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我们工会开展的“读书——助我素质提升”主题读书活动,陆陆续续阅读了《中国震憾》、《光辉的历程》、《苦难辉煌》等书籍,并且认真做了
由华艺出版社出版,金一南先生所著的《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讲述20世纪在世界东方,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经历了如此的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探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全书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叙,能够举重若轻,娓娓道来,令人读时进入角色,爱不释手。读罢,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我们经常这样唱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孰不知,共产党打天下,要经历多少艰难困苦。要在苦难的炼狱里备受多少煎熬。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我们所敬仰的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打过败战,曾经在公开的场合坦承自己的指挥失误;“伟大的长征”在刚开始时根本不知未来的方向,曾经遭遇四面楚歌;红军的`指挥部差一点被包困。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沁园春长沙》诗词中那样豪情万丈表现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1911至1925年,毛泽东同志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等,为了中国革命走出苦难的水火和中国人民从苦难深渊里拯救出来,而经历了苦难的历程。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否则,就是一种背叛。
中国这个泱泱东方巨龙的迅速崛起已经举世公认,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因此,我们每一个热血的中国人,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不仅不能忘记历史的苦难,还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强国责任,立足本职,务实创新,有所作为,建功立业。和历史的人物相比,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岗位,爱岗敬业,在岗一小时,奋斗六十分,我们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强盛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才智。
一、书籍简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毛泽东在1930年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一种悲观的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修改。
-------------------------------------------------------------------------------------------------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笔记
什么是一堂好课!人都会拥有一堂受益终生的好课,无论是三个小时之久的心灵熏陶,或是三句信仰之托,都是一节可以改变自我的学习之机遇。
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是多数,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是少数的。一——金一南先生。往往具有优秀领导潜力的人都是部分少数人,因为有了相信自己心中那份远景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就能看到希望。如同我们在生活中的信仰,这是值得我们去奋斗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信念,以中国面于苦难时来说,这种信仰带领着爱国将士们的一腔热血,冲向敌人,救出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是将士们的责任,是对将士们的激励与勇于胜利。
我们的先辈带领看“救中国”的决心做出斗争,为他们最爱的中国贡现出一份光和热,这点看似没有任何威胁的力量便作为了那点不起眼的星光之火,如儿微薄,如此薄弱,可既便是这好似不足以燃烤的星火却也同样可以燎原,同样可以将星光燃成熊火,将自己对国的热爱染到大江南北,烧至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
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对之前中国能够发展为和平之国的信仰之光,如今,这是对新少年,新时代新生活的鼓舞,做为军人,驻守祖国边疆,做为老师,浇灌祖国未来,做位少年,皆为国家栋梁。做为中国人,我们庆幸拥有国家的发展强大,如今,我们昂首回望祖国百年苦难,铭记历史,不是忘不下过去,是我们不能忘记先辈如何历经磨难打下江山,不能忘记如今的中国是一代代中国人用生命换来的,不能忘记现在生活曾也是一片小星火燎烧出来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20篇
第1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400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小诗多美啊!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草是绿的;花是红的。现在人人都提倡环保,可是救有人不自觉。
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前方有一缕烟在徐徐上升,走进一看,原来是有人在焚烧垃圾。火在熊熊燃烧着,四下无人。我想把火扑灭,可是我带的水是刚才打开不久的饮料,我沉默了一会儿,拿出饮料,扭开瓶盖,只听“磁礠拉拉”的一声,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火孩子们,一个个把火红的脑袋塞到了垃圾下。就在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向我飞驰而来进过他的几分调整,调皮的火孩子们又喂了几片枯叶,抢来抢去,拼了个你死我活。
那个中年人瞅了我一眼,对我说:“你在干什么?”
“我……在环保!”
“环保!环什么保?我在取暖呢!”
“请问您不知道吗,焚烧后的烟的毒气,闻多了,对人是又致命危害的。”
“你懂什么,这对大气没有害处的,对人也没有。”
看到他这样我的火实在是呀不下去了,对他吼了一声:“我要把这火扑了!”
十几分钟以后我提着家里的废水来到这里,已是人去楼空了。他把火灭了,推着车子走了……
我知道,以我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恰似“星星之火”。我希望大家都环保,那我们的力量也是可以“燎原”的。
第2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500字
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可以放假,因为基本上在放假的时候爸爸会带我们一家出去游玩,有时候会回老家去体验一下乡村生活,走邻访友。城市有城市的繁华,乡村有乡村的乐趣。
邻居家的哥哥姐姐经常带我出去一起玩,我最喜欢的事是烤地瓜。要先找一个地方,最好旁边要有枯树枝可以捡来烧火。虽然捡柴有点辛苦,但是看到那火慢慢的烧着,等着邻家哥哥把地瓜翻面,闻着地瓜香,心里很开心。好不容易地瓜终于熟了,虽然烤熟了的地瓜像块黑炭头,但是掰开里面却是香喷喷的。吃着通过自己努力吃到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回去时,哥哥拿来一盆水往已经熄了火的木堆里浇。我问哥哥火已经灭了,为什么还要浇水呢?哥哥告诉我虽然看上去火已经灭了,但是还有火星,如果风把火星吹到干枯的草丛里有可能引发火灾,要是没有及时发现的话,说不定会把后面的山都给烧光。我以为是哥哥唬我,所以我回家跟爸爸说了这件事,爸爸说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前年村里有一个人在自家田里烧野草因为处理不当,当时又因为是冬天天气很干燥,所以导致大火烧山,附近连着的几座山也被烧,幸好后来火势被控制了,不然不知道还要烧掉多少。爸爸随后告诫我不准玩火。
我惊讶了好久,小小的火星居然可以引发大火。不知道多少起火灾是因为小火星引起的,因为不重视,认为小小火星不足为患而导致大火。所以我们要重视,谨防星星之火燎原。
第3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800字
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就应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期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有些党员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必须会比西欧快。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党内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也是很自然的。但若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此刻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所谓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期望。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第4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1000字
星星之火,当真可以燎原么?
明万历首辅张居正在《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一文中首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来形容奸佞和贪渎之辈必须严控,以扼杀其生存土壤,不然就会为祸一方,继而百姓暴动成为祸患。而毛泽东在1930年写下此文时与张居正之意恰好相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毛泽东笔下成为了革命的希望,成为红色政权终将领导中国革命获取胜利的信念。
自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产生悲观情绪。到了1929年底,这种情绪依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在一部分人中散发了对红军前途究竟如何估计的意见信。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给予了答复,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信中,毛泽东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文中,毛泽东从战略高度,着眼全局作出了独具慧眼的宏观分析,从我国历史和西欧国家革命进程方面来看,我国有着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现实局面,认为我们不必等全国各地的群众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武装起义,而应该有计划的建立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而且判断出西欧国家革命进程必将慢于中国。由此初步阐述了毛泽东关于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思想,为我国革命扫清了思想障碍指明了前进道路。同时也体现出一代领袖那种指点江山的伟大气魄。从国民党武装力量上看,系统分析了国民党的内部矛盾,以及国民党军力部署的优劣,指明了了我们应该到哪儿去发展革命火种。等等,对这些反革命力量的估量高屋建瓴的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个我党内部的悲观疑问。毛泽东还在文中对红军的行动策略问题进行了答复。坚定了我党同志的革命信念,凝聚了我党的力量,为接下来的革命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重新点燃革命斗志,逐步实现了一个革命者,梦想家毕生追求的伟大理想。作为一个青年大学生在茁壮成长的过程中要敢爱敢恨,应该用一生的时间发现一个真理,找到一个爱的人,实现一个理想,改变一些人和事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领地。趁着年轻去开拓无际的梦想,释放无畏的锋芒。因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我们也有着许多现实的教育意义,它教会我们要敢于好高骛远,善于脚踏实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实现一生的梦想!
第5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今年是抗战70周年,我有幸来到革命老区——延安,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革命旧址,追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足迹,感受“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革命情怀。
我们先参观了杨家岭,那里有中一共七大会议旧址,首先来到中央大礼堂,大约有八个教室那么大,讲台上,左右两边分别竖着三面宽大的五星红旗,中间挂着一幅一毛一主席的画相,十分庄严,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毛主席神采奕奕、激一情澎湃的言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画面,那次言讲不知鼓舞了多少人民,使他们看到了希望。
接着我们来到了延安时期的中南海——枣园。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先后在此居住。他们的房间都非常简陋、朴素。在那儿,我们还 去了士兵活动场所,其实活动用品寥寥无几,可以想象战士们苦中作乐时,边下棋,边自娱自乐。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精神饱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中国大地,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共和国的卫士们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胜利,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在此我要向他们深深的鞠躬,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圆梦中华。
第6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可谓《毛泽东选集》中最经典的文章,在文中,我国伟大的缔造者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微小之势,但却能够燃遍中国大地”的慧眼真睛,拨开种种迷雾清醒认识到,中国革命必将进入高潮,且之速度也是十分之快的。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毛主席在本文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语,即“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说明中国革命此刻虽仅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一本质认识在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当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信,不仅仅回答了对"红军能打多久"的疑问,并且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构成。在收录进《毛泽东文选》时,被命名为《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要理解一篇伟大的文章甚或一个伟大人,在历史上的意义,理解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提高的,就必须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环境做充分详尽的了解。
第7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深入精辟的分析澄清思想混乱的一篇重要文章。
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比较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子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泽东同志认为,只要透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必须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期望。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读过此文之后,我觉得我们就应努力学毛泽东光辉思想,用他的思想辩别是非,在现实与理想探索出一条开启理想的大门。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点滴做起,相信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第8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记得是在去井冈山的火车上与大家一起学习的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不是很长,但文章非常耐读,读完之后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产生了非常大的触动。这是一个伟人对于时代的诠释、是一个赤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读来振奋人心,足以让热血男儿为之动容。
文章原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完成于1930年1月5日。1930年一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中国,与此同时红色政权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一些领导人作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面对越来越偏离轨道的革命之路,毛泽东同志撰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
自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到了1929年年底,这种情绪依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以新年献词为名,给毛泽东写了一张贺卡,文字虽短,但字里行间,却流露除了一种强烈的悲观情绪。1930年1月5日,毛泽东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7000多字的信给予了答复,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信中,毛泽东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第9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中国革命之道与商道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我不是第一个发现之人,而是已经有好多商人学之,用之。而我正在探索的路上。
夜市之中,淘得四卷1952年版的《毛泽东选集》,在读到第一卷113页之时,特别想写点读后感受。
在中国革命的初期,主要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土豪劣绅等政治活动为主。毛主席在对社会各阶级人员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并系统的描述各阶级人员的心理特征。并针对各种心理特征,给与解决方案,实在是妙,(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尚属难事,要了解,分析透每个阶级人员的心理,没有扎实的调查研究,是做不到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同样折射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在关于“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毛泽东批判了当时部分红军的流寇思想,主要表现:一,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权,并由此去扩大政治影响,而只想用流动游击的方法,去扩大政治影响。二,扩大红军,不走由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而是走“招兵买马”“招降纳叛”的路线。三,不耐烦和群众在一块作艰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黄巢,李闯均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领袖,转战南北,但均未建立过稳固的根据地,总是东流西窜,简单的进行流动的战争,故以失败告终)
从商道角度看以上问题得出,在企业管理,战略上要了解你的下属,你的对手,做好调查研究,要做到知己知彼,那你的商道将得心应手,决胜千里之外。
在商战中,新公司的规划及企业的发展,参照毛泽东关于流寇思想的批判,不难看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要立足于世间,必先建立“坚实的根据地”并由最初根据地辐射出更多的根据地,最后走出中国,放眼世界。而不能盲目主义,不顾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盲干。
一点一滴的积累,造就了共产党的今天,同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可以造就商业上的奇迹,一个道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0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毛主席在《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中,将革命的力量比喻为星星之火,”那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这就是,此刻虽仅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那如今中国那些反动力量算不算”星星之火“呢?我认为要从多种情景去看待。星火要成为燎原的大火需要充分的燃料,中国共产党这把大火燃烧了62年依旧兴盛不衰,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反动分子哪怕只剩下一个火星都能死灰复燃,是因为有追随他们的崇拜者的支持。看待一股力量是否为星星之火,是看它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一股新的政治力量,若其只是一部分偏激分子的所作所为,那么其终究不得民心,也将会被扑灭。若其能够取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那么这股力量无论当时多么弱小,都有可能成为燎原的大火。
而中国的那些反动势力是否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呢?每一个政治力量都代表了一个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中国如今的反动势力代表的都是少数人的利益,所作作为都是侵害人民利益的事。比如2009年7月5日,境内外分裂势力制造的新疆乌鲁木齐市”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截至2009年7月17日,造成197人死亡、1700多人受伤,331个店铺和1325辆汽车被砸烧,众多市政公共设施被损毁。对于以牺牲人民利益来谋取利益的行为,绝对得不到人民的拥护。
”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本质,而把它的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本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我们认识事物,要从本质入手。自1927年革命失败,党的力量被大大削弱,可是毛主席仍相信”此刻虽仅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贴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此刻中国的那些反动势力则正好相反。
毛主席的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仅有认清现实情景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都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争夺不休,蒋桂冯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生存的持续考验下,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逐渐消失,从而支持能够带领他们创造新生活的共产党。此刻的中国需要革命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民需要的只是丰衣足食的和平生活。虽然此刻的中国的总体生活水平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可是许多人都过上了不愁吃穿的生活。虽然社会上仍然有不和谐的现象发生,可是却不是社会最深层的弊病,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变革。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一件件都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挑战,而党始终做得很好。”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需集中,领导者愈需坚决奋斗。“自2008年开始,世界包括中国天灾人祸不断。应对国内的灾难,党始终团结一致,带领群众抗灾救灾,帮忙当地人民走出灾难的阴影。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地震,胡锦涛书记立即作出指示,温家宝总理午时抵达四川成都,立即赴往灾区指挥救援工作。总理和赶往灾区的登机部队领导讲话:”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我看着办!“反观世界其他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走进灾区,与灾民共进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共产党的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腐败问题。在此刻的社会上也有一些对党不利的言论。可是我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依旧是中国大地上那把”燎原的大火“。因为它的群众基础依旧存在。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党内仍有一些害群之马,可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党仍然是当初那个为了人民而建立的政党。
那些反动势力引起的点点小火,看到其本质,就不会被其表面所迷惑。毛主席在文中说:”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给予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发展。“要瓦解那些反动势力,要依靠群众。前面说到,反动势力的力量来源于他们的追随者,若是失去追随者,他们也将失去对社会的威胁性。而要做到如此,首先,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尤其在一些比较偏僻、政治历史地位比较特殊的地区。再者,国家要支持边远地区的经济建设工作,促进共同富裕。最终,党要做好自身党风建设,不断完善自身。
第11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方法、进取向上的态度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文章资料能够分为两点,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客观的估计,抱有不确定性心理,就会导致悲观,从而动摇信心甚至改变发展方向。
所以,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
首先,是方向问题。明确的方向使实践活动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方向的把握,要注意:
第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当时的局势时,既能看到革命的主观力量,又能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并与国外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中国的革命环境应当说是略占优势的结论。“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中国的革命力量即使受到必须的削弱,也能够在这块土地上点燃革命的高潮。
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文中毛泽东同志透过军阀混战、失业激增、压迫严重的社会背景,看到了中国革命力量会因为反革命势力的猖狂逼迫变得集中而越发壮大这样的本质。当今社会,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科学分析问题实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
第三,要有进取向上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讲到,不能一遇到败战,或四面被围时就把悲观的思想扩大化。在对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进取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理智把握方向,也更有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其次,是方法问题。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时,吸取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来。邓小平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必须把主观同客观经过实践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把原先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对照,从而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让事物更加稳定地向着目标发展。
第二,循序渐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如文中讲到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不会一步成功,是逐步斗争、发展的结果。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也需要我们循序渐进。邓小平在搞经济时,就是从试点开始的,从点到线再到面,依次逐步进行,这样才能够尽量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总的来说,在《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中,我所能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坚强信心和高瞻远瞩,更多的是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对于今日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在解决问题要把握好方向和方法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进取的态度应对,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前进,循序渐进,最终到达目标。
第12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态度方法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展现了毛泽东对于全局战略把握的突出本事,以及革命开朗乐观的精神风貌,极大地鼓舞了革命队伍的士气。毛泽东在文中提到纲领性的两点,一是对时局的估量,二是伴随而来的行动。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战术;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前途和期望估计不足,当然会悲观,可是只感觉前途是光明的,却没有道路可到达光明的所在,就会在挫折后动摇信心,甚至改变方向。
所以,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明确方向,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以进取的态度应对,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以到达我们的目标。如何具体地实施,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方法与方向的把握。
首先,是方向问题。方向有如指灯塔、航标,具有引导作用,明确了方向,我们做起事来会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是事半功倍。方向的把握,要注意:
第一,要全面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并结合事物的主客观条件。文中在分析中国的政治形势时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既看到革命的主观力量,又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并且与国外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中国的革命环境应当说是略占优势的。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在必须程度上受到削弱,但在这块集聚了厚厚柴薪的土地上,即便是星星之火也能够很快地点燃中国革命的高潮。
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客观现象到本质的求索,要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的根本。文中毛泽东正是透过了军阀混战、失业激增、压迫严重的动乱社会背景,看到了这样的本质,中国革命力量会因为反革命势力的猖狂逼迫变得集中而越发壮大,其积蓄的力量就像被压缩过了的弹簧,一旦时机成熟,便会遽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我们今日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也往往易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经过现象看本质,说起来简单,可是要想做到没有必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不行的。我们要对一般情景的实质加以科学分析,就要从实践中去学习体会,加强锻炼,不断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认真地了解和考察,不要急于下结论。
第三,要有进取向上的态度,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毛泽东在文中讲到,不能一遇到败战,或四面被围时就把悲观的思想扩大化。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也曾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是否进取。我们在对现象进行分析之后,进取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理智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
有了明确的方向,接下来则是如何落实到实际中,即方法问题。
第一,做任何事情并不仅仅是主观因素就能决定得了的,实事求是地援引一些客观的契合实际情景的案例材料,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毛泽东在分析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时,以一些以往有过的军事案例作为采证的对象,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再经过总结性分析后,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实施应用,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进,走出贴合中国当时国情的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却又用于实践,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后的理论没有实践的应用就是废弃的理论,是空谈、空想的理论。取之实践,用之于实践,这便是一切提高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定然能够实现我们追崇的目标,到达一个全新的层次,迈向一个更高的领域。
第二,从另一方面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也都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一点一滴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如文中讲到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不会一步成功,是逐步斗争、发展的结果。以我们国家此刻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对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作为一个好的制度,就要不断去完善它。但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建设中仍然不能操之过急,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应当循序渐进。我们曾犯了错误,”大跃进“的教训很深刻。邓小平在搞经济时,就是从试点开始的,点、线、面依次进行。这样,好的方面能够继续扩展,坏的方面控制在小的范围内,容易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可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总之,纵观全文,引申于今所能给我们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坚强信心和高瞻远瞩,更多的是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对于我们今日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有其复杂的一面,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要把握好方向和方法问题,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进取的态度处理问题,并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最终到达目标。
第13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我用了几天时光认真读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这篇文章后,感受颇大。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为答复林彪而写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就应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毛泽东同志说:此刻虽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他在中国的环境里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务必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是毛主席用乐观平态度和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说明了中国革命会从一点点发展得很快,红色政权的革命力量就像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并且最终取得伟大胜利。事实也证明了星星之火是能够燎原,当时的群众受国民党的压迫为这把火的燃烧带给了有利的条件,而共产党则是点起这把火的人,随着时光的推移,革命终会偏向正义的一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主义革命。
真想不到毛主席在那个时候对中国革命有那么大的认识,分析的那么透彻;他能够站在圈外来客观决定中国当时的形势;更让人佩服的是毛泽东同志应用了哲学的思想来解释这个问题,可见其是多么的博学。不愧是一代领袖,文韬武略,起之大家!我很是佩服毛主席伟大的思想和超强的领导潜力。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比较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本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主席认为,只要透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必须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他早早就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而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会使统治阶级内混战不断并且会一天天扩大。他领导下的共产党坚持共农民主的口号是正确的,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会让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这种革命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而犯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会看小了这种力量从而不能正确地决定中国的政治形势。毛主席及时地发现了这种影响革命的思想并作出了必要的批评,运用他的领导潜力,做出坚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决定。
整封信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思考全面,十分有说服力。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定人心摇摆的情形下,毛主席仍然表现出了不寻常的冷静与乐观,他对局势清晰客观的认识,使他领导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文章不仅仅思维严谨,语言文字充满了诗人的气质,让人觉得毛主席是站在高山之上看着东方光芒四射的一轮朝日。由此能够看出毛主席在革命前进的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带领着中国人民朝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我个人觉得,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就应学习毛主席的这种伟大思想和对革命事业不懈努力终生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毛主席的敢于创新,辨别是非的潜力,在现实与理论之间选取适合实际状况,善于分析自我需要的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取舍,开辟出一条自我的理想的大门。要适应社会,不能完全脱离了社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科学分析事情,客观看待事物,坚持事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充分运用毛泽东思想,充分发挥发挥毛泽东思想,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到群众中去。
第14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及中国共产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毛泽东在信中指出:“那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这就是说,此刻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这封信是毛泽东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写给特定对象的,资料有必须的历史局限性。在读了金一南教授写的《浴血荣光》一书后,我觉得“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纵深去思考,知往鉴今,具有更强的现实指导好处。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星星之火”来源于任重致远的“理想”和披荆斩棘的“勇气”。《浴血荣光》开篇就把读者置身于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多少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的中国大地。细数禁烟失败的林则徐,洋务运动失败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戊戌变法失败的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成果被篡夺的孙中山,直至最终完成救亡命题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俨然应对一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中国,即便大家的主义不一样,却都百折不挠,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勇于实践,为实现同一个的“理想”——“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而努力奋斗。若无远大的“理想”和实践的“勇气”,“星星之火”就不会出现。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但并非“星星之火”皆可燎原,构成燎原之势取决于诸多重要的内外部因素。
首先,“燎原”要有适宜的“土壤”。所谓“土壤”就是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禁烟运动、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要因是当时清政府还牢牢掌控着中国政权,政府高级官员的保护伞依旧存在,朝廷及各级官府贪腐依然严重,各种改良运动与变法只会受到强大的统治阶级既得利益者的抵制,且此类自上而下的改革没能全面影响和改变全社会的思想,无法得到广大百姓的普遍认同。因而,缺乏“土壤”的改革必定走向失败。反观辛亥革命虽并不彻底,但毕竟推翻清廷,且在大革命过程中众多工人、农民、学生都用心广泛地参与进来,“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得到全民族的高度认可,且有外部共产国际把社会主义革命思潮带进中国,此时全中国的思想之风与清末相比焕然一新。
至关重要的是,《浴血荣光》中提到毛泽东在回答“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这来源于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社会根本矛盾的深刻理解和精确分析,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的“土壤”。
其次,“燎原”要有经得起千锤百炼的“信仰”。《浴血荣光》中提到“近现代以来,不是我们在选取社会主义之前没有过别的选取,而是历经选取。我们什么招都使过了,包括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各种各样的主义,都有人在尝试、在推广,最后才到了社会主义。”当初社会主义理念传到中国时,受到了许多思想界泰斗级人物的普遍质疑,发展的艰难程度无法想象。但“信仰”正是在久经考验后才能带来“燎原”的结果。
第三,“燎原”要有紧密联系实际的“指导方针”。《浴血荣光》中提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李立三、毛泽东三位领袖人物都试图走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但陈李都没走成,毛泽东却走成了。陈独秀在中共成立初期就力图使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于共产国际,最终面临窘境;而李立三主张“斩首”理论,让苏联革命配合还在发育期的中国革命,全力援助中国武装暴动占领城市。这些革命道路最终都没有走成,主因在于指导方针都严重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毛泽东为什么搞成了?因他所制定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城市”牢牢植根于脚下的土地:正因为在广大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广泛的农村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才在经济上完全摆脱了对共产国际的依靠,摆脱了以前一向束缚着陈李的经济绳索,让中国革命在必须范围内能够真正独立,而经济独立最终保障了政治独立,指引中国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
第四,“燎原”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执行力”体此刻两个方面:一是有一支坚持信仰贯彻指导方针的能人强将队伍;二是有高效组织潜力。无论是《浴血荣光》提到的共产党高级将领,如“舍生忘死保留革命火种”的朱德、“精谋善战”的林彪、“谁敢横刀立马”的彭德怀、“黄埔三杰”陈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左权……还是书中提到的共产党年轻将领(许多都过早牺牲),如“留苏学生成长为一代将领”陈昌浩、“美髯公”王尔琢、“飞将军”的黄公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伍中豪、“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的寻淮洲、“被俘后坚忍不拔”的刘畴西、方志敏、胡天桃、“飞夺泸定桥”的王开湘、“智勇双全”的彭雪枫等,就是这样一支英雄队伍,传递火种、把薪助火。另一方面,《浴血荣光》透过对周恩来劝说毛泽东一齐参加长征等事例的描述,展现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内组织协调工作者极大的历史自觉,把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最大可能地凝聚在一齐,把散射的光芒汇聚成一束激光,烧尽一切阻碍“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的千沟万壑。
最后,“燎原”要有甄别与把握机遇的“潜力”。《浴血荣光》引用了当代著名作家柳青在《创业史》中名言,“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最紧要的却只有那么几步”。个人如此,政党、国家亦然。《浴血荣光》中描述了李立三在撤退过程中,相机而动,决然提出并果断坚持南昌暴动,率先实践武装革命,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影响,是在中国革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毅然拿起武器反抗反动派血腥屠杀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综上所述,读了《浴血荣光》后有感,“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中国革命者留给后辈青年一笔宝贵的理论财富,它指引我们在人生道路中树立用心向上的理想,培养敢想敢为的勇气,冷静客观分析事物的内在和外在规律,制定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持之以恒,把握时代机遇。
第15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一元钱可以买到什么呢?若是在几十年前应该还是可以买到不少东西的,不过在物价疯涨的现在想必很多人都会觉得一元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吧。但在河南却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餐饮公司“畅饮畅食”的老板简耀辉,在他承包的一个大学餐厅中推出了26个普通饭菜窗口和一个特殊窗口——27号窗口。这是专为贫困生提供的窗口。学生仅花一元钱,就可享用到一个二两重的馒头、一碗菜、一碗粥(或汤),外加一小份荤菜(鱼或肉),不少非贫困生闻讯纷纷光顾27号窗口。加上人工费,每卖出一份“一元套餐”,简耀辉会净赔三四毛。三个月下来,简耀辉已贴进去两万多元。就在简耀辉扛不住打算拆掉27号窗口时,26号窗口销售量大增,27号窗口销量却直线下降。原来是在那几天的一次征文比赛中有一篇文章写的正是27号窗口的故事。大家被27号窗口的故事感动了。于是,大部分学生不再光顾27号窗口,他们都希望“一元套餐”能真正被派送到那些贫困生手里。善良感动了善良,27号窗口也从此变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温馨窗口。”
简耀辉的事迹感动了不少人, 同时他的爱心也传递给了更多人。
爱心是可以传递的。众所周知,首富比尔·盖茨为慈善事业已投入 260 亿美元,占全部财产的 54% ,甚至早早立下遗嘱:死后 99% 的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他的举动给慈善事业起到了带头作用和榜样作用,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也起到了传递和推动的作用,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慈善事业中来。
这就是狭义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吧。这七个字最早出自于《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意思为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这里的新生事物指的就是爱心事业。
就像当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正是因为传递的力量,社会各界人士都对汶川高度的关注,使得“众志成城,齐心救灾”的思想深入人心。不管是直接到灾区去参与救援或是给受灾人民捐一件温暖的棉衣,又或者是给灾民们鼓励和希望……这些举动都给了灾区人民莫大的安慰和无限的温暖。也使得救灾工作更好开展下去。
和谐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都是要靠全体人民的努力才能换来的,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虽然当下我们的社会贫富差距还比较大,甚至有些人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但是社会当中有像简耀辉一样的人存在,他们的爱心就能传递给更多的人,拥有爱心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就会受到关注,得到大家的帮助。
第16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比较以及对社会各阶层状况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指出党内有些同志产生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的根源在于对中国国情认识的缺乏和不够了解。文中还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对革命力量终会“星火燎原”的看法。透过对本文的学习,在思想精神层面我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目标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英雄豪杰之所以能成就伟大的业绩,是因为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能为实现这一崇高信念披荆斩棘,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一点星火成长为燎原的大火并最终建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因为它有救人民于水火,统一中国的崇高信念。然而党也曾迷茫过,困惑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就一度出现过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其根源在于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和国情的不胜了解以及被当时形势发展的表面现象迷惑,感到党的力量就像星火不能够与日月争辉,从而产生悲观思想,动摇了统一中国的崇高信念,作为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所以秉烛夜写了《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一信给党内有这种悲观主义的同志,并印发此信供全党学习,此信分析了当前形势,并阐明了党这一星火终成燎原之势的必然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此刻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安定了党内很多同志的心,使他
们再一次看到了成功的期望。由此可见,一个坚定的信念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对如今风云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应有坚定的信念,并为此信念不懈奋斗,才能有所发展。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一个事物,我们要透过他的表面现象,深入分析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把握其实质,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既要透过现象来把握事物,就要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认识,是事物外联的东西,只有透过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把握事物本质,就如石中英所说2“事物的惟一本质不能透过直观或自然观察来把握,只有透过概念的思辨或经验的证实才能把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党内的部分同志就是因为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产生迷惑,在敌人的第三次“会剿”来到井冈山,及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愈演愈烈时产生悲观的论调。为此,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中论到:“我们看事情务必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并分析到,党的`处境并不是表面现象呈现的那样,实质恰恰相反,预示着反革命潮流的下落和革命潮流的复兴。于此鼓励党内同志坚持信念,继续革命。由此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事物,也再一次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性,使我们更坚定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做事坚持不懈,越挫越勇。当我们认定要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就要立场坚定,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要稍遇挫折时就产生悲观情绪,并把这一情绪一般化扩大化,从而感到胜利的渺茫就放下所持,而应当越挫越勇,越是环境恶劣,越是艰难困苦就越要坚持,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机会。往往越到艰难的时刻,离胜利就越近。故毛泽东同志在信中提到,党内同志就应克服困难,在游击区域内建立红色政权以迎接革命高潮的来临。事实证明,正是共产党人的这一精神使他们走到了最后,走上了历史的最高舞台。
总而概之,成功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其次要有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后要有正确的行事方法。三者缺一不可,没有信念,何谈奋斗;没有正确方法,何来事半功倍;没有锲而不舍,何以功成身就。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点感悟,《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一文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只要我们细细感悟,将会受益匪浅!
第17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这个学期的思政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
在毛泽东经典语录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这一最鼓舞人心的话,最近我就将这篇文章《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读完了。
这篇文章实质上围绕了一个核心:中央主张分散打游击,毛泽东建立政权。
在这个问题上,双方的观点是很对立的。
毛泽东在这封通信中的“直陈”令人惊讶:
“中央二月来信的精神是不好的”“中央要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中央……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观了”;恐怕自三十年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在给中央的公开信里面这么说话了。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可谓《毛泽东选集》中最经典的文章,在文中,我国伟大的缔造者毛主席以“星星之火微小之势,但却能够燃遍中国大地”的慧眼真睛,拨开种种迷雾清醒认识到,中国革命必将进入高潮,且之速度也是十分之快的。本文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在1930年一月,应对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中国,毛泽东同志撰此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好处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毛主席在本文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语,即“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说明中国革命此刻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一本质认识在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就应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信,不仅仅回答了对“红军能打多久”的疑问,而且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构成。
读一篇文章甚或一个伟人,理解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进步的,在历史上的好处,就务必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环境做充分详尽的了解。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削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实质上来看,“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也便在萌发。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务必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虽然如此,共产党人却并没有被严峻的考验吓倒,他们领导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十年内战时期。但是党内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对时局存在错误的估量,对形势产生悲观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也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
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期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而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与中国革命的实情作文不相适应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于他们并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的客观事实,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
应对这些会影响中国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随着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毛泽东在本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的中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异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并且指出要决定中国政治形势,需要认识四个要点。总结为:(一),此刻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二),大革命剩下的革命力量的发展将是很快的,将具有“星火燎原”之势;(三),对反革命力量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切不可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或悲观主义;(四)不可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将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
毛主席的这篇《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期望。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读完这篇文章,我们能够看出:毛泽东同志以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在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引领着身后人民群众的行动和思想,迎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这曙光将他并不孤独的背影拖的很长、很长,那伟岸的身影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在中国革命严重转折关头,毛主席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才能,探索出复兴和发展中国革命的道路,这是与他一贯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条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
作为21世纪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就应学习这种精神,用他的思想辨别是非,在现实与理想探索出一条开启理想的大门。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点滴做起,相信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第18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方法、积极向上的态度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文章内容可以分为两点,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阐述了如果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客观的估计,抱有不确定性心理,就会导致悲观,从而动摇信心甚至改变发展方向的论点。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总体来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我所能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坚强信心和高瞻远瞩,更多的是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对于今天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在解决问题要把握好方向和方法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前进,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目标。
近年来,世界包括中国天灾人祸不断。面对国内的灾难,一件件都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挑战,而党始终做得很好。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需集中,领导者愈需坚决奋斗。党始终团结一致,带领群众抗灾救灾,帮助当地人民走出灾难的阴影。反观世界其他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走进灾区,与灾民共进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共产党的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腐败问题。在现在的社会上也有一些对党不利的言论。但是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依旧是中国大地上那把“燎原的大火”,因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党内仍有一些害群之马,可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在习总书记地带领下不断完善自身党风建设,那么它仍然是当初那个为了人民谋幸福而建立的政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中国老话,无论是战争年代、和平年代,企事业单位、民营个体单位,城市、乡村中都是一句值得所有人追捧而不过时的句子。也就是这句话,它可以挽救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挽救一个没落的单位、挽救一个濒临腐败的组织。相信我们的党已做好新时代的燎原预备状态,终将带领全国人民在未来燃起中华腾飞的“熊熊烈火”!
第19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主席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关于红军前途究竟该如何的征求意见回信,是毛主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深入精辟的分析澄清思想混乱的一篇重要文章。
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子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泽东同志认为,只要通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一定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毛主席说服林彪的四条理由:
(一) 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弱,但立足于中国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组织等)也是弱的。
(二)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的确大为削弱,剩下的一点小小的主观力量,若据形式上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
(三) 对客观力量的估量亦然,也决然不可只看它的形式,要去看它的实质。
(四) 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形式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特别是我们在红军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围困,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而革命胜利前途殊属渺茫得很。
看到毛主席的信,我深深的震撼了,他这么一位伟人,竟然用商量的口吻跟林彪交流,足见他的谦虚和平易近人,还有他那睿智的思维和清晰的判断,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林彪作为开国元勋,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着重笔浓抹的一页,从这篇回信中可见一斑,这是他,将这场运动推向高潮。虽然林彪在建国后犯过错误,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依然不可以抹杀,更不能一笔带过。
历史总是这么偶然,却又在偶然中孕育着必然。
第20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当真可以燎原么?
毛泽东的经典伟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图告诉我们只要发动了农民阶级的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实现革命割据,革命力量就一定会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知小时候父母不允许我玩火,不允许我玩鞭炮是否也与这个革命理论有关?玩火,必踩之,必水浇之,必灭之。
将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难发现,那点点的星星之火,不止是指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策略,也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农民阶级的力量是无穷的。更是在那个艰难的环境下,告诉革命同志们,只要有信念,星星之火,即点驳希望的火种也可以燃烧整个心田的小宇宙。
作为一个革命的先驱,毛泽东需要对革命保持信心,也需要用信心来感染周围的人,只要这样才能让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星星之火好比一个人的激情,能感染他们。像是一个乐观的人也能带动他周围的人,微笑着生活。这星星之火是毛泽东同志对革命的激情与信心。
星星之火,若要燎原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燃烧的条件,大家都学过:着火点,空气,易燃物;由当时的革命形势,我个人的愚见认为,着火点即特殊的历史环境,空气即当时迫在眉睫的革命形势,易燃物即在沉默中爆发的人们。在1930年的一月,大革命的失败,给骆驼的背上放上了最后一根稻草,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要不要坚持革命?该怎样坚持?这是当时人们心头的大疑惑。对于未知的事物,人总是有恐惧心理的。而革命无疑是需要鲜血与白骨的,这在被压迫这么久的人心中,是多么能人恐慌的存在啊!
人是不甘被压迫的,鸿鹄的大志终将显示。有时候国人需要一个陈胜揭竿为旗,来指引前进的方向。星星之火,在这特殊的环境下,才能愈演愈烈。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拥有满腔激情,觉得自己的心脏都随之加速。革命是需要激情的,是需要热血的。星星之火,烧向了自己的内心,让人愿意为那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农民是纯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这美好而简单的生活被打破,被禁锢的心灵,看到了黎明的曙光,那星星之火,怎能不让人振奋?
革命理论是星星之火,而革命理论被接受者是引燃物。只有先进的思想,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燎原。
星星之火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发展起来是无可估量的。我们在也应有那样的思想觉悟,毕竟现在的生活条件还没革命期间苦。
加油,自己,加油,所有在奋斗的同胞。
《心胜》读书笔记 篇1
《心胜》看完了,我还一直以为是必胜。结果在网上一搜,才发现是心胜。由此可见,有时再清晰的事实在头脑中的顽固观念面前也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两个这么大的字占据了整个书一半以上的面积我却能视而不见。停下来思考,我为什么认为是必胜呢?书名为什么取的又是心胜呢?必胜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决心,是一种结果。心胜是什么呢?心胜是胜利的原因,是源头,是根本。只有心胜才可能必胜。心都没胜,不可能会胜。
这是金一南将军的随笔集,但是里面文章的逻辑顺序推进又非常的连贯,让你看不出它是一篇篇独立的文章。作者以极其广阔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的气势,生动客观的记录了世界近当代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史料和将帅命运,同时对中国乃至全球纷繁复杂的时局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他从心胜的理念、历史的分析、现实的需要,系统地讲述了“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的历史定义和“灵魂与血性关乎命运”、“唯有心胜、才能担当”的时代呼唤。
金一南将军谈到,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心胜是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再在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是无论面对怎样的竞争对手,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处理怎样的国际形势,都有迎上去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宝剑出鞘。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才能敢于和敌人做斗争;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百折不挠,一往直前;才能不被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不至过高估计敌人而悲观失望、停顿不前。
全书看起来好像就是讲军队的建设,将帅的命运和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掩卷细思,你发现讲的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根源。是中国军队的崛起和国家崛起的关系,军队不仅仅是军队,它关乎国运,关乎国家的崛起。那不是两层皮,不是两条道,不是两件事情,而是相辅相成,不可脱离的一个整体。以前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过军队的建设,军队的发展,但是看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离开了军队的建设发展胜利不可能有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崛起。
《心胜》共分八章,每一章的主题都厚重、深刻,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打磨,看点十足。看兴衰,反思;评将帅,客观;论战争,深刻;讲局势,开阔;说和平,警醒。在今天的中国,物质财富、武器装备、国际地位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更有必要提“心胜”当下普遍存在的强势不足、弱势有余,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风气,心胜能够赋予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整个民族以力量。“一个国家的弱,决不仅仅是国力、军力、装备、训练的问题,同样包括民族心理问题、国家意志问题”。我们要强,真正的力量永远来自内心。每个人内心都强大了,才会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内核蓄满能量,才会让中华民族永远强盛不衰。
《心胜》读书笔记 篇2
经过认真读了金一南的《心胜》后,书中首次提出“心胜”概念,呼吁“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精神。我认为心胜在部队就是要坚定信仰,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精神昂扬,这是目前好多官兵最缺乏的。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更看重的是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内在的信仰等精神层面的的最求。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权力观、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励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是确保我们打仗必胜的重要基础。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信念就没有实现目标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时刻充满干好工作的激情和活力。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价值观纷繁出现的时代,这样那样的诱惑不断的向我们“招手”,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越要经得住诱惑。不断加强学习,注重自我修养。要始终不骄不躁、谦虚谨慎、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要扎实工作,淡泊名利,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升迁,以豁达的胸怀处理得失,以奉献的精神服务官兵。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的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始终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旗帜为旗帜的。就像书中关于援朝所写“那些在冰天雪地的北韩战场连一把炒面一把雪都吃不上依然冲锋不止的战士,那些在零下40℃严寒中单衣单裤作战冻死在长津湖畔的英雄,以他们惊人的牺牲为我们这些后来者赢得了今日地位。我们应该骄傲。我们也应该惭愧。我们千万不能吃尽这一老本。我们也应该为明天的中国军人留下点什么。”
二、立足本职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理想和价值。
理想和信念不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领导干部既要胸怀大志,更要立足现实,要着眼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用心钻研;要干一行,爱一行,通一行,精益求精,不断发展;要充分发挥岗位职责,埋头苦干,积极奉献。切实增强危机意识,积极、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提高,形成“人人爱学习、个个长能力”的浓厚氛围。正如书中关于中日甲午战争描述清朝军队“自从战争与人类社会相伴以来,还没有哪一种力量像海军这样,尤其检验一支军队的整体实力;也没有哪一种兵器像军舰这样,每一个战斗动作的质量都是全体成员战斗动作质量的总和。战场决定胜利,战场却不能孕育胜利。胜利只能孕育在充满单调乏味训练的承平。弄虚作假可以欺骗很多人,却无法欺骗敌人。”
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作为领导干部具有文化水平高,接受新鲜事物快的自身优势。但当前社会是个大发展、大变革、知识快速更新的社会,军队装备快速更新,新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充实完善个人知识结构;要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除了学习业务知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只有每个人的能力上去后,整体的能力素质才能提高,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勇于担当,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
作为领导干部具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但在现实工作中,也存在个别领导工作上拈轻怕重,个人得失上斤斤计较,遇有棘手问题或出现失误时,惯于推脱和撇清自己的现象。作为领导干部应勇于担当,在艰苦和复杂环境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要不怕苦累,不推不拖,积极干、主动干,敢于负责,不怕挫折,不怕承担责任。要不断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工作中不患得患失,要事事冲在前面、干在前面,有功多让,有过不推,处处发挥模范作用,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过硬的能力素质树立自我形象,赢得官兵认可。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以自身清风正气带动部队的整体正气,严格落实提出的“十项规定”。
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话,这些必须经常翻阅,直至记在心中。“作为军人,更应记住那锈铁一样斑驳的事实:吉野未被撞沉,致远号却被一枚鱼雷击沉。”
“不知道有多少教训、创痛和遗憾随同那支舰队沉入海底。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反复打捞搜寻,一百多年过去了。以一个多世纪的光阴来思索,时间不能算短。上个世纪末风云变幻,这个世纪末依然风云变幻。今天追忆甲午,我们并非仅为朝烟波浩渺的黄海投下几枚孤寂的花圈,而是要通过那个空前惨痛的教训,再次体味中国军人承担的民族责任和历史责任。”
“记住那些日子,就是记住我们神圣的使命:保卫祖国安全,捍卫民族尊严。中华民族关键性历史进程中,要心胜!心胜,则强国、强军、强人心!”
当我们衣着光鲜的时候,我们必须有就算打掉一切重头再建的豪迈!今天,南海诸国宵小不时恶心我们;西边近邻印度时时不忘中印战争的耻辱,更有边界问题一直纠缠不清,战争之声不绝于耳;东有岛的问题尚未解决,结百年之怨的日本更是虎视眈眈;北边北韩核问题,还有贪婪成性的俄罗斯目前只是因大国利益表面上与中国结为一体,他日翻脸不过是眨眼之间!
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所遇何事,都要记得我们的先辈曾经这样无畏:在冰天雪地,面对无情猛烈的炮火,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冲锋着。那是我们的精神与力量源泉,怎可忘记!
《心胜》读书笔记 篇3
《心胜》是一套军事战略丛书,共三本。分别讲述中国军队的历史、现在使命、和未来的发展要求。
军人为胜利而生!
军人为胜利而生的精神理念放在商场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我们做企业、做商业、做事业有非常大的帮助。商场如战场。我们做商业同样需要军事的战略思维、全局思维,更需要军人的心胜精神。
中国的几大企业领军人物有很多是军人出身,华为任正非、万达王健林、万科王石等。美国的很多企业CEO很喜欢聘用军人出身的退役军官,特别是从西点军校毕业的退役军人。军人把军队气质和风格带到企业,让企业激发起勃勃生机。
我不算是个军事爱好者。受陈总指点,先读了第一本,后来买了一套,后来又买了几套送人。因为我从《心胜》中看到了胜利的法则,最重要是提高了我的“心气“,读后感·点燃了自己心中的明灯,那就是发自内心的求胜精神,这盏明灯指导着我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走过沟沟坎坎,经历风风雨雨,让我从困境走向胜利,未来也将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除了在思想层面的进步,还有其他不少的收获:扩充了我的军事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境界。也补上了我一直很不喜欢的中国近代史。
总之,《心胜》是一本很提“气“的好书!
共勉:建议大家读《心胜》、读懂《心胜》,找到面对压力和苦难的精神力量,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盏明灯,照亮未来的星辰大海。
《心胜》读书笔记 篇4
最近,读了军旅作家金一南所写《心胜》一书,感受很深。这是一本描述勇气和必胜信念的书籍,这是一本激励人心强调精神的书籍。“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心胜是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再在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而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的内心。
今天,不会有多少人去关注共产党党史、军史,建国之初的北韩战争若不是课本上介绍了点,也完全不太了解。这些党史,军事史,建国史有“成功学”激励人心吗?有各类快速致富、职场斗争技巧、识人术、商业书籍吸引眼球吗?
读史不光可以明智,还可以让你勇敢,让你充满信仰,拥有不屈的精神。
武器装备的巨大差异,战争在形态上是极不公平的:美国空军可以随意轰炸他们看见的任何目标,美国飞行员狞笑着把航空炸弹、凝固汽油弹投到志愿军行列中,他们可以轻松的观看自己的战果,因为初入朝的志愿军既无飞机亦无足够的防空武器,情况严重到志愿军总部都被美军随意轰炸,毛岸英就是这样牺牲了。无数的战士倒在了这样的轰炸下,他们甚至还没见过他们的对手!美国让战争延伸到中国的后勤线上,志愿军汽车兵的死亡率几乎是最高的,这让前线将士缺衣少穿,以至于一旦伏击得手,战士们冲上去就扒美国士兵的衣服穿取暖。惨烈的长津湖阻击战,一个连的战士待命出击,在零下40度的低温下,全连冻死在出发阵地上,一动不动。
从美国军官的视角:中国军队的实力更多表现在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方面。他们无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为何有那样视死如归的精神,王成这样的战斗英雄比比皆是。不是他们不怕死,是对胜利的渴望。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是军人追求的荣誉!
志愿军将士,很多已经是身经百战,战术战役思维世界一流,然而由于武器的代差,他们不得已采用悲怆的人海战术,一息尚存,冲锋不止,在你换弹匣的火力间隙,就是我们冲上阵地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志愿军将士也曾仰天长叹,美国人的火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多少优秀的战士没有逃过死神之吻,因为火力的强大,志愿军战士几个师的兵力想吃掉美军一个团都异常困难,后来司令部调整战术,以“零敲牛皮糖”的方式持续消耗美军兵力,放弃整师整团吃掉美军的想法。美国军人后来承认,如果给志愿军同样的武器装备,以志愿军如此灵活的战役战术思维,那将是对美国士兵屠杀式的战争。战争没有如果,这场战争是最令我动容的一场战争,我理解了什么叫“死磕”!正是这种“死磕”精神,把美国人打回谈判桌前,西方人的世界观永远只尊重强者,他不是拿不下你,是不会和你和谈的。
整个世界沸腾了,他们最不理解的是几年前,还被日本人打得险些亡国的中国怎么突然强大到和第一军事强国抗衡了。西方诸国包括日本内心中根本不承认是中国打败了日本,日本更认为是美国打败了日本,迫使日本投降,中国只是顺带捡了便宜。中国虽是二战战胜国,国际形象还是灰头土脸、积贫积弱的土包子,用现在的话说是“土鳖”。可这土包子居然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逼上和谈桌,并以美国讨不到丝毫便宜的方式签订停战协议。
这场立国之战的胜利,也让苏联刮目相看,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只尊重强者!苏联的大量援助帮助中国初步建立了重工业体系。后来,因意识形态的争执,中苏交恶,共和国也没有怕失去这个红色帝国靠山而胆怯。直到那场震惊中外的珍宝岛战争,世界都投来惊讶的`目光——最大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干上了。也是珍宝鸟一战,让苏联彻彻底底认识到,当年美国没有办法啃下的硬骨头,苏联“老大哥”同样毫无办法,试啃了一下,就崩掉了两颗门牙,再不起这个念头了。
1962年与印度的战争,中国实在不愿与这个同属第三世界的国家发生战争,但利令智昏的印度尼赫鲁政府自以为有美苏的支持,想实现其扩张野心,率先对中国发起了攻击。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桥段:中印战争期间,有记者访问前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他说:“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是的,在北韩战争因败给中国而被撤职的麦克阿瑟没有说错,中国仅以西藏军区和新疆的边防军就将印度打得一溃千里。
200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当三军仪仗队以齐步走的淡定从容姿态缓缓映入我们眼帘,一支光鲜亮丽高科技的部队出现在那里,60年,这支军队终于完成华丽的转身,我们再也不用隔代之差的武器去与强敌作战,再也不用血肉之躯的冲锋用生命去换得敌人的火力间隙。我们确实强大了!
这几年,最高兴的应该是军迷了,简直应接不暇。歼10战机出来了,歼20战机出来了,运20大飞机出来了,预警机出来了,DF21导弹出来了,巨浪2潜射导弹出来了,辽宁号航母出来了,歼15舰载机出来了,052C驱逐舰下饺子一般下水了,更先进的052D大型驱逐舰也整装待发我们正在迎头追赶世界军事科技浪潮!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的中国人,崇尚仁义,然从立国之初直到现在,周边环境就没有消停过,共和国的几次对外战争都是无奈之举。
如今的中国,很多人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不好的一面后变得消沉了,要么一味逃避,要么不停的抱怨。可以看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如此剩下的就只有绝望了。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具有与我们往昔奋斗、现实地位和未来目标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当“中国梦,梦之难”的时候,为国家、为民族扬起理想的风帆。经过一代代人的“心胜”,使中国最终成为世界上一个强盛的国家!
《心胜》读书笔记 篇5
内心的力量能有多大,本书给了最好的诠释。
本书中多次提到以少胜多的代表性战役朝鲜战争,不论是坦克数量,汽车数量,火炮数量,飞机数量,还是步兵战斗兵配备的武器型号和数量,都与美军相差天壤之别,美军用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使我军损失惨重。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我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设想若是一个没有强大精神力量支撑的军队怎会在这样一场相差悬殊的斗争中镇定自若的排兵布阵,指挥部署,最后奇迹般的取得胜利。
这种力量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的前辈用艰苦时期的奋勇拼搏给我们铺平了前方的道路,用血的经验教训点亮了军徽的光芒。在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之势的时候,站出来用心中的信心与激情重新燃起部队战斗之火的朱德;终生不改其本色,横刀立马,战绩辉煌,面对枪口面不改色的说道:"我们起义就是为了革命,干革命就不能怕苦,怕流血牺牲。"的彭德怀;善思,善战,善于总结,有极强的领导才能,带出一个个战斗力最强连,素质最过硬营,头等主力团的林彪。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享受着他们威名的庇荫,才更有动力强化自己的实力,追求自己的信仰,形成自己的民族自尊,培养自己的民族自信,最终实现我们的民族自强。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然身在现在的和平年代,读史仍可以明智,鉴往知来,尤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仍有启发性教育意义。战略思维尤其是领导层的战略思维决定成败,从本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重要的战略思维:1、在琐碎的事情中要分清主次,用最大的精力去关注最重要的事情;2、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是战略指导能动性的源泉;3、任何一个事情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不仅需要求稳,更需要求变;4、培养问题意识,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5、培养忧患意识,看到前方被遮挡的坎坷;6、要有战略主动性;7、注意安全防范,保住已得到的成就;8、选择恰当的目标,根据才能有效地创造利益;9、根据国家利益的不同强度,妥善的修改目标。当把这些思想从具体的事件中抽离出来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战略思维,不仅是战争时期元帅将领们身经百战的结晶,更是可以作为今天我们作为骨干所遵守的准则。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时代已经远去,中国用实际行动告知世界沉睡的雄狮已经醒来,我们将继续前辈们的足迹,强大自己内心的力量,勇往直前,踏出更加灿烂耀眼的光辉前程。
《心胜》读书笔记 篇6
读这本书之前我首先在网上查询了作者金一南将军的一些相关资料。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作为中国顶尖军事战略思想家,金一南的战略判断甚至能够影响中国核心领导层,被称为"桅杆上的瞭望者"。对作者有了初步了解后,本以为我主要会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中外大环境、中国大事件,或者是高层对我国大方向的决策等知识。但是读完之后才知道,这本书的主要意义在于激发人的内心,强调内心的力量,让人学会由内而外的强大起来。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力量,首先发自内心。"
1860年,英法联军区区两万五千人长驱直入一泱泱大国首都杀人放火;1900年八国联军不足两万人,清军不下十几万人,义和团更拥五六十万之众,但是仍然无法阻挡北京陷落和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拥有亚洲最强海军北洋水师,却依然败给了日军的山田枪和日制野炮;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陆军步兵师堪称当时世界水平,却也依然一溃千里。
再看1950年朝鲜战争,美军一个军有430辆坦克,我们最初入朝的六个军,一辆也没有,反坦克武器装备也没有;美军一个陆军师师属炮兵有432门火炮,我军一个师只有火炮12门;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几十部电台;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有汽车七千辆,我主力军才一百辆汽车负责后勤运输;空军,我们基本为零;海军、我们彻底为零!
如果光从武器装备和军队人数的角度考虑战争成败,那么上面的例子很难理解。但是真正左右战争成败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旧中国政治腐败,国家生产力落后,人民内心空虚,所以即使面对少于自己数倍的敌人,依然没有拔刀出鞘的勇气。但是1950年,中国军人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考验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我们再也不是那个一击即溃的东亚病夫,所以在朝鲜战场上,虽然武器装备相差甚远,但中国军人却表现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军人有着强大的内心,在战争之前,在心中,中国军人就已经战胜了美国军人。我想,是在美国人被打回谈判桌上的时候,并以美国得不到丝毫便宜签订停战协议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世界各国才在心底里真正开始尊重我们中国人。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提升自我的另一种方式。大学生活,是我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失败,举一个具体简单的例子,天气不好,不愿去自习室,需要在寝室学习的时候,室友可能正在玩游戏,很吵,打扰到了我的学习,这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抱怨室友,不顾你感受,影响到学习,但是有没有想过,其实室友能够打扰到你是自己的定力不够,也就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如果内心足够强大,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话即使外界再吵也不会干扰到你。通过阅读这本书,当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我不会再叹气和抱怨,我会首先问自己,是不是你自身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想明白这个问题后,我就明白应该怎样提升自己,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应对挑战。如果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论选择怎样走,都能走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心胜》读书笔记 篇7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军队的建设密不可分。读完金将军的书之后,首先被金先生广阔的视野、犀利的文笔、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其次对强军梦思考的也很深。
在我看来,心胜一书就是基本在指导我们如何实现强军梦。如果一个人想变得强,首先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有缺点,弥补自身缺点,让自己的各个方面都变得很优秀,另外需要了解别人,只有跟别人比较才能知道自身情况。对自己的认识可以根据自身过去发生的事进行总结,对于了解别人,需要从别人所做的进行判断。当我们知己知彼,必然"心胜"。如果"心胜",强军梦将不再是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将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直有着优良传统的部队,从1927年建立,经历过无数的风雨,承担了建立新政权、维护国家安全等等系列责任。《心胜》中也回顾了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战争的事例。在每次遇到挫折或者是艰难,中国人民军队所迸发出的巨大战斗力都让人难以忘怀。
所折射的就是现在解放军的核心价值: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些是解放军经历过无数磨难后留下的军魂。在战争年代,我军能够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最主要原因是群众基础雄厚,这也是解放军又叫做人民子弟兵的原因。在历史上,中国也有屈辱 的历史,回忆甲午海战莫不让后人痛心疾首,面对国家衰败,统治者无能,关键是在于"心败"了,从内心中害怕了洋枪洋炮。对自己和侵略者没有很好的认识。
在当下国际情况瞬息万变情况下,我们只有平靠着优良的传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创新。我们有很多缺点会使得我们在现代化战争中处于劣势。就例如《心胜》中提出的几点,我国空军的空降兵部队发展受到传统步步为营的传统思维限制,无法在战争中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在例如我国的技术理解力跟不上,这是由于对先进技术的掌握不够,战略眼光不够犀利等等很多问题。
本书中也列举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军事典型事例,在这些事例或有胜利或有失败,但是这都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横向对比的材料,让我们更加了解对手以及对别人失误的总结。
通过对本书的理解,我认为要想实现强军梦,必先心胜,心胜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优势传统的继承,是对自己充分认识以及充分的了解对手。要有一种新的战略视野,把握住国家最核心的利益,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战略研究。继续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心胜》读书笔记 篇8
读金一南教授的《心胜》,内心始终升腾着一种激情,一种感动,一种对中国军人由衷地敬佩之情。阅读中,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激情满怀。如果要给这本书进行分类的话,我觉得它既是一本党史书,也是一本励志书,更是一本哲学书。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通过阅读,使我们对党史、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激荡着我们的内心,用慷慨激昂的语言,为我们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它闪耀着哲学的光芒,用富有哲思的陈述,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就像书中所写的一样:“何须拿别处的阳光照耀自己,人人内心都埋藏着星火。点燃它——让它燃成火炬。”我觉得《心胜》这本书正如一支火把,点燃了我们内心的星火。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种精神,感受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一、一种精神
毛主席说:“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什么?是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光明。内心有力量,精神才有定力;内心有光明,力量才有指引。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搞工农武装割据,才几个人、几杆枪,就发出史诗般的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靠什么?靠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靠强烈的历史进取心。同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斗装备极其简陋、环境极其艰苦、各方面力量与美军有着巨大悬殊的情况下,能够赢得这场战争,赢得美军的尊重,靠的也是这种被美军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国军人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那些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连一把炒面一把雪都吃不上依然冲锋不止的战士,那些在零下40度严寒中单衣单裤作战冻死在长津湖畔的英雄,以他们惊人的牺牲为我们这些后来者赢得了今日地位。这就是心胜,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战胜困难,战胜挫折。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二、一种信念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革命战争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心胜》为我们再现了新中国十大元帅的将帅之风。朱德总司令在南昌起义失败,部队人员从2万多人到最后只剩下800多人,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之时,他的一句“要革命的跟我来,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挽狂澜于既倒。在最困难、最无望、最容易动摇的时刻,朱德表现出磐石一般的革命坚定性,使他成为这支部队当之无愧的领袖。他把这支残兵败将的队伍,变成中国大地的燎原火种。靠什么?靠坚定的意志和内心必胜的信念!
彭德怀大将军有着盖世无双的勇气。毛主席有一句赞扬他的诗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从红军时期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到建国之初朝鲜战场上的五次战役,从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的百团大战,到解放战争最艰苦阶段的西北三战三捷,彭大将军从来都是横刀立马,战绩辉煌。
还有“不战则已、战则全歼;不斗则已,斗则必胜”的粟裕大将军。粟裕是一个永不退役的老兵。他一辈子都在等待、准备硝烟来临。除了战争,他别无所虑;除了胜利,他别无所求。对这样的老兵来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战术家,都不是桂冠。只有“枕戈待旦”是真正的桂冠。勋章可以褪色,将星也会消磨,而一个真正军人爱军尚武的精神,则像金子一般万世长存。
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碰到困难时,我们更应该坚定必胜的信念,坚信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正如金一南教授所讲的:“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我们都应该力争成为这部分少数人,都应该尽己所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哪怕是随手关一盏灯,哪怕是以身作则遵守劳动纪律,亦或是给周围同事一个善意的提醒……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心胜》读书笔记 篇9
尚人有云:军者,圜围也。今人云:抵御驱辱,保境安民者,军也。吾从军十年有余,尝思:军者,或当是焚膏继晷,夙兴夜寐,遇事三省其身,不与邪恶沆瀣一气,革新鼎故勇创新局;或应不畏艰恶,不避祸咎,不阿谀奉上,不饰伪欺下,戮力同心,克勤克俭。今有幸得以拜读《心胜》一书,方知吾所悟者如管窥蠡测,褊狭之见犹似尺泽之鲵。
《心胜》者颢气千里,乃金将军深耕易耨躬亲搦管之力作,金将军者金一南也,乃当世璠玙俊彦,军中翘楚,其渊渟岳峙之风凡我兜鍪者无不敬以函丈。
始得《心胜》之初,跏趺覃思许久,恨不得一目百行。饱览后,更以枨触皴染,获益良多,可谓是沦肌浃髓深感不得餍足。吾观《心胜》之作:句读中,见微知著,鞭辟入里;行文里,矜句饰字,高屋建瓴;形意上,剖析审势度长絜大,言深之处更以令人血脉偾张。文行至于此,度吾弇陋之才,焉能悉称将意?倘有慆慢之嫌,伏乞诸君匡诤海涵,鼻垩挥斤之恩,吾不胜感荷。
吾尝思,何以为胜?胜者,或巉崖得救;或深渊临岸;或旌纛横竖敌寨。聆训《心胜》后方晓:胜者有二,一曰心胜,一曰形胜。心胜者则取之其上。将军书中弁言彖辞:从军者,纵有图南之心而无内心之力,终将大事难成。书言:力者应肇始于内,由昉于心,而后袚除险阻。倘若能如此,定可结榫卯之力、筑崤函之固,纵有狻猊外物来犯,亦能匹敌制胜。吾观消防之道,不亦如此乎?我消防将士,欲胜之则应心先胜之。
故,英雄岂止于硝烟战火?
吾常思:军者应以何为?或手执斧钺征战沙场荣耀我族宗祊?又或肩负箭镞一抔黄土与青山共眠?再或端拱庙堂恣弄韬略自成一家?读晓将军之书后,如澍雨沐垢方知非也。
将军书言:军者,不可无梦。军者,若无灵魂附体,则形如徒逞。若自满于奋发踔厉,而无思想塑之,踌躇满志,则与窀穸之人无异,终将令人赍恨终生。将军书又言:为兵为将为帅者应以制胜为任。为军者又当何以取胜?一不可攀缘上位,窃据要津;二不可放浪形骸,奸宄渎位;更不可煮豆燃萁,袍泽阋墙。无论行卒坐帅,均应以笃棐尽忠作履、藏锋敛锷为甲、枕戈待旦为冠;然后镌刻拥党报国之心于内,拓烙爱民守土之情于里,不竭不断。倘能如此,待到陈师鞠旅之日,何惧于勍敌利炮?何惧于强弩长矛?谈笑间,上可玉宸揽月,下可入水捉鳖,犁庭扫闾,何愁不胜?纵观我消防将士,所向披靡之处何以为胜?岂不如是哉?
是故,英雄不止于硝烟战火。
吾亦常思:军者何以为制胜之道?制胜?应以律法为上,奉为圭臬,而后奋勇杀敌,视死如敝屣则可。自读将军书后,可谓之醍醐灌顶始知谬也。将军书言:上兵伐谋。谋者,战略也。准谋者,制胜之道也,如是津梁;误谋者,鲁鱼亥豕也,如是书簏。是故,为军者应纵横捭阖,用兵如弦,以谋胜为上。吾深知,我消防将士,无惧于民求猬集丛脞,无惧于刀山火海,负诟忍尤,批亢捣虚,济河焚舟,拯民于水火,夕惕若厉,不敢有怠。若不能谋胜,何以扶正祛邪?何以受人拥戴?何以报国安民?
呜呼!将军书中之意,溥博源远,深意无暨,如吾之人焉能言尽?然,得此书者,如霁月高悬,尽散心中云翳;似积弱体态,沉疴顿愈。凡我军中之人,当学以致用,用之有道,道施能胜,以慰将军翰墨之大爱。
诚惶诚恐,不知所云。
《心胜》读书笔记 篇10
金一南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老师,国防大学杰出教授。最近,他出了一体书――《心胜》,我读了以后,感触很深,真正觉得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需要培养和教育,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一、 什么是民族精神?
在书的序言里边,有这样的话:穷,不仅指物质,也指精神;弱,不仅指体格,也指内心。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人活着,必须要有精神。精神是什么?是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光明。内心的光明若失去了,黑暗何等之大;内心有一盏明灯,世间哪里有暗夜。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什么?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强大意志。
二、 民族精神至关重要,精神强大胜过技术强大。
1.海湾战争说明先进的技术是战场上制胜的重要条件。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西方以五个月的封锁,38天空袭,100小时地面战斗,让伊拉克土崩瓦解。美军以146人阵亡,476人受伤的代价,击垮和缴获伊拉克坦克3847辆,装甲输送车1450辆,火炮2917门,俘获伊军8万余人。战争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高技术兵器真有这么厉害吗?仔细分析,因素多多。
2.更多的历史说明强大的精神力量才是战争制胜的法宝。
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在红军长征路上,面对将介石数倍于已敌军的围追堵截,前有天堑难以飞渡,后有追兵无法阻挡,十七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为部队带来一线生机。
飞夺泸定桥。没吃没喝、少枪没弹的红军战士,仅靠两条腿跑过将军的汽车和摩托车,二十二名勇士攀着十三条钢索勇猛地冲上对岸,为红军跳出将军的包围圈打开了生路。
朝鲜战争。中美双方装备力量十分悬殊:美军一个军有坦克4300辆,我军初入朝时一辆没有;美一个陆军师432门大炮,我军有12门山炮;美一个军有7000辆汽车,我三十八军只有300辆;美军有1100架作战飞机,我方没有。在这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让美方以54000死亡的代价坐在了谈判桌前。
越南战争。美方已以广泛使用精确制导武器、遥控飞行器也投入了战场,技术优势如此之大,以致于要把越南炸回到石器时代。战争持续了十四年,美国用兵55万,死亡失踪58200人,也没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三、 要努力培养强大的民族精神
一个人的精神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一点点培养教育
出来的,国外有不少好的做法。
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二战大屠杀新馆,纪念在二战中被屠杀的600万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东南的马萨达城堡,以色列学生被要求沿古栈道一步步往上爬,然后说我登上了 马萨达!以色列新兵入伍的第一课也是行军赶到这里凭吊,然后庄重默念出那段名言:马萨达再也不会陷落。
在俄罗斯远东城市的无名烈士墓,你会经常看到老师带着孩子去凭吊,老师哭,孩子也哭,大人小孩哭成一团。还有很多新婚夫妇联袂向无名烈士墓献花。这样的民族传统怎么会堕落,其未来精神素养该是何等强大!
2004年5月美国又在首都华盛顿建了“二战纪念园”,以4000颗金星铭刻在一座弯曲的“自由墙”上,代表二战中牺牲的40万美国人。
在波兰斯特布拉特半岛上建了一幅巨大的标语:永远不要战争!
2005年5月,德国在柏林市隆重举行“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揭幕仪式。
现在,波兰的奥斯维辛、俄罗斯的斯大林格勒、美国的珍珠港、法国的诺曼底都已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纪念地,前往参观的人常年络绎不绝。
我国也在南京建立了大屠杀纪念馆。
这些做法都是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沉痛反思,警戒未来。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一种很好方式。
四、 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20世纪初,中国是一个跌倒的巨人,半殖民地、半封建,任西方列强入侵、掠夺、凌辱;20世纪末,中国是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巨人,独立自主,繁荣昌盛,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连接世纪初与世纪末的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人民历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救国之路和发展之路。
八国联军的入侵、烧杀抢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中国人民受尽了欺凌。北洋政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民党先是九一八丢了东北,七七事变又丢掉了华北,一百年的惨痛教训一个比一个沉重。
无穷无尽的灾难中走出来了中国共产党。打败了蒋介石,赶走了美国鬼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使中国获得如此高速的发展。
总之,无数历史和事实都说明,强大的国家都有强大的民族和人民,都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只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