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带鬼字的成语和名言 正文

带鬼字的成语和名言

时间:2024-11-15 18:30:51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2、把握机遇,心想事成。

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7、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9、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4、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5、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7、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9、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20、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2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2、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23、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24、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25、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6、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27、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2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0、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2、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3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5、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6、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37、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38、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3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0、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4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44、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5、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4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47、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48、十年树人,百年树木。

49、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50、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5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5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5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55、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5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7、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5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59、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60、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61、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6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3、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6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5、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6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8、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69、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7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7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7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4、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7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7、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78、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79、拼搏奋斗,

8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81、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82、能量+毅力,征服一切。

8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84、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85、力求有功,方能无过。

86、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8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89、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9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9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9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93、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94、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9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96、观海得深,瞻天见大。

9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8、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00、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101、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10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03、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0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0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07、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108、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10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1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11、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11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13、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11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1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116、追求目标,坚持不懈。

117、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118、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河中石兽》知识点1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背诵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④,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干:岸边。②圮(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杮(fèi):木片。⑥颠:通“癫”,疯狂。⑦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一词多义】

(1)为:

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

D、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2)之:

A、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C、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3)如:

A、如是再啮(介词,像。)

B、如其言果得(动词,按照。)

【古今异义】

(1)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2)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看)(3)阅十余岁(古义:年;今义:年纪)

(4)是非木杮(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5)如其言(古义:按照;今义:如果,如同等)

(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

【重要句式】

(1)否定句 是非木杮(使用“非”表否定)

(2)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介词结构后置)

(3)省略句 果得于数里外。〔省略宾语,果得(之)数里外〕

【重要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岸边) (2)阅十岁(经历)

(3)棹数小舟(划船) (4)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

(5)转转不已(停止) (6)如其言(按照)

【重要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寻到了石兽。〕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 曳è 木杮fèi 湮ān 啮niè 溯sù 欤ú

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经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知识点2

一、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二、故事背景

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三、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二)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

(三)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为顺流下矣

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

2、求之地中

点拨:省略介词“于”。

3、棹数小舟

点拨:省略主语“僧”。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点拨:“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5、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倒装句

1、当求之于上流

点拨:介宾短语“于上流”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介宾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3、求二石兽于水中

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点拨:“为”表被动。

(五)名句积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课文翻译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

临:靠近。

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棹(zhào):划(船)。

曳(yè):拖。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注释: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你们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没。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精神失常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注释: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

译文: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五、问题归纳

1、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进行分析。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

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

4、第4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

5、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知识点3

一、 文学常识

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2、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

二、 文言词语

(一) 常规词语

【临】靠近。

【干】水边。

【圮(pǐ)】倒塌。

【求】寻找。

【竟】终于。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你们。

【究】推究。

【杮(fèi)】削下的木片。

【岂】怎么。

【暴】突然;急,大。

【携】带。

【性】性质。

【湮(yān)】埋没。

【沿】顺着。

【服】信服。

【确论】确切的言论。

【凡】凡是,大凡。

【盖】因为,由于。

【倒掷】倾倒。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遂】于是,就。

【溯(sù)流】逆流。溯,逆流而上。

【如】依照。 【果】果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 一词多义

【以为】①可以凭借……做(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认为(例句:以为顺流下矣)

【为】(1)wéi:①做(例句:可以为师矣) ②认为(例句:众服为确论)③成为(例句: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被(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wèi:替(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

【反】①反省(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②反而(例句:遂反溯流逆上矣)

(三) 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一般为判断动词。

【是非】古义:这不是。(是:这;非:不是。)今义:对错。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下流】古义:河的下游。今义:卑鄙,龌龊。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四) 词类活用

【棹(zhào)】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本义“急涨”。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五) 通假字

【颠】通“癫”,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