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2、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
3、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爱默生
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朱熹
6、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
7、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8、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光召
9、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学记》
10、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
11、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李惺
12、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13、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14、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宋】
15、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16、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17、要疑问,而不是质疑,“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 柴静
18、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19、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20、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21、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 ——狄德罗
《怀疑与学问》的
《怀疑与学问》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四、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目的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1。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作者
2。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示:按照写了些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去阅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
3。讨论交流:
①我读出了什么?②我还想知道什么?
学情分析:学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的方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还想知道的如个别句子的含义,论据的作用。有些段落读不懂,如最后一段等。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呈现学生阅读结果,把握重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仍需板书到黑板上,体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解答。补充重点、板书。
4。合作探究:
①解决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作者论述的思路。
(通过采用三种方式,⑴小组讨论解答;⑵学生帮助解答;⑶老师指导学生解答。直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为止。)
②围绕分层和“论证语言”两方面进行。
(1)讨论文章第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2)辨析第六段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否去掉,四个分句能否调换顺序。(设计意图:对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适当指点语言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加以体会。)
5课后总结。: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6。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
7。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
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证。
《怀疑与学问》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五、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1、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2、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 比枪炮威力大。
3、读书使人博古知今,实践使人破旧立新。
4、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薛令之《草堂吟》
5、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遣怀杂诗》
6、除了平常用功读书以外,在写作过程中,要一边写、一边读。因为这时候吸收和领悟得最快。只有下这样的苦功去学,才能有一点长进。世界上的好书是很多的,我至今,才只读了很小很小一部分。但是不要望洋兴叹,有一点儿时间,就读一点儿,工作一天就学习一天,日积月累,功夫是不会白花的。只要在一本书里,学到一点点真理,学到一小条技巧,汇集起来,也就很不错了。}——王汶石I
7、书,要算是人类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8、我每天要吃饭,我也每天要读书。若一天不吃饭,肚里就会饥饿;若一天不读书,脑里也会饥饿。——徐锡麟
9、我从十二岁起就养成了在假期中自己读书的习惯。起初是迷于读旧小说,我常常从早晨一直读到深夜。后来阅读能力增强了一些,别的书也读了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读的。——何其芳
10、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博采知识,可以增长才干,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就如同亲炙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11、我们应该认识到读书是一桩艰苦的劳动。说它艰苦,是因为每一本书都记录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而我们读书,是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去接受这项财富,而且还要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为人类创造新的财富。——曹方
12、读书要保持经常性。读一本总会得到一本书的益处的。假使我们每天用一小时来读书,如果一小时读五千字,一个月也就可以读十五万字的书了。——曹方
13、对书籍的爱好有两种类型,求知欲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源于大脑的需求,另一种源于心灵的需要。因为前者出自对知识的渴望,后者出自对真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文盖洛夫
1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新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15、人们很少记住读过的东西,原因在于他们思考得太少。——利希顿堡
16、学习前人是读书,超越前人是创作。
17、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18、书潜移默化人们的内心,诗歌熏陶人们的气质品性。少小所习,老大不忘,恍如身历其事。书籍价廉物美,不啻我们呼吸的空气。——哈兹利特
19、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拉尔夫
20、像狗一样读书,像绅士一样玩!
21、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22、读书的习惯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23、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法·罗曼·罗兰
24、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作者:陈景润
25、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像无穷那样深深地触动人的情感,很少有别的观念能像无穷那样激励理智产生富有成果的思想,然而也没有任何其它的概念能像无穷那样需要加以阐明。――希尔伯特
26、君看白日弛,何异弦上箭?作者:(唐)李益
27、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作者:但丁
2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作者:(春秋)孔丘
29、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引自《游太湖蠡园为游人题词》
30、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答侯少府》唐· 高适
3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2、读书不可以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要义。—— 林语堂
33、幼小读书要琢磨,休怪老师批评多,生铁百炼才成钢,宝剑再快也要磨。 作者:谚语
34、读书心细丝抽茧;练句功深石补天。——当代作家柯灵
35、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
36、爱的同情踏遍整个世界。——茨威格
37、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
38、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39、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
40、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42、生平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43、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头脑,去创造自己该拥有的机会。——米数勋
44、学问是异样可贵的东西,读书人,从任何源泉接收都不可耻。
45、读一切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
46、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47、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48、读书是好的,但必须记住,书不过是书,要自己动脑筋才好!
49、为了期末考,上个星期我必须不舍昼夜的读书。
50、爸爸说我虽然天天看书,但从不做笔记,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不可取的。
5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作者:刘向
52、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5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54、彻底消化几本书,强如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55、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5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57、阅读的意义不是说一定读一本书明白一个道理,有那么多道理好明白呢?明白那么多道理干吗就不犯错误了吗?——梅子涵
58、宰相必用读书人。——程允升《幼学琼林·文臣》
59、好学就要专心一意。
60、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作者:顾颉刚
61、拿份报纸上厕所,俺是读书人。出处:毕加猪
62、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经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63、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作者:富兰克林
64、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已,要不是发现自我就是控制自我。
65、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66、性命是短暂的,空余时刻很少,因此咱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刻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罗斯金
67、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愉悦,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在家庭成为愉悦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68、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留意翼翼地把珍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69、读书给人以愉悦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70、读书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而是为了打开智慧大门。
71、非读书,不明理。——李光庭
72、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73、书籍把咱们引入最完美的社会,使咱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74、书不知义,便是嚼树皮。
7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76、念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77、绿色的生命需要我们的配合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