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喻世名言朝代与作者 正文

喻世名言朝代与作者

时间:2024-10-09 04:25:24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原文

乞巧①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白话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乞巧作品鉴赏

乞巧文学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乞巧名家鉴赏

唐·唐扶赞曰:“诗、书并佳,实在难得!”

乞巧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它们全身嫩绿嫩绿,远看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下文是一些写春天的诗句以及诗句的`朝代作者和诗名,欢迎大家阅读!

写春天的诗句写出朝代作者和诗名篇1: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 韦应物《滁州西涧》

4、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金门答苏秀才》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6、初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小雨》

7、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8、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唐·赵嘏《喜张沨及第》

9、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10、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1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12、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清明二首》

13、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1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5、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16、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宋·秦观《好事近》

17、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

1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19、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20、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21、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宋·张来《春日》

22、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23、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2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26、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

27、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2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29、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卢道悦《迎春》

30、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3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宋·苏轼《春宵》

32、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3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写春天的诗句写出朝代作者和诗名篇2:

1 《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4 《绝句》——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5 《江畔独步寻花》(选一)——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6 《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7 《渔歌子》——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8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9 《竹枝词》(选一)——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10 《乌衣巷》——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12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13 《忆江南》——白居易(唐)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4 《题都城南庄》——崔护(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15 《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6 《江南春》——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7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8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宋)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9 《春日》——朱熹(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0 《游园不值》——叶绍翁(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1 《村居》——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归.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2 《春晓》————孟浩然 (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3 《晴景》—— 王驾(唐)

雨前初现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疑是春色在邻家.

24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官员王应麟。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祖籍河南开封。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

其著作学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到清朝时才开始较为人所重视,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的。《困学纪闻》是笔记类的著作,集合其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汉制考》为历史著作。《通鉴地理通释》是历史地理学的著作。著有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

《玉海》

此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200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四库提要》卷一三五说:“是书分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制、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二十一门,每门各分子目,凡二百四十余类。…….其作此书,即为词科应用而设。故胪列条目,率钜典鸿章。其采录故实,亦皆吉祥善事,与他类书体例迥殊。然所引自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而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在《玉海》的各个类目当中,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有别于一般的类书。

《三字经》

成书年代和作者尚难确定。清代人多认为《三字经》是宋儒王应麟所作,不管《三字经》的作者是谁,都不影响这部书的价值,因为《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近代经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部内容全面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