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李燕杰常用哲理名言摘录 正文

李燕杰常用哲理名言摘录

时间:2025-01-13 07:58:06

一、演讲目的的真理性

人们登台演讲都受制于一定的动机,诱发于一定的目的,这是人类行为特征所决定。但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演讲目的。而真正成功的演讲,其目的在于讴歌“真理”,在于激发人们去追求“真”“善”“美”,即富有“真理性”。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张岱年认为:“真”是认识的价值,即对客观世界与人类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善”是道德的价值,即用道德准则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美”是艺术的价值,即客观世界的事物,有些适合人的情感,令人感到愉快,人类能创造出一些令人愉快的物品即艺术品,艺术品能给人美感。成功演讲的目的——追求真、善、美,就是:要极力揭示或传播主观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宣传谬论;要大力引导人们用道德准则去正确调整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设法误导人们的伦理道德;要努力完善演讲,使自身演讲成为“艺术品”,给人以美感,同时,教会人们去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而不是让人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演讲只有为真理而演讲,为呼唤真理而演讲,那它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会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才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一切违背真理的“咆哮”,终将被真理所抛弃,而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二、演讲形象的人格性

演讲的圣堂并非任何人随意所能登踏,也并非任何人所讲都能如愿。成功演讲本身对演讲者是有选择的。不论是谈论自己,还是抒发他人、他物,演讲者都要有形象的塑造。这个形象是以“人格化”为基调的,演讲者人格形象的树立,事实上就是形成演讲者的人格魅力与磁性,演讲者有了这种魅力与磁性就为演讲成功营造先入为主的意境。演讲者的人格不在于美丽的外貌和华贵的装饰,而在于具有坚定信念、优良品行、刚毅果敢、一身正气、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以及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品格。这种品格也是演讲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会自然吸引人、产生感染力。孔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凡成功的演讲者都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和人格形象再塑。没有人格、品德败坏的人是无权登台演讲的。一个行动的矮者、知行不一的人,充其量只能来一阵理论的空喊;一个品行败坏、图谋不轨的人再动听的语言只能是一时的欺骗。

三、演讲观点的共鸣性

任何演讲离不开谈理论、讲观点。但谈理论讲观点决不可以盲目进行。在注意观点正确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听众的可接受性。听众接受、形成共鸣,才能成功。演讲的观点阐述必须考虑听众所处的时代、场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层次的听众选择不同的观点和语言表达方式,最终实现演讲者与听众心理相容、观点共鸣。成功演讲者常常把句句言辞说在听众的心坎上,或让听众点头称是,或让听众激动不已,甚至让听众无法控制自己而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这就使演讲者与听众融于一体,形成共鸣。这种共鸣源于演讲者善于抓住听众的所思、所想、所言的困惑,并且能加以突破。成功演讲者注重演讲选题,使之具有时代性;注重观点选择,使之符合科学、符合实际、符合听众且富有新意。老生旧说不行;不顾对象瞎说不行;不分场合乱说不行。相反,应老生新论、因人而说、因地而讲、因事而谈,实现演讲者所言、所语、所感、所悟、所举、所动与听众达成最佳的交流,形成最强烈的共鸣。

四、演讲思维的哲理性

成功演讲都能给人留下难忘的言语、深邃的思考以及人生美好的启迪。这种外在的成功离不开内在的功夫,即演讲者哲理性的思维,形成思维哲理性的品质。演讲者无论对本人或他人的经历、事迹、教训、感想,还是对事物、事件的评价、感受都应进行缜密的思维、提炼,使之具有哲理性。李燕杰同志指出:哲理是人们基于深刻的现实感受与观察,对生活所做的艺术概括,其中闪耀着作者的真知灼见,它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还能陶冶情操,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为此,成功的演讲者必须常常观察社会、洞察现实、思索人生、理性思辨、深层思维、哲理概括。虽然,听众不可能记下演讲者的句句话语,但经过演讲者千锤百炼而成的哲理性语言,能打动听众的心,能给听众无穷的思考和深远的启示。

五、演讲语言的多样性

演讲者与听众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演讲语言来实现的,离开了语言,演讲也不复存在。演讲语言是个丰富多彩的王国:既有意美以感心的内部语言,又有音美以感耳的口头语言;既有形美以感目的态势语言,也有物美以感人的道具语言;既有诗词的熟练背诵,又有

六、演讲选例的典型性

演讲离不开举例,举例目的为佐证或导论。但选何事例、选多少则必须依演讲主题、观点需要而定。不必多选,也不可少选。多选常常给人以事例堆砌、讲解故事之感;没有事例则又给人缺乏说服力之感。成功演讲其选例要具有“典型性”:一方面选用事例必须同阐述观点紧密相连,必须能说明问题,不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决不可牵强附会,否则适得其反。“理解万岁”演讲如果将100个故事、事例都讲,那就未必有“理解”的效应,而蔡朝东同志最后精选了十五个事例说明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引用的事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偶发的事例不能做为本质认识的依据。为此,选例的典型性就在于“精”“实”“新”,同时,所选之例应能感动人、吸引人、折服人。

七、演讲神形的情感性

演讲贵在打动人心,而要打动人心离不开演讲者的情感注入,即演讲者的感情流露和情绪表现。无论在演讲的起始、过程、还是推向高潮,乃至结束,演讲者的神形都应随着演讲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富有情感性。例如,万承奎教授在做“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演讲时,表现出对有人自我践踏生命的痛惜、对掌握命运强者的赞颂,表现出的情感变化、神情动作令人叫绝,自觉不自觉地把听众带入情感世界从而让人去体验百态人生、去领悟生命把握之要领。可以说,成功演讲者都是情感丰富者。这种情感发自演讲者的内心,表现出:爱憎分明、喜怒分辨、苦乐分界。没有演讲者的情感投入,就不会有听众的情感付出。没有演讲者的情感变化,也就难以激起听众的层层情感波澜。

八、演讲结局的激励性

如果说,演讲目的企盼是希望听众去追求真理,那么,演讲的最后结局与归宿就是实现这种期望。演讲无论其过程是给人兴奋,还是叫人沉思,但最终都必须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启迪。激励性正是演讲的效益所在。通过演讲实现激发人的正确动机,引发人的良性行为,这是所有成功演讲最根本的目的。演讲者通过自身的优良品德、完美人格让听众产生可敬、可爱,令其学习、效仿产生激励,通过演讲中表现出的高亢激情、纯真热情、乐观心境等情感活动满足或符合听众需求,使听众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肯定的情感;以演讲者活跃的思维、焕发的精神、倍增的干劲催人上进;也可通过演讲中对听众的特殊评价、信任、鞭策等予以激励!蔡朝东同志在首都师范大学做的“创业万岁”演讲就给听众以极大的激励与启迪,调查显示,98%以上的人听了他的演讲后有收获、有启迪。有的听众说:“蔡朝东同志的演讲不单是激动三分钟,甚至可以启迪我一生,从他朴实的话语中,我听到了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我为此而深深的感动,我想,如果将来我也是一县之长,我将效仿蔡朝东同志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干事,即使当教师,我也将尽我的职责。当然,演讲给我启示的不止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历史上凡是成功演讲无不是催人向前的进行曲!

人生路漫漫,就像家乡的路一样,有许多坎坷惊险和宽敞平坦。在这条充满着坎坷和平坦等许多未知数的人生路上,既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又充满着艰难险阻;既有幸福的欢悦,又有痛苦烦恼;既有成功者的辉煌,又有失败者的落寞……面对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有的人随和豁达走一生,有的人悲戚郁闷一辈子。人生苦短,不过百年,与其郁郁寡欢地过,倒不如豁达痛快地活。如此说来,豁达,就是一种人生态度。

豁达,《辞海》解释为:胸襟开阔。几十年生活经历告诉我,豁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豁达的人总是心胸宽广,落落大方,潇洒坦荡,热情开朗,思想健康,乐观向上。那是闲庭信步、宠辱不惊的从容和淡定;那是心胸宽广、海纳百川的大度和胸怀;那是不怕吃亏、乐于吃亏的包容和付出;那是走向人生、为人处世的智慧和艺术。豁达的人,生命中注入了健康的力量和思想的火焰,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的眼中也会放射出异样的光彩,他们的生命也会熠熠生辉,他们的一生是完美的人生。

豁达,是一种闲庭信步、宠辱不惊的从容和淡定。豁达的人大都目标高远,眼光远大,从不计较个人的小事、小利益,一如清代小品文作家陈眉公在《幽窗小记》中所言的心境:“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写得是多么豁达、洒脱的一种心态、心境。意思是说,为人处事能把宠辱看作如花开花落一样平常,才能不惊;把职位去留看作如云卷云舒一样变幻,才能无意。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生活,红尘滚滚,到处充塞着各式各样的欲望,包括金钱的欲望,权力的欲望,爱情的欲望,攀比的欲望……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高度,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欲望。人的欲望如沟壑难平,并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抗拒了的,只有心中有相当的定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放平心态,摆正位置,也才能快乐大观,笑看人生,也才能看破红尘,洞悉世事。

前些年,全国著名演讲家李燕杰教授给我题写过这样一幅墨宝:“远望方觉风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就是这样一种豁达、洒脱的心境,李老这段豪言壮语告诉我们:向远处望去,你才会发现眼前的风浪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空中俯瞰,你才能知道大海的风平浪静。无论是山的阻挡,还是巨石的拦截,汹涌的大江都会向东流去。无论是雪的冰冻,还是霜的冷打,梅花依旧傲然开放。这在勉励我们把眼光放远些,更豁达、洒脱些,向着既定的远大目标奋进。

记得著名书法家朱学达为我题写了一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墨宝,也是这般心境。这是出自诸葛亮54岁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上的,无非《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用否定句式写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说: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正是豁达、达观的一种心境。

豁达,是一种心胸宽广、海纳百川的大度和胸怀。豁达的人大都大气、大度,胸无芥蒂。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有海纳百川的气势。豁达的人因为有了这些气度和胸怀,便以博大、高尚的心境来容纳一切。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李燕杰教授给我题写的一幅墨宝“海纳百川”四个大字,它的下句是“有容乃大”。告诫人们: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因为它这样广阔的胸怀,所以是世间最伟大的。这也是人们所追求的豁达、大度的一种心境。

豁达,是一种不怕吃亏、乐于吃亏的包容和付出。豁达的人从来不计较小事、小利益,能够坦然地面对眼前所发生的不如意,常怀“吃亏是福”之心,在利益冲突面前,宁肯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宁肯牺牲自己利益,成全他人利益,深谙成人之美的处世哲学,表达的.是一种豁达、包容的心境。被称为“军中儒将”、“军中李燕杰”的田永清将军为我题写了一幅《吃亏是福》的墨宝,告诉人们:只有放弃眼前小利,才能获得长远大利,放弃是为了更好得到,只有学会“吃亏”,才能得益。“吃小亏占大便宜”“吃多大的亏办多大的事”。记得“吃亏是福”就是在我的邻县魏县当过县令的郑板桥写过的一句话,舍得吃亏不只是福,还有比福更重要的人生态度,吃亏时的开心一笑,表现的就是豁达、达观、气度、大度、风度。现实生活中,常见主动吃亏的人,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软弱和无知,而是豁达乐观。认真领会郑板桥这句名言,或许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做到心襟豁达、开朗,人生豁达、洒脱。

豁达,是一种走向人生、为人处世的智慧和艺术。豁达的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更好地成就人生、为人处世的智慧和艺术,这是一种洒脱的人生,完美的人生。豁达的人看人生中的利益为小事,视人生中的风雨坎坷为磨砺,时时充满着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断成就自我,成就光辉灿烂的人生。

豁达,会让我们的心情豁然开朗;会让我们的事业豁然顺达;会让我们的人生豁然达观。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