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蒙曼太平公主的名言 正文

蒙曼太平公主的名言

时间:2025-01-15 12:49:07

引导语:《长恨歌》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蒙曼解说长恨歌之玄宗出世(七)荣登大宝

【画外音】在上一集节目中,蒙曼副教授讲到,李隆基成为唐睿宗李旦的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之间展开了一场暗流涌动的权力斗争。而唐睿宗李旦出于国家稳定的需要,决定让李隆基实行太子监国,而将太平公主赶出京城。那么,面对这样截然相反的安排,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会有怎样的表现?太平公主是否会就此甘心被冷落?李隆基的登基之路又是否会因此而变得豁然开朗呢?

【蒙曼】咱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作否极泰来是吧,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点背到一定程度的话,也就要时来运转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否极泰来可能有好多因素,比方说自身努力,贵人搭救,环境改变等等,都有可能。但是如果我要说有一个人否极泰来是因为另外一个人看了看星星所致,这个大家恐怕就觉得玄而又玄了。可事实上,李隆基否极泰来在很大程度上还真就和太平公主观测星象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啊?

上一集咱们讲到,唐睿宗听从了姚崇、宋璟等等几个大臣的建议,让李隆基作为太子监国了,与此同时,他就把太平公主安置到了蒲州,又把李隆基的两个哥哥,一个是宋王李成器,一个是豳王李守礼,安置到地方当刺史去了。这个诏令一出来,太平公主可真是心里一惊,怎么回事啊?平常哥哥不是挺倚仗自己的吗?怎么突然这么无情,下这样的诏令?太平公主一打听,原来这个诏令不是唐睿宗李旦的原创性想法,而是姚崇和宋璟的主意,打听明白了,是姚崇和宋璟的主意,太平公主可不干了。这就是捅了马蜂窝了,她没有去找姚崇和宋璟,但是她直接跑到太子李隆基那儿去了,对着李隆基就是一通大吼大叫,说你为什么让你的心腹去挑唆皇帝?你眼里怎么就容不下我这个姑姑和你的哥哥?咱们说平心而论,这个姚崇和宋璟是不是太子李隆基的心腹,是不是他们受到了李隆基的挑唆,去跟唐睿宗那儿去这个主意的?咱们上集讲过,不是,姚崇和宋璟完全是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一番考虑,这才向睿宗提这个建议。

可是这个建议毕竟它对李隆基有利,所以李隆基这儿也是百口莫辨,而且太平公主这个指控太有杀伤力了,说他眼里心里容不下姑姑容不下哥哥,这太厉害了,为什么?因为李隆基不仅得罪不起姑姑,连哥哥他也得罪不起啊。我们讲过,当时李隆基做得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自己和哥哥之间的感情,不要让大哥李成器在那儿惹事。那如果说现在姑姑都认为他眼里容不下这个哥哥,那哥哥本人会不会也这样想啊?如果哥哥也这样想了,那么他此前做的好多努力,像我们上次讲的长枕大被等等努力不就白费了吗?他不又给自己树了一个强敌吗?这怎么办呢?这时候,李隆基他性格里那个阿瞒的那一面复活了,他觉得宁可我负人,千万不要让人负我。怎么叫“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呢?他决定丢卒保帅,跑到唐睿宗那儿上了一封奏疏,说姚崇和宋璟这两个人那就是奸臣,是他们挑拨离间我和我的姑姑以及我和我的哥哥之间的关系,因此我请求皇帝把他们处于极刑,处死他们。 【画外音】蒙曼老师认为,此时的李隆基二十六岁,他虽然是太子监国,但是羽翼尚未丰满,相反,太平公主倚仗着皇帝妹妹的特殊身份,却不断使出咄咄逼人的手段。因此,当太平公主对李隆基一番大呼小叫之后,李隆基只好丢卒保帅,提出了处死姚崇和宋璟的奏疏,那么,唐睿宗收到李隆基的奏疏之后,又会做出怎样的决断?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法还将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蒙曼】其实,唐睿宗李旦对于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那是心知肚明,他也知道,从理智上判断,姚崇、宋璟他们说得没有错,正因为他们说得没有错,他才会采纳他们的意见。可是,妹妹当年为了让自己当皇帝立了大功,而且当了皇帝之后,在维护统治这个过程中,自己对妹妹也是多有倚仗,所以妹妹也是不好得罪的,怎么办呢?唐睿宗李旦决定平衡一下关系,姚崇和宋璟杀也不用杀了,那太严重了,把他们贬到地方当刺史算了。李隆基的两个哥哥宋王李成器还有豳王李守礼也不用到地方去当刺史,还是留在中央。但是,只有太平公主还是维持原判,一定要到蒲州去,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

这个决定,可以想像当然让太平公主非常地不愉快,可是她没有想到让她更不痛快的事情还在后头呢,什么事情呢?就在太平公主到了山西两个月之后,唐睿宗李旦有一次就召集三品以上的大员商议一件事,商议什么啊?他对这些大臣们讲,“朕素怀澹泊,不以万乘为贵,曩为皇嗣,又为皇太弟,皆辞不处,今欲传位太子,何如”说我这个人是一个很淡泊的人,我就不喜欢权力,你看过去我当过皇嗣,我还当过皇太弟,可是我都推辞了,我不愿意要这个位置,如今让我当皇帝我也觉得勉为其难,我还是不想干,我想传位给我儿子,大家觉得怎么样啊?他提出了一个传位的想法,李旦为什么这时候要提出传位呢?我们在《太平公主》系列里讲过,因为面对着当时纷纭复杂的政治局势,面对着儿子和妹妹反复的斗争,李旦觉得自己实力不够,摆不平这个局面,心里一烦,觉得撂挑子不干算了,打算不当这个皇帝。

当然我们也讲过,这个传位的意图因为太平公主的拼命阻挠,所以并没有实施,后来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没过多久唐睿宗李旦还是颁布了一道诏令,“凡政事皆取太子处分,其军旅死刑及五品已上除授,皆先与太子议之,然后以闻”什么意思呢?把李隆基的权力大大地给提高了,说以后军国大事都先请太子处理,如果遇到大的军事征伐或者是大的犯罪案件的审理或者是五品以上官员的这种重大人事任命,也都先跟太子商量一下然后再通报给我,这是把太子的权力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从原有监国的基础上又提高了。

大家说这个诏令一颁布下来,太平公主又是什么感受啊?我觉得太平公主心里肯定堵得慌,你想我跟这个太子李隆基斗法,一直是咄咄逼人处于上风,怎么现在太子的地位不降反升,而我倒落得一个发配蒲州的下场,我怎么就混得这么惨呢?

【画外音】在蒙曼老师看来,唐睿宗作出的决断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特别是对于太平公主来说,发配蒲州的下场简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身为大唐王朝政治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太平公主与她的母亲武则天一样,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此时,太平公主会甘于接受发配异乡的待遇吗?她是否会调整自己的斗争策略呢?

【蒙曼】我们要知道太平公主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痛定思痛,她开始反思自己了,她要反思一下我以前跟太子斗法我的失误在哪里?失误到底在哪里啊?当时她经过一番反思,得出两个结论。她的第一个失误是什么呢?是她虽然咄咄逼人,但一直是孤军奋战,没有什么太过硬的人帮她的忙,而太子李隆基虽然看起来处于守势,但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宰相后援团,以她一个人来对抗太子加宰相后援团,那当然她的实力不行了。第二个失误在哪里呢?是她对李(http:///wenxue/)隆基的进攻虽然火力凶猛,但是其实都是一些人身攻击,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哪里跌倒就中哪里爬起来,太平公主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之后,马上就开始着手改变战略了。 正在这时候,太子李隆基也出于缓解关系的考虑,又给他的父亲唐睿宗李旦上奏,要求让太平公主回到长安,李旦也批准了这份上奏,所以太平公主当然也是当仁不让,回来了。再次回到长安之后,太平公主的战略可就变了。怎么一个变法呢?首先,太平公主回到长安之后,绝口不提更换太子的事情。以前自己闹得太凶,结果让哥哥李旦都反感了,这得不偿失,这次不提了,维持表面和平。第二件事,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延揽人才还有安插亲信上。换句话说,她要在实力上下功夫,向李隆基学习,争取展开合法斗争。

太平公主究竟都网罗了哪些人才啊?给大家举两个人。第一个是窦怀贞,我们的老朋友了,在《太平公主》系列里经常提到这个人,在《太平公主》里我们讲,他这个人不是娶了韦皇后的老奶妈嘛,以后一上表就自称皇后阿zhē(上面一个“父”,下面一个“者”),还被别人讽刺为“国zhē”,就这个窦怀贞。窦怀贞其实是出身于高干子弟,是个公子哥,为了权力他什么事都敢做。打个比方,举个例子,唐中宗的时候,不是宦官的势力特别盛吗,这窦怀贞就想巴结宦官,可是这个宦官他也不挂牌子也不插草标,有时候特征还真不大明显,窦怀贞就怕自己哪天走在街上万一过来一个宦官,自己没认出来怎么办?那不是失了礼数得罪人了吗?不就巴结不成了吗?怎么样才能确保自己万无一失呢?窦怀贞就想啊,宁可看错千人,也不可看漏一个,所以以后一走在街上,他要看见哪个人没胡子,赶紧就过去对这个人点头哈腰,这样一来,好多毛发不发达的人就跟着沾光了。

那我们看窦怀贞这个作法,我们一般觉得这个人不太地道,不是好人,可是太平公主觉得这是个人才,为什么呢?一个人有爱好,这是好事情,他爱权力,正好用权力去打动他。窦怀贞当时的处境怎么样?窦怀贞本来不是“国zhē”嘛,那是韦皇后的党羽,所以韦皇后被杀之后,窦怀贞就被贬到地方去了,现在就在太平公主的亲切关怀之下,这个窦怀贞又从地方给捞回中央来了,而且很快就官复原职,又荣升为宰相。那既然太平公主能让窦怀贞当官,窦怀贞的性格也是投桃报李,每天下班之后定时定点就到太平公主的府上去汇报,这样一来,朝廷里的大事小事就没有太平公主不掌握的,等于说太平公主在朝廷里安插了一个可靠的眼线,也有了一个可靠的传声筒。这是一个例子。

我们再举一个人,也是太平公主发现的人才,这个人叫陆象先。我说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概念,但是我要说一句话,说一个成语,基本上所有人就都有概念了,哪句话呢?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成语就是这句话的简化版,就叫做“庸人自扰”。这成语从哪儿来的呀?那就是从陆象先这儿来的,就是陆象先说出来的,当时陆象先在担任河东按察使,他手下有一个小吏有一次犯了一点错误,陆象先就把他叫过来批评教育了一顿,就放他走了。可是小吏之上还有一个大吏,就是比小吏级别高一点的那个人,这个人是一个挑事的人,没事找事,他就找到陆象先,跟陆象先讲,说按照这个小吏所犯的过错那应该是打板子的,您怎么批评教育两句就放他走了呢?陆象先这个人偏偏最看不上这种无事生非的人,所以他就跟那个大吏讲,说你以为刚才那个小吏他不是人吗?你以为他就听不懂人话吗?你以为一个人要是犯了错误就非得打板子才能教育好吗?你要是这么迷信打板子的话,那下次我就从你打起,天下本来什么事都没有,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庸人自扰,这才找出来的事。陆象先的这段事情就记载在《新唐书陆象先传》里头了,所以此后就出现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个说法。那我们从这个小事情里能够分析出陆象先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啊?可以看出来,陆象先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清高非常洒脱的一个人,按照当时的说法叫做“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人望很高。那可能有人有疑问,说陆象先这样性格的恐怕不会巴结太平公主吧?太平公主怎么发现他这么一个人才呢?这个说起来还和太平公主的一个男宠叫作崔湜有关系,这个人我们也在《太平公主》系列里讲过,他不仅是个男宠,还是一个文人型的官僚,太平公主当时想提拔他做宰相。这个崔湜就提要求了,说做宰相是一个好事啊,可是我希望能够把我和陆象先一块儿任命为宰相,因为这个人名气太大了,我要是能跟他成为同僚,我会觉得很有面子,所以我请求您把我们两个一块儿任命。太平公主说这没问题,那就两个一块儿推荐好了。

我们从这两个例子,把它放在一起综合考虑一下,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太平公主用人有什么特点?很明显,太平公主用的是两类人,第一类就是像窦怀贞那样是非不分人品不好但是可以死心塌地替太平公主卖命的,这是一类。第二类就是像陆象先这样超凡脱俗清心寡欲,虽然不可能无原则地听命于太平公主,但是可以校正太平公主的一些过失,并且给她提高声望改善形象。

【画外音】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智斗勇的一段历史,在大唐王朝的发展中堪称奇特,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此时太平公主延揽人才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可谓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是,大唐王朝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唐睿宗李旦的手中,那么太平公主将会如何安排她延揽的这些人呢?唐睿宗会听她的吗?而李隆基在这场人才大战中又将会何去何从呢?

【蒙曼】我们都知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朝廷里哪个位置叫作刀刃啊?那就是宰相。太平公主这个时候就想把自己发现的这些人才都放到宰相岗位上去。那可能有人也不理解,说难道谁当宰相,太平公主能说了算哪?这在当时还真差不多,因为虽然说李隆基已经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处理一些政事了,但是大的人事任免权还在唐睿宗李旦手里,而对付李旦,太平公主是最有办法的,什么办法?实在不行,还可以哭嘛。比方说她想任命崔湜当宰相的时候,本来李旦是不太同意的,于是太平公主就“泣涕以请”,一把鼻涕一把泪来跟哥哥说这件事。哥哥妹妹嘛,这样的关系能怎么样啊?所以,睿宗李旦最后没办法,还是满足了太平公主的要求。就这样,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太平公主就把像窦怀贞、岑羲、崔湜、陆象先等等四五个发现的人才都安插到宰相的岗位上去了。有了宰相做后盾,太平公主在朝廷里的声音可就一下子大起来了。

太平公主安插了亲信做宰相了,李隆基这边情况怎么样啊?咱们知道,凡事都是此消彼涨的,既然太平公主的势力涨上去了,那么李隆基这边的势力也就消下来了。怎么叫做李隆基的势力消下来呢?曾经帮过他忙的那四大宰相,当时就都从宰相岗位上被调离了,咱们一个一个看一看。姚崇和宋璟,我们刚刚说过,因为他们建议睿宗把太平公主放到蒲州去,建议睿宗让李隆基的两个哥哥也到地方,所以被太平公主给咬住了,李隆基被迫丢卒保帅,主动上表,要求把他们发落了,发落到地方当刺史去了,这两个人先下去了。那么还有一个老臣韦安石,这也是屡次保护过太子的,他怎么样了呢?他就因为屡次三番保护太子,所以被太平公主明升暗降,本来是三品的宰相,这时候给他荣升为二品的左仆射,可是呢,剥夺了实权了。还有一个是老臣张说,就是提出让太子监国的那个,他怎么样了呢?张说这个时候被任命为尚书左丞,给发配到东都洛阳去了。那你看太平公主回来没多久,李隆基原本能够得到支持的这四大宰相就都离开了宰相岗位。经过太平公主的一番努力,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时社会上一些政治敏感度高的人也就看出来了,比方说当时有一个书生名字叫作王琚,本来参加过反对武三思的斗争,后来被迫流落江湖了,这时候唐睿宗即位,他又从地方回到中央,然后被任命为九品的县主簿。

我们也知道,李隆基监国,六品以下的官员他是有任免权的,所以王琚这个九品的主簿理论上讲也是李隆基任命的,王琚就跑来给李隆基谢恩来了。可是,别看他说是谢恩,他可一点也没有谢恩的样子,他来到了太子李隆基所在的这个殿廷之后,他就故意高视阔步,摆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符合礼数啊,当时有一个宦官看到了,就提醒他说,你干嘛呢,太子殿下就在帘子后头呢,你怎么这么没规矩啊。没想到王琚冷冷一笑,高声说了一句,谁是太子殿下呀,当今天下,只有一个太平公主罢了。那我们仔细琢磨琢磨王琚这个口吻是什么人的口吻啊?这典型的一种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口吻,一种策士的口吻,苏秦张仪他们这种口吻。纵横家他们有什么特点?一方面他们是嘴尖舌利,说话难免比较偏激,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是目光如炬,能一下子看透问题的实质。现在王琚看到的一点错都没有,他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地位的判断也是一点错都没有,李隆基虽然身为太子而且还在监国,但是实际上实力是相当地衰弱。

【画外音】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太平公主有了唐睿宗的庇护,有了众多宰相的支持,似乎已经胜券在握了。可是,就在她准备反戈一击,彻底击垮李隆基的时候,一个特殊天象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切。那么,究竟是什么奇怪的天象,竟然能够击破太平公主的'黄粱美梦?事情的变数又到底出在什么人的身上呢?

【蒙曼】什么天象呢?当时有一颗彗星突然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之中,彗星出现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想法,彗星出现意味着除旧布新,太平公主一看彗星,她乐了,这星星也太善解人意了,这得利用。所以第二天她马上找了一个术士去劝说唐睿宗去了,这个术士见到唐睿宗之后怎么说的呢?术士说,陛下看到彗星没有啊?睿宗说看见了。这个术士说,那可是除旧布新的征兆,另外臣这几天夜观天象,发现了一个更加厉害的天象,我发现现在帝座以及前星都有变化,这意味着太子要当天子了,不能再住在东宫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么评价术士这番高论呢?应(http:///wenxue/)该说术士这番高论是太恶毒了,为什么啊?这番高论是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根据天象太子要当皇帝了,第二层意思,如果太子不能当皇帝的话,也不能当太子了。那么这两层意思重点落在哪一层呢?重点当然落在第二层,因为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此刻唐睿宗李旦当皇帝才刚刚二年,皇帝瘾肯定还没有过够,他怎么可能这时候就让儿子当皇帝呢?这个不可能,那么如果儿子不能当皇帝,按照天象,他也不能继续当太子。所以通观全局,这个术士以及术士的背后太平公主想说什么话?想说的就是废黜太子李隆基。

另外,太平公主这一招其实算得也是很厉害的,因为她知道唐睿宗李旦和这个太子李隆基在权力分割上一直是有矛盾的,李旦对自己的儿子一直是有猜忌的,现在派一个术士去再挑动他一下,他肯定很敏感了,他很敏感了,他动摇了,而太子身边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大臣可以维护他了,那么太子的位置不稳,这不是想当然的结果了吗?

那么事情是不是按照太平公主想像的那样发展了呢?还真没有。变数就出在了唐睿宗李旦身上,唐睿宗李旦听术士这么一讲,马上表态了,说既然天象都是这么个意思,那么“传德避灾,吾志决矣”既然天象都是这个意思,那我就按这意思办吧,我就传位吧。这可是太平公主没有想到的局面,赶紧跑来了,劝啊,左劝右劝,您可千万别这么办,可是这次唐睿宗李旦他可铁了心了,他跟太平公主这样讲,在我一生中,类似的天象变动可不是第一次经历了,他说,“中宗之时,群奸用事,天变屡臻,朕时请中宗择贤子立之以应灾异,中宗不悦,朕忧恐,数日不食,岂可在彼则能劝之,在己则不能邪”他说这样的事过去有过啊,在我哥哥中宗李显还活着的时候,就出现过类似的天象变化,当时我就劝我哥哥,我说你赶紧立一个好儿子当太子来避一避灾算了,可是我哥哥以为我心术不正,他没听我的,他还挺不高兴,结果我一害怕好几天都没吃下饭去,那你看后来中宗的结果怎么样?果然是不怎么样嘛,那怎么在别人的时候我就能劝,在我自己这儿我就不能够这样去行用一下呢?不行啊,我得畏惧上天,所以我已经确定了,我就是要传位。

【画外音】蒙曼教师认为,唐睿宗李旦决定传位,在大唐历史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石破天惊的一笔,唐睿宗可能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大唐王朝的历史进程。那么,唐睿宗的这个让太平公主大跌眼镜的决定,又会让李隆基有怎样的表现?李隆基会顺利地登上皇帝宝座吗?

【蒙曼】应该说这个决定对李隆基也是一样很意外,本来他觉得自己太子之位都汲汲可危了,怎么忽然一下子当皇帝了呢?这不大说得通啊,怎么表态呢?听到唐睿宗要传位的消息之后,李隆基就赶紧骑着马往宫里赶,跑到唐睿宗面前是以头抢地,一头就磕在唐睿宗的脚下了,说,“臣以微功,不次为嗣,惧不克堪,未审陛下遽以大位传之,何也”我不过就是立了点小功劳,您让我当太子本来已经是过分了,因为我不是嫡长子,本来我做太子已经过分了,我已经害怕自己做不好了,您现在又突然说把皇帝之位传给我,您这是什么意思呀?怎么能这样干呢。表态,拒绝,这当然是一定要表态的。听了儿子这番表态,唐睿宗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唐睿宗也说了一大篇话,他说,“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灾,故以授汝,转祸为福,汝何疑邪?汝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后即位邪”什么意思啊?他说,国家能够再次安定下来,我能够当上皇帝,不都是拜你所赐吗?现在天象有变,我就决定传位给你,来避一避这个灾祸求一求这个福气,你还怀疑什么呀?你要是能当孝子,何必一定等我死了再即位呢?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唐睿宗这话说得很明白而且都有点尖酸刻薄了,直指人心,直指太子的怀疑情绪,说你不要怀疑我,我这次是来真的了,而且我就是想避灾嘛,你连这都怀疑吗?那话说到这份上,李隆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流涕而出,流着喜悦的兴奋的诧异的不知所措的各种各样情绪的眼泪就出去了。

就这样,因为唐睿宗李旦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整个局势就给扭转过来了,本来太平公主是羽翼丰满,胜算很大,而李隆基这边是损兵折将,自身难保,可是现在一下子突然又翻盘了。太平公主再次白忙活了一场,而李隆基则稳稳地接住了上天掉下来的一块大馅饼,当了皇帝了,由太子又晋升了,这一年他才刚刚二十七岁。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李隆基为什么就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荣登大宝呢?直接原因,那没得可说,当然是唐睿宗李旦那个戏剧性的传位决定,可是我们再分析一下,唐睿宗李旦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原因,应该承认,唐睿宗李旦还是一个性格相对恬淡的人。他这个恬淡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来自于他实力不强的这种现实,也来自于他的道家思想。唐睿宗李旦崇道,这在唐史上是出了名的,就在景云二年也就是他决定传位之前的那一年,唐睿宗李旦还有一次召见了天台山著名的高道叫作司马承禎,问他:司马先生,道是什么呀?司马先生说:道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唐睿宗就问了,说一个人要是修行的话,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好的,可是要是治理国家呢?司马承禎说:治理国家和个人修行是一个道理,只要你摒除私心杂念,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状态就好了。

听得唐睿宗是频频点头。那我们看从景云二年以后唐睿宗屡次提出传位,固然每次都有现实政治斗争的背景,但是,不可否认道家“损之又损,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睿宗也是有影响的。突然决定传位的第二个原因,就在于唐睿宗对大唐王朝有一份责任心。我们都说皇权至上,这个没错。从私利的角度来讲,哪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统治永远维持下去乃至于千年万年,唐睿宗李旦也不例外。另外,在权力斗争这个问题上,唐睿宗李旦和太子李隆基也确确实实有矛盾,可以毫不怀疑地说,太平公主架空太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唐睿宗纵容的结果。可是,唐睿宗这一切私心杂念都有一个底线,底线是什么?底线就是太子之位绝不能动摇,因为如果太子之位动摇,整个李唐王朝也就会陷入动荡之中。

自从武则天以来,李唐王朝已经动荡了几十年了,作为一个皇帝,唐睿宗不希望它继续动荡下去。这就是一种政治家的责任感。在当时的情况下,怎么才能保证太子的地位不动摇呢?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唐睿宗李旦能够想出来的出路就是给太子李隆基一个不可撼动不容置疑的名分,这个名分是什么?这个名分就是皇帝。所以正是出于这种保护太子也保护大唐王朝的心理,唐睿宗是痛下决心做出了提前传位的决定。那如果我这个分析成立的话,我觉得太平公主都可以觉得安慰了,因为太平公主是以谋略著称的,她这次输,确确实实并没有输在谋略上,而是输在她低估了唐睿宗为大唐王朝做出自我牺牲的决心和勇气。就这样,因为唐睿宗的自我牺牲,李隆基荣登大宝了,那么这个二十七岁的新皇帝还会遇到哪些挑战呢?请看下集,巅峰对决。

[知识拓展]

长恨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蒙曼说唐·长恨歌》以唐玄宗为线索,串起了唐朝开元天宝这个大时代。主要讲述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局势、唐玄宗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变迁,从事业风流、情趣风流、爱情风流等几个方面阐述唐玄宗的一生,尤其对唐玄宗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做了细致入微的客观解读。全书分上下两册,五个部分四十一章,分为玄宗出世、开元盛世、盛世危情、物华天宝、长恨悲歌;全景展现了唐玄宗执政时盛衰交迭的国运和个人大起大落的壮观人生。

《〈蒙曼说唐:长恨歌〉》读后感

早闻白居易的感伤诗能“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歌咏者”。今日读《长恨歌》,果然名不虚传。初看此题,一般人易误以为白居易亦凡夫俗子,将恨追究在杨贵妃身上,恨她因色误君,从而误了国。而事实不然,或者说是截然相反,作者在此诗中对女性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作者对本诗表现的

唯一的女性——杨贵妃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塑造了女性的悲剧。女性漂亮不是罪。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杨玉环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一朝选在君王侧”也

许并不是她所希望的生活,但命运却让她走上了贵妃之路,充满了宫廷斗争的后宫生活。

也许唐玄宗对她的爱让杨玉环也爱上了这位君王,这更不是她的错,若连爱一个人也有错,那世上错者岂不是千千万?而后杨玉环死了,为了“六军不发无奈何”,她死得多么无

悲剧不是杨玉环个人造成的,而政治悲剧是身为皇帝的唐玄宗的悲剧,而这政治悲剧又是封建制度下不可避免的悲剧。杨玉环的死也许可以让六军重振,却不能改变安史之乱的爆发,

古人云:红颜祸水。我却说错错错。并不是因为我是女生而偏袒红颜,而是事实摆在眼前,古往今来重男轻女,霸业在手的男人总逃不了美人关,而后的覆国就由那可怜的女性来承担。过因红颜?若不非一国君王因色误国,国会破?家会亡?得宠也好,失宠也罢,在封建社会女性的最终命运永远是个悲剧。无论是认命,抑或进行怎样的.抗争,女性无一幸免——全是悲剧,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作者在此是种写明了唐玄宗重色,思色,求色,得色,宠色,失色,思色的一系列,通过唐玄宗记当时社会的渲染,将杨贵妃不仅仅作为个人的悲剧,更把她作为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典型,提高到了社会悲剧,进而是这个典型更有社会价值。

诗名《长恨歌》,却在诗末才点名了“恨”,恨因求色误国的君主悲剧,恨因君王的悲剧而导致的国家的悲剧,恨因社会的悲剧而导致的女性的悲剧,前篇大篇幅的铺垫将“恨”大大升华,也点明了主题。

过因红颜?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将杨玉环的悲剧通过历史事实的描写和浪漫的想象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恨、同情交织在一起。更恨当时的君王亦不醒悟,一语双关。红颜只是引申。红颜,千年恨?想必白居易早已否决了这个问题,红颜古往今来数不胜数,元白居易的诗被后人读懂,亦懂得红颜并非是千年恨……

《〈蒙曼说唐:长恨歌〉》是中央民族大学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讲座长恨歌系列的基础上润色而成的。《〈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蒙曼老师是自《〈百家讲坛〉》开播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以连续主讲过蒙曼说唐:武则天,蒙曼说唐:太平公主系列。2009年12月又在《〈百家讲坛〉》上主讲长恨歌系列。当时我就看了蒙老师的讲座。今年1月《〈蒙曼说唐:长恨歌〉》图书出版,我买了一套。仔细了几遍,颇有几分感想。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期间形成历史文献可谓灿河汉,抛开野

我门常说知识分子,“知”是知道,“识”是认识。所以说知识分子不是知道分子,知识分子不仅要“知道”,还要在知道的基础上对其有所认识。以历史方面来说虽然没有纯粹的不反映著述者观点的客观史料,任何历史著述都或多或少渗透着作者对客观历史的认识。但是在以往的历史读物中却很少有作者将其对客观历史的认识罗列出来的。而蒙老师在《〈蒙曼说唐:长恨歌〉》中却是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直书于纸上这也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

唐玄宗及他所开创的时代距离我们今天已经1200多年了。在这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为什么它非但没有被我们忘记,反而会唤起我们对它无限的怀念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盛世情结。人们希望唐玄宗所开创的盛世能够常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唐玄宗开创的时代却是以喜剧始,以悲剧终。但是也恰恰是这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的悲剧,才使得唐玄宗及其所开创的时代让人们久久难以忘怀吧。

往者已矣,大唐盛世今天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正象老师在书中最后一段所说的:“山河不老,盛世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