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香草美人名言解释 正文

香草美人名言解释

时间:2024-12-29 10:40:08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楚辞?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

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

第二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结尾。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见课后练习二)

参考:屈原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们书上的注释,用美人比拟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华。这个香草嘛,那就是化妆品或者首饰了。我们比如说,今天要是有谁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们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三、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参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的内容。

2、背诵。

论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意象美人、香草了。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很多时候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符合当时的情境。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而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像草一般朴素,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高尚追求。屈原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自从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后,贬官士人追随者日众。贬官人士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贬官士人在政治上的孤危地位,使得他们在文学中或托儿女之情以写君臣之事,或以花草自喻,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借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摸鱼儿》中用历史上的美人陈皇后遭嫉妒,比喻自己被排斥及政治上的失意。

香草美人与后世文学

香草美人系统,是对《诗经》中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但是因为融汇了屈原的身世悲剧和人格魅力而赢得了一代代文人骚客们的认同,朝代更替,时代变迁,香草美人这一原型意象却没有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削弱。像屈原这样壮志难酬,孤苦无依的文人士子,借用“香草美人”宣泄着自己的情感。香草美人成为一条延绵不绝的文学传统,后虽经过汉儒文化的改造和接纳,已经基本失去了它的庐山真面目,但是这些由深邃的原始文化所凝聚成的原始意象,是一种隐藏在文化和人心深处的情感力量,不时地从诗人的心中喷涌而出。

后世文人对香草美人传统的继承,很明显地分成了香草与美人两类:一是以男女喻君臣,这因与广大失意文人的情怀相切合,所以影响最广。《离骚》中的美人,无论是自比还是作为被追求的对象,都没有明晰的形象,而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一种象征。在曹植的手中,这种传统有了创新,曹植突破了仅仅把美人视为一种文化符号或象征的局限,将其变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使其神采面貌与精神世界同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代表作品如《洛神赋》、《美女篇》。在《洛神赋》中,作者与洛神之间的人神殊途,暗示了自我与理想之间的隔断,哀怨悲伤,“常系心于君王”的洛神有着极为鲜明的形象。

“后来杜甫的《佳人》、孟郊的《烈女操》、张籍的《节妇吟》、陈师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托于妇人女子以抒写作者情意的诗篇都是屈原这种作风的继承。”(游国恩《楚辞女性中心说》)。辛弃疾对于国家的爱和忧,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他的诗词中渲染气氛的境界建构和语句的表达也受到楚辞的影响。如:

自古娥眉嫉者多,须防按剑向隋和。

此身更似沧浪水,听取当年孺子歌。

以众女嫉妒象征群小中伤,这是一首完全脱胎于《离骚》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遥琢谓余以善淫”的诗。

另一类是以禽兽花草比谄佞贤良,后世学者虽各有其所选择的具体的意象,但是都遵循着“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基本模板。辛弃疾有诗“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废,芝兰生当户,虽芳亦芨刈。……”以芝兰象征顽石,将自身寄予顽石,实际就是在象征自身。

不仅是在诗词领域中,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有发扬,尤其是在蒲松龄的笔下,鬼狐世界的跨时空阴阳地界的爱恋,显然受了楚辞的影响,《聊斋》中的花妖,激活勃发了香草这一原型意象。《竹青》、《香玉》、《荷花三娘子》等等,都显示了蒲松龄对于“香草美人”的情有独钟和独到发挥。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的说法大约是来自《楚辞》原文中的,如《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般来说,"香草美人"主要是指《楚辞》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主要在于它具有政治抒情的意味。正如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所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所论当否,姑置不论。但由此可知"香草美人"在作为《楚辞》中一种表现手法的意义上,大抵是要象征诗人的政治理想与高尚人格。这种意义上的"香草美人",最典型的主要存在于《离骚》《九章》以及《远游》等几篇中。

拓展阅读:《离骚》语言艺术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其一: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以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主;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主;用采摘和披挂江离和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美好政治理想;用婚期中途变卦比喻君主失信。

其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其三、全诗以四句为一节,多用“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如: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陂之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名句集锦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离骚名句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备之不立。

3、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4、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9、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0、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4、众女疾余这蛾眉兮,谣诼谡余以善婬。

拓展阅读:《离骚》读后感

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