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张召忠名言重要的是立场 正文

张召忠名言重要的是立场

时间:2025-01-11 11:49:54

【张召忠经典语录】

1.战争爆发, 张召忠预测美军害怕地面伤亡,将进行长时间的轰炸才会投入地面部队。

战事发展:美军从第一天就开始了地面进攻。

2.战争爆发,张召忠预测伊拉克军队将以顽强防御予美军重创。

战事发展:战争进行了数日,美军进展神速。

3.张召忠又预测:伊拉克军队吸取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教训,看似消极保守,实则“合理管用”,诱敌深入,保存实力,力争持久。

战事发展:伊拉克军队土崩瓦解,纷纷开小差逃回家。只有来自少数官兵和来自外国的亡命之徒进行了顽强抵抗。其中化装成平民的伊军伏击一个迷路的美军机修队成功。

4.张召忠已是掩饰不住心中的高兴和兴奋。称伊拉克学习了中国抗战的经验,放过敌人大部队,斩断美军补给线。

战事发展:美军补给线畅通无阻。美军补足了油料之后继续大举进攻。

5.张召忠又预测:伊拉克军民将向美军发动游击战争.伊拉克民兵武装平时就达25万人,现在成倍扩充.空袭造成平民大量伤亡.巴格达市民几乎家家购买**,大家同仇敌忾,全民皆兵,要把美军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战事发展:没有任何游击战的迹象。在解放的城市,伊拉克人民走上街头欢迎美军。在未解放的城市,伊拉克人民在联军检查哨那里进进出出并亲切交谈,没有丝毫敌意。

6.张召忠又预测:在主要交通沿线进行了”坚壁清野”,将炸桥,炸坝,公路埋雷阻挡美军进攻。

战事发展:美军进攻道路上,没有坚壁清野,桥坝完整无确,道路没有认真布雷。

7.张召忠改口说完整的桥梁能更好地引诱杀伤美军且有利伊军反攻。

战事发展:守桥的伊拉克部队被美军打得死得死,逃得逃,美军夺占桥梁以后大部队长驱直入。

8.张召忠赞赏恐怖主义,预测伊拉克人民将纷纷以自杀炸弹攻击美军,反抗侵略。

战事发展:结果自杀攻击只是个别事件。

9.张召忠又说不能消极防御,要趁美军立足未稳,补给不上,主动出击,打击美军,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战事发展: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主动出击,损失惨重,遭到歼灭性打击。

10.张召忠说美国的第四DA师和其他师,还是有可能部署到北方,开辟北方战线,不可上当,轻动摩苏尔等地的伊拉克军队。

战事发展:直到巴格达陷落美国也没从北方发动大规模进攻。伊拉克白白浪费了好几个师的精锐。

【人物介绍】

张召忠,男,汉族。1952年生于河北盐山,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副军职,海军少将军衔,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中国军事未来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特邀研究员。长期在作战部队、科研院所及军事院校工作。通晓阿拉伯语、英语。学过日语,曾到伊拉克、美国、瑞士、意大利、以色列、英国、印度等国工作和访问。先后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开始参与中央电视台《防务新观察》栏目制作,2015年7月退休。

2016年10月,张召忠开通微博,吸引了大批粉丝。

【所获荣誉】

先后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兼任中国军事未来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特邀研究员。曾获国家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全军育才奖等多种奖励。

2003年分别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网友欢迎的十大嘉宾”、国家科技系统评选为“年度十大科普新闻人物”。 

1.张召忠个人资料

2.

3.对话"局座"张召忠

4.张召忠少将退休 张召忠简历

5.“局座”张召忠个人资料:发第一条微博吸粉88万

6.武警部队少将工资多少?

7.2015年9月3日将举行阅兵式

8.2015解放军文职干部女少将工资待遇最新消息

9.看《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仪式》观后感

10.300字的国庆阅兵作文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搜集钱老生平精彩转帖以励后人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让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一起纪念与缅怀中国的"航天之父"吧。”昨天中午12时许,某楼盘的业主论坛就有网友“Royce”留言,希望业主们都尽可能地搜集钱老先生生前的照片、言论、故事等,好让论坛上的人都能了解这位科学巨星对我国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一呼百应,记者发现,到15时许,该留言的跟帖已有30多条,除了“键头”支持外,大部分都是业主们从其它网络搜集的钱老先生的经典

不少网友认为,钱老为中国所作出的贡献是无法衡量的,是每一个曾经有着或正怀有强国梦想的中华儿女都必须铭记的。在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的BBS上,不少同学,特别是来自自动化、系统工程等专业的学生都纷纷转帖钱老的生平

不谋而合,记者发现在各大网站都有网友通过搜集钱老的照片、归国历程、“两弹一星”的研究经历等方式,去悼念这位为我国实现强国梦鞠躬尽瘁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比如,网友“三峡在线”就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生前十大经典瞬间》为总题,把钱老青年时代

网友建言留一点骨灰放嫦娥二号中

在网友对钱老先生的众多的缅怀中,青年时代在美工作的钱老先生曲折回国的故事最为动情,也最为人“传诵”。

平生无意求虚名,惟尽百年赤子情。据悉,在钱学森家中,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航天飞船的模型。那展翅翱翔的“神舟”,似乎在诠释年近百岁的钱学森关注祖国腾飞的热切心情。

“由于当时钱学森先生是参与美国机密的火箭技术研究,曾完成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设计,所以美国当局并不想他返回中国,一是怕他泄密,二是怕他令中国的国防技术壮大起来……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他(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这个人宁愿毙了,也绝不能让他走"……”在“星星同学会”上,网友“Sim”转下钱老回国故事后,还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对中国有功的人,谁为人民做出过贡献,人民不会忘记!人民怀念他!希望我的儿子能从中学到东西,做一个能为国家做贡献且刚直的人!”

有的网友还建言:“能不能留一点点钱老的骨灰放在嫦娥二号中,待星箭分离时把钱老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

三笔财富:爱国、创新、自强不息

“钱学森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身上有三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铭记。”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也发表言论说:“第一,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他深爱的祖国,决心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第二,积极的创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在没有充分的资料可查,没有现成模式可依的情况下,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锐意创新,仅用不到10年时间就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和导弹。第三,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20世纪50-60年代,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在中国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坚持研制、试验尖端科技武器,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西安交通大学不少钱老的“后学”也深切地哀悼这位令他们景仰万分的学长。“曾看过您整齐的笔记与讲义,在西安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前多次注目您的颜容,在申报的《钱学森思想研究》课题里,多次见到您的光辉……”网友“独不见”在个人博客上撰文说,“我们爱您,钱老……走吧,走好,心里永远惦念您!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学子向您致敬!”(记者谢苗枫)

钱老,安心走好!

网友设置网上纪念堂,“静默一分钟”寄托哀思

据新华社电“钱老,安心走好!中国的'青年会沿着您为我们开辟的道路,一路前行!”―――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这一消息让无数国人哀恸,网民自发在互联网上以发表博客、论坛留言及制作悼念网页等形式寄托哀思,并表示将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继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努力。

网友“Micyoung”的博客页面被设置成黑白色调,黑框白花簇拥着钱老的照片。博主在文中说:“下课回到寝室打开电脑便看到了这个触目惊心的消息……让我们深切缅怀为祖国建设耗尽毕生精力的钱学森先生。”

“悲夫,英雄跨鹤归鸿蒙,剩十亿国民怀高士,两弹震吼名青史;惊矣,人杰挥手辞暮年,留百万热土念达人,一星耀闪指苍生。”网友“黄龙”写道。

有的网友设置了网上纪念堂追悼钱老。在纪念堂页面,可以选择以“静默一分钟”的方式表示哀悼,可以留言寄托哀思,还可以浏览钱老的生平事迹。

31日16时,在清华大学的“水木社区”论坛,“本日十大热点话题”中已经有两条是关于对钱老逝世的悼念主题,分别来自“水木特快”和“航空航天”版,跟帖达300多条。“哀悼”“默哀”“走好”,简单的字句承载着沉重的哀思。

在钱老的家乡杭州,当地影响力最大的网上社区“19楼”的“草根谭”板块中,主题帖“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今在京逝世,他是杭州的骄傲”已登上了主页显著位置。3小时内,该帖的阅读次数超过8000次,回复次数超过200次。

在一个关于力学的专业论坛上,网友“zhaojunwulei”发文说:“钱老师今天逝世了。他是我最崇敬的人,也是他让我在力学的道路上,有继续往下走的勇气和决心。”“大家一起悼念他。他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要继续努力,力学的明天还要靠我们。”

“不曾谋面,只有耳闻。”另一位网友“kekeyin”在博客中写道,“您留给我们的,除了成果,还有精神。这是我们永久的财富!”“我们将是这个时代的主力军,我感受到我们肩上的责任,知道我们该怎样继续走好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