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
1、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2、志不强者智不达。
3、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
4、唯德唯廉唯实,尽心尽职尽力。
5、人聚则强,人散则弱。同心同德,庶几有成。
6、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7、用热心、细心、诚心、恒心沟通,在平凡、平淡、真诚、真切中服务。
8、管住自己的手,甘愿吃亏。
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0、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11、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12、人得自知,既然没种***,那就找点乐子活下去。
13、实干,党民心连心;空谈,干群背靠背。
14、为官浮云远,春风铸精神。
15、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16、扶贫攻坚,当心所向,民心所依。
17、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麽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18、忠心献给党,热心献教育,真心献同仁,诚心献社会,信心留自己。
19、弘扬中华美德,关爱贫困家庭。
20、情系困难群体,奉献诚挚爱心。
21、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
22、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
23、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24、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
25、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26、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27、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28、两袖清风,为党为民不为私。
29、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30、力,方能攀上巅峰。
31、廉树威贪失信,廉兴国贪失家。
3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33、聚力扶贫攻坚,推进民生工程。
34、才不称不可据其位,职不称不可食其禄。
35、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36、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37、为其所应为,这样的人才是勇敢的。
38、镜不蒙尘可照人,人无贪贿可正气。
39、我们说,不唯GDP论英雄,不片面追求GDP,但这并不是不要经济发展的合理速度。
40、乐自清中出,烦从贪里来。
41、善行为就是一切以人格为目的的行为。人格是一切价值的根本,宇宙间只有人格具有绝对的价值。
42、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需然性的。
43、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
4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5、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46、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人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47、才能,可以在寂静之处培养;而人格却须在人世波涛中形成。
48、金钱美女不下水,花言巧语不受骗。
49、提高敏感、早做准备,创新思维、完善机制。
50、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51、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申论指的是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
1) 上届的`政绩,下届的包袱。
2) 把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摆在首要位呈。
3)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4) 大力节能节水节材,减少资源消耗。
5)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6) 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7) 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为先。
8)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
9) 全民节约,共同行动。
10) 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利在一时勿谋,利在万世则谋。
11)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12) 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13) 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
14)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15) 稳定群众的情绪,听取群众的诉求。
16)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
17)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18)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19) 洪秀全:“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20)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大力倡导科技创新。
21) 管理就是服务。
22) 格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23) 以制度公正促社会和谐。
2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25) 拓宽民意表达的果道,集中民智反映民意。
26)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27)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建设步伐。
28)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9) 《周礼》:“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30)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1) 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2)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
33)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4) 循环经济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共赢。
35)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36) 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37)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38)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mlzcn)民亦忧其忧。
39) 圣人无常心,以百性心为心。
40)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41)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等”。
42)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3)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44) 民为贵,社攫次之,君为轻。
45)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6)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47) 官气正则民风清。
48) 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格守为民之责。
49)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50) 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51)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
52)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53)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54)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5)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56) “二为”方向: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57)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58) 既要温饱,也要环保。
59)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60) 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科学发展。
6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2)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63) 污染减排指标考验政府责任。
1.政贵有恒。——《尚书·毕命》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4.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5.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12.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13.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14.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贾谊
1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16.可怀以德,难屈以力——《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17.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
18.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宋·苏辙《新论中》
19.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管子·版法》
20.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宋·苏轼
2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22.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孔子
23.看不上自己地位的人肯定也配不上这种地位。——谚语
24.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25.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26.不是地位使人增光,而是人使地位生色。——苏联谚语
27.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宋·苏轼
28.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29.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上》
30.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不是气力。——雨果
31.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
32.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宋·范仲淹
3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
34.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谢榛(明代诗人)
35.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量!——罗曼·罗兰
36.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宋·朱熹
3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
38.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
39.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
40.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41.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歌德
42.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俾斯麦
4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44.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古罗马哲学家)
45.上安下顺,弊绝风清。——宋·周敦颐《拙赋》
46.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宋·欧阳修
47.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
4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49.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5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