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优秀范文】
勇于挑战,敢于质疑
一个演员究竟该不该修改台词?也许你认为他缺少与众不同的文字修养,也许你认为他不具备大师头衔。其实,我觉得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做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人,做一个敢于忠于事实的人。
诗人说:”雪花是通往天堂和人间的信使,连接着天堂和人间。“我说,质疑是通向愚蠢与豁达的阶梯,连接着进步与发展。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是向生活发表出不同的见解,是和他人意见相反时的一种沟通。我们要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心声。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坚信自我敢于说真话的态度。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评委们立即站立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前面的选手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也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小泽征尔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敢于质疑,不畏权威,体现的是一种自信。
敢于挑战权威是一种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人类历史的每一次飞跃,无不是质疑精神的推动。正是达尔文大胆地质疑了神创论,才揭开了人类起源的奥秘;正是爱因斯坦勇敢地质疑了经典力学,才开创了相对论的新世界。我不由得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巴甫洛夫曾经感慨,由于面对沃泰默的错误的结论后他没有提出质疑,而斯塔林和贝利却没有放弃探索的道路,终于证实了结论,巴甫洛夫只能遗憾地错过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哥白尼在”地心说“盛行的情况下,发表了有悖于宗教界主流认为的”日心说“,在事实面前,他选择了坚持真理,并把真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挑战权威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真理面前,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令人敬畏。
这就是质疑!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正值人生青春时节,可是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两难选择,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敢于质疑,更应该有这种敢于挑战,绝不盲从的精神。人生路上,就让我们以勇气做船,以质疑做风帆,用思考做船桨吧,只要我们不惧权威,敢于挑战,我们就一定能够扬帆起航,直达成功的彼岸!
【点评】
这也是一篇观点鲜明的议论文,文体清晰。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敢于挑战,敢于质疑“,作者详写、详论了小泽征尔和达尔文的事例,略写、略论了巴浦洛夫和哥白尼的事例,详略处理得当。其中,小泽征尔的事例新颖、独特,说服力强。此外,文章行文规范,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语言质朴,材料丰富,都是其了亮点。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范文】
我们需要质疑
”怀疑论者是社会前进的力量。“美国国父华盛顿曾经这样说。
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的争论,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对于表演家的观点,我还是表示赞同:我们这个社会,面对我们的教育形式,我认为我们需要质疑,我们应该鼓励质疑。因为当今青年太缺乏质疑之声。
回溯五千年中华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从不缺乏敢于质疑者。三千年前,当奴隶制依然大行其道时,先哲孟子倡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就表达了质疑君权神授的思想;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大力宣讲启蒙思想,勇敢地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变革派人士,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家,他们敢于质疑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革命的序幕;建国后,我们社会也不乏勇敢质疑的人,建筑学家梁思成面对北京市政府改造城市方案的质疑,喊出了保护文物的聩耳之声——他们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的良心“,面对这些响当当的质疑者,我们不该学习吗?
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就逐渐遗失我们先辈的质疑精神了呢?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生竟沦落到要被鼓励才能发出质疑的地步了呢?
那是因为在中国,质疑者常常被当作另类,质疑者常常被否定。
首先,是因为太多的压制质疑的力量充满我们生活。如果我们敢于质疑,迎来的往往是世人的批判。马寅初曾经提出人口计划生育的建议,在他遭到批判时曾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然而,时间飞逝,转瞬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妄图以权力压服质疑者。他们害怕质疑的声音,因此想方设法消弭这种质疑的声音。
其次,即使有人不惧强权,敢于质疑,他也会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的质疑不会产生任何作用。鲁迅曾说,战士不怕迎战千军万马,而是惧怕进入无物之阵。当你质疑时,你得到的不是对方有理有据的反驳,而是无人问津的搁置;你提出的批判不是被严厉地压制,就是遭到几个无聊甚至庸俗的说笑者讥笑。每当这时候,作为质疑者的你又该如何面对呢?艾略特说:”这就是这个世界结束的方式,不是巨响,而是一片呜咽。“是啊,如果你的每一次质疑总是遭遇这样的对待,又有谁还将继续坚持质疑,然后让自己不是成为一个英雄,就是变为一个遭人讥笑小丑呢?
质疑?质疑!这本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我们民族本来就不缺乏有勇气敢质疑者,我们民族缺乏的是有勇气敢于聆听者!西哲有句
那么,就请那些惧怕质疑的掌权者们,摆正自己的心态,张开自己的耳朵,收起手中的棍棒,用真诚面对质疑,我想:质疑之声不需呼吁,它一定会伴着民族的自信一起到来!
【点评】
这是一篇独具新见深见的议论文,文体清晰。文章纵论历史,引出当今,历史上古圣先贤并不缺乏敢于质疑者,善于质疑者;而是当今的青年太缺乏质疑之声了。为什么呢?作者独特地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己见,实为有感而发,见底不俗。全文思路清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层层推进,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发人深省。
勇于挑战,敢于质疑
一个演员究竟该不该修改台词?也许你认为他缺少与众不同的文字修养,也许你认为他不具备大师头衔。其实,我觉得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做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人,做一个敢于忠于事实的人。
诗人说:”雪花是通往天堂和人间的信使,连接着天堂和人间。“我说,质疑是通向愚蠢与豁达的阶梯,连接着进步与发展。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是向生活发表出不同的见解,是和他人意见相反时的一种沟通。我们要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心声。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坚信自我敢于说真话的态度。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评委们立即站立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前面的选手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也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小泽征尔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敢于质疑,不畏权威,体现的是一种自信。
敢于挑战权威是一种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人类历史的每一次飞跃,无不是质疑精神的推动。正是达尔文大胆地质疑了神创论,才揭开了人类起源的奥秘;正是爱因斯坦勇敢地质疑了经典力学,才开创了相对论的新世界。我不由得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正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位伟大的哲人敢于批判老师柏拉图的理论,这位哲人才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质疑精神,是一种不屈服权威的坚持,它彰显了人性的高贵与伟大。历史的进步,正需要我们千千万万质疑者的力量。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巴甫洛夫曾经感慨,由于面对沃泰默的错误的结论后他没有提出质疑,而斯塔林和贝利却没有放弃探索的道路,终于证实了结论,巴甫洛夫只能遗憾地错过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哥白尼在”地心说“盛行的情况下,发表了有悖于宗教界主流认为的”日心说“,在事实面前,他选择了坚持真理,并把真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挑战权威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真理面前,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令人敬畏。
这就是质疑!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正值人生青春时节,可是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两难选择,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敢于质疑,更应该有这种敢于挑战,绝不盲从的精神。人生路上,就让我们以勇气做船,以质疑做风帆,用思考做船桨吧,只要我们不惧权威,敢于挑战,我们就一定能够扬帆起航,直达成功的彼岸!
【点评】
这也是一篇观点鲜明的议论文,文体清晰。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敢于挑战,敢于质疑“,作者详写、详论了小泽征尔和达尔文的事例,略写、略论了巴浦洛夫和哥白尼的事例,详略处理得当。其中,小泽征尔的事例新颖、独特,说服力强。此外,文章行文规范,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语言质朴,材料丰富,都是其了亮点。
洋思中学的锐意进取,收获了“洋思之路”的教育神话。一时间,洋思中学门庭若市,“取经者”纷至沓来,自1996年起,每年到洋思中学的来访者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几乎每一个与洋思有关的字眼都挑动着“取经者”的神经,譬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八个大字就高高悬挂在洋思中学的主教学楼上,这是洋思中学对社会和家长的承诺,“取经者”心领神会,于是又加了个“美丽的尾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证明自己对教育的拳拳之心。殊不知,这句话,老教育家陈鹤琴说过,这位理想主义的教育家,借此来向往一种教育境界,提倡一种“永不放弃,永远追求”的教育精神。
然而,就是这句美丽的教育期许,却频频将教师绑架上师能法庭,甚至拉进师德的审判场。“没有……只有……”的句式,对其沸沸扬扬的争论折射出人们对师生的关系、地位、作用存有困惑。
“被神话”者说
刚走进教师行列时,小李也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论的崇拜者。可如今,它却带给了他巨大压力。小李曾经就职于一所职业学校,学校领导以这句话来鞭策老师,要求每班的期末考试及格率达到90%,否则就扣钱。不少班级入学考试的及格率不到10%.仅一个学期就让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不受处罚,有的老师提前公布试题,或考试时帮助学生作弊,用不正当的手段提高合格率。
换了工作岗位后,在小李身边,依然有许多教师领着微薄的薪水,放弃学习提高的机会,在如何提高班级平均分上透支着时间与精力,只为证明自己是“会教”的老师。他们甚至不顾学生的天性,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只有一个——分数。可老师毕竟也只是凡人,不能点石成金,终究逃不过因教不好个别学生而沦为“不会教的老师的”命运。小李摇着头苦叹着:“个个学生都教好,这只能是老师心中美好的愿望。若你准备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那么,我向你致以我最诚挚的敬意,并轻轻地道一声:‘善待学生,也需要善待自己。”’
许多人对这句话表示赞同的同时,都会向小李例举海伦·凯勒的例子:在老师莎莉文的教导下,一个又聋又哑的小女孩,长大后不仅考入哈佛大学,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这似乎是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最好证明。可是小李却不这么认为:“莎莉文老师的学生只有海伦·凯勒一人,而我们面对的往往是八九十人的班级,如果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老师哪有精力一个一个去为他们补课?莎莉文老师没有评职称的压力,不用考核,她能花好几天时间来教一个单词,可我们的学生一节课要掌握的单词,就有十几个。莎莉文常带着凯勒到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而我们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只能让学生坐在教室里,面对书本,边听老师讲解边想象。”
“海伦-凯勒只是个特例,而我们也无法成为莎莉文。”小李无奈地摇摇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名言,在今天是将教师披上神的外衣,从此成为神仙,还是使教师迈上圣坛,从而成为神的牺牲?”
弟子三千,缘何贤人仅七十二?
中国的教育先贤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却只有七十二,那两千大几呢?有没有“教不好”的?史无所载。但就是这七十二知名弟子中,也有行事让老师不满意的:冉有、季路当了季孙氏的家臣,季孙氏打算攻打同邦小国颛臾,两个家臣不加阻拦,还予以支持,孔子非常生气,大加斥责。由此可见,天下至贤如孔子者,也没做到百分百的教育成功率,可想而知,果真还是有“教不好的学生”的。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充满差异的个体,他们智力水平有天壤之别,家庭教养有雅俗之分,经济状况有贫富之异,家长有为非作歹的暴徒,有清正廉洁的官员,有钻营奸猾的小人,有克斤扣两的奸商,有面朝黄土的'小民,有单亲家庭,有再婚家庭,有空巢家庭,不一而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社会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孟母才会三迁。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如李镇西所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就像一个质疑这句名言的教师说的那样:“若果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呢?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
特级教师王燕在
当“会教”遭遇“不会教”
老师们有点冤,所谓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时不时地将他们拉上师能、师德的审判席,教师们为避免被扣上“无能”、“无德”的“罪名”,一头扎进教学,虽然他们心中自知:哪个老师没见过“教不好的学生”?有几所学校没出现过所谓的“差生”?“至理名言”就像一条无形的枷锁,使这些“灵魂的工程师”们从此背上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时间久了,他们也会抱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不是把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根源都归结为教育的失败,都归结为教师的‘不会教’?”
教育专家杨启亮教授当年在中学任教,曾遇到一个“差生”,哪怕最简单的课堂讲解,他都听得云里雾里,久而久之,对课堂再也没有什么兴趣。有一天,杨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当翻到这名“差生”的作业本时,他眼前一亮:虽然答案没几个是对的,但字迹非常认真工整。杨老师灵机一动,以后的课堂上,这名“差生”如果实在听不懂,就让他坚持练字。结果这个“差生”毕业时拥有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杨启亮至今还对这名“差生”那潇洒飘逸的硬笔书法记忆犹新,他说,在某种意义上,他教好了这名学生,他拥有了一笔美妙的书法,使人赏心悦目,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教好”,就是“会教”。
事实上,家长和社会并非如此“宽容”,他们有他们的“会教”、“教好”的标准。众所周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教师“会教”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升学率上升,便是老师“会教”的最好证明。当一个“差生”练就了一笔好书法,当一个后进生第一次考试及格,当怯弱的学生从此不再自卑,当“娇娇女”学会自理……这些是否能作为证明老师“会教”的证据?李镇西无奈地摇摇头:“在现行的评价标准下,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教师和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就是在唯成绩论的“会教”标准下,许多孩子成为了“教不好的学生”,许多老师成为了“不会教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对师生的关系、地位、作用作了新的阐释,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自主学习。“可被强塞给教师的至理名言‘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却片面地夸大了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的是教师凌驾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之上,是典型的教育万能论。”某老师对这句教育名言颇有微词,“这一谬论给中国当代教育评价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学不好或者考试不及格,就是教师不会教的明证,其直接危害就是,部分教师受到来自社会、领导的巨大压力影响,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不惜误导学生的品德去片面地、不择手段地追求考试的高分数。你看,‘减负’的口号喊了若干年,学生的负担又何曾真的减下来了?”
某教育专家愤慨地表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用表示唯一选择的句式告诉人们:每一个学生都能被教好,都能考高分,都能上重点,将来也都能成名成家,成为社会精英人才。照这一推理,我们似乎还可以得出许多‘真理’:没有管不好的学校,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管不好的群众,只有不会管的干部;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管不好的治安,只有不会管的公安……推崇这句真理的人一定从大跃进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等豪言壮语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得到过相当的启发。”
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和教育万能论,使原本“会教”的老师遭遇了“不会教”的尴尬。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老师们都是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信念去执教,他们忠诚于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关爱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是将来的爱迪生、牛顿;他们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努力耕耘、默默奉献……所以,不要让这句“名言”成为师德“绑架”的理由。
一位老师说:“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李镇西说:“如果教师用这句名言来自警自勉,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