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鸠摩罗的十句名言 正文

鸠摩罗的十句名言

时间:2025-01-13 07:24:43

导语: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公元344年(甲辰年)~413年(癸丑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公元344年(甲辰年)~413年(癸丑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简介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时被俘,次年被押往后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姑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经和《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和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释论,又称为《摩诃般若释论》,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多万字,鸠摩罗什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解释六十多万字,共一百多万字。几乎对佛教全部关键名词都给出了详细、深入浅出的解释,堪称佛经入门级必读经典。无现存梵本,也没有藏文译本,仅有汉文译本。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什门四圣”。道桓、昙影、慧观、慧严、僧肇、竺道生、道融、僧叡,被称为“什门八俊”。另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释僧,释昙影,释慧严,释慧观,释道常(恒),释道标被称为什门十哲。

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有鸠摩罗什因而有良好之译本,系统之教义,佛典汉译之泰斗。

关于鸠摩罗什的传记,最主要的.有三篇: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的《晋长安鸠摩罗什》和《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鸠摩罗什》。此外,在佛教典籍中亦有部分摘要记载。以上三篇文献,《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内容大部相同,少部分有差异。而《晋书》内容是以上两篇的摘录和缩编,但有很大的增添和删减。

格西麦可·罗奇是安鼎国际钻石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该公司以7美元开始,至今销售额超过2.5亿美元;他以任职于安鼎的亲身经验为例,让读者能够以新颖的角度理解古老的《金刚经》智慧。

“一个生意人,帮助其他人成功,然后成功会自然而然地到来。要在头脑中播下帮助别人成功的种子,这对一个生意人来说是要学习的功课”

“我们要赚下午5点钟的钱。”当着《董事会》记者的面,格西麦克大声说。

格西麦克是个美国人,是个残疾人,也是位僧人,修行20余载,终于获得格西学位。之后,他尊师命“下山”赚钱,并成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家——以5万美元的贷款起家,麦克参与创建的安鼎国际钻石公司飞速发展,2008年公司的营业额2.5亿美元,随即被巴菲特旗下公司收购。

贯通修行者和企业家身份的是《金刚经》:传统的东方文化成就了格西麦克。作为企业家,他一年工作6个月,一周工作3天,经常最晚上班,5点钟下班。在他看来,现在的人太忙、整天加班到深夜是缺乏方法。

《董事会》:我们注意到您在商业上的成功,这是否离不开《金刚经》带来的智慧?

格西麦克 :我研习《金刚经》20多年。《金刚经》说一个人要成功,就要懂得在头脑中播种,以及如何帮助别人成功。一个生意人,帮助其他人成功,然后成功会自然而然地到来。要在头脑中播下帮助别人成功的种子,这对一个生意人来说是要学习的功课——这是安鼎国际钻石公司能够成为纽约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公司的原因。

所以我总是告诉别人,如果你想赚钱,你得找穷人,去帮他;如果你想变得感觉年轻,去找病人;如果你想找好的男友女友,去帮助那些孤独的老人,这就会种下种子。

我可以给你讲一个很好玩的故事。在美国的密歇根州,有很多人都失业了,因为经济下滑,他们没有汽车订单。他们请我去帮他们。我做了个演讲,重复了刚才说的:如果你要钱,先用钱去帮助别人;如果想要年轻,那帮病人;如果想找好的男友女友,去帮助那些孤独的老人。几天后,有个男人找到我,他说,格西老师,我找到了很好的事情,一个人既穷、老又有病,我可以用这一个人来种所有的种子。

想赚钱先得给别人钱,但是有个问题,如果你只是去给钱,钱不一定会回来,这个钱给得有技巧,就是种地的技巧,没有技巧就没用。在佛教里面,有的'时候这个技巧不太明确,我们想要把它变得很清楚,让大家都可以用。但是,这个跟信佛不信佛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做生意的方法。

《董事会》:在运营企业的过程中,您是怎么“播种”的?

格西麦克:种种子时,需要种种子的伙伴,我是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种种子的,要向对象种。对象有三种:供应商、客户、员工。要注意什么呢?

我自己的经历是,别的人就像上帝,如果他们需要帮助,我去给。这就有两件事发生:第一,那个人会成功;第二,那个种子会到我这里,会在我的意识里种了种子,那个种子会开花,那我们都成功。

我有个供应商,他卖给我含金75%的金子。我有个特别的机器,能检测出是否含有75%的金子,结果发现是76%。金子太多了,我就打电话给他,“你给我的金子太多了,你在损失钱”。我等于帮了他,别人会觉得我很疯狂,但是我要让供应商获得成功,我就帮助他成功。

再看我的客户。我们做戒指,共有5000款。有个大客户给我打电话,要买1万枚的那款最不好卖的戒指。我说不卖,因为你卖不出去的。他生气了,说他才是决定什么好卖什么不好卖的人。我说不能卖给你。他说钱给你,你快点给我吧。我说NO,你一定会失败的。结果我没卖给他——我要照顾客户,而且比他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得好。就像把他当成我的孩子:母亲照顾孩子,比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得好。

第三是员工。有一个员工,来自中国海南,到了纽约我的公司,问我能不能给她一份工作,她不会讲英文。我需要一个人来数珍珠,用一个盘子,里面有100个洞,将大袋的珍珠拿出来放在盘子上数,每天工作8小时,她做了。一个月后,我对她说这个工作太简单太机械了,你想待五年都做这个吗?你要学英文,再去做另外的工作。我给她付钱上英文学校,后来她成为了公司的高管,英文非常好。

所以,我照顾好这三种伙伴,那我就成功了。

《董事会》:您播的是共赢的种子,用中国人一句俗话说,叫有舍才有得。当然,也有人会理解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您怎么看?

格西麦克:在这个金刚经系统里面,我们不是去“赚钱”,而是去创造钱。如果我要创造1000块,我要给别人100块,给了他100,在我的意识里种了种子,种子开花,我看到好的商机,就去做,别人都看不到这个商机。以前我们两个人只有100,现在是1100,其中1000是新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所有国家的经济都会向上。现在的人有个错误观念:我的国家上去了,其他国家一定要下去。为什么有战争?一个国家去抢另一个国家的钱。他们认为是这样上下的平衡,事实上可以都向上。

《董事会》:这么说,您一定很认同中国的和谐社会理念。

格西麦克:非常认同。在美国,很强调个人,我要成功、出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下,每个人都为社会付出,整个社会都会成功,大家和谐,我很认可这个理念,我觉得中国应该出口这个理念。

拓展阅读:《金刚经》是一部怎样的经?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就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中国佛教非常流行的一部经典。此经的汉译有多种版本,通行的是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所译的一卷本。

《金刚经》的主要内容是说佛与长老须菩提等讲述者诸法性空无相、不住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乃至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得。菩萨修行,应远离诸相,不应住色生心,应于无所住而生其心。次经卷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偈文,历来被认为称为一经之精髓,而广为传诵。这个偈文的意思告诉人们,应当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故而不应执著或留恋。

此经中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空无我之理,经文篇幅适中,所以历来弘传甚广。相传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就是因为闻人口诵《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有感,才去湖北黄梅,投五祖弘忍门下。因此,本经亦为禅宗所重视。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就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

《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过此经。要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下面是倓虚法师金刚经讲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序

解经有解经之规矩者。正轨也。解经难于澈底。澈底矣而又能尽合正轨。此难之尤难者也。金刚经乃出世法中最彻了之经。从来解是经者。奚啻数百家。求其彻了毫无疑义。已甚难矣。今者湛山倓公晚年有最后讲义。其于金刚的旨不惟彻了无余。而又最合解是经之规矩何者。如来说经体例不一。金刚经有金刚经之体例。其规矩与他经不同也。夫出世大法。究其奥义。揭其真旨。备具于方等部中。从此真旨大明。奥义尽显。学者依其中各类门径。皆能深入。此固最大一阶级也。此一级之后。欲使人直达彼岸。必须不待推寻。不假思索。当前直了。亳无留滞之累。则般若是也。而金刚经又乃般若之髓。故解是经者。亦宜不待推寻。不假思索。当前即达。了无遗余。乃为解此经之正轨也。要之众生。以有诸根。则顿起妄见。有妄见则有相。有相则有名有法。心着于相。心着于法。是谓之住知。其为心之自造。则相本非相。法本无法。无相无法。着无可着。从何有住。无相无住。则一切言说。皆空名耳。故自三千大千世界。以至无尽虚空。与夫小乘四果。大乘菩萨。以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云无相无住。则岂复有得失之累哉。故虽遍度一切众生。亦空名而已。故是经篇末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倓公之解是经。亦逐层演讲耳。而不待推索。自达彼岸。余慨今世之人。务求自见。解经惟恐不新。存此一念。而经旨已句句隔阂。遂成圣教之大累。今此讲义。不惟不求自见。且不欲多引一说。且不欲自生一解。且不欲自作一语。世方求新。而我只用古德恒言。不择浅深。信手拈来。皆无迹相。如来大法。澈底圆现。此既为解是经之正轨。而挽救末世颓流。亦足为洪波砥柱也。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中秋任丘刘培极序于北平故都

自序

佛说般若经时。纯是发明世界物质、与世人知见、本具之原理。知见者、人心也。物质者、环境也。此心与境。不即不离、究竟不可思议。本来无始终、无内外、无先后、无生灭、无一异之别、无空有之分。乃心外无境、一心一切心故。境外无心、一境一切境故。大而无外、一大一切大故。小而无内、一小一切小故。大能容小、小亦能容大、随众生心、循业发现。此种心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充满一切处、而一切处、无非心境、此之谓圆理也。而世人不察不信、此□大之造化、乃人人本具之事业。舍此用之无禁、取之不竭、之原理。而拘泥于现前、六根、六尘、六识之陋习。造诸恶业、受苦无休、沦在业海之中、不知出离、反求其值、哀哉、或问、云何无始终。答曰、终始相成、如环无端。任何智人、不能说清、从何为始、从何为终。若能指出、固定之始终、则始终即非圆理。云何无内外。内外乃对待名词、如内城在院外、外屋属宅内。若有定处、即非圆理。云何无先后。先后乃比较名词。如后后可作前前。若有定名、则非圆理。云何无生灭。生灭乃世人偏计。一切法本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灭者、亦复如是。云何无一异之别。以一即是异、异即是一、如一人有四肢百骸之异、而四肢百骸、只一人故。一树有千枝万叶、而千枝万叶、只一树故。岂可分别孰一孰异。云何无空有之分。以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故。真空即是妙有者。且如人心之知见、视之不得见、听之不得闻、嗅之非香、尝之无味、非物可触、非想可知、故曰真空。然真空非同断灭、以其有能力故。对于物质、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既非断灭、故曰妙有。妙有即是真空者。且如植物菊花、有若干种类。其形色妍美、有千奇百异。而奇异之巧妙、从何而有。世人多推之于造物主宰、是谁见共造、又造物主宰、由何而有、则皆无实据。究竟考其实据、皆归不可思议、故曰妙有。然妙有不能久住、以其性无常故。是由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如是性空、故曰真空。以佛法所说、世法为据、乃谓无空有之分也。以此数端作例、推及世界一切法、莫不如是。如来说法、破世人之迷情者、曰般若也。所谓般若者、即心地明白圆理之谓、果能明白、即无无明、无明者、乃执始终。内外等、以为实有一定、故做诸业。若无无明、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受苦、此如来出世之本怀也。此经大旨、唯在离相、无住、无法、乃消灭惑业苦故。所谓离相者、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以离相故、成就解脱德、消诸业也。所谓无住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以无住故、成就般若德、破诸惑也。所谓无法者、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又得果无法、得记无法、度生无法、严土无法、达我无法、色相言说无法、生佛无法、空有无法、去来无法、一多无法、诸见无法、以无法故、成就法身德、脱诸苦也。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凡经中类是之文、皆是显此圆理。求解者、应善会之、庶不负如来出世之本怀耳。倓虚二十年来、为学人解说是经、凡十余次。兹举历次讲稿、约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先之以总说、欲览者、得此经之大旨。次之以本文、欲览者循序而渐进。中间孰为称引旧说、孰为独抒己见、不暇一一标明。要之期于求是而已。虽然自以为是、未必是也。尚望海内善知识、有以教之。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倓虚自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总说

此经、以法相譬喻为名称。以法即无法为实体。以无着住为宗旨。以离名相为力用。以熟酥喻为教相。凡讲一切经、必先出名称、以假名能诠实体故。体后必先明宗旨、以宗旨能趣实体故。宗后必须辨力用、以力用能修因克果、果上行因故。用后又须判教相、以教有权实之分故。此五重玄义、不可不知也。所谓玄义者、由玄门入妙理之谓也。云何名玄、谓了不可得。故经云、我于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者、是谓之玄也。云何名妙、谓不可思议。故经云、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者、是谓之妙也。佛说一大藏教、无非谈玄论妙而已。盖人之心、有五重之分、一粗心、二细心、三微心、四玄心、五妙心。粗细二心、为六道轮回之种子。微玄二心、为三贤菩萨、四果圣人之真因。唯一妙心、乃为成佛之本因。佛说此般若经。以微玄二心为方便、引入妙心为本怀。故扫三心、非四相、为菩提心之要务。所谓三心者、过去心已去、现在心不住、未来心未到、三者皆非实有、纯是偏计妄执、故须扫之。所谓四相者、我相、人相、由相待假而立、众生相、由因成假而立、寿者相、由相续假而立、四者纯由三假而立、本非真实、故应非之。三心代表一切妄心、故扫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四相内摄诸相、及俱生我法二执、非之即成不可思议之妙心。所谓破处即是显处。若不扫此妄心、何处觅得真心。若不非此四相、何处寻求实相。思之思之。而一卷般若经之正义得矣。兹将五重玄义、述之于左。

一释经题。此经以法喻为名。金刚者、譬喻也。其体坚固、譬实相般若、喻永无变坏之义。其用锋利、譬观照般若、喻能看破我法二执之义。其相光明、譬文字般若、喻由文字、能明诸法性空之义。若明文字性空、则我法二执无住脚之处、若破我法二执、则法怯皆成实相。此坚利名三者之义、唯一般若耳。般若、梵语之法相、译言妙智慧。妙者、不可思议之略称、为十法界之圆理。能观此理者、即是开佛知见之真修、超九法界中巨细众苦之海、到彼佛界中安乐之岸。梵语波罗密、属法相兼喻、华言到彼岸也。此七字为此经之别名。别名者、专用之名也。经之一字、为通名、凡佛所说皆名为经。梵语谓之修多罗、含义甚多、今但译之曰经。经者常也、谓经常之道。又经者径也、为修行成佛之路径也。

二显经体。此经以法即无法为实体。所谓法者、乃十法界之一切心法、色法、及诠解般若所立之名相也。所谓法即无法者、以诸法性空故。云何诸法性空、以诸法皆属因缘所生、缘生者、无自体性、故曰性空。或问、既曰性空、云何为此经之实体。答曰、善哉是问。须知一落言诠、即成偏见。何以故、以执一、而必舍一故。若执其法、为实体者、则必舍无法之非体。若执无法、为实体者、则必舍其法之非体。岂知但执其一者、皆非实体也、故强言之、以法即无法、为实体也。再强以往返俱言、法则无法、无法即法、亦似近于实体耳。或曰、云何强言之、又似近于实体耶。答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凡言实体者、皆是曲引旁征、言外思义、以显实体、而言语思想、所不能及。故曰、不可思议。又曰、开口便错、举念即乖、必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得实体现前。是以必须净心、方识净心、一落言思、即成过谤。故曰、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谤、方能会到实体。何以故、若说有法、即是增益之过。若说无法、即是减损之过。若说亦有亦无法、即是相违之过。若说非有非无法、即是戏论之过。虽将四句之过、改辩百句、亦认为非、亦属谤法。故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何以故、法以因缘说故。若有四种成就利益之因绿、(亦名四悉檀)、说有亦可、说无亦可、说亦有亦无、乃至非有非无、皆无不可。所谓成就四种利益因缘者。一者世界、为成就欢喜益。二者为人、为成就生善益。三者能治。为成就破恶益。四者第一义、为成就入理益。若非成就、此四种因缘、便无可说之余地。在不可说处、讨得个消息、方是般若经之实体也。

三明经宗。此经以无着住为宗旨。宗旨者、趣向之义、趣向之含义有二、有能趣之智、与所趣之境。此经既然以法即无法为体、此体即所趣之境。至若能趣之智、当然以不住一切法为宗。略言之、故曰、无着住为宗也。故经中略释无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又广释历明无住云、不入声色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云云。所谓不入者、即不住之义、非避之之谓。乃在明了诸法性空、不起沾染、为能观智、自能达到般若实体。故以无住之智、为能宗之旨。四辨经用。此经以离相为力用。力用有二。一者、由因克果之力用。二者、果上行因之力用。所谓力用者、乃能力、威力、作用、受用也。能力作用、多属于因。威力受用、多属于果。所谓离相者、非泯灭一切法之谓、乃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也。故经中略释离相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乃至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菩萨由因克果、唯凭化度众生、以众生为体性、能去分别之相。用四摄法行法忍力、而得解脱。合于无住、共趣般若实体。成就三德秘藏也。

五判经之教相。如来所说一代时教、结集为经、共有五时八教之分。五时者。所谓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八教者。分二种四教。一化仪四教、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者、谓教化之仪轨、如医病之药方。一顿教、示以顿超直入之方、二渐教、由浅入深、三秘密教、一会闻法、互不相知、四不定教、说大乘法、领会小乘、说小乘法、领会大乘、以领会不定故、故名不定教。化法四教者。谓教化之实法、如医病之药味。一三藏教、以小乘钝根、我执坚固、及执我所、谓为实有。乃就经律论三藏而立教、故说生灭四谛。二通教、通前藏教、为小乘之利根、通后别圆二教、为大乘之初门、乃说无生四谛。三别教、与前藏通二教不同。与后圆教亦不同。乃分别种种次第、发明十法界之因果、故说无量四谛。四圆教、将藏通别三种权教、融成一实教、无欠无余、圆融无碍、故说无作四谛。所谓判教者。乃判别一经之教义、属于何时何教者也。此金刚般若经、乃佛第四时所说、属于化仪、渐教中之渐后。渐后之说、带二权说一实、比第二时渐初、阿含经之藏教、纯权无实者、固为高出其上。比第三时渐中、方等经内之藏通别圆、三权一实教较深。以去藏教之权、留通别二教之权、作般若中、入圆教实理之前方便。故曰带二权说一实也。此经之教义高深、唯次于华严、法华、涅槃。以华严唯带别教一权、谓之一权一实。而法华、涅槃、无权巧方便、乃纯实无权。故曰、次于此三经也。以五味判教、为第四时之熟酥味也。

此经、有九种译本。今用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姚秦为五胡十六国之一、亦称后秦。标其姓者、所以别符氏之前秦、乞伏氏之西秦也。三藏者、法师之尊称、因深明经律论三藏之义理、译成华文、以利益此方人民、故称三藏、彰其智得也。法师者、为世人之法则模范、能导世人、脱离苦海、同登彼岸、故名法师也。鸠摩罗什、乃法师之姓名。译华言曰童寿、谓童年有耆德也。其父、名鸠摩罗炎。原印度人、游龟兹国、国王慕其道高学博、因以妹妻之、生法师。详见本传不赘。

本经讲义中所指若干分者。以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为标准。称序正流通三大分者。乃依道安大师之说。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一分、为序分。而第一节、为序分中之通序。乃集经人、承佛遗嘱、凡佛所说之经、通照此仪式序起。故曰通序。盖谓如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我阿难、亲从佛口所闻。一时间师资道合、机教相扣。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祇陀太子舍树给孤长者施园)共与大比丘僧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都在座。古德解此、称为六种成就。如是谓信成就。我闻谓闻成就。一时谓时成就。佛者谓说法主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谓处成就。与大比丘众等、谓众成就。如是为信成就者。以佛如是说、阿难如是述、教人如是信、即信此如是而已。何以故。佛说法四十九年、唯令众生如是信、如是解、如是修、如是证、如是为究竟耳。如是二字、虽属偏计之言、而能使人顾名思义、有必信之可能。何以故、有事理可凭故。盖如者、乃事理性相之都称。故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如中本具之一切事理名相、其大纲有十。所谓十者、曰、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也。虽有此十法分别、皆从无分别之如中而来。故曰、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十大纲领、乃世俗所承认之名实、无一不从如中来者、故如来为佛号之通称。如是信解修证、一法即是十法、十法即趣一法。若缺一法、而十法皆不成就。何以故、以离相无性故、离性无体故、乃至离因缘无果报故。纵经屑微事理名相、而必成天然之本末。此十法显然非一、而俾人悟之、竟成非异、终归于不即不离、故谓之究竟平等、不可思议、皆如是也。以如无异相故。如是推穷、必能断疑生信、俾人人种成佛之因、是其本旨、故曰信成就也。此一卷经、展转审问详说、无非发挥如是而已。我闻、为闻成就者。闻有能闻所闻之义。所闻者、乃佛亲证现量境、亲见而说如实之法。不同世界哲学之研究、格致之化验、文学之编辑也。能闻者、乃尊者、以修多生之闻慧、接受无遗。如法如说、令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皆闻佛法、利益均沾。故曰闻成就也。一时、为时成就者。印度彼时、列国不能统一、无历可遵、又天龙八部鬼神、各界时间不同、无所适从。此一时、乃师资道合、机教相扣、不失其时。故曰时成就也。佛为说法主成就者。乃指释迦牟尼佛而言。佛者、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法界众生、因闻佛所说之法觉悟、依教奉行者、皆已离苦得乐。共尊为天人之师。故曰说法主成就也。又释迦牟尼者、梵音也。译华言曰、能仁寂默。能仁者、谓感而遂通。寂默者、谓寂然不动。在舍卫国等、为处成就者、谓一成就、永远成就。佛说法之处、大有因缘所在、岂偶然哉。虽佛不说法时、而天龙八部、亦时时护持、如佛塔庙。若天台智者大师、证初旋陀罗尼时、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足证非虚。凡见凡境、圣见圣境、妙境难量、故曰处成就也。与大比丘众等、为众成就者、乃如来示现之正因缘。以前之五种成就、皆为成就此一种也。佛有四众弟子、一发起当机众、如此经须菩提等。二常随众、如迦叶波等。三影响众、如法身大士、及天龙八部等。四结缘众、如薄福众生、今无证悟之益、而结见佛闻法之因缘、作未来得道之因缘者。又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专表常随众之人数。迦叶波弟兄三人、师资共一千人。舍利弗、及目犍连、师资共二百人。耶舍长者子、师资共五十人。略去鹿园五比丘、谅都在座。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一节文、为序分中之别序。别序者、述此经之特别因缘、与他经不同之故也。凡佛说法、必以因缘成热方说。此经法会所起、因佛食时、着衣持钵乞食还等。方引起须菩提尊者、发明心地。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时者、谓佛敷座而坐之时。长老、谓德腊俱高、为僧众之长老者也。须菩提、华言空生、为佛弟子。于常随众中、随佛二十余年。今在大众之中、一眼觑透、佛之本怀。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具请法之仪式。乃对佛言道、希有世尊。此一句赞言、是一经发起之本。如来之本怀、唯欲众生共成佛道。自成道说华严经、度脱大成善根成熟者虽广。唯小乘根性、于此法会、不见不闻、若聋若哑。佛本同体悲心、不弃小根、至鹿苑、度憍陈如、五比丘等、说阿含经、生灭四谛法门、俯就众生、纯权无实。诸弟子等、以出世禅定、多证阿罗汉道。经十二年之久、始说方等经、俾其回小向大、对三权教、说一实教、四教并谈。八年之久、方说般若经、付嘱诸弟子、转教菩萨、发菩提心、度化众生。诸弟子等、不知利人、即是自利。故时有退习者、而如来随时俯就之婆心、无人领会。突有须菩提、机绿成熟、在佛穿衣吃饭、出入往还之间、一眼觑破、佛家大怯、原来如是、岂有些许外事、众生自扰扰耳。遂赞曰希有世尊、谓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不过转转教化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净信如是而已。若善男子善女人、体佛本怀、发菩提心者、应用何法、常住不退。一旦退习、应用何法、降伏退心。佛俯就众生、三十余年之

久、未得畅其本怀。今得须菩提、一言道出、欣慰之至。故赞许之、曰、善哉善哉、意谓善知我心、善于请问、乃善之尤善者也。遂呼之曰、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此闻其知心之言、故重述而深许之曰、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正许其问端、就端开示之际、被须菩提应声、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一言隔断。故佛又重告须菩提云云。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先略答、第二问题、降伏退心、须要脱离分别诸相。诸相虽多、总不出十二类众生、赅括已尽。故告须菩提、与发心诸菩萨、及大道心多胜行菩萨、曰、应如是降伏其退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皆由妄想而成。按楞严经、若卵生者、卵惟想生、如鱼鸟龟蛇之类、因飞沈乱想、和合气成。若胎生者、胎因情有、如人畜龙仙之类、因横竖乱想、爱情滋染而有。若湿生者、湿因合感、如含蠢蠕动之类、乃翻覆乱想所成。若化生者、化以离应、如转蜕飞行之类、此属新故乱想所成。若有色者、休咎精明、有色之可见者、乃精耀乱想所成。若无色者、空散消沉、无色之可见者、乃阴隐妄想所成。若有想者、神鬼精灵、乃罔象虚无妄想所成。若无想者、精神化为土木、为枯槁妄想所成。若非有想者、如蒲芦等、异质相成、因合妄而有。若非无想者、如土枭等、负块为儿、子成父母俱遭其食、此因怨害妄想而有。略去非有色非无色二类、类推可知。总属妄想非实、故须离此诸相、度化一切众生、无非令其明了如是而已。涅槃者、译灭度、义谓灭尽妄想、度脱诸相。无余者、乃为灭度妄想诸相、无余也。总而言之、我既发菩提心、我应使一切众生、入无余之灭度中。虽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乃分内之事。以真谛审之、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若有所度之众生、即属人相。能度之菩萨、即属我相。人我之别、即属众生相。以此我人众生成常见、即属寿者相。若有四相、不能解脱、根本上即非发菩提心之菩萨、则不足论其退矣。是故欲降退心、先须解脱一切众生、种种分别之相。此第三分、乃如来略答降心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此答第一问、应以何法、能常住菩提心。复次者、又次答之义。佛呼须菩提、而告之曰、既发菩提心、应行菩提道。菩提者、佛果也、菩萨道者、佛因也、以因方能克果。菩萨者、具自觉、觉他之义。所行菩萨道者、乃六道万行是。法者、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自觉者、乃觉悟非六度不能度脱六蔽。度六蔽者、一布施、度悭贪之蔽。二持戒、度污染之蔽。三忍辱、度瞋患之蔽。四精进、度懈怠之蔽。五禅定、度散乱之蔽。六智慧、度愚痴之蔽。此六蔽由六尘所生、若住一尘、则六蔽丛生。故曰、菩萨于六尘之相、应无所住、行于六度布施。若欲度六蔽、复住六尘之相、则反助六蔽之因、如水灌漏雨卮永无平满之时。故曰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乃耳提面命、不住于相。又征起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继恐听者、等诸泛言、不知注意。遂乎尊者而告之曰、其不可思量之福德、于汝心意之中、以为如何。汝观东方虚空可思量不、答言本不可思量、故曰、不也世尊。又曰、岂只东方一边之虚空、不可思量而已哉、乃如十方之虚空、亦皆不可思量、菩萨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复如是十方虚空之不可思量也。既知无住布施、有如是之福德。则菩萨欲菩提心常住、无有别法。但应如是所教、无住之法、而住之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前文佛已略言、降心须离相、不降而自降。住心须无住、不住而自住。但不知当机与大众、能否究竟领会、故测验之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意谓可以现在之丈六身、三十二相、为见究竟之如来不。须菩提、虽领离相之义、而未究竟、故答曰、不也世尊。意谓不可以现在之丈六身、三十二相、为见究竟之如来。又自解释曰、何以故、如来所说之身相、乃指究竟之清净法身、诸法实相而言。非谓此应化之丈六身、比丘相也。如来闻其所答、虽非究竟、已有入处、欲导其深入、故先纵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固也。但无此身相、及亦有亦无、乃至非有非无、种种诸相、亦须非之、离之、即是亲见清净法身、诸法实相之如来也。佛有三身、以法身为究竟。法身乃一切众生本具之性理、名毗卢遮那佛者是。若众生发菩提心、由因克果、谓之圆满报身、乃华严会上、名卢舍那佛者是。再以果上行因、全体起用、应机化导者、谓之百千万亿应化身、乃中印度、大权示现之释迦牟尼佛者是。毗卢遮那、译华言、曰遍照一切处。义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卢舍那、译华言、曰净满。义谓清净圆满、无复染污。释迦牟尼、译华言、曰能仁寂默。义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既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致须菩提疑问。遂启世尊、曰、信如是也、颇有众生、得闻如是现在之言说、及将来流通之章句、能生起实在之信心不。佛晓之曰、莫作是说、无论如来现在、即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如有持净戒、修福德者、于此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之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善根殊胜、不只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之、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若见诸相非相之章句、由闻而知、由思而修、由修乃至一念相应、而生净信者。须菩提、应知是人、即登六根清净位。虽未达分证佛果、已去之不远。而证相似佛位、则如来之清净法身、现前一念悉知。如来之诸法实相。现前一念悉见。是诸一念净信之众生、得如是与佛相似之位、可谓无量福德矣。何以故、是诸一念净信之众生、既知诸相非相、当然无复再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俱生我执、与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之俱生法执矣。何以故、一相若起、诸相皆彰。若取一相、则四相皆起。以有能取之心、必有所取之相、能所对待、即属人我之相。人我缘起、即属众生之相。我人众生相续不息、即寿者之相。故曰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故以心外执取法相、有所取之相、必有能取之心、故曰、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乃征起专在执取之非、莫说执法、纵其若取非法相、亦为四相之本、亦着我人众生寿者。于是结成诸相非相之义、曰、是故不应取法相、亦不应取非法相也。以是义故、岂只今日言之、如来常说此离相之法、谓汝等比丘、须知我所说之法、譬如舟筏、渡人过河、到岸即应舍筏。说法亦复如是、本为明心见性、若得见性、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则更应舍之。所谓无有一法当情也。噫、但能舍离诸法相、离相即曰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恐当机者、反法会大众、闻此诸相非相之义、误认诸相非相即成如来之佛相。遂执所说之法、以为佛法者。欲示诸相非相之所以然、免其误会。遂呼须菩提、而双问之曰、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已领佛意、遂双答曰、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由须菩提之答意、足以发明佛证之果、佛说之法、皆要离相。若离世间诸相即成佛相、若执佛相、必成世间相矣。佛所证果要离相、佛所说法亦要离相。故双答佛果、及所说之法、皆无定法。何以故三字、乃征起之词、佛果不可执取、佛说之法亦不可执说。以法即非法、而非法亦即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三贤四圣、皆以无为大法、而有离相精粗之别。如凡夫、执有法相。二乘圣人、执非法相。三贤菩萨、执非非法相。佛乃一法不执。名无为法。此之谓离相精粗之差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愒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知众生着相已久、今闻广说降心离相之法、难免起断灭之想、及无希望之心。岂知离相、即是显性、离相者、乃背尘也、显性者、合觉也、诸佛证果、唯是觉道圆成、而觉道圆成之法、唯离一切相而已。佛将此离相法要、引事况胜、此法要、乃成佛之福德性、不可忽也。于是引世间之事实、问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已领佛意、故答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之相、即非福德性也、是故如来以福德相为问、而说宁为多不。佛闻须菩提、已领本意、遂以之比况、离相福德性之殊胜。乃曰、若复有人、于此经中接受行持、虽少至四句偈、或三句、二句、一句、为他人解说、离相之要旨、以合觉性。其福德性、胜彼福德相多多矣。何以故、知一切诸佛之果、及诸佛所修菩提之法、别无他法、皆从此离相经中产出。须菩提、更要知离相之法。不分尊卑、不论亲疏、不择时间、不问处所、任何环境、任何玄妙、随见随离、随说随扫。虽现在所谓佛果佛法者、亦须离之、谓之即非佛果佛法可也。由第五分、至此第八分、乃佛广示离相、以答降伏其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答降心离相已、又广示无住、以答菩提心常住不退之法。大凡不执住之理、小乘不异。但小乘仅知心理一面、故证偏真小果、而不知事实、同时心理本具、皆要不住、方是大乘。须菩提等、本是小乘、已证四果圣位。受佛引导、于方等时、已经回小向大。今在般若时、又机缘成熟、觑破现量实际、体佛本怀、欲偕同大众、转教菩萨、故发此请。佛恐其不彻究竟、畏难不前、故于小乘四果、逐位审问。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果、谓入圣人之法流、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证。设起已得胜果之念、即住法尘、便非圣果。就此一问一答、可知须陀洹果、虽证初果、不着初果之念、无论大乘小乘、所证之果、唯以断惑浅深多寡而分。深微迷惑、曰无明惑、有四十二品、唯大乘登地菩萨能破之。多广迷惑、曰尘沙惑、以如尘沙之多而得名、唯三贤化导菩萨能破之。粗浅迷惑曰见惑、有八十八使、小乘初果圣人、即须陀洹、能顿破之。自初果至四果、佛一一审、藉以发明差别、能知本无难行之事。菩提心自然常在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最少之迷惑、曰思惑。有三界九地之分。每地九品、共八十一品。第二果圣人、仅破欲界六品思惑。梵语名为斯陀含、华言一往来果、谓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此一番生死未了、故来欲界受生死。合前破之、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今破之、欲界六品思惑、而证此位。就此一问一答、可知斯陀含、虽证二果、不着二果之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又三果圣人、再破欲界后三品思惑。梵语名为阿那含、华言不来果、谓不来欲界受生死也。乃合前初二果、共破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欲界九品见惑、所证之位、就此一问一答、可知阿那含、虽证三果、不着三果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