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教育古代名言的考题 正文

教育古代名言的考题

时间:2024-11-26 21:44:47

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训练试题及答案1

1.(20xx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被人们广为传颂。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20xx湖北宜昌市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

(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作者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受惩罚也不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20xx山东淄博市高三摸底)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作者为了心所向往的美德,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李白用“白发”“青丝”慨叹人生短暂,时光匆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的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3.(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20xx湖南省东部六校高三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20xx江西省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5.(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20xx陕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一模)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自己经过秦汉的故都,看到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焦土,引起感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两句紧承“照无眠”,表面上写自己恼月照人,骨子里却是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6.(1)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7.(20xx课标卷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训练试题及答案2

名篇名句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3)《陈情表》中写出了李密孤苦无依,形影孤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勃《滕王阁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

(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逍遥游》中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真正逍遥的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他在“故国神游”中,以酒祭奠江月,唱出了“,____ ”的心底悲歌。

(3)“文章憎命达”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在《登高》一诗中,“,”这两句诗从时空两方面着笔写出了他的悲愁和孤独。

(4)韩愈在《师说》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凝练地概括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隐写“风景不殊,山河有异”的世乱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机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5)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两句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6)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含蓄表达作者想入朝为官的句子: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9)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0)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采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写山行所见动景,表现诗人内心非常闲适的诗句是: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11)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写出了山峰的千姿百态和诗人游兴之浓的诗句是: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1)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忌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2)晴川历历汉阳树_,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3)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4)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自己隐居时劳作辛勤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爱莲说》中描写莲的高尚品格用了一个对偶句(可从长句中摘出)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吴均《山中杂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2)吴均《山中杂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3)吴均《山中杂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4)王维《竹里馆》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5)王维《竹里馆》中,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影入平羌江水流。

(7)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岑参《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对家乡、对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9)岑参《逢入京使》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10)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表达诗人恬淡胸襟的两句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1)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蕴含诗人因多病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的两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学生国学知识试题附答案1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括多少首诗?(B)

A.300首B.305首

C.200首D.315首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B)最早提出的。

A.孔子B.孟子C.荀子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出自谁的名言?(A)

A.管仲B.孟子

C.陶行知D.孔子

4.相传是谁造的汉字?(B)

A.伏羲B.仓颉

C.黄帝D.炎帝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B)

A.孔子B.屈原

C.孟子D.老子

6.古代“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御”是指(D)。

A.下棋B.射箭

C.武术D.驾车

7.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的是(C)。

A.《陌上桑》B.《长歌行》

C.《木兰诗》D.《子夜歌》

8.我国历最早的一部兵书是(B)。

A.《孙膑兵法》B.《孙子兵法》

C.《老子》D.《易经》

9.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C)。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0.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D)

A.《大学》《中庸》《论语》《尔雅》

B.《大学》《孝经》《论语》《孟子》

C.《大学》《孝经》《论语》《尔雅》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1.成语“退避三舍”是说军队退让了(D)。

A.三里地B.三十里地

C.六十里地D.九十里地

12.《诗经》的传统分类是(B)。

A.南、风、雅B.风、雅、颂

C.雅、颂、南D.颂、南、风

13.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

A.《

C.《千字文》D.《论语》

14.“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话出自(C)。

A.《弟子规》B.《三字经》

C.《孝经》D.《道德经》

15.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B)

A.读到一本好书

B.听到一段好乐曲

C.看到一篇好书法

D.看一场好戏

16.“耳顺”代指什么年纪?(C)

A.四十岁B.五十岁

C.六十岁D.七十岁

17.下面哪句话是孔子说的?(A)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在水一方》的歌词来源于(A)。

A.《诗经》B.《陌上桑》C.《楚辞》

19.我国古代称满一百岁为(A)。

A.期颐B.耄耋C.古稀

20.“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

C.双手交叉D.左手在上

小学生国学知识试题附答案2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其主要意思是指(B)。

A.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需要请教他人

B.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C.自己不想做的事,可以指望其他人来做

2.下列哪组服饰和配件,最有可能是古代女子的打扮?(D)

A.玄端章甫B.羽扇纶巾

C.拖鞋汗衫D.云鬟花黄

3.古时,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B)

A.面北为尊,面南为卑

B.面南为尊,面北为卑

4.成语“勾(钩)心斗角”原本形容(C)。

A.音乐动听B.人有谋略

C.建筑精巧D.官场险恶

5.下列古代称呼中,哪个是称呼自己的?(A)

A.不才B.足下C.兄台

6.战国思想家荀子是(A)学派的集大成者。

A.儒家B.法家

C.墨家D.名家

7.下列传统节日中,(D)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B.中秋节

C.端午节D.清明节

8.书画作品中的“四君子”通常指哪四种植物?(A)

A.梅兰竹菊B.梅松竹兰C.梅荷兰菊D.梅荷竹菊

9.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

A.挂香包B.插艾蒿

C.登高采菊D.喝雄黄酒

10.“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描写的是(B)。

A.伍子胥B.勾践C.夫差

11.佛经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是(B)。

A.酒的代称B.佛塔

C.屠夫D.屠苏

12.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A)

A.十面埋伏B.高山流水C.渔舟唱晚

13.《论语·为政》中,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指的是(B)岁。

14.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A)

A.孟母教子B.举案齐眉C.岳母刺字

15.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D)

A.草书B.行书

C.楷书D.隶书

1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

A.伍子胥B.范蠡C.屈原

17.下列哪个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韦的故事?(A)

A.一字千金B.一诺千金

C.一饭千金D.一掷千金

18.《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B)。

A.忠义B.孝悌C.廉耻

19.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A)

A.《山海经》B.《世说新语》C.《封神演义》

20.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下面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A)

A.老子B.孟子C.荀子D.孔子

小学生国学知识试题附答案3

1.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A)。

A.土地之神B.五谷之神

2.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指的是哪个方面的标准?(D)

A.长度B.面积C.体积D.重量

3.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虚龄。他们是(A)。

A.孔子和孟子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D.周武王和周文王

4.“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

A.十五岁B.二十岁C.三十岁D.四十岁

5.下列哪一个成语表达的情义最为深重?(C)

A.莫逆之交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D.点头之交

6.哪个成语典故和棋文化有关?(C)

A.势如破竹B.出奇制胜

C.专心致志D.泾渭分明

7.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B)。

A.花之君子者B.花之隐逸者C.花之娇贵者

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

9.“才高八斗”用来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深,第一个被赞的人是(A)。

A.曹植B.李白C.谢灵运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A.中秋节B.元宵节

C.端午节D.七夕节

11.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是指(C)。

A.王昭君B.杨玉环

C.貂蝉D.西施

12.“梨园”用来指代“戏曲界”,那么“杏林”指代的是(B)。

A.教育界B.医学界

C.文艺界D.桃园

13.“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A)

A.左思的《三都赋》B.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C.班固的《两都赋》D.张衡的《二京赋》

14.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C)

A.京剧B.黄梅戏

C.昆曲D.越剧

15.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B)。

A.鼓B.锣C.钟D.木棒

16.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C)。

A.指南针、火药、天文仪、造纸术

B.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织布、造纸术

C.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纸术

D.中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17.“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B)

A.21点至23点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D.24点

18.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A)。

A.笔墨纸砚B.棋琴画书

C.诗画茶琴D.琴棋茶书

1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文字统一成了下面哪一种?(B)

A.楷书B.小篆

C.鸟虫文D.行书

20.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阴阳八卦”的理论,这一理论出自(C)一书。

A.《尚书》B.《论语》

C.《周易》D.《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