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化抽象为形象
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开始有些想家了。
2.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颜文静《寻人启事》)
两句话虽然都表达“女孩想家了”,但前一句只是一般性的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后一句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意象,蕴蓄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的,很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之类的诗句,所以给人的印象特别深。
再如,一位同学在写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效果时,说“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这句话没有写出小提琴的演奏内容和旋律之美,也没有写出听众的沉醉之态,体现不出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效果,显得枯燥无味,缺乏应有的艺术美感。不妨改写为:“优美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轻轻地飘出小楼的窗口,穿过蒙蒙细雨,散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听得如痴如醉。”
二、化静态为动态
莱辛在《拉奥孔》中说,动态之美是一纵即逝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比一般的美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对那些静态的事物,我们要善于“化静为动”,使之富有生气,充满活力。例如孔孚的《千佛山龙泉洞某佛前即景》,是这样描写佛像和绿苔的:
他微笑着,看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苔侵佛头……
佛本是静态的,就是生长着的苔在我们看到的一刹那也是静止的,作者却用“微笑、看、听”“爬、跃、侵”等动词,使佛和绿苔动态化了,仿佛有了生命似的。山水名胜,多为静物,静则无势,无势则不能动人,所以,要善于让静物动起来,让无生命的东西活起来。
三、绘形绘声绘色
所谓“绘形绘声绘色”,就是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陀斯妥耶夫斯基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铛铛地跳着”(转引自秦牧《语林采英》)。这样一来,就有声有色了。
四、幽默俏皮活泼
表达过于严肃,不免给人沉重感、压抑感,来一点幽默,讲一点俏皮话,能使文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请看高考满分作文《跟时代一起改变》收尾部分:
我们并不一定要追赶潮流,完全可以做自己;并不需要一味地学着人家的样儿,完全可以做更“高级”的事。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高尚的品行,而不是只知“忙”。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爱国的情操,而不是“爱大米”。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出色的修养,而不是只看搞笑和言情。
改变自己,让自己有鹤立鸡群的素质,如今个性也是潮流,像这种特点,无疑是最“in”的。
周围的一切,正在对我们的成长形成影响,而它们常常是负面甚至颓废的,真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只要改变自己,我们一样可以拥有过人的气质。否则,“后果很严重”。
作者娴熟地运用杂文笔法,写得亦庄亦谐,轻松自如,使文章具有了特殊的情调,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五、善用修辞手法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看数例:
1.蜘蛛也惜春归去,网住残红不放飞。
以“残红”代落花,鲜明生动;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达出惜春之情。
2.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用对偶,有音乐之美;用拟人,不仅表现出环境的优美、幽静,而且渲染了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浓郁的书卷气。
3.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用博喻刻画白妞的眼睛:“秋水”见其清澈纯净,“寒星”见其晶莹明亮,“宝珠”见其圆润光泽,“水银”见其黑白分明、水灵生动。这双眼睛真是顾盼传情,美丽动人。
4.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张潮《幽梦影》)
运用排比,列举一连串悦耳之声,令人浮想联翩,心旌摇荡。
5.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同上)
以赏月喻读书,表达读书所获与阅历相关的道理,深入浅出。
6.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乏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贾平凹《延川城》)
用对比的手法,凸现延川少花少石、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和女人美丽、男人坚强、枣大羊肥的特点,造语新奇,让人过目不忘。
7.石墨黑不溜秋,稀松平常,价格低廉;而金刚石光彩熠熠,坚硬无比,价值连城。两者相比,如同鱼鳅与蛟龙,宛若毛虫与彩蝶,好比麻雀与凤凰,犹如地上的癞蛤蟆与碧霄的白天鹅……[(《悦纳压力》)
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不仅突出了石墨与金刚石之间的天壤之别,而且给人审美的享受。
8.白生生、轻飘飘、软绵绵的棉花糖,在风中颤颤悠悠,好像一片洁白的云要从我手上飞走,我赶紧把它们往怀里靠一靠,拢一拢。我一跑,棉花糖似乎又要飞走,我赶紧把它们团一团,捏一捏……(王珂《甜丝丝的回忆》)
“洁白的云”的比喻形象、贴切,委实引人入胜。
六、注意句式变化
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特殊的美感。比如2006年浙江卷满分作文《且息且行》中的一段话:
有的人征服了高峰,又举目遥望更险峻的山崖;探得了魂宝,又跃跃于另一次奇异的冒险;策马路过梅园,却一心想着直奔边关,戍国杀敌。
这样的人不是痴顽,而是执著,他们在奔波里冲击生命的极限,在征服里体验生命的快乐,在“无所息”里实现自己的终极意义……最伟大的战士,都渴望战死沙场,在死神带来的永恒憩息面前,他们粲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驾一叶之扁舟,凌万物之茫然,却不想到达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得,听风饮露。他们秉烛夜游,访仙探鬼,只是感慨于岁月如寄,而风光无限,不得遍赏。
这样的人,不是放纵颓靡,而是潇洒自如,他们在漫游里赏玩生命的细节,在驻足遐观中纪念流逝的时间,在诚挚的诗篇里讴歌造化的神秀……升仙的道人,不问红尘俗世,只在静坐修行中获得人格的圆满,生命的休憩。
这几段文字风格典雅,词语丰富,使用了许多成语、典故;从句式的角度看,以整句为主,兼用散文的章法,注重整散、对称与呼应,形成了一种整散结合的美。
七、引用化用名句
阅读面广、知识面宽、文化底蕴丰厚的同学,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多引用、化用
秋雨先生曾说过,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此时此刻,所谓生命的空白,或许就是一种“花开花落两由之”的淡泊心境吧。有哲人云:圣者,常人肯安心者矣。有时候,生命需要隐匿,心灵需要蜇居。在蜇居之中,为未来做准备,就是在蓄势,蓄水以后开了匣放水,便可以灌溉大地。
为生命留一点空白,我安静地想着。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告别忙碌的生活,淡而处之。生活的滋味,无非在于诗、酒、哲学、爱情。在空白的缝隙中,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生活却因此平添了几分色彩。宛若一隐士,把酒黄昏后,看太阳从东而西,静观风起云涌,诗意地栖居。在我心里,唯有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好比一块空白的印章,为生命烙下闲适的情操;拥有了闲适,才让我觉得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记得海德格尔曾说过,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要感谢海德格尔,这位精神的探索者,为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隅空白。让我在心烦意乱之际,能够冷静地思考,吟上一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让我在忙碌中,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欣赏一段“他年傍得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还魂爱情。如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如东坡先生,“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如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他们都是诗人,在属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诗意地栖居。
这位考生旁征博引,撷英掇华:从余秋雨的名言,到海德格尔的精神;从鲁迅的
总之,高中生要消除语言“有文采”高不可攀的思想,多读“有文采”的精美时文和语言有特色的高考佳作,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语言目标,掌握方法,认真训练。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使自己的文章闪现出亮丽的色彩。
好的
一、炼标题
1、引用流行歌曲,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常回家看看》。
2、运用拟人、比喻、反复、设问等修辞格,如《一条海豚的幸福感受》、《生活好比一桌宴席》。
3、套用流行语,如《在桥一方》、《都是课外书惹的祸》。
4、借用成语或名句,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无止境》。
5、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的语言,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着一袭美丽的绿袍》。
二、炼开头
1、引名句,起点高远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哪有水源穷尽的一天?唯有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勇往直前,方能采撷到知识果实。
2、巧博喻,形象开阔
如:像微风拂过竹叶,像碧波轻吻着海岸,像明星装饰着天幕,像冷雨滋润着土地。你的出现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凝固的空气。
3、趣比拟,别开生面
如:嘿,大家好,我叫把握,与自信等人是胞兄胞弟,我们共同支撑着人的大脑活动与精神。你们可不要小瞧我啊,我的存在很重要呢。
4、作排比,造势磅礴
如: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
5.巧设问,引人深思
如: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今夜星光灿烂》)
6.用题记,揭示主旨
如:就在蔚蓝变得紫红的那一刹那,也预示着无情的黑夜即将代替这片美丽,但我仍然坚信:无情的黑夜也是慷慨的!——题记(《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7.深抒情,生动感人
如: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在生命的每一个空隙里不着痕迹的流动。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是什么促使我们的忧伤、快乐、悲痛、幸福化作丝丝雨露……在静谧的夜里发起一轮轮的.攻击?(《永恒的情结》)
三、炼形式
1、
2、剧本式:围绕一个主题,采用短剧的表现形式,用场景揭示事件发生的背景,用舞台提示展示细节,用人物的台词阐述事件的发展情况或表明作者对生活的见解。
3、小标题串联式:如同电影拍摄手法,将围绕主题的文章材料进行多方位甚至是随意的抓拍几个镜头,使整个事件由孤立到联系,从片面到全面,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镜头用小标题或者序号标列,能给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感觉,又能避免单调的过渡。
4、童话寓言式:以童话故事这一表现形式,采用换位思考,站在第一人称的写作角度,将形象事物或抽象事物拟人化,带给人独特的感受。
在《诗经》国风中博喻见于邶风和卫风,基本上都是助益于人物塑造,通过系列形象化的比喻增强了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
比是《诗经》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这一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相比较其他国风而言,邶风和卫风的突出特点是博喻的运用。“博喻”二字并现,初见于《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孔颖达《疏》:“博喻,广晓也。”①初时,博喻指的是一个人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后来作为修辞用语的博喻虽然亦能起到广晓的作用,但基本是被固用为一个修辞用语了。博喻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修辞方式,宋陈对比喻的种种情形予以详细考察,在他划分比喻的十种变格中,有一种他称之为博喻:“取以为喻, 不一而足。”②也就是申明博喻是连续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喻句来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从而达到非常之效的比喻方式。博喻多见于我国古典文献,陈选取了《尚书》和《荀子》中的语句示例:“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壶也。”④先秦文献中的博喻甚繁,仅举《庄子》一例,《齐物论》解释风的成因时,用系列比喻描述百围巨木窍穴的形状和风的不同声响:“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这样一比,使得窍穴具体可想,风声生动易晓。
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邶风和卫风运用了博喻,并且不止一处,它们分别是《邶风・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谷风》中:“宴尔新婚,如兄如弟。”《邶风・简兮》中:“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邶风・柏舟》用了两个连续的比喻句表达了那位深忧浓愁女子的心坚意固,其意已定,不会像石头一样可以任意搬转;其志已坚,不会像席子一样任意卷曲。这里选取石、席的某些特征参照女子坚定的心志,是立誓以表心迹。《简兮》以观舞女子的视角,通过一组比喻刻画出了宫廷舞师体魄的矫健和舞艺的娴熟。
在《诗经》塑造的众多美人中,被刻画得最为细致的莫过于庄姜。庄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美的典型,《硕人》是描写女性美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这两个典型的形成要归功于《硕人》在展示庄姜貌美时所用的一系列比喻。六个比喻的连续运用使庄姜的美具体、形象,最后再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收束,读者眼前的庄姜实在是形完神足。姚际恒认为千古塑造美人者无出《硕人》之右者,“是为绝唱”。庄姜之美借用宋玉一语,即“详而视之,夺人目睛”。清吴生言《硕人》:“生动处《洛神》之蓝本也。”诗人是会审美,也是会写美的。《硕人》通过系列形象化的比喻以增强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诗人喻意运用得情满意足,带给读者的是更充分的艺术享受。《硕人》用以比喻硕人的诸事物体现了《诗经》时代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规范,因诗人所选取的皆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顺手而用,很贴切,很客观,所以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即《文心雕龙・比兴》之谓:“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硕人》对庄姜之美的描绘于后世有典范之功,其比喻开启了后世以系列比喻写美人的先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以连续的比喻来形容美的方式就被宋玉借鉴了来,用以向楚王介绍那位天下至佳、至丽、至美的东家之子:“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淇奥》是美卫武公之作,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喻其自修精进,孜孜不已,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11}朱熹做进一步阐发:“治骨角者,既切以刀斧,而复磋以铴。治玉石者,既琢以槌凿,而复磨以沙石。言其德之修饬,有进而无已也。”《韩诗外传》卷二记载的闵子骞的言行证明了以切、磋、琢、磨的方式来进学、修身、明志是十分有效的:“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曰:‘子始有菜色,今有刍豢之色,何也?’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磋以孝,外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羽盖龙旗,裘旃相随,心又乐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教深,又赖二三子切磋而进之,内明于去就之义,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淇奥》又以金锡之精纯、圭璧之温润喻卫武公的圣德美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毛《传》:“金锡练而精,圭璧性有质。”《诗经》以美刺方式来关注社会人生,《淇奥》充分发挥了美的功用,特别是通过两组博喻尽赞卫武公的'为学、修德,令卫武公这一贤君形象在卫国历代国君中尤为突出。这两组博喻意蕴深远,对后世具有普适意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骨、牙、玉、石须经切、磋、琢、磨方能成器,君子于学问的研求和德行的修养亦如此,唯有如此切、磋、琢、磨方达“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之精致纯美的境界。这一组经典博喻又出现在了《论语・学而篇》中孔子与子贡两师徒的经典对话里,给人以深致的启迪:“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周振甫先生就具体情况把博喻划分为三类,分别是: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 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起来说明一个道理。“第一种博喻,可以突出一样事物各个方面的特点,显出它的丰富多彩来;第二种博喻,突出一样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各种形象比喻来突出这个特点,收到特写镜头的效果;第三种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织起来,显得内容更深厚,富有说服力。”{卫风中的几处博喻基本属于第一、第二种。从审美效应来看,它们又分别可划归张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喻及其审美效应》中所阐述的三种效应中的两种:一种是聚焦性效应,即用不同意象来比喻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状态、某一种特质;一种是多棱形效应,是指用不同意象来比喻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不同特质、不同侧面或部分,通过这种手法使欣赏者形成对被描写对象的多侧面、多层次审美观照。很多博喻是超过两个比喻句的,因而具有了排比句的气势,同时也具有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于是造就了诗篇特殊的审美效果,又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感情方面显得卓然不凡。
比本来就是形象化的语言,用到人物形象塑造上,就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形象,博喻则是进一步强化了形象化语言塑造形象的功能。邶风《柏舟》《简兮》《淇奥》和《硕人》很好地运用博喻这一表现手法,增强了读者对伤心女子之坚定、宫廷舞师之美姿、卫武公之美质和庄姜之美形的深入细致的体认,深化和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就诗人而言,博喻使之把事物或道理说得更全面更清楚;就读者而言,在更具体更形象地得知诗人欲表达之意的同时,审美感受也得以丰富。
后世诗文中博喻的佳例甚多,如唐杜甫形容公孙大娘高超的剑技:“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宋苏轼描写水波冲泻的迅捷:“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菏。”(《百步洪》其一)又苏轼状洞箫之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前赤壁赋》{)钱锺书先生言苏轼的诗及博喻,很形象,很精辟:“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宋陆游绘山峰之形:“或如釜上甑,或如坐后屏;或如倨而立,或如喜而迎;或深如螺房,或疏如窗棂。巍峨冠冕古,婀娜髻鬟倾。”(《系舟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韵》)宋贺铸描述闲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元薛昂夫感慨人生:“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正宫・塞鸿秋》)以上所举诗词曲赋中博喻的运用皆体现出了形象传神、贴切自然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