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莫言热爱家乡的名言 正文

莫言热爱家乡的名言

时间:2024-09-29 17:24:26

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都使用过书信,世界各国都曾作为重要的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从唐代诗圣杜甫的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看来,书信在我国的历史已很久远,在那时就已很盛行,并且显得多麽重要,后又经历一千多年历史变幻,书信一直沿用下来,且曾经盛行过一个时期,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人们心目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只是到了电话、手机、电脑等信息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书信交流才慢慢淡化了,即使现在,还仍有一部分人在使用书信沟通交流,书信交流的传统形式还延续着。

书信与我着实有缘,我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信、写信的习惯,大约十岁左右就开始读信,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在外工作的祖父写信,给当飞行员的堂叔、当炮兵的表哥写信,还真如同写文章“一发而不可收”,有瘾似的,来了信就读信,读完了信就回信,当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想来,祖父曾当过老八路,堂叔是五十年代的飞行员,表哥是七十年代的新时代军人,我这不正是从为“三代军人”开始写信的吗?及至到了中学,广西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打响了,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激励着我,我和同学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卫国的勇士们写信。我现在还依稀记得,那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似乎写信也成了一件自豪的事情,因为这写的不是一封普普通通的信,信中表达了对前线勇士的无限热爱、鼓励支持,并坚决表示,毕业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去当兵,报效可爱的祖国,这封信燃起了我对参军的渴望之火。

后来,我也真的参了军,从家中往外写信一下子调转了方向,变为从外往家中写信。这个时候,我才觉得,儿时写信那是一种兴趣,那是别人来了信,被动地一种表现,而当兵在外写信,那是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寄托情感地表达。而且我觉得,这个时候的信在我心目中的重量更重了,觉得沉甸甸的;价值更重要了,懂得了家信在心中的价值;感情色彩也更浓了,有时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思念的泪水早已打湿了信笺。写到这里,我的心已经飞回了部队,去追寻过往那段写信的经历。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时候,我刚刚当兵,当时的条件哪敢跟现在相比,跟亲朋好友通讯联系这样方便,闲着没事打个电话聊聊天,遇事用手机发个短信,什么事就解决了。我当兵那阵子,部队里没有外线电话,更没有手机,遇到急事的时候,就到邮电局发封电报,不过,遇到急事的几率都很低。平时,想和父母、其他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只有通过书信这种方式来表达,鸿雁传情也好,述说感念也罢,所以家信就成了我们每个当兵人盼望得到和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也成了部队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书信有时要在路上走七、八天,有时甚至十天半月,但那是跨越几千里传递的是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情侣情、亲友情,怪不得古人都说:“家书抵万金”呢,我们也似乎体验到了。

大凡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新兵信多,老兵病多”,这似乎成了部队一句名言,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新兵写信就是多,尤其刚当兵的人都有过切身的体验,忙得连队通信员分发信都费好长时间。我们刚当兵那阵子,都想急着给父母写第一封家信,再给要好的同学、朋友写写信,有谈了对象的,还要给未婚妻写信。信里说说新兵连的生活情况,初当兵对部队的感受,望远隔千里的父母和亲朋好友不要挂念。再询问一下家里情况怎样?自己也好放心。这就满怀深情诉诸笔端,编织一种思念;天天期盼家中回信,守望一个幸福。新兵几乎都是这样,将家信转化为表达乡愁的一种方式,一页页薄薄的信纸,遥寄着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当我铺展开信笺写第一封家信的时候,我的心已飞回到遥远的故乡,我的眼前晃动着父母和亲人的脸庞,我的泪水不由得盈满了眼眶,伴随着思念的情愫,“吧嗒、吧嗒”地滴落在刚买的信笺上,信笺上滴满了泪水,泪水里浸透着思念,我就索性先不写了,停了一会儿后,我看到战友们都在写家信,就坐不住了,还是坚持继续写信,这个时候,灵动的笔尖上盈满的不是墨水,而是思乡的泪水,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堂堂的高中生好不容易才把第一封信写完了,这是我铭记在心的第一封家信,使我永远难忘。

说起书信,我还想起了一段往事,我们这些新兵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训练,分到了老连队,这个时候也急着给父母写信,说一说部队分配情况,让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放心。我和20多名新战友忙完了工作就趴到床铺上写信,写信的空档儿我就发现,一个同年入伍的河北河间籍的战友,并不急着写信,他一会儿在屋里坐坐,一会儿到外面溜达溜达,显得没事的样子,不过,看紧蹙的眉头,似乎还有什么心事。待我写完了信,他就凑到我眼前,开始外面都不太了解,我还以为找我谈谈心呢,结果他满脸羞赧地对我说:“咱俩都是同年入伍的,我求你帮个忙,帮我写写信,我没上几年学,确实写不了这玩意儿。”开始我还不相信,一看面前这么个精神的小伙子,哪能不会写信?再一看他那副十分真诚的样子,想起了别人写信他闲着没事就溜达的时候,我相信了,并痛快地答应了他,这个战友当时那种感激的表情我都没法形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从此,我便开始了长达三年帮这个战友写信的“马拉松”之路。

开始是给他的父母写信,这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因为写信只是把事情述说清楚,对方能看明白就行了,再说,给他父母写信,也不用拐弯抹角的,直说就行了,父母也知道他不会写信,不会怪罪别人替他写信。我就按照这个战友要表达的意思,给他父母写了信。接下来的情况就不同了,他说让我给他当兵前刚谈的对象写信,我一听就懵了,我这心里“压力山大”,诚惶诚恐,怕的不是写信的事,而怕的是写信之后的事,因写信引起误会造成的结果,可以想见,轻者,摩擦、矛盾。重者,吵架,吹了。不敢想象,不可想象。我对这位战友说,我不敢写,也不能写,我还没谈过恋爱,这样的事确实无能为力。战友说,你就大胆地写吧,没事,你不写,我自己也不能写,还是得找别人代写。看着战友无可奈何的样子,我很同情他,也就勉强答应下来,不过,写信的时候,我起初想尽量多用战友的“嘴”,少用我的`“笔”,可征求战友意见的时候,问怎么写,写什么?他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不好意思说,也说不出什么来。这样以来,我只好硬着头皮,思索了半天,就从第一封信写起,既不能太华丽,又不能太枯燥,包括开头称呼也斟酌了半天,这比给自己女朋友写信也难多了。

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我只好“投石问路”式地给战友的女朋友去了信。过了不长时间,战友的女朋友回信了,我这心里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可问题又来了,战友拿着信让我看,读给他听,我接过信来一看,隽秀的文字映入了我的眼前,再一读信里的内容,潜意识告诉我,这不是一般的人。我便问战友:“你女朋友是干什么的?字写得这么好,而且很有文采。”战友告诉我,他女朋友是当教师的。我一听,就不想再给战友的女朋友写信了,怕闹出笑活来。可又一想,若换了别人,笔迹又不一样了,万一被识破了,可就麻烦大了。没办法,我只好仔细揣摩着战友和他女朋友的心理,使出浑身解数,发出了一封封爱意深深、情意绵绵的信,战友也收到了一封封爱情蜜意的信。就这样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情书”长跑,直到战友复员回家。据说后来战友的女朋友发现了这件事,也很理解,原谅了他,由这件事我想到,书信帮了一个大忙,促成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书信这条线又把我牵引到老山前线,1984年底,我所在的总参通信部队接到上级紧急命令,赴云南老山前线执行作战任务,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有点震惊,接着,部队首长就发出了作战动员令,态度是那样坚决,我和战友们义愤填膺,主动请缨,纷纷向部队首长递交了请战书。当时,我怕父母受不了这个打击,就把信里套信,转到在河南的战友那里,再由战友从河南寄给母亲,这样虽然发信的时间延长了几倍,但母亲一直认为我工作忙,并没有引起别的怀疑,又过了几个月,邻村一个战友回家探亲,就说我到云南前线打仗去了,这话不知怎么就传到我母亲耳朵里了,当时前线战事正急,母亲心里焦急、难过,整天默默流泪,在路上怕别人看到,回家又怕年老的祖母看到,从办公室往返于我家有一条长长的大胡同,大胡同拐过了一道又一道弯,装满了母亲的思念,不知留下了母亲多少思念儿子的泪,即便是这般挂念,她还怕影响到我的情绪,在前线不安心,在回信中从没谈到上前线这件事,把挂念儿子的泪水默默地咽到肚子里去,在信里始终写道: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挂念,安心工作。现在想来,多么理智的母亲啊!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明明心里十分牵挂,而把百般的牵挂埋在心底,全力支持儿子驰骋疆场,保家卫国。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荣立了三等战功,当我胸前佩戴上闪闪发光的军功章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我日渐苍老的母亲,军功章上有我母亲的一半。在前线给父母写信这件事,本想玩个“小技巧”,别让父母担心,可因战友的原因,还是给母亲造成了伤害,我一直觉得心里难过。

书信与我的故事很多很多,我还在广西前线过春节时致家乡百万人民的一封信,发表在《平度大众》头版头条,引起了强烈反响,平度三中、六中的学生纷纷给我去信慰问,我与他们保持了通信联系,这是书信架起了当代军人与中学生的友谊沟通的桥梁。我还通过书信与莫言、官景辉、李燕杰、马识途、李存葆、叶春华、张保庆、沈鸿根、官伟勋、毛秉华、田永清、蓝怀昌、魏德泮、田永庆、王振华等等取得了联系,从信中字里行间受到了鼓舞和启发,感到受益匪浅。

如今,虽说电话、手机、电脑在家庭几乎都普及了,写信的很少很少了,但我有时还拿起笔来写信,找找那种感觉,追那种渐行渐远的踪迹,回忆回忆从前,书信给我带来了许多许多,让我永远难忘,今生难忘。

《丰乳肥臀》

毒不过黄蜂针,狠不过郎中心。

《丰乳肥臀》

钱不花就是一张纸,花了才是钱。

《蛙》

杂种出好汉,十有九个都不善……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

光棍苦,光棍苦,衣衫破了无人补……

《红高粱家族·高粱酒》

愤怒当然还有,但这种愤怒能够克制住了。

人物周刊:到现在这个年龄,您还会愤怒吗?

孙子们,都给我爬上来吧,再挖就到黄泉了。

《丰乳肥臀》

千里姻缘一线穿,一生的情缘,都是天凑地合。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

积德行善往往不好死,杀人放火反而升官发财。

《红高粱家族·高粱酒》

人要该死,怎么着也得死;人要不该死,怎么着也死不了!

《丰乳肥臀》

当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更感觉到故乡跟自己是血脉相连的。

正八经的话你一句也听不到,歪门邪道的话你一句也落不下。

《丰乳肥臀》

现如今的女人越变越娇气,我生她爹那阵子,一边生,一边纳鞋底子……

《丰乳肥臀》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接下骡子,我多给你一瓶酒,敲着锣鼓给你扬名去。

《丰乳肥臀》

积财积仇,散财积福,及时行乐,花天酒地,财尽福至,莫要执迷啊!……

《生死疲劳》

马是奔跑的冠军,驴是行走的模范。马背上的骑手威风,驴背上的骑手惬意。

《丰乳肥臀》

我想假以时日,中国肯定还会有作家获得这个奖项,但什么时候谁获得我无法预测。

你可别羡慕这个,金钱、美女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祖国、荣誉、家庭,才是最宝贵的。

《蛙》

苍鹰对尸首也有兴趣,它们也是噬腐者,但它们不与乌鸦合流,保持着虚伪的高傲态度。

《丰乳肥臀》

写作的基本路线不会改变,但肯定会做调整。世界人文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今后依然会。

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干什么吆喝什么。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计划生育……

《蛙》

我娘信佛,我一辈子不杀生,这是为母尽孝,她说如果我在她死后杀生,会让她在阴间受苦。

《生死疲劳》

古人曰:人有十年旺,神鬼不敢傍。我西门闹心正不怕邪,行端不怕鬼,即便是碰上太岁又有何妨。

《生死疲劳》

从小就梦想当作家,目的很单纯,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还有能娶石匠的女儿当老婆。

在某种意义上,英雄是天生的,英雄气质是一股潜在的暗流,遇到外界的诱因,便转化为英雄的行为。

《红高粱家族·高粱酒》

(文学方向)按照我原来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描写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作。

希望大家从关注奖项到关注文学本身,从关注

人一辈子生几个孩子,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母亲说,这还用得着你们计划?我看你们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蛙》

中医是什么?中医都是半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的话,绕来绕去都是把算命的人绕进去,哪有把自己绕进去的呢?

《蛙》

韩家的母驴也不是一般的母驴。她的前世是一个殉情而死的女人,积压了几十年的情欲,一旦发动,便难以休止。

《生死疲劳》

看到了自我,是过去我不知道这么多人喜欢我,也不知道有这么多人讨厌我,甚至仇恨我。这些让我能够看清自己。

在感谢之余也深感惶恐。因为全世界有许多杰出作家都有资格获得这个奖,中国也有许多作家同样有资格获得这个奖。

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一平方米,750万也就是120多平方米。

新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准备把750万奖金用在北京买大房子,结果不但被提醒买不了多大面积的,还被潘石屹打趣地问有没有北京户口。

司令……我完了……你见了俺老婆……给她点钱……别让她改嫁……俺哥没有后……她要走了……方家就断了香火啦……

《红高粱家族·高粱酒》

我厌恶地盯着爹的蓝脸,确凿地恨爹不该把他的蓝脸遗传给我。爹,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应该结婚,结了婚也不应该生子!

《生死疲劳》

麦田中露出狗的忽隐忽现的脑袋,它们的眼睛紧闭着不敢睁开,否则麦芒会刺瞎它们的眼睛。它们倚仗着嗅觉保持正确的方向。

《丰乳肥臀》

电是煤发的,煤是人挖的,挖煤不容易,地下三千尺,如同活地狱,贪官污吏黑窑主,窑工性命贱如土。每块煤上都沾着鲜血!

《蛙》

只要是人,不管是黄毛的还是红毛黑毛的,都是上帝的羔羊。只要有草地,就能留住羊,高密东北乡这么多草,难道还留不住你?

《丰乳肥臀》

这个偷鸡摸狗的杂种,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糟光了他爹创下的家业,把他娘气得悬梁自尽,但他却成了赤贫农,革命的先锋。

《生死疲劳》

我家乡为我建的不是纪念馆,是文学馆。我主观上并不希望建这个馆,但是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和努力,我也不想过多干涉。

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没有一个完美的女人。第一,她是个善良的人,是一个能够热爱生命的人、忍受苦难的人。当然如果她的外貌是比较美丽的,就更完美了。

人物周刊:您心目中的完美女人是什么样的?

我从小就非常迷恋、崇拜讲故事的人,在寒冬腊月的集市上、农户的牛棚马棚里,听说书人讲述古今中外故事,回到家就给父母兄弟讲述。

种马是你的儿,这驴就是你的儿媳妇,肚里的小骡,就是你孙子。拿出你的真本事来,活了,谢你,赏你;死了,不怨你,怨我福薄担不上。

《丰乳肥臀》

“洋人,你们听到了没有?”歪嘴巴鸟枪队员说,“洋人还会说高密东北乡土话?我看你是个猴子与人配出来的杂种,伙计们,把驴牵进来吧。”

《丰乳肥臀》

我现在描写的是‘成长的乡土’,这样的乡土与大城市有区别,但区别已经不大, 所以你一直说我是个乡土作家,严格来说也不太能够让我服气。

《蛙》这部小说是一部低调的小说,和过去红高粱时代语言的张扬、情绪的张扬的小说有很大区别,我把调门降到很低,用一种很克制的基调来写。

经过艰难的跋涉,我们终于抵达了公墓。这是一片方圆十亩的空地,处在麦田的包围中。空地上有几十个被野草覆盖着的坟包,坟包前插着腐朽的木牌。

《丰乳肥臀》

日子过顺了,得意忘形,公狗得意翘尾巴,人得意翘鸡。当然也怨这个小妖精,每天都用眼神撩我,用奶头蹭我,我西门闹不是圣人,顶不住这诱惑。

《生死疲劳》

小黑驴,小黑驴,知道你长大了,想媳妇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小黑驴也要当爸爸了,不怪你,正当的,婚也结了,种也下上了,乖乖地回家吧……

《生死疲劳》

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在本殿法外开恩,放你生还。

《生死疲劳》

锣声一响,死难者家属便齐声嚎哭。她们哭得都很不情愿似的,锣声的袅袅余音刚刚消逝,哭声也就停止。好像不是为亲人痛哭,而是为了完成镇长派给的任务。

《丰乳肥臀》

老哥,吃吧,别犟劲了。吃了这顿就不要管下顿,过了今天,就不要管明天,这驴日的岁月,没有几天折腾头了,早折腾完了,早吹灯拔蜡。怎么,你真的不吃?

《生死疲劳》

最想说的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也是我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好多遍的话。与这句话意义有关的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也是我父亲反复教导过我的。

80年代开始写革命历史小说,写红高粱作品,实际上完成的工作是坏人身上的优点我们绝不回避,好人身上的缺点我们也毫不留情,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

嗨,放开喝也喝不了多少了,姑姑感伤地说,想当年,我与人民公社那帮杂种拼酒,他们一群大老爷们想出我的洋相,结果全被我灌得麻了爪子,钻到桌子底下学狗叫!

《蛙》

我知道自己忍受痛苦的能力已经到达极限,如果不屈服,不知道这些贪官污吏们还会用什么样的酷刑折磨我。但如果我就此屈服,前边那些酷刑,岂不是白白忍受了吗?

《生死疲劳》

乡间流传着我因起得太早错把石头当狗屎捡回来的笑话,那是他们胡说,我鼻子灵敏,大老远就能嗅到狗屎的气味。一个地主,如果对狗屎没有感情,算不上个好地主。

《生死疲劳》

我生活在北京,从户籍管理的角度来看,也算北京市民。但我内心里不敢把自己当成北京人。城市人的焦虑和困境,我大概地知道一些,但我并没有去研究,这是我的局限。

近一个月来,我如同经历了一场人生洗礼,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的诸多争论就像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当然更重要是我看到了我自己。

我觉得这个地方,第一,是一个比较小的城市,没有北京那么大,没有北京那么多人口,没有北京那么喧嚣。回来以后我自己躲在一个小房间里,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写作了。

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作文写得非常好,篇篇是范文,还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朗诵。小学五年级时,被迫辍学,回家成了一个放牛娃,除了放牛,还要拔草、运粪,收割庄稼。

你先请我们吃花生。我没有钱。你怎么没有钱?陈鼻道,你从国营农场的机耕队那里偷了一块废铜,卖了一块二毛钱,当我们不知道?不是偷的,我急忙辩白,是他们扔掉不要的。

《蛙》

“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忘记。” 我挥手打翻了碗,对鬼卒说:“不,我要把一切痛苦烦恼和仇恨牢记在心,否则我重返人间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生死疲劳》

你可别去寻求刺激,人要爱国,当兵的更要爱国,当飞行员的尤其要爱国。人,可以偷,可以抢,可以杀人放火……我的意思是说,千万别当叛徒,叛徒遗臭万年,没有好下场的……

《蛙》

为了报复他,我捡来一块狗屎,用树叶包好,藏在手里。走到他面前,我故意说:肖下唇,你舌头怎么成了黑的了?肖下唇不知是计,立即张大口。我把那块狗屎塞到他嘴里,转身就跑。

《蛙》

她呀,在小学校里,与马良才麻缠呢,快去看看吧,两条狗,一公一母,一个更比一个浪,这会儿,差不多配上了!她的话让我大吃一惊,想不到古古典典的互助,竟然说出这样粗野的话。

《生死疲劳》

【莫言谈阅读】

所谓国人不读书是“另有隐情”:应该是阅读方式多了,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现在就是书出的越来越多,但是读的人越来越少。拿现在读书跟我们50年代、60年代来比,现在读书少的很多原因,因为人们业余时间除了读书几乎没有什么可选择的,现在有电视、网络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活动,已经消磨掉这一点点业余时间,人们社会生活丰富了,娱乐活动丰富了,读书时间被挤掉了,这是一个原因。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现在读书少好象有一个特指,就是对传统纸媒体读书的减少,现在很多阅读是在网上阅读,这个问题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下,网上阅读算不算阅读,我觉得应该把网上阅读算作阅读,我在网上读新闻,读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也算。现在读书时间是不是真的少了?也还需要认真统计。总之,读书少好像变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说明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书还是人类知识的海洋,书还是人获得知识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读书还是在我们诸多活动当中是最有意义的活动之一,让大家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很赞同温总理:不读书不仅没有前途 还会有很多遗憾

我在刚刚参军的时候,我们指导员就给我们念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指军队而言。不读书的国家或者不读书的民族,不敢说是愚蠢的民族,但肯定是一个留下很多遗憾的民族。在我们远古时期,在书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也有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人也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来获得知识,也有一些方式来传播知识。但是自从书出现之后,书作为总结人类知识、传播人类知识的途径,应该是最便利的,也是最直接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获得知识最方便的途径舍弃了,不去读书自然是很遗憾的。总理号召全国人民读书,肯定是考虑到国家的长久发展,也考虑到民族的复兴,毫无疑问是非常非常正确的。

书非借不能读也:不必急于买新书

我读书分几个阶段,童年时间特别想读书但是找不到书读,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书特别少,我生活在乡下,买一本书不容易。所以周围的村庄里谁家有一本书,我们都知道,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书借过来,而且都是限制时间的,抓紧时间赶快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读书变成了一种享受,变成了一种像饥饿了许久的人盼望着一顿美味大餐一样这样的感受。这种方式读的书,记忆特别深刻,也可能跟年龄有关系,就是当时读的书,很多细节现在记忆犹新。后来书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自己能够大量买书的时候,反而读书越来越少。借书读容易读,买书反而不容易读。有时候一下子去书店,肯定不止买一本,但是很遗憾,有些书几十年前就下决心想读,但是现在也没有读。所以我们现在不急于买新书,而是应该回家把自己的书架看看,找出那些落满灰尘早就应该读、早就想读但一直没有读的书先读书,我想这样的书毕竟都是经典,毕竟经过时间和千百万读者考验的。

【莫言谈电子书业与网络文学】

对于出版商高价购买版权的行为不必过于苛责

我一般还是比较恋旧的,很多合作多年的出版社好朋友们,一般书写出来之后他们想出,拿去出就是了。现在经常传说哪个人的书出来了,被出版商几百万的高价买断了。这种事情我从来没有证实过。而且这里边究竟包不包含水分也值得划一个问号。我们经常说,谁谁的书还没出版,刚出一个提案,就卖500万、600万人民币,这个也就是听之。即使是真的也没有什么的,因为中国的出版已经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一统天下,现在民营出版、国营出版已经放开了。而且出版的样式非常丰富多彩,就文学作品而言,个类作品也非常多,纯文学的,娱乐的,时尚的,写穿越的,写盗墓的,等等,形形色色。面对着丰富多彩的市场,有的人的书会赢得读者的青睐,有很大的市场号召力,出版商看到这个人的市场潜力,认为他的书一出版必将卖几百万册,那花高价给抢过来,这也没什么,可以理解。

我这个对科技很不敏感的人也开始关注网络,数字出版,电子阅读

我曾发誓永远不会用电脑写作,但是后来也抵挡不住了。应该说你不上网,跟这个社会是无法交流的,国内外朋友的联络,和出版社的一些业务往来,如果没有网络、邮件,极不便利。现在写出几百张厚的稿子来,给出版社,人家还要找人录入,很麻烦。所以形势所逼,我也学会了用电脑,也学了上网,而且现在主要的一些工作也是通过网络来处理。

从节约、环保角度来讲,任何一本书,纸张都和木材有关,如果能用电子阅读器,一个小的机器里可以装进去3万部长篇小说,如果把这3万部长篇小说变成书,要用多少纸张,要砍伐掉一大片森林,而且要盖多么大的书房才能容得下它。所以这种电子化出版、电子化阅读应该是一件好事,代表了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

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都是好文学

不上网不知道,一上网吓一跳。老说网络文学,我以为就是几个小孩在瞎闹,但是深入进去才发现,它已经发展成一片广阔的天地,里面云集着很多文坛高手或者文坛外的高手。 在网络上,现在累计了汗牛充栋的作品,我想倾尽全部精力也不可能把全部小说读完。网络小说,有些写的很好,但是大部分也写的很一般,因为适应网络这种方式,也没有太多时间也不屑于去打磨、去设计、去构思,整个看来还是比较粗放的。为什么可以一目十行,就在于这里边含水分比较大、比较多。

网络对传统文学应该说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学很多作家对网络文学是看不起的,如果写的好为什么不出版呢?事实证明,这个潜意识是不正确的,我觉得网上还是有很多人写的非常好。而且网络上出版的文学作品和纸质出版的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没有区别,一部小说在传统的媒体上、传统的书上是好小说,贴到网上难道就不是好小说了吗?如果是一个网络写手写的小说已经在网上造成很大的影响,质量很高,把它出成书,依然是很好的书。很多网上得到青睐的小说,也被出版商所看中。所以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不是两个文学,但由于它们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一些特点,但是总体来讲语言还是比较粗放,适合于快速的一屏一屏

写职场,写公司里的男男女女,白领的生活,我看了一些,觉得雷同的比较厉害。假如网上有一万部小说,如果筛一遍,起码也就七八个十来个类型,每个类型有一千部,这里写的比较好的作品,不过也就十来部。现在网络写手也可以批评,现在纸媒体号称出版3000部小说每年,但是到底有几本能流传下去?这也是一个问题。现在真正能成为经典的也是凤毛

【莫言谈文学】

对于我来说,故乡情结是非同一般的财富,但它也是很抽象的

福克纳是美国一名非常有名的作家,但是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正接触和了解福克纳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过去像福克纳是代表了现代派作家,他的作品没有被

我读了福克纳的作品感到一种感召的力量。他对故乡的理解和处理非常符合我的心意,他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就有但是一直没有想明白的很多问题,他唤醒了我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文学共和国”这样一种意识。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也是建立在真实故乡的基础上半虚构的文学地理。我在后来的小说里屡屡出现高密东北乡,也有点类似于约克纳帕塔法县。文学中的故乡和作家真正的故乡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又不一样的。真正的故乡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比如我的故乡高密,现在跟上世纪80年代、60年代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我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童年时期的那段记忆是不会变化的,童年记忆中的故乡现在已经找不着了,但是它在脑海里永远存在着。所以我在北京老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乡人,是高密东北乡的人,但是我真正回到高密东北乡又感觉不是那儿的人。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都有怀乡的情结,我们浏览一下历史,怀乡的作品比比皆是,我们读唐诗、宋词,能够打动我们的,我想怀乡作品是一大类,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怀念故乡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很高尚和神圣的,这种感情跟热爱乡土和热爱祖国是一致的。祖国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作家应该努力挖掘自己故乡的情结,应该把自己的写作建立在故乡的思念之上,应该把自己在小说里表达的情感跟故乡结合在一起,一个人可以热爱故乡,也可以恨故乡里很多落后的东西,是爱恨交加的情绪,也可以写故乡的生活。但是故乡生活对作家来讲也是一种限制,我是山东人,我写的小说里明显着带着山东的地域特色。另外一个作家是广东人,他写的小说可能带有鲜明的广东特色,这是作家的特色,也是作家的局限。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如果一个作家老写他的故乡,那他很快会写完。为了能够持续的创作和持续不重复的创作,那故乡应该不断的拓展,这就需要作家开阔眼界,向外部学习,可以保留故乡的记忆,但是也不要拒绝接受外部的东西,外市的、外县的、外省的、外国的,只要跟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都可以拿过来经过你的想象和形象化的处理,可以放到故乡这个范畴里来,这样就把故乡扩展了。

我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大部分都是生活经历中的原型

原动力来自生活中生动的形象。比如说《蛙》里的“姑姑”,我生活中确实有一个姑姑是做医生的,她是我大爷爷的女儿。我们下一代,甚至是下一代的下一代,高密东北乡成千上万的婴儿都是通过她的手来到人间,这个人在我们故乡本身就有很高的威信,也很传奇。正是生活中有了这样一位非常有个性、非常文学化、戏剧化的人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她变成文学里很典型的人物。

比如说《红高粱》里的“我奶奶”,她跟我奶奶差别很大,但是确实有一些像小说里奶奶的敢说敢做,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和社会对抗的一些形象。

男性里也有一些原型,比如说《生死疲劳》里单干的蓝脸,那也是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个人,我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认识他,我走向文学之路的时候感觉到他非常有意思,你想在全国都是人民公社的时候,只有这样一个人在坚持单干,一个人的力量跟整个社会相对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而且他要承担多么大的压力,我觉得他肯定会变成我小说里的'人物,最后终于变成了。当然在写的时候做了很多处理,很多典型人物是合成的,但主要还是在他的基础之上,把别的很多外部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全都累加到这个人身上去。

文学类的典型应该按照高尔基的说法,是熟悉的陌生人。大家看了以后好象觉得很熟悉,但是一想他又是陌生的,每个人都感觉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但是没有人写出来,他又和你所熟悉的人不一样,这就是典型的文学阅读。

非小说作品多是我的即兴之作,也会有助于读者多角度了解莫言

我写这本书,没有想到将来会把它发表出去,有很多都是即兴的创作,很多散文是和朋友们讨论的一些发言,或者临时给哪一个刊物写一篇文章,没有经过像小说一样认真的构思和考虑。但是回过头来看,越是随机随意的,没有经过认真雕琢的文字,反而有一种风味。散文里的那种调侃、幽默,无意当中说出生活当中的一些所谓有一点点人生真谛味道的话,效果反而很好。如果我一本正经的摆出我要写散文来写,可能没有这个效果。但是这里有两篇是我一本正经的摆出要写散文的方式来的,文字也很雕琢、很贴切。有一个是《望星空》,想表现一下自己的宇宙思维和自己深刻的思想,当然不能说非常差,但总不如那些随意写的东西那么自然。

还有很多国外的研究,在国外很多大学里会议上和国内各种各样活动上的一些演讲,这些演讲有的是有演讲稿的,因为涉及到同声

我们应该忘了诺贝尔文学奖 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对作家的评判

一涉及到文学奖,话题就非常复杂,尤其是像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上这么有影响力的奖项。每年到那个时候,媒体都要拿着这个话题做一些文章,实际上跟作家的写作并没有多少关系,也有一些批评家在讽刺挖苦中国作家有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这个讽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忘掉了,是他们没有忘掉。以前讲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过河,老和尚被着一个女人过河,小和尚问师傅说为什么背个女人过河?师傅说我早已经把她放下,你怎么还没放下。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作家,但是好象也没有说哪个作家非要努力创作来迎合这个奖,这都是毫无科学说法的,不是说我要努力,刻苦训练,本来我能跳过两米,结果练跳过两米一就得奖了。文学奖有时候正好相反,你铆足劲说写一本书要获奖,那也不一定。

你没有太认真的写,很随意、很放松的写,也许写出一部不错的作品,个人发奋要得什么奖,是不可能写出好小说的,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我们也要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确实评出很伟大的作家,但是也有很一般的、被遗忘的作家也得了这个奖。得奖有一百多个作家,现在真正被记住、作品还在流传的作家到底有多少个?每个读者可以想一下。所以不要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问题,最好忘掉他。至于大江健三郎先生对我的褒奖,我看成是一个前辈作家对后辈作家鼓励,我跟他交往十几年了,他也到我故乡去过,我们两个应该是忘年之交,又是文学同行,主要是我读了他的小说,他也读了我的小说,我们各自都在对方的作品当中读到了自己。

读到了自己很多的生活的经历和情感经历,读到了我们对很多问题可以引为知己的看法,他对我的表扬是我们建立在互相阅读的基础上。我个人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说大江健三郎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他喜欢我的作品就说明我的作品非常好,文学跟别的东西部一样,文学的选择性很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你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这都是成立的。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么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肯定会得出结论,这个到底是好作家还是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