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3、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4、神继续洒落在你身上,但是你却封闭在你的过去里,你几乎是待在一种坟墓里,你已经变得不敏感,因为你怯懦的缘故,你已经丧失了你的敏感度。
5、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6、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7、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得,无所有。
9、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1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1、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12、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13、聪明的人从来不会是一个逃避主义者,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成为逃避主义者,因为他们无法面对生命,他们无法跟生命正面接触,他们无法接受它的挑战,他们没有那个胆量。
14、同样的事情可以透过瑜伽而发生,也可以透过断食或透过任何技巧而发生。技巧对于给你一个瞥见是好的,但是它们只能给你一个瞥见,它无法变成你的实际状态,它无法变成你的意识。
15、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6、孤独只是意味着你在思念别人。
17、欲望就是那个燃料。思想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欲望存在。除非你了解欲望而抛弃欲望,否则你将无法抛弃思想,因为思想是副产物。
18、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19、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20、佛陀是非压抑的。如果你发现佛教的和尚是压抑的,那表示他们根本就没有了解佛陀,他们将他们自己的病态带进了他的教导。
21、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22、孤独只是意味着你在思念别人。别人不在,在你里面有一个空隙。而单独意味着你在,在你里面没有空隙,你充满了「在」,你全然在那里。孤独是别人的不在,单独是你永恒本性的在。
23、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2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5、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
26、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27、涅盘并不是一个目标,它只是你的空。当你抛弃了一切你所累积的,当你不再聚藏,当你不再是一个吝啬者或是一个执着的人,那么那个空就会突然迸出来,它一直都在那里。
28、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9、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0、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31、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3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3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
34、应无所往,而生其心。
35、但是如果你不抛弃欲望,你怎么能够停止思想?思想是一个帮助。思考是欲望要满足它自己的一个设计。你无法直接停止思考。
36、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37、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38、佛说般若波罗蜜,既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39、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40、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41、抛弃是不能够有所帮助的,了解才能够有所帮助。抛弃世界无法带领你到任何地方去,你必须了解。抛弃是一种愚蠢的努力。只有愚蠢的人才抛弃,聪明的人会试着去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42、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43、从你一出生,外界就有很多方式来吸引你,使你脱离你的本性。
44、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45、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46、一个像须菩提这样的人倾向于向内走,如果他不作一些努力,他将会陷入他的核心而消失在那里。唯有当他作一些努力,他才能够停留在外在。
4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8、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9、法有两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
50、头脑是一个制约的现象,它是某些因的果。你无法直接摧毁那个果,你必须找出因。你无法只是籍着切断一棵树的树枝和树叶而摧毁一棵树,你必须找到树根,而树根隐藏在地底下。
51、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52、布施无相,度生无我。
53、对于那个永恒的,你只能够是女性化的,你不可以成为一个做者,你必须处于一种不活动和被动的状态,你必须耐心地等待。成为平凡的,然后等待。
54、一直都来得很突然,它依你的情况而定。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你」就不复存在了:成道是,而你不是,神存在,而你不存在。
55、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6、就好像黑暗害怕光,谎言也害怕真理。你一接近真理,头脑就会觉得非常受打扰,它将会产生很多骚动,它将会扬起很多灰尘,它将会在你的周围产生出一层烟雾,使你听不到真理是什么。
57、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58、迷性见相,离相见性。
59、传说惠能就因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经文而开悟。
60、一个人必须到达一个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点。当没有什么东西可看,那个看者也消失了,那是必须记住的点,它很难去了解。
61、但是要记住,当真实的存在在那里的时候,你是不存在的,这是唯一必须加以了解的准则,没有其它的准则存在。
62、真相从来不会令人挫折,真相永远都是令人满足的`。挫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将我们的幻象强加在真相之上。
63、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64、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65、如果你熟悉于你自己内在的天空,你就会熟悉佛陀的,熟悉所有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诸佛的内在天空。进入到你自己的本性。
66、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67、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6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69、禅对性没有什么态度,那就是禅的美。具有某种态度意味着你仍然执着于这个方式或那个方式。个性意味着某种东西已经固定在你里面,个性意味着你的过去,个性意味着制约和培养。
70、一件事牵连着另外一件事,你走得越深,你就越接近原始的原因。一旦你来到了原始的原因,那个连锁就被打破了,超出它之外已经没有了。
71、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72、一切有为法,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
7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74、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75、事实上,在表面上你跟全部是分开的,事实上,在表面上你是孤独的,因为你跟全部分开。在深处,当你消失,在你和全部之间就没有区分。全部就是一,你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单独存在。
76、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7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偏重于一端,不执着于一念。
78、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79、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80、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8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
8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83、说法者,无法可说,故名说法。
84、真理并不是新的,真理就是你的本质,你必须变觉知,并不是你必须变得更博学多闻,事实上,你变得越博学多闻,你就越不觉知,你越认为你知道,你就越被无知所覆盖。
85、唯有当你不判断,你才能够爱。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佛家金刚经经典语录,欢迎各位的参考!
佛家金刚经经典语录1
1) 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2)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5)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6)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7) 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8)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9)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0)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1)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2)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13)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14)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5)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家金刚经经典语录2
1)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2) 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3)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4)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5)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6)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7)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8) 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9)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0)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1)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2)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3)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14)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5)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家金刚经经典语录3
1) 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2)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5)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 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8)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10)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2)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13)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14)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5) 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16)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17)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8)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9)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0)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1)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2)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23) 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4)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5)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2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7)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28)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9)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30)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拓展阅读:《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此经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金刚经》虽然只有一卷,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在汉地佛教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就对此经十分推崇,认为“若欲入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经梁武帝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章(分)。通过佛陀与“解空第一”的弟子须菩提的问答,阐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全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都是空的智慧。在《金刚经》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实相者皆是非相”;世界万法本质上都是“性空幻有”,人们将“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执为实有,才生出种种烦恼;为了破除烦恼就应该扫相破执,这样才能认识到诸法实相。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它还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如,佛陀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人涅架,却“无一众生实解脱者”,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无实实在在之众生可得,是名众生。再如,佛陀的身体有三十二种相好,但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但又不能不以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样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金刚经》对“相”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指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只是破除烦恼,证悟真理的手段,并不是真理本身。经中以舟筏作喻,说明佛法只是方便施设,不应拘泥死守,“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另一个要点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传六祖惠能听人诵经至此处言下大悟。住,意为住著之所,无住,则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对象。因万法无常住不变之自性,人之认识也不应以固定概念当作事物的`固有本质。《金刚经》最后强调,般若法门是佛法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信持此经,并为他人解说,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该经末尾,佛以一首偈颂作为全经思想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其建立的性空幻有、扫相破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法正见的基础,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开展修行实践的前提。般若性空的理论,就佛教的信与解来说,主要解决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与行来说,主要解决了知的问题,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作为译介最早、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大家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直至近现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连目不识丁的妇孺都有可能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在佛教扶世助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金刚经》应验、感应故事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而以《金刚经》为题材的各种文化艺术创作则说明了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