹家务”而骨肉相残,导致政局大动荡甚至皇朝崩溃的事例不知凡几。当李泌之时,朝廷之脆弱,实在已容不得再祸起萧墙。李泌以其耿耿忠心,过人才智,当仁不让地充当了皇室调停人,竭力修补因肃宗自立而与玄宗间发生的隔阂对立,苦苦维护肃宗父子间的正常关系,为阻德宗废立太子;甚至甘冒杀身灭门之风险,谏争肃宗宠立张后。于中唐内忧外患之际,朝廷能维持政局的基本稳定,李泌功莫大焉。

李泌之奇,还奇在他同皇帝之间奇迹般的君臣关系。李泌曾对肃宗自陈有“五太”:“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与肃宗、代宗、德宗三帝,李泌始终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与肃宗“出陪舆辇,同榻而寝”;李泌不荤不娶,代宗强使其娶妻食肉;对德宗则指其为

这样一位奇士,却为历史尘封良久。

7、半部《论语》治天下——佐国良辅赵普

“臣有《论语》一部,半部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谁能想到,对宋太宗道出如此经世的人,若干年前只是一个读书不多的司法小吏。史称赵普贵为国卿,亲若家相,沉厚多智,善断大事。从其三起三落、长达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可略窥忠君佐国之道。一部《论语》,外加一副犯颜直谏的牛脾气,便成就一代开国名相。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学问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

赵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乡村教师。公元956年,为了争夺淮南江北地区,后周大将赵匡胤率领大军与南唐守军在滁州打了一场恶仗。由于得到了赵普的帮助,赵匡胤大获全胜,为他日后的帝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从此以后,赵普便被视作心腹,如影随形地追随赵匡胤建功立业。宋朝建立后,赵普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又辅助宋太祖统一了南中国。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赵普一生先后三次做宰相,这在宋代并不多见。按理说,赵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颇受倚重的开国元勋,只须照章办事即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可是,赵普的仕途却一波三折,并不顺利。概言之,赵普的后半生是:因专横跋扈而受制约、因贪图钱财而受猜忌、因不学无术而受轻蔑、因结党徇私而遭罢黜。就其秉性来说,来自大臣的不满,来自皇帝的约束、猜忌,甚至是罢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对他的轻视。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一句牢骚不平之语。

宋初君臣认为,鉴于五代时期“大者称帝,小者称王”、“群犬交吠”般纷乱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镇拥有重兵,不受中央节制。而要避免宋朝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就必须“兴文教,抑武事”。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还迅速恢复和完善了科举

相形之下,赵普的学力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太祖曾多次向赵普问及前朝制度,他都无以对答。最使赵普难堪的一件事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经过是:“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曰:‘尔怎得及他!’韩王经宿不敢洗”。这段话出自赵绍祖《读书偶记》,《宋史》卷三《太祖本纪》也记载此事,却多有不同,言太祖还说了一句话:作相须读书人。分明是说,你赵普并不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读书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来,赵普后来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8、神机妙算天地间——刘伯温

刘伯温,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就学识渊博,“通古今之变”。初时效力元朝,后因不满其腐朽统治,从而走向反抗,为大明江山创立出谋划策,立下不朽功勋。他为官清廉,一贯反对贪官污吏,主张廉洁奉公。他性属倔强,不畏强权,不阿权贵,在政治派系斗争中他努力超脱,洁身自好,超然物外,可像他这样神志过人的人也终难逃小人的陷害,以至饱恨而终。

刘基,就是通常所说的刘伯温。明太祖军师。计策: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其实对于刘基在三大文臣中殿后(李善长汪广洋刘基),已经说明了其对于朱元璋开国的重要性要次于上面的二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伯温在中国民间的人气极旺。民众心目中的刘伯温,是清官的代表,智慧的化身,人民的救星。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还是个风水大师、高道神仙。 明代杨守陈称赞刘基:“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

刘基是中国非常特殊的人物,刘基已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符号。

9、和尚军师——“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若隐若现,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宣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又策划兵变,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诚却敌,在成祖朱

明成祖靖难之旅的首席功臣。计策有:坚定朱棣造反决心早作打算(其一、其实朱棣是有反心的;其二、建文帝即位就立刻削藩。)挫败建文帝的以快打慢;在四年的靖难关键时期(当时朱棣军已出现僵持时)提醒朱棣直捣南京。朱棣的军事才能和姚广孝的军事谋略是朱棣造反成功夺位的关键。这里扯远点,在看田中中国武将列传前我很纳闷:怎么么列有张良和姚广孝两个军师,后来看了正文才知道其实是因为两者对刘邦和朱棣夺得天下有着不亚于开业首将的功绩。

姚广孝,长洲人(祖籍福州长乐),为大名赫赫的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姚氏的后裔,生于1335年,出生乱世的他从小好学,擅长吟诗作画,十七岁出家,取名道衍。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精通阴阳术数。交际广泛,与文学家宋濂、杨基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二十三年(1363)于径山从愚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

因为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10、六出奇计 刘邦智囊军师——陈 平

刘邦军师。计策有:鸿沟之约后让刘邦废约攻打项羽;反间计除项羽军师范增白马登之围中帮刘邦脱身;伪游云梦擒韩信。陈平虽然重要性不及张良,但对于刘邦称帝初期消灭异姓王稳定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陈平(?-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汉文帝时,曾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曾先后受封户

陈平,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见异姓诸侯王)诸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见汉文帝刘恒)。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

其他,像赵普(延续后周的先南后北方针及稍释开国功臣兵权)、范文程(虽是连乾隆认可的贰臣大汉奸,但他的及时入关与李自成争天下的策略)对于宋朝和清朝的统一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相对以上十人而言,他们的重要性稍逊。像徐茂公等主要是个名将(当然也富有谋略),不在军师之列;像曹操手下的军师们相对于同期的诸葛亮等战略眼光稍差,挟天子以令诸侯(该策略已被诸葛亮刻意强调刘备的皇叔身份所化解)的先机下未能帮曹操一统天下甚为可惜。像辅佐前秦苻坚的王猛,献技帮苻坚实现北方统一,但临终不可伐晋,防内部五胡降将先安内部的建议未能得到采纳,前秦伐晋一败而亡,这也影响了排位。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来证明后唐庄宗因骄傲而亡国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B.演绎

C.类比D.对比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1

2.下列《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语句中,出自“二日砥砺德行”的是【】

A.然弭谤莫如自修,入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B.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C.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

D.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7

3.《吃饭》一文提到的古人中,在论音乐与烹调这两种和谐时“偏向音乐”的是【】

A.孔子B.老子

C.孟子D.伊尹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6

4.在《垓下之围》中,项羽三次说“天之亡我”,所显示的人物特征是【】

A.知耻重义B.爱逞匹夫之勇

C.宁死不辱D.缺乏反省意识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67

5.《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与“长人者”形成类比的人物是【】

A.他植者B.长安富豪人

C.郭橐驼D.问者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0

6.《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A.强国的信心B.“夷夏有别”的观念

C.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D.民族交融的愿望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81

7.下列《前赤壁赋》的描写中,引发了“人生短暂”悲观情绪的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B.扣舷而歌之

C.客有吹通宵者,倚歌而和之D.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84

8.下列《秋夜》的意象中,收到作者“默默敬奠”的“英雄”是【】

A.枣树B.蝴蝶

C.蜜蜂D.小青虫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05

9.《香市》使用了反衬手法来表明当前香市的冷落,能体现这一手法的句子是【】

A.我幼时缩减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

B.反衬重兴香市的冷落

C.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

D.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可是他们也失望了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109

10.《纪念傅雷》一文记叙了作者与傅雷的`两次争执,争执的内容是【】

A.家教方法B.学术问题

C.生活琐事D.处世原则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19

11.《都江堰》一文中说:“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这里的“水的魅力”指的是【】

A.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B.雍容大度的聚会

C.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D.化作许多闪亮亮的河渠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133

12.《我与地坛》中反复提到“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那条路”的含义是【】

A.平安幸福B.成为作家

C.守护地坛D.治愈疾病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143

13.《湘夫人》出自屈原的【】

A.《离骚》B.《九歌》

C.《天问》D.《九章》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59

14.《秋兴八首》(其一)中,通过听觉意象烘染心情落寞惆怅的一联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73

15.《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一句所用典故的主人公是【】

A.小玉B.双成

C.陈皇后D.赵飞燕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80

16.下列写到飞鸟的诗句中,象征边民逃难的是【】

A.鸟何萃兮O中?罾何谓兮木上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184

17.《雨巷》中,象征等待、希望和追求的意象是【】

A.寂寥的雨巷B.默默彳亍

C.颓圮的篱墙D.雨的哀曲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08

18.下列《我愿是一条急流》诗人的自喻中,与“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根常春藤”相应的是【】

A.一座荒林B.城堡的废墟

C.一块云朵D.一所小草棚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15

19.下列《断魂枪》的语句中,属于沙子龙肖像描写的是【】

A.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

B.个子大,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看着四围

C.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

D.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40

20.就全文而言,《哦,香雪》中写香雪在中学被同学再三盘问的情节所运用的叙述方式是【】

A.顺叙B.倒叙

C.插叙D.补叙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54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胡适《容忍与自由》的写作特点有【】

A.言之有物,明白清楚B.善用例证,论说有力

C.自我反思,以身说法D.妙喻叠出,风趣幽默

E.语带激情,行为跌宕

正确答案:ABC(2分)教材P26

22.下列散文名篇中,采用了叙后评议的有【】

A.《冯谖客孟尝君》B.《垓下之围》

C.《都江堰》D.《先妣事略》

E.《纪念傅雷》

正确答案:BE(2分)教材P67和P119

23.下列诗词句中,所用典故出自汉代宫廷生活的有【】

A.闲来垂钓碧溪上B.忽复乘舟梦日边

C.千金纵买相如赋D.玉环飞燕皆尘土

E.长风破浪会有时

正确答案:CD(2分)教材P197

24.下列《我愿是一条急流》意象中,属于诗人自喻的有【】

A.荒林B.城堡的废墟

C.常春藤D.小草棚

E.云朵

正确答案:BCD(2分)教材P215

25.下列《婴宁》所提到的花草中,为“异史氏曰”提及的有【】

A.梅花B.合欢

C.忘忧D.“笑矣乎”

E.解语花

正确答案:BCDE(2分)教材P232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正确答案:端:尽头。教材P6

27.抑本其成效之所迹,而皆自于人欤

正确答案:自:由于。教材P11

28.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正确答案:矫命:假托命令。教材P60

29.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正确答案:盖:表示推测,或许是,可能是。教材P66

30.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正确答案:尤:责备。教材P72

3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正确答案:冯虚:凭靠、依托虚空。教材P86

32.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

正确答案:敦尚:注重,崇尚。教材P92

33.其士女之所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正确答案:问:探访。教材P95

34.伉俪之情,深到如此

正确答案:伉俪:夫妻。教材P119

35.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盖

正确答案:茸:修补、修建。教材P160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

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

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

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

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没有。

师: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两个。

师:哪两个?

生同:琵琶女、诗人。(出示字幕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出示投影)

学生看投影

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箭头之前各自应该是什么?一个阶段的状态吧。箭头之后各自应该是转折之后的状态。接下来看一下,左边乐妓这儿是一个“琵琶曲”,右边诗人这儿是一个“琵琶行”。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诗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大家想一个下联,应该填一句什么话能把这个内容连接起来。

现在大家看书,四人一组讨论,请一位同学为小组秘书,我在这儿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显示作业)——乐妓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他们认为是“相似的经历”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的下联是“异地相逢泪涟涟”。

下一幅(显示作业)——乐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看一下这个“泊”字对不对?生同:改过了。师强调怎样书写。)连接琵琶女与诗人的是“忳郁侘傺”,这四个字在哪首诗中学过?(生同:《离骚》)他们的下联是“共怀世间愁郁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下面的对联是“吟曲赋诗总关情”。再看一幅(显示作业)——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乐”连接起来的。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押韵的比较好。

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个板书,与大家切磋。(渐次出现投影)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的下联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寻声暗问弹者谁……”

师:好!(正音)轻拢慢捻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

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学生思考)

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2:我认为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师:孙颖同学认为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生1:我认为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师:他有一个词“奢华”,大家觉得白居易所怀念的仅仅是一种奢华的生活吗?张秀,你说一下。

生2: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师: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谁来说一下。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2: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史君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泪。

师:滚烫的泪。第一处的闪光。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接下来还有谁?———

生3:我觉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师:她说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嗯,好,很好!还有哪位同学?

生4:我觉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师评: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请坐!

生5:我觉得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师: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师:请坐!他说这诗人的愁绪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来应该是个王国中的一个什么呢?(生附和:宠儿)。结果现在却成了尘世的弃子(生附和:弃子)说得非常好。还有谁?

生6: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纽扣

师: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轮白色的月亮比做一个纽扣,这个比喻非常出奇,应该说是前无古人,非常好。但它还有一个观点是:琵琶女演奏岂止是诉说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个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请牛颖同学谈一谈。

生7:我认为诗中那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特别的奇妙,作者在写法上是声色俱佳,音文相融,诗人为我们塑造(描写)了一个枫叶飘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由此,我思绪纷飞,(挥泪)泪与笔同辉,写下一首诗。

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缠绵漫江痛,何须留恋杨家女,一曲长恨谱春秋。

师:好,大家觉得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齐:长恨歌。

师:“长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赏析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我觉得这(一句)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这个“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我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就在乌江里面)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我觉得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 pan。纵使前面有这一些“别有幽愁暗恨生” 之类的,但是生命最终是一种激越的像流星一样,流星是注定要陨落的,生命也终究会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给生命的是什么?应该是最后闪耀的那一瞬间,而且流星会把他的梦,会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会留很远。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呢,虽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但是呢,他的理想还是有的,人不能没有理想,我觉得,这也就是我的观点。

师: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学给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她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当中仿佛看到了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壮场面,想起了一个悲剧的英雄。那么,我们来请程彦臻同学给大家说一下。

生9:我想赏析一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个是音乐的方面,它前面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还有(我想)“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

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师: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对吗?

生2:对。

师:请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比如说“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师:好,用心情来写音乐,请坐,刘铮铮。

生4:诗人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师评:她说,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有了画面感。好!请坐!

按照大家刚才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就来欣赏另一首(关于)与音乐有关的诗。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师生齐说:《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现在我们来看,这就是竖箜篌,二十三丝的竖箜篌,现在我们来欣赏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出示《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生齐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大家怎么欣赏这首诗?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谁来说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就)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的箜篌(时)的绝妙。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了。

师:好,请坐。

生2:我觉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写他听了琴声后“青衫湿”,而《李凭箜篌引》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的非常入神。

师:她是从音乐效果来说的,好,请坐。我们接着说——李婷同学。

生3: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由音乐)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的哭泣,像香兰一样的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这首词……哎呀。

师:不要紧张,慢点说。

生3:从不同的侧面音质音效音响来写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就是想象联想特别丰富。

师: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好,请坐。

师: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还有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那么,学习了《琵琶行》,又欣赏了《李凭箜篌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启迪?可以想到什么?说一说。

生1:《琵琶行》的声音描写已令我如醉如痴,但在唐代的长河中,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样酿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细致地描摩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其中有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写(形容),更写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撼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师:他举了两个诗人,但第一个诗人的名字,他说是李Xin,大家说这个诗人(生答:李颀Qi),第二位诗人是李白。好,杨娜。

生2:我觉得就了这两篇课文(首诗)后,我们(不但)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运用音乐美,而且这种画面美也应该注意。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我觉得这里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这里就总结了一下,写成了现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师:又是一个新的散文诗,独特的创作,非常好,请坐。那么,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生和)

(师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好,下面请尚金子用琵琶为我们弹奏《高山流水》,让我们回味一下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美感。好,尚金子——

(师生鼓掌)

尚金子弹奏《高山流水》

(乐声结束。师生热烈鼓掌)

师:听了《高山流水》之后,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这段音乐描写出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新乐府诗的代表作《琵琶行》,堪称千古绝唱,不仅在于它深刻的思想,更在于它那奇绝的艺术魅力——三朵“典型花”。

一、 典型形象花

形象性是美的一个基本特征,美的事物和形象总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的,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快感。且看文章第二段的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诗活画出琵琶女心怀无限幽愁的似羞非羞、羞苦交加的容态,此乃一个特写镜头,琵琶女形象从朦胧中渐次展现在欣赏者面前。更为绝妙的是诗人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连串通俗新颖、生动恰当的比喻,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展现给读者。乐声极富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写出了乐声的繁密、粗重,急聚;“小弦切切如私语”描绘出乐声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则通过手指灵活交错的拨弦,突出乐声的圆润、立体性;“间关莺语花底滑”则突出乐声的清脆、婉转;“幽咽泉流冰下难”把乐音的哽咽、吞涩表现得恰到好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则是休止后的一江湍流奔涌而出。在对音乐的描写中,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如诗中用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二、 典型境界花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首先就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非常经典地道出了有声与无声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氛围里,暂时的.休止比连续的演奏更能动人心弦,创造出曲止情续、余音缭绕、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此时“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静悄寂寥的环境烘托出演奏的效果,表现出琵琶女演技的高超绝妙。然演技如此精湛的琵琶女最终没有逃脱沦落天涯的命运,在强烈的反衬中抒发了“幽愁暗恨”之情,创造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灵境界。

三、 典型情感花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审美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举动、主张、活动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它广泛地渗入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能触发其它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因此,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的特点和作用问题,向来受到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白居易在诗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美的具体体现。在《琵琶行》中,诗人主要是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使读者与之同喜,与之同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琵琶蕴育着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弹弦过程就是抒情过程;接下来“拢”“挑”“收拨”“画”,这是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弹者投入,听者亦是入情,“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弹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心声,引起诗人、客人感情的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诗人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生活飘零,失意、凄凉;表达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感——只要能“心有灵犀”,那管是否曾经相识,陌生也将是一种亲切,陌生更会让人有苦同诉。

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组成的感受系统,这种感受体验系统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提供了可行性。美本身是抽象的,但蕴藏着丰富审美意蕴的语言材料却是客观显现的,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学生可以通过看、听、诵等活动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出高于作品本身的形象和感人的意境,也可通过感受作品蕴涵的或教师传递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学会鉴赏、学会悟理、学会创造,达到审美活动的高层次:领悟、启真、冶性。

《琵琶行》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展现出一幅幅凄冷萧瑟的画面;在双线交织的结构中刻画出一对落魄、受损害的人物形象;抒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情;构建出错落有致而又貌异神合的结构美,产生出摄人心魄的艺术美感。

下面结合我个人在诗歌教学方面的体会,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其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美

首先,让学生含情诵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的可感的,学生又有了鉴赏的方向和要求,所以很容易进入到审美赏析中来。他们大多能从诵读中找出写景的句子。这时,老师再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具体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让学生抓住表现时间、地点、环境的字词进行想象、渲染。学生在老师的这种引导下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了审美的第二环节(展开想象)中来。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个学生把它丰富为:“一轮孤月悬坠,秋风清寒,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不忍视对方,木然地注视着浸泡在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心绪的麻乱就像那枫叶荻花飘转在瑟瑟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感情)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这不正是审美鉴赏的目的之一吗?他们在想象时已经进入到了审美的第三环节——调动感情中来。诗中写景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是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黄”、“苦”、“江浸月”、“悄无言”、“秋月白”等字词让学生联系叙事去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引导学生探讨“月”在文人心中乃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审美感受中体味诗的意境。

二、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诗歌塑造了一对备受沦落之苦,饱尝世态炎凉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自叙渗透了各自的伤痛与悲愁。这种不幸的人生际遇引起读者深切的同情和强烈的不满。情感的共鸣又驱使读者再次创造,在不断丰满形象的过程中,作品人物就折射出一种启真冶性的美感。

(一)、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能具体地描摹出她的美貌,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琵琶女是在“千呼万唤”中出场的,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人们常常吟颂的名句,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她含羞的神态和自惭身世的那种复杂沉重的心理,写得形神具备、含意深邃。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千”、“万”、“始”、“半遮面”等字词揣摩琵琶女的心境,再让学生结合“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一句,去体味她心中的那种幽愁暗恨。这“千呼万唤”、“半遮面”“欲语迟”几个动词短语在学生头脑形成了一个可以发展想象的空间。

再引导学生先分别后结合地感受有关音乐描写的段落和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与探查身世的结合中领悟琵琶女内心情感,教师同样要点拨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字词进行体味。这样,学生可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又可通过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来理解她倾注在乐曲中的感情。学生在这两种互相补充的感受中不断充实、丰满人物形象,从而完成形象的再创造,获得审美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又是调动想象与情感的过程,还是审美感性判断的过程,因而这种审美体验一步步接近审美的最高目的。

(二)、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教师在点拨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还可以补充白居易写作此诗前的一段经历,让学生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这样诗人形象就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可以打动学生的审美对象了: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学生在再创造中对社会对人生进行了一次审问,获得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享受。

在这样的审美再创造中完成的诗人形象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因而诗人的形象是美的。

三、引导学生品读描写音乐的句子,鉴赏音乐美

(一)、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

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欣赏者总是凭借事物具体可感的形象进入到审美体验中来。但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文字描写的音乐更是抽象的。白居易却借一连串的比喻,用通感的手法赋予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欣赏者在视觉的想象中感知到音乐的美。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有关音乐描写的段落,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粗重繁密”、“幽细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不仅获得了描写音乐的艺术美感,而且从音乐中体味到人物情感,想象的力量让学生获得了生动具体的形象美感。

(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韵美

音韵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它是诗歌音韵上体现出来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怎样有感情地朗读外,还要让学生去体味诗中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传达的美感,因为这些词或拟声,或状态,或摩情,不仅细微地刻画了琵琶女弹奏音乐的形象,而且充分地传达了她的感情。因而,颂读起来,总觉得有一股气在胸中回旋、变化。

(三)、引导学生鉴赏音乐描写的烘托美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手法。诗文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去“寻声暗问”;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白描式的环境描写,逼真地描摩出了听者沉湎于音乐的痴迷情景,侧面表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这不正是烘托产生的艺术效果吗?

至于音乐中的情感美,上文谈到的几点都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四、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

秋江夜送客

暗线(诗人的感受)-------------------------明线(琵琶女的身世)

第一次弹奏 月夜弹琵琶

秋夜闻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移船相近邀相间 犹抱琵琶半遮面

(两线交织)

低眉信手续续弹

第二次弹奏 说尽心中无限事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凉话身世(悲惨飘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情感交织)

同病相怜感慨多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第三次弹奏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线索、情感再次交织)

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结构的整齐美、变化美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两条线索对揭示主题的作用,深挖结构的内涵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诗人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诗歌的主题将是怎样的,如果交换明线和暗线,变诗人的经历为明线,琵琶女的身世为暗线,诗中的人物形象将会有何变化,并与原结构进行比较谈谈哪一种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主题、人物将再一次在讨论中升华,冲击学生的情感闸门,产生出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因为原结构的两条线索揭示的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败在朝野的反映,如果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就没有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就不能产生出发人深省的思想主题。如果将明线与暗线交换来写,突出诗人的不幸,弱化琵琶女的遭遇,诗人唱响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言就不那么深刻感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就不会那么强烈地感染学生,诗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弱化,产生不出强烈的美感,达不到启真、冶性的审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