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北大的历史课名言 正文

北大的历史课名言

时间:2024-09-23 07:19:48

这本书是同学赠送的。我向来是耐不住性子读史书的,因为同学是个思想上特别有高度的人,所以强迫自己然后懒散地读了好久,感觉对我重要的做了点笔记。

没曾想读到中间我竟有点喜爱啦,不知是不是最近资治通鉴听多了的缘故,有些历史人物两边都提及很好地提高了我对他们的记忆能力。都说读史以人明鉴,期间这些大佬也不忘反复告知世人不是光学习他们如何做,而是那时那景他们是怎样的气概与度量。小女子自是不及啦但是会尽力学习争取超凡脱俗啦!我就是小仙女啊╭(′?o?′)╭就是这个人!

哈哈,我好像又更喜欢读书啦!这种感觉真好,我能感受到文字在对我的召唤[可爱]comeon

然而人与人的相处,是多么的短暂,或者说,人生是多么的短暂!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们高谈阔论;有的人则把人生寄托在兴趣爱好上,过着我行我素、放纵不羁的生活。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人们遇到欢欣的`事情时,心里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欢愉,哪怕衰老就在眼前。然而当人们对这些事物厌倦了,心情就会随之改变,感慨也就随之而来。从前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往事,对这些人们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不用说人生苦短,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不令人感伤!每次看到前人的感慨,我都感觉自己与他们是那么的契合,因此每每对着他们文章叹息,但心里却不能参透。我从不认为人生是一场虚幻,我也一向不赞同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然而我总有一天,会被后人像我看待古人一样地看待,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所以,我在这里把与会的人悉数记录了下来,并且把他们的诗作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会变迁,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想必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用现代人的话说,《兰亭序》其实就是王羲之的人生感悟:人生苦短,千万不要被名利束缚、被世俗束缚,苦在其中却乐不思蜀。做人,要尽量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为自己而活。然而莫说是在现代,即使是在晋代,类似名士的做法毕竟也不是主流。在被各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熏陶出来的主流人群眼中,这非但不是什么境界,而是另类和变态。也因此,人们容不得一点不同,过于当一个人为别人活着的时候,就非常麻烦。因为别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没有坚持了自己的追求而想要的东西,你的尊严和自尊是得不到保证的,因为你总是在飘摇中间。——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数次在北京大学演讲)凡是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忍耐,那么多半会招灾惹祸

1、 楼门外的人行道,不光是扫,而且是用肥皂水洗。人坐在地上,决不会沾上半点尘土。德国人爱清洁,闻名全球。德文里面有一个词儿 Putzteufel, 指打扫房间的洁癖,或有这样洁癖的女人。 Teufel 的意思是“魔鬼”, Putz 的意思是“打扫”。别的语言中好像没有完全相当的字。我看,我的女房东,同许多德国妇女一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清扫魔鬼”。 ——季羡林 《留德十年》

2、 《世说新语·任诞等二十三》第一条就讲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刘伶命人荷锹跟着他,说:“死便埋我!”对死看得十分豁达。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他们怕死怕得发抖,聊作姿态以自欺欺人耳。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3、 四十年代中叶的香港同今天的香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地少人多,但是不相同的地方却一目了然:那时的香港颇有点土气,没有一点文化的气息,找一个书店都异常困难。走在那几条大街上,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头顶上那些鸽子窝似的房子中闹声极大,打麻将洗牌之声,有如悬河泻水,雷鸣般地倾泻下来;又像是暴风骤雨,扫过辽阔的大原。让我感觉到,自身确确实实是在人间,不容有任何幻想。在当时的香港这个人间里,自然景观,除了海景和夜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可看的。因为是山城,同重庆一样,一到夜里,万灯齐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有如天上的星星,并辉争光,使大家觉得,这样一个人间还是蛮可爱的。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4、 虽然在清华大学时都是同学,但因行当不同,接触并不多。此时却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我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物理学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后来我们联合起来跟他下,依然是输,输,输。哲学家乔冠华的哲学也帮不了他。在车上的八九天中,我们就没有胜过一局。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5、 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身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6、 我能逃,然而,寂寞又跟上我了呀! ——季羡林 《寂寞》

7、 此外,我还旁听了或偷听了很多外系的课。比如朱自清、俞平伯、谢婉莹(冰心)、郑振铎等先生的课,我都听过,时间长短不等。在这种旁听活动中,我有成功,也有失败。最失败的一次,是同许多男同学,被冰心先生婉言赶出了课堂。最成功的是旁听西谛先生的课。西谛先生豁达大度,待人以诚,没有教授架子,没有行帮意识。我们几个年轻大学生——吴组缃、林庚、李长之,还有我自身——由听课而同他有了个人来往。他同巴金、靳以主编大型的《文学季刊》是当时轰动文坛的大事。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8、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身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季羡林"

9、 “吐火罗文残卷只有中国新疆才有。原来世界上没有人懂这种语言,是西克和西克灵在比较语言学家W.舒尔策(W.Schulze)帮助下,读通了的。他们三人合著的《吐火罗语语法》,蜚声全球士林,是这门新学问的经典著作。但是,这一部长达五百一十八页的煌煌巨著,却决非一般的入门之书,而是异常难读的。它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艰险复杂,歧路极多,没有人引导,自身想钻进去,是极为困难的。读通这一种语言的大师,当然就是最理想的引路人。 ——季羡林 《留德十年》

10、 谈到口试,我想在这里补充两个小例子,以见德国口试的情况,以及教授的权威。 19 世纪末,德国医学泰斗微耳和( Virchow) 有一次口试学生,他把一盘子猪肝摆在桌子上,问学生道:“这是什么?”学生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哪里会想到教授会拿猪肝来呢。结果是口试落第。微耳和对他说:“一个医学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眼前看到什么,就说是什么。连这点本领和勇气都没有,怎能当医生呢?”又一次,也是这位微耳和在口试,他指了指自身的衣服,问:“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端详了一会,郑重答道:“枢密顾问(德国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种荣誉称号)先生!您的衣服曾经是褐色的。”微耳和大笑,立刻说:“你及格了!”因为他不大注意穿着,一身衣服穿了十几年,原来的褐色变成黑色了 ——季羡林 《留德十年》

11、 “在没有出国以前,我虽然也知道留学生的泄气,然而终究对他们存着敬畏的观念,觉得他们终究有神圣的地方,尤其是德国留学生。然而现在自身也成了留学生了。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学生,每人手里提着照相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谈话,不是怎样去跳舞,就是国内某某人做了科长了,某某做了司长了。不客气地说,我简直还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人.。 ——季羡林 《留德十年》

12、 这里斗争的对象也是外交代表。我们去见外交特派员郭德华,商谈到上海去的问题。同在西贡一样,船期难定。这就需要特派员大力支持。我们走进他那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他坐在巨大的办公桌后面,威仪俨然,戴着玳瑁框的眼镜,留着小胡子,面团团如富家翁,在那里摆起架子,召见我们。我们一看,心里全明白了。俗话说“不打不成相识”,看样子须要给他一点颜色看。他不站起来,我们也没有在指定的椅子上就坐,而是一屁股坐到他的办公桌上。立竿见影,他立刻站起身来,脸上也有了笑容。这样一来,乘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季羡林 《留德十年》

13、 第三派可以陶渊明为代表。他的意见具见他的诗《神释》中。诗中有这样的话:“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此举?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反对酣酒麻醉自身,也反对常想到死。我认为,这是最正确的态度。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14、 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洋泾浜姑无论矣。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 ——季羡林 《留德十年》

15、 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16、 我也算是一个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历史,也搞点佛教的义理。但是最使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论,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儿,特别是对地狱的描绘。这在正经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更是说得活灵活现。这是中印两国老百姓集中了他们从官儿们那里受到的折磨与酷刑,经过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类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谁听了地狱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发直竖呢?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17、 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成千,从小学一直考到获得最高学位,但我考试的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华我都被录取,一时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18、 梦里遇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季羡林

19、 在旧中国,清华西洋文学系名震神州。主要原因是教授几乎全是外国人,讲课当然用外国话,中国教授也多用外语(实际上就是英语)授课。这一点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夷考其实,外国教授几乎全部不学无术,在他们本国恐怕连中学都教不上。因此,在本系所有的必修课中,没有哪一门课我感到满意。反而是我旁听和选修的两门课,令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旁听的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选修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就是美学。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20、 "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身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 叹息时多。 ——季羡林"

21、 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把这些轻梦或者噩梦从追忆中移到纸上来。我从来没有感到,有这样的需要。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伏在枕上,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身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追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身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身还能活在世上,还能追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22、 这几年,我们家庭的经济情况颇为不妙。每年寒暑假回家,返校时筹集学费和膳费,就煞费苦心。清华是国立大学,花费不多。每学期收学费40元;但这只是一种形式,毕业时学校把收的学费如数还给学生,供毕业旅行之用。不收宿费,膳费每月6块大洋,顿顿有肉。即使是这样,我也开支不起。我的家乡清平县,国立大学生恐怕只有我一个,视若“县宝”,每年津贴我50元。另外,我还能写点文章,得点稿费,家里的负担就能够大大减轻。我就这样在颇为拮据的情况中度过了4年,毕了业,戴上租来的学士帽照过一张相,结束了我的大学生活。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季羡林的人生智慧

谈人生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身为什么活过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谈读书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似痴。《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来看,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

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谈朋友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1、历史已经发生了,也就没有“假如”了。爱问“假如”很大程度上是回避、无奈、懦弱、狡猾的表现!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这样。这就是历史的蛮横,以及我们的悲情!

2、生活不是理论,生活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张账单,每一次感谢,每一次感动。我们是生活着的一个个的人,不是理论的脚注和证明。

3、30年来,我们民族长期压抑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有钱本是好事,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幸福,反而更多的人不高兴。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越来越难欢笑了。

4、怎堪一个小,更怎堪一个私,湮灭一切,无明火过后,永难弥补。天地已然局促,天涯只是咫尺,禁锢住了心,即便真是爱恋,也难逃板结执著。情,若无心血浇灌,难灵动,终是淤青。秋再高,高不出神朗;天再晴,晴不出气爽。佳时徒耗,生命流水般漫地,被干涸吸尽。我的爱人?都说秋天金色,却只落得天凉。

5、我们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一种人生境界。

6、等了多久,默念的相会。今夜,只为你的笑颜,无尽的牵挂,放不下。看见你,隔着微雨后的窗,脸庞消瘦,你,怎会知我心碎。无法收拾,第一面的记忆,埋心底,培土,怎压住思念芽起。琴奏响夜曲,泉难,幽咽,丝裙掠地,你的歌声柔滑。杯中红酒已残,凝重挂壁,别消失。夜色里,送走了你,哪知再见何时?

7、高尚,我景仰。平凡,我尊敬。孱弱,我同情。畏却,我理解。可是,别指望我接受伪善,卑劣,下作和无耻,更何况它们还披着高尚的外衣!

8、你可知,今夜等了多久?说不出的,又岂止凡俗语辞?一份担心,一缕牵挂,不见着,可如何消散?夜已浓,寂静,风吹动秋叶,婆娑。长笛由远天云际响起,我知,你的唇传出兰馨。举目,月剩半牙,且有云遮蔽,空余叹息。我们只有梦中凝视,多愿,一生不醒。来世怎敢盼望?天造地设,又岂真能遂了人愿?

9、盖上渐凉的茶碗,暗了灯,拉下窗帘,熏起新山水沉,爱人,轻轻入睡吧。天际晨曦会化作你的腮红,红景天装入行囊了么?要去的地方那么远那么高,可是经幡飘动了你的心念?皈依的路,总是漫长,蜿蜒,并无尽头。尘埃中礼佛的长头,直叩向天边。爱人,别担心转不动经筒,颂错了咒语。离天越近,越是人间。

10、这是个盛世,物质繁荣,高楼林立,名车接踵,酒醉金迷;这是个乱世,精神匮乏,人欲横流,卑鄙趾高,哀鸿触目。

11、生死转换于倾刻,穷人与富人同行,少年与老人携手,恩人与仇人同去,平民与官员共趋,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禄功名。当生命邂逅死亡,顿感生命脆弱,亲情弥珍,更使世人明白:得到别得意忘形,失去别怨天尤人,逆时要善待自己,顺时更善待别人,累了就停下歇歇。

12、现在对大学生走上成功之路的宣传有些偏重了,这一做法是不是需要调整?争做和谐社会的螺丝钉,争做某个庞大计划的螺丝钉,是不是也值得倡导?我们在宣传上确实应该反思。其实,大学毕业生将来大量的都是螺丝钉。

13、最愁是秋露,连秋也伤。秋日只余晖,起落之间,一夜,又有寒霜落降。来自天上的,总当是云雨化成吧?剔透,晶莹,却微凉微凉。能不想,秋梦怎会似春?少了恁多旖旎,只忆起前世悲苦,抹平一纹纹涟漪。爱人,没见小院的花已垂下枝叶么?就一朵孤傲,哪熬得过秋露?哪经得住秋霜?飘零,化泥,揪碎了心。

14、生活不是理论,生活是每一件事情,每一张账单,每一次感谢,每一次感动。我们是生活着的一个个的人,不是理论的脚注和证明。

15、有人动辄批评官员“作秀”,是的,也许他们确实是在“作秀”。但是,“作秀”最起码说明,他们知道什么好,什么应该做;最起码说明他们心存点滴敬畏,心怀丝丝恐惧!

16、白露过,秋夜的雨,沾了肤,已渐刺骨。踯躅梧桐下,树叶婆娑,点数逝去的岁月,如泣如诉。雨丝,似鞭似网,涤得去前尘么?我的爱人,费尽了思量。可看见?行人遮了面,并分不清谁何,湿润的雨,滤干了记忆,无论是虚妄的快乐,或是揪心的哀愁。流淌着,汇成的能不是忘川么?载着我们,又覆了前一个秋。

17、谁都不喜欢伪君子,但是,在文明社会也难以容忍真小人。伪君子最起码知道文明是好的,愿意去装的,不至于死不要脸,毫无顾忌。

18、在这个盛世乱世里,高尚逐渐成为墓碑,信仰逐渐成为交易,理想逐渐成为笑谈,人心逐渐成为荒漠。还要多久?我们将再也没有节制物欲的精神、净化人心的信仰,所有美丽的花,都将无水浇灌。

【人物资料】

作为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钱文忠传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薪火。当年,钱文忠尚未满17岁,突然对这门冷僻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我就和季先生通信了。”外界有传言说,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

对此,钱文忠如实告诉记者:“1984年,季先生决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继1960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我和他老人家的通信,大概使老人家确信,在这个年头,还是有孩子愿意学梵文的。这应该起了点很微小的作用。在高考前,北大的招生老师就奉季先生之命,到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找我谈过。我的那个班级后来一共招了8个人,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以此为专业。”

1984年高考进了梵文巴利文班。这个班一共有八个人,之后先有一两个人转系,再后来几乎全部搬到德国,最后剩下钱文忠一人还以此为专业,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冷”到不能再“冷”的专业,钱文忠乐在其中。较有名的一直到今天,不论是学术、古玩还是藏书等等,他都能“玩”得转,钱文忠说:“我确实喜欢‘寓于乐’,我认为这是一 种不错的态度,也很符合‘游于艺’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不是吗?我想,人活在世上是非常短暂的,不能什么都要。没有‘舍得’的心态,会很累的。”

梵文巴利文,是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专业。钱文忠说,他之所以会接触到这一领域,要感谢高中历史老师郝陵生先生。“我很庆幸,我在华东师大一附中读书的时候,遇见了优秀的历史老师郝陵生。郝老师喜欢在每节课前介绍点学术界的情况。有一次,他说梵文研究很重要,但是似乎学的人很少。季先生年岁已高,再没有年轻人去学,恐怕这门学问在中国要绝了。”钱文忠听说以后,就自己找书看,然后和季先生通信。此后,他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

其著作有: 《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二部》、《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戊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己丑草——钱文忠文化随笔》、《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医圣李时珍》、《班墨传奇》、《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