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左宗棠传名言发上等缘 正文

左宗棠传名言发上等缘

时间:2024-11-25 23:20:17

左宗棠传读后感一

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左宗棠》使我认识到清末还有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末时代,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已经二百余年了,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政治腐朽、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强的兵般已经逼近国门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的书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平日教几个学生,有些束修收入。也有几十亩田,是那种“耕读门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还能维持,一遇天灾,就要艰难度日了。

他二十一岁中举,后来连续三试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家族已经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的家里,以授徒为生,边授课边钻研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过。在师长、朋友的推荐下,凭借自己的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进入官场。在他的后半生里,仕途春风得意,事业也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光辉顶点。

左宗棠适应历史潮流,以国家重臣衔令西征,不挟种族的偏见,并排斥抑回扬汉的陋习,公开扬言:“只分良莠、不分汉回”。对那太平乱、捻乱、回乱采取“当剿则剿、可抚则抚”,毫不存有偏见。每收复一处国土,就为那里的百姓抢修,因战争而受损的房屋、道路,赠送军粮,拿养廉银救济贫民,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掠夺民财。他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几年的军涯生活。

在进军新疆时,由于清朝官场的黑暗、奸官中饱私囊、国库空虚、军费紧缺,左宗棠领着军队,啃着红薯、抬着棺材到西北边疆去抗敌。在他的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克服种种困难,击败了侵略者,将新疆收复,为国家、民族立正汗马功劳。

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对各族同胞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很快得到广大回人、满人、蒙古人,特别是得到广大维吾尔人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使外国侵略者安集延人——阿古柏很快受到孤立了。

左宗棠能高瞻远瞩,在收复新疆之后胸怀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立即加以苦心经营,他组织人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开辟河渠,提倡种棉织布、育蚕缫丝,以机器织呢、引进洋务。

同时,左宗棠又在西北地区开发资源,设书院、办义学,用自己的养廉银刊印书籍、提倡科学、发扬文化、提高人民素质。他真是为官一任,造福四方。

总之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在列强环伺,国力削弱的情况下,能够挽狂澜于即倒,西出玉门关,收复新疆,建功异域边陲,他那种爱国的情操和那力排众议、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同时代和后世的钦敬。

设想不管任何朝代,有一两个像左宗棠这样的清官,那时,国家的千千万万人民不会,在夏季酷热天气无处避暑,吃了上顿愁下顿,在冬季的刺骨寒风中受冷冻。

左宗棠传读后感二

“中国不可无一日无湖南人,湖南人不可无一日无左宗棠”,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次为湖南人而感到一种历史的骄傲,为何?因为这句话是对湖南人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的一种肯定。从当年的楚王“问鼎中原”开始,似乎就有了楚人的“果敢、胆大、勇谋、强悍”之举,而古语“惟楚有才”也应该不是空谈,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楚人对于历史前进的一种能力的肯定。

纵观左公一生,出身寒门而求仕不得,屡试屡败而直至中年,也许天降英才而终为大器晚成者,乃左公之一生坎坷见证也。左公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善于联袂,佳有绝对,“藏头露尾——显性阳明”,“扬子江头渡扬子——焦山洞里住椒山”,“人心莫高,自由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须苦用机关”,等等,许多好的名言警句,甚是经典,知其者为智者,未知其者可为迷茫。

左公留下的精神财富,于我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做人。“忠君爱国,礼贤勤民”,是我对左公的为人的概括。左公成为清朝的干部,没有经历国考,也没有经历省级考试,年轻时候的`几次干部考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乎不得不潜心隐居而退于乡野,后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东南危急,朝廷下令曾国藩剿灭,于是左公有机会受人举荐而为幕僚,幕僚实际上是不带编制的顾问。后来由于命运多荈而有幸带兵打仗,从一个小小顾问做到能独挡一面的将军,其为国分忧为主解危的壮举,不可谓不算忠君爱国。更有后来的历史问题,如阿古柏叛乱、伊犁落陷,左公年近七旬而挂帅西征,靠的是为国尽忠的志气,终于光复新疆,收复伊犁。左公爱民有心,最恨污吏,其怒罢景廉、荐杀奸官成路,不可为爱民,再者,左公鼓励军民屯田垦地,自己种树种粮而自给自足,减轻赋税,体恤民情,不可谓不勤民。于左公一生交往较深的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胡雪岩等政界商界名流。林则徐北上途经长沙,指名要见左宗棠,林则徐曾说“日后收复新疆者,唯季高一人也”。同为官场朋友的李鸿章,也敬佩左公为人“虽政见不和,乃忠心为国而老当益壮,不禁让人可歌可泣”。

第二,关于持家。“忙碌于世,耕读教子”,是我对左公持家的概括。左公一生清廉,自幼出身寒门,虽饱读经书,且酷爱地理、农业方面的书籍,也许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从小也是耕读于乡野,故对左公颇有同感,耕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积累起来的重要的文化内涵,耕者乃可以解饥也,读者乃可以长智也,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左公一生都不辍耕读,从隐居于乡野,到东征浙江福建,再到西征新疆,似乎一生都在耕读。而其在教育他儿子的时候,也是教育家人要自食其力,靠耕读持家,靠志气存人。

第三,关于事业。“清廉为官,公私尽忠”,这是我对左公事业上的评价。左公为官三十余载,靠俸禄为生,也靠养廉金度日,但其没有一个铜板,也没有收受一个铜板。清廉之举,让人敬佩。所谓廉洁,不贪为廉,拒贿为洁,不就是廉洁,在封建社会的年代,“千里做官只为财”的断论似乎于左公没有丝毫的腐蚀,且当袁宝恒作为钦差大臣专门去查办左宗棠的军饷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的贿赂的劣迹,也没有任何中饱私囊的举动,可谓左公廉洁为人,光明磊落。左公一心为朝廷尽忠,至死方休而不辞年老,当俄国赖账欲强占伊犁之际,左公却在六十九岁之高龄乃抬棺亲征,不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一边备战一边和谈,终于迫于收复失地之决心,俄国归还伊犁,使得伊犁的归还成为清末唯一的一次收复领土主权成功的壮举。而在清末摇摇欲坠之际,左公依旧不顾年迈体弱而力挽狂澜,乃至鞠躬尽瘁而客死他乡,成为后人之尽忠楷模。

左公一生,与其精神乃浩瀚长存,与其为人乃中表于世。一个平凡的农民出身,却能够懂得种田种地且自给自足,更能懂得开荒战备而长久西征,最终在粮饷齐备战力锋锐之际,收复领土而壮举连连。一个没有读过正式军校的儒家学者却能深谙用兵之道而成为常胜将军,在长期的征战之中谋略深远却又铮铮铁骨,用战功捷报诠释了作为一个军人的满腔热血。一个大气晚成的朝廷栋梁,于公乃尽忠,于私求原则,为朝廷分忧之际仍高瞻远瞩,为政见妥协之时乃为国力争,只为了那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一份尽忠的责任。一个长期为人父母官的封疆大吏,能够心怀为民而体恤民心,鼓励民众开垦,留足种子和口粮,其余卖给政府,这难道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初的模版吗?

左公之举,后人无可超越,毕竟时代的横亘一个多世纪,也难以比拟,但于后人而言,该如何向他学习呢?我想,首先是做人要有原则,对的就要坚持,不要背负良心债;其次,要勤劳,靠自己,不懒惰,多上进,靠自己的双手干事业;再次,廉洁为公,清白于世,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作为一个干部,都应该清清白白,问心无愧。

左公壮乎乃成就伟业而佳话千古,于今日缅怀,更为后人多勉励。

左宗棠传读后感三

左宗棠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他出身贫寒,在逆境中自学成才,经历了许多磨难,人过中年才踏上仕途,靠着自己的才干,登上了清朝政府中汉人所能担任的最高职位。他未曾接受职业军人的教育和早期训练,但他成为他那一代中国人中首屈一指的军人。他不仅在他的祖国打造的所有最伟大的斗士中赢得了显著的地位,而且还成就了一个大政治家的伟业。

他在遭到战争破坏的广袤土地上致力于安抚和重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当时的环境下,左宗棠的生活与奋斗被中国人搁置到一边。他于1885年去世之后的若干年内,整个帝国都在缅怀他,歌颂他的功绩,但是随着旧政权的消亡,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高涨的革命热情形成一股大潮,把矛头指向上一代的伟人,因为他们服务于异族人的王朝。推翻了清朝统治的那场起义,在某种程度上被汉人视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延续。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的这一代人,很难指望他们赞赏那些把源流运动打败的人们所做的勋业。然而,尽管本世纪的这场革命无疑在某些方面植根于太平天国运动,但两者的理念相去甚远。太平天国的目标是推翻一个朝代,而不是推翻一种体制。由于时间的冷却效应,近来可以看出一种趋势,中国人在用比较冷静的眼光考察上个世纪的领袖人物。

对于左宗棠、曾国藩及其同代人的生平和奋斗的兴趣正在逐步升温。左宗棠是一位儒家学者,毕生致力于增进对儒学的理解并贴近儒家的生活方式。他无私奉献的对象是忠君爱国的理念,而不是清朝。中国的儒学体系可以追溯到孔子,它渗入中国的灵魂,比任何对应的体系在任何其他国土上的影响,为时更长并且更为透彻。未来的情况不好断言,但可以大胆断言的是,在过去,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的生平奋斗受到儒……

左宗棠传读后感1

很是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人物传记,尤其是围剿太平军和回民起义的章回,既是整部传记里的重中之重,也是左宗棠人生从发迹始至辉煌的部分。

纯粹从成王败寇角度来看,左宗棠的气场十足,不是那种横刀跃马取上将之首级似的将才,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看了这部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传记后,对左大将军的一生功名有了大概的认识,原来一直以为那个时代最牛的是曾国藩,其实不是,曾国藩打仗远远不及左宗棠。

看着现今的中国地图上的新疆和版图外的蒙古,难免会想到汉唐,那时“虽远必诛”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真刀真枪。到了羸弱的清末,外强内乱,大清朝在飘摇中残喘,能不被殖民能保存疆土实属不易。

仅就书中讲的联系一下现实,稍稍有感而发。

左宗棠的回民平叛和眼下的新疆暴恐。相信作者在书中提及的西域各族跟汉族长期和平相处很长历史的这个观点,乱,也是在近现代。真希望有个左宗棠式的人物能把这种乱好好治住。

在左宗棠年少读书时,作者有一段对到时中国的教育体制有段简短评述,读了后再对照眼下教育体制,一身冷汗,好像没变过,还是一套需要勤奋不止或费心费力的教学体制。

网友对“左宗棠传记读书心得”评价:很深入的探讨。

左宗棠传读后感2

读过徐志频的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总是感觉少一些东西。也许是由于作者太过动感情,过分褒奖让传记的严肃性降低了几分,也许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涉及到平定回民动乱的历史过程。而这本左宗棠更加严格,认真的给我呈现了一个左宗棠的形象。

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不拘一格、直言不讳的性格造成了他军事上面的成功。他的视野要比同时代任何人都要开阔,他最早意识到海军、海防的重要性。战场是他的用武之地,可他不是战场的毁灭者,他是和平的建设者,每攻占一城,他都会抚慰民心、重新建设,他尽最大的努力让人们重新回到土地上,开发、建设、和平的生活在土地上,他努力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并将它建设的更好。作为一名将军,他却有识人之能,他总是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了解他们的才能,让他们的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到最大。同时一直坚守着儒家的`教育,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根植于他的内心。

引用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泉亦不能为之继之。君谓之朝端无两,我以为天下第一耳!”

左宗棠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他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国外知之者甚少,在他自己的国家里也未享有应得的声望。倘若他的同胞能仔细研究他的生平与公祭,就能够获益匪浅。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人在悠久历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它dui古代圣贤怀有敬畏之心,且一直遵循圣贤之道。他为自己的国家呕心沥血,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出一条新的出路。

左宗棠不愧为国家之光、民族之光!

左宗棠传读后感3

常言:做人学曾国藩,做官学李鸿章,做事学左宗棠。读完三人传记后,深以为然。

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一个秀才家庭,年青时即中举,但就此止步,三次会试落第。但他却有真才实学,常以“今亮”自居,曾自撰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正因为左的才华,才可以举人出身,却赢得了许多高人的慧眼。首先是两江总督陶澍,一付对联引见(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两人结为忘年之交,进而结为儿女亲家,这是左腾达的关键起步。第二个是胡林翼,此人是陶澍女婿,曾国藩至友,后来官至湖北巡抚,这是左腾达的鼎力推手。第三个是林则徐,林路过湖南,专门邀请左相聚,并赠新疆军事、地理、文史等方面的资料。第四个是郭嵩焘,此人为左邻居,在危难时候挺身相助(左得罪于总兵樊燮,郭请潘祖荫上奏咸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第五人是曾国藩,虽然两人性情不一,屡有交恶(如联:“季子敢言高,任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意见常相左!”“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君经济有何曾?”,但曾出以公心,对左尤有提携之恩。

左军功无数,在战太平天国、灭捻军之乱、平回民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旷世奇功在于收复新疆。19世纪中叶,英、俄两国争夺中亚,威胁我国西部边陲。1865年,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率兵侵入我国新疆南部地区。1871年,俄国乘机出兵佔领伊犁地区。左力排李鸿章等人异议(“海防”与“塞防”之争),抬棺西征,进驻肃州(今甘肃酒泉),步步为营,稳打稳所,先平回民,再灭阿古柏,再逐沙俄,为中国保住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故梁启超说左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曾国藩说左是”当今天下第一”。

左宗棠传读后感4

“中国不可无一日无湖南人,湖南人不可无一日无左宗棠”,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次为湖南人而感到一种历史的骄傲,为何?因为这句话是对湖南人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的一种肯定。从当年的楚王“问鼎中原”开始,似乎就有了楚人的“果敢、胆大、勇谋、强悍”之举,而古语“惟楚有才”也应该不是空谈,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楚人对于历史前进的一种能力的肯定。

宗棠,为左公,字季高,自号“亮”,亮者乃三国之孔明也,既能如此自诩,定是满腹经纶。在美国有一份调研报告,问及近现代最能影响中国的三个中国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左宗棠、毛泽东三人。姑且不论为何只有此三人,但我认为,能够在国际上有如此佳评,或者说能够在国际上受到如此真切的关注,估计那些研究者也不是唯唯而谈,甚是有理有据。

纵观左公一生,出身寒门而求仕不得,屡试屡败而直至中年,也许天降英才而终为大器晚成者,乃左公之一生坎坷见证也。左公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善于联袂,佳有绝对,“藏头露尾——显性阳明”,“扬子江头渡扬子——焦山洞里住椒山”,“人心莫高,自由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须苦用机关”,等等,许多好的名言警句,甚是经典,知其者为智者,未知其者可为迷茫。

左公留下的精神财富,于我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做人。“忠君爱国,礼贤勤民”,是我对左公的为人的概括。左公成为清朝的公务员,没有经历国考,也没有经历省级考试,年轻时候的几次公务员考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乎不得不潜心隐居而退于乡野,后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东南危急,朝廷下令曾国藩剿灭,于是左公有机会受人举荐而为幕僚,幕僚实际上是不带编制的顾问。后来由于命运多荈而有幸带兵打仗,从一个小小顾问做到能独挡一面的将军,其为国分忧为主解危的壮举,不可谓不算忠君爱国。更有后来的历史问题,如阿古柏叛乱、伊犁落陷,左公年近七旬而挂帅西征,靠的是为国尽忠的志气,终于光复新疆,收复伊犁。左公爱民有心,最恨贪官污吏,其怒罢景廉、荐杀贪官成路,不可为爱民,再者,左公鼓励军民屯田垦地,自己种树种粮而自给自足,减轻赋税,体恤民情,不可谓不勤民。于左公一生交往较深的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胡雪岩等政界商界名流。林则徐北上途经长沙,指名要见左宗棠,林则徐曾说“日后收复新疆者,唯季高一人也”。同为官场朋友的李鸿章,也敬佩左公为人“虽政见不和,乃忠心为国而老当益壮,不禁让人可歌可泣”。

第二,关于持家。“忙碌于世,耕读教子”,是我对左公持家的概括。左公一生清廉,自幼出身寒门,虽饱读经书,且酷爱地理、农业方面的书籍,也许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从小也是耕读于乡野,故对左公颇有同感,耕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积累起来的重要的文化内涵,耕者乃可以解饥也,读者乃可以长智也,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左公一生都不辍耕读,从隐居于乡野,到东征浙江福建,再到西征新疆,似乎一生都在耕读。而其在教育他儿子的时候,也是教育家人要自食其力,靠耕读持家,靠志气存人。

第三,关于事业。“清廉为官,公私尽忠”,这是我对左公事业上的评价。左公为官三十余载,靠俸禄为生,也靠养廉金度日,但其没有一个铜板,也没有收受一个铜板。清廉之举,让人敬佩。所谓廉洁,不贪为廉,拒贿为洁,不就是廉洁,在封建社会的年代,“千里做官只为財”的断论似乎于左公没有丝毫的腐蚀,且当袁宝恒作为钦差大臣专门去查办左宗棠的军饷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的贿赂的劣迹,也没有任何中饱私囊的举动,可谓左公廉洁为人,光明磊落。左公一心为朝廷尽忠,至死方休而不辞年老,当俄国赖账欲强占伊犁之际,左公却在六十九岁之高龄乃抬棺亲征,不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一边备战一边和谈,终于迫于收复失地之决心,俄国归还伊犁,使得伊犁的归还成为清末唯一的一次收复领土主权成功的壮举。而在清末摇摇欲坠之际,左公依旧不顾年迈体弱而力挽狂澜,乃至鞠躬尽瘁而客死他乡,成为后人之尽忠楷模。

左公一生,与其精神乃浩瀚长存,与其为人乃中表于世。一个平凡的农民出身,却能够懂得种田种地且自给自足,更能懂得开荒战备而长久西征,最终在粮饷齐备战力锋锐之际,收复领土而壮举连连。一个没有读过正式军校的儒家学者却能深谙用兵之道而成为常胜将军,在长期的征战之中谋略深远却又铮铮铁骨,用战功捷报诠释了作为一个军人的满腔热血。一个大气晚成的朝廷栋梁,于公乃尽忠,于私求原则,为朝廷分忧之际仍高瞻远瞩,为政见妥协之时乃为国力争,只为了那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一份尽忠的责任。一个长期为人父母官的封疆大吏,能够心怀为民而体恤民心,鼓励民众开垦,留足种子和口粮,其余卖给政府,这难道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初的模版吗?

左公之举,后人无可超越,毕竟时代的横亘一个多世纪,也难以比拟,但于后人而言,该如何向他学习呢?我想,首先是做人要有原则,对的就要坚持,不要背负良心债;其次,要勤劳,靠自己,不懒惰,多上进,靠自己的双手干事业;再次,廉洁为公,清白于世,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作为一个公务员,都应该清清白白,问心无愧。

左公壮乎乃成就伟业而佳话千古,于今日缅怀,更为后人多勉励。

左宗棠传读后感5

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左宗棠》使我认识到清末还有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末时代,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已经二百余年了,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政治腐朽、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强的兵般已经逼近国门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的书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平日教几个学生,有些束脩收入。也有几十亩田,是那种“耕读门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还能维持,一遇天灾,就要艰难度日了。

他二十一岁中举,后来连续三试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家族已经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的家里,以授徒为生,边授课边钻研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过。在师长、朋友的推荐下,凭借自己的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进入官场。在他的后半生里,仕途春风得意,事业也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光辉顶点。

左宗棠适应历史潮流,以国家重臣衔令西征,不挟种族的偏见,并排斥抑回扬汉的陋习,公开扬言:“只分良莠、不分汉回”。对那太平乱、捻乱、回乱采取“当剿则剿、可抚则抚”,毫不存有偏见。每收复一处国土,就为那里的百姓抢修,因战争而受损的房屋、道路,赠送军粮,拿养廉银救济贫民,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掠夺民财。他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几年的军涯生活。

在进军新疆时,由于清朝官场的黑暗、贪官中饱私囊、国库空虚、军费紧缺,左宗棠领着军队,啃着红薯、抬着棺材到西北边疆去抗敌。在他的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克服种种困难,击败了侵略者,将新疆收复,为国家、民族立正汗马功劳。

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对各族同胞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很快得到广大回人、满人、蒙古人,特别是得到广大维吾尔人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使外国侵略者安集延人——阿古柏很快受到孤立了。

左宗棠能高瞻远瞩,在收复新疆之后胸怀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立即加以苦心经营,他组织人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开辟河渠,提倡种棉织布、育蚕缫丝,以机器织呢、引进洋务。

同时,左宗棠又在西北地区开发资源,设书院、办义学,用自己的养廉银刊印书籍、提倡科学、发扬文化、提高人民素质。他真是为官一任,造福四方。

总之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在列强环伺,国力削弱的情况下,能够挽狂澜于即倒,西出玉门关,收复新疆,建功异域边陲,他那种爱国的情操和那力排众议、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同时代和后世的钦敬。

设想不管任何朝代,有一两个像左宗棠这样的清官,那时,国家的千千万万人民不会,在夏季酷热天气无处避暑,吃了上顿愁下顿,在冬季的刺骨寒风中受冷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