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朱光潜名言和现代诗有关 正文

朱光潜名言和现代诗有关

时间:2024-10-14 02:22:14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

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所以,诗歌教学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里结合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谈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不妥之处,诚望得到批评指正

我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教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小胥》:(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孔子教授门徒的四科,包括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文学就包括学习《诗经》,要求熟读背诵,并能用于政治活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先秦政治文化活动中,赋诗言志风气之所以盛行,正是当时上层社会诗歌教育的流行和普及。《论语·阳货》记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歌不仅用于政治活动,也用于日常生活。《论语·季氏》中记孔子与儿子孔鲤的一段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汉代官学立有五经博士,其中就包括《诗经》。由于《诗经》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应对。六朝时期,贵族子弟从小就学诗,读诗写诗蔚然成风。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社会各阶层弥漫着浓厚的爱诗风气。不少文学家从小就能作诗。如梁简文帝幼而敏睿,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高祖惊其早就,弗之信也,乃于御前面试,辞采甚美。昭明太子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据《南史》《北史》等书记载,庾肩吾、任丘迟八岁,谢惠连、薛道衡十岁即能属文。六朝人所说的文包括诗。唐代兴科举,作诗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唐诗的高度繁荣。读诗写诗,成为文人士子出仕和进入上流社交场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王勃、李贺也都是很早就开始作诗。宋代朝廷多次选拔神童,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予官职。《宋史·晏殊传》载:(晏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考的内容就是诗、赋、论。宋代谢枋得《千家诗》因为率皆显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童蒙甚便(清黎恂语),所以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题辞》)。唐末胡曾的《咏史诗》以及宋代杨简《历代诗》等,也曾被选作教材。明代程敏政《咏史绝句·序》说:余家居,见塾师以小诗训童子,乃首以市井无稽韵语,意甚不乐。因以所记古七言绝句咏及史者,手书授之。上之三代,下及宋元,凡二千余年,以时比次,得数百篇。又以其猥杂而不便于一览也,加汰之,存者二百篇。其间世之治乱、政之得失、人才之邪正贤否,大抵略备。《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蘅塘退士)专为教学而编的唐诗选本。作者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百首亦莫能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成了俗谚。《红楼梦》中十几岁小姐丫环都会作诗,结海棠诗社,香菱向黛玉学诗等描写,可以间接看出当时人们对诗的偏爱

本世纪50年代,文学教育也曾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从初中到高中的文学课本。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中止。60年代初,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禁区。直到80年代,语文教育界才又重提文学教育的任务。随着文学教育的春风吹又生,诗词才又重新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中小学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1.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好的诗歌和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一样,都能陶冶性情。但诗的作用更为直接。其他文学样式,或侧重故事,或侧重知识,或侧重趣味,直接调节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诗。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静女》《蒹葭》等诗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含情脉脉,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禁胸襟开阔,有湘江美景一览无遗之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

中小学生多读些诗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多数人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富于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乌申斯基说,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些。苹果掉在地上,引起牛顿海阔天空的想象,产生了地心吸力、万有引力的学说。瓦特看到开水壶冒气,也海阔天空地联想、想象,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而莎士比亚戏剧中那瑰丽的艺术境界,丰富多彩的人物,自然也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晶。这说明科学家和文学家都需要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中小学生一般说来从六七岁到十七八岁,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从踏入校门开始,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特别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社会,积累人生经验,也需要得到启发和帮助。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这类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诗经》就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离骚》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向住,陶渊明诗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人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审美范本

至于古诗词中的消极因素,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类,正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对作品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以及分析批判的能力

4.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学的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遣词造句、成功的语法修辞范例,以及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学语言。诗歌语言,往往又是很精练的,好的诗歌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渊薮。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含了深杳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大纲除更加强调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50首,高中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

这些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评、千古流传的诗词名篇。选择的范围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晚清的龚自珍。可以说,中国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有选录。

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新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也相应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小学、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在课文中的比例。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文学作品占60%以上

除教学大纲中指定背诵的古诗词以外,中小学语文教材还选了一些现当代诗和外国诗。仅以中学为例,如,现当代诗,选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冰心的《纸船》,臧克家的《有的人》,闻一多的《也许》《色彩》《死水》,陈梦家的《一朵野花》,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何其芳的《欢乐》《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的《沁园春·长沙》,陈毅的《梅岭三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余光中、李广田、席慕容的《乡愁》,海子的《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梁小斌的《我爱秋天》,韩东的《山民》,杜谷的《春夜》等

外国诗选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致大海》,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莱蒙托夫的《帆》《祖国》,泰戈尔的《纸船》《萤火虫》。另外,教材还编入了诗歌鉴赏常识、诗词格律知识,还有朱光潜的《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等文章,以期多方面地丰富学生的诗歌知识与素养

从2000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都在起始年级使用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中小学和初中是在现行教材基础上的修订,高中则是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试验教材基础上的修订,但对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是新教材。与过去相比,新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诗词在课文中的比例。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不宜任意夸大诗词教学的作用。比如,有的'同志主张读古诗一定要用古音,特别是作为韵脚的入声字,否则就不押韵了;有人认为,不仅要读,而且应该要求学生写诗;甚至有同志主张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把作诗列入高考语文的命题范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诗词真正走进校园,等等

关于古诗的读音问题,我认为,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来读就可以了。当然,用现代音读古诗,自然会出现某些古诗不押韵的情况。这是由于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结果。只要给学生交代一下即可。至于古汉语的声纽、韵部、声调是怎样发展演变的,《诗经》里怎么读,六朝时怎么读,唐宋时怎么读,那是音韵学家的事情。如果要求严格按照古音来读,那么读《关雎》《蒹葭》就得用周秦音来读了,读李白、杜甫的诗,又得用唐代音来读了。正如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王怀祖广雅注·序》中所说: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后为今。再说,即使是唐诗,由于每个诗人的籍贯不同,他所使用的方言语音对他的诗歌创作肯定会有影响。中小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求之过深

关于写诗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少数有写诗才能的学生,不妨一试。但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学会作诗。比尔·盖茨虽然大学没念完就去创业并获得了成功,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学比尔·盖茨。不能把少数天才才能做到的事情扩大到所有的学生。所以,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里,我们只是在高中阶段的某些诗歌单元里,以选作题的形式安排了有关诗词写作方面的练习。比如,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11课是近代诗八首,张必锟先生就在课后出了这么一道练习题:试写一首绝句,题目自拟,可以不管平仄,但要读来上口,有一点诗意。在教师教学用书里说:?

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更好地认识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以提高鉴赏能力,写不好也不要紧,动手写总是有益的。可以让学生互评,推荐稍好一些的,读给全班同学听听。我们的原则仍然是,不提倡写旧体诗,但如有个别学生愿意继续练习下去,也不应加以限制

第12课词六首课后有这样的练习:用学过的词牌或其他词牌填一首词,词题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韵。教师教学用书里也有这样的话:练习填词仍然是为了读词,要求要低些。学生中有填得较好的,拿来读给大家听听,不必修改。初中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辛弃疾的《西江月》,词中也有《如梦令》和《西江月》,作一点比较,也许容易打开思路

关于把作诗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意见恐怕是不现实的。第一,脱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服务的。考什么,怎么考,首先要考虑如何为这一目的服务。当然,高考也要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稳定、改革和发展,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高考虽然是指挥棒,但这个指挥棒是不可以随意挥舞的。必须充分尊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第二,也有悖于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目的。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中考或高考,无论从考试的目的、性质,还是考试内容、范围,都与科举时代大不相同,如果再要求考生作诗,显然已不合时宜了。且不说多数学生是报考理、工、农、医类高校,即使是考中文系,也没有必要考查作诗的能力。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加文学素养,提高文化品位。所以,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逐渐加大了文学赏析能力的考查。一般是古诗词和现代新诗各选一首,并列出对这些诗歌理解(赏析)的若干选项,让考生选出理解(赏析)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我认为,对诗歌教学的要求,能够做到诵读、理解、鉴赏、评析就可以了。

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欢迎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十大巅峰之作,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唐诗10大巅峰之作

《蜀道难》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全诗回肠荡气,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境界之阔大,非他人可及。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乃千古名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无通常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果把这首诗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正因如此,《凉州词》才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虽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也道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令人襟怀豪放。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成为写愁的代表作。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海天愁思”中亦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于丹说,这首诗拥有强大的气魄,是柳宗元辽阔哀愁的体现。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是理所当然。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多以《黄鹤楼》开篇或压卷,是因为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宋词10大巅峰之作

《暗香·梅》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疏影》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物词,曾被誉为姜夔词的代表作。张炎在《词源》中说:“诗之赋梅,唯和靖(林逋)一联(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摸鱼儿》词的评语。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附:唐婉《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词的背后是陆游与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词中情境,是两人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饱含着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满是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催人泪下。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是姜夔的代表作,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人称姜夔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用典虽多,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着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是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及婉约词的代表作。这首词影响很大,是宋元时期广泛流传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刘乃昌《宋词三百首新编》说:“全词语言家常,感受细腻,形容尽致,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更以舌齿音交加更传,传达幽咽凄楚情悰,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无怪古人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冷庐杂识》卷五)。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表达出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迸发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概,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精神,成为千古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是苏轼词及豪放词的代表作。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

元曲10大巅峰之作

《双调·蟾宫曲 春情》徐再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以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只有时光荏苒之后,忽然情到深处、痛处、折磨处,才知何谓相思。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卢挚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搭,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

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

直吃的欠欠答答。

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绿水青山依旧,却已不是故国。只好骗了自己,到茅舍人家去暂时寄存自己的心。

《仙吕·寄生草》饮·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

糟醃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人生不得志,往往如是。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颗忧国忧民心,怀古伤今,堪比屈原。

《山坡羊·失题》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

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

心待足时名便足: 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早星星鬓影瓜田暮”。早星,衰鬓,瓜田,暮色,斜斜长长的影子躺倒在地上……

《双调 沉醉东风》胡祗遹

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

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

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

这首曲子里满是笑意。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意中。

《南吕·四块玉》闲适·关汉卿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四首“闲适”是最能代表元曲风格的——以小品文字写隐逸闲适和人生感悟,几达极致。

《越调·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应写于马致远中年时,他年轻时也曾热衷功名,奔波漂泊二十年后终于看透很多事,是一个满心伤痕的寡寞男子。

《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很久以后,一起回忆,当年那个纠结的身影,那段相思的日子,那曾经年轻有梦的黄昏,甚至那冷冷的秋风。

《双调·庆东原 江头即事》曹明善

低茅舍,卖酒家,客来旋把朱帘挂。长天落霞,方池睡鸭,老树昏鸦。几句杜陵诗,一幅王维画。

猿休怪,鹤莫猜,探春偶到南城外。池鱼就买,园蔬旋摘,村务新开。省下买花钱,拚却还诗债。

闲乘兴,过小亭,没三杯著甚资谈柄。诗题小景,香销古鼎,曲换新声。标致似刘伶,受用如陶令。

这首曲子写的是桃花源,是心中痴念的想,岁月静好如流水……

唐诗宋词鉴赏策略谈

本文重点讨论在唐诗宋词鉴赏中要注意的四种策略,试图借助它们达到诗词教学更加“有效”。

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借用前人的说法或者用某个权威的话,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只是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学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学生课本上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笔记;更有甚者,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照搬大学课堂文学鉴赏的一套做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结果学生昏昏者多,昭昭者少,整个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效果甚微。为了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我们在唐诗宋词鉴赏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种策略。

一、知人论世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知人”就是要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创作风格等来欣赏诗人的作品,“论世”就是要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难以切实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因此,在讲解古典诗歌作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事件,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感情推动下创作作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才能使学生走进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地体验到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时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李商隐十六岁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又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其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学生了解到李商隐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就能很准确地把握“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中寄托的诗人遭受压抑、人生不得志的情怀。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出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作为佐证,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是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写得这样明丽动人,并且为什么认为“王孙自可留”的原因。

二、比较鉴赏策略

叶嘉莹指出:“只看一首诗怎么知道他的好坏?你一定要比较,而且一定要找到相近的、作用差不多的或作风截然不同的诗人来对比,只有经常做这样的比较,才能够养成我们欣赏判断的能力。”艾略特也曾指出:“任何诗人、任何艺术家,都不能单独地有他自己的完全意义。”“我们不能单独地评量,必须把他置于已故的人中间,加以对照、比较。”对于作品,他认为:“只有与系统发生了关系时,个别的文学艺术作品、个别的艺术家的作品才有其意义。”不论是作家还是作品,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充分显示其特征和差异,才能有所发现并且作出准确的价值评估。只要有可比性,并能导致有意义的结论,同时代的作家或本人的其他作品都可进行比较,对此教师有选择的充分自由。

对同时代的作家我们可以使用共时比较法分析不同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他们作品的深刻内涵。中国古代诗坛双星――李白和杜甫,尽管生活遭际有许多相似之处,诗歌活动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他们在诗歌中塑造的“我”的形象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李白的“我”狂放不羁、飘然不群,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指点江山,笑傲王侯,扬言要用“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临沧海,钩巨鳌”,为社会和苍生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杜甫的“我”脚踏实地,忧思萦怀,以泪眼凝视多灾多难的社会与人生,在丛丛榛莽中,在如磐夜气下,寻寻觅觅,辗转漂泊,力图为国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对这两个大诗人的作品分析就能比较到位。

有些诗人、词人或因国运衰落或因个人生活变化等而出现了作品风格变化,对此我们需要用历时比较法进行分析。比如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说:“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时远方有一个可以让她想念的人,可是后来的《声声慢》中就只能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在寒冷中喝一杯酒来减少寒冷的感觉,但是三杯两盏的淡酒,怎么能够抵挡傍晚时候那么寒冷的风。此时她已经渡江南下,丈夫赵明诚也去世了,温馨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再来看苏轼,曾有人评价他的词说:“眉山公词短于情。”实际上苏轼不仅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而且是婉约中的圣手。《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江城子》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策略

课堂上总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情况,经常与课前预设的不一致甚至相矛盾,有经验的教师把这些看成是动态生成性资源,他们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是耐心倾听、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的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再者,诗歌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炼性,越是成功的诗歌作品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就越大。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学生认为展现了作者的悲壮情感,有的认为展现了自然的伟大,有的认为展示了作者的人格魅力,等等。对于这些不在自己教案范围内的理解,教师要能兼容并包,同中有异,并给出确切的评价,从而构建和谐课堂。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成资源都要加以欣赏,教师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我们要知道对文本的理解不能随意化、自由化。文本的客观内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语文教师应把这些资源积淀在自己的大脑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相机点拨,学生可以走得歪歪扭扭,但不能走出主干线。我们的课堂不是越热闹越好,学生的观点也不是越离奇越好,而是应该杂而不乱,应该在一定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标准下进行,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四、课型多样化策略

唐诗宋词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教师通过讲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羁精神,感受到仁者光辉,倾听到豪迈高歌,聆听到浅斟低唱……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词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且其人文内涵都只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这些篇目分散在各个教学时段讲授。对于选修课本上的63篇唐诗宋词,如果我们仅依赖于“讲授”这一单一的课型,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提起来。选修课本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使用另外的标准编排讲授,比如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与王勃的《滕王阁》、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杜甫的《登高》等有关“登高”题材的'诗词放在一起讲授。这样就能避免费时低效,整天忙于赶进度的烦恼。

朗读课,教师可以规定篇目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考查学生借助声音、表情、动作传达诗歌精髓的能力。中国的古典诗词很讲究韵律节奏,极具音乐的美感,这种美感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朗读,不仅要读出音乐美,而且要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喜怒哀乐,读出真情实感,读诗的过程是对诗词的再创作。“朗读就是用读者的心声尝试复活文本的心声,而尝试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朗读课这种课型许多教师不敢尝试,因为相对于考核机制来说,这种模式没有具体的“功利”。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对一首美的诗歌,如果学生在诵读时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注意诵读节奏快慢的处理,声调高低的安排,则能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在抑扬顿挫吟诵中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在朗读中,学生能够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评论课,让学生尝试对某一首诗词的创作与构思、结构与内容、修辞与风格等方面进行感知分析,学会自己对一首诗词进行全方位认识;还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对某一流派(比如豪放派)、某一主题(比如“建功立业”、“思想怀人”等)、某一意象(比如“月”、“菊花”等)进行多元化、开放性的解读。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在评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汲取许多成长需要的营养,形成了自己认识世事、认识人生的观念。同时,作文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的迁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隐性“生成”。

另外,我们还应有自习课,规定篇目让学生圈点勾画、评点批注,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还应有与所学内容相对应的习题课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组织视频欣赏、书法比赛,等等。总之,要采用多样化的课型让学生亲近唐诗宋词,亲近传统文化。

当然,唐诗宋词是浩瀚的大海,仅凭以上四种策略难以达到“风格迥异的作品给个性鲜明的现代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那些远去的诗人和绝妙的辞章能够帮助学生们建造起精神家园”的效果。为了唐诗宋词鉴赏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我们还需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江德松.走向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2]许昌良.灵活对话文本.教学与管理,2007,(11).

[3]罗时进.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南京师范大学.文学评论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王瑶.中国诗歌发展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6]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朱光潜.诗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9]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0]周宏锐.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建议.互联网,2009.

[11]中华活页文选.中华书局,2010,(1).

1.唐诗宋词元曲

2.唐诗宋词元曲的名句

3.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对联

4.关于唐诗宋词元曲简介

5.唐诗宋词元曲的资料

6.唐诗宋词元曲的作文

7.形容唐诗宋词元曲

8.唐诗宋词元曲有感

9.唐诗宋词元曲名句大全

10.唐诗宋词元曲基本知识

摘要:语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素质。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感教学;鉴赏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有人把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理解为杜甫被病痛折磨、身心俱疲,有人却从中读出了八层意思:“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这样的语言敏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与训练。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以及追求意蕴等特征与语感具备的锐敏感知、形象思维、整体把握、丰富联想、情感体验等品质相吻合。因此,诗评家洪迪把语感看成是“诗的语言魂魄”。

一、熟读戍诵

如有条件,先听别人读,在听读中仔细品味其语气、声调、节奏,从而感知其意蕴情趣。语言是一种信号,这个信号通过耳朵刺激大脑,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反馈。然后自已读,可默读,也可朗读。读诗歌的时候,语言信号又进一步通过眼睛刺激大脑,可以更仔细地揣摩作者使用语言的精妙。最后是背诵,背诵绝不能死记硬背,而是理解性背诵。在这里要引导学生找到背诵的线索,或作者行文线索,或作者感情发展线索,或其他线索。

二、鉴赏——语感内化的途径

语言感受能力的产生与强化主要依赖于对诗词语言的深度把握。要抓住古典诗词意象、诗眼、名句等关键点,进行体悟、鉴赏,以期达到强化语感目的。

1.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诗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语感的培养,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读者如果无法领悟意象寓意,就进入不了诗歌的意境,感知不了诗人的情感,语感也就无从提高。

2.品析诗眼

文有文穴,诗有诗眼,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诗眼凝炼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使全篇境界全出,更真切地传达诗情诗旨。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诗眼进行反复揣摩、体味,让学生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使情契合,练敏语感。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炼字,千古传诵,因为“绿”字一下,生机顿生,它如鲜明艳丽的画图,立即调动起读者的视觉,唤起他们对江南生机盎然春色的想象,于是一幅春风拂煦,草长莺飞,放眼千里,一派新绿的江南春景图,就极鲜明地舒展在读者的脑海中。这是对诗眼形象性深度把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理解为表现隐居的悠闲自得,当然可以,而理解为见山而想起商山四皓,更能表现陶渊明虽不合作于乱世却仍以国是为心的情怀。这是对诗眼思想性深度把握。

3.鉴赏名句

名句是语言的精华,或以情胜,或以意发人之思,或以境动人之情,千古传诵,耐人咀嚼。教学中应利用对名句的体悟而达到强化语感的目的。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语感分析,主要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而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作语言例析。通过语感训练,让学生习得和积淀语言形象感,语言情味感和语言哲理性。”

感受其形。形象是诗词的生命,作者往往把思想感情浓缩到画面中,因而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还原,将承载着情感信息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学生还原诗句过程中,语言形象感也在增强。

体味其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情者,文之经也”。就是说,文章都是情感的产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鉴赏时,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悟出作品巨大的感召力。如“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静夜钟声不但揭示夜的清寥,而且蕴涵了作者思乡、落第、孤孑等愁绪。

认识其理。“诗言志”,诗词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能否领悟寓藏与文字之中而放逸于文字之外的风骨神韵是语感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联想、想象——语感构成的翅膀

学生运用想象与联想对古典诗词进行审美时也促进了语感的形成。朱光潜先生曾经讲过:“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的欣赏。”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

诗词的语言,是经过提炼浓缩的,在鉴赏诗词时,要以诗词中的形象为媒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想象和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通过积极的体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增强,达到美的升华。

通过想象,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加工改造成生动活泼的“图景”,并再现于眼前。有了这种图景,就自然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领悟到有关言语篇章的意蕴了。

四、多样的训练——语感深化的途径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情感的阀门,点燃灵感的火花,激发思维的灵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所以,在训练形式上力求多样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较快地让学生进入训练氛围,使训练有较高的达成度。

1.比较

乌申斯基还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师将不同作家同题和描写同一事物的诗词,或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揣摩异同,提高语感。像唐代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都写过咏蝉,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遇、气质不同,同样是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清人施补华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异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2.改写

古典诗词具有语言凝炼、结构跳跃、含义深远等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恰当的改写,达到进一步内化文本,培养语感的目的。北大金克木教授就曾将《枫桥夜泊》改写为现代诗:“月亮落下去,乌鸦叫起来,漫天撒开了无数片飞霜。江边有枫叶,渔船有灯火,陪伴我的只有忧伤。”又曾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改写为古典诗词:“挥手自兹去,不携一片云。”形神都达到了原作的高度。

学生语感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只在课堂上,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有意识地培养语感,只有样,才能加快学生语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