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古代关于童蒙养正名言 正文

古代关于童蒙养正名言

时间:2024-10-07 10:12:56

《童蒙须知》 (一作《训学斋规》)为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收录在《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下面是关于童蒙须知原文注释译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童蒙须知》

朱熹

原序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注释】

童蒙: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朱熹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涓洁:洁净,清洁。《逸周书·大匡》:“昭洁非为,为穷非涓,涓洁於利,思义丑贪。”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治心: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穷理尽性:穷究天地万物之理与性。《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典训:《尚书》中《尧典》《伊训》等篇的并称。指经典或《尚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昭然:明白貌。《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发矇矣。”晓达:通晓。

【译文】

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今天逐条列出,名字叫《童蒙须知》。如果是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以及穷究万物的理与性的关键,自有圣贤的训诫,明明白白的可以参考,应当循序渐进地通晓,在此就不再赘述。

宏谋按:前二篇,为学者定其纲宗,端所祈向。而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织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注释】

祈向:向导;引导。编次:编排次序;编辑体例。小学:这是朱熹所编撰的一本书。此书为启蒙著作,分作内、外两篇,内篇又分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分嘉言、善行二门。耳提面命:《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孔颖达疏:“非但对面命语之,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耳提面命”谓教诲殷切,要求严格。循循:有顺序貌。则:准则,法则。《说文》:则,等画物也。《尔雅》:则,法也;则,常也。《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宜(yí):通“仪”。法度,标准。《诗·大雅·文王》: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至织至悉:极其细致周密。闲:限制,约束。《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维艰。放心:放纵之心。《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惟艰。”异日:犹来日;以后。进修:犹言进德修业。上达:古谓士君子修养德性,务求通达于仁义。《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邢昺疏:“言君子小人所晓达不同也。本为上,谓德义也;末为下,谓财利也。言君子达于德义,小人达于财利。”藐藐:轻视冷漠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译文】

宏谋按:前二篇,为读书人定下纲领宗旨,端正学习导向。而童蒙养正所入门的地方,则必是从易知易学开始。故此朱子编辑了《小学》之后,又选择那些切合日常运用、便于日常教诲的内容,编辑为《童蒙须知》,使他们由此入门,而能够循序渐进。但凡一事一法,一事一义,无不细致周密。旨在约束放纵之心,涵养本善之德性,为来日进德修业、达于仁义的阶梯,教学的目的就在此地。我愿那些作父兄的,不要看到容易了解,就教之不严;作为弟子的,更不要以为不需要学这些小事,而藐视不听。

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鞵韈,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绦或带束腰。脚谓鞵韈。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袵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折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著短便,爱护勿使损污。凡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饬身之要。毋忽。

【注释】

端整:端庄整齐。鞵:同“鞋”。韈:同“袜”。先人:亡父。《左传·宣公十五年》:“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总髻:即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宽慢:谓蓬松散乱。轻贱:轻视。《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衿: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袵:同“衽”。衣襟。污坏:污染败坏。顿放:安置;放置。《朱子语类》卷一一七:“未熟时,顿放这里又不稳帖,拈放那边又不是。”仍:于是;乃。盥:浇水洗手,泛指洗。巾帨:手巾。日中:犹日内。敝坏:破旧衰败。晏子:名婴,字平仲,汉族,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

【译文】

做人首先要先整齐端正身体。从头巾、衣服、鞋袜开始,都要收拾爱护,使之保持洁净整齐。先父常训诫弟子说:“男人有三紧。”是说头紧腰紧脚紧。头,说的.是扎好头巾,未成年人要总髻。腰,说的是用条或带束腰。脚,说的是穿鞋袜。这三者,要紧束,不可散乱,散乱则身体就会散漫不端庄,被别人轻视。

凡是穿衣服,一定要先提整衣领,系好两襟的纽带,不可有遗漏。用饭时照管好,以免污染败坏;走路时看管好,以免被泥污染。

凡是脱衣服,一定要整齐地折叠好放在箱子里,不要散乱放置,不要被尘土污秽污染。这样容易寻找,不至于丢失。衣服穿久了,就不免有污垢,一定要勤洗晾干。有破处就缝补,有补丁没有什么,只要完整洁净。

凡是洗脸时,一定要用毛巾遮挡保护衣领,卷起两袖,以免沾湿衣服。凡是劳动时,一定要脱去长衣,只穿短便服装,保护衣服不要受到损坏污染。凡是日内所穿的衣服,夜里睡觉要更换下来,就不会藏虱子跳蚤,不这样做衣服就会损坏。如果能这样,则不但威仪可使人效法,又能不浪费衣服。晏子一袭裘皮衣穿了三十多年,虽然其用意是为了以简朴来感化世俗,也是因他爱护有道。这是警饬己身的关键,不要忽视。

语言步趋第二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閧、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注释】

详缓:和缓。详,通“祥”。高言:高声说话。閧(hòng):古同“哄”,喧闹。浮言:无根据的话。《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戏笑:玩笑;嬉笑。教督:教导督促。检责:检查。分解:分辩,解释。隐默:沉默不出;缄默不言。细意:犹细心。条陈:分条陈述。若尔:如此,如果这样。包藏:犹包涵;宽容。声言:声称,扬言;声张。趋跄: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亦指朝拜,进谒。跳踯:上下跳跃。

【译文】

凡是做人弟子的,一定要态度谦恭,说话和缓,不可高声喧闹、玩笑嬉闹。父兄师长,有所教导,只应当低头听受,不可妄加议论。师长检查,有时有错误,不可马上辩解,姑且缄默不言。过段时间再慢慢细心分条陈述:说此事恐怕是如此,先前可能是不小心遗漏。或者说:应当是偶然没考虑到。如果这样,就不会忤逆师长,事理也自然明了了。至于对于朋友,也应当如此。

凡是听到别人的不善事,下到婢女仆人,应当包涵,不应马上声张,应当私下以言语相告,使其改正。

凡是步行拜谒他人时,不能快步奔跑跳跃。如果父母师长有召唤时,应该快步向前,不可迟缓。

洒扫涓洁第三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

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札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录主名,及时取还。

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污墨,瘝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

【注释】

文字:公文;案卷。凡百:一切;一应。《诗·小雅·雨无正》:“凡百君子,各敬尔身。”郑玄笺:“凡百君子,谓众在位者。”器用:器皿用具。《书·旅獒》:“无有远邇,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严肃:谓严谨而有法度。纸札:纸张。加意:注重;特别注意。瘝(guān):旷废。书砚:砚台。黥:刺刻花纹并涂颜料。雅洁:雅致高洁。

【译文】

凡是做人弟子的,应当扫洒住处的地面,擦拭桌子茶几,使之保持洁净。书本案卷笔砚,一切用具,都应当严谨整齐,放在平常放置之处。取用完毕,再放回原地。

父兄师长起居处,书本纸张之类,如果有散乱,应当留心整理好,不可擅自取用。凡是借的别人的书卷、

窗子、墙壁、案桌、案卷之上,不可写字。前辈说,弄坏笔,使墨污,是弟子废弛职分。书桌砚台,在上面刺刻涂抹,这是最不雅的,一定要戒除。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

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江禄,书读未完,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揩著豪。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

【注释】

整顿:整理。牵强:犹勉强。暗记:默记。漫浪:放纵而不受世俗拘束,这里是随意的意思。皱折:衣物等摺叠的痕迹。急速:指仓卒间发生的事。掩束:掩盖,绑扎。双钩:初练书法者临帖。揩:擦拭,这里是接触的意思。差讹:错误,差错。

【译文】

凡读书时,必须先整理几案,将其擦拭干净,摆放端正;将书册整齐放好,端正身体,正对书册详观,字要看分明。

读书时,定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勉强背诵,只要一遍遍地多读,自然能熟练,长久不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得熟了,无须老师讲解,就知道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如不到,眼就会看不仔细。心、眼都不专一,却在那里高一声低一声地随意诵读,绝对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会记得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到了,眼、口岂有不到之理?

凡是书册,都须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人江禄书未读完时,即使有紧急的事情,也定要待将书掩束整齐后再起身,这是很值得效法的。

凡是写字,必须拿着墨锭的上端,端端正正地研墨,勿使墨汁沾到手;手执笔的上端,呈双钩状写楷书,手指不得接触笔毫。凡是写字,不管写得是否漂亮,必须一笔一画地写,做到字体端正,笔画分明,不可潦草。凡是抄写文章,必须要仔细对照原本,不可出现误差。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凡喧哄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谓如赌博、笼养、打球、踢球、放风禽等事。

【注释】

晏:通“旰”(gàn)。迟。思索:想要索取。

【译文】

凡是弟子,一定要早起晚睡。凡是喧闹争斗的地方不可靠近,无意义的事情不要做。像赌博、养宠物、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事。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缺。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举止不佳,且防焚爇衣服。

【注释】

焚爇(fén  ruò):犹烧毁。

【译文】

凡是吃饭,有就吃,没有就不要思虑索求。但是粥饭等充饥之物,不可不吃。凡是对着火时,不要太靠近火旁。这样不只是举止不雅,更是要防止烧毁衣服。

凡相揖,必折腰。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按《释名》弟训第,谓相次第也。某丈者,如云张丈、李丈。某姓某丈者,如云张三丈李四丈。旧注云。

【注释】

折腰:弯腰行礼。称名:自称时不能只称“我”,要称自己的名。不可以字:不能以字相呼。字,乳名、小名。丈:对长辈的尊称。弟行:排行第几。

【译文】

凡是相互作揖时,一定要弯腰。凡是对父母师长朋友,一定要报出自己的名。凡是称呼师长,不可称字,一定要称某爹、某爷、某伯、某叔。如果是排行第几,则说某姓某丈。这是古代注释中的说法。

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妄。

【译文】

凡是外出,等到归来,一定要向长辈说明事由并行礼。即使是暂时外出回来,也一样。凡是在长辈面前吃饭,一定要轻嚼慢咽,不可听到咀嚼啜饮之声。凡是饮食之物,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凡是侍立长辈身旁,一定要端身拱手,长辈有所问,一定要诚实对答,不能有虚妄之语。

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注释】

震惊声响:发出震动声响。

【译文】

凡是开门掀帘时,一定要慢,手要轻,不可发出震动声响。凡是在众人中坐,一定要收敛身体,不要多占了席位。凡是侍奉长辈出行,一定要处在路的右边,歇息时则一定处在长辈左边。

凡饮酒,不可令至醉。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凡待婢仆,必端严,勿得与之嬉笑。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凡危险,不可近。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注释】

疾趋:快而轻地小步走上前。寝衣:小被,即夹被。覆首:盖头。案: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

【译文】

凡是饮酒,不可到喝醉的程度。凡是去厕所,一定要先除去外衣,之后一定要洗手。凡是夜行时,一定要有灯火,没有灯火就不要去。但凡对待婢女仆人,一定要端庄严肃,不要与之开玩笑。手拿器皿,一定要端正严谨,以免失手。凡是危险的地方,不可靠近。凡是路上遇到长者时,一定要端身拱手,快而轻地小步上前行礼。凡是夜里睡觉时,一定要使用枕头,不要用夹被盖头。凡是吃饭时,拿起汤匙时,要放下筷子;拿起筷子时,要放下汤匙。饭后,则把汤匙和筷子放在木托盘里。

杂细事宜,品目甚多,姑举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汝曹宜勉之。

【注释】

品目:事物的名目。谨愿:诚实。恢大:犹弘大。进德修业:增进品德,修养学业。《易·乾》:“君子进德脩业。”孔颖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脩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汝曹:你们。

【译文】

弟子应遵守的细碎事情,名目很多,暂且大略列举,但是大概具备了。凡是这五篇,如果能遵守不违反,自然不失为诚实之人。如果又能读圣贤之书,发大愿力,增进德行,修养学业,要进入那些品德高尚之人的行列,就没有什么不能够做到的。诸位应该勤勉践行。

古人“习经”重视诗歌教学

——《诗经》原本是当教材来编订的

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品种,诗歌在古代课堂占有重要地位。唐宋以前童蒙诗歌教学什么样,诗歌占多大比重,现在已很难知道,但从当时学生“必习经”来看,时人重视诗歌教学和学习不为虚言。

古代学生习经,具体来说是学习“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书,其中的《诗》即现在的《诗经》。

读者应该都知道,《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就被上升到“经”的地位,遂有《诗经》之名。《孔子世家》中称,“古者《诗》三千余篇”,是孔子将《诗》精减到300首以方便学生阅读的。也就是说,现代人看到的《诗经》,在诞生之初就是作为教材使用的。

古人学习《诗经》并不像现代,到了高年级才选学,低年级学生就学了,甚至把《读经》作为启蒙读物,推荐给孩子读。《后汉书·邓禹传》记载,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年十三能诵诗”。邓禹并非最厉害的,《魏书·祖莹传》记载,北魏少年天才祖莹,“八岁能诵《读》、《书》”。类似的幼年即能背《诗经》的“神童”,在史上有不少记载,说明古人早就把《诗经》当作孩子的启蒙读物了。

至于将《诗经》中的名篇选编入童蒙教材,则是各代通行的标准。如明代教育家魏校便主张学生要学习《诗经》。其在《庄渠遗书》一书中说:“一日所读之书,皆用正书,不许私读《幼学诗》及《吏家行移》等书……只抄写风、雅、颂之诗全章,或一二章。

而明代另一教育家吕坤,在《社学要略》一书中,则推荐了《诗经》中的《陟岵》、《伐檀》、《凯风》、《棠棣》、《相鼠》、《采苓》、《瓠叶》等22首诗歌,作为蒙学读物。

诗歌在唐代出现自编启蒙教材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诗歌教学普遍纳入童蒙计划的,应该在唐代。李治(高宗)当皇帝的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主管贡举的吏部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奏请当年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应加试杂文两首,其中就包含诗赋。从这以后,入列考试内容的诗歌,便成了唐代及以后学生更要读的科目。

在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唐代,诗歌教材的编写开始活跃,出现新气象。除了选编传统经典诗文以外,有人开始尝试以诗歌形式重写蒙学教材,其中,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堪称最佳,在晚唐、五代时颇为盛行。有学者认为,《咏史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类启蒙教材。

《咏史诗》将多达150个历史事件,以诗歌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既读了诗歌,又学了历史。如《咏史诗·沛宫》:“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到宋代,诗歌教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或许是受到《咏史诗》成功的启发,宋代出现了不少这类新创诗歌教材。传为北宋汪洙所著的《神童诗》、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教育家朱熹的《训蒙诗百首》、陈淳的《童蒙诗礼》等,都是宋代原创的课歌启蒙教材。

其中的《神童诗》影响最大,最深远。《神童诗》里的诗句,朗朗上口,很快流传开了。如大家熟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等,皆出自《神童诗》。

在诗歌教材选编上,宋代也取得了很大突破。如至今仍在流行的《千家诗》,据说最早便是南宋诗人刘克庄选编的,不仅选了前朝名家的优秀作品,还编入了当时诗人的佳作。如第一首即是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明清写诗入门类新教材丰富

——《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千家诗》至今不失为一本优秀的诗歌启蒙教材,为现代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所喜爱。《千家诗》的选编标准,甚至影响了现代语文课本里诗歌部分的选编标准。

到明清时期,虽然人们对诗歌已不如唐宋人那么狂热,但对诗歌的教学并未放松,诗歌也是明清童蒙课堂的常规教学内容。明清流行的诗歌教材有《千家诗》、《神童诗》、《律诗训》等。除了使用传统教材外,明清文人也积极编写新的诗歌读物。如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升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沈鲤,便编有《义学诗训》,沈鲤开宗明义,称“余既为义学,仿古庠塾,乃为是编。”

沈鲤眼光独特,其所推荐的启蒙诗歌相当适合低年龄学生,有的还被编入现代小学语文课本。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沈鲤首先选编出来的。

清代诗歌教材更多,如张伯行的《训蒙诗选》、王锡元的《童蒙养正诗选》、刘霏的《童子吟》、归继光的《童歌养正》、李元度的《小学弦歌》,等等。而清代影响最大的普及本诗歌读本,应该是《唐诗三百首》,此书由乾隆十六年进士孙洙选编,至今仍仍受到欢迎。

明清诗歌启蒙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声律启蒙类课本特别丰富,出现了不少新教材。《时古对类》、《千金裘》、《训蒙骈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等等,都是明清学生学习写诗、创作对联的入门级优秀教材。

其中,《声律启蒙》、《声律发蒙》和《笠翁对韵》最有代表性,使用最多,分别由清人车万育、杨林兰、李渔编著。三本教材的功能、结构都差不多,如开头——

《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声律发蒙》:“天对日,雨对风,九夏对三冬。祥云对瑞雪,滴露对垂虹……”

《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需要说明的是,《声律启蒙》最早由元人祝明编写,清人的同类书,应该是在祝明版基础上“撮要”而成的。

诗歌入选教科书古代也存分歧

——《蒙养礼》:“以理义之心行之便好”

如同现代教育界对诗歌入选教科书,有不同的看法一样,在古代,对什么诗该入选,学生该学什么,应该读多少诗,也存在分歧。

宋人欧阳守道《巽斋文集》“省题诗序”中,有这样的记述:“寿翁来访,与予纵言至省题诗,予叹此诗幼学之所从事。而书市所刊,或杂以轻薄字鄙亵语,口授之业不为删择,或反赏爱其流丽而使效习之……”

欧阳守道为南宋后期教育家,从其所述来看,当时用于低龄幼儿教育的诗歌类读本很多,但质量参差不齐,选编标准不统一,不少书商出于赚钱的目的,随意选编,这与今天一些书商乱编乱凑教辅教材很相似。

古代不少童蒙都是私塾或民办学校,所用教材往往自选自编,由于老师水平不一、价值观有异,在诗歌篇目的选择和教学上,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如明代教育家魏校、黄佐、吕坤,三人均青睐《诗经》,教材爱从《诗经》中选择名篇。

但在具体诗歌篇目上,三人完全选择很不一样。魏校推荐阅读整本《诗经》,而黄推荐《诗经》中的《鹿鸣》、《关雎》等12首诗歌;吕坤则推荐《步陟》、《伐檀》等22首诗歌。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是他们在教材编写上的价值取向不同,教学目的有差异。

吕坤认为,设立歌诗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调节学生的学习气氛,怡养性情,以歌诗消除邪僻之心。所以他对诗歌教材的选编相当严格,要求选“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在《蒙养礼》中,吕坤进一步说,诗歌“艳冶家语,长欲导淫,切宜深戒,久则流于邪放,只是以理义之心行之便好”。

用现代教学观来理解,就是选入教材的诗歌要易读易懂,有生活气息,贴近社会现实,一些格调不高的诗歌不要选,以免学生从小学坏,充满物欲。

在教学上,魏校在《岭南学政》中所制订的课程表要求,学生“午学”要抄写诗章,并歌咏、记诵所歌诗章;《义学诗训》的作者沈鲤,在《义学约》中则规定,学生必须每天吟诗一首,次日放晚学时背过,“晚学”吟诗。

清代后期,甚至出现不提倡学诗的现象。《神童诗》、《千家诗》、《小学诗》等,是清代一般童蒙学堂必用教材,但“洋务运动”主要人物之一的丁日昌,却一本也不选,他在《社学章程》中,仅推荐《小学》、《孝经》等非诗歌类书目。如果是现在,丁日昌之所为,必然引起争议了。

引导语:同学们,弟子规教会大家什么?你从中读懂哪些?读完弟子规是不是对你的心灵有启迪呢?下面是关于弟子规孝篇中的启迪心灵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虞① 舜 耕 田

诗曰:虞舜大孝, 竭力于田, 象鸟相助, 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叟”②,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他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③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注释】①虞:yú 。②瞽叟:ɡǔ sǒu。③潸:shān,流泪的样子。 

[知识拓展]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是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

《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这本不起眼的“儿童普及读物”,成就了李毓秀的文名。

《弟子规》共1080字,分别列出113件事情,其中“孝(入则孝)”24则,“弟(出则弟)”13则,“谨”24则,“信”15则,“泛爱众”21则,“亲仁”4则,“学文(余力学文)”12则。

“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人人都为人子女,人人都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

“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现代的研究学者指出,《弟子规》的核心内容是倡导通过坚持修己爱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

大家都知道要导正社会人心、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教育着手;而教育应该从哪里著手呢?从儿童扎根深化教育教学做起-所谓童蒙养正,首推《弟子规》,在儿童心性最清明的时候,让他们接受最佳的启蒙教育,教材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易于背诵、理解、实行;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堪称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

目前,也有很多企业近年来多数企业从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当中觉醒,开始重视企业与员工的TEM(Total Ethical Management全面品德管理),其中对品德有关的要求,已经是知名企业普遍的共识。而《弟子规》 就是企业管理的良方,是领导主管、员工生活处事的行为指导,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完全力行落实《弟子规》,确实可以让企业兴旺,家族不衰 ,企业家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从自身学习、力行《弟子规》做起,涌现出大量力行标兵榜样,有学习后人生幸福、家庭和睦美满的,也有在企业中落实,并实现良性发展的,在学校中推行大力而提升师生道德水平的,还有在税务局、监狱等单位、执法机关学习落实的......

《礼记·学记》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是可以教育得好的,而《弟子规》就是做人最好的教材,并且整本《弟子规》都是实学指导,只要我们一条一条来落实,真干必定能受益!

《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指导,是当今净化社会人心的良药,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也与当前我国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十分应机。因此,学习、力行《弟子规》,是做好人的根本、是家庭和睦的根本、是企业社团兴旺的根本、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是世界和平的根本!