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孙中山先生的名言要增强 正文

孙中山先生的名言要增强

时间:2024-10-03 21:24:44

①大约七八年前(记不得是哪一年了),那年夏天美国的蝉特别多,不仅鸣声如雷,昼夜不停,扰人清梦,而且由于过多的蝉吸食树的汁液,树木也显得比往 年枯萎。大家都感到奇怪,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多蝉来呢?在蝉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都是蛰伏在地下。只有到最后的成虫阶段才转出地面,吸食树 的汁液,寻找配偶进行交配,然后产卵在地下。到秋风起、寒露降时,这一代的蝉就在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后死去。有一种美国蝉的生命周期是17年,那年恰好 是这种蝉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年,成虫从地下爆发出来,形成所谓“大年”。还有另一种美国蝉的生命周期是13年,即每隔13年爆发一次。

②细心的科学家注意到17和13两个数都是所谓的“质数”。质数是数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整数中的一类,除了1和本身以外没有其他整数因子。换言 之,除了1和本身以外,质数不可能被任何其他整数所整除。科学家心想:蝉的生命周期为什么偏偏是质数呢?在常人看来,这个问题似乎荒唐可笑,生命周期是什 么数难道还值得研究吗?但真正的科学家是不会轻易放过任何可疑线索的,一定要寻根究底,不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③科学家经过仔细研究,终于弄清楚了。蝉的生命周期长达十几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除了最后一年的夏天以外,都是在地下蛰伏,好不容易钻出地面见到 天日,蝉希望能好好利用这个一生只有一次的短暂机会。俗语说:“不是冤家不碰头”,蝉当然希望碰到的`“冤家”越少越好。蝉的“冤家”——天敌和与之竞争的 昆虫都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l年、2年、3年、4年……各种年份的都有。蝉以质数为生命周期是最佳选择,因为这样出土时可能碰到的“冤家”最少。以17年 生命周期为例:蝉的第一代出土时是上一代产卵后的第17年,因为17是质数,除了1和本身以外没有别的整数因子。它碰到的只有以1年为周期的一种“冤 家”,所以对蝉来说这是很聪明的选择,不妨称之为“聪明蝉”。这也可以从反面来分析:假如有另一种以18年为生命周期的“笨”蝉,第一代在18年后出土, 因为18不是质数,具有许多整数因子:1、2、3、6、9以及18。所以就会碰到许多“冤家,包括1年、2年、3年、6年和9年为周期的,一共五种“冤 家”,这要比以17年为周期的“聪明”蝉的多得多了。不仅第一代出土的蝉是如此,其后代子孙也是如此。

④蝉并无大脑,不会思考,它的本领大多是来自先天遗传的本能,所以如果真有“聪明”蝉与“笨”蝉之分的话,也只不过是遗传的优劣而已。

⑤数论之难是出了名的,就连数学家都感到头痛。常人中懂数论的更是少之又少,蝉当然不可能懂数论。聪明如人尚且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命周期,更遑论蝉 矣。但既然如此,蝉的生命周期为什么会与数论的原理相符合呢?原来答案在于“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太古时,蝉的祖先可能具有 各种不同的生命周期:1年、2年、3年……以至17年、18年都有,它们之间互相竞争,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过程,自然选择规律在起作用。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 已清楚地看到,生命周期为质数的蝉由于“冤家”少,在生存竞争上占显著的优势,因而存活率高。而生命周期为非质数的蝉,由于“冤家”太多,在生存竞争上处 于劣势。优胜劣败,劣种被淘汰了。所以剩下的是以质数为生命周期的现有品种,就不足为奇了。

⑥我们从蝉的这个小故事中或许可以学到一点东西:其一:数论规律是对进化所赋予的蝉生命周期的确切描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数学之女王”——数论的 普适性。其二,我们已看到蝉要生存,种族要繁衍,就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其实,一切生物都是如此,万物之灵的人也不例外。但有一点不同,人可以通过认识规律 自觉地顺应。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证诸生物进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确为至理名言。(本文有删节)

12.下列关于文本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数论是数学中最难的部分,被誉为“数学王国的王冠”,而聪明的蝉却能利用数论规律选择最恰当的生命周期,令人敬佩。

B.蝉的生命周期表现出了数论的规律,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数论的普适性,也说明一切生物要生存繁衍,就要服从自然规律。

C.本文的题目将蝉和数论两个似乎没有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出人意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在太古时代,有很多种生命周期不同的蝉,但经过长时期的淘汰,只剩下生命周期为13年和17年两种了。

E.这个问题的研究看似荒唐,却正反映出科学家不懈追求,善于钻研,对事情寻根究底的执着的探索精神。

13.科普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之外,还要生动有趣。试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加以分析。(4分)

14.有些人认为科学家研究蝉的生命周期荒唐可笑,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并简要说出你从中受到的启发。(6分)

参考答案 

12.A、D(选对两项得5分,选对一项得3分,选项多于两项得0分)(A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蝉的选择。D,“只剩下生命周期为13年和17年两种”在文中没有依据。)

13.(1)引用俗语、名言,(1分)如“不是冤家不碰头”,还有结尾对孙中山先生名言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1分)

(2)拟人化的写法,(1分)如“聪明蝉”“笨蝉”“冤家”等说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两种蝉之间的遗传优劣的区别,使文章表达显得活泼有趣,有吸引力。(1分)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4.要点:①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不荒唐,(1分)②这正反映出科学家不懈追求,善于钻研,对事情寻根究底的执着的探索精神。(也可以从科学家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等方面来谈。)(2分)③联系实际分析。(3分)

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初中政治第一次抽测试题。

初中政治第一次抽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题

1、我们的祖国位于世界的____,幅员辽阔,是世界上领土面积____的国家之一。

2、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人类最早的_____之一,是世界上著名的_____,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近____年。

3、京剧艺术源远流长,集我国戏曲之大成,被人称作____。

4、从_____到____,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一直领先,长达14个世纪以上。

5、秦汉至盛唐期间,我国是世界上_____的国家。

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______国家。

7、实现_____、_____、_____,是包括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8、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_____,是不可 抗拒的_____。

9、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为核心的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

10、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_____,自觉承担起_____,____的历史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对祖国应尽的义务。

二、能力提高题

1、2009年4月26日,两岸同胞期盼六十年的三通梦想终于成真 :乡愁不再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不再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不再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两岸长达30 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收获。这表明

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②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③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 政治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08年11月3日,带着深化两岸经济合 作、共谋两岸同胞福祉的美好愿望,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率海协会协商代表团跨越海峡,踏上宝岛的土地。海协会协商代表团此次赴台商谈,为两岸关系书写了新的历史,是一次开拓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陈云林率海协会协商代表团赴台进行商谈

①可以进一步增强两岸关系的和谐气氛,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②有利于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推进两岸和平统一

③有利于激励两岸同胞为实现民族复兴共同奋斗

④说明****势力已经完全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下列能体现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有

①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把神舟七号送上太空

②汶川地震灾情发生后,人民解放军、武警 官兵、各地党员干部群众迅速投身到抗震救灾中

③我国体育健儿奋勇拼搏,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优异成绩

④湖南郴州市电力职工肖建华在抢修电路过程中因电线杆突然折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关于海外华侨华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们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

B.他们和我们同根、同族、同源

C.他们具有勤劳、勇敢、坚毅、智慧的优秀品格

D.他们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5、现在,我们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因为它

①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②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③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④促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

6、造成与祖国大陆分离,至今不能统一的原因是

A.和大陆的社会制度不同 B.2300万同胞反对统一

C.内战 D.外国势力插手问题

2008年12月15日, 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舷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三通基本实现。回答7~8题。

7、下列史实有利于推进两岸实现三通的是

①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 ②一 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③******提出八项主张 ④美国第七舰队进入海峡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两岸三通的实现

①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②从根本上遏制了****分裂活动

③表明两岸完成了统一 ④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重大进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9、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这是因为爱国

①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④是不需要付诸行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歌曲《我的中国心》说明了

A.海外华人、华侨都希望回国 B.海外华人、华侨都保留着中国国籍

C.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 D.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

11、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道: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水,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乡愁说明了

①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 ②因历史原 因与祖国大陆分离,至今不能统一 ③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④是美丽富饶的宝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邓小平同志的这句名言可看出,人的爱国情操基于

A.对爱国意义的认识 B.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C.对祖国怀有赤子之情 D.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13、下列能够体现出爱国之志与报国之心的有

①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②位卑未敢忘忧国

③国泰民可安,国强民可富 ④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14、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2008年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

①抗击雪灾精神 ②抗震救灾精神 ③北京奥运精神 ④抗洪救灾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适应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B.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C.中华民族精神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越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16、 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表明了诗人

A.对死亡的恐惧 B.对儿子的`疼爱

C.坚定的爱国情感 D.对外族入侵的仇恨

三、拓展创新题

1、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请你结合实际回答大学生为什么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1904年,鲁迅东渡日本,希望用医学来救中国。在仙台医学专家学校学习,课堂上放映幻灯片时,加放了一个时事片: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中,一个中国人给沙俄军队当侦探,被日军抓获 ,在他被枪毙时,围观的却是一群中国人,一个个神情麻木。日本学生看了以后都欢呼起来,这使鲁迅更加难受,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需要,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认为能够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以笔唤醒人民,打击敌人。

(1)当时鲁迅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喜欢的医学?这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2)这对我们报 效祖国有什么启示?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 008年3月2日发表《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白皮书说:50年沧桑巨变,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政通人和,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西藏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无私援助。据统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央对西藏的建设投资和财政补贴累计500亿元,中央、国家机关和15个发达省、市援助西藏的建设项目、物资和资金达70多亿元。

(1 )西藏的巨变表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了什么原则?

(2)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4、2008年12月15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的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的三通协议正式生效实施,这标志着两岸关系挣开了新的一页。2008年12月31日,在《告同胞书》发表3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中国******主席吴伯雄对此作出回应,表示两岸人民有共同血缘,同属中华民族,理所当然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形成两岸大交流、大发展,创造大和平、大繁荣。两岸出现 交流与和平的新局面,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现阶段,我们党和政府解决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采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实现三通对发展两岸关系有什么意义?

(3)请你用民族文化的有关知识来说明近年来两岸出现这一新局面的原因。

(4)结合材料说说解决问题为什么寄希望于人民。

一、积累·运用(26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羞赧()黯然()酵母()饱胀()

焙烧()捷径()冗繁()胸鳍()

2.补充成语,并解释所填的字。

流光()彩:______________辨伪去():________________

一()莫展:______________()规蹈矩:________________

3.调动积累,写两条名人名言。

①莎土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写有关“书”的名人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写有关“怀疑”的名人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上新的_________________,美术上新的_________________,都是这样产生的。

②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句子。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李贺的《南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一句话写出下面语段的观点。(3分)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8.赏析《春望》,回答问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运用反衬写人物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作者在诗中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20分)

(一)我的“长生果”

①上初中后,我又不满足只看一般的故事小书了,学校图书馆那显然丰富得多的图书又像磁石吸引了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痴如醉,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②又一次命题

③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9.粗读短文,按要求摘录词句。

①表现“我”视书如命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现“我”特爱读书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11.细读课文,品析“嵌”字的妙用。

12.联读短文,说说你读书的好习惯,或你读书悟出的一点道理。

13.练读短文,运用反衬,以文中作文的内容为材料,写一个片断。

(二)诗的材料

①今天清早进公园,闻到一阵清香,就往荷花池边跑。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

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②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读第一段答题

14.摘录文中描写荷叶、荷花之情状的句子。

15.品析加点词的作用。

读第二段答题

16.仿照前面的句式,你还能为段末省略号补写两句吗?

17.调动积累,写一、两句描写荷花的诗句。

综合阅读答题

18.以“诗的材料”做标题好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20分)

(一)学问与智慧

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寥廓天空。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②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石乞石乞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殊,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很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矗

③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为基础,才靠得祝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掠影,而是你的探照灯一样,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寥廓天空。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象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深,最可宝贵。

④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