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人是血肉之躯,身体上难免会有老、病、死。其实心理上的毛病更大,心理上的毛病是什么?是自私。人由于自私,不能扩大心量,不能进步成就,不能升华自己,所以一个人除了注意保健,使之无病无痛以外,还要把心理上自私的毛病治好。
三、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钱,没有势,也不是没有地位,没有职业等等。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不明理,不能认清世间的真相,不能认清人我的关系,不能了知世界的一切因缘、因果,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四、人生最大的错误是邪见:一般人犯了错误,如果是事情上的错误,还可以改正。最大的错误就是邪见,也就是思想上有了误解,认识上有了偏差。不但不知道自明自正,而且还自以为是,这是现代社会上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是很可怕。
五、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骄慢:所谓“谦受益,满招损”,一个人如果自高自大、贡高我慢,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所以骄傲、我慢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六、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有人说,世间充满忧悲苦恼,因为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堪忍的世界,所以充满烦恼、痛苦。什么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说是饥饿,有人说是情爱,其实真正的烦恼痛苦是欲望。譬如我们对于钱财、美色、饮食的欲望,对于权力、名位的欲望,凡是与我有关系的都希望拥有。因此欲望丛生,当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生起了烦恼。所以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
七、人生最大的无明是怨尤: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理。因为不明理,所以遇到不如意时就怨天尤人,上怨苍天不保佑,下尤世人不帮忙。对眷属、朋友、国家、社会都怨尤。甚至烦恼怨恨的时候,拿起家里的茶杯桌椅来摔,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无明。他不怪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怨眷属,怨朋友,拿桌椅、茶杯出气,真是何苦。
八、人生最大的忧虑是生死:生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也是最大的忧虑。生时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一旦无常来临,又恐事业、爱情、财富都将转眼成空,所以不管生时死时,随时忧心忡忡,真是人生的大忧虑。
九、人生最大的过失是侵犯:我们最大的过失,就是侵犯。侵犯人家的生命、财富,侵犯人家的名节,所谓杀盗邪淫,恶莫大焉。
十、人生最大的困扰是是非: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让我们感到苦恼不已,但是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何必争来扰去,徒增苦恼!
十一、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一个人最大的美德,不是长得很漂亮,也不是拥有很多的财富,很多的才能,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所以宁可没有才干、没有学问,但是不能没有慈悲,慈悲心才是真正的美德。
十二、人生最大的勇气是认错:人要有勇气,勇气不是跟人家打架、殴斗,也不是跟人家争执、计较,最大的勇气是自我认错。觉得我不应该说这一句话,我不应该做这一件事,我不应该妨碍你。能忏悔认错的人,才是最大的勇者。
十三、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满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得,有所成就,有所收获。什么是最大的收获呢?要能满足,你不满足,就是睡在天堂也如地狱;假如你满足,地狱也如天堂,所以满足是最大的收获。
十四、人生最大的能源是信仰:我们常说要开发能源,能源不一定是指山中的矿产、海底的珍宝;也不一定是天然气、太阳能,人生最大的能源是我们的信仰。因为信仰里面,有财富,有功德,有宝藏。
十五、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什么人最富有?什么人最贫穷?贫穷的人是随时想从别人那里获得,富有的人则是心存感谢,时时想要施与别人。所以,一个人能够感恩、惜福,他就是人生最大的拥有者了。
十六、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什么是最大的修养呢?就是宽容。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待人要宽厚、要包容,不管别人待你好与不好,都能谅解,都能包容,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养。
十七、人生最大的本钱是尊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尊严,为此什么都可以牺牲,但是在牺牲折磨的最后关头还是要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所以每一个人对自己做人的尊严,要重视它,要保有它。
十八、人生最大的欢喜是法乐:一般人总是从外在的物欲感官上寻求快乐。譬如一句赞美的话,就欢喜半天,但是赞美的欢喜一下就过去了;希望得到金钱的欢喜,但是金钱如水流,霎时用尽;希望得到旅行的欢喜,但是千里万里眨眼过去,欢喜也会消失。唯有一种欢喜是永恒的,那就是法乐。法乐就是知识上、见解上、修行上、禅悦上的快乐,是能终身保有,永不逸失的。
十九、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财富、名位是大家所热衷追求的。但是如果求得了财富、名位,却失去了平安,这样的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意义。所以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所谓平安就是福。
二十、人生最大的发心是利众:我们经常听到佛教徒劝人要发心。到底要发什么心呢?要发善心、好心,也就是利益大众。譬如我说一句话对大家有利益,我做一些事对大家有利益,我修桥铺路,只要能利益大众,我就会发心去做,这是最大的发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
竺摩法师
「心经讲话」自序
一 心经与佛法关系
二 提示般若的要点
三 心经盛行的原因
四 经题的综集解释
1 略解经题的意义
2 尊重般若的梵音
3 确定真理的法印
4 世智佛智的比观
5 粗陈般若的种类
6 波罗密多的名义
7 分析心识的种类
8 本经和十二部经
五 译本与译者略历
1 译本的略史
2 译者的简历
六 圣者的自在生活
七 五蕴皆空的真义
八 观空所得的利益
九 融相归性的正观法
十 泯相证性的体悟
1 观五蕴空
2 观十二处空
3 观十八界空
4 观十二因缘空
5 观四谛空
6 观六度空
十一 三乘共证的断果
十二 诸佛不共的智果
十三 般若无上的神力
十四 密咒加持的效益
「心经讲话」自序
心经在华译诸大乘经中,可说是一部文句极其简短的经典;但是它所 包涵的义理,却是非常的深广,世出世间法和利大小乘教义,都有概要的提 示。因此,也有人要求,最好能写一部既简单又明白、既切要又确当的注 解。这倒是极好的想法,只是说来容易写来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 事情。 笔者在廿多年来,曾经讲过心经五六次:第一次是在一九五四年五月 ,暹罗龙华佛教社所建筑的太虚大师舍利塔落成,恭请暹僧王朱点法粉, 邀我由香港飞去主礼舍利奉安入塔,讲弥勒上生经後,又在曼谷中华佛学 研究社宣讲心经三天,因为时间短促,只讲了一个轮廓。第二次是五七年 七月,在吉隆坡扶风精舍,为诸信众,作了七天的通俗演讲。第三次是七 八年五月,在美国旧金山慈恩寺开光法会中,用不纯熟的粤语,生吞活剥 地讲了一番。第四、五两次,是八月由美国归来,在槟城三慧讲堂和马来 西亚佛学院各讲一遍,尚有多少研究的性质。第六次是同年十一月阿弥陀佛诞,在新加坡佛缘林佛七期间,每晚宣讲,情形非常踊跃,虽然在第三 四晚大雨滂沱,漳宜路有些地方水涨两尺多,而自大小坡和中鲁远道而来的听众都不顾危险,涉水而过,形色欢悦,得未曾有! 在这数次的讲说中,事前都未预算出版讲录,因我觉得有关心经的著作,古今以来的大德缁素,尤其是中日两国的佛教学者,他们所写的心经 注解,已不下三四百家之多,其中有不少名著,发挥经义,淋漓尽致,用 不著我再来浪费纸张和笔墨,纵使我能写一本注释出来,绝不会比别人家 的高明,所谓「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那又是谈何容易? 常见有人为心经写序,多有赞为「言所未言,发所未发」;其实呢,前人早已言之,早已发之,只是自己短视,未曾见及,未曾发现吧了。 那么,我这次为何又要出版「心经讲话」呢?这因为这次飞美之前, 搜集了多少参考的资料;回来又为讲堂和学院的同学们讲解,其中亦有人 作笔记的;同时亦有人希望出版一部比较简要明白的讲录。因此,便有这 本讲话出版了。不过所讲的话,都是普通话,毫无特别,仍不免是「仰古 德之鼻息,拾前人之牙慧」,更谈不到什么「言所未言,发所未发」了。
我有一个感觉,在讲心经时,觉得经中有好些地方,对於修学佛法的 人,是极有利的;因它虽然是著重空义的发挥,但决非如普通一般哲学的 空理空论,不落边际,而是处处空有齐举,解行并进的。如经文开头就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 正是简约地揭发出一个教人由修养而得解脱的法门。我们现在所以受苦受 难,是因未空五蕴,在五蕴法上生起执见情爱,起惑造业,故受诸苦;同 时即使能依五蕴法作观,若是落於虚妄分别,仍是成为解脱清净自性的障 碍。如我们现在见到一尊佛像,以五蕴法来说,见到是眼受「色」(色蕴 ),感「受」了这色,就会生起「想」,想起佛陀庄严的相好,功行、以及教义,又会从教义更生起「行」动的实践,然後「识」别了解是非邪正 的道理。对於佛像可以生起这五种知解的作用,对於其他各种事物,亦一 样可以生起这五种知解作用。这作用运想构思惯了,久而久之,就会在心 体上丛生一些「知识影像」,好似一张网盖覆著,把我们本来无物的清净 自性盖覆了,迷昧了,自己不觉不知,反而妄认这不清净的知解作用,以 为是自己的真心,简直是认贼作子。正是「譬如百千大海,弃去不用,而认一浮沤体」。现在观自在菩萨工夫得力,以甚深般若的妙观,照察而知 这在五蕴上所起的知解作用,都是因缘假法,虚妄无体的,把这一张盖覆 自性的网揭开,就可明心见性,直透真源,清净自在,得大解脱,什么苦 厄都可以消除了。所以心经一开始,就教导我们这一个离苦得乐的简明方法,我们能依之修学,观空五蕴,扬弃一切虚妄分别的知见,就可对这烦 扰的人生,生起清净自在的实际受用。
此外,经文中的:空三科法,由有相到无相;空四谛法,由苦集到灭 道;空十二因缘法,由顺生到还灭;空六度法,由相对到绝对;远离梦想 颠倒,由生死到涅槃;依般若波罗蜜多故,由烦恼到菩提;能除一切苦, 由悲观到乐观;大众度到彼岸,由消极到积极;在在都是教人即知即行、 自利利他的方法。所以学佛的人,未能广学八万四干法门,只要能选择心 经中所讲的方法去修习,解行相应,皆境圆明,那 所起的受用,亦是如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了。
佛历二五二三(一九七九)年五月十日卫塞节。
一 心经与佛法关系
现在讲的这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可以简称「般若心经」;还有 更简单通俗的称呼,叫做「心经」。这个心经的经名,很通俗普遍,不但 学佛的人都知道,就是未学佛的人,亦多有听过这个经名;只是懂得它的 道理的人,却是很少。如有些人,把「般若波罗密多」的「多」字,拖到 下面与「心」字连在一起读,於是就变成了「多心经」。自己以为读得不 错,或者这部经是讲很多心的,真是会笑弯了人的肚肠!因找遍了佛说约 三藏十二部经,也找不到有一部叫做「多心经」的经。 凡是佛教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而佛是出生在印度,所以中国 的大乘佛经,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除了大乘的三藏经典,还有 小乘的巴利文三藏,卷数之多,真如汗牛充栋,说之不尽;而其部派的教 史与教义,亦有很大的演变。原始的小乘佛教,最初只有根本的上座部和 大众部,後来演化成二十部;大乘原来的教义,则不出性相空有之学。性 空之学,弘盛於龙树大师,亦名中观学,传来中国谓之空宗,或三论宗; 相有之学,传之於弥勒无著,亦名瑜伽学,在中国谓之唯识学,或法相唯 识宗。所以凡是说相有的经典,都属於唯识部门所摄;而说性空的经典,则属於中观学系的典籍。现在讲的这部心经,是属於中观性空部门的宝典。 在佛教的大藏经中,属於般若部门的经典,不但义理湛深,即数量亦 相当丰富,总共有七百四十七卷。在中国唐代初期所编的大藏经,共有五 千零四十八卷(现代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已增至一万多卷),把般若经的 卷数与之一比,已占全藏卷数七分之一强。而唐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 六百卷,尤称般若部门之巨构。这可见般若经在全部佛教中所处地位,是 非常地重要。 古今诸家判教,抑扬教法虽各有不同的见解,但对於般若法门,都是 十分重视的。如唯识宗立三时教??有相教、无相教、中道教,把般若经 判在第二时教,是属於空的无相教,由於无相的法空,就接近了最高深、 最圆满的中道教。天台宗五时判教,把般若判在第四时教,由於般若时的 融通淘汰,荡执成智,才悟入法华的圆教。但天台判教的五时,有「别五 时」与「通五时」,别五时固然判般若为第四时教,而通五时则通前华严 、阿含、方等,通後法华、涅槃,於其中间,常演般若妙义。所以佛陀曾 说:「初自鹿苑,终至泥洹,於其中间,常说般若」。天台判的别五时,说佛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但在通五时中,更证明了佛陀的一生,常谈 般若。可见般若经不但卷数很多,义理亦很重要,如果不重要,何必常常 演说般若呢?太虚大师尝说:「业力是佛法重要的一法」;我想,般若更 是佛法重要的一法。因般若与业力,同是佛法的根本要义,大乘佛教以般 若为根本,小乘佛教以业力为根本。知道大小乘的根本教义,是在般若与 业力,才能把握到佛教的重心。同时业力固然重要,六道众生的上下升沉 ,不是有什么最高的神在主宰、在操纵,完全就是操纵在每个人自己所造 的业力;而业力是幻现於妄心,华严经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楞伽经则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欲使之善,则所 生之法都是清净;心欲使之恶,则所造之法都是染污的。清净的天宫净土 ,染污的地狱苦器,都从每个人自己的心识所创造,所发现;而染净的主 使,则受控制於自己所做善恶的业力。所以魔力不大,业力最大,然而心 识之力更大,它可以转移业力。我们学佛的目标,在净法的追求,先要净 化身心,才能净化世界,故维摩谓:「众生心净故国土净,心垢故国土垢 」;然欲修习净法,消除罪业,又非从修习般若「行深般若波罗密多」不为功,因从文字般若而修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功深,才达到学佛的究竟 目的实相般若。所以说,业力固然是佛法重要的一法,而般若亦是佛法重 要的一法,并无有错。
佛法有两种:一种是证法,一种是教法。证法,是佛陀内自修证的境界,是第一义谛,非语言文字思量之所能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教法,是佛陀为怜众生的迷情,解除众生的苦难,从自己所证真实无妄的理体,而起利他方便的作用,於无分别中而起分别,无言说中而起言说,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无量的言教,後世编成了三藏的经典。法华方便品说:「诸 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诸佛智慧,就是实相般若的 证法;其智慧门,就是方便般若的教法。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说:「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我说 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这佛陀内自所证的超过寻思、言说、表示、诤论的胜义谛相,便是证法;那寻思所行,言说所及的 世俗谛相,就是教法。
这两种证法与教法,与般若的理趣,亦极接近,因般若亦有「有言般 若」与「无言般若」?有言般若,是寻思所行,言说所及的,即三般若中 的文字般若、观照般若,也就是教法;而无言般若,便是佛所修证而悟得 的实相般若,也就是离言的证法。有人说金刚经,佛在「饭食讫、洗足已 ,敷座而坐」,寂然入定。是说的「无言般若」;到後来出定开口说金刚 经,才是「有言般若」。所以证教二法,与有言无言两种般若,亦是相通的。
二 提示般若的要点
现在再把般若的要义,举出几点:
1.般若是诸佛的父母:般若为诸佛的父母,亦是一切经典的根源。大般若经说:「般若波罗密,能生诸佛」。大智度论说:「般若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佛法即般若」。又说「般若波罗密是诸佛之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又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能生诸佛一切功德;能示世间诸法实相。由此因缘,我等诸佛,常以佛眼观视,护念甚深般若波罗密多,为报彼恩,不应暂舍」。金刚般若则说:「一切诸佛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本经亦云:「三世诸佛,依般若 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学佛者如不多听般若经, 不明了般若的奥义,恐亦不能明了其他一切大乘的经典。
2.般若是诸法的先导:诸法、是指六度中前五度所修的事功;般若, 是指第六度的智眼。前五度如布施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要靠般若的智慧 来做先导,因般若是「择法智眼」,没有智眼的观照明了,如盲人行夜路 ,难免有堕坑落堑的危险。故智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原因是 在般若的空智,能扫荡执情,心无住著,使一切法都能离去烦恼的缠缚, 解脱自在;不然,住相行善,都与世善相同,不能成为出世的佛法了。如 金刚般若所说:「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 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般若智照,如 日如灯,行於大道,明达标的;无此智导,如盲如暗,难脱坑堑。如修人 天善行的人,上生天堂,福乐自然,但报尽仍会堕落三途。永嘉证道歌云 :「有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原因亦在缺乏了般若的智导,所修善行,未能忘情,执相成病,落 於有漏的爱染,难成无漏功德,故不能超脱三界的轮回道路。 明朝莲池大师,一晚在法堂看经,看到一个「父子作贼」的故事,忽 然哈哈大笑。同伴问他为何大笑如此?他说:「笑他父子情忘,始能作贼 」。原来有一个贼子,一向不知父亲是靠偷窃为生的。一日见父年老,要 求传受一艺,以维持生计。老贼笑而不答,至当晚三更,呼子一同出门, 行止在一巨富家,在窗下挖一地洞,命其子跟随爬入,登堂入室,撬开衣 橱之门,命子入内,还将橱门关锁,自己溜归大睡。贼子在橱难出,情急 计生,作老鼠咬衣服声。女主人惊醒急启其门,贼子乘机冲出,循原洞爬 出而逃。主人喊贼,众人黑夜追捕将及,贼子又情急智生,捧大石坠井, 追者围观,以其投井,贼子乃得从容而归,怒叱其父狠心,弃之不顾!父 笑问他如何无事归来?贼子具道其故。父闻而呵呵大笑,并告其子说:「 吾法已付与汝,以後汝自有法维持家计」!这便是莲池「笑他父子情忘, 始能做贼」的缘故。如情不忘,如何肯把儿子锁在柜里,自己跑了。必要 忘情,始有奇迹出现。我们学般若法门,亦是如此,学到情忘执破,自会水到渠成,出现新的境界,好比「山回路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3.般若以空义为总持:总持、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包括了全部佛 法的含义。佛法可以定慧为总持,亦可以陀罗尼为总持;而佛法的般若, 却以空义为总持。大般若云:「般若本摄一切法尽,唯其空故,涵摄一切 」。般若注重扫荡执情。以显毕竟空理,然此空埋,空而不空,涵摄诸法 。因此空,非凡夫所执空洞死板的顽空,非外道所执虚无断灭的恶趣空, 非二乘无为枯寂的偏空,而是菩萨破掉顽空、恶空、偏空所显的非空非有 的胜义空。胜义虽空,却是空而不空的妙有,不空而空的真空。所谓「毕 竟空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能包涵一切法,能总摄一切法的空, 也便是心经中所说的「诸法空相」的空。故虚大师说:「此经为诸法之总 持,此咒又为此经之总持」。
4.般若为诸经的首长:古代判教的大德,从竖的时间,有判般若为第 三时教,或第四时教;若约横的空间来说,不论何时,佛说了义大乘之教 典,都可称为诸经之首长。况佛说大乘诸经,每部经都有它的重要义理, 强调此重要义理,即以此经为最、为首、为长、并无不可。或一经的陈义最高,说理最圆,卷数最多的,指为众经之首,亦无不可。平常在中国的 佛教界,向来多推「法华为众经之长」,或推「华严为经中之王」;但在 数量上说,法华只有七卷二十八品;华严有「四十华严」、「六十华严」 ,最多亦不过八十卷的华严经;而大般若经一部,就有六百卷,洋洋大观 ,不可谓为诸经之长,众经之王吗?又从义理上说:华严是「兼别明圆」 的「别教大乘」也好,法华是「纯圆独妙」的「同教大乘」也好;然不经 大乘般若的荡执成智,何来法华的纯圆独妙,华严的圆顿大教呢?又法华 所诠显的最高理境是「诸法实相」,华严最高的陈义是「一真法界」;然 此类最高的境界,如不经般若的观照工夫的洗链与演进,试问从那里,用 甚 来完成与表现「诸法实相」或「一真法界」的理性呢?故金刚般若说 :「此经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足见佛说般若,以般若为佛法的 中心时,赞叹此般若,并善巧强调此般若为最高的佛法,又有何不可呢?
三 心经盛行的原因
心经在中国,自唐至今,千多年来,流传甚广,老妪能诵,竖子知名,深入民间,脍炙人口,比较其他的华译经典,更为盛行。在日本,亦极流行。普通人有把心经称为「绘心经」、或「盲心经」。意思是因为那些不懂文字,不识经文的人,犹如盲者,把心经用图案画绘出来,好像通俗的连环图一样,特别印行出来,方便她们认识心经。由此可知道这心经, 是多 普遍地流行於民间,比之在中国的普遍流行,并无逊色。探其盛行 如此,约有几种原因:
1.简明切要:心经译文,简洁明畅,文句不多,涵义却深,大小乘的 教义,戒定慧的三学,几乎都具备了。如经中说的四谛十二因缘,是小乘 法;「无智亦无得」等六度,是大乘法;三般若的内容,即包括了戒定慧 的三无漏学。
2.句短易记:心经的译文,短小精明;且字数不多,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便於读诵,容易记忆。所以不但在中国的大小丛林里,朝晚功课,必须背诵;就是在寺院内外的老妪,亦多能读,竖子亦多知其名,或亦能念诵。
3.适合口调:心经的译笔,明朗流畅,合於读者的胃口,容易念诵。
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句子,一读再读,便 可琅琅上口,不会忘记。
4.文约理诣:心经文句虽简,而涵义湛深。如「是诸法空相,不生不 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及「无智亦无得」等文句,性相空有的奥义 ,莫不具备。「诸法空相」,是显性空的空相;不生灭、垢净、增减,是 显诸法「法尔如是」的真理是有的,不是空了什么都没有,才叫做空。
5.现前蒙益:念诵心经,能得冥阳两利,存殁均可沾益。平时寺院里 超度先灵,多念阿弥陀经、心经、往生咒,看来心经好似专利死者的,其 实是与生者更有利。如大唐西域记所载:玄奘法师在西游取经途中,经流 沙,越葱岭,遇一大河阻隔前路,四顾无人,又无舟楫可渡,正在旁徨之 间,忽见水面漂著人用的器物,知上流必有人住,乃溯流而上,果见有老 僧卧病草舍,乏人照顾,怜而服侍之;至病愈欲走,老僧意有所感,出梵 本心经授之,并谓:「来日取经途中必遭诸多灾厄,若诵此经,便可解除 」。後来奘公背熟此梵本心经,果於途中,解除许多灾难。如有一次公渡?,以相貌庄严,为土著选中,欲杀之以祭河神。公以取经未成,焉可 先死其身,乃央求他们,待取经归来,供其祭神。土著不肯,绑之欲杀。 时公无奈,临危不乱,默诵梵本心经有验,忽起风暴,飞沙走石,天昏地 暗,大祸将临。土著睹情大惊失色,知公神明,不可侵犯,乃松其绑,投 地哀求谢罪,天复清明如故。自此奘公每遇灾难,诵之即解其危。凭此灵 感,归译其文,辗转抄写,广为宣播,纸贵洛阳,风行一时,此亦为心经 弘盛的原因。
6.显密双修:佛教分有显教和密教,信徒随根选修,各蒙其利。本经 是提示显密双修,真俗并观,诵文可得显益,持咒更获密护,定慧两运, 现未俱利,因此人多喜欢读诵,这亦是本经普遍流行的原因。
四 经题的综集解释
自有华译心经以来,古今缁素读诵其文,讲解其义的大德,不知凡几
;注解本经的作者,亦不下三数百家:解文则各抒心得,互竞其美;释题则深浅互异,广略不一。然虽各据所说,发挥其义,而在形式上解题的方 式,以依智者大师五重玄义的规模为多。现为便利说明起见,亦采用其方 式;不过笔者浅识,重在说明,有理可知,无玄可谈,故把「玄义」易为 「意义」了。
1 略解经题的意义
(A)释名:本经以法喻立名。般若波罗密多六字是法;心字是喻。喻心 经乃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中心,为佛法之心要,比如我们人的心脏,为全身 的中心,全身的脉络,都操之於心脏,心脏的好坏,可以影响整身的健康 与否。
(B)显体:一经有一经的主体,若标明主体,则说法者胸有成竹,不致 依文解释,而听法者心领神会,亦可智珠在握,运用自如。本经的主体, 在显「诸法空相」,亦在显明「无智亦无得」的毕竟空理,从空理的本体 ,而演化一切现象的诸法。
(C)明宗:宗是宗要,本经以证悟「实相般若」为宗旨,由观照般若,照见诸法性空无得,即显现实相般若的真理,达到由学佛而成佛的目标。
(D)辨用:用是作用,本经既有主体和宗旨,就有从体所起的作用;它 的作用是什么呢?就在「度一切苦厄」,或「能除一切苦」。苦是惑、业 、苦三障之一,能照见五蕴皆空,便可息灭贪瞠痴三惑,解除一切由惑业 而来的苦报。
(E)判教:是判定本经所说义理的浅深,属於佛陀一生说法那一个时期 的言教。佛陀一生的教法,有判为五时八教,有判为三时教,有判为一音 教,则为大乘。维摩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有判 三时教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解深经说三时教,初时说阿含经为有相教, 次说般若为无相教,後说解深密经为中道时教。本经属於第二的般若时教 。二是智光清辨两论师所判的三时教,一以阿含等经说诸法有的为「心境 俱有教」,二以解深密经等说三界唯识为「境空心有教」,三以般若等经 明一切皆空,为「究竟了义时教」。本经被判为第三时的究竟了义时教。 而天台的五时教,则判本经属第四时般若教,是对根机已熟的众生说的大 乘法,使之回小向大,直趣佛果。这样看来,无疑的,本经是属於究竟了义的大乘佛法了。
2 尊重般若的梵音
般若二字,梵音原为PRAJNA,华译除般若外,还有班若、波若、 钵若、般剌若、波罗娘等异译;而最通行的,是般若二字。 古来译经的规则,对於印度佛教中专门的名词,有「四不翻」与「五 不翻」的保留梵文原音。四不翻是:一、翻字不翻音,如般若、咒等;二 、翻音不翻字,如 字;三、音字俱翻,如华文经典;四、音字俱不翻, 如梵本原样。五不翻是:
一、多含不翻,如阿罗汉(具杀贼、无生、应供 三义)薄伽梵(具炽盛、自在、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义);
二、秘 密不翻,如神咒;
三、尊贵不翻,如般若;
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五、此无不翻,如庵摩罗果、阎浮提树。
般若不翻,其原因不 但尊贵,亦因含意深远,不易译得妥切;但历来翻经的译者,亦有翻出六 义的:一远离,出放光经;二明,出六度集经(明度);三清净,出大品 般若;四慧,此说很多经典都有;五智,此说较少,如智度论;六智慧,此说最多。但为何不流行智慧而仍通行般若呢?释论上说:「智慧轻薄, 不能称於般若」。智慧被人口轻轻地说惯了,说出来不会引起人的恭敬、 尊重,故仍保持般若,不用智慧。又智慧所以轻薄,因世间的智慧,不切 实际,且含有好坏二义:一好的智慧,如写一部好书,教人立正见,修正 行,会使人上进,得大利益;二坏的智慧,若作一篇坏的文章,诲杀诲盗 ,诲淫诲妄,相习成风,流毒社会,就会使很多人堕落。所以说智慧轻薄 ,不但坏的智慧是染污不净的,即使是好的智慧吧,依佛教看来,亦属於 世间「有漏法」的「世智辩聪」,不能靠此脱离生死,超越轮回的;而佛 法的般若,是从正知见,正思想生出来的正智慧,清净无染,有百利而无 一弊的,所以是被尊重而非轻薄了。
3 确定真理的法印 学佛的行者,要达到学佛的目标,须要修得般若高度的智慧,才能彻 证人生根本的真理。这真理在佛学的名词,亦呼做「真如」。真者不伪, 如者不变,它是「法尔如是」的,包括了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三个原则,才能称之为真理,才当得真理的美名;否则,没有或不合这 三个真理的原则,那就是世间法的真理,不是佛学上所讲的真理了。因在 世间法中如科学家、哲学家所说的真理,他们对真理所下的定义,都是变 化不定的,後胜於前,前仆後起。如爱因斯坦所发明的相对论,当时大家 都奉为金科玉律,可是曾几何时,现在又被後起的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 等把他的对等定律推翻,他的真理就不能成为决定的真理了。而佛陀所悟 证所发现的诸法之「真如」,是亘古不变,历久常新的。佛陀在小乘经典 中,分判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真理,说有「三法印」,凡是经过三法印印 定正确不变的真理,就是佛法;不然,任你说得头头是道,与三法印之理 不合,都不能称之为佛法。三法印的名义如下:
(A)诸行无常:诸、指一切法;行、是迁变不停的意思。这是从竖的时 间说的,诸法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都是川流不息在变动,所谓「 长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所以是无常;不过变有「突变」与 「嬗变」,突变粗显容易知道,嬗变隐微不易觉察,有些人就误认诸法是 常住了。
(B)诸法无我:指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性空的,其中找不到一个单独常 存的我,这是约横的空间来说。因诸法既是从众缘和合而生,缘来即生, 缘散则灭,生灭法中,那里有固定不变的我体存在,所以理解它是无我可 得。但世间的人,多数是执著有我,做我的奴隶,为我驱使,造业受苦。 我曾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美国有一班好奇的大学生,想要知道人 们在电话或书信来往中以那一个字用得最多?在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认为 一定是恋爱的「爱」字为多;有的以为游乐的「乐」字最多;有的认为是 读书的「书」字最多,有各种不同的推论。很多学生经过半年的实地调查 与考验,结果以「我」字出现最多。以打电话来说,每十通电话中,统计 有一百三十个我字。如拿起电话筒来听:你是谁?是我。你问我作什么? 我向你报告一个有关我们的好消息……每句话里都忘不了我,可见世人都 是执有我的。这便是执有我的是世法,说无我的,才是合乎佛法无我法印 的道理。
(C)涅槃寂静:这一法印,是从世间的生灭法中,印定了出世佛法的涅 盘,是不生不灭的真理。涅槃的理性,是从息灭了一切动乱变化的生灭现象,回归到本来无生灭差别的理性中,体验到宇宙人生的真如,悟证成佛 最高境界,谓之涅槃。凡是说及涅槃、真如的典籍,都可印定它是佛法无 疑。 小乘佛教说三法印的真理,是行者从修学悟解的程序而来的,先了知 诸法无常、空,才了悟在诸法中无我可得,无我执,无烦恼,无业障,就 进入了寂静的涅槃。大乘佛教则站在最高的胜义空上,只用一个空字,便 把三法印统摄起来,成为一个「诸法实相」的无相印。无相即空,但空并 非没有了东西,而是经过一番革命性的彻底的大破坏,惑尽情空,扫荡了 一切虚妄的知见,才把实相无相的一切无为的真理和功德建设起来。
4 世智佛智的比观
般若的智慧与世俗的智慧,很容易混同,所以在佛经里加以分别,把 般若的智慧叫做真智妙慧,以示与一般的世智俗慧不同。因世智俗慧从好 的方面说,亦是世间的善法,不能说它有什么不对,可以摄入般若的方便 智中;但是从坏的方面说,那些知见不正、思想错误的讲话,或舞文弄墨的黄色文章,文过饰非、言词艳丽,动人心魄,真不知要遗误多少的听者 与读者,瞎人眼目,损人慧命,使人退堕。这些世智俗慧,自然与般若清 净无染的真智妙慧,要距离得很远很远了。 智慧二字,亦可以分别解说:智有真智与俗智;慧有闻所成慧、思所 成慧、修所成慧。真智是观察诸法的胜义,用以内照真如的理性;俗智是 观察世法的差别相,用以分别外在诸法的不同事相。闻所成慧是文字般若 ,由文字的方便作用,使我们悟解佛法;思所成慧是观照般若,由於观照 的得力,使我们的「始觉智」现前,如大梦初醒,了知自己的本性,原来 是佛,只要现在行持,将来必可成佛;修所成慧是实相般若,由於观照的 功深,惑尽情空,得「本觉智」,契证实相般若的理体,使自己修行得到 成功。说一个比喻,从文字般若,悟解佛法。如过渡获得了舟筏;从观照 般若,修行佛法,如过渡的驾驶工作;从实胡般若体验到本觉的理体,如 渡过了中流,达到彼岸的涅槃。这是说明了智和慧在修学佛法途中,外察 内照,各有不同的功用。 上面是把智慧分开来说,有真俗二智和闻思修三慧的不同;若把智慧合拢来说,则世法的俗智粗慧与般若的真智妙慧,有所不同,可分四种智 慧来说明: 第一种「常识的智慧」,是普通一般人的智慧。这种智慧,从普通见 闻觉知的常识而来,有对的,有不对的,不对的常识是有错误的,属於三 量中的「非量智」,对事物量度不准确,是错误的。如暗夜见绳,误以为 蛇;或隔山见雾,误以为烟,妄谓有火;或见瓶衣,不知是「所作性故」 生灭无常的,而认为是实有常存的。这都是错误的推断,落於非量智。但 亦有常识属於「比量智」的。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这种比例而知的常识,属於比量智是对的。第二种「推理的智慧」, 是科学家的智慧,属於「比量智」。因科学家凡对於一切事物的真实性, 不肯随便下判断的,要经过分析比较的研究正确,才把他研所得的成果加 以肯定。这种智慧是属於比量智。第三种「揣想的智慧」,是哲学家所运用的智慧。哲学家是注重从揣测推想中去建立他的理论。这种理论,有时 揣测推想有错误的,则属於非量智;没有错误的,那从经验上自己直接体 验到的,则近於「现量智」,是有多少真实性的。第四种直觉的智慧,是宗教家的智慧,多数是从直接的体验得来,具有真实性的。如学佛修禅的 人,从定中所见的真境,所以是属於「现量智」所摄。这因行者从佛教的 正知见中修养戒定内证所发的真智,在现前观照的事物上,获得直觉(直 接觉照)的智慧,彻见事物的真相,所以它是属於「现量智」所摄。如佛 陀的般若智,从直觉的证悟得来,是真正的现量智;以其所言不误,也叫 做「圣教量」的正智。 这四种智慧,前三种都是相对的真理,属於世间法;後一种宗教的现 量智,尤其是佛法的证悟,是绝对的真理,属於出世的佛法。这种智慧达 到最高峰,所谓「无分别智」,就是本经所说的实相般若。 从前有一个国王,因自己国内甚 宝贝样样都有,看得厌了,就派一 个大臣到世界各国去采买自己国内没有的宝物。这个大臣游观了许多国家 ,买不到一点宝物,因为所看到那些宝物,自己国内都已有了的。买不到 宝物,回国是难以向国王交差的,正为此事纳闷,忽见一间店中空无一物 ,只有一个老学究似的.坐在那里,门口标的招牌是「卖智慧」。他很奇怪 地走进去问那位老先生道:「智慧也有得卖的吗」?答:「有的」。问:
「那么几多钱才卖呢」?答:「智慧偈四句,银子五百两」。他感觉到价值太贵,但,转念一想,这是自己国家没有的东西,就付钱买偈。只听那老先生念智慧偈道:「遇事善思惟,莫遽发暴怒,今日虽不用,时至得大 利」。他买到偈,在回国的途中,背得很熟,因久别家乡,顺便先往家里 一转,正值晚上,从窗口望见妻子睡床前面放了两双鞋子,顿疑妻子不贞 ,大发火气,急要进去杀妻子;忽然想起智慧偈中的两句:「遇事善思惟 ,莫遽发暴怒」就把脚步停下一想,再望睡床一看,看见他的母亲撩帐子 从床上出来,并不是有什么男人。他大喜过望,就大嚷起来说:「这智慧 偈不贵不贵,值得值得,不但五百两,一千两银子也值得,如果没有这首 偈,我将误杀妻子,铸成千古的大恨」。现在所讲的般若智慧,正是无价之 智宝,若不修行,不但五百两银子买不到,就是五万两银子也买不到,唯 有自己从观点照般若修行,才能体验到那实相般若甚深的智慧与价值。
5 粗陈般若的种类 在实相般若最高的理趣上,第一义谛,原无种类可言;而在行者所证悟的程度浅深,亦有种类可以分别。
(A)二般若:是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前者名我空般若,也是三乘共证的 方便般若,後者名法空般若,是大乘不共教的般若,乃菩萨法门,不共二 乘所修的。智论说:共般若是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修共证的般若 ;不共般若是独菩萨法,为大乘了义之教,不与二乘共学的。
(B)三般若:三般若有约横说的三种,和约竖说的三种。约横说的三种 ,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文字般若的文字是用,通指一 切语言名相。这亦有二种:一种是显义理的文字,是指凡以名字语言诠表 一切事物意义者属之,一种是显境界的文字,凡从人心的思想观念,变现 一切境界之相状者属之。依此二种文字所发生的智慧,叫做文字般若。若 依佛法精义说,则从佛菩萨遗教所发生的清净智慧,都是文字般若,亦称 「真教般若」。二、观照般若是相,观有能观与所观,能观是能取之心识 ,即能观照的观智;所观是所取的义理文字和境界文字。若如实观知所取的 文字性空,而能取之心亦不可得,就是观照般若。依此行解相应的观照般 若,亦称「真慧般若」。三、实相般若是体,体本空寂,境自如如,只因 无明覆蔽,不自觉知;今於文字而起观照,豁破无明,如实了知能所本空 而不空,选出真如圆明的本体,就是实相般若,亦称「真性般若」。这三 种般若,是依心之相、见、自证三分而立:文字般若,依相分心而立;观 照般若,依见分心而立,实相般若,依自证分心体而立的。 若约竖说的三般若,是加行般若,根本般若,後得般若。加行般若是 初闻佛法,但有理解,顺起观行,始能与理解相应,到观行功深,求证实 相,就与根本般若接近;再加功用行,至能所空寂,心境两亡,证悟实相 ,就是根本般若。後得般若,是从根本智证真後所起设化度生的智慧,觉 行圆满,成就菩提,而起教化的胜用,皆属後得般若所摄。
(C)五般若:
一、实相般若,为所证之理,真如之体,离诸妄相。
二、 观照般若是能观的观智,粗想为觉,细思为观,思惟观照,五蕴皆空。
三 、文字般若,为能诠之教,以文字方便,说诸法门,饶益有情。
四、境界般若,是理之所依,如观彻大地,皆成佛国,所谓「山河及大地,全露法 王身」。或「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露真如」。都是境界般 若所摄。
五、眷属般若,是智之所属,由般若智推展出来的六度万行,一切善业,都是般若的属眷。因这些万行善业,都以般若为主体,才能成为出 世无漏的功德。
6 波罗密多的名义
梵音「波罗」,华译「彼岸」。「密」译「到」。「多」是语尾的拖 音,译如华文的「矣」或「了」的意义。合起来古文是「彼岸到矣」,白 话是「到彼岸了」。印度的习俗,凡做一种「功德圆满」,或一件「事业 成办」都叫做「波罗密多」。但般若波罗密多里面含有三个意思:
一、普 通人做事完了,或求学毕业,皆非究竟波罗密多;
二、普通人做事到底, 谓「到死方休」,如杜甫的「句不惊人死不休」,亦非究竟波罗密多,因 死了亦未休,尚要轮回;
三、佛弟子依般若修学佛法,断烦恼,了生死得 到究竟涅槃,才当得起波罗密多这个高贵的名。 波罗密多共有六种,亦叫做「六度」,能度「六蔽」,即布施度悭贪 ,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瞠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现在略释名义,以作参考:
(A)布施波罗密:布施梵音「檀那」。
布施度有三:一、是财施,以财 物济众利生;二、是法施,在世法以谋生技术,传授他人,在出世的佛法 ,则以讲经说法,济众利生;三、是无畏施,以善巧的方便,使众生远离 恐布,得大无畏。
(B)持戒波罗密:持戒梵音「尸罗」。
菩萨持戒度有三:一、是摄律仪 戒,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二、是摄善法戒,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 三、是饶益有情戒,誓度一切生,无生不度。
(C)忍辱波罗密:忍辱梵音「羼提」。
忍辱度有三?一、是耐怨害忍, 虽遇怨害,无有瞠心;二、是安受苦忍,对诸苦恼,不生怨嫌;三、是谛 察法忍,於诸义深,不生难心。
(D)精进波罗密:精进梵音「 离耶」。
精进度有三:一、是披甲精进 ,用功断惑,如披坚甲,冲锋陷阵,不畏艰难;二、是加行精进,加功用 行,充备资粮,勤修不退;三、是无厌足精进,进修无厌,不安住一地, 不乐居二乘。
(E)禅定波罗密:禅的梵音「禅那」,华译「静虑」,即思惟修。
禅定度有三:一是安乐住,於禅定中一心住定,平等任持名等持,即等持已, 复引之转入定境,名等引;已入正定的境界,得安乐住,则名等至;二是 解疑,得安乐住已,不贪著觉观的享受,舍离至於无念,可於定中解除一 切疑惑。三是究竟无念,工夫至此,常安住法性无分别的三摩地中,证法 性空,无住无著,故能究竟无念,於定自在。
(F)智慧波罗密:智慧梵音「般若」。
智慧度亦有三种:一、是闻所成 慧,由闻法了解,得生胜慧了,二、是思所成慧,由如理思惟抉择,而起 观行;三、是修所成慧,由思而修,亲证其境;若不真修,如说食不饱, 不得实际受用。 复由般若度开出四度:一、方便波罗密,有回向方便,将自己所修善 法,回向广大菩提;拔济方便,以种种善巧方法,拔济众生苦恼;教化方 便,随顺众生所乐,以种种方便,现身说法。二、愿波罗密,愿度众生, 有四大愿力,成就一切众生;愿求菩提,供养诸佛,得成正觉。三、力波 罗密:具足思择力与修习力,精益求精,力上加力,以图进取。四、智波 罗密,此智比前般若智度更为进步,能知一切法的真实性,能知一切如来的智慧力,所说佛智与世智不同,有漏智与无漏智区别,以至此智为无漏 净智的极则。故此智所起的圆满作用有二:一为受用法乐的智慧,即根本 智;二为成熟有情的智慧,即後得智。 由六度的第六般若波罗密,开出方便、愿、力、智四度,成为十波罗 密多,如其次第,十度是为配合十地菩萨所修的十波罗密多妙行。
7 分析心识的种类 上面说过,般若心经的心字,俗人不解其义,往往读破句,变成了「 多心经」;其实应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句读下来,中间不可中断 ,若中间要停顿应在「般若波罗密多」停顿,下面接念「心经」二字亦是 可以的;决不可以念错为「多心经」,那就成了笑话。 华严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解深密经说:「诸法识所变, 唯识现」。佛教说万法唯心造,对於这个心,非常重视。它的种类很多, 唯识学上列有八识,或分作心,意,识三类。真谛三藏译有九识,即加一 白净的庵摩罗识。诸经分析此心,约可归纳为五类来说明:
一、肉团心,这是物质的心,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如生理学上所 说的心脏。中国象形造字,篆书心字,犹如动物的心脏,为全身的总枢。 据生物学家的生理考察,心脏掌理全身血液流动,心脏健康,则全身生活 灵敏,心脏若病,则周身皆病,生命亦停止。瑜伽论云:「人受胎时先生 心脏,次第生百骸五官;死时心脏最後冷了,则生命一切活动皆停止」。 但此肉团心是物质的,假名为心,实非真心,而众生不知,错认为心。楞 严经说:「众生颠倒,认物为己」;或认贼作父,便是指的这个肉团心。
二、缘虑心:是第六意识攀缘六尘境界的妄心,日常思恶作恶,思善 作善,都由此虚妄意识为中心。楞严经说:「尘有则现,尘无则亡,离尘 无体,纯属妄想,而非真心,凡夫暗昧,误认为心」。圆觉经谓:「众生 妄认六尘缘影以为心相」,即指此攀缘的妄心。
三、思量心:即第七末那染污意识心,o?思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计执五蕴假相,执有实我实法,看不破,放不下,世界与人生的种种人我 是非争斗,都因此识思量执我的心理作祟而来。
四、积聚心:即第八阿赖耶识心,此心无始以来,集起许多的善恶的功能种子,由於业力的熏习,遇缘即变起根身(人生)器界(宇宙)的现 象诸法。所以这个心是人生宇宙的本体,具有真妄两种原素,真即指下面 第五种真如心,妄即指这个虚妄的阿赖耶识。故起信论说:「真如无明和 合而成阿赖耶识。」所谓「真妄同源」,即指此识而说的。
五、真如心:真是真实,指诸法的体性离诸虚妄而说;如是如常不动 ,指法性常住不变不改,不同法相生灭变迁。成唯识论卷二说:「真谓真 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故真如心,就是自性倩净的心, 与佛性法身,如来藏,圆成实性,是同体而异名。古德有说:「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这智是转识成智的智,也 就是灵明洞彻的真如心的别名。 在佛学上分析这个心,有上列的五类心:但这五类心,只是从心的不 同角度上看有此不同,并非都是心经上所讲的心。若以心经的经题是「从 法喻立名」来说,其中只有「肉团心」与「真如心」,是与心经的心有多 少关系的,说明如下:
一、从心经「以喻立名」上说,则与肉团心的心脏有关。因心脏是我们全身的中心,比喻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法的中心,而般若心经,又为大般 若经的中心,故以心脏的重要性,来比喻般若与佛法的重要关系。
二、从心经「以法立名」上来说:此法即是般若波罗密多的心法,则 此心与真如心有关,因真如心即是实相心,实相心即是实相般若。实相无 相,不但无相,亦是无念,无念即是「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 诸法皆空的无所得心。无所得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到彼岸 ,到彼岸即已心不著相,心不著相,即是般若的真空实相。所以这个心, 即是真如心、亦即本来清净的菩提心,或般若心经的心要,亦无不可。 这个般若心从真心上来说,也即是禅宗的涅槃妙心,连磨祖师「以心 传心」的心。指月录卷一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 ,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词迦叶」。这个付与迦叶的涅 盘妙心,也即金刚经所说的无住心,心经所说的无所得心。所以杨仁山居 士说:「达磨一宗,专弘般若,六祖称为学般若菩萨」。则此般若心,是 人人皆有,个个具足的自家宝藏,非外来之物,是自心本有的功德法财。
唐朝慧海禅师参礼马祖道一,祖问他:「从何处来?」答:「从越州 大云寺来。」问:「来此将做何事?」答:「来求佛法。」祖曰:「自家 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有所省 ,礼拜再问:「那个是我慧海的自家宝藏?」祖云:「即今问我者,是汝 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须向外求觅?」师於言下大悟 ,识自本心。这即是当下省识此般若真心,自己本来具足,不必枉向他求 。正如慧思大师所说:「道源不远,性海匪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 亦不得,得亦非真。」这样,我们现在听讲般若心经,学习佛法,不须向 外追求,但向自己内心反省,观照思惟,便能得到一个著落处,休歇处。
8 本经和十二部经
经之一字,平常呼为「契经」。契是契合相符的意思。凡是经典里所 说的义理,必是上契十方诸佛之理,下契一切众生之机。或经是镜义,喻 镜能照出人之污点。我们如读佛经,便知自己三业不净的污点。经亦作径 字解,径是路径,识路径才能达到走路的目标。如研读佛经,认佛理,才 能知道人生应走的路向,而达到应达的目标。 佛陀一生所说的经典,依义类别有十二种,亦称十二分教:
1.修多罗,或素咀览,义译「法本」。依文体言,约如散文,亦有长 行。今所讲的心经,属於此类。
2.只夜,义译「重颂」,在长行後加些偈颂,重宣其义。有可叶韵,如 中国之古诗;亦有不叶韵,听其自然的压韵。
3.伽陀,义译「孤起」,全篇皆偈颂的裁体。
4.尼陀那,义译「因缘」,说的或人或事的始末因缘。
5.伊帝目多,义译「本事」,说佛弟子一生一世或多生多世的历史掌故。
6. 多伽,义译「本生」,佛说自己过去在因地中多生多世修道弘法 的历史。
7.阿毗达磨,义译「未曾有」,言经中妙义,闻所未闻,言所未言, 得未曾有。
8.阿波陀那,义译「譬喻」,以喻为主,寓法於喻中。
9.优波提舍,义译「议论」,有经以议论为主题,议论佛理,收集成经。
10.优陀那,义译「 无问自说」,佛法本来非请不说,但亦有例外,如 阿弥陀经,是因机缘到了,无人请问,佛自宣说的。属於「佛为众生作不 请之友」一类。
11.和伽罗,义译「授起」。如佛於法会中,授记何人,将来於何时何 地成佛。经过佛陀亲口记载,将来必定成佛无疑。
12.毘佛略,义译「方广」,即说方等大乘的义理,广大平等,性相因 果,无所不讲。 这十二部经:有从文字性质立名的三种,为法本,重颂,孤起;有从 事实立名的八种,为本事,本生,因缘,譬喻,未曾有,无问自说,授记 ,论议;有从所表之理立名一种,为方广,亦有人说:修多罗,伽夜,伽 陀三部,为经文上的一种体裁,余九部,是从其经文所载的别事而立名。
五 译本与译者略历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1 译本的略史
本经从梵文译成华文,自南北朝至宋朝,大约共有九种译本。今略列 於左,并叙其内容的同异:
一、摩词般若波罗密多大明咒经 西历402 姚秦(弘始四年) 鸠摩罗什译
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西历649 唐(贞观二三)玄 奘译
三、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西历700 唐(中宗时)义净 译
四、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西历733 唐(开元二六)法 月译
五、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西历790 唐(贞元六年)般 若等译
六、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西历850 唐(大中时)智慧轮译
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法成译
八、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 西历980 宋施护译
现存以上八种译本(唐菩提流志及实叉难陀二译今缺不存)的异同, 据今人所考,约有三说:
(A)依译文大概分别:玄奘与义净译本,文字全同;唯净师於本经末增 「诵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邪道」等五十三字,是说诵此经的功德,乃 属於流通分;般若译本与法成译本,文字亦大略相同。
(B)依三分具缺分别:什译本与奘译本,皆只译正宗分;而略去序分及 流通分;余六译本,三分具足,但文字亦详略不一。
(C)依说经者分别:法月译本谓此经乃观自在菩萨,请佛向大众宣示般 若深法,所以此经为佛所亲说;般若及法成译本,谓此经乃佛深入甚深三 昧时,舍利弗欲闻般若深法,就请观自在菩萨为他宣说这部心经;施护为 密宗高僧,故其译本谓此经乃在佛入三昧时,以威神力,令观自在菩萨说 此经。这样说来,此经虽为观音菩萨所说,亦等於佛陀授意而说的。且经 中直呼「舍利子」名字,皆为佛呼弟子的口气,非菩萨语气,亦足证明此 经为佛所说。 诸译中以奘师译本最正确、最稳妥,文字亦最简明工整,故特别单行流通,为人所爱读,历来各宗法师,亦多以此译为讲本及注释;现在我所 讲解,亦不例外。
2 译者的简历
唐、是朝代。李渊三世仕隋有功,至隋恭帝将中国天下禅让於李渊, 为唐高祖,建都长安,国号曰唐。 三藏,是指全部佛法有经、律、论三藏。经为佛说,律是佛制,论有 佛在经中所议论的,但多数是佛弟子所造,分有宗经之论和释经之论。 法师、是以三藏法自师,亦以三藏法师人,上弘下化,称为法师。今 出家者,目不识丁,愚不可及,未明佛理,亦称之为法师,或自称法师, 以误为正,正是末法现象。今奘公博通三藏,译讲利人,才能当此嘉号。 其平生轶事甚多,略志於下:
(A)考官赏识:奘师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师十三岁正逢国家度僧,以不足岁数,徘徊考场不去。考官郑善果问其故,及出家志愿为何?彼答: 「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嘉其志,破例许度为僧。
(B)遍访明师:俗语谓:「出家不参访,菩萨未开光」;但出家後,须从剃度师学戒究理五年有得,才可出外参访。奘师随其兄长捷,出家於净 土寺,继之参访国内名德,於经论犹多问题,非求梵文原本,难以解决, 乃於贞观三年,适逢年荒;开放难民出关,乃随之出国,潜行觅食,西游 求经,取道哈蜜,越天山,渡流沙,过雪岭,经七年抵北印,遍访明师, 学习唯识,入那烂陀,亲近戒贤,尽传其法。
(C)生烹祭天:师由中印东南行,将过?,被贼所俘,贼欲选相貌英 俊庄严者,生烹祭天。师美中选,自分必死,唯诵梵本心经,及观想弥勒 菩萨,忽飓风四起,贼船覆没,余贼恐怖,不敢害师,忏悔顶礼,亲释其 缚,得以重生。
(D)师徒因缘:师所参访的善知识甚多,而以那烂陀寺的戒贤论师为最 。时戒贤论师,年已百六岁。当师未抵印度,戒公患病如刀刺者三年,欲 不食而死,梦文殊菩萨告之曰:「汝夙为国王,多害物命,故得此报。将有中国僧人来此求学,汝当以法尽授之,使彼东归流通大法,汝罪可灭, 其病可愈。」戒公因此忍痛相待。奘师既至,喜极而泣,拥奘师曰:「吾 忍死以待子久矣」。
(E)十师之一:戒公主讲那烂陀寺,门下数千人,精通三藏者十人,师 为十人中之一。为授瑜伽师地论,历十五个月方毕;再讲九月,深究五年 ,犹不欲东归。其为学之苦心孤诣,令人五体投地!後复东行经十余国, 谒龙猛所造古寺,拜观音菩萨住处,参礼胜军论师,再学唯识二年,一夕 得菩萨示现,告以十年後戒日王崩,印度将乱,始决意作东旋之计。
(F)战败为僧:时南印度有小乘论师,造破大乘七百颂,呈戒日王,愿 与大乘论师辩议决胜,王乃致书戒贤,请派四人赴会。戒公因派海慧、智 光、师子光及奘师共往。未行,忽有外道书四十条义,悬於寺门。来求论 难,倘论不胜,当斩首以谢。奘师挺身而出,与之诘辩,外道词穷,愿自 斩首。奘师谓吾教慈悲,不随便杀害,乃命皈依为僧,免其自死。外道生 大感激,乃为奘师述破大乘七百颂的内容。师既知其说,乃作「破恶见论 」三千颂破之。
(G)拜大乘天:戒日为普扬奘师之论辩,乃在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敕 告天下。当时到会者万余人,沙门外道,悉共与会。奘师升座标宗曰:「 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意谓:「本体界之真,乃因极微堆积而成物 质;定中的境界,仍须仗眼识始能观看」。牌悬十八天,无有能问难者, 与会论师,尽皆箝口,大乘佛法於是大盛印度,奘师亦名布五天,被尊为 「大乘天」。
(H)松知东归:奘师在唐太宗贞观三年赴印度,十九年回长安,其中十七 年,在印游访一百三十多国,学其文字语言。归得梵文经本共六百五十七 部,太宗欢喜赞叹,乃敕令於弘福寺大开译场,历二十年,先後於弘福寺 、玉华宫,共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闻其赴印时,众问何日 归来?师笑指屋旁之松树说:待此松首东向之时,吾即归矣。至其归时? ?贞观十九年,松首果然东向。大众皆嚷师将归矣,果然於是年归来了。
(I)痛失国宝:高宗麟德元年,师示疾。於二月十五日中夜疾重,师口尚诵心经之「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不 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後命左右同称弥勒如来佛号,右胁安卧而逝,世寿六十有五。帝闻其逝,三日不朝,悲 叹曰:「朕失国宝!」奉安陕西白鹿原,满朝文武百官及百姓送殓者逾百 万人,法缘希有,千古景仰!
六 圣者的自在生活 观自在菩萨
凡是佛经,都有序、正、流通三分,等於普通论文的绪论、本论、结 论。本经没有头尾,开始就先提出「观自在菩萨」的圣号,那 本经究竟 是谁说的呢?是观音菩萨说的?抑是佛陀说的?若是佛陀说的,为何经首 不安「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的文句?若是菩萨说的,那 全部般若经( 包括小品、放光、光赞、道行、仁王、金刚、天王、文殊等八种般若)共 有七百四十七卷,都是佛陀说的(佛讲般若经达二十二年的长时间),为 何这般若心经却是菩萨说的呢?有关这一问题,在上节「译本与译者略历 」中已作三种说明:法月译本谓此经是菩萨请佛说的;般若及法成译本,谓佛入甚深三昧时舍利子等要听般若法,请观音菩萨说的;施护译本谓佛 入三昧时,以威神力令观自在菩萨说的。如云:「於是具寿舍利子承佛威 神,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予!若欲修般若波罗密深妙法门者, 作何修习?於是菩萨始呼其名而告之」。是则此经是佛加被菩萨所说,亦 等於佛陀自己之所说。况大般若经中有「学观品」,其中有文句完全与心 经相同,可见心经是佛说的。因心经是从大般若经中的学观品抽出来,是 大般若经的心要,大般若经既是佛说的,心经自然也是佛说无疑。而讲此 经者,有以为是菩萨所说,是因什奘二译仅译正宗分,略去序分与流通分 ,没有首尾,所以看起来好似菩萨说的,其实是佛说的。如「舍利子!是 诸法空相」,都是佛呼弟子的口气,不是菩萨呼罗汉的语气。况佛是诸部 般若的说主,本经是佛说是最合情理的。 「观自在」是唐时新译,旧译「观世音」或「光世音」。八十华严探 玄记说:译观世音是偏重语业立名,因说法或称念时,以用语言为多,有 语言才听到音声;「光世音」是偏重身业立名,因菩萨度人常放身光;译 「观自在」是从修证解脱得名,三业清净,成为三轮不思议化,摄物无碍,得大自在。又简称「观音」,据说是因唐太宗名李世民。为避讳,略去 世字;或中国人性喜简厌繁,观音简称,呼及顺口,便把世字略去了。 观世音的梵名,阿缚庐枳帝湿伐罗(AVALOKITESVARA)。又梵语 「毗钵舍那」,华译为「观」。观深般若,性空无碍,故能得其自在。华严三八卷说菩萨有十种(璎珞谓之十明)自在:
1.寿命自在:菩萨超出三界烦恼,已无生死寿夭,长短不拘,延万劫 而不长、促一念而不短。
2.心自在:凡夫妄识用事,心随境转,不得自在;菩萨真心无碍,已 融其境,故得自在。坛经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菩萨功同如来, 故能於心得其自在。
3.财自在:即资具自在。菩萨於境无碍,随所乐欲,於诸资具,得大 自在。如搅长江为酥酡,变大地为黄金,不算什么一回事。凡夫贪财,不 得自在。如吕洞宾参黄龙禅师悟道後,为化世人病在何处,看见一个小孩 ,试问他要什么?他说要钱。吕就以指头点一石成金,给他;谁知小孩贪 财,不要黄金,而要指头,你看贪得多么好笑。
4.业自在:业指净业,才能自在;垢业缠缚,不得自在。菩萨以弘法 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应机设化,利济自如。
5.受生自在:菩萨随类受生,广度有情,随缘示现,人或非人,随意 所作,自在无碍。
6.胜解自在:菩萨於佛法中自得胜解,了彻胜义;亦为他说,令他普 得胜解,了彻胜义。
7.愿自在:凡夫有愿,难得自在做到,就成虚愿;而菩萨发愿要做的 事,必得圆满成遂,无「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
8.如意自在:亦作神力自在,菩萨具大神通,随意生身,意到何处, 即生到何处,变化自如了无障碍。
9.法自在:菩萨能修行一切法,亦能演说一切法,普令众生,受法圆 满。
10.智自在:菩萨具大智慧,善说法要,辩才无碍,众生爱乐,欢喜受 化。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华译「觉有情」,或「大心众生」。三觉具足,自利利他。奉行三戒,圆成佛道:持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以自利;持 饶益有情戒以利他。自他两利,福慧庄严,究竟佛道,得大解脱。 观自在可作二解:
一、别指观音行深般若,以智洞达人生真谛,空有 双照,於诸法中得其自在。
二、通指一切高位菩萨,观空法性,解脱苦缚 ,无有障碍,都具十种自在。
本经是指前一种,即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别名。 观自在菩萨的能观自在或不能自在,完全在乎菩萨修观般若工夫的深 浅不同,而有自在与不自在的境界差别。凡夫未悟,有障有业,名不自在 ;圣者悟道,无障无碍,故得大自在。在菩萨本行经里,记载过去印度在 应现如来时代有一个坐禅比丘,工夫相当深,能与身上生的虱子谈话。他 在坐禅时,虱子在身上爬来爬去咬他,他不堪骚扰,就与虱子订下条约, 要他遵守法则:在他静坐时,要虱子隐身休息,不好出来活动打扰他,在 他不坐禅时,它可出来活动,怎样咬他都听它自由。虱子守约,双方相安 无事,而虱子因过的生活有规律,能守时,有秩序,又合卫生,所以养得 又肥又白,好生高兴。不料一天忽然来了一只跳蚤,看到虱子养得又肥又白,而自己却又黑又瘦,心中非常羡慕地说:「虱子姊!到底你有何法, 能把自己养得又肥又白?」虱子答说:「我遵守上人所订的条约:上人坐 禅我休息,上人休息我出来活动,生活起居有时,合於卫生,所以养得又 肥又白了。」跳蚤说:「我求求你,可怜我又黑又瘦,答应我加入你的团 体,跟你学习,好吗?」虱子说:「跳蚤弟,只要你能守法,跟我一起生 活是可以的。」到比丘坐禅时,谁知跳蚤消化力很强,已很饥饿,嗅到比 丘阵阵肉香,垂涎欲滴,禁不住跳出来咬了几口,比丘定中惊起,以为虱子 不守法,赶快把衣服脱下,要捉虱子定罪,谁知动作太快,太紧张了,把 衣角触到身旁的火炉,燃烧起来,虱子和跳蚤,顿时都遭劫了。这也证明这 个禅师虽有定通力,能与虱子订条约,教他守法,可是工夫不够,仍有触 怒的烦恼,所以还不能观法自在,而得逍遥。 现在再讲一个修观工夫能观自在的禅师。日本在德川时代,有一位白 隐禅师,道行甚高,似已到了「行深般若,得其自在」的境界,名满全国 ,无不景仰。当时有一位权势高贵的将军,全家大小数十人都皈依白隐禅 师座下,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次他的爱女和一青年恋爱相交而怀孕,父知其事,有败坏家风,怒不可忍,责问其女,此孽种到底是谁所为?女 知其父秉性燥急凶猛,若说实话,必与青年俱被打死,想到师父慈悲,或 能救命,就答:「是师父白隐所为的。」其父听了火冒三丈,大骂师父骗 人,急奔寺中,不问皂白,把白隐打得头破血流而归。白隐莫明其妙,不知 究竟是甚 一回事,一句话也不出,只是默默无言。後来小姐生了小孩, 将军怒气末消,又去向白隐找麻烦,把婴儿丢与白隐说:「这是你的孽种 ,你拿回去养吧!」白隐慈心,不忍见婴儿死而不救,就把他抱过来养,但 无奶可买,婴儿小命难保,只好朝晚抱出抱入,向人求奶,不顾名誉扫地 ,听尽冷讽热嘲,都不在乎,还是救活这条小生命要紧。 当时那位留下孽种而逃走他方的青年,在外浑过了一个时期,静静回 来暗中向小姐打听风声,问起那个胎儿如何处理?小姐把嫁祸白隐禅师的 经过,具说一番。这青年也是皈依白隐禅师的弟子,听到师受冤枉,大哭呼 冤,心中感激,又是惭愧,大叫对不起师父,良心发现,就与小姐同去向 将军自首,承认那婴儿是自己所为。将军听了大惊失色,几乎晕过去,如何 会冤枉师父,冤枉好人!乃率全家老少赴寺,跪在白隐禅师面前,痛哭流涕,哀求忏悔。一对青年夫妇,亦对禅师说:「孩儿是他俩的,不是师父 的。」禅师就说:「孩儿既是你们的,快抱回去吧!」白隐交还了孩儿, 如无其事。这因他的修养工夫很深,其心无碍,没有烦恼,故能得大自在; 同时因他已体验到甚深般若,性空无相,故不动声色,如无其事,与上面 说的那位和蚤虱相处而未能无相,心有所碍,不得自在的禅师,工夫深浅 ,自然有所不同了。
七 五蕴皆空的真义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行深」,是指菩萨修行佛法达到最高深的般若智慧。约浅深的程度 说:修四谛,观十二因缘,是浅行;修六度至「无智亦无得」,或历住、 行、向三贤位和十地圣位而证佛智,才是深行。前者是以智进趣名行;後者是 以达到佛位的佛智,都无得名行。意即无所行而行,无所得而得的甚深妙行。 又行深般若者的所知所见,都是难知难见的佛知佛见。如唯识宗说有三量:以五根所接触的为现量;由意识推度而知的为比量;凭信仰而得的 为圣教量。三量是正的,倘有错的,谓之非量。今此深行,都属佛知佛见 的现量境界,凡夫难知难见,为故以其行为「甚深」。「时」,是指菩萨 行此般若深行时,以此最高智力,当下「照见五蕴皆空」,契悟空无所得 的理性。 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积聚义,凡积聚之物, 因缘所生,必会消散,故知其空。又蕴亦译作「五阴」,阴是盖覆义,由 此五阴积聚的业报之身,盖覆了我们的真如佛性,所以长沦苦海,生死不 息;若观空五阴,当体明心见性,解脱自在。所以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 照见五蕴皆空,得名「观自在」;其他的一切菩萨,凡有此观照法空的工 夫,亦都可得名为「观自在」菩萨。那么,五蕴是怎样才能观空呢?这是 唯证方知的境界,为方便初机,略释如下:
一、观色蕴空:色蕴的色,是指一切有形相的色法,是属於物质的, 不可误为色欲之色。色法的定义有二种:一是质碍义,凡是物质的东西, 必定是互相阻碍的。如我前面有一张桌子,我的身体就被阻碍,要向前进,便不能通过。二是变坏义,凡是物质所成的东西,一定会变坏的。如一 只茶杯拿在手中,不慎堕地,便会碎坏了。因此,经过智慧的分析与观照 ,由种种色法所聚的色蕴都是假名无实,犹如聚沫,空无自性。
二、观受蕴空:受是领纳义,是五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对於接触的 外境,领受而纳入心中,生起顺利的、相违的、俱非的感觉,有苦、乐、 舍三受的分别。如五根摄受外面美味妙香而可爱境,就生起乐受;五根摄 受污秽痛楚而感到悲痛的逆境,就生起苦受;五根接触外面与自己不相干 的境象,非苦非乐,苦乐俱非,就生起舍受。又自意根所接触的外界尘相 ,约五俱意识则属色法,约独行意识则属心法言之,则有喜受、忧受、舍 受的分别,即意之所好的为喜受,意之所恶的为忧受,意无所著,好恶俱 非的为舍受。苦乐与忧喜,同为感受之作用,所不同的,苦乐二受是由外 境促成,其相为粗:喜忧二受发自内心,其相为细而已。若能观知这些顺 、违、俱非之境,都是虚妄不实,如水上的泡,便知受蕴是空了。
三、观想蕴空:想是构想义、取像义。如人对境思虑,不令即散,即 此境相,想了又想,思之再思,洄溯过去,憧憬未来,而施设种种名言,名之为想。如看见一朵紫色花,缘计此花非淡红,非深红,即由此想攀缘 计度分别而取其相,名为非淡红非深红的紫色花。这即是於境取相的意义 。经中喻如渴鹿追逐阳焰,以为阳焰是水,可以解渴,结果徒劳无益,不 解其渴,反增其累。由此观之其想,虚妄是空。如小乘行者,皆执五蕴为 我,而在五蕴中,尤以受想二蕴,最易令人生起我见,执著於我,故小乘 必须要修灭受想定,破除我执,悟契我空涅槃,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四、观行蕴空:行蕴的行,是迁流义,是造作义、一切造作的东西都 是迁流不停的。在变迁不停的过程中,造诸行业,谓之行蕴。一切众生三 世迁流,轮转不息,皆由生、住、异、灭等行相的变动不定而来;由未有 而有,因缘辐凑而出现,叫做生;既生之後,在停留的阶段叫做住;在住 中不断地推移变化无常,叫做异;结果由有变无,不能存在,叫做灭。在 此一切生灭的四种行相中,迁流相续,其所造作的一切,叫做行业。凡夫 由迷於诸行四相迁流之境,生起执著,决定所作,表现於行为的,叫做行 蕴。经喻行蕴如芭蕉,芭蕉剥尽始知空,观行蕴迁流不息如芭蕉心空无实 ,便会悟入行蕴空幻的境界。
五、观识蕴空:识是了别义。广五蕴论云:「云何识蕴?谓於所缘, 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义,意所摄故」。此中含义,识有三 类:第一名识,是指前六识,了别为性,乃能了别六尘的粗相,名粗了别 ;其细了别,则属於七八二识,因此二识,行相内转,极多深细。第二名 意,即指第七末那识,名染污意,无始以来o?思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人生一切秽污浊乱的现象,皆因此识执我执法而来。第三名心,集起义, 指第八阿赖耶识,其义为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尤在能藏一切诸 法的善恶种子,保持不失,众生一切善恶轮回的业果报应,皆由此识的持 种功能而来。此八识中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识,内变根身,外变世界, 就由此幻识幻现此虚妄不净的人生世界。 识蕴之执著,在执根身有我有法,在前六识生起後天的分别我执和分 别法执;在六七二识,起先天的俱生我执及俱生法执。能从观照般若观空 前六识,分别二执即可破除;倘更空俱生我执,则达小乘极果,成阿罗汉 。唯俱生法执未破,识蕴仍在,故必待法执全破,始能尽空识蕴。
佛学以此五蕴,为组成我们身体的要素。色蕴是物质的形体,其他四蕴是无形的精神作用。凡夫多数执著身体为我,以心为形役,为了这具身 体,追求享受,造业受苦。中国的哲学家老子亦说:「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患何有!」老子的知识,已比一般凡夫高明,已观察到身是大患,一切灾难都是由我身所造的;只是他还没有找出为什么无我的理由。有人说他的「及我无身」的思想,已接近小乘佛教的我空; 但他也只有理论,还没有佛法在修养上内证无我的观法,所以仍未悟达无 我的真理。 印度的外道哲学,多数囿於有身有我的思想范围,所以终难了悟人生 彻底无我的真相,解除惑业的桎梏。他们执我的成见很多:或计一身一我 ;或计一身多我;或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 或即蕴计我,或离蕴计我等等,都离不了执著蕴身有我的知见。其实五蕴 诸法,都是众缘所成,缘生性空,那里有我有得?退一万步说,即使真的 有个固定不变的我,也应该每个人只有一个我才对,决不应有好多个我! 如执五蕴身为我,这五蕴已有五个,究竟以那一个蕴为我?若每个蕴都有 一个我,那 五蕴就有五个我了;若连其他诸法亦都有一个我算起来,那 一个也是不对,如有人打我的手,我手知痛,即知我在手痛处;但若多人 一齐打我的头、背、肚、脚等各处,各处同时知痛,同时皆有一个我在, 岂不是一身又是有好多个我,那里只有一个?既是一个,为何各处皆能知 痛,可知我有好多。外道又转言道:我只一个,犹如猴子,跳得很快,所 以各处同时被打,同时知痛。这真是笑话之极。我们一身中那里来这许多 的猴子?其实比如猴子的,应该是我们那心猿意马似的意识。这意识是虚 妄无性的。佛经中把它比作幻师变出的幻术,本是虚妄,那有实质,所以 在那里面,是找不到有什么固定存在的我可得的。因此,观自在菩萨修养 到「行深般若」的时候,便了悟无人我,亦无法我,证实了「五蕴皆空」 的真理。诸法不出五蕴,五蕴空故,诸法亦空了。
从前有一个行脚僧,经一村庄,天晚求宿。村长告以僧人不宜住在俗 人家,此地只有一破庙,可供借宿;但庙中有鬼,你敢住否?僧不便说自 己怕鬼,只好说敢住。他去庙里,睡在神桌下面,到半夜时,忽见一小鬼 拖一死尸进来;正欲食尸,忽又来一大鬼,争吃死尸,说这个尸是他拖来 的,小鬼则说自己拖入来的。两鬼诤论不休,小鬼忽见神桌下有僧,乃指 向大鬼说:「可请此僧证明,他是看见我拖尸进来,尸不是你的」。僧听 得发抖,要他证明,不知怎样说才好?他想两鬼都凶恶,说真话说假话, 恐都不免一死,不如说真话吧!於是就说:这尸是小鬼拖进来的,应该是 属於小鬼的。大鬼听後暴怒,认为僧人不帮他的忙,就拔出僧的左脚来吃 ,小鬼即把那死尸的左脚抽出来补回僧的左脚。大鬼吃完左脚又拔出僧的 右脚来吃掉,小鬼又抽出尸体的右脚,补回僧的右脚。随後左右手等都被 大鬼吃去,小鬼又都拔出尸体的左右手等补回僧体。吃完整个身体,两鬼 走了,僧想自己全身都已被鬼吃光,换来的是死尸的假体。到天亮走出庙 门,疑团重重,边走边念:「我的身体是假的,我在那里?我在那里?」 不断地念,刚被一修道的高僧经过听到,就对正他大声说:「无我呀!」 一语道破,僧便省悟。我们的身体亦是一样假的、无我的,不可再执迷不悟了!
八 观空所得的利益
度一切苦厄 这是由於观空五蕴,所获离苦得乐的利益。我们多生以来轮回生死的 根源,由於无明不觉,起惑、造业、受报,在惑业苦三道中滚来滚去,从 未停息。苦,就是身体所受的苦恼,能逼迫我们的精神,使身体不自在: 厄、是灾难,所碰到的祸患和危险。佛法以轮回六道为大灾难,以堕落三途为大险厄。凡是遇到祸患或灾难,多会使我们受苦的。但是受些什么苦 呢?苦有几多种类呢?佛经说有二苦、三苦、八苦等无量诸苦:
(A)二苦:一是身苦,即肉体上的痛苦,有饥寒,痛痒,疲劳等苦;二 是心苦,即精神上的痛苦,有瞠怒、憎恨、嫉妒、忧虑、哀悼、恐惧、沉 闷等苦。这些苦,贫穷的人固然有,富贵人亦是一样地有的。
(B)三苦:照普通的说法,三苦就是由物质上来的求不得苦;由精神上 来的不愉快苦;由自然界来的风霜雨雪,水火天灾等苦。照佛法说的三苦 ,是苦苦、坏苦、行苦。
一、苦苦,是指我们由造惑业招感的这个身体, 本来已是众苦交聚,又加上人祸横生、环境逼迫,苦上加苦,谓之苦苦。
二、坏苦,是指乐境变坏的痛苦。人处顺境则乐,则乐境变坏,乐极生悲 ,其苦更甚。如穷人粗衣淡饭,习以为常,安於生活,亦不以为苦;而富 人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珍馐百味,一旦受挫,倾家荡产,尤其粗衣淡 饭亦不可得,那时的痛苦,岂可想像,所以坏苦,是指荣华富贵的消散或 事业失利、商场失意、情场失恋、赌场丧本、战场失败等诸苦。平常说: 「英雄末路半为僧」,为僧如未勘破尘事,消极厌世,不发大心,积极救 世利人,则精神苦闷,仍是无由解脱的,不是说为僧,就什么都快乐了。 三、行苦,行是迁流不停的意思,由於身心环境转变无常而生起来的痛苦 。如人生由少而转老,壮而忽病,生而忽死,都属於无常迁变不息的行苦 。 这三种苦,人间天上以及三途众生,都是有的;若加以分别,则苦苦 以人及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受为多。坏苦,以六欲天(四王、仞利 、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六天)及色界四禅天人所受为多。这些天 人平时在天宫宝殿,福乐随身,衣食自然;但是由於前世修的是有漏十善 业所感受,福报享尽,还要堕落受苦的。天人在堕落之前,先有五种衰相出现,即一衣裳垢腻,二头上花萎,三颈项光灭,四腋下汗秽,五不乐本 座。衰现乐坏,自知将堕,非常苦恼。涅槃经说:「天上虽无大苦恼事, 然五衰相现,极受大苦,与地狱同」。至於色界天的天人,初禅天得定生 喜乐定,二禅天得离生喜乐定,三禅天得离喜妙乐定,四禅得舍念清净定 ,都生活在禅定中,快乐无比;但这些禅定都是世间的有漏定,到定衰乐 坏时,生大苦恼,随念堕落。行苦,以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识无边、 无所有、非非想)的天人所受为多。因四空天人修四空定,皆厌动趣寂, 无色质之累,有空定之乐。如以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来说,他们依定力压 伏妄心(六识),可维持八万四干大劫不动,但至最後一劫,寿满定衰, 妄心又起,势将坠落,生大懊恼,如箭入体,其苦倍多。故大智度论说: 「上二界死时,生大懊恼,甚於下界,譬如极高之处,堕落碎烂」。正是攀之愈高,跌之愈痛。其所说的「懊恼」,是因印度婆罗门教的外道,不 懂佛法,得此定时以为已是究竟涅槃,生死已了;到了定衰乐坏,身要坠 下,才懊悔走错门路,仍落轮回。所以佛法说:「纵使修到非非想,不及 西方归去来」,就是这个意思。当时悉达多太子出家,参访很多的印度的 宗教师,他们都知修到非非想处天,就可寿长八万四千劫,最为快乐;但 当太子问他们到八万四千劫天寿完了的情形是又怎样?
初一生活_950字1
当我们告别小学,走进初中,标志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你的初一生活也许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也许是烦恼多多,忧愁不断,留恋与迷茫,新鲜与惊喜……像一阵阵海风挟着波浪,向我扑面而来。而它的美丽与绚烂也让我刻骨铭心。
当我背着大大的书包跨进这所新学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让我感到新奇又神秘,坐在座位上,拿起教科书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刚开学的七天军训过得无比艰苦,穿上迷彩服时,本以为是个“军中小女豪”,可没想到,一天比一天累。夜晚偷偷躲在被子里哭,然后就哭湿了枕头。不记得那七天是如何熬过去的,只想起每天都在扳着手指数日子,可那一次,真的让我成长不少。
校园生活是美好的,这里有亲密无间的伙伴,有循循善诱的老师,这里充满着欢乐足迹。男生们不知从何时起经常聚集着打篮球,女生们一直的习惯便是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以前,我们谈论的总是上周没有看完的电视剧,还有正在看的小说,现在,我们谈论的却是这道题怎么做,那道题该如何解,我们唱着初一的歌,而初一也就写进了女生们的习题中,投进了男生们的篮球框里。
在初一生活里,我常常被繁重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位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把一股股学习的欲望浇入我的心田中,在我的心之峡谷里,栽上一棵棵热爱学习的树。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就是清外的特色——周周清。在老师,家长,学生眼里,各有千秋。老师以周周清的成绩检验学生一周的学生成果,家长以此判断孩子在校是否努力,学生则对周周清又爱又怕,爱的是它可以证明自己,怕的是老师和家长找自己“谈话”,每一次信誓旦旦地说要努力考进前十,可又在眼皮打架的情况下把誓言忘得一干二净了。考试一次,比赛一次,抬头见别人都荣居高榜,心里暗暗问,高分老弟,你何时才能投进我的怀抱?试卷上的红叉显得格外耀眼,赶忙将卷子收进书包里,不觉心里酸溜溜的,灰心丧气了几天,便又没事了。唉,革命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
还记得我们总是嫌食堂的饭菜难吃,打饭的阿姨手总是喜欢抖三抖。宿舍里每天都上演着振奋人心或令人捧腹的喜剧、闹剧,晚上熄灯后把声音放到最小,讲些有趣的事。还有足球场上无拘无束挥洒自如的身影也早已刻在心头。教室里,每一个人都在奋笔疾书,为学习而忙碌不停,老师说过,今日一心苦读,只为明日一鸣惊人。期待的每一个星期六如约而至,但总嫌时间过得太慢,而初一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度过了。
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希望我能把它读得更好,未来可期。
初一生活_950字2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变得如果方便、快捷以及美好。
例如飞机、卫星、潜水艇代,最频繁使用的自然是网络,贡献最大的也是网络。自从人类发明了因特网,有了网络,通过百度、搜狗、搜库等等搜索你所需求的知识以及信息,一点击便立马跳出你所需求的一切,更快的提高了你查阅书籍、询问的效率与速度。
就说那次吧,我们班举行了一次新闻小小直播节目,回到家我第一个冲向的便是电脑,打开网络,立即搜索有关新闻的大事件,并跟着视屏中的主持人有模有样的学了起来。不知不觉又到了上学的那一天,轮我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回想昨天所看的视屏,学着视屏中的语音,语调读起来。最后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我想这是网络,科技的功劳啊!’
对于科技人类都是年年关注,天天关注,甚至时时关注,但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建设,文化的传承人类更是无时无刻都在关注。
而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蓝天,山青,水绿,土净,景美、人和的美好家园,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活在现在美丽浙江,她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为百姓生活富足,人文精神彰显,社会和谐稳定。现在的主为环境污染较大,并摒弃人类对物质上享乐的生活方式,要节约,适度消费与对精神上的享乐,坚持物质与精神的财富统一。让城乡的居民,不断提高人文素养、道德水平、法治素养等。并让居民记得住乡愁。
每个人对“中国梦”的憧憬与盼望都不同。古老的文化需后继有人;科技的、万水千山需人类共同呵护,不让地球妈妈落泪、受伤……
面对于森林里的树木,人类更是能砍多少砍多少,砍不了多少就拉倒的这样一个心理状态,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这样想的话,那么全世界的树将会比熊还稀少,仅仅几棵的树挡不了风沙、暴雨等自然灾害,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从现在开始少伐多种,埋下一棵种子,种下一棵希望,如果人人种下一棵小苗,哪怕一粒小种,那么世界将更美好,那曾经你埋下的希望经历磨练的他将为你撑开一把绿色保护伞,为你开辟一个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天地,不再有污气、污水、垃圾。努力让森林走向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五水共治”现在围绕于“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的目标,全面治理垃圾河、黑河、污河,同时推进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节水等……
最后我只想说,为了地球妈妈的健康,多种树,少排污,积极参与“五水共治”让地球更生机勃勃,让海鸥飞向更高的蓝天,让蓝鲸与我们挥手,畅游……
初一生活_950字3
中学,是一个全新的地方,是我们人生中的新起点,中学也就变成了我们改变的地方。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必须要有目标和自己的向往:除了认真学习,考上好高中外;还有就是学会我们中学生的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我们也必须要拥有和养成个人的良好的品质,自然而然也要要爱心和宽容之心。
中学,是我们的新起点,新开始,新生活,所以我们必须改正缺点,增进优点,当然也要有全面的方式与计划。
中学是与小学截然不同的,规章制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进入了中学一定要能够清楚的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明白、准确地判断问题。这同时也锻炼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到了中学,我们还必须好好的锻炼我们的初中生独立自主的能力。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家务活,是我们人类到了中学生后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也牵扯的了个人的自信心与恒心:“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这句名最能说明恒心它无比的力量与它那坚不可摧的意志力。只要有恒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何况是生活上简单的家务事,是我们初中生一定能够战胜的困难;自信心可以说它对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自信心并不是有益无害,如果只信心太强的话,那将演变成骄傲,如果人生中有了骄傲的话,那将如名言所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名言非常清楚的点出了骄傲的害处,所以我们中学生应该做什么事都是要自己力所能及的,不要让骄傲改变你的一生。
到了中学,我们自然也要改掉小学期间所以不好的面目,用全新的自己去对待新的开始。小学的我们不明白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有什么用?所以不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出口成章”的状况,身为中学生不应该出现这种坏面目,这不但影响学校的校风,也对个人形象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改,也要改得彻底,同时也一定要坚持的去改,不能半途而废。
到了中学,我们一定要有爱心和宽容之心。爱心,是我们并不陌生的词,它包含了一个人的品质与修为,它是我们中国人最最常见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中国人既是如此,我们中学生更是如此,我们要争当一名要爱心的中学生;宽容是我们中学生最有用的,它是我们中学生最好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用宽容对待他人,用善良对待仇恨,以自己真诚又善良的心去面对,自然会得到他人的谅解,中学生就必须要有宽容的心在心中。
中学,这个全新的开始,全新的生活,自然用那执着的信念,去走好我们生活中的一小步。
初一生活_950字4
在过去,生活对我来说十分平凡;但现在,自从经历了那个星期天,我觉得生活充满挑战
那天早上,我在卫生间里梳洗。嗯?水越来越细,倒像是断了线的珍珠,慢条斯里般地从水龙头里落下,真急人!可明明水阀已开到最大了呀!正糊涂着呢,啊?连一串珍珠也不见了,我束手无策:停水了!
停水太突然了,它使我们这些无后顾之忧的人措手不及。一点水也没存,怎么办?妈妈让我提着小水壶去一楼借一点。这一小水壶可是一家人的生命之水,一点一滴也不敢浪费,不敢多喝,更不敢洗脸,刷牙,更不说其他了。
常水热线说水要到下午六点左右才来,一家人宝贝似的计算着这一壶水。这期间除了后悔没储存水之外,更多的是对水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我们将寸步难行。
正沮丧着呢,书房里传来了妈妈急促地叫喊声:“快来看呀!日本地震啦!”
“天哪!”我吃惊得望着电脑上的画面,真让人触目惊心: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在仙台,海啸引起的巨浪高达数十米,刹那间,大地变成了沼泽,巨浪咆哮着,张着大嘴,恨不得把日本整个吞噬下去,顿时,日本成为一片汪洋。
但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吓人的是世界最大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由于地震引发了核的泄漏!
哎!人们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灾难来了!地震来了!海啸来了!哎!停水的混乱还没有结束,又陷入到另一个更可怕的现实中。
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了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寸草不生;接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的切尔贝尔核电站核的泄漏,使附近农场的猪,牛不断生出没头没尾的怪胎来;如今……
现在,我们是不是该来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灾难呢?这是我们人类对环境肆意污染,对生态的破坏,招致了应有的报应啊!如果还不尽快停止污染环境,那么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悲剧,也将在人类身上重演。简直不敢再想下去了,这几年的灾难太多了,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所以,赶快拯救自己吧,人类!从现在开始尽可能的保护环境!
“哗哗哗!”那悦耳的流水声把我拉回了现实,哦,盼了半天的水终于光临了干渴的家庭,再次听到那熟悉的声音,真亲切啊!同时也感到了它的压力。我赶紧把水龙头拧紧,不忍让它多流,因为,我似乎又听到“请节约用水”的警钟在长鸣。
生活虽然充满挑战,但是,我们所有珍惜生命的人都能珍惜每一滴水;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使地球重现往日的绿色,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初一生活_950字5
多么令人兴奋,我是一个中学生了。
开学第一节语文课,陈老师就带领我们从“人美”、“景美”、“情美”和“和谐美”四个方面了解和体会了课文《散步》的内容。虽然陈老师并没有给初中上过语文,但他还是为我们上了一节丰富多彩的语文课。陈老师的上课方法我十分喜欢。它和小学的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不同。小学的老师上课都从字词为主,很少讲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对感情色彩并不是十分了解,而且因为没有怎么学过感情色彩。所以在生活中,也无法体会,更无法运用到写作中,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陈老师给我们讲得很好。用英文评价一下就叫做“wonderful”。
数学李老师也讲得相当好,虽然不能用完美来形容,但也是“perfect”!李老师从生活中引入课题。通过让同学找规律,让我们学会了总结和怎样发现规律。小学老师从来就没有这样给我们上过课。他们都是上课就讲课,并没有将知识融入生活。那就更不要提什么找规律了。小学上数学课总是非常死板,是什么就是什么,并没有发现规律的过程。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李老师上课真是“verywell”!
陈老师,我的字一向写得不好。由于在小学没有做任何要求也没有让练字,所以我的字写得很不好。而且现在已经一个暑假没有写什么字帖了,所以请老师原谅,但在新学期,我会努力。我就像爱因斯坦的三个小板凳一样,虽然我现在的字不好,但我一定会努力。请老师相信我。
我憧憬着陈老师用您那睿智的语言,带领我们在神奇的知识海洋中畅游,和我们一起驰骋在跑道、球场,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经过一周,我已经适应了校园中的集体生后,我明白了什么是集体,我觉得我们一个寝室就是一个小集体,大家要互帮互助,不要因为自己而连累了大家。我也渐渐适应了早上六点半起床,八点过上课。也习惯了40分钟一节课,虽然它比小学长了15分钟。也适应了晚自习时不可以大声说话和干别的事。也适应了9:30至10:30的一小时洗漱时间和10:30熄灯睡觉。
我希望中学生活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我打算从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天的作业开始。我尽量在晚自习写作业时做到又快又好。并且做到书写也做得很好。还望老师多多指导和鼓励。我还要做到课后复习,尽量每天一次。生活在我们这个美好的班集体,我一定争取为集体争光,为班级的优秀努力。
以上就是我开学来一周的感想与对以后的想法。
初一生活_950字6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初一了!我庆幸着,我摆脱了日复一日如陈醋般悠远的校园,我曾又爱又恨的同学也与我分离,我与最爱的老师也无奈的挥手告别,恳切的叮咛伴着我大半个初一的学习生活。我庆幸,我再也不是小学生了,而是一名中学生了!
可是,我发现我错了。现实给我上了最真实的一课,我似乎错了。成绩的猜疑、同学的不屑、老师的质疑……打击!打击!打击!这对我而言,何尝不是一种痛苦!于是,我忍受着烦恼与怀念,更多的是孤独,骄傲的坚守我小小的自尊!直到现在,同学间的关系似乎缓和了,只是仍不亲切;老师似乎没有了质疑,只是没有信任;我似乎不是那么孤独了,只是依旧落寞。可我,仍然很庆幸,毕竟融入了这个尚且陌生的团体。
第一个月。
开学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是苦涩的。像咖啡,情绪低落得那般浓烈;像抹茶,划不开怀念的味道;像烟圈,那缕淡淡的忧伤。第一个月诠释了我所有的不安和焦躁,似乎只配与书本相伴,孤傲得自视清高。往往不会与同学主动交流,我做不到那么开朗;可是,我又不甘寂寞,看着同样是新同学的他们,聊得那么酣畅,形影不离。我有些惆怅,自己依然形单影只,那般孤独,那般落寞。失落感逆袭。于是,不管上课还是下课,我总是认真的看书,只为掩饰自己内心的无助与迷茫。我真的很懦弱,不够自信、不够勇敢;我真的很骄傲,骄傲的自以为是,以至于清高得不肯让人接近。所以,至今,我仍没有朋友。
第二月。
所谓竞争,来得凶猛,来得激烈。马上迎来期中,似乎时间越发紧张了,似乎时间更加充实了。在同学催促和老师的教导下,这段时间总算没有荒废。可是,在如此充实而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期中考的成绩并非那么如意。冬天来了,接到成绩单的时候,心凉了。有过失望,有过愤怒,有过不甘;但失望、愤怒、不甘过后,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只为在将来做得更好!给自己一首永不放弃的歌,闯出一片辉煌的明天!
第三个月。
十二月了,意味着这个学期的结束。如果说第一个月是轻松与苦恼的交响曲,第二个月是竞争的进行曲,那么第三个月将是拼搏的奏乐曲,翘首遥望,望来的却是伴随着集团联考而来的大摞试卷,愁啊愁。不是考试已成为一种习惯,而是刷题已成为一种戒不掉的瘾。相信十二月会有奇迹,加油!不再痴望窗外,不再迷茫无绪,不再垂头丧气。在未来的某一天,都以崭新的面貌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这十二月,终究会有奇迹发生……
初中生活看似平平淡淡,其实如人生中的四味:酸、甜、苦、辣。初中生,一个全新的地位,也将是不同的生活。初中三年,让友情、书情、师生情相伴,挑战未来不可及的梦!
初一生活_950字7
我的假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来到奥帆基地,参观了各国的帆船,帆船有各种形状,有锥形、长方形、椭圆形等。妈妈告诉我,每只帆船上面都有国旗,这就代表是哪个国家的帆船。
我们顺着基地大道来到海边,只见许多人在捉螃蟹。他们有的俯身在缝隙前,用细铁丝弯成钩子;有的蹲在沙地里,用手指挖出一个个小洞洞。我和妈妈也兴致勃勃地拿来铲子和小塑料桶,加入到捉螃蟹的队伍当中。
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地形,想找个下手的地方。这时妈妈喊道:“平平,快过来,我发现螃蟹的‘隐蔽所’啦!”我飞快地跑过去。嘿!妈妈用力把一块大石头翻了个底朝天,一窝螃蟹全都爬了出来,大的像核桃,小的像黄豆,少说也有十几只。螃蟹们无处藏身了,向四处乱爬。我赶紧伸手去捉那只最大的,哪知这家伙真机灵,猛翻一个身,用它那剪刀似的钳子,狠狠地夹住了我的手指。“哎呦——”我疼得跳了起来,用力的甩。可是怎么也甩不掉,它反而越来越紧。我咬紧牙关,狠狠地一甩,那家伙啪的一声,终于“八脚朝天”地掉在地上了。可是我的手指又红又肿,往手指上拼命地吹气,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这时传来咔嚓一声,我那样子被妈妈用相机拍了下来。
下午回来,看到妈妈闭着眼睛很累的躺在沙发上,我决定自己做饭给妈妈吃,做什么呢?“对,炸土豆丝吧!妈妈最爱吃的!”我穿好围裙。把土豆洗干净。然后学着外婆的样子,一手拿土豆,一手拿水果刀,小心翼翼地慢慢削皮。削好后我又把它们擦成丝,完成后,我非常高兴自己第一次使用刀时竟然没有伤到自己。下面是最重要的了——炸土豆丝。当油冒小泡泡时,我把土豆丝放入锅中,因为在油烧热后,遇见了水就会跳出来。我猫着腰,一手拿铲子,一手拿着锅盖,随时要和“油星”战斗。我翻炒着,它很滑,我让它往左它偏往右,我让它往右,它又偏往左。我努力翻炒着,终于把它们拍均匀了。不一会,这些土豆饼变得黄澄澄的了,真让人馋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块放进嘴里,哇塞!味道味道太好了!我把炸得香喷喷的土豆丝盛了出来。这时,外婆回来了,妈妈也休息过来了,她们望着桌上的炸土豆丝,一边微笑着一边品尝我美味可口的炸土豆丝。外婆对我说:“你长大了,会自己做饭了。”。我笑了。为今天的游玩,也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外婆和妈妈感到高兴。
晚上,当我坐在电脑前写下这一天的生活时,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为这一天的丰富生活而笑。作文
初一生活_950字8
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培养了我们广泛的兴趣。养花是我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去年春天,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的课外养花小组。我第一夭看到那些充满生机的花草时,感到特别亲切喜人。从此,我每天都象照看小弟弟小妹妹那样照管他们。我们养的花,品种很多,有木本的,也有草木的,有常青的,也有季节性的,有的要盆栽,有的需畦养,爬秧的播给他搭架,立秧的也有的需给他竖杆支撑。虽然没有奇花异草,但是当地常见的花草已是应有尽有了。
清晨或傍晚,我们经常给这些花浇水、施肥、除草……
一天早晨,我又拿着喷壶去给花秧浇水。为了让这些花秧能吸收充足的水分,早点开花,就把每一棵都浇了适量的水。当我刚要浇一棵仙人掌的时候,我们小组的一名老组员跑过来告诉我说:“仙人掌喜欢干燥,不能多浇水,不然,它的根会烂的。各种花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他们所需要的水分也就不同。”她的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真没想到,浇花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在开花之前,应该给它们增加‘营养’,那就是施肥。我们从家里弄来一些鸡粪,准备施给每一棵花。辅导员刘老师告诉我们:“鸡粪属于高效肥料,在施肥时,把它们与花秧隔开一点距离,不然花秧会被烧死的。施肥也应该注意适量,不能放得过多,也不能放得太少,如果不适量,也会影响花秧的生长。”我们按着刘老师讲的方法细心地给花秧施了肥。几天以后,花秧果然比以前长得壮多了。
经过我们的精心照管,这些花陆续地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最先开放的是月季花。那天早晨,我又去浇水,当浇到那几盆月季时,忽然发现在绿叶的簇拥下有一个大花骨朵。我高兴极了,连忙跑去告诉刘老师,刘老师听了以后也非常高兴。过了一天,这朵月季花终于张开了笑脸。粉红的月季花在翠绿的叶子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几天以后,玫瑰花相继争艳,送出了浓郁的馥香,又过几天,茉莉花也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俊俏的凤仙花凑趣似的,显出她那艳丽的姿色,爬满墙垣的喇叭花始终象屏幕一样为这些花做背景。我们的小花坛成了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花儿引来了成群的蜜蜂、蝴操,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更增添了情趣。我们请同学们来观赏。他们一走到花坛边,就被这万紫千红的景象所吸引。有的用手托住月季花看个没完,有的贴着玫瑰花闻了又闻,还有的问我们怎么才能把花养得这样好……同学们赞不绝口,感叹不已。
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的笑脸,我们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用辛勤的汗水迎来了他们的欢笑,这笑声又激荡着我们的心窝。把芳香献给别人是一件最快乐的事。
初一生活_950字9
暑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随着各类电子产品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批宅男宅女。说好的徒步旅行呢?说好的亲近大自然呢?这不,在家闷了一星期的我便被妈妈动员起来,开启了周末的啊的自然之旅。
七里峪一直是霍州乃至附近几个地区的避暑胜地,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乘车而上不久便到了一个名为“森林假日”的旅游景点。“森林假日”不同于山上其他景点,它不仅仅包括了餐饮和住宿,而且,还别出心裁的设立了一些游乐设施。这些建筑又恰到好处的没有影响山中的景致,给人一种现代化又包含原始的感觉。
景区中,最吸引我的便是这绿汪汪的潭水了。潭水上方有一瀑布,不大不小,恰好落在潭中,激起一片片水花,为这略显单调的潭水增加了几分灵气。人们坐在玻璃质的栈道上,喝着茶水咖啡很是一番享受啊。
山中的别墅是住宿区。一栋栋别墅有规律的林立,并不显得凌乱或者拥挤。这里的别墅既不像城市中的现代化或者奢华,也不想其他山中别墅一般一味的保留大自然,从而影响到休息的质量。这里的别墅结合中西方建筑风格,同时保留了山中特色,让这些别墅在山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给人一种特别有和谐的感觉。最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住宿设施条件一应俱全,电视,网络包括洗浴等都是很高档的,又不奢华,很是合适。而且,这里还具有一些工作设施,比如会议室。也有KTV,电影等娱乐设施。一系列的商业理念和建筑,是这森林假日的王牌。
光看这番介绍,也许不足为奇,哪个景区还没有几个吸引眼球的景点。然而,这些都不是七里峪的精华所在,只有亲自走一走蜿蜒的山路,侧耳倾听欢畅的溪流,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它的魅力。
夏日的七里峪,颜色单调。远远望去,漫山遍野是那葱葱的绿色,但却多了纯洁的白色、靓丽的紫色,以及鲜艳的红色等各色花儿。整个大山仿佛一张巨幅画作的背景,翠绿的'树木展现了森林特有的清新,不同的树勾勒出不同的色彩,站在这幅大自然的巨作之前,闭上眼睛可以听到风拂过树梢的低语,鼻端萦绕着纯粹的草木香气夹杂着花香,忘情地呼喊过后能听到大山给你的回复……
走进一个很原始的山谷,沿着绵延的路,时不时会发现路边绽放着的无名小花。两边山上的奇树怪石,无需别人告诉你它们的名字,在这里尽可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道风景。
漫长的山谷似乎没有尽头,走乏了可以找块石头坐一坐。再者,可以掉头重新选择一条有小溪相伴的山路。小溪的水清澈凛冽,从山上顺流而下,伴着游人的脚步,溪水流得似乎更加欢快。溪边的石头和树根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水边的白桦林时密时疏,那细细长长的白桦树干在烈烈骄阳里伸向碧蓝的天宇,心也随着那轻摇的树影慢慢静了下来.....
初一生活_950字10
不知不觉署假一下子就过去了、在姐那里过着“猪”一样的日子、吃了就睡、睡醒后又吃、哈…我都无法不佩服自己啊!哈…只是少了啊枚的陪伴、啊威的关怀、啊涛的吵闹、虽然有时是觉得家里很烦、但比起现在却又显的那么的有趣、不过这些烦、嘿、会结束的…我想我会知足、啊威让我重新坚强、让我觉得原来自己痛得刻骨铭心的、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是我太傻罢了…其实后来才知道、人活着就不要老沉沦于过去、放下的终归放下、更要珍惜眼前、我知道啊威…是我现在最想珍惜的人了…虽然署假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思念会让彼此的情更浓噢…习惯了一个人躲在家里、什么都不管、亦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必想、就拼命看书…拼命的睡觉、无所事事、只有单纯的存在着、一个人、感受东莞这热空气满满的把我侵蚀掉。“就这么简单”呵…我想的、我自己能让自己满足、而别人要的我想、或许我无能为力…有时突发的悲伤泳上心头、让我无所适从…思念就在那么一瞬间降落到用心底?本就对任何东西已一身轻的我、看着蓝蓝的天空上挂着的云、又想起啊威十七号为我饯行时买了一大堆的棉花糖…呵…吃着、嘴里是他满满的爱、喜欢吃棉花糖也许是因为把它吃到嘴里有一种幸福的感觉“甜甜的”每逢心情不好便吃它来缓解心情。没有你、连快乐都觉得是多余…心情每天都在变、有是因为你的一句、我会狂笑、也会痛哭、然后、泪流满面都不想管、让它挂着、晾干、呵…如此而已…偶然发觉这里的小孩可爱得要命…胖嘟嘟的…而且发型都是只在前面留了一点头发、后面是光秃秃的…看着。看着。自己的心情又慢慢的好起来了…令我不知不觉又想起我弟的那可爱样…有时脾气是差了点、但至少他需要我带他…如果把他悄悄带给别人带的话、待他发现便会大哭、叫着我、似乎在呻吟着“不要走、你要带啊涛…”可我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我跟他不属于同一个世界、我也有我的事做、不想整天带小孩子…不想太早体验我将来要过的生活、或许可以说我太自私吧…我才十七岁、有自己想要做的!有权做自己想做的、有权做自己不想做的…这是自私??呵也许…“快乐的日子就像是含在嘴里的冰琪绫、还没有来得极体会它的味道却已经溶化了…”生活中的我都是不懂得珍惜一切的吧…写不出惊人的字句、一无所长、不是自己自卑、是事实啊…无聊的出生在这个世界、无聊的适应着这个世界、接着无聊的死去、人的一生、真可以这样的简单而无趣…呵~~过后又可以重生!多好!!
“今天的心情是有够差!!就又这样过了一天,23号我的生日。呵。跟姐他们就过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显得有趣的生日。当然和暑假。
我有过这样一个暑假。值得怀念。
初一生活_950字11
书,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书中的情节时而风平浪静,时而跌宕起伏。好书总是让人爱不释手,书中的情节令人羡慕。可转念一想,生活不也是一本书吗?它充满了酸甜苦辣。而火一样的初一生活更是这样。
酸.冬
呼啸的寒风,皑皑的白雪,填满了这毫无生气的季节。下课铃响了,气氛突然活跃起来。他对他的朋友说:“出去走走?”他的朋友点头答应,两人并肩向门口走去。突然,一只手抓住了他的朋友:“教教我数学好吗?”“好。”于是另两个人走回教室,望着他,我能说什么呢?他脸上的肌肉抽动了一下,独自走在外面,寒风丝毫掩盖不住他内心的难受,一丝酸楚在他嘴角泛出。
酸,并不是开心或痛苦,而是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甜.秋
金黄的野菊开满了田野。农田中,农民都微笑着,看着成熟的作物,他们的心里都乐开了花。各处都能嗅到丰收的味道,校园中也不例外。老师正宣布着月考的排名,他攥紧拳头,腿急得打颤,额头早已挂满了汗珠。这时,他笑了,那种喜悦的笑容仿佛连千年冰川都能融化。老师将第一名的奖状发到他手中,要他照相,他走到讲台上,好像脚下踩着青云。
甜,是一种收获的喜悦与满足。
苦.春
万物复苏,冰雪开化,杨柳抽出了新绿的枝芽,不知是哪只鸟在树间嘤嘤地吟唱,大地一片生机。可教室中却不是这样,老师教授着知识,学生们时而认真听讲,时而埋头记录。几只风筝飞上了天空,孩子们嬉戏打闹,都没有干扰他的学习,他虽然头昏脑涨,但他知道没有努力,哪有收获,付出越多,收获也越多。每每想到这里,他就会立刻精神抖擞。
苦,是一种努力和奋斗的艰辛,是播种梦想的过程。
辣.夏
太阳如火炉一般蒸烤着大地。此时,浮躁也占领了他的心,考试成绩出来了,名次一落千丈。同学排挤他,老师也对他另眼相看。走在街道上,好像欢笑与他再也无缘,太阳烘干了他的心,也蒸发了他快要流出的眼泪。他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如困兽一样四处走动。悲哀、失落、羞愧、甚至恐惧冲荡着他的内心,但他想:“一次失力就代表碌碌终生吗?决不!我要继续努力!”他像吃了辣椒一样振作起来,推开门,从前的颓废早已在他眼中消失。他一字一顿地在心中说“我——要——更——好!”
辣,不同于酸、甜、苦,而是一种动力,刺激人奋发向上。
没错,“他”就是我,但这不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是有味道的,有快乐也有痛苦,正如大作家泰戈尔所说,“快乐与痛苦就是生活,一个人最害怕平平庸庸过日子。”
初一生活_950字12
每个人心情不好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呢,生活受挫时会看书。个人认为从向上的书籍中可以得到治愈。不看书与看书,还是有区别的。小学,自己就看了大部分文学名著,不管是青少年读本还是厚厚的原著,我都可以很有耐心的看完。初中时,学校图书馆的书很多都被我看了,不知不觉一去图书馆同学会问我这本书讲什么,好看不……初中毕业前我直接成了学校图书馆借阅量第二……
看书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从杨红樱、饶雪漫、郭敬明、安妮宝贝、亦舒。越来越能发掘内心深处的理性。赤裸裸的一针见血,替代了雪月与风花。如今的我,还未够强大,当自己仅有的阅历拯救不了自己时,我会看亦舒的书。不得不说,接触到她的作品是一件幸运的事。在app store下载了她的作品精选,当我被世事困扰时,我会看她的短篇。字里行间透出来的睿智,让你冷静下来,清醒,昂扬。我认为每个女生,都要好好接触她的作品,真的。
渐渐,特别是高中以来,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哪里能像以前一样天天抱着大本《红楼梦》慢慢自我揣摩呢?哪里能再去大姑家借那一套深绿色的文学原著呢?看着丰富的资源在那里,可是却半年用,真是折磨。
网络、微博冲击了我。上网五花八门的信息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一本书中的经典语录加工在一条微博上,一发布、一转发,很多人知道了,你也知道了,不可否认,你拓宽了眼界。可更深层次的说,你知道了这么本书,这么个作者,知道了里面的点睛之处,却不知道书的内容和细节。这真是太可悲了!————一个只知道经典语录的年代!一个出口成章、听上去学富五车的人,他懂得竟然都只是些经典语录。我只能说他也许是个微博控。
试问还有几个人能够抱着厚厚的书籍坚持读下去,小学、初中我可以甚至不惜上课与老师“打游击”,高中没这个魄力了。渐渐的,发现自己实在不能将一本古典著作心无旁骛一气呵成下去,我需要反思了,我想。
《读者》杂志一月两本,这是我阅读的底限了,这场精神盛宴我是不会错过的,我决心坚持一辈子。我不知我是否是一些人眼里的文艺小青年,看书,写文字,摄影,小清新。做这些,没有概念和目的性。我只知道,我喜欢,我热爱,这些就够了吧。现在没有经济能力,用手机或者千元的傻瓜相机拍,但我心中依然有单反相机的模样。
对自己说,做个有点性格的女生。不跟风,不因别人用什么、穿什么、流行什么就去盲目的做。真的没必要注重太多,自我感觉良好,世人看上去不别扭就行了。我并不是那种愤青,不顾世人目光的人。咖啡红茶、书籍相机、习惯穿衣、兴趣爱好,完全顺着自己的喜好,能够不被同化,可以对抗强大的交际圈真的不容易啊。
初一生活_950字13
时光在点点滴滴中流过,从不逗留,只留下那永不退色的记忆……
——题记
当含蓄的朝霞出现在天边,那晶莹的露珠亮出笑脸是,她便迈出轻盈的脚步,踏着风,姗姗而来。
走进校园,踏进班门,我便来到了新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没有他们,没有她们,更没有它们。虽然天空还是一样的蓝,墙面还是一样的白,教室还是一样的整洁。但,没有了昔日的欢歌笑语,不见了往年的熟悉面孔,失去了以往的情似海深。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失落,有些落寞,一个人静静的坐在木椅上,看着一片片绿叶,一片片树林,它们迎着朝阳,冒着烈日,最后享受晚霞。岁月变迁,斗转星移,四季轮回,严冬过后,一个个新的生命便悄然开放……
“同学你好,我们交个朋友吧。”一个美妙的声音响彻在我耳畔,那样的美好。“你好!”我兴奋地站起身来,拉着她那细嫩的小手,边走边聊……
四季轮回,缘起缘落,快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当蓬勃的太阳闪耀在天空,那娇艳的花儿扬起自信时,她便抬起沉重的头颅,随着风,悰悰而起。
幸福是什么?老人说:幸福是一家人团团圆圆,青年说:幸福就是快快升官,快快发财,小孩说:幸福是每天都有棒棒糖吃。幸福无处不在,但无处寻觅,你不知道它在哪,我有些迷茫了,到底什么是幸福呢?
在追寻答案的路上,我看见了妈妈,看见了……那一碗清汤面,那样的朴实无华,但香味扑鼻。或许只是一碗小小的面,或许只有那清晰可数的菜,但对于我来说,这——便是幸福。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默默无闻的,世上最理解你的便是母亲,也许你看不见,可她就在你的身边,静静的观望着。当你疲惫的时候,她便送上一杯茶,一碗面,清清淡淡,对我来说,它便是浓浓烈烈的!
幸福是什么?我说:幸福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清汤面。
当怡红的晚霞落幕在天际,那雪白的白鹭挥动翅膀时,它便张开硕大的白羽,迎着风,奋翮高飞。
太阳即将落下帷幕,渐渐地,一个学期便悄悄走过,转瞬即逝。回忆过往,那点点滴滴的回忆,变成了一片片拼图,一片片碎屑。坐在书桌前,拾起掉落的图片,闭上眼,打开心,用心去感受,你笑了,笑年少轻狂,笑当时的我们,在那个地方,做的那些事。你哭了,想曾经的你,曾经的你们,在那个地方,做的那些事。渐渐地,你睁开了眼,泪眼朦胧,一切都模糊了起来,这时候,请伸出你的手,擦干眼角的泪痕。
你看到了明媚的阳光,那么的耀眼,手指轻轻的挡(附)在眼前,留出一小小的空隙,金色的阳光照了进来,照在你的手上,那么暖。照在心里,那么暖……
故事还在待续,笔墨还未停止,记忆还会更新,留下的都是美好,盈心房。
拿起你手中的拼图,拼出只属于你的那份记忆,只属于你的那份美好。
——后记
初一生活_950字14
生活总是教会我们很多,时间也这样悄悄地溜走。而我总觉得应该记录一些什么,记录这白开水般的日子和金子般的年华。
终有一天,提笔就会老去,对往昔的赞叹、感概和无以言说的微笑,是五味杂沉,也是桑田沧海。套用文学词句就是:多年以后,当你回想那时的曲折失落时,不过是在雨夜道路上的一场狼狈颠簸,此后我们便学会了理解宽容,并学会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曲折奋斗中也学会了让自己变得坚强。教师节这天,我们除了应该感谢我们尊敬的师长,还应该感谢生活,它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感谢生活的伟大。细说起生活,自己的生活却是吃喝拉撒的穷忙人生。
除此之外,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应该多读书,洞察他人的世界和人生,读书可以明智嘛。
最近看了三类书:
关于旅行的书:佩服那些身随心愿,说走就走的人。外面的风景人文、建筑、饮食、风俗民情是不一样的广阔天地,走出去便是另一片天空。至今看到‘远方的家’三个系列的节目仍会心潮澎湃:落日燃烧如炬、潮落潮起、从高原到大海花开一路。我知道,最美的风景在脚下、在眼底。有的人是身动,而我是心动。看到作者们的步伐遍步世界各地,从书中领略奇美的风光,感受他们的坚定内心和经历。我知道,你去或者不去,世界就在那里。旅行的步代拓展了我们人生的宽度,在宽广的天地中,体会到自己的渺小,摆脱狭隘,丢掉自以为是。
关于佛学的书:佛学中讲性空,讲无,讲轮回,讲因缘和合。不是每一个人都学佛,但每一个都有佛性。轮回之说未经科学证实,而我却深信不疑。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藏传佛教中的许多堪布、仁波切、活佛也有很多比较好的书,带有智慧的语言,点破我们的烦恼,他们帮助我了解对世界、对世俗、对世人的态度,助我反省自身,自律持戒,境界虽未曾提升,却少了诸多庸人自扰。
关于人性的书:有一本书能触动你的心灵,它绝对是一本好书。我们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关于人性、救赎、自省的书在我们身处浮躁的社会中是久违的感动。日常中,我们看到乞丐会觉得他们有组织、有目的,决不正视一眼。看到新闻或博客上的事件,会批判他们肆意炒作。在转型的社会和热闹的人群中,我们谈论着新鲜,辨别着真假是非,却难得一份真实的感动。当有一本书触动你麻木的神经和灵魂时,当深夜捧着作者的文字,抹拭着泪水时,很难说,这眼泪,是为他们而流,还是为自己。
初一生活_950字15
不知不觉间,时间已从指缝间悄然飞逝,我已经在人大附中这美丽、温暖的校园中生活了近一个学期。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父母的呵护,都像一颗颗种子,在我的心中扎根、发芽,结满了感激的果实,这每一颗沉甸甸的果实,都包含着一个动人、美丽的故事。
“生日快乐!”妈妈刚一进门,我就大声地喊道,似乎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到这真挚的祝福。我小心翼翼地端来插着音乐蜡烛的蛋糕,把它送给了妈妈。透过摇曳的烛光,我猛然间发现妈妈苍老了许多,又有几根皱纹悄悄地爬上了妈妈的额头。妈妈的眼里满是幸福与期盼,却也不乏一丝苍老与疲倦。正如《烛光里的妈妈》中所唱,妈妈就像这根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我再也忍不住了,含泪在卡片上轻轻流泻下我的感受:“妈妈,你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您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为我采撷成长的花蜜;您就像一捧清澈的泉水,滋润我的心田。我将用我的心来抚平您额上的皱纹,用我的成绩来报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妈妈,我爱您!
“孩子,别伤心了,老师宁愿不得名次也不愿看到你受委屈!”接到短信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泪水的聚焦是手机屏幕变得模糊了,我的思绪不禁飞到了练习的时候……
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了,全年级都在积极地准备,我们班也不例外。一天下午,我们全班去练习跳绳,刚开始,我还能跟上大家的节奏,可是,好景不长,随着速度的加快,我有些力不从心了,总是绊到绳,同学们的不屑与指责,都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插入我的心中,我的心像那血的残阳般血红。
望着老师给我发来的短信,我心中的伤口似乎愈合了许多,我暗下决心,就算是为了老师,我也要练好跳绳,为班级争光。比赛前的每一个晚上,楼下都会出现我和妈妈练跳绳的身影……
比赛的日子到来了,我的血液在那一刻沸腾了,寒冷的风也不再刺骨!在比赛时,我表现得异常出色,我们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欢呼的人群中,我又看见了老师的笑脸……
在初一的生活里,类似的事情还有许许多多:当统练与高分失之交臂时,感受到同学轻抚我肩膀的手传递的安慰;当参加扫除奋力参与时,感受到老师关切的眼神中包含的认可;当解决一道难题长出一口气时,感受到妈妈动人的微笑中充满的鼓励……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使我永远的珍藏,是它们给了我温暖。虽然这些事情都已过去,但在我心间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