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与民同乐思想的名言 正文

与民同乐思想的名言

时间:2024-12-26 23:13:44

一、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子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广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以至仁伐不仁,决不至于让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对国家来说,奉行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孟子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释义】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孟子认为有仁德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当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天下,这样就是推行仁政,由类似尊老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三、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子与邹穆公一段对话中的一句。当时,邹国与鲁国边境发生械斗。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地方官员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而不去救助的行为,太可恨了。你说怎么办?”孟子回答说:“灾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几千人,而你的粮仓里、府库里却装得满满的。地方官员却没有一个来向你汇报,对老百姓这种严重饥荒情况,还说形势大好。这些地方官员的行为,就叫做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人民在危难时得不到官府的救济,现在才有报复的机会。所以只要你行仁政,关爱百姓,百姓自会爱护他们的长官,而愿为之效死了。”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是个胸怀宽广的大儒。他长期周游列国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要在天下实行仁政,要统治者保民爱民,与民同乐,实现天下统一。《孟子·公孙丑下》里记载他的话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正是有这种心胸,他才能对推行仁政孜孜不倦,即使身处厄运困境,也不改变志向理想。

五、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释义】(圣人)出自于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出于众人。

【赏析】这是孟子对孔子的崇高礼赞。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伟大)于孔子也”。并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六、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当今之世(如果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还能有谁呢?

【赏析】这是孟子的宏伟抱负及自信之语。孔孟二人均有治世忧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确自己迫切希望参与治理天下国家的抱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他独特的历史观。他认为从周文王、武王开国距今已七百多年了,应该有圣王出现,而自己能当“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类的人。所以他说:当前,如果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如果天意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七、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社会有分工,)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

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被别人管理。

【赏析】这是孟子批判农家学说的话。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贤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国君及在上位的人应当同农民一道种田,才能吃饭;自己煮饭,同时管理国事。

孟子反对这种观点,揭露了这种观点的许多荒谬可笑之处,阐明其事实上的不可能,从而正面阐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丈夫。

【赏析】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修养仁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目标,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都不能改变理想和节操,这才是大丈夫。

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违背了这些要求和规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顺应这些规则,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圆规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句哲言现在已经转化为成语了,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十、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释义】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赏析】孟子认为,开口闭口都非议“礼”和“义”的人,就是所谓的自暴;自身不能坚守“仁”的信念、遵循“义”的规范,就是所说的自弃。这个提法和我们今天的“自暴自弃”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脱离与理想、志向、情趣的关系。

十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人们的共同缺点就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赏析】一个人应该性格内敛、品德谦虚才好。爱好仁德的人,有志于修养德行的人,绝不会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而那种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只要有一丁点收获,就开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对这种人非常不满,极力讽刺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努力学习,昼夜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唯善是从,谦虚谨慎。孟子对他们这一类人是崇敬的。

十二、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出处】《孟子·离娄下》

【释义】爱说别人的坏话,该知道有什么样的坏结果吧?

【赏析】这是孟子告诫人言人之恶,必遗后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论,一个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欢别人背后议论的,报复就是必然的`了。庄子说:“灾人者,人必反灾之。”就是这个道理。

十三、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处】《孟子·万章下》

【释义】交友啊,是结交他的好品德。

【赏析】这是孟子的话。他认为交友之道,贵在结交其德。因此交友时就不应考虑对方的权势,而应该考虑对方的品德,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认为朋友是五伦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际关系。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讲“以友辅仁”,是说朋友是来辅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十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长的东西)只有一天曝晒它,却有十天冷冻它(也不能生长的了)。

【赏析】孟子告诫人不论进德修业,均需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绝不能时作时辍,甚至一作十辍,一进十退,亦即俗谚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工作时间少,而嬉游、闲散日子多,如果这样,必将一事无成。

十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就放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牺牲生命而求取正义。

【赏析】君子一切以仁义为指归,只有仁义道德才能让他真正动心。所以,在危及道义的时候,君子舍生取义。生命对于道义而言微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义,生命只不过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一点意义都没有。故而,在生死义利之间如何取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之高下,确实应该慎重。

十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

【赏析】这是孟子的名言。他认为就个人来讲,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就国家来讲,国内若无尽忠竭智的辅弼大臣,国外又无敌国外患可担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难将至,则国恒亡。由此可见,忧患意识强而又能艰苦奋斗,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壮大;而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衰亡。这便是历史的演变法则。

十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释义】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们成才,这是人生的第三种乐趣。

【赏析】孟子所说的“三乐”,是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种乐趣,均是“为人之乐”:一为天伦之乐,一为做有“一身正气”之人之乐,一为做人师之乐。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为人师之乐,更是人生中一种深层次的快乐。他认为君子的这三种人生乐趣,超过于称王于天下的乐趣。

十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困厄不得志时就独自修炼保全好自己,显贵得意时就使天下都得到好处。

【赏析】这是传统儒家的修身思想。历史上,中国的士大夫经常以此自励,要求从自己做起,努力寻求内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而弘扬仁义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熠熠闪光的人格,引领着新时代的读书人去寻求人格的完善。

十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赏析】这句话中的“书”,今天已经变得广泛起来,并不专指《尚书》。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求其中的真义,为了给现实人生服务。如果完全相信书上讲的,让书牵着鼻子走,成了书的奴隶,成了“读死书”。所以,读书不仅要能读进书里去,还要能读到书外来,要理论联系实际。

二十、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释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爱之心和人合起来说,便成为做人之道。

【赏析】孟子在这里把仁爱之心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仁与不仁之分。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所以“仁”,是为人而存在,人,离开了“仁”,便近于禽兽;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实行和体现。因此,仁与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孔孟学说的目的,不外修己治人,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个人说,要作仁人志士;就治国说,要行仁政,即德政,这一切都以“仁”为基础,并弘扬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并塑造了生动鲜明的自传性醉翁形象,塑造了酷爱自然山水景物、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尤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佳句,更成为一个文化印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醉翁亭记》中的醉翁的形象吧!

探究《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形象

一、醉翁其人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贬任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写的一篇散文。通篇仅401个字,之所以备受历代人们赞誉,不仅是因为文章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结构上张弛有度,呼应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塑造了鲜明的自传性的醉翁形象,表现了其在个人仕途和理想追求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黯然神伤,而是借美酒与山水自乐,依然保持坚强与乐观的个性。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欧阳修参与的“新政”,措施触犯了贵族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最终被诬下狱,庆历五年九月赴滁州,庆历六年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醉翁亭记》。

“新政”失败,人格受辱,欧阳修是不可能没有愤慨之情的。然而我们读完全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幅清新、明丽的图画。不过在热闹和欢快的表象背后,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难以排遣的寂寞和痛苦。作者写此文时年仅40岁,怎么就以“翁”自许呢?我们一起考查一下欧阳修三四十岁的经历,就会发现:从25岁成婚到写《醉翁亭记》的15年间,欧阳修先后经历了两次丧妻,上次丧子,又加上妹夫病故,胞妹无依,老母多病,他本人更是几遭谗诬,官职被贬,精神上接连遭受打击,未老先衰也就十分正常了。

二、醉翁其行

如果透过“翁”之字眼,能窥见欧阳修当时的内心世界,那么,“醉”字正是他力图排遣忧患心情的一种心态和手段。

和欧阳修同样因为行政受贬,范仲淹发出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示名言,在勉励友人的同时自我勉励,对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出了比平时更为严苛的要求。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却与他的战友不一样,他就是快乐得很。不但自己快乐,而且和乐。往来不绝的人们,不管是负者、行者、弯腰曲背者、临溪而渔者、酿泉为酒者,一概都是欢乐的。欢乐在哪里?没有负担。没有什么负担?当然没有范仲淹的负担。这里,没有物质负担,生活没有压力。打了鱼,酿了酒,收了蔬菜,就可以拿到太守的宴席上来共享。欧阳修营造的欢乐的实质是,不但物质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没有等级。和太守在一起,人们进入了一个没有世俗等级的世界,宾客们忘却等级,太守享受着宾客们忘却等级的自如,人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人们和太守一起欢乐,禽鸟和山林一起欢乐。人们并不知道太守的快乐只是为人们的快乐而快乐。这里的“乐其乐”和范仲淹的“乐而乐”,在句法模式的相近上也许是巧合,也可能是欧阳修借此与他的朋友范仲淹对话:“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呀?只要眼前与民同乐,也就很精彩了。

“醉”之乐就是超越现实、忘却等级、忘却礼法之乐。而等到醒了,怎么样?是不是浮生若梦呢?不是,而是用文章把它记载下来,当作一种理想。

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酒有一种“醉”的功能,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只要让自己有一点醉意,与民同乐的理想就容易实现了。这里的“醉”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醉醺醺,不计较现实与想象的分别;第二重是陶醉,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三、醉翁其神

魏晋以来,文人与酒关系密切,举杯消愁的李白留下大量“酒”的名篇,但能赢得“醉翁”美誉的只有欧阳修一人,其“醉翁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影响。

其一,热爱山水、建设家园的主人翁精神。

欧阳修之前,许多人做过滁州的地方长官。如唐朝时以山水诗著称的诗人韦应物曾任刺史,也曾留下名作《滁州西涧》。然而在他眼里,滁州只是一个穷乡僻壤,他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异乡客”,因此,他看到的只是凄清、荒凉与静寂。而欧阳修来到滁州,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乡。对于滁州的山水,无论初夏秋冬、也无论阴晴雨晦,在他眼里都是令人观之不厌的美景。对滁州的生产和建设全心投入,他开发建设醉翁亭并作记立碑;他关心民生疾苦,倡导农桑,筑成强兵,使滁州岁物丰成,民心喜乐。这正看出欧阳修对滁州这片土地真切而深沉的热爱。

其二,身处逆境、乐观向上的豁达情怀。

诚如上文所述,欧阳修被贬到滁州,经受的是多重的精神打击,一般人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在离京至滁州途中,他写过一首赴任诗《自河北贬滁州初入汴河闻雁》:“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一个“愁”字,道出了他刚赴任时的心绪。“贬官任上无所事”,曾是许多贬官自感怀才不遇而无所作为的开拓之词。欧阳修与众不同、难能可贵的正在于,他能尽快摆脱悲愁,泰然面对一切。他积极作为,把治滁作为施展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希望造福一方百姓。同时在政务之余,与滁人同游琅琊山水,并以幽默调侃的笔墨、豁达乐观的情怀,抒写滁州的满目风光。正是凭着这种自我人格完善的高度自觉,借助于滁州山水的自然之美,他成功地化解了苦难,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并取得了骄人的政绩。在通篇“乐”字之下,隐隐可见其内心深处的伤痛、苦闷与挣扎。也正因此,他所表现的“乐”更显得厚重与庄严。这种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在苦难中主动寻求解脱、心态平和、意气自若的泱泱君子的坦荡情怀,深深感动并激励着当时及后世的人们。

其三,国泰民安、万物和美的理想追求。

儒家倡导民本思想,推崇的是施行仁政。儒家经世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以德治民,它要求统治者必须“修己”“立德”,从而“以德配天”“以德服人”,而“修己”“立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勤政。但是,向往安逸、享受快乐原是人的本性。从君到臣,到百姓,人们都不愿为物所累,也不愿为心所累,渴望达到既能政治清明,又能闲适生活的理想状态。“桃花源”“蓬莱岛”就是人们追求这种理想状态而不得转而假托的幻想境界,它们虽美好,却飘渺虚无,无法触及,而“醉翁亭”,似乎成了这种理想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令人无限向往。

欧阳修生活的年代,是宋朝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外无战乱,内无人祸,正是实现自己施政理想的好时机。在滁州,他实行“宽简”政策,又发动全城上千民工,在冬闲时修筑城墙;为加强社会治安,他亲自督率操练民兵;由于大旱,他还亲自带领百姓求雨。按照这样身体力行的行政方略治理滁州,仅仅一年有余,就把滁州治理得埠泰民安,仓廪殷实。

《醉翁亭记》处处写“乐”,由禽鸟乐,到众人乐,再到太守乐,最终表达的是由自然美景与太平盛世完美融合而感到的一种至上之乐。它所描绘的“与民同乐”的.生活场景昭示和传递出的主旨就是,真的快乐来自于人与人和谐相处,它展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就是人们神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醉翁形象因其蕴含的人格美与精神美现实了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标志。

拓展阅读:《醉翁亭记》中心思想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中心思想: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重点】

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难点】

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学法指导】

读、研讨结合语境,积累词句;抓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预习问题)

1、完成“配套练习”1、2、3、4,并阅读5中的相关材料,了解作者及其背景,提炼出重要信息记下来。

《醉翁亭记》选自《____》,作者____,字____,号____,又号____,江西永丰人,北宋____家、____家。是“________”之一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

3、对照文下注释,尝试进行翻译,不懂的句子写在下面。

二、探究活动:

﹙一﹚试读课文,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气不尽相同。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二﹚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

第1自然段。例如:环滁皆山也: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山行六七里: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第2~4自然段同上,把不理解的下来

而表__泉香而酒洌

表__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__杂然而前陈者

表__而不知人之乐

也表__环滁皆山也

表__山之僧智仙也

表__在乎山水之间也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文中写出了谁“乐”7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本文以“__”为主线,用“__”与“__”的统一,写出作者“____”的思想。

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

(2)写山间之朝暮:

(3)写山间之四时:

(4)写宴饮场面:

三、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思考练习。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3、完成配套练习课堂练习部分

四、学后思(学生)

五、教后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