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结果的重要性名言文献 正文

结果的重要性名言文献

时间:2024-11-15 04:45:26

2、你在期待别人,别人也在期待你。如果别人不能满足你的期待而令你惊喜,那你至少可以尝试将惊喜送给他。

3、努力是为了踏过人生发展过程中那段灰色地带,从此走入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4、距离太近反而削弱美感,神秘尽失,但期间的甜蜜如同吸食吗啡因,欲罢不能。如胶似漆的爱恋很难走得久远。

5、抱怨是往鞋子里倒水,越抱怨自己越难受。

6、我们拥有如此多的美好记忆,可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们都不曾回首挽留。也许也只有这种方式,我们的回忆才能得到净化,留下原始最纯洁的美。有时候失去反而可以成就另一种美!

7、孩子需要的是理解,是疼爱,而不是用童年的快乐来换取过早的成熟。

8、众多感情里斩不断的是亲情,而最容易被漠视的也是亲情。如同一天到晚看着一个孩子,你会觉得他始终没有成长,直到哪天他忽然大了,你才恍然大悟。你才明白原来身边的亲人正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你、呵护着你。

9、既然“只有盖棺才能定论”!那我们有生之年何必浪费时间去羡慕别人,也许不久的将来你也会变成他人羡慕的对象。好好做自己,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努力做量的积累,直至产生质变,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生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花。

10、幸福在不同时刻,对于不同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只要你善于发现,幸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原本幸福就是一件简单的事。

11、看着自己喜欢的人与别人成双成对,也许可以换来心死而重生,失去了爱情却获得了友谊。前提条件是,你们曾经一直保留着界限。男女双方不论多么喜欢,也要保持交往的距离,如果,我是说如果哪天你们发现不合适,还能退回到朋友的立场上继续交往。可是,一旦越过了界限,想由情人退回到朋友的立场,似乎就不大可能了。为了以后不要说:如果当初怎样怎样就好了,那么我们就要先做好当初!

12、爱他,就帮他成长,与他一起成长!很多恋人之间歪曲了爱的定义,一心想着霸占对方的时间。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什么?你一定也会告诉我,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你能帮他成长,与他一起成长!在生命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你们的感情得到了锤炼,你们的感情也会得到升华,心与心可以贴得更近一些,令你与他在人生的大道上携手走得更远、更久……

13、无巧不成书,肯定是月老有意捉弄,丘比特的淘气,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当你虚怀以待,想找到另一半,甚至只是想寻找一位合适的、进一步交往的人时,苦觅不得。而如果爱神悄悄来临,往往你会同时被多支箭射中,陷入取舍的矛盾之中。不能鱼与熊掌兼得,放弃一个吧,就等于放走了一种未来生活的可能。那我们如何选择呢?

14、我个人认为,没必要过度地适应、迁就对方,令到自己面目全非。只要能保持和睦相处,不断培养共同语言、兴趣爱好、生活观及人生观便可。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魅力。当然,对方深恶痛绝的缺点还是需要改变的,不然感情就无法得到升华。

15、初恋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但并不是最好的。初恋是心醉神迷的时期,你很难分清这究竟是爱神的一次真正光临,还是仅仅出于对异性的好奇。一对花季少男少女做出有关终身大事的抉择,是一次很大的冒险,日后有些人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16、有些人如同上帝赐给你来帮你的贵人。如果遇到,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我们生命里的贵人很多很多,亲人、朋友、同事,哪怕只是擦肩而过的过客,或许只是因为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都或深或浅的影响到了我们,给了我们对生活的感悟,给了我们向前进的力量,那就是我们生命里的贵人。

17、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给路边乞讨者一枚硬币,却常常漠视给陌生人一份衷心的祝福。也正因为心里的期望,那份对精神的渴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看得透、读得懂,所以经常被人忽视。我决定:以后的日子里,我为我期待的结果主动出击,也为别人期待我所做的事主动出击。

1、一种书籍,代表一种人生,或宁静、或淡雅、或富贵、或粗犷、或聪慧、或高洁。读书让人变得成熟,让心灵变得轻松,世界读书日,书不可不读!

2、读书少难成大事,知识多方成大器。

3、学习前人是随从,超越前人是突破。

4、最富有之人是有知识,最可贵的之人是有精神。

5、读书认识世界,实践创造世界,创新改造世界。

6、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7、假有学穷千载,书总五车,见良直而不见其善,逢抵捂而不知其失,葛洪所谓"藏书之箱筐""五经之主人"而夫子有云:"虽多亦奚以为?"——刘知几

8、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借给你需要的知识,而且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顾问的次数。一本新书像一艘船,载着我们从狭窄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9、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

10、夫为学之道,用志不能一,用力不能不专。农民莽而广种,不如狭垦之为实也。工人泛而杂学,不如一技之为精也。——袁桷

11、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张英

12、书,它是灌溉宇宙的河流,智慧的源泉,忧愁的慰藉,律己的缰辔。一俄罗斯《编年序史》

1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14、在阅读方面,智力的标志乃是按照不同书籍的价值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的能力。至于那些好书,关键不在于读了多少本,而在于你理解了多少本。几个知心朋友胜过一个个泛泛之交。因此,你不因为读了一部鸿篇巨著要比读一张报纸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耐烦。——莫蒂默·阿德勒

15、古人说学以致用,我倒是用而求学。倘说我的读书生活,其实就是一面工作、学习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是为了"用"而"逼"着自己去学的。——冯英子

16、当我明白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严文井

17、学习必须要善于思考,光读书不善于思考是不行哟。每一个问题放在我们面我们要查看许多书籍,这是起码的工作。但仅仅的是查看许多书,显然是不够光读书不思考,结果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真正的知识。所以治学问题,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姚雪垠

18、"读书捷径"是全然不行的,如果没有初等数学的知识,我们就读不懂高等教学;没有一般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就不可能阅读《资本论》。因此,阅读要遵循一定的次序。我们开始读书时,应该抱着老老实实的态度,按照自己的现有水平顺序地排列阅读的内容。——曹方

19、读书要注意形成一条主心骨,就像一棵树一样,先要有比较巩固的根和本,然后在上面生出繁枝密叶来。——金开诚

20、鼓励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嗜好,每读一本书就能成为我们所需成为的人。——马尔罗尼夫人

21、要对读书有兴趣,阅读时应该对书籍有所选择。一些基本知识的书籍还没有读过,跳过去就啃大部头的书籍,读不懂,不能领会,自然要失望、烦恼,兴趣就无从谈起了。——曹方

22、必须要根据研究的问题来选择极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这个问题的书籍。这是完全对的。假如你想学习农业技术,就选择最好的农业科学书籍;想学习语文,就选择恰当的语文知识读物以及浅显的文学作品。目的明确,书就选得正确,阅读的效果就大。——克鲁普斯卡娅

23、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做起,先谈论不休。有的成天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为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的时间放在老老实实地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邓拓

24、不要对任何人埋怨生活吧,因为安慰之词很少能包含一个人秘要追求的东西。当一个人同妨碍他生活的事物进行斗争时,生活便会比什么都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在斗争中,苦闷无聊的时刻会不知不觉地飞驰而去。

25、凡事须三思而行,在困难中找出路。

26、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纳皮尔

27、当你把所读的和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时,阅读马上变得有趣了。

28、以决心为题材,用刻苦书写生命,以坚持成就未来,梦想并不遥远。——姜艳

29、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30、无人阅读的书籍就好比是一块木头。——托·富勒

3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作者:曹操

32、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作者:李大钊

33、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作者:(宋)司马光

34、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赫尔岑

35、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富兰克林

36、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何以节宣之?一心制众乱。不见陆士衡,才富转为患。亦有淮阴侯,多多乃益办。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彭兆荪《读书》

37、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特别意义的部分。 ——[英]贝弗里奇

38、我认为唯一能够影响我们的书籍是那些我们早已为之作好准备那些在我们正在行走的道路上比我们走得略微远一些的书籍。——福斯特

39、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

40、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41、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42、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书摘

43、非读书,不畚入圣贤之域。非积德,不能生聪慧之儿。作者:《格言联壁》

44、读书治学,只有苦功,而无捷径。——刘叶秋

45、莫等闲,白了少头,空悲切。——岳飞

46、一道好题的价值之一在于它能产生其他一些好题。

47、书籍若不常翻阅,则等于木片。——佚名

48、无穷相信书籍的气力,是我的教育信奉的真谛之一。

49、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身。

50、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5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52、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发奋领悟,不明白真理。

53、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

54、学问是异样可贵的东西,读书人,从任何源泉接收都不可耻。

55、我读书越多,书籍就是我和世界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56、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

57、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区思想才行。

58、一命二运三风水,四行善积德五读书。

59、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或枕着幽窗入梦,梦回一次长安,和某个诗客,裁景对句,片刻光阴即是一世。作者:白落梅 出处:《陈迹·清欢》

60、为了期末考,上个星期我必须不舍昼夜的读书。

61、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千万要问,不要不求甚解。

62、读书是与高尚人谈话。

63、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64、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作者:刘向

65、读书的作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作者:刘向

66、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伤害。出处:英国谚语

67、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68、懒散能磨去才智的锋芒。

69、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7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71、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

72、学习必须心怀诚实,授业必须心怀希望。

73、读书一定要动手,书读得越慢心灵才会越来越丰富。

74、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作者:庄周

75、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作者:富兰克林

76、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

7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8、多看书,等于走向成功。

79、事在人为:一年能够等于二年三年,例如每一天用十七八小时读书;反之,二三年也能够等于一年,甚至比一年还少,例如每一天只用五六小时以下读书,我决心每一天用十六到十八小时翻阅中国历代文集。——蔡尚思

80、坏书如同坏兄弟姐妹,能使咱们堕落。——菲尔丁

81、"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82、读书百遍义自见。——裴松之

83、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84、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 [德]皮日休

85、在众多的作品当中,要给伟大的作品一席显赫之地。 [法]莫洛亚

86、学问须有本身意思;专法他人,而本身无独立之精力,大为不行。——章太炎

87、常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名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常识,脑子就要枯竭。

88、虚假的学问比蒙昧更糟糕。蒙昧比如一块清闲,可以耕种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象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险些无法把草拔尽。 —— 康因

89、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90、念书假如不与实际团结,常识不外是天空的浮云。

91、不爬高卑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平坦。

92、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内里骨髓方好。

93、相信自我,磨砺自我,充分自我,展示自我,放飞自我。

关于《论语》的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3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都有自己的文化,这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它既是民族的、国家的,同样也是人类的、世界的。

国人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当代大学生更有必要去学习国学。

提起国学,不能不谈《论语》,而要谈《论语》,又怎能不谈孔子——这位我国历史上众人皆知的大教育家呢?

从第一次接触古文,就了解到了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得知了他的“礼教”与“仁政”。孔子创立的私家设教授徒事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前进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推动。他广收门徒,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校的局面,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的教学

列夫·托尔斯泰有这么一句话:“产生巨大后果的思想,常常是朴素。”我觉得这句话很恰当。

我想,四处游说的孔子没有想到,他创始的儒家学说,可以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会的时候,我们学习国学,不仅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而且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也是有益的。

自从我学习了《论语》,我觉得我的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受到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它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不以穿着、打扮、享受为目标,而是积极主动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不成为脑子贫穷的人。又如,在为人处事上,我学会了“与朋友交而守信”、“人不知而不愠”的积极人生态度,使自己成为大家欢迎的人。

同时,我对儒家思想中“为人道德修养”兴趣最大,感触最多。孔子认为,作为人,必须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隐侧之心”,“闫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生则有之。“儒学”注重为人须有“孝悌心”,而后方可仁爱。仁爱之人必会与人为善。对此,我极为认同。

孔子把道德修养看的相当重,认为有人才能称为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学以致其道”;“朝闻道,夕死可也”……无一不蕴含儒家思想“重道”的理念。“君子怀德”,“德不孤,必有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又无一不体现出,儒家思想要求注重道德修养的理论。其实在当今社会,仍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而我觉得其根源还是告诫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足够注重自道德修养。

每当我读《论语》,都能由衷的感到孔子的伟大,《论语》的精深,这也让我懂得了国学。懂得了它的美丽与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裹足不前,不能沉溺其中,但应用它们为自己照亮前进的道路。在08年,万众瞩目的北京20xx年奥运会开幕了,国人期盼的开幕式面纱被掀起。顿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被世人所共享。《论语》、古筝、太极、京剧、山水、文房等等,国学之多,门类之广,真可谓是文化艺术的熏陶之作。各国的运动员、记者、政要、观光客人齐聚北京,参与盛会,全球亿万观众从电视收看直播。开幕式上,展现了中华几千年文明,在适合的情景里,有古代文士齐声吟唱《论语》开篇的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句引用于奥运开幕式,意在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分肤色、不分国籍,来者就是客,而且是上客,体现了中国人好客之道,待人之礼。其心赤丹,令人叹服,故场面宏大,高朋满座,喜笑颜开,共贺盛事。

其实与国学接触不是一天两天了,但真让我确切地讲出其含义,就有点茫然不知从何讲起,也许是它包含的内容太博大精深了,也许是我悟性太差,始终难以全部理解它的深奥。

这或许就是国学的魅力所在,它是我们文明古国的瑰宝,是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是蕴涵着真理的艺术品。

身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更应珍惜它,深刻学习它,时时用它来警戒我们自己,如果不这样,那我们又如何对得起古代先贤的这番苦心呢?这样才不愧为泱泱五千看历史古国的炎黄子孙!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4

对于整个东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许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总试图将儒学作为宗教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许,如果所有无法摆脱的精神制约都可以视为宗教的话,孔子确实是这样一种后果的直接缔造者。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诚的教徒永远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宗教始终不过是无数围绕“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会有一个帝王真的允许哪个宗教来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会有哪个人怀着神圣的心情认真去探讨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性觉醒期,因为中国人的眼睛,从来没有片刻从人生活的世界移开到上帝的宇宙中去过。中国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子不语”所表达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实质则是漠不关心,以致所有“怪力乱神”在最初就驱逐出了研讨的范围,也使得在后世这种实用主义的风气经年不绝。

然而着眼于现世,却并不意味承认现实。

东方的读书人,总是怀有类似“劝世”的情结。所以孔子长久担当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在他本人的时代,儒学倡导的是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应该使自己向一种理想人格趋近。孔子将之定义成为“君子”。通过强调人的修身与自省,孔子宣扬当一个君主的自我修养达到完善,那么他的权力就可以通过最和平高贵的方式来保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真,因此我们看到后世虽将孔子本人拜为先师,却没有几个强大的君王是按照他的理念在经营他的政权。尽管如此,那些对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却并没有被轻贱。今时今日,中国人的道德标尺也依然围绕着它们,谦逊淡定博学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被向往,但它一直以来被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谁也还没见过它的完成。那些劝诫简短如“不迁怒,不二过”,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却无一不是包含了对于自身情绪与意识的双重控制,“君子”是一群有着绝对精神力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孔子相信个人意志的力量胜于环境的影响力,因为在他的描述中,“君子”无所谓贫富职业境遇,他们从不慌张,从不刻意争取,永远只是物来则应随遇而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而一旦被委以大任,他们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悖论。

儒学的本末,都成为这个悖论之下的一个圈套。这个圈套的根基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假设,它决不可能实现,同时任何理论又都不可能推翻它,结果就是连它的创造者本人也被它套了进去。讽刺的是现实之中,孔子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应该只是做好全部的准备来等待时机的降临。众所周知,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试图说服那些绝不可能——按照他所说的,去重现一个绝不可能回到的美好过去——的君王的努力中。这是非常悲哀又奇怪的事。我们看到过最标准的智者形象,是像老子那样遁世于飘渺的。因为如果看清了全部的现实,就会明白要改变已成规矩的方圆只能是种妄念。我很难相信孔子真的认为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来,他所留下的形象也从来不是这样一个野心而自负的人。在他所留下的关于自己理想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和所谓“治国平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欢音乐,向往沐风逐月的清逸闲悠,崇拜老子,直言见老子犹见真龙。但是最终他一天也没有真正去落实过他的憧憬,他舍弃了清高与优雅,以卑微的姿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试图用老迈的身躯挡住滔滔的江水。而这一切的理由,也许只是出于一种悲悯与责任感。他背负了整个时代的理想与现实。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来只会是现实的不断重演,被遗忘的美德从不会被唤醒,就如它们从来不曾真的存在过。带着这样的矛盾与感伤,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说:巨大的悲悯,超越了善。他注定会失败。他成为了不可被战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