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下午好!
看到你们正在为前途而奋战我感到很高兴;看着你们那充满期望,有点兴奋、有点紧张、有点忧郁无辜的脸,我感到无比地心痛。你们让我回想起当年我的情节。当时的我成绩似乎优异,渴望成功,我却害怕失败果然失败。
你们怎么幸灾乐祸地笑了。好吧,那就狂笑吧,只要你们轻松地走向成功,我愿意牺牲我自己。
闻听高考失败,我一下子崩溃了:想想可怜的父母,望见那得意忘形已成功的同学,再想想自己没有前途的前途。我决定自杀,可上帝似乎觉得这样太便宜我了。
于是乘坐的汽车不翻身,横穿马路车也不撞我,死不掉也就活下来了。上帝发现此小子经受了应有的考验和心灵折磨,愿意加倍地给我幸福以补偿失意的我。
各位你们看看我因挫折而深沉、富有魅力的脸,你们不觉得应该为我鼓鼓掌吗?这掌声也是献给你们的,因为你们听完了我的演讲会有激动,会对自己很有信心,不仅在高考中会发挥出色,更能在人生的舞台中挥洒自如。
害怕失败一定会失败,这是我想告诉你们的第一点。
各位,你们认识自己吗?你也许会回答我说:“我们老师说我还不错,家长对我不满意,经常批评我,还有同学对我评价也是一般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你们没有正确回答我的问题,我问的是你认识你自己吗?而不是别人认识你吗?记得瞎子摸象的吗?没有人完全了解你,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
那么你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你认为你是个很优秀的人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
你就是你认为的人。美国科学家曾做试验:随机地把100个人分成好班与差班,三年后好班的学生成绩真的比差班好多了。他们本来是没有区别的啊。
只是他们进入好班后在别人的信任下,他认为他就是个好学生于是就成为好学生了;而进入差班的学生进入差班后在别人的叹气声中认为自己是个差生于是就成为他认为的差生了。
如果你有幸出生在一个会鼓励人的家中,碰到了许多会鼓励人的老师,你很幸运地成为好学生了,我为你高兴;假如你不幸出生在一个用负面方式教育你的家中,碰到一群喜欢用负面方式激励你的老师,我更为你自豪,因为上帝给了你更多的机会考验你,让你学会挑战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
于是你现在的成绩好运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只要你愿意重新认识你自己,那么你就会成为真正的你。
成绩好的同学你可以继续你的自我认定,你很幸运;成绩目前一般的同学,你可以重新认识你自己,要知道现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成绩表面上不行的同学,你们要为自己的过去纳喊,感谢过去的你帮你吃完了苦,现在你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了,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因果定律。
优秀与否首先是一种自我选择。
你们愿意选择优秀吧,为你们优秀的选择鼓掌。
如果你们还不够肯定,我可以告诉你们红楼梦中有一句名言: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只要不断地去肯定自己,想象会成为现实。大家知道母鸡孵小鸡需要21天的时间,科学家研究一个人习惯的养成同样也需要21天的时间。
只要你们每天早上起来大声地念十篇:我是最优秀的。晚上睡觉前大声地喊十篇:我是独一无二的奇迹,连续21天,你就真的成为最优秀的人了,要知道那才是本来的你。
你也可以把它写在你的本子上,每次写十篇,相信我肯定有效,这叫心理暗示,我就是这样获得伟大的信心的.。看看我的坚定微笑的脸吧。
你在想也许有人会笑你,别管它,因为只有你才会对你自己负全部的责任,你就把他们当成是对你的勉励好了。
记住:没有人可以打倒你,除了你自己!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佛教徒有个习惯,要辩道,辩赢者可以留下来吃饭、睡觉,如果辩不赢,得继续出行。有一次有个佛教徒来到了一处,那里的教堂是由两兄弟掌管。他于是找哥哥辩,哥哥对他说:“我很忙,你与我弟弟辩吧,他比较好辩一点。”
弟弟只有一只眼睛。半小时后他出来了,对哥哥说:“你弟弟是最聪明的人,我辩不过他,我得走了。”哥哥吃了一惊,不太相信,于是问怎么回事。他说:“我对你弟弟伸出一个指头,代表我们的佛主释迦牟尼。没想到你弟弟伸出两个指头,告诉我说佛主与佛道。
我觉得有道理,于是我伸出三个指头,代表还有佛徒。你弟弟就更聪明了,伸出一个拳头,告诉我说,佛主、佛道、门徒是一体的,缺一不可,太厉害了,我辩不过他,我走了。”过了一会,他弟弟出来了,怒容满面,对他哥哥说:“哥哥,我气死了,刚才那家伙太无礼了,一见我就伸出一个指头取笑我是独眼龙,我强忍着怒火,很克制地伸出两个指头,恭喜他有两只眼睛。没想到这家伙变本加厉,伸出三个指头,继续嘲笑我们两个人只有三只眼睛,我受不了了,伸出一个拳头准备揍他,他马上逃掉了。”
别人明明在表扬他,由于他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反而认为别人在打击他,于是他就倒下了,倒在自己的垃圾思想中。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啊。如果有,那就自我解嘲一下吧,发出会心的微笑,然后忘了这些可爱的往事。
现在你们应该有点信心了吧,因为信心是自己给自己的。当然我们更希望别人欣赏我们,鼓励我们。
你想别人怎么待你,你就先怎样待别人。
你想得到别人的欣赏、鼓励,你就先欣赏、鼓励别人。
你如果想得到老师的帮助,就主动地对老师说:“某某老师,我好喜欢听你的课,你讲得深入浅出,而且老师你特有亲和力。”老师听完后肯定激动地摸着你那有智慧的头,特别愿意帮你。
如果你想让你父母鼓励你,你就对他们说:“爸妈,你们辛苦了,我一定努力学习,你们放心好了,只要你们对我有信心,鼓励我,我肯定会考得更好。”你父母听了鼻子都酸了,再也不愿意批评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懂得体贴大人了。
如果你想得到同学的帮助,那么请先帮助你同学,鼓励他们,告诉他们,他们很优秀,于是他们感动地对你说:“亲爱的某某,你是最优秀的。”听了这话后,你的潜能开发出来了,分数莫名其妙地高了十分。
道姆斯教授曾说过:“年青人,永远不要担心未来,未来也不可捉摸,只要你活在现在,把握住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把正在做的事当成唯一重要的事去做,全力以赴,你会做得最好的,成功肯定会属于你。”
高考越来越近,我们总是担心时间不够。记住,你没有必要这样,只要把握住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于一门功课中,用最大的热情。同时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还有味觉、嗅觉感知到你正在复习的功课,那么你的效率将是原来的五倍以上。
要念到自己能听到,要写得自己能触摸到,能感觉到知识的味道,能闻到知识的香味。
何为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就是不为你的行为所左右,时时刻刻地思考回忆同一内容,直到理解记住为止。
跑步时,骑车时,做早操时,睡觉时,吃饭时等等,你可以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旦卡住了,立刻拿出书本看一眼再合上继续放电影,直到ok为止。这样你就会越来越喜欢读书了。
你们父母总是要你们吃好,吃饱。各位,我要告诉你们:不要吃太多,不要吃太油。
为什么呢?因为人体总的血液量是一定的。当你吃太多时,血液都流到胃里去了,于是大脑的血供量下降,你的思维能力就下了降,反应就会迟钝,所以吃得清淡些,油不易于消化,考前特别要注意。
考完后你可以吃满汉全席啊。不过别绝食哦,否则你会饿晕的。凡事要符合自然规律,物极必反。
各位,我最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会成功的,我已经在你们的心底里刻进了幸福两个字,我要为你们每天祈祷,祝你们成功。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我都会关心你们的,都会帮助你们的。
请记住:除了成功,你们别无选择;除了给你们成功,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再见,在那美好的地方等着你们的到来!
差生逆袭高考
我高中是在市重点中学。当时以为进了重点中学就有了保障。于是我开始上网,看小说。基本上每节课都拿着个电子词典躲在后面看小说。放学了,先去网吧玩一个小时再回家。高二分班了。我是学理科的。当时学校一共16个理科班。还有8个文科班。
头两个班是科技班。号称清华班。虽然是这么说。每年考起清华的也就那么3~5个人。毕竟我这里不是什么大城市。
当初我被分进了最后5个班中。也就是全年级最差的几个班。但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继续看小说,上网。一直持续到了高三。我那时的成绩是200多分。从来没超过300。
一直到了离高考还有260多天时。那时老师也不对我们抱任何希望。只是每天跟我们说,你们加油吧,考个三本就行了。你们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要实事求是。
那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香港。于是我就跟我的同学说我想去香港上大学。当时什么情况你们应该想得到。一个200多分的人想去香港。所有人都笑我,说你这个样子,能进大学就不错了,还香港。
我也在网上查了一下香港。的确很难。而且学费要40万左右。我就跟我父母说我想去香港,香港的学费好象要40万。我家也不是很有钱。当时我妈妈听了我说想去香港,非常高兴,她认为我终于想学习了。于是对我说,只要你考起香港,我就算把房子卖了也要让你去读。当时我听了十分感动,想起以前那么不爱学习,实在太对不起父母了。
我把自己关在房里痛哭了一场。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创造一个奇迹。
我找了一个星期天,去书店买了大量的资料。开始认真学习了。
那时离高考还有230天。我开始每天只睡7个小时。晚上12点到6点。中午在睡一小时。我在手机上设了闹钟,每天不停的提示自己要考香港。我把手机的背景也换成了香港。
我就这样不停的学习,同时也忍受同学们的嘲笑。他们笑我装正经,天天拿本书不知再看什么。他们的话我选择一概不理。
一个月后,考了一次月考。我依然200多分,没有任何起色。同学们更加嘲笑我了。我依然不理。两个月后,有一次月考,我考了280多。同学们继续嘲笑我,但我知道我已经有了进步,因为我以前一直是240左右。由于我落后的太多,所以开始进步实在慢了点。
直到第三个月。我终于突破了300分。同学们继续嘲笑我,说,不错啊,从哪抄来的啊。考了300分啊。我继续不理。
差生逆袭高考励志故事【2】
2007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
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十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他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他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他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开始疯狂阅读各类小说。他说:“沉溺于小说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个引诱者,我的引诱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引诱”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将课表里的中英数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说或者是文学;整天待在图书馆不出来;考语文的时候,花半个小时做作文的题目,然后花两个小时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个10分;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蹲在图书馆写实验小说,写好交给大家评判,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喜欢就烧掉,如果大家都喜欢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读全部改成诗歌朗诵,在全班嘈杂的背古文环境下,举起白话诗的大旗……”
与这种率性洒脱相伴随的,是
那时的孙宇晨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因为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一个是以机械的速度训练为根本,一个要以才华为根本。在他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无法覆盖诸多不擅长的学科,数学对于一个专于文史的人来说,真可谓是惨痛的悲剧。”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只是害怕让父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不好意思打我了,毕竟我已经长得比他们还高”。
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也许会将棱角冲刷干净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孙宇晨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而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他坚信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而身边的很多同学却“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何物”。
但现实却不断地给他挫败感,“400多分的成绩,我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他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备感耻辱”的等级化仪式和细节: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照上次考试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而他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书包“灰头土脸”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
一次考试时,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级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他便有点幸灾乐祸地去讥讽她,但那个女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上次考试期间生病了,英语没考。”
强烈的碰壁感使他开始考虑与常规的升学之路彻底决裂,他开始想办法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条不是高考(微博)的出路。那时的他觉得,参加高考是对应试教育的妥协,“是一种相当可耻的行为”。他坚信自己的才华能让自己通过一条不用参加高考的路径,进入理想的大学。
带着极高的期望,他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也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他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带着450分左右的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对自己的要求,孙宇晨进入了高三。他给自己偷偷定下冲刺目标:中山大学,“极限的非分之想”,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王小波的母校。
一年时间成功完成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孙宇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他觉得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众所周知,这年头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就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他只想活,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他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他的成绩在590分至600分之间徘徊了很久,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在广东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绩将意味着他很有可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
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
老师和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因为这将让他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孙宇晨觉得自己“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事实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时于录取分数线下20分录取。而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头疼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前他的英语成绩从未上过100分,而自那次考试起,就从未下过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他后来如此解释这种“完完全全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其实往往是被过低的自我预期所压抑,而过低的自我预期则源于外在制度压迫。他觉得,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分数崇拜,强调全面平庸。“在应试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皆是成绩好的,坏学生皆是成绩坏的,分数评价变成了道德价值判断,人格被分数体系不断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为奇了。”在他看来,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奖肯定,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终考出语文115分、数学132分、英语130分、综合146分、历史127分、总分65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向北大的冲刺。
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他先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他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曾获演讲十佳称号。
在那篇引来近万封回信的《一道论证题》的结尾,他如此写道:“我相信自己的才华从来没有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刷殆尽,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战了应试教育。最后,我仅仅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现实低头;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帮我做这道题目,我希望它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