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曹操霸气名言七万精兵 正文

曹操霸气名言七万精兵

时间:2024-10-09 08:33:10

1、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岂非不幸中之大幸!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

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之变化,可比世之英雄!

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9、生子当如孙仲谋!

1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机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2、以蝼蚁之里而撼泰山,何其愚也。

1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14、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曹操的.名言名句1

1、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岂非不幸中之大幸!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

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之变化,可比世之英雄!

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9、生子当如孙仲谋!

1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机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2、以蝼蚁之里而撼泰山,何其愚也。

1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14、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曹操的名言名句2

·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 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 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 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

· 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 没有才能的人,不能立功,无益于国家,不得受禄赏。

· 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 使至于此。

· 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髃英,孰逾于此?”

· 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 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 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 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 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谓之让。

·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

· 公急上马!洪愿步行

· 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 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 圣人之用兵,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篇一:《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分类标签:战争诗 忧国忧民

作品赏析

[注释]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兴兵:起动,发动军队。//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嗣还:随即。还,同旋。//戕:残害。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背景]中平六年(一八九),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初平元年(一九○),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解题]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

诗人对此事的态度怎样呢?“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怎样呢?悲愤、失望;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井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篇二:《度关山》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诗人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据说父亲曹嵩出身不明,《三国志·武帝纪》中说他是“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很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魏王曹操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

公元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东汉帝国丞相。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与孙权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公元212年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今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于2009年12月27日得到考古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