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朱熹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 正文

朱熹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

时间:2024-10-11 14:19:00

1、讲到学习方法,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严格、严肃、严密。”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除了向别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识的刻苦锻炼。──苏步青

2、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4、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6、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7、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10、与其夸大胡说,不如宣布那个聪明的、智巧的、谦逊的警句:“我不知道”。——伽利略

11、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孔子

12、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培根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4、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6、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高尔基

17、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18、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19、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20、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2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孔子

22、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马戈

23、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吴晗

2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

25、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26、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谷超豪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8、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29、怀疑是知识之钥。——谚语

30、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3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32、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的补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富兰克林

33、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一点点细微的`成绩积累起来的。——童第周

34、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谚语

35、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3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38、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9、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42、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43、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德谟克里特

44、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

45、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海森堡

46、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47、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4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况

49、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

50、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51、经验是最好的教师。——谚语

52、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戴布劳格利

5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5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

55、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

56、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

5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8、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59、知识和世故不同,真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罗曼·罗兰

60、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培根

《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一

1、学与思的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8岁时她初识文字,看到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读出的是伤感;18岁情窦初开,读出的是爱情;28岁初为人母,读出的是对人鱼公主家人的关切;38岁开始写作,再读竟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48岁为了写这篇文章,读出了此篇是写灵魂的故事。这样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常读常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典型的事例是对孔子“温故知新”观点的最好诠释。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复习,凡是创新都有一个温故、反复探究的过程。

3、向他人、向社会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孔子主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以他人为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吸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学习,就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正如柏拉图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孔子虽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可以与道不同的人一起学习,交流学问,这反映了他在治学方面的博大胸襟,谦虚宽容,海纳百川,学说上是对手,学习上是朋友。向社会学习,“每事问”,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除了向老师学习外,更要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孔子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可见孔子成为一代圣人,绝不是先天俱备的,而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三人为师”“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学问者。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二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8、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9、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10、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11、与其夸大胡说,不如宣布那个聪明的、智巧的、谦逊的警句:“我不知道”。——伽利略

12、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13、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海森堡

14、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15、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谚语

16、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谷超豪

17、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培根

18、经验是最好的教师。——谚语

19、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20、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2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

22、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

23、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2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5、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26、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7、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28、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马戈

29、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30、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31、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

34、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3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孔子

3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7、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一点点细微的成绩积累起来的.。——童第周

38、知识和世故不同,真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罗曼·罗兰

3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4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况

41、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高尔基

42、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德谟克里特

43、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吴晗

44、讲到学习方法,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严格、严肃、严密。”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除了向别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识的刻苦锻炼。──苏步青

45、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46、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4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

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9、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

50、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的补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富兰克林

51、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戴布劳格利

52、怀疑是知识之钥。——谚语

53、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55、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5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孔子

57、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58、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59、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培根

60、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