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印度佛教经典名言 正文

印度佛教经典名言

时间:2024-10-10 20:22:35

1.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怎么静心,而是要知道你为什么不在静心。静心的过程是消极的。它不会给你增加什么,它是在消除已经被增加的东西。《奥修着作》

2.真理,一旦被知道了,就超越了所有经典。所有经典都在指向它,经典不是别的,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奥修着作》

3.一个人如果内在比较少,那么他就会用较多的外在来取代。《奥修着作》

4.你们必须记住自己,因为只有通过记住自己,你们的蜕变才有可能。《奥修传》

5.总有一个时刻会到来:你将会看见所有的努力都彻底失败了:你依然是一个单独的人。惟有到了这个时刻,才有灵性的可能,灵性才开始发生。灵性不是别的,正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执着于别人到面对自己,从攀缘到自在。《奥修着作》

6.爱上一个美丽的身体是一回事;它非常肤浅。爱上一个美丽的存在却会增加一种深度,它是深不可测的。《奥修着作》

7.任何依靠别人的东西都无法使你达到最终的自由,你仍然保持是依赖的。《奥修着作》

8.整个寻求越是为了那个单独的片刻,在那个片刻,人是单独的。单独里面有喜乐。只有这样才是达到开悟。我们无法单独,别人也无法单独,所以我们创造出群体、家庭、社会、民族。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群体都是由胆小鬼那些没有足够的勇气进入单独的人组成的。《奥修着作》

9.一旦你决定了,事情马上会开始发生,因为人的内在力量是无限的。不论我们在表面上看起来如何,我们都是不受限制的。你本质的最深源头是不受限的、无限的。所以一旦你开始以神圣的观点思考,你就会开始变成神圣的;别的事情都不需要了。你只须创造一个关于自己的思考气候。《零的体验》

10.在我看来,静心是你跟周围整个存在的一种充满活力的关系。如果你能够热爱任何环境,那么你就是在静心。《奥修着作》

11.和一个人相处而能够放松,那是爱的唯一标记。《奥修着作》

12.性是如此的粗鲁。只有在性离开的时候,爱情才会到来。如果两个人相爱,如果他们之间没有性,他们就有很多浪漫的爱情。但是性一旦进入,爱情就出去了。《奥修着作》

13.很多人生生世世都浪费在寻找东西上。一旦你对某样东西认真了,你就可能轻而易举地浪费你的生命。《奥修着作》

14.宁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它有成为一首歌的潜力,除非它的内在有某种可以绽放、可以成长的东西。《奥修着作》

15.在我看来,变成纯真的人就是所要达到的一切。变成纯真的人,神性就会永远喜乐地流向你。纯真是接受的能力、是成为神的一部分的能力。《奥修着作》

16.不要做任何计划。只是继续挖掘你自己。事情有它们自己的进程。计划总是预示着挫败。当你计划,你就创造了挫败的种子。《奥修传》

17.一个开悟的人只跟他的觉知一致;他从来不跟他的过去一致。他全然地在行为中。毫无保留;毫无遗漏。下一个行为结束了,他的觉知又焕然一新。无论何时、何种境遇出现,觉知都会在那里,而每一个行为都会处在完全的自由中,好像这个人第一次碰到这样特殊的境遇似的。《奥修着作》

18.所以,一旦有人自由了,他的爱就会被人感觉到。可是,你会感觉这种爱是慈悲,而不是爱,因为它里面没有激情。它是弥散的没有热度,甚至没有温暖。《奥修着作》

19.你的灵魂觉得强大,而你的自我感到虚弱。 这是自我终结的起点,这也是你进入意识世界的起点。《奥修传》

20.那些在表面上活得很快乐的人总是肤浅的,接触到深刻悲伤的那些人已经察觉到许多没有人能够察觉得到的东西。《奥修着作》

21.这就是禅的一切:只是简单的觉知。如果你们可以强烈地、全然地去听它,在这个片刻你们就可以成道。《奥修传》

22.他们执着于他们的不幸,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已经跟他们的不幸建立了某种交情。他们跟这个不幸生活了太长的时间,以至于要离开它就好像是要离婚一样。《奥修着作》

23.佛陀出生的那天,他的母亲就死了。现在这已经成了佛教的一种传统观念,每当一个佛诞生,他的母亲无法活下来。我把它看成一种非常重要的象征。这意味着叛逆者的诞生就是旧有的死亡。《叛逆者》

24.爱是一个成长的机会,但成长总是痛苦的。坠入爱河意味着去遭遇无数的困难,因为要和一个活生生的人交往就是走入未知,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问题要解决,都会有新的焦虑要克服。你必须不断地诞生你自己。每时每刻都会有阵痛。《隐藏的和谐》

25.在早晨逆风而行,事物是清新的`,整个存在都处于一种新的喜悦之中,沐浴在新的一天的新的快乐之中,一切都是清新的、年轻的,过去消失了,一切刚从夜晚深深的休息中醒来,一切都是纯净的,原初的。《奥修传》

26.跟事实一起生活是唯一的瑜伽、唯一的训练。一旦你彻底觉知到人的处境,你就会变得虔诚。于是你开始放弃;你不再占有。《奥修着作》

27.保持着小孩子的童心,嬉戏,那时上帝就离你不远了。所有的需要就是一双惊奇、单纯和嬉戏的孩子般的眼睛。《左巴佛陀》

28.一个人越敏感,他感到厌倦的速度就越快。佛陀就这么厌倦了,他离开了一切。《奥修着作》

29.父亲总会因儿子所做的事与他不同而发脾气。他总期待你做到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除此之外,你都错。《奥修着作》

30.娱乐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你们无法对自己感到喜乐。你们里面缺少了某种东西,你们想忘掉某种焦虑、某种紧张。《奥修着作》

31.那是你好几世以来所累积的垃圾和垃圾场,而你坐在垃圾堆上面,还自认为它是你的王国。《奥修着作》

32.正是理想把这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大疯人院。 它分裂你,它使你精神分裂。理想在未来,而你在这里。除非你成为理想的,否则你怎么能生活?《奥修传》

33.没有人能够永远为你扮演成一个银幕,因为那是不舒服的,一个人怎么能够根据你的梦来作调整?他具有他自己的真实存在,而那个真实的存在会主张它自己。《信心铭》

34.当你在宁静中,真理就在那里,很充实,带着绝对的尊严。而当你不在宁静中,真理就被遮蔽了。当你在宁静中,真理不是作为一个对象出现在你面前。当你在宁静中,突然地,你顿悟到你就是真理。并不是你作为一个观察者看见一个作为被观察者的真理,而是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二元性消失了。《奥修着作》

35.真正的爱是从你里面自然涌现出来的喜悦,它没有原因,也没有动机,只是去分享它所产生出来的喜悦。《奥修着作》

36.一旦你达成了,你就完成了世界上所有的经典。那么就没有印度教经典、犹太教经典、基督教经典;那么突然,你变成了所有经典的顶点。《奥修传》

37.快乐无法来自于你所拥有的东西。(名人名言 mingyan.chazidain.com)快乐是一种内在的涌现,它是你本身能量的活起来,它是你灵魂的活起来。《奥修着作》

38.如果你不适合这个社会,别烦恼,因为它根本没有意义,只有与存在相合才有意义。《奥修着作》

39.只有当你有优雅的意念,优雅才有可能自然的出现;出自内在的优雅,就是神性的展现。《奥修着作》

40.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走路。《奥修着作》

41.你走得越高就越孤单,你走得越低就越和别人在一起。《奥修着作》

42.如果你不快乐,那是因为你把事情看得太严肃了。

43.如果你想要创造,你必须抛弃所有的制约,否则你的创造力将只不过是抄袭,它将只是一个复本。

44.愤怒永远都是弱者的象征。《奥修着作》

45.希望必定会破灭。希望就是在追求绝望,欲望中孕含了挫折。《奥修着作》

46.成熟跟你外在的人生的经验无关,它跟你内在的旅程有关,它跟你对内在的经验有关。《奥修着作》

47.只有你的内在光明能成为日出。《奥修着作》

48.永远不要停留在平庸之中,因为那是种违背生命的罪恶。《奥修着作》

二、打好文史哲的基础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佛学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学问,同文史哲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在学习佛学之前如果具备语文、历史、哲学、逻辑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阅读佛书、掌握佛学的思想体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传》里说:“学法次第,先学声明。……必先通文字,而后方能了义”。如舍利弗未出家前,即通达吠陀经典。出家后闻佛言教,信解不疑,为众说法,契理契机。佛赞叹他“智慧第一”,“善入法界”。佛灭后,使大乘佛教思想理论化、体系化的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大论师,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他们对于流行的吠陀经典和十八部大论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出家后,精通三藏,深究群说,创立了中观学派与瑜伽学派。再如我国佛教史上的道安、慧远、僧肇、智顗、慧皎、道宣、法藏等人,对外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才能在佛学研究上立一家之言,将印度佛教中国化,在我国佛教史上放出绚烂的异彩。再如近代提倡老实念佛的印光法师为无数信众所推崇,被尊为莲宗第十三祖,他不但有笃实的净土实践,渊博的儒学佛学知识,还能写一手好文章。由此可见,属于生得慧的文史哲知识是研究佛学的基础。《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明,即是智慧和觉悟的同义词。试问没有知识,怎么能深入三藏,分别性相?又怎么能分辨邪正,教化众生?但遗憾的是近代僧伽教育,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授,培养出来的学僧,不是文理不通,就是井底之蛙,成才者稀。我们现在搞研究佛学的人,应该认真吸取这一严重教训。

三、学好主要著作

佛教三藏典籍浩如烟海,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益,这就要对几种主要著作,反复研讨,领会运用。哪些书是佛学的主要著作?唐义净法师在《求法高僧传》里说玄照去印度求学是“沈情《俱舍》,清想律仪。后之那寺,就胜光学《中》、《百》,宝师子学《瑜伽》”。智弘在印度求学是“既解《俱舍》,后善《因明》。至于那寺,则披览大乘”。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藏地佛学研究,主要是五部大论:《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这与义净所见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以《现观庄严论》代替《瑜伽论》。这一佛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曾为佛教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人才,是一条学习的捷径,应该继承下来。现在向有志于研究佛学的人推荐几本书。

主要著作:

(1)《俱舍论颂疏》三十卷唐圆晖著

(2)《中论》四卷龙树造青目释鸠摩罗什译

(3)《摄大乘论释》十卷世亲造玄奘译

(4)《成唯识论》十卷护法等人造玄奘译

(5)《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窥基述

(6)《大乘起信论》马鸣造真谛译

(7)《入中论》月称造法尊译

参考书:

(1)《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著法尊译

(5)《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3)《中国佛教》(一)(二)中国佛教协会编

(4)《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著

(5)《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澄著如果化上几年时间,学通上述七种主要著作,则三藏十二部的要义,尽摄其中。

在学主要著作时,还要解决用什么观点来进行研究的问题。太虚法师的学习经验,还是值得参考的。他1935年5月在南京大学讲《优婆塞戒经》时说:“非佛书之研究者,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为求菩萨发心修行者”。(见《优婆塞戒经讲录》)中国佛教从隋唐宗派兴起后,都以自宗为至顿至圆,至高至妙。唐以后见性成佛的禅宗,又几乎取代了整个佛教,明清称名念佛的净土宗,则独步一时。近代研究佛书的学者,日渐增多,但他们是“非罗什、玄奘之译不读,非龙树、无著之论不求”。森严的门户知见,遮住了人们的视线。有些人研究了一辈子佛学,错把祖师教,当成佛教,从而看不到释迦思想的真面目,必须申明的是,我毫无反对祖师教的意思,祖师教也是佛教的瑰宝。我只是反对祖师教中是自非他的门户知见。

太虚法师说他“非佛书的研究者”,是指近代一批国内外佛书研究者,对佛教缺乏正确的信解,把佛书当成世俗学问来研究。动辄说:某经为伪,某论是中国人所造,耸人听闻、制造混乱。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应该肯定印度的三期佛教,中国的大乘八宗,各有其特胜,亦各有其偏颇。专承偏宗,会造成有各宗而无佛教整体的后果。太虚法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序》说:“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空疏媕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可见宗派佛教的门户知见是一条死胡同,危害匪浅。我们应该超出宗派,从释迦学说的本源,来研究佛教的整体,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密宗的天色身的幻身佛,净士宗的极乐世界,与大心菩萨的“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悲愿相比,不足为训。实际上佛道是由无量阿僧祗劫所修因行而成就的,佛道长远,菩萨道难行,非是小因所能承当的。

“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即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为度众生而学习”的正确目的,不为一时令人眼花撩乱的空华所惑乱。

四、通达基本思想

研究佛学力求弄懂佛教的原理和基本思想。如缘起论、四谛、业与轮回、三无漏学,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十八界、三法印、中道等。缘起论是佛法分析一切问题的基本观点,应该牢牢地掌握,不断地运用。三法印是佛学的中心思想或根本原理,是衡量法与非法的尺度。对每个佛学研究者来说,它是一面镜子。我们的知见是否纯正,只要拿三法印一检验,便了如指掌。三法印又是照妖镜,对一些披上神秘外衣,说着动听言词的人,只要拿它一照,无不原形毕露。所以说:三法印是个宝,研究佛学少不了。三法印的主要内容是:(1)诸行无常:诸行是物质与精神一切法,无常是生灭、运动、变化的异名。诸行无常,即一切法永远处于瞬息万变的运动之中。佛教的无常观,除了说明运动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外,没有任何别的附加意义。(2)诸法无我:印度哲学中“我”被认为是主宰一切、自由自在的意思。“无我”是说明宇宙间事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是依赖因缘(条件)的聚会。世间上找不到离开因缘而独存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实体。使人们从事物的个体中看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单独的存在与发展。佛教的无我观,是说明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的规律(3)涅槃寂静:我们看到宇宙间一切事物,千姿百态,斗芳争艳,起伏绵绵,矛盾重重。究其实质,不过是无常与因缘两大规律的作用而已。透过事物生机盎然的表层,窥见其无自性空,涅槃寂静的实质。

五、如理思维——四依

佛法提倡智慧,反对愚昧;提倡信解,反对迷信;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目崇拜。如何研究佛教,最根本的还是佛说的四依。

1.依法不依人:修学次第,首先是亲近善知识,但善知识的知识,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善的。加以佛教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地区广泛,难免羼杂异说,或传译失实。这就需要用三法印的原则对善知识的知识加以抉择。

2.依义不依语:在学习中反对生搬硬套。那种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一味地重文轻义、执文害义的学习方法是要不得的。我们要求系统地、完整地、深刻地领会佛学的原理和基本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舍本逐末的缺陷。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一生说法四十多年,都是因机设教,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别。因此在研究佛学时,必须弄懂什么是了义的,什么是不了义的,以了义抉择不了义。

4.依智不依识:规律性的认识叫智,现象的认识叫识,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要远离一切取相的分别妄识。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在观察一切事物时,以离相的无分别智,做到法随法行。

以上就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谈了五个问题,是否可行,仅供参考。

1、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3、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4、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5、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7、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8、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9、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0、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1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2、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3、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14、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5、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6、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7、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9、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20、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21、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22、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23、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4、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25、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26、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7、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28、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9、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30、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31、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32、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3、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34、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35、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36、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37、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38、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39、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40、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1、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42、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3、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4、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45、真心是菩萨净土。

4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7、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48、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49、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50、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佛学常识

1、七佛:在燃灯佛之后到我们生存的这一劫世之间(过去庄严劫和现在贤劫之间)有七位著名的佛陀,都曾经教化无量。他们是:毗婆尸佛(距今九十一劫)、尸弃佛(距今三十一劫)、毗舍婆佛(距今三十一劫)、拘留孙佛(现在贤劫中)、俱那含牟尼佛(现在贤劫中)、迦叶佛(现在贤劫中)、释迦牟尼佛。

2、三身佛:中为法身佛(显法所成的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证得绝对真理而获佛果的身)卢舍那佛,右为应身佛(佛原来的生身)释迦牟尼佛。

3、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时间意义而划分的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称为竖三世佛;另一种是按地域划分的东方净琉璃世界之佛(药师佛)、娑婆世界之佛(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之佛(阿弥陀佛),称为横三世佛。

4、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第一为摩诃迦叶,苦行第一;第二阿难陀,多闻第一;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是须菩提,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楼那,说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第九是优婆离,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罗睺罗,密行第一。

5、西天“四七”印度的二十八祖:摩诃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氇多、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驮蜜多、胁尊者、富那夜奢、马鸣、迦毗摩罗、龙树、迦那提婆、罗喉罗多、僧伽难提、祖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阁夜多、婆修盘头、摩孥罗、鹤勒那、师子尊者、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

6、东土“二三”中国的六位祖师: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自从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为了要息灭争端,只传法印,不传衣钵。

7、小乘佛法度己,大乘佛法度人,上乘佛法既度己又度人。小乘佛法信仰罗汉,大乘佛法信仰菩萨,上乘佛法信仰佛陀。罗汉利己不利人,菩萨利人不利己,佛的最高境界则是利人又利己。从菩萨到佛的进级,只差最后一步,那就是度己。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也是菩萨成佛的时候,因为那时已无人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