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引人深思。
马的感激
一只狼穿过一个农场,看见一片燕麦田。狼对燕麦不感兴趣,摇摇头继续往前走。后来他遇见一匹马,狼讨好地对马说:“喂,朋友,让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吧。那边有一大片麦地,颗颗麦粒都硕大饱满。我特意为你留着呢,一颗都没尝过。快去吧,让我再听听你那像音乐般悦耳的咀嚼声吧。”马答道:“太感激你了,要是你自己能吃燕麦的话,你一定不肯饿着肚子听我嚼东西吧!”
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别人,对方未必会感激你。
农夫的骡子
一个人开车迷了路,他边开车边查看地图,结果车陷在乡间小路边的壕沟里。他虽然没有受伤,但车却深深地陷在淤泥里了。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小农舍,这个人便去求援。
走进农舍小院,他发现根本没有汽车或其他现代化机械。马圈里惟一的牲口是头衰老的骡子。开车人本来以为农舍的主人会说这骡子太瘦弱不能帮忙。可农夫爽快地指着那头老骡子说:“没问题,沃里克可以把你的车拉出来!”
开车人看了看憔悴的骡子,担心地问:“你确定它能行?这附近可有其他农场?”“住在这附近的只有我一个人。别担心,老沃里克能胜任。”农夫自信地说。
农夫把绳子一端固定在汽车上,另一端固定在骡子身上。一边在空中把鞭子抽得“啪啪”响,一边大声吆喝,“拉啊,夫兰德!拉啊,杰克!拉啊,泰迪!拉啊,沃里克!”没多一会儿,小轿车就被老沃里克毫不费力地拉了出来。
开车人又惊又喜。再三谢过农夫后,他忍不住问,“你赶沃里克的时候,为什么要装作还赶着其他骡子的样子?你喊沃里克之前,为什么还喊了那么多别的名字呢?"
农夫拍了拍老骡子,笑着说,“我喊的都是我原来那些骡子的名字,它们以前都和老沃里克一起拉过车。老沃里克是头瞎骡子,只要它以为自己在队伍之中,有朋友帮忙,干活就特别有劲,连年轻力壮的骡子都比不过它。”
反咬一口
甲乙两个和尚一起值更时,甲和尚感到脚上有东西在爬,用手一抚,被蝎子蛰了,疼痛难忍之际,他马上端来蜡烛,捉住了那只蝎子。乙和尚就连声阿弥陀佛,非常冷静地说:“出家人慈悲为怀,放它一条生路吧。再说了,它也是误会了,以为你要伤害它才出于自卫而为之……”
经过乙和尚一番劝说、开导之后,甲和尚就打消了惩罚蝎子的念头,随手将它放了。
三天之后的又一个晚上,甲乙两个和尚又一起值更时,乙和尚刚往蒲墩上一坐,哎呀一声站起来,他的屁股也被蝎子蛰了。没等甲和尚端来蜡烛,乙和尚就气急败坏地朝蒲墩上乱踩一番。待烛光映亮蒲墩时,那只蝎子已经被踩得稀巴烂了。
当甲和尚口念阿弥陀佛未及说话时,乙和尚就气愤愤地说:“那天它蛰你,我为它讲情,救了它的性命,它居然恩将仇报,又把我蛰了,这个没良心的,确实该死……”后悔的青蛙
青蛙向癞蛤蟆请教上天的办法。癞蛤蟆说:“你要想上天,办法只有一个:巴结天上的仙鸟——天鹅或者凤凰,让它们提携提携你。”
青蛙牢牢记住这句话,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
这天,青蛙突然发现一只天鹅落到池塘边,不觉大喜过望,连忙提上早已准备好的小虾小鱼,上前搭话。
“这些礼品,微不足道,还望……”青蛙像臣民见了皇上,不敢正视天鹅,说话也吭哧起来。
天鹅大受感动:“难得你这片孝心,自打我受伤,你还是第一个来看我的呢。”
“受伤?”青蛙抬眼看去,这才发现天鹅一只翅膀耷拉着,膀根鲜血淋漓。看样子,再也飞不起来了。
“哼!”青蛙马上变了脸色,“看望你?孝敬你?我图个啥哟!”说完,它带上小鱼虾,三蹦两跳不见了。
青蛙回去后,越想越窝囊,第二天一早,它又来到天鹅跟前,打算奚落它几句,以泄心头之气。哪料还未开口,天鹅却扑棱扑棱翅膀,凌空飞走了。
青蛙后悔不已,连声埋怨自己:“我真糊涂!我真糊涂!怎么没想到它还有再上青天的这一刻哩!”
悲哀的智慧
鱼爸爸鱼妈妈带着鱼孩子,快乐地在池塘里觅食。一天,一个鱼孩子发现了一段儿蚯蚓的身体,就游过去吃,谁料,那竟然是钓鱼者下的诱饵,鱼孩子被钓了上去。
鱼爸爸鱼妈妈和剩下的鱼孩子伤心极了。
又有一天,另一个鱼孩子发现了一片儿火腿肠,就游过去吃,谁料,那也是钓鱼者下的诱饵,这个鱼孩子也被钓了上去。
鱼爸爸鱼妈妈和剩下的鱼孩子悲痛欲绝。
再有一天,池塘里沉下来许多肉渣,鱼孩子们刚要吃,鱼爸爸鱼妈妈连忙拦住,说,不要吃,那都是诱饵。
最后,它们索性不吃池塘里的任何食物了,因为它们看什么都像诱饵。终于,鱼爸爸鱼妈妈鱼孩子都饿死了。
它们的尸体浮上来,被一个小男孩发现了。小男孩自言自语道:奇怪,我经常往池塘里撒肉渣喂这些鱼,它们怎么还会饿死呢?
樵夫与银鸟
从前有一个樵夫,每天上山砍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日子。
有一天,樵夫跟平常一样上山砍柴,在路上捡到一只受伤的`银鸟,银鸟全身包裹着闪闪发光的银色羽毛,樵夫欣喜地说:“啊!我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鸟!”于是把银鸟带回家,专心替银鸟疗伤;在疗伤的日子里,银鸟每天唱歌给樵夫听,樵夫过着快乐的日子。
有一天,邻人看到樵夫的银鸟,告诉樵夫他看过金鸟,金鸟比银鸟漂亮上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银鸟更好听;樵夫想着,原来还有金鸟啊!从此樵夫每天只想着金鸟,再也不仔细聆听银鸟清脆的歌声,日子过得越来越不快乐。
有一天,樵夫坐在门外,望着金黄的夕阳,想着金鸟到底有多么美?此时,银鸟的伤已经康复,准备离去;银鸟飞到樵夫的身旁,最后一次唱歌给樵夫听,樵夫听完,只是很感慨的说:“你的歌声虽然好听,但是比不上金鸟;你的羽毛虽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鸟的美丽;”银鸟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绕了三圈告别,向金黄的夕阳飞去。
樵夫望着银鸟,突然发现银鸟在夕阳的照射下,变成了美丽的金鸟;他梦寐以求的金鸟,就在那里,只是,金鸟已经飞走了,飞得远远的,再也不会回来。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 林逋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每一位哲人的思考,都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可以记录,冯友兰先生以贯通中西、纵横古今的视野,跳出历史材料的堆砌,对分散和孤立的各派学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整理。下面是《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
每个民族都会在其文明发展的同时对人和世界的各种本体性问题发问,由是则产生了哲人。不同民族的哲人思考的终极问题往往相同,但思考的方法,思想的表述则大相径庭,是以各民族的哲学之面貌多有不同。西方各民族的哲学自希腊出,自其伊始就遵逻辑、重推演,思辩缜密,有严谨的哲学体系。而东方的中国哲学,或重现象而轻规律,或以直观臆断代替逻辑推演,且见于零散的言语中而长时间没有成为体系——这一切都让西方人和了解西哲的中国人生疑:中国哲学是不是合理的、完善的哲学?中国哲人的思考方式有无可取之处?我亦有此疑,而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则使我读罢豁然开朗。
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如宗教之于西方世界一样深深渗入社会、为常人所持。是以一些哲人并不以自己为哲人,只于日常行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求构筑体系,是以有别于西方。
而中国哲人从直观处得哲思的哲学方法论极似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欧陆浪漫主义哲学家、诗哲所持之法。较之拉丁语系诸语种,中文(尤其是先秦的文言文)无疑是一种微言大义、一言多意、拥有无穷“可能性”(海德格尔的概念)的语言。现代西哲已开始反思其自苏格拉底诸贤时形成的“以逻辑证哲学”之法,认为以语言为代表的逻辑系统并不具备论述哲学的能力(而中国哲人早有“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义不可说”的观点)。海德格尔们自成表意充满“可能性”的新概念而用括号“搁置”前人逻辑清晰的概念——而中国哲人早就在使用充满“可能性”的语言探讨哲学问题了。可以说,中文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极大——既使中国哲学失之严密逻辑,又使其跳出逻辑的局限接触了另一些真理。进一步看,拜语言所赐,中国哲学的直观认知之法于西哲传统上的理性思辨,恰似叔本华之于康德、黑格尔;孔子所赞许的“暮春而游”之境,也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的追求。所以,想研究中国哲学,不妨与西方浪漫主义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此余所得之一也。
有趣的是:与西哲的“先重逻辑、后弃逻辑”恰好相反,中国哲学的主体——儒学则在孔子的“零碎语录”式哲学后形成了宋儒的理学体系。新儒学更加注重思辩,加入了严密的本体论,以合乎条理的方式表述思想而非“东鳞西爪”地漫谈。之前提到过叔本华与康德、黑格尔的对比,这里又出现了一对与相似的学者:王阳明与朱子。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执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而朱子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总而言之,理学体系对逻辑(一定程度上)的重视是对中国哲学这个整体的有机补充。
另一个对中国哲学的补充来自先秦的名家。中国哲学不重视“名称”与“实体”的关系,而名家却强调“名实之辩”。因为要讨论“名”,所以他们少不了要运用逻辑推理;他们也是最早一批挖掘中文表意逻辑性的人。后期墨家于此也有贡献。
故曰:研究中国哲学时,既要重视其总体上的直观认知之法,又要注意其中与西哲相似的逻辑论证之法。此余所得之二也。
所得之三是最基本的一项:我通过冯先生的著述对整个中国哲学史有了更系统的认知。之前对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著作多有涉猎,遍读《四书五经》《道德经》《庄子》等,却难以获得一个整体的认知——因为中国哲学的直观性及其记述的随意性、非专业性。而冯先生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用富于逻辑的记述方式将中国哲学那些“超逻辑”的思想串在了一起,提炼出了其内在联系——毕竟,记史还是不要那么多“可能性”好。感谢冯先生!感谢他对西哲方法论的了解,也感谢他对中国哲学的责任感!若不是他的努力,西方人将至今不解中国哲学乃至视之为非哲学,中国人也将不能真正了解本国的传统哲学体系,失掉意识形态上的“根”。
我读《中国哲学简史》之所得大体如兹。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二】
1
高中阶段曾经囫囵吞枣式地将《中国哲学简史》在一日之内读完。
如今回想来,也赖于当时为高考
然而大学之后,少了那么些功利的心思,忽而想回头看看这本冯老晚年著成的代表作,一番阅读下来,又有了些新的感想。
本书叙述顺畅,层次分明,将中华民族的哲学发展史从商周前期到轴心时代到汉朝后的儒学,三教合一,再到宋明理学,明清配合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实用主义,一整条发展的时间顺序捋得很清楚,哲学系统很完整。
冯老的语气平易近人,没有那么高深的西方哲学的深究逻辑学的语句,没有那些看似明白,实则根本不能理解的专业哲学词汇。而这种平易近人的语句,有一种岁月积淀的醇厚,像是季羡林先生晚年的散文,平淡中散发着清茶香气,有着朴实的睿智。
那些文字下,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人不禁沉迷其中不舍抬头,不舍翻页,不舍读完这样一本让人想藏入心间的书。
冯老青年时写下的《中国哲学史》,读之总有晦涩的学术感,大段大段的文言引用,少了些许总结性的提炼,虽全面详细,却让人感到匠气很深。
读完后,回首再读《中国哲学简史》,满满的岁月风霜,让人明显感到了更深的学术积淀后,反而放弃了潜意识中炫耀或者全面教授的欲望,变成了交谈似的浅白谈论,却更加明确,层次清晰,逻辑分明。
冯老把回顾年轻时写下的《哲学史》的感叹,简单地用一句“若现在,我定不会像当初那样去写。”概括了那些自嘲和回忆,不是大段大段的分析否定,这样的淡定让人看到他的平易和宽容。
2
冯老在书的最后,简单地总结了他的人生观——人生有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精神境界。
为人又总结为几个层次: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这简单的理论,概括了他《贞元六书》中重重繁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理论,在此不赘述。
高中时候,我曾在无数的高考作文中这么写道:像老庄一般将精神放到宇宙层次,追求更高的精神满足;像孔孟一般将“仁”这种包容天下的胸怀和崇德作为生活的规范和自我约束的规矩,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品质;像墨子一般将唯物主义实践步伐和心怀天下的宽广胸怀结合起来,天下为公,将践行的脚步踏遍天涯海角。
大道理这么写,这真的有实现的`空间吗?我想是有的。
3
我们运用冯老精简的理论审视自身,很容易发现,其实生物的人、现实的人,其实就对应着马洛斯层次需求理论中最底层的物质需求。建立在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层面上,我们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存境界。
谈及道德境界,就牵涉出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对于人的认识,根据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人有自然性(突破规范的本性),社会性(是类群的一份子)和精神性。
而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追求真实活动,那就是一种“去圣化”的过程,随着这种运动的发展,相关的“人性本恶”“人性本自私”的哲学理论形成体系,而这种自私,就是市场交易这种人类行为的背后的人类本性。这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看待人,认识人。
而回归冯老“道德的人”的角度,从自身的角度审视自己,我们通常根据自我感知和观察他人。通过客观立场上认识人性,回顾自身的行为,认识到自己具有的他人所没有的人性的优点以及人性的弱点。
而道德,就是基于人性的弱点上的一种克制。
根据孟子的性恶论,人出生具有兽性。人的本性是野蛮的,这一点与马克思所说的突破规范的本性有着共同点。
而教育,传授的是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是与人性相反的,并不容易做到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管理。这种规范下,我们赞成“大义”“大爱”是伟大的,因为他人这种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并不符合人性,我们都做不到,而这种行为对于我们又是有利的,这符合道德的追求,是一种克制。
救人于溺水的勇者克制自身对于死亡的恐惧,这种克制是道德所崇尚的,因而道义上我们都赞扬他。而面对民族的利益为了自身的安全富贵抛弃祖国的人,顺从了自身的自私天性,这是道德所反对的,尤其是这种自私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的时候,因而我们都厌恶他,批评他。
4
我们自小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育长大,是否真正接受儒家有关道德的评判标准,是否真正执行道德对人性的规范标准,便决定了我们作为道德的人的程度。
而宇宙境界,则要求我们对于中国的哲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老庄哲学有一定的研究。在这一境界中,我们用有别于理性的科学宇宙观去审视世间,审视自我,审视万物的动态关系。
这种宇宙境界,与西方所谓的宗教价值的追求有一定得相似性,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追求。
这种纯粹精神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是快乐的。
脱离现实意味着,马洛斯需求层次的所有金字塔基底所带来的生存的、社会价值的、自我价值实现上的烦恼都可以暂时抛弃。
这就跟柏拉图式恋爱一样,不需要考虑肉体的交融带来的社会联系以及生存条件变化,仅仅体会爱情的感觉。在宇宙境界上,我们高于世界,可以无喜无悲地看淡这些繁杂的名利纷争直达事物的根源。
这种将自我放到无穷的空间中的行为,恰恰让自我的价值更加得以明晰,因为群体的存在具有价值,因而自我的价值并不会由于简单的名利纷争而迷失。
然而与柏拉图式恋爱这种纯粹的精神活动不同的是,感悟宇宙境界的深度,需要由现实生活、现实经历支撑。
就拿一个深刻懂得老庄理论的初中生和一位终身未读过书的老人来说,明显后者所能体会,所体会到的宇宙境界更为深渊广阔。
这种精神追求,是追求用更广阔的胸襟和更开阔的眼光,从高于现实,高于人事纷争,高于社会国家,高于法律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世界,看待人性。
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哲学追求,追求对世界的哲学理解。
啰啰嗦嗦这么多,不过是想说明,冯老的哲学人生观对于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是有追求价值的。
追求的方式很明确,成功与否并没有什么评判标准。
毕竟精神的满足只有心灵才真正清楚,道德的高尚也只有无尽的时间才能给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